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中国文化的作文: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关于中国文化的作文:我感受到了中国
文化的魅力
昨天晚上,我们结束了语文第六单元的程。回想学习文言文的这段历程,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学习《陈涉世家》一文时,当老师解说通假字时,他说:“某个字通某个字,其实就是作者写错了的字。”我和我的同座都感到十分惊讶,为什么古人们写错的字就叫通假字,而我们写的就叫错别字。哎,文化奥妙真是无穷啊!
在语文堂上,只要有同学讲小话或是做小动作,老师便拿出自己所学的知识来间接地提醒和警告你。就在昨天,由于前一天晚上就寝迟了,一大早,我的精神就不好,早晨的第一节语文我就昏昏欲睡。正当我要睡着的时候,有人推了我一把,当我眯眯地睁开双眼时,老师就已经立在了我的面前,“这位同学好辛苦,‘目似瞑,意暇甚’,你就不怕‘屠暴起’吗?”我便立刻想起了蒲松龄的寓言《狼》一文屠夫用刀劈狼首的场景。我顿时精神大振,接下来的几节,我的精神都是满满的。
每周一次晚自习,老师都会给我们播放《品读》这一经典节目。看着主持人就坐在那,手中既不拿书,眼里也没看着什么,就顺口随便几句话就把我们学的的内容与艺术,分析得有滋有味,条条是道。我觉得那位主持人知识好渊博,书本好像都装在他的脑子里。
学习苏轼的《江城子》时,在简要介绍这首词篇作者的时候,他说:老师这几天每日早锻炼,都目睹园子里一个退休的七十多岁的老人在晨练,于是诗兴大发,也写了一首《江城子》,现在我来和大家分享。
《江城子·抽陀螺》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叉腰,右挥鞭,白发马甲,百鸟鸣广场。为强筋骨伴晨辉,蹄不停,驰疆场。
下楼胸胆尚开张。鬓已霜,又何妨!持鞭江汉,日后展技能。乘风破浪会有时,做陶菊,傲素商。
我们读了,心里的敬意便油然而生。我想,就连语文老师这样的文学水平也在不断学习、写作,我们这些后生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学习呢?想想《中国诗词大会》里的那些选手一句接一句玩“飞花令”的情景,自己就觉得无比汗颜。
记得台湾一位化妆师说道: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我想,读书,就应该是给我们的精神和生命化妆,就是给我们的气质和骨相化妆,而这种装扮又是最自然,最融入一个人气质的。
点评:本文写了学习过程中的几个片段,通假字,堂上老师的趣味批评,《品读》栏目主持人的风采,以及语文老师的诗词仿写,“飞花令”节目选手的表现,平平淡淡中尽显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
第二篇:论中国文化的魅力
论中国文化的魅力
作者:大龙
[作者按:本文原是系列连载《大棋局:美国、伊朗与世界局势-兼论中美博弈》中的一节,因其有一定的独立性,故在此单独成文。]
人类现在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对西方、对世界了解得更多了。我们知道中国近代是落后了,而且挨打了,因此我们得出“落后就要挨打”这个结论。所以我们现在也一直在补课,补经济发展,补科学、民主的课。然而,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是,在我们努力融入全球体系中的时候,我们却对中国自己,尤其对中国自己的文化,越来越不认识了。所以,我们有必要来谈谈中国文化,我们谈它,是为了更好的了解我们自己,了解我们中国文化的优势所在。
有人可能觉得中国文化是很空泛的东西,其实,它是很具体的。具体到武术、医药、琴棋书画、梅兰竹菊、诗词、京剧、昆曲、品茶、饮食、赏石、养鱼、陶瓷、微雕、剪纸、灯笼、对联、谜语等等,这些都能见出中国文化,见出中国文化的神韵来。但是,如果要问:中国文化到底是什么?中国文化的神韵、中国文化的优越性到底在哪里?恐怕很少有人能说清、说准。当然,在谈论中国文化这个话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弄清楚:到底什么是“文化”?
有一个词也被经常提到,那就是“文明”。有人可能觉得“文化”就是“文明”。其实,“文明”和“文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是根本不能混为一谈的。“文明”是凝固的东西,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结果;它一定是离散的,一定是历史的。它是人创造的,但作为一种结果,它和“人”本身是分离的,是“死”的。“文化”则与此不同,文化一定是“活”的,是和人融为一体的。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可以高于生活成为艺术,但这本身也是生活。“艺术品”可以成为“文明”,成为一种结果而凝固,但艺术本身则是“文化”。
“凝固”这个词可以用来形容文明,但不能用来形容文化。文化可以被保存、被发展、被延续,这时候,我们可以说“文化的积淀”,“文化的传承”这样的词语。“文明”可以一直遗留在那里,就像金字塔;但文化不能这样,文化必须是活的,必须是发展的,必须由承载这种文化的民族不断延续下去,否则,它就消失了,就不存在了。所以,本文不是谈文明的,也不谈中国文明。所以我们也就不会谈中国的长城,不谈兵马俑,不谈那些作为文明而凝固的东西。当然,文化对文明有推动作用,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只会在谈到文化对文明的推动作用的时候,才会提及“文明”。但除此之外,我们不再谈及文明,而文明这个课题也是很大的。
文化是作为一种民族的共性和区域的差异性而存在的,它一定是活的。文化有它的内涵,也有它的外延即形式。其实,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哪怕谈其中某一个形式中某一个小的方面,都需要花一部很厚的书或者多卷书才能勉强谈好,所以,本文主要谈文化的内涵,谈中国文化的实质。但这毕竟太抽象,所以我还会简单提及一些文化的形式,以便对中国文化内涵加以阐发。
另外,文化也不是哲学,但两者有一定联系。因为文化特性会影响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会影响到这个民族对世界的看法。反过来,哲学观念对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成也有很大影响。所以,本文会谈一点中国哲学的东西,但不会谈太多。我们主要还是谈文化,谈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不仅有神韵,而且很神秘。因为很多与中国文化有关的问题很难解答,许多学者也一直为此困惑不已。这里开列几个比较大的或者普遍的问题:
-中国文化5000没有断过。而世界上其他三个文明古国,其文化均已不复存在了。埃及除了遗留下金字塔,再也看不到古埃及的痕迹了;印度在雅利安人入侵后,原有的文化也随之消
亡了;古巴比伦更是除了两座河流,没有遗留下任何东西。而唯有中国的文化绵延不绝,至今依然。这是为什么?
-中国历史上屡遭外敌入侵。元朝和清朝的中国是被少数民族征服的中国,确切的说,是被少数民族的军事力量征服的中国。但是以汉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却以自身的渊源宏大吸引了这些征服者,使他们自愿被同化,自愿融入中华文化。没有中国文化的深刻和坚持,中国恐怕早就不存在了;中国文化如果缺乏它的生命力,也不可能吸纳征服者,延续五千年。那么,中华文化为什么会有这样超强的同化能力和生命力?
-为什么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但近代科学却没有在中国产生?为什么中国高端制造业不发达,但手工业却很发达?我们的前辈努力了200多年,从李鸿章开始就在努力实现制造业的现代化,我们从五四运动就引入了科学精神,我们改革开放也已经有将近30年,我们也在全力以赴、全心追赶,但我们今天的轿车制造水平还落后于韩国,落后于美国,落后于日本,更落后于德国。这又是为什么?
-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工作态度、性情、意念何以具有明哲保身、无动于衷、知足常乐、小富即安、马马虎虎、随随便便,抑或具有隐士风度、游侠气质、阿Q精神,所有这些今天仍然活泼泼的存在着,这又是为什么?
如果对这些问题不说清楚,我们就会觉得很迷茫,我们对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位置和形势就不会清楚,应对世界文化形势也无从把握。如果对中国文化的价值不明了,对它的信仰也会动摇,对它作用的发挥信心就不足。因为对它迷惑,中华民族的身心就不能落定,许多中国人正处于心神不定的状态,这与文化的迷糊有关。
所以,我们要谈中国文化,就要谈它的精神实质。事实上,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哪怕只谈它的一个很小的方面,也需要一本书甚至多卷书的篇幅。所以,我们先来谈谈中国文化的核心特征。然后我们再来追根溯源,看看这些特征产生的根源和发展的脉络,从这里,我们就能清晰的看到中国人思维的渊源。我们也因此能顺利的回答前面的几个问题。
首先,中国文化一个最首要的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性情化”。什么意思呢?就是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在性情和情感方面是最发达的。性情是属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之间的,而情感是属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当然有时我们并不严格区分两者。
性情乃是由心而发,由“心性”而生。这种性情是独立的、自我欣赏的、悠闲自得的;然后外化为各种自然的事物上,使这种性情显得更加精微、更加深刻。例如,只有中国人才有“梅兰竹菊”这样精致高雅的性情的外化物,梅之凌霜傲骨、兰之清逸雅致、竹之高风亮节、菊之淡泊不拘,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独立的性情人格。中国的诗是抒情的,中国的画是写意的,中国的琴是直达心灵的。梅兰竹菊自有其精神,琴棋书画自有其性情。中国人的饮食也是最丰富和最讲究的,中国人讲究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中国人饮茶叫“品茗”,而西方人却是“喝茶”。只有带着性情才能是“品”,而满足生理就只能叫“喝”了。
中国的陶瓷之所以精美,是因为它和制作者的情感是一一对应的,是带着性 情、带着神韵的。中国之所以有精致的刺绣,也是因为其中蕴涵有中国人精致的情感。中国的景观、建筑、亭园,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精微雅致的性情和情感。中国人的审美观是性情化的:当一个事物和一个人的性情、心性和心灵相通的时候,便产生了中国式的美;也只有这时才产生中国式的美。如果我们把中国文化的这种“性情化”放到世界文化中去比对,就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了。
就世界文化而言,可以分别以西方、印度、中国为标志,基本上划分为三大类型,它们反映的文化特性分别是“物性”、“神性”和“人性”。
西方文化将“物性”表现得非常极致,他们的物质文化可以非常发达,而物质文化的手段――科技,也相应的可以非常发达。西方设计的许多制度特征也是“物性”的,尽量排除人的情感因素。西方所说的“自由”是指人身及其行为的自由,而中国人的自由更多是“心性”的自由。西方文化的“物性”更多的是满足人的生理上的需求。
印度文化则将“神性”表现到了极致。这里的神性指的是人的“精神”上的最高程度。佛教就是在印度诞生的。但西方也有宗教如基督教,为什么我们只把印度文化称为“神性”的呢?因为只有佛教才要求将人的精神提高到最高的境界,要求人抛弃世间的一切俗念,那就真的是“纯精神”的了。而且,就教义的理论深度和广度、庞大和复杂,恐怕世间再没有其他宗教能够与佛教相提并论了。佛教经书卷迭浩繁,达几千卷之多,一个人穷其一生恐怕也是难以阅尽。印度的瑜珈也是非常有名的,和今天很多人所练习的瑜珈不同,印度最早的瑜珈归根结底是一种精神活动,它一直与任何宗教信义或伦理保持分离状态,其目的是使身体和精神之间完美平衡的发展,而冥想和苦修是其主要的形式。瑜珈也可看作是一种信仰,只不过不是一种单纯的宗教信仰,而是对人自身的最终极潜能的追求。印度文化的“神性”满足人的精神和信仰上的需求。中国文化则将“人性”表现到了极致。我们经常说“人性化”,其实真正的人性化就是人的心情和情感达到最愉悦的状态。中国文化的“人性”是性情化的,它从根本上满足了人的心理上的需求。而且,中国人似乎也最追求这种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这种情感和心理需求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同时又高于生活;但没有到达印度神性文化中超脱世俗的、纯精神的层面。
我们这样分类,并不是说,西方人只有生理上的需求,而没有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或者说印度人只有精神上的需求;或者说中国人只有心理上的需求。而只是在表明,这三种族群,他们在各自方面的所侧重的追求和需要;也是在表明,他们的文化在各自方面所达到的极致。物性的文化必然会在(自然)科学方面会有重大的发展。因为科学是脱离人的情感和信仰而存在的。解释冰冷的物质世界正是科学的追求,也是科学的必需。严密的形式化的逻辑学以及公理和定理系统也诞生于西方,因为这是表达物质世界所必须的,甚至可以说是近代科学得以诞生的手段上的基础条件。如果我们承认西方在“物性”方面的坚持和追求,就不难解释近代科学为什么在西方诞生了。
中国的性情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无法最早诞生公理和定理系统,因为中国人对表达性情的需求大大掩盖了表达物质世界的需求。中国古代也有四大发明,有人统计过,在清代以前的2000多年时间里,中国的发明一直是世界上最多的。但没有一个发明是基于公理和定理系统而来的。这种抽象的物性的表达方式,似乎在根本上就和中国人的性情的表达方式相冲突。性情的表达方式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是内在的,又是外化的。中国人的发明大多是根据观察和经验而来,而观察是性情的基本的外化的表达手段。中国人性情是如此精致,中国人的观察能力也就变得非常精妙。因此,在天文、历法、中医学上的高度成就以及在一些科学发明上取得成就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中国就此止住了,它的性情化决定了不会再对物质进行解剖、分析以及归纳和推理。在中国人眼里,外部的事物是一个整体,花就是一株花,树就是一颗树,中国人不习惯把这些事物再进行分解,因为这样就没有任何美感了。中医也是从整体上考察人体的,它是一门精致的“系统论”的学问,它把人体分为少数的几个部分-五脏六腑,这些部分紧密相关,通过中国人特有的“阴阳五行”和“经络学说”而互相联系起来。因此,中国不大可能诞生出解剖学来,而解剖学是现代西方医学的基石。因此,中国没有诞生抽象的逻辑系统以及公理系统,从文化的根源来讲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了。这也就是解释了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的原因。
第三篇:中国文化作文
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成长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累,它不仅以程式化的经典文献、制度等客体形式存在着,而且广泛地以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着。中国传统文化将成为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文化背景。
正确引导学生主动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其有价值的部分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都能产生积极影响,也有利于消解市场经济某些经济原则带来的负面效应。
在人生态度上,司马迁那种逆境奋发的精神,苏东坡豪放达观的胸怀,张衡、徐霞客那种对真理的执著热爱,孟子的“吾善养浩然之气”,均是一种健康的精神境界。对待自然、命运上,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天人交相胜”,王夫之的“相天”、“造命”说,无不包含着人定胜天的思想光辉。在对待个体生命的权利和自由上,《古诗十九首》和阮籍《咏怀诗》对人生意义的关注,《世说新语》中对个人价值的肯定,《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对自由爱情的热烈追求,都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
中国人崇尚天伦,“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很大程度上温暖着我们的人生,支持着我们战胜各种困难。“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谁与”、“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中国人热爱现实,关心现实,很大程度克服了各种虚无主义思想对人心灵的浸染,能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建设现实生活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面对生活中种种挑战,中国人并不屈服,而始终保持一种信心、斗志,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仁者爱人”,中国人常常讲究道德,以友善态度看人、待人,这对于社会秩序的优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是积极的。
在对待个人和民族、国家利益上,“与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均是很高尚的精神境界。在义利取向上,“见义忘利,见危授命”、“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对拜金主义、金钱至上,一切向钱看等思想的侵蚀,其抗击力闪耀着道德的光辉。在修身方面,《国语》中的“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老子的“自胜者强”,无一不是良言警训。
中国传统文化在其漫长的形成过程中,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落后性,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薄弱之处,对这些消极文化现象,我们惯常的做法是避而不谈、讳莫如深。其实,躲是躲不开的,还不如正视它、走近它、反观它,反倒可使之作为反面教材,有催人警省,策人深思之效。我们应在引领学生了解、认识这些消极文化现象的同时,促其克服消极效应、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唯古是法”、“唯古是崇”的认知价值取向、因循保守的心理、“守一”、“忌讳”的惯性会阻碍学生创新意识、进取精神的形成。崇尚中庸的信条又会直接影响学生竞争观念的形成。“别尊卑,明贵贱”的等级观念、忠孝文化及封建纲常等伦理道德会阻碍学生民主意识、民主作风的形成。传统文化中的“官本位”文化,把官僚作为整个社会的核心阶层,这些必然会导致推崇“人治”,忽略“法治”,排斥民主的后果,这当然会影响现在的许多学生影响人们去对体制、制度作根本的改革,从而很容易使改革流于空话……
新的时代,我们需要建设新的文化和新的人文精神体系,以使人们更趋于高尚,生活有更高的境界,也进而推动我们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但中国新文化的建设,正如人们常说,必须坚持继承、吸收、创新。
继承是必要的,这主要是传统文化中如前所述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了事物本质和规律,或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一些高尚品质,是应继承的。当然我们反对无限拔高。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时期形成的,必定有其时代局限性,任何夸大其词,都是错误的。
在如何继承上面,也即如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文明、新文化、新人文精神体系的对接上,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其实早有精辟之论,首先,“我们要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先有继承,然后才能有批判、吸收及吸收后的创新。
中国独特的社会历史条件使中国传统文化同样具有鲜明的双重性格。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精华与糟粕、积极因素同消极因素并存的两面体。而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消极因素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它们往往浑然一体、相互交织,而且往往从一个方面看是精华,从另一方面看又是糟粕,这种复杂情况就要求我们必须审慎地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要尽可能地通过系统学习、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的方式进行有意识的渗透,以突出其目的性和倾向性,增强其积极影响的效应。
点亮传统文化教育之灯,高扬起人文大纛,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必可一改学生人文精神缺失、淡化和滑坡的现实,也必将有利于民族文化的整理、挖掘、振兴!
第四篇:中国文化
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摘要】五千年的中国历史,积淀了大量的丰富的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的象征,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四大文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它们都代表着不同时期、不同阶层和地域的人类的劳动成果,然而进入了新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却暴露出它的弊端:闭关自守,缺乏逻辑、思辩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了振兴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兼容并蓄,吸取西方文化中的精髓,不断地补充、改革、创新自己,在新时代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中国文化,从夏商有文字记载的时代算起,至今已经有五千多年。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文化只是相对于经济、政治、军事等而言的。而广义的文化,则比文明还广泛,囊括了人类全部物质与精神文明。所以文化的内容很难绝对地加以划分和界定。至于中国文化又是与印度文化、西方文化等相对而言的。而且,中国文化的内容,多指占人口最大多数的汉族文化,而较少涉及少数民族的文化。并且中国文化还有时代性,在同时代下还有地域性,在同时代、同地域还有民族性,在同时代同地域同民族下还有阶级性,在同时代同地域同民族下还有党派性,等等。以上所说,是指一般概念的文化,自然也包括传统文化在内。那么我们究竟应该这样看待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呢?
根据蔡尚思先生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是有九大支柱的:
第一是儒家。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是孔子。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随后还有 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等。
第二是法家。法家主张法治,反对礼治;主张实验,反对空谈;主张厚今薄古,贵今贱古,反对厚古薄今,今不如昔。这些方面可以说法家长于儒家。法家主张极端的君主专制,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愚民政策,倡导以史为师,不要知识文化,甚至主张焚书。这些方面可视做法家的短处。法家里面的代表人物是韩非。韩非的极端君权愚民的政治思想,是韩非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为:
实行君主专制以天下统一为先决条件——爱统一重于爱祖国;
专制的无比重要性与绝对固定性——君权与臣权、民权势不两立,必须严防大权旁落于他人之手;
以专制而兼法治与礼治、心治——对于前期法家与孔子儒家都各有取舍; 以法家实现无为而治——在君主专制前提下的法治与“无为而治”的合一。
第三是墨家。,墨子主张亲疏、贵贱、贫富、贤愚、强弱等一切平等,提倡“兼相爱”、“非天命”,具有“摩肩接踵,利天下为之”的实践精神,是先秦乃至中国古代唯一的反对宗法血统论与宿命论的伟大思想家,其弟子重艰苦实践,遵守纪律。
第四是道家。老庄的自然主义、相对主义、清高远观、绝对自由、注重精神修养等是道家思想的最大特色。道家在先秦诸子中最大的特点,是它首先注重本体论与辨证法。在思想意识上积极的并非全是好的,如积极作恶;消极也非全是不好,如消极不为恶。道家思想消极方面好的多,积极方面好的少。道家要人们倒退到原始社会去,消灭各种文明,身在放内而心游方外,以生前之苦而思死后之乐,这不能不说是它最大的缺点,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
第五是佛教。佛教是一种外来文化。从两千年前的汉末传到我国,与本土文化融汇为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支柱。佛教倡导鬼神迷信,盛行于民间,给平民百姓以最深刻影响的,主要是因果报应、三世轮回思想。
所谓的第六大支柱就是范缜的神灭论;第七大支柱是李贽的反孔思想;第八大支柱是黄宗羲的反君权思想;第九大支柱是袁枚的情感哲学。这里所罗列的几点均蔡先生本人的观点。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历史中曾经发生过的一些大事以此来了解一下传统文化是如何沉淀的:(1)春秋战国时候的百家争鸣;(2)秦始皇焚书坑儒与汉武帝 的独尊儒术;(3)佛教的输入;(4)理学的兴起(理学成为南宋、元以至明清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到了明清之际,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于是出现了一些具有精湛思想的学者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的理论达到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最高峰)。仅从这些我们就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是卷帙浩繁了,但是马克思说过:“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够集中在哲学思想里。”为此我决定从广博文化中的哲学思想里来看中国的传统文化。
任何事物都有其兴衰的过程,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不例外,自从西方的文化传入中国以来,大量的外国翻译书籍,大量的外国生冷词汇渐渐地代替了中国的本土文化和词汇。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形成的,是以封建社会文明为其背景。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落后性,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薄弱之处。在发展道路上,中国传统文化讲的是人情和集权。没有人情,便办不成事。由此看来,中华传统文化,是有缺陷的。我们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时,应该批判地吸收和继承。
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了事物本质和规律,或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一些高尚品质,是应继承的。但要反对无限拔高。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时期形成的,必定有其时代局限性,任何夸大其辞,都是错误的。这些年来,有些人看到周易、论语、禅宗等思想成果的价值,这本是一件好事。甚至有人在看到西方文明碰到一些挫折后,便反过来大力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了,儒家文明重新复兴是大势所趋!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尽管路途坎坷,却是最终要完成的,这是历史发展必然要求,是谁也难以阻挡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内改革的深入,和国际上对外交往的增多,我们的胸怀将更开阔,我们对文化发展的规律将认识得更深刻,各种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障碍,将逐渐被打破,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必将大大加快。
因此,我们要主动、积极地阅读文化典籍,欣赏文学作品,考察文物古迹,真正了解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遗产,将文化精华化为我们的良知、理性、美感等主体存在的一部分。还应该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判断、文化心理中自觉以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准要求自己,做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积极弘扬民族文化、宽厚仁爱、有创新意识的中国人。
第五篇:中国文化
红山文化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下来的是中华民族的精髓。在璀璨多彩的中国文化中如果要选出一个来讲述,那么首先映入脑海的就是发源于我家乡的“红山文化”。
我的家乡在内蒙古赤峰市,位于内蒙古东部,蒙冀辽三省区交汇处,总面积9.0275万平方公里,辖3区7旗2县,总人口434万,是内蒙古第一人口大市。赤峰的意思也就是红色的山峰,这是因为在赤峰市有一座整个山体都是有红色岩石构成的山峰,红色岩石构成的山峰很多人可能未曾听说,更未曾谋面,而我居住在赤峰市,很幸运的能够亲眼见到这样的奇观,并多次与同学攀登。也许在外人眼里,红色的山峰很罕见,甚至可以说是奇观,但在每一个赤峰人眼里,似乎再平常不过,每一个居住在赤峰市的人,应该都曾攀登过,都曾在山顶俯视过整座小城。离开家乡后,没有再爬过山,也不曾再有机会看到火一样的岩石,也不再有火一般激情了,此时才开始真正的怀念起在家乡的日子,怀念起抚摸着如同洒满买一个赤峰人鲜血的红色岩石的感觉。
说起红山文化,我虽然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赤峰人,但是对于红山文化的了解,也仅限于电视上与书本上的介绍,未曾真正的去查阅有关资料,所以,在这里也就简单的谈一下我所了解到得几点。
红山文化中闻名中外的要数玉器,红山文化玉器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玉器。红山文化玉器最早发现于辽宁省凌源县牛河梁遗址,1942年考古工作者曾在那里见到一件勾云纹玉佩。以后,在红山文化诸遗址中多有玉器发现,以凌源县牛河梁、三官甸子、喀左县东山嘴等遗址出土较多,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敖汉旗大洼、辽宁省阜新县胡头沟等处也有不少重要玉器发现。红山文化出土的成批玉器中多数为动物造型的装饰品,构成这一文化的显著特征。红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是神秘精美的玉器,如现在众所周知的出土于“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红山文化遗址中的“c”型玉龙,就是红山文化的遗物,由于它已经具备了龙的基本特征,而且是现在发现的最早的龙文化的实物,因此被喻为“中华第一龙”。红山出土c形玉雕龙无足、无爪、无角、无鳞、无鳍,它代表了早期中国龙的形象。玉龙的形状,有人推测来源于马,野猪,熊等形象。红山文化玉龙,第一,是多种动物特征的组合。神话了动物形象进行加工的。那么这件玉器是做什么用的呢?许多学者认为是氏族首领在祭祀活动中,进行礼仪活动的神器。巫师通神通天地使用的。玉龙的发现非常重要,是原始文化原始崇拜的表现。反映了早期人们的生活状态。
从此“c”字的玉龙,也为许多杂志的压题照片,成为华夏银行的标志,更成为红山文化的象征。
红山文化这一重大发现,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为夏代以前的“三皇五帝”传说,找到了实物依据,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