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本能力高考阅卷体会
山东省基本能力高考阅卷体会
山东省宁阳一中 殷建彬
我在连续三年参加山东省基本能力的高考阅卷工作,感受颇深。为了更好地备战2012年的高考,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高考中多得分、少失分、得高分,我把阅卷的几点体会给大家回报一下。
一、关于阅卷程序问题
1.采用网上阅卷,试卷重新编号。
阅卷人员不可能知道试卷的来自那个地区,那个学校,更不可能知道是那个学生的试卷,这就杜绝了作弊的可能性。
2.阅卷采用“双评”加“仲裁”。
采用“双评”加“仲裁”最后是“质检”的三重保险的阅卷模式。即每份试卷的每道题(大题分成几个小题)由两人评阅,两人评阅分数一致即为有效分。分数不一致,再由第三人评阅,既仲裁,第三人评阅的分数就是该题最后得分。确保了阅卷的公平、公正、准确的阅卷原则。
3.阅卷标准制订按照有利于考生的原则。
一般只要意思对就得分,不拘泥于某个用词,通过试阅列出考生出现的几种答案,再经过充分讨论,确定最后的十几种答案。应该说覆盖面比较广。这样便于阅卷人员把握阅卷标准,并能保证“双评”的分数一致,保证阅卷的进度和公平。
二、学生试卷中存在的问题
(一)2009年阅卷情况
2009年,我阅的是4个选择题,客观性比较强,没有什么可说的。但是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是学生不认真书写。表现如下:
①答案写错了,不是划掉重新写,而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改写,如B改写成D,让阅卷老师看起来像B,给你按错是没有问题的。
②答案写的模棱两可。如选答案B,有的同学写B、D不分,即像B又像D,这样不得分;有的同学写的A也很像B。这样写的不清楚的,是否得分,阅卷老师要请教小组长的。大家都觉得难以分辨的,就不能给分了。
(二)2010年阅卷情况
2010年,我阅的是56题。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把这个题目复制到下面:
56、(3分)某同学要在玻璃中营建一个蚂蚁巢穴,设计了以下操作步骤: ①在瓶口放置一块潮湿的海绵,盖上带有一些小孔的瓶盖 ②用一块黑布将瓶蒙几个星期,让蚂蚁安顿下来
③在木头或石块下需找蚁穴,并观察蚂蚁搬进巢的食物种类
④将一定数量的蚂蚁与蚁穴周围的土壤及一定种类的食物放入玻璃瓶中(1)上述步骤的合理排序应是。
(2)观察蚂蚁搬运食物种类的目的是。
给出的标准参考答案是:
(1)③④①②
(2)观察蚂蚁的食性,以便在新的蚁巢中提供相应食物(只要答出“为了给蚂蚁提供食物”的意思得2分,仅答出“看蚂蚁吃什么”或“观察蚂蚁食性”只得1分。)
第一问的答对率比较高,但是出错的学生也不少。实际上,自己排序后,自己再重新念一遍,应该能发现自己做对还是没有做对。排序题是高考必考的,希望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研究如何做这样的题目。
最可惜的是有的同学写的圈2和圈3分不清,特别是圈3,3的最后一笔和圈重叠,让老师看不清圈里是3还是2。但是在阅卷的时候,老师能猜出你的排序是对的,也就是说,圈2和圈3只要有一个是清楚的都给分了,但是如果圈2和圈3都分不清是不能给分的。当然有的学生不带圈也给分了。
第二问的扩充答案:饲养蚂蚁、喂养蚂蚁、准备相应的食物、提供相应的食物都给2分。说的不全面,但是只要说出“食物”,字样,又没有逻辑的错误,都给了1分。“为下一步实验做准备”这样模糊的答案也给一分。(实际上高考阅卷时给出的答案约有20多种)
第二问的错误答案情况有: ①蚂蚁为过冬准备食物。
这是没有认真审题造成的。观察蚂蚁的是人不是蚂蚁,怎么能说观察的目的是“蚂蚁为过冬准备食物”呢。虽然有“食物”的字样,但是也不能给分。
②为了观察食物的大小,以便能通过小孔。
实际上“一些小孔”是通气用的,在第④条里已经说了,“将一定数量的蚂蚁与蚁穴周围的土壤及一定种类的食物放入玻璃瓶中”。也就是说蚂蚁是不用外出找食物的。这也是不认真审题造成的。
③时养蚂蚁、味养蚂蚁、使养蚂蚁、畏养蚂蚁等等。
关键词出现错别字,这是不能给分的。可气的是有的同学把“蚂蚁”二字也写错。
(三)2011年阅卷情况
2011年阅的是43题。下面是43题的原题。
43(4分)任何信息在计算机内部都表示为二进制编码.音乐乐谱也不例外。假如,将拍号中的两个数字、每个音符和增时线按下表表示为4位二进制编码b3b2b1b0,下面乐谱均为2=F,1音1拍,乐谱片段码为
表示成二进制编
(2上面有点)(1)(2分)音符“2”的二进制编码为________。在无增时线时,拍号为4/4的乐谱每小节有________个音符。
(2)(涂卡41)(2分)二进制编码序列为0111,0101,0001,0110,1001,1110,1100,1000,其表示的乐谱片段正确的是
答案:43.(1)1101。4(或四)
(2)B 第一问的第一个空和第二问选择题的答错率比较高。其实这和第二问与音乐知识无关,只要动脑子是做对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好多同学认为这是和音乐有关的题目,这与信息技术的编码有关。当然了,你完全不懂编码也是没有关系的。其实这个题目的关键在哪个表
格上,只要按照b3b2b1b0顺序查表,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但是因为有不少同学是不懂音乐,所以这个题目学生放弃了,或者是乱打一气。
第一问的第二个空有的同学有填
一、填三的。这个题目要注意的是它和总题干没有关系的。题干是3/4拍,但是题目中是4/4拍得,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容易把答案搞成3的。这个题目答对率还是比较高的。也从这里看出考生对音乐熟悉的同学比例式比较大的。
这个题目我们得到的经验是每一个题目要认真去做,不要以为自己不会就不做,实际上一些陌生的题目只要你有基本的推理能力就可以做对的,也就是说,只要细心的去做,每个同学都可以做对的。在2011年的高考中这样的题目很多的。
三、复习备考建议
1.答题书写要规范。
规范包括字迹清楚,结构明确,容易辨认;书写尽量前紧后松,适当预留可补充答案的地方,避免更改时没地方书写,让阅卷老师找不到明确的答案。
(有的试卷可能用的不是高考专用笔,经过扫描不太清晰,影响评卷效果。)2.字不要写的太大或太小。
太大容易出格,太小使阅卷人员看不清楚,虽然说能放大,但大多数教师(由阅卷速度、阅卷量的限制)都不愿再点击放大,这样就影响你的得分。
3.特别注意答题区域。
如果做题,答错区域不得分。同一个题的两个空的,答案可能是不允许颠倒的。4.简明扼要,答出关键词,是得分的关键。
在极短的阅卷时间内,找不到关键词,虽然意思答对,也容易失分。关键词要紧扣主题,不能答案写的太广、太大。
还要注意,关键词不能出现错别字。这要求学生要养成记笔记,认真书写习惯,不然就会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
5.客观题的更改一定要认真仔细。
一定要划掉重新写,不要在原来的答案上改写。还有一个细节要注意,比如选择A,有些卷子更改时在“A”上划一斜线正好重合了字母上的笔划,阅卷老师就有可能因阅卷速度太快,看不清楚而不得分。
6.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由于将题目理解错误,或者漏掉某些问号和关键词而导致失分。这种情况要求学生一定认真阅读、理解题目,要明确出题目的,不可随意揣测、扭曲出题意图。
要充分利用题干和选项给出的信息。如56题的第二问,观察蚂蚁搬运食物种类的目的已经在第④步明确的告诉我们了。有的题目你可能不会做,也有可能你根本没有学过,但是如果你注意到试题给你的信息,完全有可能做对的,千万不能放弃不做。千万不要以为高考题就一定会多难多难,有些题目不要想的太过复杂。按题目要求做就好,无需自己增加题目难度。
基本能力的考试时间很长,大部分考生都会剩下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是有时间认真审题和研究的。
7.写在试卷上的文字不要轻易划掉。
有人曾把高考阅卷工作形容为“错误里面找正确”,其实一点也不过分。评卷老师“相当”宽容,只要你的答案有得分点,只要你的答案能让老师“发现”,老师就会给分。试题内容无论你会还是不会,一定要敢于回答。回答错了一般也不要划掉,因为错误部分不影响你正确部分的得分。何况,你认为错误答案的,说不定里面还包含“得分点”呢。评卷老师是来“给分”的,不是来“扣分”的,只要你的答案有得分点,不会因前面的错误而受到“株
连”。即使你对某一题目十分陌生,也要尽量答上几点,因为阅卷老师给0分是十分谨慎的。只要答案不是太不像话,一般都会多少给点分。
第二篇:高考阅卷体会
高考阅卷体会
一、阅卷现象及基本对策:
现象一:高考评卷速度要求非常快。
很多时候,改一道题平均只用几秒或几十秒时间,一个老师一天平均要改数百份甚至数千份卷子(只改其中一题或者一题中的两个问号)。比如,据说一份作文卷,五六十秒改完算是慢的,有的人只用30秒就能改完,一个老师平均一天能改三四百份作文卷;再比如,有些计算题,十来秒就改完,有的老师一天能阅3000多份卷子。
对策:面对如此改卷速度,考生在答卷时就要有技巧,尽可能博得老师的好感。首先,卷面要整洁,字迹要工整,层次清楚。如果书写模糊,涂改很多,会造成难以辨认,也不能给分。其次,概念要准确、叙述要简明,让人一看就明白。另外,要依题作答,不要乱涂乱画。现象二:第一印象好常能得高分。
对策:虽然不是每个老师都凭感觉打分,但给老师一个好印象却肯定是很重要的,特别是作文,一个漂亮的开头可能就奠定了高分的基础。在高考语文和英语作文改卷过程中,改卷老师每天面对那么多份试卷,如果写作上没有新意,就很容易流于一般。因此,写得别出心裁、个性鲜明、出彩,也是作文拿高分的策略之一。
现象三:不约而同都往平均分上靠
高考改卷电脑会将每份卷子同时发给两位老师改,如果两人的评分误差在规定范围内,改完的这份卷子就是有效卷。而每位老师所改的卷子中有多少是有效卷,电脑会即时体现。因此,在改卷过程中,不少老师为求
1稳,不由自主会往某个分数段上打。如果发现自己的有效率低了,就会慢慢往平均分上靠。
对策:那么,如何突破平均分,让改卷老师眼前一亮,往高分上打?建议:思路就要尽量地与众不同,有创意,这样才能吸引改卷老师的眼球,才能得高分。
现象四:抓评分点成为阅卷关键
高考时,每小题的答案都会依题意设置若干个评分点,只有按规定的评分细则的采分点答题才给分。因此,阅卷过程中,许多老师往往把重点放在对评分点的寻找上,实际上就是对某几个关键词进行扫描,而忽略了句子的质量。
对策:答题时,不论答多答少,首先要把答案的关键部分、关键词写
出来,第二步才考虑句子的质量。这样,不论你怎么答,都不用担心失分。
现象五:阅卷常常只盯住答对部分
由于评卷人员的注意力集中在关键词上,所以往往只注意答对部分,对于答偏答错部分常常无暇顾及。“答对得分,答错不失分”的现象非常普遍。而除了要点之外,改卷老师在改卷时还看答题的基本结构是否正确,句子表达是否准确。如果结构清晰、句子准确、表达流畅,一般都能得到比较高的分数。
对策:答题也好,作文也好,一定要把要点部分写完整,只有平常多多积累,才能在竞技中处于不败之地。
现象六:老师喜欢条理分明的卷子
每天要阅数百份、甚至上千份的卷子,光是翻看页面,点击鼠标都已
经十分辛苦,因此,在繁重枯燥的评卷过程中,条理分明,字迹清晰的试卷无疑给阅卷人员平添一份好感,都尽量给分。
对策:答卷时,一定要注意条理分明,字迹清晰,让人一目了然。有些考生害怕答题不能扣紧采分点,不分点啰嗦一大堆,这种做法反而影响了阅卷人员阅题速度,给寻找关键词带来困难,极易引起失分。
现象七:重用语规范轻个性感悟
用语规范是高考试卷标准答案权威性公正性的具体体现,在各省市制定的评分细则中,对标准答案里关键词的近义词替换有明确的要求,符合就得分,不符合则失分,毫不含糊。因此,那些个人感悟能力较强而用语欠规范的考生失分几乎成了必然。失分的原因绝不是阅卷人员的个人水平所致,而是近于死板的评分细则、近于机械的扫描造成。
对策:平常学习时就要养成规范用语、规范表达的习惯,这样才不会在高考中无谓失分。
现象八:不太顺手的问号给空着。
在阅卷中发现有的学生有的问号空着没答,实际上高考阅卷规定可给可不给的分可以给学生,但如果空着一个字没有阅卷老师就是想给也无能为力。不会做的题绝对不能空,空则一分不得,那就要运用技巧争取得分。
对策:起码能看出是哪一科吧,比如是政治学科吧,看看是属于政治还是经济还是文化还是哲学方面的,然后再对应的答即可,是历史学科,应该看出问的是哪一个时期,那就把这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等都给答上就行了。
二、针对文综的对策:
第一,值多少分回答多少内容,按分值给答案
比如,某试题的分值是6分,按分值给答案的原则,一般学生应该给3个得分点;但是高考时学生回答的答案要点不可能和标准答案完全一致。所以,学生组织的答案要点尽可能的多,尽可能详尽,是不是我们应该给4个或者更多的得分点呢。
第二,组织答案应条理清楚,尽量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
高考试题可能不止一问,学生应该一问一答,将每一问的答案分成不同的段落,千万不要把几个提问混起来回答;如果某一问答案要点不止一个,学生应该把答案分成若干个小的要点,并在每一要点前标上序号,如①②③„,最好能将这些序号上下排列,清楚明了。
第三,答案要点要醒目
怎么样才能让评卷老师在“瞬间的一眼”看到学生的答案并给学生呢?学生应该把答案的每个要点都总结出关键词,并尽可能把关键词写在最前面,把认为最能得分的答案写在最前面,每一个答案的关键词写在每一点的最前面。然后再进行解释。“把得分点放在最显眼位置”。改卷老师想不给你分都难。
第四:答案要点要“多多益善”(全面)
注意,这里的“多多益善”指的是“要点”多,而不是“文字”多。当然,“要点”多可能“文字”也会相应增加,但决不是长篇大论。学生的答案应该是给出尽可能多的理由(要点多),而不是把其中的某一个理由叙述的多么充分(文字多)。因为改卷时,老师看的是你给出了几个合理的理由
每一个理由都有固定的分数;如果你只阐述某一个理由,即使你论述的再充分,评卷时也只能给一个要点分。所以,你的答案包含的要点应该“多多益善”。
第五:答案内容“广度第一,深度第二”
评卷时是“采点给分”,而不是按深度给分(深度至多加1分,一般考生得不到)。评卷时凡是知道“一分为二”,全面回答问题的,回答积极和消极的,即使解释的不够准确、全面,根据“可给可不给的分尽量地给分”的评卷原则,就可以得到满分如果只回答积极或消极其中一个方面,理由阐述的再详尽,评卷中至多给一半的分数。所以,在组织答案时,“广度”比“深度”显得更为重要。
第六:写在试卷上的文字不要轻易划掉
评卷老师“相当”宽容,只要学生的答案有得分点,只要学生的答案能让老师“发现”,老师不敢不给分。回答错了一般也不要划掉,因为错误部分不影响你正确部分的得分。何况,学生认为错误答案的,说不定里面还包含“得分点”呢。评卷老师是来“给分”的,不是来“扣分”的,只要学生的答案有得分点,不会因前面的错误而受到“株连”。即使学生对某一题目十分陌生,也要尽量答上几点,因为阅卷老师给0分是十分谨慎的;更何况每个评卷老师都有1分内的决定权,只要答案不是太不象话,一般都会多少给点分。
第七:合理安排答题空间
有的同学写答案时习惯从所给空间的中间写起,写到最后甚至写到密封线内,扫描不出来,评卷老师根本看不到,密封线外的文字因为缺了后半
行,语句不通,想给分都十分困难。由于空间不够,有的同学写到最后几行字体越来越小;或者从答案末端画一大箭头转再到左侧,继续补充答案,给老师十分不好的印象。所以,组织答案时,一下笔就应该尽量从左侧开始,把空间留在右侧,用不完可以空着;若检查时灵感再现,想起好的要点可以继续补充。
第八:语言要完整,字体要工整
语言叙述要完整、准确、严密,层次分明,符合逻辑。形成文字时,逻辑上可以采取转折式,结构上采取并列式。由于试卷答题空间有限,字体大小要适中,仿照“作文方格”大小或略微紧凑一些即可。文字不要过大,影响文字数量;也不要过小,影响评卷老师阅读。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不要空话套话,不要无的放矢,做到逻辑严密,言之有理。
第三篇:高考阅卷体会
高考历史阅卷心得体会
历史组
赵玉春
2015年6月10日至19日,我参加了高考历史阅卷工作,这次阅卷开阔了视野,了解了高考评分细则、标准以及学生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以后的教学有了很大的帮助和指导。具体的阅卷流程不再赘述,谈一下阅卷中发现的问题和自己的体会。
一、学生答卷存在的问题
1、答题不规范。(1)版面不规范。具体有两种情况:一是将本题全部答到了其他题下,自己另外加题号;二是将本题的部分内容答到其他地方,用箭头表示。(2)书写不规范。很多考生答卷凌乱,毫无整洁可言有些试卷字迹潦草,笔迹不清,字体小,字间距小,很容易造成阅卷老师的视觉疲劳,造成不必要的丢分现象。(3)格式不规范。有的考生答题不能做到段落化和序号化,要点之间追尾写,会导致失分。
2、缺少用“历史”的语言来表达。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特色,历史学科也不例外。所以在组织答案时,尽量使用历史专有名词。如40题“西方国家如何取得优势地位”的回答:表述为“西方国家经济飞速发展”、“政治力量发展”、“军事力量强大”等一些文学语言,一些内容词是不能给分的,回答问题时必须做到史论结合。
3、逻辑性差,叙述东拉西扯,不能清晰表明意思:如38题第一问的回答,不少考生只写“坊市界限被打破”、“市民阶层兴起”没有表述史实之间的联系。第二问理学的原因,有的考生只写了“三教并立”,没有进一步阐述三教并立所带来的结果或影响。
4、审题方面。(1)缺乏审题能力,审题不清。仔细审题是解题的关键,方向错了,即使答得再多的内容枉然。有些题目学生失分多或者根本不得分,不是基础知识没有掌握,能力不到位,而是审题草率马虎,思维缺乏严密的逻辑性,答非所问而使结果劳而无功。(2)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欠缺,概括问题的能力较弱。在材料解析题中,很多学生不会寻找关键词,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表达,而是原封不动地抄写材料原句,这是不得分的。
二、高分试卷与不得分试卷分析 学生要的高分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考生答案在论证过程中,理由充分、分析透彻、措辞词到位,一看就觉得“非等闲之辈”。(2)考生答案规范、序号清楚,回答重点突出,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不顾左右而言他。(3)考生答案中的关键词与参考答案中的关键词相同或多数相似,意思相同或相近。(4)考生答案除完全与参考答案规定相符合,还能在参考答案之外作进一步深挖拓展且符合题意和社会实际。(5)考生答卷书写整洁、清晰、虽然只有少数符合逻辑的表述,但可以酌情给分。(6)考生答卷虽然与参考答案表述完全不一致,但逻辑严谨,论证周密,无知识性错误,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且能自圆其说,与题意相吻合,符合“加分”条件。(7)无概念混淆不清或错别字。
不能得分的答卷通常有以下情况:(1)考生答卷有明显的知识性错误,论证思路混乱,未按题意作进一步分析。(2)考生试卷有创新意识,也能自圆其说,但不符合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思想路线,甚至有反动言论。(3)考生试卷凌乱,毫无整洁可言,逻辑性差,叙述东拉西扯。(4)考生书写模糊,涂改很多,虽然有一些叙述与参考答案略微相同或相似,但有多数难以辨认,也不能给分。
三、必要的答题技巧
1、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一定要组织到答案中。一些材料本身就隐含答案,但许多考生对材料重视程度不足,阅读材料往往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不从材料的内容中寻找突破口,不从材料中获得信息,而一味根据设问寻找知识的结合点,虽绞尽脑汁,最终还是未能从材料内容中组织确切的表述。
2、不要在试卷上留空白。遇到题意不能完全理解或没有思路的题目时,千万不要因为 题目有一点不理解或估计该题写上也不得分,就什么都不写。写上去的内容有时逻辑不一定很正确,一旦踩到得分点也能得分。
3、答案语言要科学规范。一些考生作答时用词幼稚,词汇贫乏,不善于用专业语言,常令人忍俊不住。注重语言表述的正确性,就是要求考生组织答案时必须向教材语言回归,使用历史学科语言。鉴于此平时教师在要求学生口头作答的同时,必须让他们多动笔,以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述和概括能力,养成用学科语言、专业术语答题的好习惯。
4、答题思路要严谨规范。学生做题时要认真审题,逐字逐句看清楚。提取一切有效信息,挖掘一切有效条件,排除干扰信息和迷惑条件,并完成以下思维要点:(1)辨明试题的指向,明确试题的设问点,问什么,答什么,避免答非所问。(2)分析命题者的意图,明确试题所要考查的知识范围。(3)排除思维定势的影响,越是似曾相识的题目,越要小心,不能简单地用以前做过的类似题目的思维去解答。一句话就是要求学生必须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5、答题层次要清晰。应提倡分点答题,体现序号化,段落花,学生要注意答题的规范性,一些学生答题从头到尾,不分段落,不分层次,不标标点,没有提示语,条理不清,语无伦次,逻辑不通,重复啰嗦,使阅卷老师费时费神,难以寻找得分点。尤其使阅卷老师对你的印象大打折扣后,往往对一些可给可不给的临界答案判的过死。一句话,叙述和论证符合逻辑,步骤明确,无前后颠倒,答非所问的表述。
6、书写要规范。即卷面整洁、字体整齐,层次清楚,易使人愉悦感。字体不要太小,字间距行距要合理。还要防止出现笔误或错别字,这些做法将直接导致扣分,实在可惜。平时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多做一些书面作业,通过书面表达,才能发现问题,错别字会无处藏身。
其实,以上所谈到的这些注意事项,都是要求考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培养的良好习惯,或者是要坚决克服的不良行为。文科考生要真正地、顺利通过高考,功夫是在平时而不在考场上那几个小时,一句话就是要求考生在备考中要做到厚积薄发,与时俱进,力求更好。
第四篇:2010基本能力阅卷感想
2010基本能力阅卷感想
今年我有幸参加了2010高考基本能力阅卷工作,紧张有序的评卷工作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以下是我阅卷过程中的一些感想,现整理出来和大家一块共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说一下阅卷流程:今年的基本能力试卷是在济南大学西校区举行的,6月12号开始,6月17日上午结束。参加今年阅卷的人员有济南大学教师、研二研三的学生以及从各个地区调集的一线教师和负责本学科的教研员。整个过程实行双改双批的程序,所谓的“双改双批”是指每个阅卷人员操作一台已装好阅卷系统的计算机,每份试卷都会被随机发往两个人的手中,如果这两个人给的分值是一样的,那这份试卷就算是过了,如果两个人给定的分值不一样,那这份试卷还会发往第三人手中进行三批(电脑默认的是两个一致的分值),组长、质检员还会对三批试卷进行进一步的审核,也就是说有的试卷可能是四个人看过之后才能确定最后的得分,所以阅卷过程是十分严密的,大家不用担心试卷会有误判的可能。
接下来就阅卷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以学科包含内容的顺序,结合基本能力自身学科特点、同学们平时的复习、做题习惯及答题技巧方面整理如下:
基本能力测试是指对新课程普通高中毕业生所应具备的适应社会生活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能力及科学与人文素养的考查;考试范围涉及高中新课程的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六个学习领域的必修内容及相关内容;其中涉及到的题型有单项选择、填空、问答、识图、绘图、判断、列表、设计、归类、连线(匹配)等。
一、技术部分:技术包括信息技术、通用技术。
信息技术主要考察学生收集、加工处理、存储、检索、传递与利用信息,以及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的基本能力。与往年相比2010年试题考查范围更加广泛,具体表现在信息技术新产品(硬件)的认知能力(第34题)、软件操作(电子表格和文字处理)能力(第51题)、计算机安全的有关技能和基本常识(第46题)以及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节能环保理念(第26题)等。
在这我想就51题向一线教师提个建议:这个题目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操作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讲授这一部分时让学生真正到机器面前操作,只靠我们口头上说是达不到效果的,必须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通用技术主要考察学生与现代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技术探究、技术设计与应用的基本能力。2010年的通用技术试题分两部分,一是四个单独的小题(第33、36、48、49题),素材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行车、木椅、水坝等,考查的卯榫结构是我国木工传统工艺,选材和考点设计十分巧妙;第二部分是融合在第九大主题中的第57、60、61小题,分别考查结构受力、流程与设计、设计基本原则、系统与控制、结构的强度及稳定性、材料选择和工具使用等通用技术的各个方面,涉及内容广,与研究性学习试题的结合自然流畅、水到渠成。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一个答题技巧方面的话题:当遇到一个自己认为比较难的题目时,一定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把你认为最符合要求的答案填上,千万别空着不填。比如57题,这道题涉及3个空,第1、3个空比较好说,关键是第2个,标准答案是这样描述的:如何感应风力(答出感应风力、检测风力、测量风力大小或答出解决K1闭合、启动电机亦可)其实在真正阅卷时答案是分五类的,每类差不多都有十余种答案,加在一块就是五十多种说法,这点山东副省长黄胜同志也是赞同的,他在巡视阅卷现场时说到:“现在推行的是素质教育,不能所有问题都用标准化,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所以你写的答案或许就是五十多种中的其中一种,这样就能得分。
二、艺术部分,艺术包括音乐和美术,主要考察学生对艺术感受、想象、体验、比较、欣赏、表达与评价的基本能力。这一部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感觉比较头疼的地方,其实不然,在基本能力中考察的艺术都是相对比较简单的,只要你平时认真去听老师讲课再加上基础知识的积累,它就不会让你感觉那么难了。
2010年的音乐试题考查考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能力,注意从日常生活中寻找考查的素材和挖掘考点(第36题第3小题、第37题),并通过中西音乐的融合比较考查学生的音乐素养(第37题)。即使涉及音乐基础知识的试题,也偏重于学生的分析、理解、体验和感受(第54题两个小题)能力的考查。
2010年美术部分涉及美术鉴赏的国画、油画、雕塑、民间艺术及色彩基础知识等方面,与往年相比在审美特征的考查上有较大突破(第6题、37题第2小题、38题),上升到更高能力层级的考查即回答“为什么”,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作品作者、流派、背景知识等回答“是什么”的考查。
三、体育与健康部分:主要考察学生增强体质、健全心理、规划健康人生的基本能力。谈到这一块我感觉同学们不会感觉到太难,因为我们平时都在参与体育活动,健康生活也是我们必备的,只要平时积累多一点,就能拿满分。
2010体育与健康题目在横向层面上全面展开,涉及运动参与(第32题第2小题、第41题)、运动技能(第32题第1小题)、身体健康(第22、23题)、心理健康(第28题)、安全教育(第45题两个小题)、体育文化(第29题)等6个方面,突出对考生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养成、参与与体验的考查,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2010年首次涉及。
四、科学部分:科学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几个学科,主要考察学生观察自然现象,解释、说明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动手设计实验,运用科学方法探究
自然规律的基本能力。在这一点上我感觉理科生是比较占优势的,但是文科生大可不必紧张,因为考察的都是一些简单的内容,有的内容就是初中学习的,要想拿分应该不成问题。
2010物理题目突出生活与应用,第36题的第4小题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手持式安检报警器,考查考生应用电磁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并能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第5小题,考查学生对运动的相对性的实际应用能力。第42题,虽然知识背景涉及到物理学机械波的传播问题,但是考生可以抛开物理学科的限制,通过仔细观察6个连续图片,总结排列的规律便可进行判断作出回答,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这道题目实际上是对已经延续三年的图形推理题目的一次创新,素材生动有趣,设问巧妙。
化学题目突出探究能力,关注生活安全与健康。化学试题除了延续以往贴近生活的特点以外,2010年的命题在三个方面有创新,一是将热点问题作为素材巧妙设问(第10题渤海海冰),二是更加关注日常生活的健康与安全问题(第14、16、17、40题),三是以化学学科作为背景进行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第52题)。在这里我想就52题展开以下讨论:
1、做题前要注意审题:第1问题目问的是“将红糖液与沉淀分离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你的答案应该是一个方法,而不应是一个名词:过滤器;第2问问的是脱色是利用的活性炭的___特性,活性炭本身即有较强的吸附性,即便不知道这一点,但也不至于写出“脱色”这一答案。
2、要学会提炼关键词:第1问是一个填空题,不是简单题,只写方法即可,不必写太多步骤。
3、不要自作聪明:有的同学刚开始写上的是A,可是到后来又划掉了改成了B,可是他把B写在了原有的A上,让人看起来既像A又像B,这种模糊的
答案是不得分的。
2010生物题目更显生活化、趣味性。试题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常用的农谚、诗句、词语,常见的动物老虎、蚂蚁,以及美丽的蜂鸟作为素材考查了学生的基本生物学素养、环境保护意识及科学探究的能力。
在这里我想展开的是56蚂蚁这道题:题目问的是“观察蚂蚁搬运食物种类的目的”说实话这道题不大好插手,但从题目给定的分值上看是2分的题,这暗示了什么,这2分说明答案应该有2个方面,要不然不会有这么大的分值,再结合上一问,就不难得出“观察它的食性,提供相应的食物”这样的答案,所以我想给同学们说的是做题时要注意学会利用题目设定的分值,这一点对于那些不知如何下手的题目时十分有效的。
五、人文与社会部分:这一部分包括政治、历史、地理,主要考察学生观察社会生活,分析、解释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现象,参与社会实践的基本能力。在这一块文科生略占优势,但是理科生也大可不必紧张,因为我们在高二时也学过这方面的内容,只要你当时认真去学了,应付这些题是不成问题的。
2010政治题目突出“四个结合”,即政治科目考题与多个学科的有机结合(第9、38题),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结合(第24、43题),与中学生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第19、20、31第2题)以及政治科目自身在广度与深度上的适度结合(第35题),突出了整合性的特色。政治考题通过与不同学科的有机结合,利用其他学科生动有趣的素材,借用其他学科的形式——“外壳”巧妙设置政治选项(第38题),让学生轻松愉快答题,较好实现了对学生政治知识素养及政治判断能力的考查目的。
2010历史试题注重考查考生历史文化常识的积累(第7、27、47题),注重学科的整合性,与地理、音乐、信息等学科相结合(第2、15、39题)。考查形
式灵活,包括分类题(第15、47题)和通过歌词(第2题)、古文(第18、27题)、名言(第5题)等引出考点的形式,充分考查了考生传统文化与历史、人文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
2010地理题目注重自然与人文地理并存。试题考查内容广泛,涉及地球运动(第1、9题)、地球大气中能量转换(第8题)、地球上的水循环(第53题)、经济地理(第11题、第36题第1小题)以及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第9题、第35题第2小题)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注重运用地理基本知识对生活和自然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的能力(第53题)。考点与历史(第7题)、政治(第35题2)、生物(第4题)、化学(第10题)体育(第22题)等有机融合。另有部分题目体现了时代性(第10、25题)。
六、综合实践活动部分:这部分主要考察学生在专题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设计方案、调查探究、解决问题、撰写研究报告、以适当方式展示研究结果的基本能力。2010年的研究性学习题目首次采用小发明、小制作的素材,涉及物理、通用技术和研究性学习三个科目。命题素材贴近生活,有较大的实用性;考点设置巧妙,涉及到方案构思、材料和工具的选择、设计的评价与改进、原理分析等多个方面和多个层次的能力。其中原理分析及评价改进部分涉及力学和电学的物理学知识,考查了考生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通过“工具、被控对象”等考点巧妙引入通用技术学科,考查了考生基本的设计与分析能力。
以上便是我结合2010高考和阅卷的感想对基本能力的一点阐述,希望它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第五篇:高考语文作文阅卷体会
2014年河南省高考作文阅卷感想
罗山高中 李柏胜
高考,作为国考和全民运动,一直牵动着国人的神经。每年的高考作文,又是整个社会讨论的焦点和热点。赞赏者有之,力挺者有之,拍砖者有之,质疑者有之。但是,人们又必须承认,高考已经成为整个社会最后的公平。“你学,或者不学,高考就在那里,不早不晚;你背,或者不背,范围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愿,或者不愿,分数就在那里,不多不少;你骂,或者不骂,大学就在那里,不离不弃。”所以说,抨击高考、批评时政只能是得不偿失,顺应形势、寻找规律才可能有所作为。
笔者非常有幸参加了河南省2014年的高考作文阅卷工作,整理出一些高考阅卷的心得体会,并无意泄露高考阅卷的机密,如果我的只言片语对高三语文老师和备考的学生有所帮助,那就善莫大焉。
2014年6月10日,河南开封。天上万里无云,太阳炙烤着大地,地面温度超过40℃。这一天是高考阅卷报到的日子,他们从河南的四面八方赶来,在河南大学汇聚。河南大学新校区计算大楼前,两个武警战士笔直地站在那儿,一动不动,任凭汗水虫子般地在脸上爬行。一副长长的对联特别引入注目:“严肃认真公平公正选栋梁事关民族社稷,一丝不苟任劳任怨荐英才情系家长考生。”
报到后,每一位阅卷老师领到一份高考试题和参考答案。我翻开作文,一字一字阅读,希望能够从中找到破译的密码。
材料作文自2006年重出江湖,就备受青睐。至于担心学生无从下笔,多位老师都表示,这种担心大可不必。“这几年作文题基本都是材料作文,立意角度比较多,相对比较宽松,有利于给学生更多的施展空间,比命题作文更难押题。
2014年河南省的高考作文,就是新课标卷一的作文,以其鲜明的思辨色彩得到行业内外普遍的好评。
试题是这样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体育比赛项目。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能突破对方阻拦而成功过桥者胜;最后以全队通过人数多少决定胜负。因此,习惯上,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双方落下桥,而自己通过。不过,今年的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这种做法,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
事后,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作文的要求,与近几年高考一样。
下面,对这个作文做一个剖析,谈一点感受:
一、审题。所给材料审题难度适中,比起去年和前年难度稍有增大。2013年加有关键语:“要有经验,更要有勇气。”点了一下。今年,纯粹是客观叙述,而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判断、去取舍。这样,考生会有更大的思考空间、选择自由度。
同时,这个材料还切合了当今遵守规则、竞争、合作、互利共赢制度创新等社会热点。对青年学生在思想教育上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材料共有六句话。其作用分别是:第一句,介绍项目;第二句,说明规则;第三句,陈述习惯做法(一人落水,一人通过,一胜一败,非此即彼);第四句,介绍新的做法(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第五句,众人争议;第六句,推及其他。
既然是众人争议,自然是有人赞成,有人反对;有人认为犯规了,有人认为没犯规;有人认为应该遵守规则,有人认为应该打破旧规实现体制创新。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争论的角度,大致有三:
(一)赞成。认为竞争中也可以实现合作双赢;认为应该打破陈规,革故鼎新;认为创新体制可以解放生产力;或认为转换思维角度带来双赢结果。
(二)反对。认为破坏规则是投机取巧,违反公平原则;认为规则意味着秩序,不可任意践踏;或认为竞争就是应该分出胜负高下;或认为规则是公平的基础,要在全社会形成敬畏规则、遵守规则、按规则办事之风。
(三)结合。抓住两个方面,认为既要有竞争意识,又要有合作精神;或既要锐意创新,又要遵章守规;或既要合作,又要维护规则。
二、立意。考生作文立意只要在上面分析的三个角度十多种立意的框架内,都会符合要求;无论是抓住其中一个方面,还是结合两个方面,都可以。
在此基础上,只要能够深入地追根溯源,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就是有思辨色彩,有思维深度。就是说,关键要看学生剖析得深入与否。
在符合题意的基础上,立意深刻与否,剖析深入与否,是文章基础等级“内容”项得分高下的关键。文章能够始终围绕一个中心,如“合作共赢”“合作成功”“尊重规则”“变通的智慧”或“让思维转个弯”等,都是好的。
就题目本身来看,这的确是一道好作文题。许多考生也会感激这样的好题。但是,对于有的考生来说,这会是个噩梦,是个灾难!
——因为,事实上,从2006年我们河南省高考作文采用新材料作文这种形式以来,作文“偏题”“跑题”的声音一直在备考和高考中不绝于耳。每年的高考,甚至每一次模拟考试,都会有一定比例的学生作文立意偏题或跑题。
所以,如果写为如下立意,则差不多要被看作偏离题意:
1、拥抱是一种力量;
2、互助互爱;
3、为他人考虑;
4、换位思考;
5、成全他人;
6、团结协作;
7、谦让;
8、宽容;
9、和平共处;
10、尊重他人;
11、和谐;
12、学会分享;
13、友谊;
14、防患于未然;
15、成功需要感情;
16、学会思考;
17、规则不够严密;
18、革新;
19、尊重传统文化; 20、有规则就有漏洞
学生一定要弄清命题方向,有时候,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像作文,一旦偏题,那么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其后果甚至就是灾难性的。如果在高考考场上审题出现偏差,那会是终生遗憾。
三、标题。好题一半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而选拔就要区分优劣,分出三六九等。好的文章标题,对文章能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
高考作文命题在呈现多元化命题特征的同时,材料作文仍是命题趋势。自拟题目,大有讲究。可是有许多考生精心拟题的意识严重淡化,他们奉行着“题不在好,有了则行”的原则,不愿意也舍不得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拟题上,认为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拟题得不偿失。还有考生认为有了作文题目就不会因缺失文题而被扣去2分。熟不知,一个好的题目会成为一个亮点,为文章增色不少,其潜在的价值远远不止2分。如果众多的考生,或千人一面地引用材料中的中心词和关键词做自己作文题目,或机械呆板地挪用一些陈旧俗套的题目做自己作文的题目,那只会让阅卷者望而生厌、大倒胃口甚至引起反感。
作文拟题很能体现考生的才情,彰显考生的个性。考生精心为自己的高考作文拟写一个令人耳目一新、富有创意、具有美感、精练简洁、寓意深刻、与文章内容珠联璧合、与材料 的内涵丝丝入扣的“靓题”,定能让在炎热六月勤阅卷、有疲倦感的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神清气爽。激发阅卷兴趣。阅卷老师对考生的文学素养必然有个初步的肯定,对考生的作文也有个好的第一印象,最终影响到阅卷老师对考生整篇作文的优劣评价。
郑板桥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高考作文(命题作文除外),从应试角度来讲,题目不仅本身占分,而且直接关系到作文的质量,所以自由拟题绝不能等闲视之。
结合今年的高考作文,标题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了作文得分的一道重要分水岭。
好的标题要能够言简意赅地说明文章立意,要有能够包含文章主旨的关键词。一般情况下,书写还行,无硬伤,看到标题,阅卷老师就想打50分以上的好题有:
1、竞争中合作求双赢;
2、守规则而知变通;
3、合而互利,斗则两伤;
4、同木共度,合作双赢;
5、莫被惯性思维束缚头脑;
6、狭路相逢智者胜;
7、竞争单雄,合作双赢;
8、尊重对手,追求共赢;
9、规则虽硬,创新更美;
10、是创新还是作弊;
11、合作诚可贵,规则价更高;
12、打破习惯,革故鼎新;
四、选材。这样的作文,可写的材料多之又多。教材内,生活中,杂志上,网络上,乃至试卷上,都有。如:廉颇与蔺相如的争斗与合作,项羽与刘邦的合作与分裂,爱因斯坦与玻尔的论争与友谊,林肯化政敌为友,林丹与李宗伟的对手友情,王皓与张继科,奥尼尔与科比,加多宝与王老吉,马云与马化腾,曼德拉与南非白人,国共两党的合与斗,孙刘联合抗曹,等。当下的世界也需要合作共赢,比如世界环境治理需要各国协同作战,中国和欧洲合作联手打造经济繁荣;“马航失联”事件中各国团结合作;各民族要团结合作;体育比赛中团队协作方能胜出;人与人之间也要合作才能双赢等。
“题目明其旨,表达定等次”。选材恰当与否,对于文章的成败也是至关重要的。文章首先要言之有物,这里的“物”就是指文章的内容,文章所选用的材料。它们犹如钢筋水泥砖之类建筑的材料,没有建筑材料则高楼大厦只能是空中楼阁,没有生命力的。
作文选材要恰当。材料还要能够为中心服务,能够典型而丰富地表现中心。即使是立意正确,如果选材与表达开不够好,也不能得到高分。例如,写“合作共赢”“互利互助”之类主题的,所选材料如果是竞争双方之间,或者是具有竞争关系的对象之间的合作共赢互利共生,则可为文章增色;如果写人与人之间或者团队内部的团结协作,则属于举例不当。
又如,写创新的,如果写打破旧规则旧制度的材料,或者是破除惯性思维方面的材料,则可以为文章加分,如果写科技上的创新,与遵守规则和打破规则无关,则属于举例不当。
五、构思。好文章不但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还要言之有序、言之有文。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要有构思,显示思路、层次与脉络。
从总体上,文章有总分结构、对照结构、层进结构和并列结构等常见结构类型。而文章的主体呈现部分,又有从古到今、从中到外、由主到次、由详到略、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因到果、由果到因、由现象到本质等顺序。好文章就是要做到意思醒豁,层次清晰。
对于主旨的表达,要做到多层次、多角度。层次与角度单一就会显得不够丰富和全面,那样的话,感染力说服力就不够强。
六、等级。文章立意合乎题意,其他方面也达到要求的,根据表达的高下确定其为一等或二等;文章有一个中心,立意与材料内容或寓意沾边的,可入三等,如团结达到双赢、拥抱是一种力量、转身换位顺利过桥、学会宽容、互助让你我双赢、后退一步海阔天空之类。而与材料内容与寓意丝毫没有关系的文章,或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只好让它进入四类。
作文满分60分,打分按内容、表达和发展等级三方面各占20分进行。一等16-20分,二等11-15分,三等6-10分,四等0-5分。每一等次内部也要分出上中下来。
同一文章三个方面的得分可以跨等,但不能隔等。如内容为一等的,表达不应低于三等;
反之,亦然。
七、扣分项目。
1、缺标题,扣2分。
2、错别字,每见一个扣1分,重复不累计,扣到5分为止。
3、标点符号使用错误,酌情扣1-2分。
4、字数不足。不到800字的,每少50个字扣1分。字数不到400字的,不再分项打分,只打一个总分,最多20分。
5、考生写文言文、篆体文等另类作文有专家打分。
八、写作禁忌。
1、不可只列个提纲;
2、不可照搬照抄前边的文章;
3、不可宿构或套作;
4、不可书写潦草,不写繁体字和已取消的简化字;
5、不可写为文言文;也不滥用网络语言;
6、不可写得思想消极或反动。
九、分数的判定
一篇作文要由两位老师来打分,也就是说一篇作文最初有两个分数,如果这两个分数相差在8分之内,那么,这篇作文最终的分数是取平均值。如同一篇作文,一位老师打50分,另一位老师打56分,那么,这篇作文最终的分数便是53分。
如果两位老师打分相差较大,电脑则自动将作文提交到三审程序,如果三审打分还是比较离谱,则进入四审程序,由专家组成员进行打分,一般这类有争议的作文,要么是高分作文,要么是低分作文。
一般情况下,90%的作文是在“二人转”中被定“终身”,很少有作文进入三审、四审程序。
阅卷老师每天的工作量是有规定的,每天至少要阅900份试卷,从看到作文,到在键盘上打出分数,再到电脑记录分数,平均时间是26秒。
那么,要想拿到高分,考生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作文得到阅卷老师的赏识呢?
河南大学文学院许兆真教授有个形象的说法,叫“四步见血”,即标题,开头,中间和结尾。这四步都要通过关键句凸显作文的主旨或论点,这些关键句是阅卷老师的采分点,也是作文的思路。
十、当下作文教学的方向
1、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今年作文与现实生活以及学生自身的经历关系密切,学生应该很有话说。但许多考生竟无话可说,文章空洞无物,有的文章甚至让我们感到学生幼稚无知,这真令人深思啊!所以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要多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要多阅读。既要读有字的教科书,也要读人生、社会这两本无字的书,真正做到生活处处皆语文。
2、要学会思辩。“遵守规则”与“学会变通”关系的认识水平高低将决定文章立意优劣。此次作文中暴露出的最严重的问题是学生思想的简单、呆滞,不能辨证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而且两点论中没有重点论。有些考生在破题之后只能勉强地拿一二事例作平面的类比,不懂得条分缕析,深入拓展。所以在平时学习中,应该学会用哲学思辩的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3、要严格作文行文规范。在阅卷时,老师们有一个共同的认识,现在学生的规范意识太差。首先是文体的规范,高考作文要求文体自选,不是要求学生没有文体,而是选定一种文体去写。很多考生写得文体四不象,没有严格的文体规范意识。其次是书写的规范,很多考生的书写字体潦草,卷面脏乱差。再一个是很多作文没有题目,有的字数不足,有的因字数不足被扣掉7分。有的出现了明显的知识错误。很多作文甚至高分作文出现错别字、病句、结构不严谨、标点符号不会书写和运用等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应严格作文规范意识,从书写到语句运用,应该精益求精。
4、要培养创新意识。很多学生的作文,没有创新意识,从结构到语言,一点新意都没有。作文的创新包括文体、语言、立意、构思、结构等方面的创新。但创新时一定注意,不要为刻意求新,而偏离题意,那样结果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