第一篇:读《教育的智慧》有感-王劲彦
“三生”育智 聚爱成“慧”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
澂江县龙街街道办事处华光小学 王劲彦
近段时间,我有幸拜读了罗崇敏先生的《教育的智慧》一书,现将一些感悟表述如下:
先生所著《教育的智慧》,从22个方面进行了详实的论述,其中不乏精辟的语句、准确的定位、鲜活而生动的实例等。
首先,就教育过程来说。教育从产生开始,就伴随着每一个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过程。而现行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学生逐渐失去了生命的自由和欢乐。正如有一句话说的“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人们的关注逐渐从教育目的转向教育目的和教育过程二者的有机整合,这是从近些年以来才逐步凸显出来。但我国的教育方式,还在教育终极目的——追分的前提下摇摆不定,裹足不前。正如先生在书中讲到“世界是物的集合体,也是过程的集合体。人类即过程,教育即过程。”那到教学方面,教学更是一个动态的、积累知识和智慧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活”的多元集合体,智慧的教育应该力求向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方式迈进。教育是发展 “生命、生存、生活”的进行式。
所以我们说教育即是过程,教育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人的一种生活过程。传统的教育知识论把教育过程看成是一种单纯知识传授的过程,把学生被动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不仅忽略
人的智慧开发与挖掘,而且忽视人的道德的培育与养成。承上所述,这种方式获取的是狭隘的目标结果,并非智慧的过程。马克思说:“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发展的。世界更是过程的集合体。”教育是人与人的对话、沟通和理解的过程。教育活动其实是人类最原始、最本质化的始终围绕人的生命活动、生存活动和生活活动的进行式而已。人类社会据有考证也才在地球50亿年的漫漫长河中占有上百万年的短暂历程。教育从人类诞生到现在,无非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情感互动、思维培养、兴趣推动、行为养成、能力提高的过程,是一个教育个体的认识、体验、感悟的互动过程。夸美纽斯就曾说过,假如要去形成一个人,那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可见,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意义。学校教育活动是一个长期的、阶段性很强的过程,没有终极目标,只有阶段成果,阶段成果是由教育过程决定的。学校教育育出人间真善美,是播撒爱的种子的地方。是一个实现理想的“圣地”。有一支歌唱到:“播撒绿色的青春,孕育绿色的生命……”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脱出来,让他们充满爱的教育环境中快乐地成长。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学校不仅是增长智慧的地方,更要把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更多地还给学生,着力于呼唤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其主体精神,激活学生的主体创造潜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能力,这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教师在内在理论的指引下逐渐更新教育理念,并渗透于日常的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和建
设中。教师的自我意识和主动发展意识在教育理念与行为内在沟通、相互结合的水平上实现转型。
其次教育即生活,即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生活过程。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做起,我们的教育要注重从课堂教学走向生活,指引学生由单纯的家庭生活走向稍复杂的学校生活,进而融入复杂的社会生活。要使学生不仅要进入现实生活,还要学会面对未来生活。先生所提倡的“三生教育”,也就是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学生系统地认识现实生活与学校教育的多元关系。因此,我认为以“育人”为核心内涵的生活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教育乃是社会生活的延续的工具。生活无时不变,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综上所述,二者都抓住了教育的本质,教育即解放,教育即发展,教育即生活,教育孩子三年要为孩子接下来的三十年做准备,教育孩子六年要为孩子的一生做准备,在教育中成就孩子的真善美,在教育中成长孩子伟大的人性,在教育中开展大德育实践课程,在阅读中成长孩子,让孩子在阅读中浸润自己的心灵,金子般的中学时光要让孩子在金子般的阅读中金子般的度过,在教育中把每个孩子的一生变成一个成功而精彩的教育个例。
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更加关注智慧的教育。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关注教育的智慧,重视智慧型教师的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的内部看,教育教学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教育教学已经遭遇更多的多变性、突发性、复杂性的情况,因而,教
育智慧也是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苏格拉底说:“知识即美德,无知是罪恶。”没有接受过教育的人,何来真正的知识?教育给我们一个新的理念世界,让我们得到其他人所不曾感受到的精神享受。现在社会,一个没有知识的人他真的会处处碰壁。就算要成功也需要比别人多花n百倍的努力。但是,知识若没有智慧烛照其中,即便再多,也只是外在的牵累。
“三生”育智 聚爱成“慧”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
澂江县龙街街道办事处华光小学 王劲彦
第二篇:王彦颖《读红楼梦》有感
“语文报杯”征文
1、(初中)组
2、题目:《 读《红楼梦》有感 》
3、乡镇: 寺头镇 学校: 寺头初中
4、年级: 九年级班: 三班
5、学生姓名: 王彦颖指导教师: 刘元华
6、征文编号:(1)
读《红楼梦》有感
是谁,用琴弦弹奏一首《红楼梦》?
三生石畔,灵河岸边。在天,她是一株仙草;在地她是一支芙蓉。她就是阆菀仙葩林黛玉。
愿伱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葬花之心,又有谁知?她轻抚衣袖,抬起纤纤玉手,无力摆动花锄,一抔净土掩风流,这是怎样的情愫?黛玉,在这温柔富贵的“温柔乡“里,你竞唱出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到底,你是哪种人物?你心中待宝玉,又是如何?在这奢华轻盈的茜纱窗下,你又怎会说“清影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到底你有怎样的孤独?“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杜鹃啼血,是你千年未变的咏叹调!一曲《桃花行》,引起多少人无穷尽的思绪啊!漫天花瓣,铺得满地红,看着满地残花,试问,谁还记得它昔日何等的风光艳丽?引得多少人为它驻足,为他神魂颠倒?可今日它香消玉殒,却落得无人问津,任人践踏,被人摧残。“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宝钗,你心计竟是如此多,你城府居然是我意想不到的深,可我要问你:你对得起黛玉吗?扑蝶时你到底是为了什么才会将“窃听”的名义嫁祸给她?你又是凭什么嫁进贾家?你真的是为了对宝玉的感情吗?你总将“仕途”二字挂在嘴边,劝宝玉走父辈走过的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为什么你要将自己的想法
施加在宝玉的身上呢?黛玉之死,你不觉得惭愧吗?你是为了所谓的“金玉良姻”才与宝玉成亲的吗?你,城府太深,我,读不懂你。你也如你的《临江仙》中所言: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风力,送我上青云!凭着你的亲和,你的谅解,你的城府,夺得了贾府上下的信任和尊敬。纵然你城府极深,但你也曾对黛玉关照过,姊妹相称,并不把她看作是一个寄人篱下的小人物。你,宝钗,到底怎样的你才是真正的你?
《西江月》中有二词,批一人极恰,其词曰: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执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这词中人即是那“负心汉”贾宝玉。宝玉,林妹妹之死,你可曾埋怨过谁?为什么只怪自己呢?从第一眼见黛玉时,觉得眼熟面善,就已注定了悲剧的重演。前世你用露水浇灌了绛珠草,今生她将一生的眼泪还与你。梦游“太虚幻境”时,你可曾还记得“木石前盟”,难道“金玉良姻”真的抵不过“木石前盟”吗?黛玉恨你,她说你狠心,你真的好狠心。为什么,为什么不去找她说清楚?若当初说清楚,就不会落得今日这下场,这结局了。或许她真成仙了,她不会再让你牵挂着她了。“欠泪的,泪已尽。”而你的结局呢,遁入空门。或许你早已看破了这红尘,到头来,落得一身干净。宝玉,你又回到青埂峰下了吗?
众星划过,众花飘落,美丽只在那一瞬间的惊艳。人,总有
自己命运的归宿,只不过各自的命运不同罢了。
第三篇:读《教育的智慧》有感(推荐)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
看着案头的那本《教育的智慧》,无数的回忆便从脑海深处浮现了出来。最初拿到这本书,还是在我的实习期间。那次,我的母校,陕西师范大学的校长,还有本书的作者张平先生会见了我们几个师范生,我的一番发言感动了各位领导,给予了我充分的肯定。至此,我便坚定了自己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信念。末了,张平先生便将这本书赠与了我。
张平先生的这本《教育的智慧》写得很详细,细细品味就精华就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应该从培养思维品质入手”“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的重点必须放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这些内容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的同时灵活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思维是智力与智能的核心,他强调要重视各种逻辑思维的发展,既要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又要发展他们的形象逻辑思维和动作逻辑思维。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于某一道题目的解法,常常有很多种,教师就要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形成求异思维;对于一些定理的归纳,要让学生自己学会总结,形成求同思维。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大胆的在课堂上提出有疑问的知识点进行全班讨论交流。
一个学生的成才,不仅依赖于智力因素,而且依靠非智力因素。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提出了四条主要措施,即发展兴趣、顾及气质、锻炼性格、养成习惯。从兴趣入手,能培养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水平。的确是的,在课堂上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当重要。程颐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心不乐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通过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林崇德在教改实验中特别重视“勤奋”,并要求实验班抓住“勤奋”学习的良好性格特征,养成勤奋的学习习惯。
作为一名教师,把“工作就是服务”落到实处,学生的需要就是自己的服务内容,学生有问必答,有求必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学生,以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事事为学生做出榜样。把认真为学生负责作为自己的左右铭,用自己职业良心衡量自己,鞭策自己,让“工作就是服务”成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推进到自己的每项工作,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应该享受的服务。
作为班主任,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健全一套自己的班级管理模式,形成班级强大的凝聚力,让每位学生都能在班集体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师要及时纠正以往的某些错误认识,深刻提醒自己要科学治班,明白合理科学的管理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必要性,清楚管理不仅仅是老师约束学生,而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我约束。
总之,读过这本书之后,让我领会到了教育也是一种享受、一种智慧,使我从中学到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当然,在品味林崇
德老师的感慨和智慧时,有些地方让我与实际的情况相联系,也引发了不少的困惑和思考,但给我更多的是心灵的净化和启迪。
第四篇:读《教育的智慧》有感
南白象一小蔡静
此次的读书任务大家都一样,校长向我们推荐了张平主编的《教育的智慧》。从题目看,应该对自己的教学有帮助,因为曾经读过另一本也是以“智慧”为题的书,是从教师的“专业”为出发点的,读后觉得收益非浅。不过看着厚厚的页码,觉得看不完,于是选择性地看了第一章,下面简单地来说说对课堂教学智慧的实践技巧这一节的体会。一、充分预设,教师必需心中有生。
有备而来,有备无患,不上无备好之课,这是处理好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重要前提。许多成功的案例都表明,准备得好预设就好,生成也就好。所以备课时必须心中有学生,从学生出发,从学生现有的体验水平、理想、情感、态度现状出发,分析文本,制定多维目标,然后依据目标预设几种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思路,尽可能多的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项的种种情况想清楚。二、以理服人,教师顺应课堂生成。
音乐教师应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活的教学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去扶植它,栽培它,让学生的智慧火花在轻轻一“点”间不断迸发,尽显其个性、灵性。在上面的案例中,学生模仿跳舞是兴致高所致。老师如果生气发火,必定会影响课堂气氛,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通过鼓励、赞赏,最终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音乐潜能得以开发,也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三、读懂学生,引领学生思维发展。
教学与思维的关系极为密切,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感知客观事物,记忆学习材料,而且要通过思维去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音乐课中,不善于运用思维就不能很好地掌握音乐基础技能,理解表达歌曲情绪,创作音乐旋律。因为学习要求各种类型的四位活动参与,所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更为重要,思维能力提高越快,学习也就越有效。四、专业发展,提升自身知识尺度。
我们都知道,音乐知识是为学习音乐服务的。在音乐教学中,不能随意套用智育教学的模式。如果将艺术教学简单地变成知识的记忆,不但美育的目的不能实现,而且还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过分的强调音乐知识的熟记,忽视音乐实践,那么音乐审美将成为空谈。音乐知识的讲解、音乐技能的传授和练习应避免偏重于语言、乐谱、动作等“非音乐听觉体验”方面。如果依靠单纯的说教,是缺乏音乐美感的。我们要把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等内容融合在听、唱、动等各个环节,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掌握它、运用它,从而提高音乐能力。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只要努力把握音乐的度,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少一些盲目的追风,偏离“音乐”的现象就会减少,使音乐课回归自身本色。第五篇:《教育的智慧》读有感
【篇一】
近段时间读了林崇德老师的《教育的智慧》一书,书中的一些话语总在我脑海中回荡,“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应该从培养思维品质入手”“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的重点必须放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这些内容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的同时灵活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一个学生的成才,不仅依赖于智力因素,而且依靠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在他主持的全国26省市、自治区各实验点的一个共同的突出的措施是抓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提出了四条主要措施,即发展兴趣、顾及气质、锻炼性格、养成习惯。从兴趣入手,能培养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水平。的确是的,在课堂上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当重要。程颐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心不乐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通过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林崇德在教改实验中特别重视“勤奋”,并要求实验班抓住“勤奋”学习的良好性格特征,养成勤奋的学习习惯。
【篇二】
如果不是因为这样的读书活动,我可能很难这样认认真真、像模像样地读这样一本教育书籍。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在封面反面的折叠处,写着作者李镇西的简介,第一句话是这样的:一位深受孩子喜爱也深深爱着孩子的老师。“爱”这个字,是教师教育里经常出现的,也是我经常在思考的,我有无私地把自己奉献给教育吗?我真正地爱学生?读了《爱,不是教育的一切》这一章后,我觉得自己对教育里的爱好像有了新的理解。
爱,是成为教师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能为师。在大学里,曾经听教育学的老师说过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现在,又重新温习了一遍这个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育人之道,爱心为先。“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是绝对站得住脚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得出“有了爱就有了教育”的结论,教育出来爱,还要有思想、智慧、技巧等。
当老师需要爱心,作者李老师认为,所谓“爱心”,是童心的自然表现,爱孩子是天性流露而不是道德使然。真正的教育首先是充满情感的教育,任何形式的体罚都离开是对学生的爱与尊重,是谈不上任何教育的,都是应该根绝的,但是科学而成功的教育却离不开惩罚。教育惩罚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民主精神、法治观念、平等意识、独立人格的启蒙教育。把教育当作一份事业,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热爱这份事业,就会热爱学生,对学生的那份真情就会情不自禁的流露或者瞬间迸发。既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还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把学生吸引到身边,如果我做到了这些,我相信我也能够让我的学生
“亲其师,信其道”。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话:“把整个心灵都奉献给孩子吧!他们是那样的天真、可爱,每一个都是可以成为有用之才的,你们眼里、心里都要装着孩子……”对于这句话,李老师也给了我新的理解:“把心灵献给孩子”而不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应该允许我们老师留点心灵给父母、给孩子、给爱人、给自己。对于普通教师来说,捧着一颗心来,带走半根草也没有什么的。我知道自己做不到博爱,但是我相信自己能够努力做到一视同仁地关注并尊重每一个孩子,不因其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性格相貌等因素有所偏爱与冷落。
以上仅是我对《教育的智慧》的肤浅理解,难逃俗套的同时也是纸上谈兵,希望能启发我更好地去反思去思考我未来教育的方向,以后作为一名老师如何更好地去教育学生,如何从教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目的。
【篇三】
上帝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见,多闻,少言”。是的,静静倾听自然的声音,我们才可以感受到花开花败都是一种美,用心倾听学生心跳的声音,我们才容易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的闪光点。
而今天的学校,有很多老师习惯了语重心长与谆谆教导,习惯了师道尊严与苦口婆心,更有甚者,还有居高临下与声色俱厉,是啊,我们的老师说得太多了,这就是许多问题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视上学如畏途的原因之一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变化,我认为,老师不仅仅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主导者,而更多的应该是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做一个学生心声与诉求的倾听者。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先贤孔子先认真倾听他的四个得意弟子诉说自己的人生理想,全部倾听完之后,按照循循善诱的方法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弟子们的看法作出臧否和评价,这是孔门教育的重要方式,它体现了师生之间地位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让我们对孔子的教育艺术折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视为朋友,志同道合者的那种教师。”那么,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呢?老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是学生的良师,更是学生的益友。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向下,教师从主宰课堂的地位上退了下来,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有善于关注学生、倾听学生,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才有可能扮演好自身的角色。善于倾听更是教师的品质,意味着平等与尊重;善于倾听、善于捕捉信息,抓住一个个教育的切人点,是新型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角色只能是指导者、研究者、参与者。(倾听作为新型教师的基本素养,是教师基本功内涵的进一步深化。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结论时,教师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并以一种欣赏的眼光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说完。教师在整个倾听过程中,绝不是在简单地判别正误,短短的瞬间就要经历:
“倾听—判断一思考一做出应对”。这确实是对教师素质、教师基本功的挑战,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以及教育机智、驾驭课堂能力的综合考验。
作为教师,我们虽然不是“牧羊人”,但我们总可以有办法让羊群中的羊,一个也别落下,我们虽不是“驯兽师”,但我们又何必总想着每一个学生都那么的“循规蹈矩”?我们既要习惯于去欣赏学生们的优点,也要习惯于去接纳他们的不足,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这里还要再次强调,不论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教师在看待他们的时候,既要看到他们存在的问题,同时更要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多年的经验老教师告诉我,老师找学生谈话,不要一见面就来个“下马威”,如:你知道你犯了什么错误吗?你的问题在班里造成了多坏的影响……这样的谈话,把学生置于受审的位置,谈话变成了“审问”,其结果反而导致学生缄口不言或对抗顶撞。即使学生惧于老师的威严,当面认错,但也是口服心不服。因此,我认为,如果学生欲言,老师不妨把话停下来,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尽情地讲,不要制止学生说话,不要打断他们的话,即使不诚实或者是为自己辩解,也要认真倾听学生讲话,耐心启发他们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然后晓之以理,帮他们分析错误的根源,使其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这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也有利于学生下决心改正错误。
在学生讲话前,还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如果学生沉默不语,老师不要急躁地催促学生开口讲话,应允许学生稍作思考,并设法打消学生的思想顾虑以及心里恐惧,鼓励学生讲出心里话。这样,学生把你当作好朋友,愿意跟你交流,师生的心会越来越近,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人际交往的角度讲,善于倾听别人说话是一种艺术。在教育工作中,教师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倾听学生讲话,而且还要掌握一定的倾听艺术并合理应用,这样才能收到效果。
1.利用人格魅力,营造一种平等、融洽、友爱的氛围
教师要注重自身的表率作用,努力用人格去影响人格,以“情”去感染和教育学生。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民主平等、敬业爱生、宽容大度、善解人意,创设平等、融洽、友爱的氛围,唤起学生积极向上的动机。一个积极向上的群体,一种健康的集体舆论导向,能使群体中的个体自觉地融入其中,使得学生间、师生间能彼此敞开心胸,消除隔阂。
2.学点心理学,注意对学生的谈话技巧
3.作为教师,要改变观念,要多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学点心理学,注意和学生谈话时的技巧,例如,要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地点,如办公室、教室、走廊、操场或回家的路上等;要有专心致志的态度,在听的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手势动作、面部表情、与学生的距离等,使学生能从中体会到教师的关爱、赞许或是责备;教师不要随便打断学生的话语,但是在适当的时候可以通过简单的插话和提问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启发学生顺利地与教师沟通。
3.不要急于下结论,抓住机会有效地教育学生
教师要抓住每一次谈话的机会,在谈话中,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要善于抓住契机,有效地引导教育学生。当面临学生的心理问题时,要正确分析,正确归因,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自尊心、自强心。要用良言美语激发学生的进取之心,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使他们能客观地评价自己,鼓励和鞭策他们不断进步。
倾听是一种容纳、尊重,倾听是一种认同、欣赏,倾听更是一把钥匙,一把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这把钥匙能沟通师生间的思想感情,消除互相之间的隔膜,达到教育的目的。
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各自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的关键就在于老师能否去倾听他们的心声,老师以爱心、耐心和恒心去倾听他们的心声,赢得的是学生们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努力做一个倾听学生心声的老师吧
―――我们就会成为优秀的教师,学生欢迎的教师。
【篇四】
开学伊始,我接手了新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虽然开学已经很长时间,但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年龄较小,班级秩序十分差,我个人情绪也非常消极,每次上课都觉得力不从心。恰逢此时,我有幸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的智慧》,受益匪浅,感触良多,书中展现出的对教育的思考、对实践的反思、对教育的深爱不断打动着我。其中“爱,不是教育的一切”点醒了我。教育效果的出现,“推动学生转变的最大动力”,仅仅靠爱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智慧。我不缺少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但我缺乏教育的智慧。在李镇西老师成熟理论观念的指引下,我结合我班实际从新整理了班级工作思路。
一.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换位思考,宽容处理。没有不犯错误的孩子,孩子知道错了,承认错误并改正就好。毕竟惩罚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并改正错误。扩大视野,移形换位。生活总是不会事事顺心如意的,每个人都有烦恼。要替生活中的情绪找到合适的宣泄渠道,不带入工作中。暂停处理,调整情绪。如果遇到难以处理的局面,先冷静下来,过会儿情绪好了再进行处理。
二.化整为零,量化考评。
将学生分成7个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各个小组之间在学习、卫生、纪律、作业、积极回答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赛,将比赛结果进行分数量化,一周总结一次,进行评比发奖。通过这项活动,提高了学生自律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合作精神,增加了学生的危机感,并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供了保障。
三.加强家校沟通。
与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是家校成功合作的前提和保证。在与家长沟通时,我认真倾听家长的看法和意见,做一个好听众;不摆架子,不争论,也不要急于下结论,对家长多提建议,不批评。;尊重家长的信任,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沉着而真诚地说服家长共同完成教育工作。
感谢《教育的智慧》,让我有幸走近李镇西老师,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的智慧》如一盏明灯指引我前进的方向,我在教育的这条道路上越走越宽阔。
【篇五】
闲暇时间,很想静下心来好好看点书,但浮躁的心理和杂七杂八的事让我总也静不下心来读书。而必须学习的强烈愿望还是让我零零星星看了一点书,虽谈不上有多大的收获,可启发还是多少有一点。现将我读《教育的智慧》一书的点滴体会与老师们交流。
《教育的智慧》是我国着名心理学工作者、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林崇德先生写给中小学教师的近着。本书以创新的意识,严密的逻辑,源于教改实验的科学性,以及生动流畅的文笔,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高度上对素质教育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回答了基础教育改革中许多重要的问题。
掩卷沉思,书中的不少观点给我们以启发,可以让我们回味。其中尤以第二章中阐述的“教师的素质”给我感触最深。本章以“认识自己:教师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一问展开阐述。林先生喜欢赵朴初的诗,而我读了赵朴初的诗也十分感动和安慰,同时也更添几份责任。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赵老的《金缕曲——献给人民教师》:
不用天边觅英雄,教师队里,眼前便是。历尽艰难终不悔,只是许身孺子。堪回首十年往事?!无怨无尤吞折齿,捧丹心,默向红旗祭。患与安,无论比。
幼苗茁壮园丁喜。几人知,平时辛苦,晚眠早起?!澡湿寒温荣与悴,都在心头眼底。费尽了千方百计。他日良材承大厦,赖今朝血汗番番滴。光和热,无穷际。
赵老的这首诗饱含了对人民教师辛勤付出的肯定与赞美,我们每个教师读本诗都会心中涌起一份激动和安慰,同时更多地会反思:我做到诗中所写的那样了吗?我是否无愧于
“教师”这个神圣的称号?
面对教育改革的大潮,教师能否跟上,这决定我们教师自身的努力程度,决定我们是否具备了适应教育改革应具有的素质。那么,教师必须具备哪些素质呢?林先生通过近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认为教师素质在结构上应包括教师的职业理想、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行为与策略,下面将我的学习理解与大家交流,以求共勉。
一、师德与诗魂——教师的职业理想。师德的实质就是教育事业的“业”字,即对教育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而师爱则是师德之魂。有人说“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则是神圣”,因为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师爱可以产生强大的力量,它不仅提高眼前的教育质量,也会促进学生的成人和成才。所以,我们每个教师都要视学生如自己的孩子,真心诚意地爱他们,并努力使这种爱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
二、立体交叉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面对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泛,面对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面对我们的教育对象越来越聪明,作为教师如果不学习,就将落后,难于应付学生的质疑。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更新知识,即要有
“本体知识”——教师扎实的本体知识是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又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像蜜蜂采蜜一样博采众长,增强文化底蕴,以赢得学生信赖和爱戴,从而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激发www.xiexiebang.com他们的求知欲,把学生引向未来的人生之路;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知识”——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和与之相关的知识,即丰富的教学经验的积累;再加上必要的“条件性知识”——即教师所该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这是获得事半功倍的重要条件,否则违背学生身心发展来搞教育则会造成事倍功半。
三、我的学生一定能成才——教师的教育理念。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有这样的自信:“我一定能教好学生;我的学生一定会进步,会成才。”这也是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只有有这样的教育信念,才能支撑我们去克服一切困难,坚持不懈地鼓励学生获取学习的信心,争取学习的成功。赏识教育家周弘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四、才华的顶点——教师的自我监控能力。这种自我监控能力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那种“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品质。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包括:课前的计划与准备性、课堂的反馈与批判性、课堂的控制与调节性、课后的反省性。大凡着名特级教师都有着良好的反思习惯,像于漪、袁蓉就是最好的榜样。
五、技术加艺术——教师的外部行为表现。教学行为是教师工作的主要表现,因此,教学行为是教师素质的外化形式,它既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衡量教师教学行为是否恰当可以从六个方面去做,即教学行为的明确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任务的合理性、教学策略的启发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学评估的有效性。
总之当教师不容易,当一名好教师更不简单。但是我们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应该无怨无悔,并且要为争取做一名优秀教师而不懈努力。如果成不了优秀,起码也要对得起“教师”这个神圣的称号,对得起我们自己的良心,对得起把孩子托付给我们的家长,对得起敬仰我们教师的可爱又淘气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