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刻认识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重大意义
深刻认识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重大意义
一.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强军兴军的必由之路
纵观中国历史强国必强军,强军必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习主席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时代高度,着眼实现中国梦强军梦,作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重大决策。坚定不移地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实现强军目标、支撑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是打赢未来战争的战略需要,关乎党、国家和军队的前途命运,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军队改革蹉跎不前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惨痛教训。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一百年,以天朝自居、闭关锁国的清政府,错失工业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军事上全面落后于西方列强,导致在鸦片战争等一系列反侵略战争中屡战屡败。因此改革图强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宝贵经验。习主席曾指出:“我军改革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没有改革,国防和军队建设不可能有今天这样好的形势。”我军发展壮大的历史,就是一部接续递进、波澜壮阔的改革史。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制定了建设一支优良的现代化革命军队的总方针,确立国家军事领导体制和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提出“五统四性”正规化建设要求,推动我军由单一陆军转变为诸军兵种合成军队。在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邓小平提出了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总目标,领导实现军队建设指导思想战略性转变,走上中国特色精兵之路,向精兵、合成、高效的方向大大前进了一步。在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进程中,江泽民着眼解决“打得赢、不变质”两个历史性课题,确立了我军建设“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改革目标,开启了我军军事体系由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型之路。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着眼促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以推进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组织体制、军事管理创新为抓手,积极稳妥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着眼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把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纳入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总体布局、上升为党的意志和国家行为,亲自领导设计改革强军蓝图,引领我们开创强军兴军的新局面。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战争形态向信息化战争加速演进,其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影响之大前所未有。世界主要国家竞相调整军事战略,加紧推进军事转型,以信息化为核心重塑军队组织形态、重构军事力量体系。这将深刻改变国际力量对比,塑造大国博弈态势,影响国际战略格局走向。习主席指出:“这场世界新军事革命给我军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挑战。机遇稍纵即逝,抓住了就能乘势而上,抓不住就可能错过整整一个时代。”“我们必须到中流击水,军事上的落后一旦形成,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将是致命的。”我们要赢得战略主动权,就必须树立停滞就会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强烈忧患意识,树立对党对国家对民族对战争高度负责的使命意识,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不失时机地把国防和军队改革引向深入,推进到新境界新高度。二.改革的战略举措集中彰显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人民军队组织形态和力量体系的重塑,这轮改革,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始终贯穿其中,规范和引领着改革的顺利推进。
一是有利于加强军委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军队的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属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不是一个抽象的原则要求,而是有一系列根本制度作保证,核心是坚持军队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属于党中央、中央军委,军委实行主席负责制。领导指挥体制改革,最根本的就是要巩固完善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全面落实军委主席负责制。通过调整军委总部体制、实行军委多部门制,组建陆军领导机构、健全军兵种领导管理体制,重新调整划设战区、组建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健全军委联合作战指挥机构等重大举措,着力构建军委—战区—部队的作战指挥体系和军委—军种—部队的领导管理体系,推进领导掌握部队和高效指挥部队有机统一,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格局。这些重大举措,把握现代军队领导指挥特点规律,从体制设计和制度安排上把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进一步固化和完善,为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牢牢掌握对军队的最高领导权、指挥权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二是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战斗力、解放和增强军队活力,确保党赋予军队的使命任务有效履行。这轮改革,就是要破解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核心指向提高能打胜仗能力。通过打造精锐作战力量,优化规模结构和部队编成,推动我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通过抢占未来军事竞争战略制高点,充分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培育战斗力新的增长点;通过开发管理用好军事人力资源,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通过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进跨军地重大改革任务,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这充分体现了习主席和军委善谋打仗、致力打赢的高超智慧,必将进一步增强军队能打仗、打胜仗的能力,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担当起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重任。三是有利于加强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确保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到实处。近年来,党中央、中央军委狠抓正风反腐,军队党的作风建设明显加强。但深层次的问题还没有完全破解,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良好局面任重道远。必须从体制机制上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组建新的军委纪委,军委纪委向军委机关部门和战区分别派驻纪检组;组建新的军委政法委,军事法院、军事检察院按区域设置;调整组建军委 审计署,全部实行派驻审计。这些重大举措,强化了军委对法纪监督部门的直接领导,增强了纪检、巡视、审计、司法监督的独立性权威 性,必将构建起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运行体系,从根本上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营造有利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良好政治生态。
三.认识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重大意义,做改革的坚决拥护者
一是要领会精神,积极响应。面对波涛汹涌的世界新军事革命,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习主席审时度势、高瞻远瞩,鲜明地提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时代要求,是强军兴军的必由之路,也是决定军队未来的关键一招。”习主席的讲话,从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当前与长远的结合上,深刻阐述了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一系列带有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开启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的新征程。彰显了党的领袖、大国元首、军队统帅着眼强国强军谋划改革、以深化改革助推中国梦强军梦的雄韬伟略和洞察大势变革图强的历史担当。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果我们固步自封、安于现状,不痛下决心,以抓铁挠痕、踏石留印的力度,以刀口向内的胆识、摒弃旧的传统观念,去调整改革与时代发展不相符的领导管理机制、军队编制体制,必将被时代所淘汰,能打仗、打胜仗就将成为一句空谈。对此,要深刻领会习主席改革强军战略思想,深刻理解蕴含其中的英明决策、战略设计和科学方法,努力掌握推进改革的“金钥匙”。坚决拥护党中央、中央军委的英明决策,做到顾大局、听招呼、守纪律。自觉做到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铁心跟党走,永远不迷航。自觉在大局下行动,不得出现任何“杂音”。二是要凝神聚力,恪尽职守。深刻领会习主席和军委的决策部署,需要我们拿出实实在的具体行动。而不是表态口号化、认识肤浅化。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号令意识,坚定改革必成的信心决心,强化改革强军的历史自觉和使命担当,以绝对忠诚的品格,拥护支持参与改革。不管下一步调整改革是否触及到自身的“奶酪”,在面对进退去留、撤降并改等涉及切身利益的问题,都要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坚持党性原则,严守政治纪律。做好当前工作、干好本职工作。稳定 压倒一切。高标准落实改革任务,需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尽职尽责,抓好落实。正确对待利益调整,坚决服从和执行组织决定,做 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在改革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为部队的安全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三是要明确意义,主动作为。此次军队改革,在我军建设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习主席的重要讲话,极富远见卓识,充满思想张力,内涵博大精深,彰显了勠力强国强军的宏阔运筹。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精彩画卷。它不仅是改革强军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更是应对世界变局的深远考量,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对加强思想建党、政治建军,贯彻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改革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主动战。它需要经历“震痛”,为了整体利益局部需要做出“牺牲”。改革是对我军组织形态的重塑,也是一场整体 性、革命性变革。要求全体官兵不讲价钱,坚决服从。我坚信,在全军将士的共同努力下,通过调整改革,构建军委——战区——部队的作战指挥体系和军委——军种——部队的领导管理体系,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指日可待。改革后,部队的战斗力必将有一个质的飞跃,部队建设必将得到全面发展。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强军梦,必将变成现实。俄罗斯前国防部长谢尔盖耶夫曾说:“改革的最佳时机就是现在,明天改革就会更加复杂,再迟改革就不可能进行了。” 我们作为改革的见证者,将坚决拥护、支持党中央、习主席关于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决策部署,以高昂的斗志和热情积极投入到改革实践中,服从大局,勇于担当,为实现新时期强军目标贡献力量。
第二篇:深刻认识深化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
深刻认识深化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我们党历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是我们党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次以党的中央全会的形式专门讨论文化的发展和改革问题。会议全面总结了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了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在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愿望。全会通过的决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为什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这样一个时间点,在这样一个重要的会议上研究文化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如何深刻认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文化问题的重大意义,认识这次全会的历史地位和深刻影响。这要放在整个国际和国内的大背景下来思考,放到党和国家的全局来认识。正像会议公报所讲的,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下面我准备从一下四点来谈一下对这一问题的学习体会。
第一,这是我们党对国内、国际形势进行科学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
之所以要把文化作为重要议题列到党的全会上来,原因在于在于其客观的历史必然性,它是由当前的国际和国内形势所决定的。综合观察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我国文化建设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
从国内形势上看,全会公报用四个越来越概括了当前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就是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我们党的十七大有一个重要判断就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那么这一种阶段性特征在文化上主要是什么呢?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我们党对文化地位的认识也处在一个不断深化的变化过程中。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党的十六大已认识到了文化与国家的关系、与民族的关系。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三个越来越”: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当时没有提到“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现在我们为什么提出“文化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呢?因为随着文化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重要作用的进一步凸显,我们党对文化的作用和规律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温家宝总理指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文化的影响力更深刻,更具渗透性。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我们看到,在现代经济中文化因素越来越重要,物质和货币资本具有更强大的力量的时候,经济与文化越来越融为一体。一个国家,当文化表现出比物质和货币资本更强大的力量的时候,当经济产业和产品体现出文化品格的时候,这个国家的经济才能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才能具有可持续发展和
持续创造财富的能力。通过总书记和总理的这几段论述,可以看出我们党和政府越来越意识到文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010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其中就提出了文化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这次全会明确提出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从国际形势上看,全会公报概括成“三个更加”: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我们必须统筹考虑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把握大势,因为理论思考是实践经验的提升和总结。一下我们从三个方面来看一下,文化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是综合国力竞争。学界出了一本《国家竞争力蓝皮书》,这是讲国家的综合竞争力,近20年我国的排名已经上升了56位,现在排在世界上第17位。综合竞争力决不仅仅是GDP,其中包括经济增长、创新、效率、结构等。排在前十名的是哪些国家呢?第一是美国,第二是欧盟,第三是日本,第四是韩国,第五是新加坡,第六是德国,第七是英国,第八是荷兰,第九是瑞士,第十是法国。这个竞争力是一种综合竞争力,其中服务业这一块我们国家现在上升很快,已经到了40%,可是前十名的国家基本上都在70%左右。大家知道,文化产业是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文化安全包括文化价值观、文化技艺、文化资源、文化市场、文化人才安全等多个方面。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在告别20世纪、进入21世纪的讲话中曾向美国人民、向全世界宣称,美国在20世纪的伟大胜利不在于它的航天飞机、导弹等高科技,而在于民主、自由、平等等价值观的输出。与之相似,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也说,西方世界不用担心中国,因为中国人只输出火柴、袜子、打火机、电视机,而不输出价值观,特别是核心价值观。显然,她们把价值观、尤其是核心价值观看成是实现自身文化安全,同时进行文化侵略、进行文化沙文主义最重要的武器。现在我国在物质产品生产的进出口上是顺差,但在文化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上是逆差。前几年我们文化产品贸易进出之比是10:1,近年我们的出口有所增长,但即便是这样也只是个别的艺术门类和个别的艺术产品,比如现在的版权贸易的进出口,我看到一个数字是达到了3:1,这是最好的。其他更多的还是处在逆差的状态。美国现在出口排在第一位的是文化产业,控制了全世界60%—80%的电视和广播节目的制作,占了三分之二的电影总票房。而我们国家的新闻出版行业的整个销售额比不上贝塔斯曼等大文化传媒集团中的一家。日本宝冢剧团是500人,年演出2000场,观众人数250万人次,演出收入14亿人民币。日本四季剧团是1100人,年演出2500场,观众233万人次,演出收入也在14亿人民币左右。搞舞台艺术的都知道,现在我们的院团一年演出300场就可以说是很不得了了。与发达国家院团相比,我们在场次上、人次上的差距非常大。
文化产品的逆差不仅是经济问题,更重要的就是所有文化产品都有文化内涵、价值观,就像美国电影《巴顿将军》,一开始就是一面美国国旗;还有《拯救大兵瑞恩》宣扬了美国的人道主义精神,那么它们是带着价值观念过来的。所以,现在怎么减少文化贸易逆差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维护文化资源和技艺安全也不容忽视。上世纪70年代,日本人到景德镇访问就曾试图破解景泰蓝的秘技。他们用衣服蹭半干的彩釉带回日本用高科技手段分析它们,然后加以仿制并最终占领了全球70%的景泰蓝市场。川剧的变脸技艺在过去难于通过肉眼发现其秘密。后来,有人用高倍录像机录下其全过程破秘,使之大白于天下,造成巨大损失,教训特别惨重。这些年,我国的很多特殊技艺、工艺丧失严重,几乎已经无密可保。于是,外国人不再需要到中国来欣赏中国艺术,他们在本国就可以复制、欣赏中国艺术,甚至向国际上兜售、倾销,造成我们的被动。如,日本的花道、剑道、茶道都不过是中国的花艺、剑术、茶艺等,它们被日本吸收过去进行改造加工后就成了日本文化的代表,在国际上赚足了荣誉与金钱。
三软实力不软。软实力是美国约瑟夫•奈在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概念,就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国防和军事等硬实力,也包括价值体系、文化形态、社会制度、国民素质、发展模式等表现出来的凝聚力,影响力。一般讲软实力有四大构成要素:价值取向、文化目标、政策方针、制度设计。软实力是一种吸引力,它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层面的认同,这个认同是在文化层面,精神层面,价值观层面的一种认同。软实力是国际事务中的一种战略资源。学者们认为,当今美国的软实力是最强大的。德国有个时代周报,主编叫约瑟夫·约菲,他认为美国的软实力甚至强过于他的经济和军事的资源。他说美国的文化,不管是通俗的还是高雅的,它都向外辐射出一种炙热,这种炙热只有罗马帝国时代才有,而且手法更新颖,更迂回。他说罗马和苏联它们的文化都止步于它们军事控制的范围,就是它们军事控制到哪儿它的文化到哪儿。而美国的软实力才真正造就了一个日不落的帝国,它超出了它的控制的范围,在全球范围内影响,日不落。
法国一位前外长认为,美国的强大在哪儿呢?他认为美国的强大就在于它能够激发他人的梦想和向往,美国梦嘛。全世界各地的人都做着美国梦,向往美国。当然了,很多学者也认为美国由于入侵伊拉克,它的软实力已经大大地下降。根据国外一些学者的研究,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文化产业。我刚才讲了,软实力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层面的认同,而认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具有开放性和建构性。而文化产业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就是一种建构性的认同的实践。也就是说文化产业可以使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对你这个国家有一种精神上的认同。
美国人十分懂得这个道理,所以美国政府和美国的企业下大工夫,向全世界传播他们的电影、流行音乐、电视、快餐麦当劳肯德基,时装和主题公园。你别看这个快餐,它是一种软实力。你看现在麦当劳肯德基在我们中国,父母就说今天你考试成绩好,我带你去吃肯德基,带你去吃麦当劳,今天是你过生日,不在家里过了,现在到麦当劳那儿去过生日了。这样一来我们这个小孩成长起来就成了肯德基麦当劳的一代,他心目中就觉得美国有好东西,美国是一个好的国家,他无形中就向往美国,看到美国的东西他就感到很熟悉,很亲切。
我举两个例子。一个例子是1944年6月,可口可乐公司通过艾森豪威尔,艾森豪威尔那个时候是欧洲盟军的统帅,把一大批可口可乐运到了英国,干什么呢?因为当时诺曼底登陆,他把这个可口可乐运到那儿去,随着登陆部队在诺曼底登陆了,登陆以后到处都看到盟军士兵拿着可口可乐在那儿喝,报纸上照片也都是那些士兵拿着可口可乐。这个可口可乐的形象其实就是美国的形象,就和诺曼底登陆这么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连在一起。你可以看到美国人下了多么大的工夫。再举一个日本的例子。日本把电视连续剧《阿信》,这个过去在我们中国放过,当时也很热播的,送到埃及去播放,结果大获成功。因为阿信重家庭,还有奋斗,这个埃及人很认同,很喜欢这个阿信。从此任何东西只要是日本的,埃及人都着迷。日本的产品比如电冰箱、洗碗机、音箱等等,在埃及的各大城市畅销无阻。这个就是文化产业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大作用,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
第二,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部署和“十二五”奋斗目标,实现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新高潮的战略任务,而且明确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文化目标。这次全会研究文化问题就把十七大提出的具体目标再进一步落实。今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明确的任务,要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了完成党的十七大和“十二五”的目标,所以我们也要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十七大任务的顺利完成,关系到“十二五”时期的奋斗目标。
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七大明确确立了“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布局。这次全会为我们找准了文化在“四位一体”中的地位,明确了它和经济、政治的关系。公报指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强调我们必须抓好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
过去,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大家都很明了小平同志“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后来提出“发展是第一要务”,这次全会最大的变化就是明确要求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过去我们的发展观通常一讲发展就是经济发展,就是GDP,后来又提出了绿色GDP,现在我们党明确提出要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
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统筹推进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和国家工作中一个显著的特点。
第三,这是我们党领导文化改革发展,担负起历史责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同志在今年的“七一”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这次全会公报强调,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和辛亥革命一百年的过程中出现一种理论,一些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打乱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国现代化的倡导者不是孙中山、中国共产党,而是慈禧太后、李鸿章、袁世凯,其理由就是辛亥革命打乱了中国的文化传统,本来中国可以仿照英国搞一个君主立宪的制度,保留皇帝的同时也能好好地搞现代化,既没有战乱,也没有民怨,也没有痛苦。他们还认为五四运动中断了中国的文明传统,五四运动是反孔的。他们认为,再往下发展,中国共产党更是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断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组织。这种非常错误的理论造成了很坏的影响。事实上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毛泽东同志在革命时期就主张建立两支军队,要有一支武装的军队,要有一支文化的军队,在很多场合下批示一篇文章能抵上一个师,非常看重文化在推动革命中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党的八大进一步发扬了党的七大上已经提出的要“建设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文化”这一思想,在确定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时候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我们党对文化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因为它是人民的基本需要,这体现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文化上的高度自觉。
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明确指示道德理想是更重要的东西,如果我们的改革开放影响了道德理想,我们就走到邪路上去了。高度重视精神文化建设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改革开放的同时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前进的正确方向。
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首次把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提到我们党的纲领上,这在认识上又提高了一步。并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指导我们党的工作,进一步体现了对文化工作的重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党的十六大以后,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小康社会建设的布局,那么这次全会上总书记又讲,文化工作要跟经济工作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督促落实。
由此可见,我们党对文化历来有高度的自觉,并不像一些别有用心人所说的共产党中断了中国文化传统。我们积极创新文化内容、文化形式,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这都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的重视。对这个问题我们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就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实现当家作主、建设现代化中国、进行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始终把文化看成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从来没有在这方面迷失过方向。
面对新形势,我们党更进一步明确了文化的重要地位,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在报告中提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我们凝聚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我们经济发展的支撑,越来越成为人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热切期望。这次专门以全会的形式讨论部署文化改革发展问题,这就是我们党高度文化自觉的一个证明。我想,这次全会将进一步提高全党、全国的文化自觉意识。在当代中国发展中,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的文化理想,担负起领导文化改革发展的历史重任。
党的十七大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判断,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现在世界对我国的关注集中起来就是:中国选择了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意味着什么。我国也多次向世界宣示,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坚持自己和平发展的同时,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繁荣。现在中国的发展道路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和认同。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我们国家以独特的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体制优势,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独特的作用。现在中华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力也引起了全世界更大的关注,但目前我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与我国的深厚文化底蕴还不相称,我们国家丰富的文化资源还没有转化为文化软实力。
在世界上,大国崛起的时候都有一个文化准备的问题。许多历史学家认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是从公元1500年前后开始的,因为在这之前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们只是局部的接触和交往,没有人知道完整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明朝的弘治年间,虽然有一个弘治中兴,在明朝还算是比较鼎盛的一个时期。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相互竞争的序幕。500年来的世界舞台上,先后有海上霸主葡萄牙和西班牙,海上的马车夫荷兰,然后又有日不落的英国,还有陆上强权的法国,在夹缝中崛起了德国,随后又出现了东方强国日本和超级大国俄罗斯,最后是新兴强国美国在19世纪末成为世界的头号强国。到今天为止,这些国家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在不同时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文化在崛起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一是民族意识是崛起的原生动力;二是文化传统是崛起的必要条件;三是文化的感召力是提高国家整体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四是开放的民族心态;五是思想的引领和制度的创新是深层次的根源;六是具有感染力的文艺作品是推动崛起的精神动力。丘吉尔有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代出了那么多伟大的作品,都被这些国家后来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动力,从这也可以看出文化的独特作用。
我们来看看我们的邻居日本和韩国。日本政府大力推动文化,特别是文化产业的发展。1995年日本确立了面向2l世纪的“文化立国”方略。2001年他们又全力打造知识产权立国战略,要求十年内把日本建成世界第一大知识产权大国,现在他们正在实现这个目标。动漫产业一直是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日本也借助计算机技术,强化了“动漫王国”的地位,使动漫产业成为第三大产业,全球播放的动画片,60%是日本制造,在欧洲则超过了80%。韩国在经历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时,金大中总统在1998年正式提出了“文化立国”方针,同时他们建立了国家文化振兴委员会,然后政府成立了文化产业振兴院。当时我国的文化产业司有九个人,而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有八十多人。2001年,又成立文化产业振兴院,领导文化观光部推动“文化立国”战略的全面实施,全方位地支持文化产业。2010年,韩国文化产业总值已占到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2%左右。韩国把数字游戏业确定为国家战略产业,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大力提升数字游戏产业。据韩国文体观光部和文化振兴院的统计,今年上半年韩国商业娱乐文化产业的出口产值达到了近2兆韩元。其中游戏文化产业的出口额就达到了1.2兆元,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帝王”。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的繁盛,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曾有过辉煌的过去。回顾中国历史上的文化辉煌的时期呈现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经济发展而百姓富裕。春秋时管仲治理齐国,十分重视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之间的联系,《管子》一书就曾提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齐国经济的繁盛吸引了当时各国大量的优秀人才来齐国。到了战国时候齐国设稷下学宫,诸子百家中的知名人物如儒家的孟子、荀子,法家的慎到,阴阳五行家的邹衍等都曾到此讲学、论战,稷下学宫可以说是诸子百家一个重要的发源地。
二是政治稳定而清明。宋代三是文化的特点是文化积累而创新。现在我们提出文化DNA的概念,就是文化是有传承的,不能完全截断它和历史的发展从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第四,这是切实解决当前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
文化现在面临着新形势、新情况和突出问题,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的文化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我们概括成“四个还不完全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快速发展的现代传播手段、与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形势相比,我国文化的发展还不完全适应。
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从总量上来说,到2010年我们的GDP达到了39.8万亿元人民币,居世界第二位。财政收入是8.3万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4000美元,外汇储备是2.8
万亿美元。根据这样的经济总量,按照恩格尔系数和世界文化的发展规律,在理论上我们的文化消费应该达到4万亿人民币,但实际消费只有1万亿人民币。再有一个是人均图书馆的数量。国际图联规定,5万人一座公共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不是指学校的,也不是指科研单位的图书馆。日本现在是4.2万人一座,美国是3.3万人一座,法国是2.2万人一座,英国是1.2万人一座,而我国是40多万人一座图书馆。虽然这个计算有可探讨之处,各国国情也不同,但是在城市中我们国家现在最好的情况也是10万人一座图书馆。再一个是电影银幕的数量,美国有4万多块,我们国家现在发展非常快、非常好,也就五千多块。这还仅仅是总量方面的概念。
这次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提出提高文化发展质量问题。是不是满街都是网吧就说明文化市场很繁荣了,就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了?所以,还有一个提高文化发展质量问题,有一个“反三俗”的问题。
与快速发展的现代传播手段还不完全适应。我再举一个例子,我们去年开的网络博览会上发了一个奖给最早报道舟曲灾情的一个大学生。这个大学生回乡探亲,舟曲发生灾情的时候,他马上用手机拍摄照片发到微博上,成为第一报道舟曲灾情的人。现在我们有两亿多微博用户,不就等于有两亿多发布新闻或者舞台演出的平台了吗?全国有7亿多手机用户,手机上网2亿多人,5亿多网民,拥有博客的有2.3亿人。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有网络电视、手机电视,还可能与新的科技手段结合创造出更多的新业态,那么怎么与这种发展形势相适应,这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与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还不完全适应。我们现在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良好的文化交流关系,与145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有近800个文化交流执行计划。另外我们有中国春节、中国文化年、相约北京等品牌文化活动。我们在海外设立了96个使领馆文化处(组),已经有9个文化中心,322个孔子学院。但这种不断扩大与我们对外开放的形势还不能完全适应。
另外,在我国文化改革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道德失范的问题。一些不仔细分析的人往往看到一点问题就会引发出对我们文化的怀疑,这影响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全会期间发生了一件事,2岁的小悦悦在佛山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离去,最后一名拾荒者上前施以援手。这件事引发网友热议,有人说老太太这样做是为了炒作自己,还有人说出现这样的事情怎么能说我们的文化建设有成就呢?大家可以看一下最近舆论上关注度比较高的三个小孩儿,一是杭州坠楼的小孩儿,二是从动车里救出的小孩儿,三是被汽车两次碾压的小孩儿,这三件事情里面有两件是令人感动的,我们承认道德方面的问题,但也不能因此就全盘否定我们文化建设的成果。
二是诚信失却的问题。我们的传统文化是非常讲诚信的,但目前由于市场经济某些消极面的影响,加上我们的法律法规不完备,社会公民的素质还不高,出现了各类造假现象。尤其是食品安全问题成了国人最关心的一个问题,这是一个诚信问题,也是目前文化风尚引领方面的一个突出挑战。
三是心理失衡的问题。现在年轻的大学生、工人有跳楼的、自杀的,还有一些人遭受了一点小挫折,就作出一些不理智的举动,整个民族心理上的脆弱确实是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这是文化缺失的一个重要表现。社会上一些人的价值观、荣辱观扭曲,不择手段地表现自己,急功近利。我们的网络文化中也存在一些不良信息,文化产品质量还不高,舆论环境和文化环境还不够良好,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高,产业发展的规模不大,在国际上的文化影响力还不够。
我们通过这些例子和这几个方面清醒地看到我国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促进文化发展的科学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亟待破解的难题。我国文化发展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必须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那么,这一次全会召开为我们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乘势而上,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吹响了进军号。
第三篇: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责任担当(定稿)
强化改革的责任担当
习主席强调,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回避不了的一场大考,军队一定要向党和人民、向历史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对全军官兵来说,贯彻习主席重要讲话精神,完成好肩负的改革使命,就是要不断强化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深刻理解改革、坚决拥护改革、积极支持改革、自觉投身改革,勇敢承担起新一代革命军人的历史责任,用实际行动书写强军兴军的时代篇章。
用强军目标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强化认同改革的思想自觉,坚定改革志在必胜的信心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信念是行动的前提。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广大官兵只有从强军目标的高度来认识,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改革的重大意义,从感情认同上升到思想认同,增强拥护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的思想自觉,增强改革必胜的信心。
不改革是打不了胜仗的。实现强军目标,动力在改革,出路也在改革。以变革求强盛,是强军兴军的内在规律。从我国古代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王安石的“变法强军”、戚继光的训练改革,到美军越战后通过新军事变革赢得近几场局部战争等,都印证了这一“铁律”。军队的根本职能是能打仗、打胜仗,背离了这一职能,军队就失去其存在的价值。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与我军历次改革有着明显不同,它不是在局部做一些简单的“加减法”,而是着眼全局重在解决长期以来影响国防和军队建设、制约我军战斗力提升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这些深层次矛盾问题不解决,我军就很难在世界新一轮军事革命大潮中争得战略先机、赢得战略主动权和话语权,就很难承载起实现强国梦、强军梦的历史重任。唯有深化改革,军队才能有效履行新的使命任务,才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
驱散思想迷雾,方能更好前行。改革走的是前人未走过的新路,谋的是新篇、布的是大局。改革之际,人们往往因前途的未知而产生困惑、疑虑,形成思想上的“迷雾”,给前行带来障碍。面对当前“深刻性、复杂性前所未有,难度也前所未有”的改革,一些基层官兵认为改革是高层领导和统帅机关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有的固守既有利益的藩篱,担心改革改到自己头上,革掉自己“饭碗”;有的因循守旧,求稳怕变,怕吃苦、嫌麻烦等等。思想迷雾常常产生于知之不深或偏听偏信所导致的认知偏差。对此,要引导官兵深入学习习主席关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重要论述,深刻理解和把握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根本指向,全面理解改革的丰富内涵,在领会科学理论精髓要义、把握改革精神实质中驱散思想迷雾、排除各种干扰,打通顺利推进改革的思想通道。
信心能给人以无穷力量。有些官兵认为这次改革涉及面广、难度太大,对改革能否破解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深层次矛盾问题信心不足。实践表明,越是在大事难事面前,越需要坚定信心来凝聚力量、鼓舞士气、振奋人心。信心不是空洞的口号,更不是盲目乐观,而是建立在科学判断基础上的勇气、胆识和自信。我们在看到改革面临的困难时,更应充分认清改革的有利条件。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已上升为党的意志和国家行为,纳入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盘子”,党和国家始终给予特别关注和大力支持,党中央、中央军委改革的决心和态度坚定不移,习主席亲任改革领导小组组长,这是推进改革的最大信心源。长期以来,全军上下要求深化改革的呼声很大,对这次改革的期望值很高,在一些重大改革问题上也已经形成共识,这为推进改革奠定了深厚群众基础。国家和地方相关领域改革已陆续展开,全社会形成了助推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强大势场。当前,国防和军队改革正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和重要的机会窗口,只要全军官兵坚定信心、统一意志,敢于肯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和完成不了的任务。
严守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强化拥护改革的政治自觉,坚决做到顾大局、守规矩、听招呼
纪律是革命胜利的保证,也是改革成功的保证。面对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重大考验,全军官兵只有严守纪律、严明规矩,自觉用政治纪律、政治规矩规范检验自己的言行,不断强化拥护改革的政治自觉,才能保证改革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改革是一场政治大考。我军历来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在这场已上升为党的意志的重大改革面前,能否做到坚决拥护改革、积极支持改革,已成为对党员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和官兵忠诚度的重大考验,也是对新一代革命军人好样子和好干部标准的实际检验。战争是生死观的考验,改革是得失观的考验。对于军人来说,两种考验一样严峻,而和平时期后者的考验更能彰显一个人的担当和修为。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主体,全军官兵毫无例外都是这场改革的参与者和实践者,都需竭尽全力、排除万难赢得这场考验,绝不能当改革的旁观者,更不能成为改革路上的绊脚石。
牢固树立大局观念。改革之难,难在打破既有利益格局。对广大官兵而言,关键在于矫正观察问题的立场、调整思考问题的视角。不能口头上拥护改革,一涉及具体利益就不行。如果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那就会对任何涉及自身利益的调整改革都认为是动自己的奶酪、革自己的命,就很难形成拥护改革的政治自觉。任凭这样的思想蔓延,改革将寸步难行。“观操守在利害时”。在国防和军队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关键时刻,正是检验革命军人责任担当之时。这个时候尤其需要全军官兵自觉从党和国家改革大局和实现强军目标的战略高度观察思考问题,真正看清影响和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矛盾问题症结之所在,从而以积极心态对待国防和军队改革中的利益调整,妥善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甘愿以个体之失换整体之得,以局部之失换全局之得,以一时之失换长远之得。改革不可能皆大欢喜,但只要以党、国家和军队的整体利益为重,以是否有利于坚持党的领导,是否有利于能打仗、打胜仗,是否有利于保持人民军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为标准来看得失、做取舍,就会少一些思想疙瘩,多一些自觉自愿。
保持坚强的政治定力。历史经验表明,每当在党、国家和军队建设发展的重要关口和节骨眼上,舆论场上总是热闹非凡、鱼龙混杂。作为革命军人,要始终坚定“改革不改向、变革不变色”的信念不动摇,在面对纷至沓来的海量信息时,始终保持坚强的政治定力,自觉用党中央、中央军委决策部署统一思想,增强明辨是非能力,坚决不信谣、不传谣,更不能造谣。“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确保部队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为改革顺利推进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坚持躬身笃行、真抓实干,强化投身改革的行动自觉,确保改革举措落地生效
一打纲领不如一个实际行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蓝图绘就,唯有靠实打实的行动才能将改革的壮美图景变成强军兴军的生动实践。我们必须以学促知、以知促行,躬身笃行、真抓实干,真正把对改革的政治热情转化为积极投身改革的行动自觉,用扎实有为的工作为国防和军队改革做出贡献。
听令而行,统筹推进。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项改革举措之间的关联性、耦合性要求非常高,既要求从整体上运筹帷幄,也要求各子系统密切配合、协调行动。广大官兵必须强化号令意识,坚决做到听令而行、按令行事、步调一致。改革实质性展开后,各级要迅速行动起来,从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全力投入、全面推进,无论涉及哪个层级、哪些单位、哪类群体,都必须坚决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不折不扣地抓好改革方案落实。要牢牢把握积极稳妥的改革总要求,按照党中央、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坚持自上而下、分步实施,科学统筹各阶段改革任务,什么阶段该干什么事,做到心中有数、重点突出、有章可循,各项措施之间要有机衔接、相互配合、搞好协同,防止打乱仗和自行其是。各级都要科学把握工作的节奏和时间节点,既要防止疲沓拖拉,消极应付,拖改革的后腿,也要防止盲目蛮干,急功近利,确保改革任务高质量落实。要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管控,始终做到战备值班不松懈,指挥顺畅不间断,后勤管理不失序,军队资产不流失,确保政令军令畅通无阻。
立足岗位,干好本职。投身改革,最现实的平台是本职岗位,最有效的途径是履职尽责。改革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干扰会无形增多,官兵思想容易产生波动,正常的工作秩序、节奏容易受到影响,这就需要把思想工作贯穿改革全程,教育官兵始终做到在利益得失面前保持一颗平常心,在工作任务面前保持一颗进取心,引导官兵全身心投入到正常的战备、训练和工作之中,干一流工作,创放心岗位;始终保持工作的连续性,严防“烂尾工程”,决不能因隶属关系变化、人员变动、工作交接等原因而发生误时误事现象,影响和干扰改革大局,以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为改革清障、铺路、助力。
领导带头,以上率下。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关键在领导。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好“关键少数”的示范引领作用,始终把自己摆进去,先从自身做起,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带头解放思想、牺牲奉献,敢于冲破观念束缚和利益藩篱;带头振奋工作和精神状态,坚决执行命令指示,用模范行动教育官兵、稳定部队,促进改革任务在本单位本部门的有效落实和扎实推进。
第四篇: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看法和建议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看法和建议
化学化工学院
2012级制药工程
闫合顺
*** 国防和军队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战略任务。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主席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着眼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科学筹划、全面推进军队各项建设,不断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
一、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军队各项建设的首位。深入抓好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官兵工作,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大力弘扬我军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不断强化军魂意识,确保广大官兵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指挥。巩固深化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不断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军委部署要求,以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大力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军队党的建设,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二、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适应世界军事变革新趋势和我国发展新要求,着眼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大力推进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组织、军事管理创新,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筹划,推动各项建设有机衔接、有序发展。加强信息化建设领导管理,推进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和有机融合。加强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建设,提高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步伐,提高后勤供应保障质量和水平。
三、积极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推进军事训练转变,深化训练模式、训练方法和训练管理改革,大力加强全系统全要素联合训练,开展复杂电磁环境下适应性、研究性、检验性训练,不断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坚持战斗力标准和战训一致原则,紧贴实战要求和使命任务,扎实抓好新大纲贯彻落实,强化实战化训练,加强技战术基础训练、使命课题训练、首长机关训练和新装备训练,统筹抓好反恐维稳、国际维和、应急救援、抢险救灾等非战争军事行动训练,提高部队信息化条件下威慑和实战能力。
四、进一步加大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力度。加强军事立法工作,推进军事法制建设,严格按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管理教育部队、开展工作、规范行为,保持部队正规的战备、训练、工作和生活秩序,不断提高部队正规化水平。把纪律建设作为正规化建设的核心,采取有力措施增强官兵严守纪律的自觉性,做到严守纪律、令行禁止、赏罚严明。
五、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适应我国安全环境的新形势和维护发展利益的新要求,突出重点行业和领域,突出科技参战支前,突出综合动员保障的关键环节,进一步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努力提升核心动员能力、体系动员能力。推进国防动员立法进程,完善国防动员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与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相衔接的国防动员体系。进一步优化后备力量的规模结构和力量布局,加强预备役部队和民兵骨干队伍建设,造就一支精干高效、可靠管用的强大后备力量,不断提高平时应急、战时应战的能力。
六、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始终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科学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推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国家现代化建设协调发展,努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优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机活力,积极调动和运用军地各种资源,不断拓展军民融合式发展途径,完善融合机制,丰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提高融合层次,推动军民融合向纵深发展。军队要积极参加和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坚决完成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应有贡献。
第五篇:认清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认清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开篇第一句就强调了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思考和研究。而战争的主体便是军队,有此可见军队改革建设在国家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在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提出了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战略部署,这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从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中国由大向强跃升的战略支撑,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强力量保证。实现强军目标,动力在改革,出路也在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将其纳入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使国防和军队改革成为党的意志、国家行为,既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创造了良好条件,提供了历史契机,也提出了更高标准,赋予了新的时代要求。
强军目标是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国防和军队改革,事关国家安危,牵一发而动全身,选准目标、认清方向至关重要。历史上,有的军队推进改革时,因观念不一而迟滞贻误,空留余恨。那些抓住机遇的军队改革,从我国古代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到美军率先发起的新军事革命等,无不是以明确的目标凝聚共识、以坚定的立场大刀阔斧地强势推进。习主席提出的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体现了我们党新形势下建军治军的总方略,顺应了我国由大向强迈进关键阶段对建设强大人民军队的迫切需要,拎起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总纲,也规定了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基本任务、重点和方向。只有围绕强军目标,国防和军队改革才能坚持正确方向,凝聚最大力量,以高屋建瓴之势,收纲举目张之效。
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实现强军目标的根本动力和必由之路。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自有战争以来,军事领域就是国家竞争和对抗最为激烈的领域,也是变革速度最快、最需变革精神的领域。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军队唯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始终抢占先机,使弱者变强、强者更强。否则,即便曾经强大一时,但沉湎于往日荣耀而固步自封,也会因在变革中落伍而走向衰败。一部世界战争史,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改革进取军队战胜落后守成军队的历史。18世纪后期,曾经骁勇善战的清朝八旗军,在国家昌盛时期安享太平,浑然不觉与率先完成军事工业化革命的西方列强军队已经形成“代差”,结果在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丧权辱国。上世纪60年代,新中国自主成功研制核武器,抓住了核军事革命的机遇,为我国的大国地位奠定了重要基础。今天,面对世界新军事革命大潮,我军只有深化改革,破除影响实现强军目标的各种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才能再次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现跨越式发展。历史证明,军不强无以卫国,不改革无以强军。当前,强军目标已成全党全军共识,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也获得广泛认同。科学把握强军目标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关系,以强军目标牵引国防和军队改革,以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实现强军目标,既是当代中国军事实践的主旋律,也是全军官兵的重要历史责任。围绕强军目标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面临重要时间窗口和机遇挑战,势在必行、不可或缓 识天宜听风,临流须观澜。围绕强军目标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顺应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潮流、掌握军事竞争战略主动权的必然选择,是适应国家全面深化改革、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可靠支撑的客观需要,背景更加特殊,时间更加紧迫,任务更加艰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正值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抢抓机遇时不我待。历史启示我们,军事革命时期就是军事力量格局分化和重组时期,强国军队抓住机遇可以巩固领先地位,相对弱国军队抓住机遇也能后来居上;反之,抓不住机遇,军队实力就会被拉开“时代差”。放眼寰宇,21世纪第二个10年以来,各大国顺应世界新军事革命潮流,普遍进入军事改革深化期。美军推进“二次转型”,力图与潜在对手拉开时代差。俄罗斯围绕建设职业化、常备化、精干化军队,推进“新面貌”军事改革初显成效。日本也加快推进军事改革,企图实现从“基础防卫力量”向“机动防卫力量”转型。英、法、德、印度等国军事改革也如火如荼。经过多年建设、改革,我军与世界强国军队实力差距不断缩小。但总体上,我军现代化水平相对于国家安全需要差距还很大,相对于世界先进军事水平差距还很大。在世界新军事革命风起云涌、我国眼下尚无大的战争威胁情况下,我军改革正面临着宝贵的时间窗口。犹豫不决、畏葸不前,必然错失机遇、前功尽弃。我军变则兴,缓变则衰,不变则必然落后挨打,必须不失时机深化改革,大幅度缩小同世界强国军队的实力差距,努力掌握军事竞争战略主动权。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正值我国开启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军民融合发展任重道远。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国家总体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国家经济社会改革协调推进。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逐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取得了良好的军事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当前,我国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既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提供了良好环境氛围,创造了新的经济、科技和机制条件,也对统筹国防和军队改革与国家经济社会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亟须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军民融合式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在建立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上下更大功夫,构建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正是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客观需要。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正值强军进入攻坚阶段,难度更大标准更高。近年来,我军改革不断深化,在机械化半机械化战争条件下为应对大规模地面战争建立起来的军事体系有了较大改变,“陆战型”“近战型”“本土纵深防御型”的力量结构也有了较大革新。随着强军实践向纵深发展,国防和军队改革不可避免地要破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比如,尚未超越机械化半机械化基础的军事体系与打赢信息化战争需求的矛盾;传统军事力量结构与维护我国在海洋、太空、网络等领域权益的矛盾;联合作战指挥人才不足与现代战争联合作战基本趋势的矛盾;不尽完善的军事人力资源制度与强军对高素质人才强劲需求的矛盾;信息化建设高投入、高风险与军事管理不够科学、资源使用效益不够高的矛盾,等等。同时,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聚焦“能打仗、打胜仗”这个强军之要,确保我军能够打赢信息化战争,其标准要求也更高。为此,我军必须在机械化尚未完成条件下加速推进信息化建设,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改革由问题倒逼产生,又须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深水前行,面临的困难和风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大。只有迎难而上,以更大的勇气、智慧和力度深化改革,战胜风险挑战,国防和军队建设才能越过崎岖、登临巅峰。勇立世界新军事革命潮头,在深化改革中奋力实现强军目标
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改革必须积极适应世界新军事革命潮流,适应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新形势和部队建设发展新要求,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不断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新突破,为实现强军目标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机制保障。
坚持解放思想凝聚改革最大动能。改革的最大障碍,往往是思想僵化、固步自封。思想观念上的枷锁,比实际工作中的障碍更难打破。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首先必须着力破除落后保守的思想观念,解决好“不敢改”“不愿改”“不会改”的问题。要通过解放思想,破除对改革的各种误解,破除墨守成规的惯性思维,破除机械化半机械化思维。进一步强化改革创新意识,强化信息化军事思维,强化改革的信心和决心。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的过程,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最大范围凝聚改革共识,最大程度增强改革信心,最大能量焕发改革热情。
坚持攻坚克难实现改革重点突破。古今中外军队改革的实践表明,体制机制问题是改革的关键,体制机制改革不突破,其他改革难有大的作为。我军改革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亟须在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上求突破。在改革重心上,突出国防领导管理体制、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军队干部政策制度以及军民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调整改革,着力破除各种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中国特色军事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在改革方式上,以创新发展军事理论为先导,加强军事战略指导,完善并落实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强化改革顶层设计,科学论证,审慎决策,稳妥实施,以能力需求推动体制机制改革,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能力跃升,加快构建精干、联合、外向、多能、高效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在改革组织上,科学把握借鉴外军经验与保持我军特色的关系,既重视借鉴发达国家军队改革经验,努力使我军现代化建设跟上世界新军事革命潮流,又防止盲目迷信西方军事制度,切忌亦步亦趋、邯郸学步,要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等中国特色军事制度,保持改革正确方向,努力开拓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坚持战斗力标准检验改革实际成效。标准决定改革方向和行动。军队的第一属性是战斗队,军队改革必须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在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基本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战斗力标准也有了新的时代内涵。要把战斗力标准确立为改革鲜明导向,确保一切改革措施都向提高战斗力聚焦,都有利于提高我军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要强化战斗力标准的刚性和权威性,坚决摒弃一切背离战斗力标准的陈规陋习,坚决突破一切束缚战斗力提高的利益藩篱,坚决革除一切影响战斗力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使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过程成为生成、巩固和提高我军新质战斗力的过程。
坚持大局为重强化改革历史担当。“夫战,勇气也”。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历史抉择,也是一场“攻坚战”。啃硬骨头、攻难关、涉险滩,我们既面临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也必然经受利益调整甚至局部利益受损的“阵痛”。在我们党已经绘就国防和军队改革路线图的今天,服从比表态更重要,担当比认同更关键,行动比计划更有效。面对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每个官兵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当自觉服从服务大局,强化历史担当,既立足本职勇于挑起改革的重担,又突破名缰利锁勇于担当改革要付出的代价,坚决克服本位主义和部门利益羁绊,不当看客,不添障碍,不成阻力,以主人翁责任感投身改革,以埋头实干推进改革,在强军道路上书写无愧于伟大时代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