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体育新课程标准思想指导下的太极拳教学总结(推荐)
体育新课程标准下的太极拳教学
泰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鲁孝祖
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绵缓、轻灵的拳术,其动作圆活,并处处带有弧形,运动绵绵不断,前后贯穿,深受大众的喜爱并逐渐被世界各国人民所推崇,成为全民健身活动中普及性极高的锻炼方法和手段。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价值多元,其形象和内涵已经成为具有鲜明特征的东方文化元素和民族标志,这在中国举办亚运会和申办奥运会等重大国际活动中都有突出体现。作为中华民族的年青一代,我们高中学生应该认识、了解太极拳的相关知识,学习和掌握太极拳的基本技巧,秉承和发扬太极拳的精神和内涵。
高中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太极拳是高中武术教材内容之一。太极拳的诸多特点和作用使其在上述要求中都有突出体现,因而应该成为高中体育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从新课标的要求出发,通过几年来对高中学生实施太极拳教学的实践,我感到在教学中应该向学生明确太极拳的几个特性及有关方面的问题:
一、加强身体练习,重视明确动作的攻防含义。体育和健康课程从课程实施的角度来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教育活动。而太极拳的教学必须通过学生实际从事身体练习来掌握和体会动作要领,离开了实际的身体操作,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身体形态、动作轨迹、以及运动节奏。只有在频繁的身体练习中,再结合用心的感悟,才能形成正确的太极拳动作。太极拳的教学相比较其它运动项目,存在着生理与心理、身体运动和意念活动的双重的互相作用,仅停留在理论和思想上的认识和把握,是决不会学好太极拳的,相反,这种双重的互动关系决定了太极拳的教学是建立在身体练习的“多”和“勤”的基础之上。
需要特别明确提出的是,太极拳教学中的身体练习是具有对抗性的。动作具备攻防含义是太极拳作为武术门类的一个基本特性。太极拳套路中的攻防不是实在的对抗,而是一种假象的对抗,是“无人似有人”的对抗。太极拳的特点之一是大脑支配下的意念运动,练习太极拳时,每个招式应注重用意念引领,这是太极拳的特点,也是太极拳练习产生特殊效果的机制所在。而所谓意念的主要内容就是招式的攻防含义,领会太极拳一招一式的攻防含义,是做到太极拳“势随意动”、“用意不用力”这些重要练习要领的前提条件,也是发挥其防卫功能的必要途径。
在实际生活中,作为全民健身活动中老少皆宜的锻炼方法和手段,太极拳祛病强身的作用被放大和突显,它的技击功能被弱化,甚至于被忽略,人们对太极拳的掌握大多只限制和停留在达到形体动作上的“依葫芦画瓢”。这一现象导致了许多人对太极拳产生错误的认识,特别是青少年学生,他们普遍认为太极拳就是“软”、“轻”、“缓”的划动作,是肤浅低级的体育活动,是只适于老弱病人练习的项目。这种误解在一开始的课堂教学中就有所表现,例如:当向学生提问到,太极拳为什么称其为“拳”,而不叫它是“操”、或是“舞”时,结果没有一个学生能回答得上来,多数学生对“打太极拳”的认识等同于“做操”、等同于“习舞”。在教学中,如果不向学生明确“具备攻防含义”这一基本属性,澄清社会上在太极拳习练中出现的错误现象,消除对太极拳的片面理解和认识,就会降低学生对太极拳学习的兴趣,就会使学生在太极拳学习和练习过程中出现错误和偏差,就会影响太极拳应有的动作风格和精神内涵,失去其独特的锻炼效果。对于全民健身活动中出现“太极操”、“太极舞”的现象,并不需要有太多的非议,毕竟“太极操”、“太极舞”也有健身作用。但作为学校体育教学来说,它担负着向学生传授正确的体育运动知识、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实践能力的职责,担负着传承祖国优秀传统体育的使命,因而必须保证教学内容的全面、准确。
在教学实践中,我确保“精讲多练”的原则,让学生能产生足够的本体感受,这是形成正确动作的必然途径。对于着重明确太极拳武术属性的问题,我首先利用理论课向学生介绍太极拳习练的社会状况,指出不太正确的练习现象,消除学生对太极拳的误解,并通过攻防含义的举例讲解来激发起学生对太极拳学习的兴趣,为实践课的教学创造良好的心理准备。在实践课教学中,每一个招式在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的动作基础之上,还向学生讲清其攻防含义,并做出形象的动作示范,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动作,领会动作实质,并以此要求学生在习练过程中能做到“势随意动”、“用意不用力”,充分发挥太极拳的意念作用,有益于学生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的调整,同时,能让学生深入体会太极拳的技击特点,提高防身技巧。
例如:“手挥琵琶”的手法是一个合手撅臂的擒拿动作,当没有讲解其攻防含义时,学生多数做成“两肘一夹往下一剁”的错误动作,而当教师讲解并用两个人的模拟演示来说明动作的攻防含义后,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正确的手臂动作,而且还使学生表现出很好的身法要求,达到了全身的协调运动。在教学中,对太极拳攻防含义的阐明过程,不仅丰富了太极拳教学的内容,改变了太极拳教学一味做动作的枯燥状况,更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练习的积极性。
二.加强哲理教育,帮助形成正确的品德性情。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课程多种功能和多种价值的整合,应该具有鲜明的综合性,能够产生多重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太极拳它根于礼仪之邦,源于道家、儒家、医学、武术等传统中国文化,与孔孟庄老之道明显相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我们不能只把它看成拳术,它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太极拳拳法变幻无穷,其拳理多用中国古代“阴阳”、“太极”的哲学理论来解释,太极拳从产生到具体动作都蕴涵深刻的哲理,其中不乏彰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处事原则和做人道理。
太极拳命名的“太极”二字来自古老的《易经》,太极拳所体现的《太极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具有重大价值的思想成果。太极拳吸取易经阴阳辩证等观点,太极拳的动静、刚柔、进退、开合等等均归为阴阳变化的表现,特别是太极拳的柔中寓刚,如棉裹铁,静中有动,阴阳相济,充分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表达的是事物矛盾的对立统一和转化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法则。反映在生活中,就是要求能辩证地去看待和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把握其规律。太极拳“彼不动、己不动,彼既动、己才动”、“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舍己从人”等拳理完全符合中华民族“厚德载物”的谦让美德。太极拳“天人合一”的观点树立了和谐统一的价值观,包含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内容,表现出追求“人际和谐”的价值取向,这正是顺应了当前积极打造“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
作为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正处在心理发育的亚成熟状态,情绪的控制,思想的认识,对待问题的态度都具有不稳定性和非理性化,而他们同时又具备了较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一定的思维能力,这种状况就要求有正确的思想来引导其形成良好的品性和作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中,饱含着相当丰富且优秀的哲理,在当前提倡大力弘扬国学经典的时代,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部分的太极拳又可以成为对学生进行传统继承、性情陶冶、品德养成、精神训导的教程。
学校体育教育应该成为对青少年进行“道、德、行”教育的重要阵地和渠道,高中太极拳教程应能融理施教。在教学中,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有“形神兼备”、“内外兼修”的教学思想和意识,不仅要在太极拳外形动作上有过硬的教学示范本领,还要积淀丰厚的民族传统文化修养,并能转化为生动形象的课堂阐述。高中太极拳教学,应该不仅“教拳”,还要“明理”,让学生在学拳中正确对待自我和他人、自然和社会,在学拳中培养良好的责任感,在学拳中逐渐形成 “心定气和、遇事不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
三.加强健康宣传,突出体现独特的保健功效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宗旨就是增进学生的健康。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价值所在。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运动负荷对学生的健康能产生直接和积极的影响。
太极拳运动具有明显的健身性。
太极拳运动强度不大,动作缓慢、柔和,一般一个套路需要5至8分钟的时间,练习后的心率一般都在120次至140次/每分钟,是典型的有氧运动形式。
更为可贵之处,太极拳具有独特的“内外兼顾”的功能,太极拳习练过程中要求精神专一,全神贯注,意动身随,其“以静制动、虽静犹动”的锻炼方法,有益于对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的调整,对于中枢神经系统能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是一种有效的积极性休息。高中学生学习负担重,学习节奏快,用脑时间长,大脑的功能迫切需要一定的调节和恢复。通过太极拳运动,可以更有效的缓解大脑过度紧张和疲劳,从而能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文化课学习,维护身心健康,加之太极拳运动的负荷不大,不会造成身体的过度疲劳。因而,对于高中学生,特别是高中三年级学生来说,把太极拳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此外,太极拳要求“一动无有不动”,即其动作时,凡是全身能动的部分,都需要参加活动,这使太极拳具有了全面锻炼的效果,对于人体生理各个系统也都具有良好的医疗保健作用。
在太极拳教学中,运用生动的事例和明确的数据向学生讲解太极拳对身体所能起到的良好保健功效,能增强学生学习和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起到端正态度,提高兴趣的作用。
四、加强爱好培养,力求树立终身的体育意识。高中学生应该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他们应该通过学习,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掌握科学合理的锻炼方法和手段,从而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也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让学生掌握一至几项有助于终身锻炼身体和保持健康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太极拳运动功效独特,锻炼效果全面,内涵丰富,随着不断的修炼,其趣味也会层出不穷,锻炼情绪也会不断提高,适宜终身习练。
太极拳的架势可高可矮,速度可快可慢,运动量可大可小,适合不同体质,不同年龄的人群,对于一个人不同的生理阶段,都是适宜的。
太极拳沉稳柔和、轻灵舒展,不会因接触对抗、用力憋气、过度牵拉而造成运动损伤,或因练习偏差造成慢性病劳,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太极拳又有着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和很强的社会习练氛围,便于练习人员的修炼和提高。目前,国家也已将太极拳列为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内容。这更进一步印证了太极拳运动巨大的魅力和功用,同时,也说明了把太极拳作为终身体育的锻炼项目和手段的科学性、合理性。
总而言之,太极拳具有特殊的技击性、深厚的哲理性、突出的健身性,是一项适宜终身开展的体育锻炼项目。高中太极拳教材的特点完全符合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适应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思想观念和教学目标。作为高中体育教师应该遵循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指导思想,进一步探讨和拓展高中太极拳教学的内容和思路,更好的继承和发扬祖国这一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遗产。
第二篇: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开展高中体育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开展高中体育教学 吴佃广
(博兴第一中学,山东 滨州 256500)
我校积极响应上级主管部门号召,新课程在我校全面展开。经过这几年的学习、探索,从理论到实践,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浅到深的过程,下面简要谈几点体会和广大同仁商讨。
一、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与反思
1、从“增强体质”到“健康第一”的飞跃
传统体育教学把增强体质作为第一目的,而新课程则把“健康第一”放在首位,粗看二者似乎大同小异,其实质却反映出了教学理念的一个飞跃,首先是健康概念的扩展,即从过去单纯生理健康而发展到现在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三维健康观。增强体质是单纯的生物学改造,而健康第一的内涵远大于此,反映了教学理念的与时俱进精神。在新课程下,我们不但要培养学生强壮的体魄,更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和失败,敢于竞争,勇于拼搏的精神和与人合作,团结协作的团队品质。
2、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
传统体育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整齐划一,千篇一律。极大地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新课程把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放在相当重要的地位,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注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持续性。初中学生由于身心发育、年龄、家庭遗传等的差异,学生个体身体素质差异很大,而传统体育强调统一。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标准,统一的上课,造成对一部分学生身心的较大损害,而新课程则充分注意到学生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3、适当淡化体育的竞技成份,加强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传统体育比较强调技术教学,较多地选用竞技运动项目作为教学内容,按竞技运动技术的标准进行体育教学,这样做的最直接缺陷就是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地要求学生掌握技术,使课堂教学枯燥乏味,而无法体会运动本身所带来的乐趣,导致一部分学生厌恶体育运动,走出校门后,很少自觉进行体育锻炼,阻碍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而新课程则认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坚持终身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当然毋庸置疑,运动技术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新课程下应适当淡化,而非全盘否决,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二、如何开展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达成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新课程强调目标统领教材,根据课程特点构建了五个领域,三个层次的目标体系,确定了依据学习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因此,课堂教学的开展应根据教学目标来组织进行。由此可见,确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五个领域三个层次的目标制订学年教学目标,再按学年教学目标来制订学期目标,依次类推,最后到单元计划、课时计划的制订。教学目标应注意设计的具体性、科学性和可测性,课堂教学应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1、课前展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目标,激励学生达标。教师应在每堂课的开始,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向学生介绍本课的目标,然后围绕目标展开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
2、精心设问,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合作是新的学习方式的三大特征,也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体现,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好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主动探究、尝试。问题的设计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注意好难度,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大胆探究尝试,在探究尝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3、尽量采用游戏、比赛、情景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体验到运动所带来的愉悦感,从而产生强大、持久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兴奋占优势,兴奋抑制转换快,好奇心重,上进心强,故适度变换教学手段会取得比较好的课堂效果。?
4、加强理论指导。教师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必要的理论、体育常识的指导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实践和锻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在学生探究尝试后,教师应及时指导、鼓励,对错误的结果加强分析指导,并尽可能地和理论知识相结合,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然后再去实践提高。?
5、逐步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蕴涵着一定的教学思想、内容和方法,有稳定而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和具体的教学活动程序和方式。现阶段各种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我们应大胆借鉴、创新和发展。教师应在认真学习把握新课程标准、性质、理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
第三篇:高中体育新课程培训总结(推荐)
高中体育新课程培训总结 通过培训和这两年的实践
所转变材的课例,清楚了新
课改下对优秀体育课的评价标准
程资源。特别是几位教授和老师对新课程的独到见解让我耳目一新
现将我的学习感受总结如下
强化理论学习
教学模式为版本
活世界和实际需要
上体育课。那么怎样改
变这一局面呢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
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有助与学生健康发展的
教学方法。因此的教学方法。新课标下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向以前教学大纲那样
有统一规定
须求稳
求实、且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内容时应注意处理好
几个关系。第一择的关键是要在“健
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识、原理和技术在活
动中直接经验的感受与体验的相互转换
虑到民族、地区及城市与乡村差异的关系
教材和民族传统教材
身体素质练习的教材技术和基本战术在实践
中的运用
韵律体操与舞蹈、娱
之后
只有以扎实的理论作为基础
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加强理论学习最大的好处就是在于可以做到与时俱进
把最新最科学的教学方法用于实践当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其次开发是课程改革顺
利实施的有效推动力。在当前我国还普遍存在课程资源不足的情况下
地利用与开发课程资源位体育教师都必然面对 的现实问题。首先
与开发
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他学科教师资源的利
用与开发
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除此之外分利用与开发社会体
育人力资源。其次宜、因陋就简”。由
于我国人口众多
后。遇到这种情况
宜、因陋就简”创造性地实施教学。我们既不能坐等资源条件充实了再实施课程 改革内容资源的利用与开
发上要“因材施教”。要注意的是
体育教师可以根据所设置的教学目标
规则、简化技战术、修改内容、降低难度、改造场地器材、增强趣味性等办法
3对3篮球
入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和新兴类运动项目
趣和积极性。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可以极大地拓展单一传统的
体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及自我锻炼、自我监控与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
推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顺利改革。
第三体育教学课时少、内容多、教材重复多学生渐渐失去学习兴
趣。到头来一无所长了。这是一个迫在眉
睫的现实问题
实施体育专项选修课。体育专项选修课是体育教学的一种课型。是学生根据自己 的体育兴趣选择运动项目
体育专项选修课。众所周知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专项
运动的基本知识、技术、战术运动能力、欣赏水平
和裁判方法
体育锻炼奠定基础。因此时地利用有效资源条
件体育专项选修课。
第四篇:高中体育新课程知识总结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知识
1、新课标中规定小学一至 四年级为每周 4 节体育课,五至九年级为每周 3 节体育课。
2、《课标》中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
3、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①谈化竞技运动的教学模式,牢牢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②重视体育课程的功能开发,增强体育课程的综合性;
③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概念;
④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⑤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⑥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⑦改革体育考试和评价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
4、在课程改革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主体作用,这与“放羊式”教学有什么区别,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①教学指导思想;②教学计划设计(目的、内容、要求、过程等);③教师作用;④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⑤教学反馈与调控;⑥教学评价;⑦安全因素。
5、课程改革后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更加全面关注学生的认知、身体、心理和行为表现,教师的角色和作用也更加多元化。请你谈谈在教育观念方面将发生哪些变化?①从过去被动的执行者,变成主动的参与课程设计的决策者;
②从单一关注运动水平,变成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
③在教学方法上,从强调“教”,转为强调学生自主“学”;
④在师生关系方面,从学生的主宰,转变为与学生合作学习的伙伴与朋友;⑤对学生的评价,从主要关注学生成绩,转为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6、《课程标准》三个层次的递进关系为:领域目标——课程目标——水平目标。
7、教材分析(30分)
1、学习目标:(略)(目标的制定不少于3条,每条3分,共9分)
要求:目标明确、具体,体现新课程理念。
2、以前滚翻为主教材为例(参见江苏版教参p244,):学习重点是依次团身(3分);难点是团身紧、方向正(3分)。
3、主要教法:学生尝试练习(做深蹲、低头、含胸、抱腿团身动作;团身滚动)、体会练习(仰卧收腹做抱腿团身动作、前滚翻练习)、挑战练习(在斜面上由上而下做前滚翻;两腿间夹手帕做前滚翻等)。(列举5种以上练习方法,每种方法2 分,共10分)。
4、评价内容:(参见华师大版教参p12410、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性质:
答: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11、体育锻炼应遵循哪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全面锻炼原则;经常性锻炼原则;区别对待原则;准备与整理活动原则。
1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13、作态度。
14、、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增进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
15、《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中规定,有哪些条件为体育成绩不合格,不予报考高等院校。答:
1、体育课出勤:一学期病事假8次以上,或无故旷课3次以上。
2、体育课成绩不及格者。
3、《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测验不及格者。
4、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出勤不足三分之二者
16、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将根据 三维健康观 和 体育自身 的特点,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 五个学习领域。
17、新课程标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将中小学的学习划分为 六级水平,既水平一至水平五分别相当于 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高中学段。
二、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学习领域的五个目标(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
(一)、运动参与目标有哪几个方面?
答:(1)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2)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
(二)、运动技能目标有哪几个方面?
1、获得和应用运动基础知识
2、掌握和运用运动技能
3、具有安全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
(三)、身体健康目标有哪些方面?
1、全面发展体能
2、提高预防疾病的意识和能力
3、理解营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4、改善身体健康的状况
(四)、心理健康目标有哪几个方面?
1、培养积极的自我价值感
2、提高调控情绪的能力
3、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4、具有预防心理障碍和保持心理健康的能力
(五)、社会适应目标有那几个方面?
1、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2、具有积极的社会责任感
三、实施建议
(一)、教学计划的内容包括:水平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学时计划
(二)、学时计划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步骤(学与教的方法)、教学后记
(三)、制定教学计划的要求?
1、突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践性。
2、保证教学计划安排和实施的灵活性。
3、体现五个具体目标的整体性。
(四)、教学组织形式有哪几种?
1、班内选项教学
2、打破班级界限,同一年级进行选项教学
3、打破年级界限进行选项教学
(五)学习评价的目的?
1、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情况
2、判断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和原因以便改进教学
3、发现学生的潜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并鼓励和促进学生进步与发展
4、培养与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六)、学习评价的内容?
1、体能评价
2、知识技能评价
3、学习态度评价
4、情意表现合作精神评价
5、健康行为的评价
(七)、学生评价的方法: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教师评价
(八)、体育教师评价包括:
1、体育教师专业素质评价
2、课堂教学评价
(九)、体育教师专业素质评价:
1、教师的职业道德
2、教学能力
3、教育科研能力
第五篇:高中体育新课程培训总结
高中体育新课程培训总结
通过培训和这两年的实践,使我在思想上提高了对新课改的认识,观念上有所转变,使我能以新的理念审视体育教学。通过观摩必修教材的课例,清楚了新课改下对优秀体育课的评价标准,以及选项教学应该如何进行,如何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特别是几位教授和老师对新课程的独到见解让我耳目一新,受益非浅。
现将我的学习感受总结如下:首先,要想实现高中新课改,必须转变观念,强化理论学习,提升教学实践能力。纵观我们过去的体育教学,都是以前苏联的教学模式为版本,注重竞技体育的专业性较强的技术教学,严重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实际需要,导致了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是不喜欢上体育课。那么怎样改变这一局面呢?第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应选择适合学生的运动内容,采用有助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学方法。因此,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将摒弃竞技运动的教学观念,淡化竞技化的教学方法。新课标下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再向以前教学大纲那样有统一规定,因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当然,原则上必须求稳求实、且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第一,系统知识与系列活动的关系。教学内容选择的关键是要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科课程中知识、原理和技术在活动中直接经验的感受与体验的相互转换,使学生愿学乐练,受益终生。第二,考虑到民族、地区及城市与乡村差异的关系,因而尽可能地从实际出发,挖掘乡土教材和民族传统教材,注重所选教材的特点,突出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在:发展身体素质练习的教材;游戏类教材;各项体育活动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战术在实践中的运用;乡土教材和民族传统教材;韵律体操与舞蹈、娱乐体育和医疗保健体操等项目上,可不拘一格,敢于取材,大胆创新。很多教师在经过了本次培训班之后,认识到了自己还应该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这次培训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只有以扎实的理论作为基础,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制订出科学的训练方法,也才能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加强理论学习最大的好处就是在于可以做到与时俱进,能把最新最科学的教学方法用于实践当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其次,要注重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是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有效推动力。在当前我国还普遍存在课程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合理地利用与开发课程资源,推动体育课程改革成为我们每一位体育教师都必然面对的现实问题。首先,人力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要“因人而异”。例如,对体育教师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应提倡“一师多能”,加强培训;对其他学科教师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要做到利用与协调;对体育特长生、学生骨干的利用与开发,要注意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除此之外,还可根据学校实际需要充分利用与开发社会体育人力资源。其次,体育设施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要“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存在地域差异,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很多学校教学条件落后。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中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时就要区别对待,“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创造性地实施教学。我们既不能坐等资源条件充实了再实施课程改革,更不能因身边的条件不足而拒绝新课改。第三,课程内容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上要“因材施教”。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材”不是指学生,而是指教材内容。体育教师可以根据所设置的教学目标,对现有运动项目进行改造,通过改变规则、简化技战术、修改内容、降低难度、改造场地器材、增强趣味性等办法,因“材”施教,如3对3篮球,中置足球、网式足球、网式排球等等。除此之外,还可引入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和新兴类运动项目,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可以极大地拓展单一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促进教师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自我锻炼、自我监控与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提升全社会的体育与健康意识,推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顺利改革。
第三,适时地在高中开设体育专项选修课。众所周知,传统体育教学课时少、内容多、教材重复多,学生的学习如蜻蜓点水,印象肤浅,学生渐渐失去学习兴趣。到头来一无所长,更谈不上终身锻炼,享受、欣赏体育了。这是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当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着力研究并实施体育专项选修课。体育专项选修课是体育教学的一种课型。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体育兴趣选择运动项目,在专项体育教师的组织下,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专项运动的基本知识、技术、战术,提高身体素质,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欣赏水平和裁判方法,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因此,我们应该适时地利用有效资源条件,积极研究并开设体育专项选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