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学习心得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学习心得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通过专题学习,我对创新社会管理有了更深的认识,受益匪浅,感受良多。结合本次学习,谈谈自己对创新社会管理肤浅认识和体会:
一、什么是社会管理?
广义上,社会管理是指由社会成员组成专门机构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事务进行的统筹管理;狭义上,是指在特定条件下,由权力部门授权对不能划归已有经济、政治和文化部门管理的公共事务进行的专门管理。社会管理的目的就是保护社会秩 序有序和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公平,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也就是胡锦涛总书记论述的围绕服务与协调的社会管理,这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的最大特点是人性化管理。
二、怎样理解“社会管理”的含义?
我认为,胡锦涛总书记就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专题论述对旧有的社会管理模式有四大创新。
1、理念新,把被管理者变成了主人、主体。这是社会管理的 根本性创新。我们党讲的社会管理不是把人民群众当奴隶,而是当主人;鲜明的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人民,依靠人民,把领导变成了平等的普通人,这是社会管理理念的创新。
2、地位新,把管理者即过去所说的“父母官”变成了公务员和服务员。就是把管理者地位由上管下,变成了上为下服务,把官员变成了公务员服务员,他们的优劣、先进与落后以人民满
意不满意做为评判的标准,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体和主人。
3、方式新,把消极等待制裁变成了积极引导。把管理变成了服务,把上管下变成了平等协商、协调,把裁判、处罚变成了说服、教育先行,对不觉悟者再给以处罚,把处罚作为辅助手段,补充手段,把人性化、关心人、教育人、引导人作为管理者的主要手段。
4、体系新,就是扬弃层级管理体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社会的管理新体系。胡锦涛总书记讲这个新体系要做到三个坚持:(1)坚持群众路线;(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创新形势下社会管理新局面;(3)要坚持思想 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我们明白什么是社会管理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含义后,我们就可以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理解为 “做好新时期、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三、乡镇社会管理创新的对策
(一)解放思想、转变职能,创造乡镇工作新机遇。当前农村形势正呈现出三个重大变化:一是过去以“取”为特征的农村分配关 系已经逐渐向“予”转变;二是过去以“混”为特征的干群关系正在 逐渐向“和”转变;三是过去以“补”为特征的城乡关系开始逐渐向 “哺” 转变。我们要根据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及时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加强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二)正确定位、紧扣重点,谋求乡镇工作新突破。乡镇政府作为最基层的一级政府,处于国家权力和乡村社会的中间,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上级政府和部门的各项工作都要通过乡镇这级来实施完成。
(三)改革创新、科学施政,赢取乡镇工作新跨越。
第一,改革乡镇政权运行新机制,走精简高效之路。要科学设置乡镇机构,采取乡镇党委和政府机构合并设置的办法,设置综合性办公室,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提高效率。
第二,在队伍上致力激励约束,完善镇村干部管理新方式,走 负重奋进之路。一是用改革与竞岗手段加压力。二是用评分与保障手段强基层。三是用考核与跟踪方法明目标。四是用培训与锻炼方式优素质。五是用选拔与交流机制造平台。
第三,在主体上全力创造优势,探索培育新型农民新办法,走全民创业之路。一要创造人文优势,增强农民的人格魅力。二是创造技能优势,增强农民的适应能力。三要创造产业优势,增强农民的致富能力。四要创造管理优势,增强农民的自治能力。
第四,在管理上倾力保障服务,开创农村社会事业新局面,走和谐发展之路。围绕关注民生,实行“三变” :变堵为疏,变上访为下访,变日常管理为全程服务。围绕解决民忧,建立乡镇政务中心,推进“一站式”便民服务。围绕温暖民心,突出教育和谐,深入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推行留守儿童“代理家长制”;突出计生和谐,深入开展诚信计生和生殖健康优质服务,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确保计划生育率。围绕促进民安,落实技防设施,创建安全文明乡镇。
xxxx
20xx-xx-xx
第二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
在社会管理中,坚持党委的领导作用,既要发挥好党委总揽全局、把握方向、整合力量、统筹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又要组织动员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积极投身社会管理和服务活动,直接服务群众。各级党委要把领导社会管理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学决策,支持政府履行职能,引导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提高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政府负责,就是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服务型管理能力。当前,紧要的是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政府的服务意识更加增强,使政府管理更加协调有效。对于应该由政府负责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必须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切实对人民负责,体现出人民政府的本质。政府要把更多的钱用于社会建设和社会服务,把更多的钱花在民生上。
社会协同,就是发挥人民团体、基层自治组织、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推进社会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和法制化。社会事务,千头万绪,政府包打天下的做法,既做不到,也行不通。政府从过去“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领域逐渐退出,把该市场做的事还给市场,把该社会做的事交给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职能将不断强化,但政府职能的履行方式需要不断创新,政府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比重将逐步缩小,通过政府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将逐步扩大。
公众参与,就是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培养公民意识,履行公民义务,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政府应该带头倡导社会管理的新理念。政府要带头改变公共管理中行政管理的衙门作风,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须从根本上改变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减少对立情绪,惩治贪污腐败。
第三篇:学习质量管理体系学习心得
浅谈我厂质量管理体系
11月22日,新时代的杨逢清和李双喜老师来到了我厂进行了质量管理体系第三方审核,作为一名内审员,在外审期间全程陪同李双喜老师进行了审核,在配合外审的过程中,不仅发现了自己在以前内审过程中很多遗漏的之处,也发现自己在标准的理解上的不足,经过此次外审,不仅学习到了很多新东西,同时也发现了我们工作中很多不足之处.就ISO9001体系而言,它的确能起到保障企业安全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完善经营管理,促进经济效益,实现持续发展的目的。尤其是PDCA(过程方法)在企业中越来越得到有效地贯彻,体系运行的绩效越来越明显,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毋庸置疑,还存在着好多企业在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面貌依旧,产品质量平平的现象,究其原因,除认证本身的客观原因外,主要还是企业自身的原因。这大大阻碍了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和管理体系认证的公信力,就我厂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存的的问题谈谈我自己的想法.一 我们存在的问题:
1没有全员参与到质量管理体系活动中.企业的领导者往往从企业自身的发展要求出发,高度重视管理体系的建立。从管理体系建立之初到运行,在人力资源、财务支出、运行环境上都给体系的建立打好了坚实基础。他们对体系建立适用的标准和体系文件都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都有意识地按照体系要求有效地管理企业。但仅有上层领导这些做法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企业不是一个或几个人的企业,领导的这些前瞻性的意识和做法,需要中层领导并通过他们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带动广大职工,学习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执行质量管理标准与规范,较好地运行管理体系。从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过程中看,恰恰我们没有把对体系精神的领会及对自己所辖职能范围内按体系要求进行员工的教育与培训。殊不知,管理体系是在总结世界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与做法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体系,用于规范各层机构和日常工作,使之科学化、条理化、系统化、高效化、规范化,可以提升企业各层次的管理水平。
2培训不到位
管理体系是一个逻辑严密、结构清晰、权限明确、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企业管理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真正体现了全员参与的原则,体现了管理不漏项、事事有人管、管事有绩效、时时在提高的原则,因此管理体系的运行绝对不是哪一个人的事情,必须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全过程的培训,人人养成经营、管理、工作离不开管理体系,管理体系时时指导企业经营、管理及其他工作的自觉意识,这是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第一保证。但我们在培训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开始,不重视过程和结果,也不重视一线职工的培训;只重视标准的学习,不重视企业体系具体文件的培训;只重视集中时间、地点的学习,不重视分散多层次的培训;只重视管理体系形式的内部审核,不重视管理体系的绩效和持续改进。凡此种种即可证明培训的层次、深度、持续性不够,进而更谈不上不良工作习惯的克服和质量意识的培养。
3.过程分析和持续改进不够
企业在管理体系运行的过程中,往往仅仅做到“形”似,往往是好的做法得不到很好的推广,不当或错误的做法得不到有效的改正,致使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停滞或缓慢。我们在体系内部审核的过程中,对P、D、C三个环节审核较为细致,对A的审核还不深入。但A环节才是前三者的收获和目的,是体系运行的最终关键,是体系螺旋上升的动力和源泉。要做到管理体系实践和标准的统一,真正实现有效运行,必须做好过程分析的各个步骤与环节,才能真正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4.考核指标不细化
管理体系建立之初,必要的考核是促使标准与实践融合的催化剂。根据职责清晰、权限明确的要求,制定细化的考核标准,并根据考核的结果进行相应的奖罚,将是体系运行的有力保证。现我厂对质量尚无实质性考核指标,除了对部门的指标,对个人的质量方面的考核指标更是缺少.二、我们管理体系运行中应采取的措施
1.要加强宣传力度,创造运行环境,强化运行的意识。
强化体系运行意识,必须要求领导层和员工从思想上正确认识管理体系将会给企业及其各个岗位带来怎样的好处。正确看待传统管理方式和新管理体系的异同;从工作上正确处理习惯做法与新体系要求之间的矛盾;从作风上要克服接受新生事物的畏难情绪;在学习上要认真学习标准,深入理解体系的精神。立足本企业的实际,放眼国际一流企业的业绩,树立敢为人先的雄心壮志,竭力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而激发全体员工的创新意识。从正反两方面加强宣传力度,培养体系运行意识,创造体系运行环境。
2.要强化培训的实效性
培训工作贯穿于体系运行的全过程,需要全员参与。培训的重点在于企业的中层、基层管理人员和内审员,因为他们是体系运行的桥梁和纽带。在培训的时间上可以定期集中培训,可以分散班组培训;在培训的内容上可以是标准的学习,可以是体系文件的训练;在培训的形式上可以是课堂教育,可以是分组讨论;在培训的考核上可以是理论考试,可以是实际工作的评比;在培训的师资上可以是外请,可以是企业内的人员。培训是体系运行的基石,也是体系运行的切入点;具有长期性、连续性、整体性的特点。
3.要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
经过培训后的员工已经理解体系的宗旨,就应该继承好体系要求的做法,抛弃一些习惯的、不良的做法,培养勤动脑、勤思考、勤动手、勤自省的好作风。这样就为体系运行提供了充分的基础,使得管理体系信息沟通顺畅,体现体系的溯源性,工作有绩效、有条理,体系运行有活力,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自如的目的。
4.要强化监督考核力度
这里的监督考核不单纯是体系上的自我完善机制,更重要的是一种强制管理措施,这是体系建立和运行的必要手段,应该纳入体系的范畴。要做好监督与考核,制定切实细化可行的考核标准,是做好这一工作的关键。
管理体系运行一定要坚持一个全员参与的原则,细化一个宣传过程,把握培训一个环节,编制一个可行的文件系统,养成一个“勤”的良好习惯,制定一个详尽的考核指标,严格一个公平考核,只有如此才能确保企业的管理走上一个科学的、理性化的轨道上来,早日见效,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我们要始终一贯地对自己的管理体系进行有效改进,不断地通过内部检查和监督检查,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体系在认证并获取证书后对我们的企业更有效。
生产经营部:黄利城 2010-11-25
第四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心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心得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中国共产党依据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深刻地认识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规律,在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
(二)核心价值观
共生、共识、共存 共产、共享、共荣 同生、同识、同存 同产、同享、同荣
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的首创精神,是一切发展的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发展不可脱离的核心体系,共同生存发展的准则。
(三)特点
时代性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转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必然带有这个时代的基本特点,它必须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思想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任务,以实体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民族性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吸收世界文化成果,形成了社会主义内容和中华民族形式相结合的全新的文化。
科学性
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正确地反映了自然和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坚持了同自然观、社会观中一切非科学的文化思想进行坚决斗争的立场,为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民主性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继承优良的民主传统和作风,增强民主意识,同封建主义、文化专制主义残余进行不妥协的斗争,使民主精神在广大群众中生根开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题中应有之义。贯彻“三不主义”,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自由讨论、自由创作和不同学派、不同风格的自由发展,使文化园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时,合理吸收外国文化一切好的东西,使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成为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博大体系,是这一文化民主性的重要表现。
群众性
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创造的事业,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人,是一切文化创造的最深厚的源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文化。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中汲取营养,又用健康的文化成果教育人民、服务人民,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四有”公民。创造性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促进文化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大动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要求深化改革文化管理体制,这是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出路。改革要符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是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的成功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中国共产党人探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行动指南。
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所代表的当今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及前进方向,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一是要立足我国实际赋予社会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
路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相结合,终于探索并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条道路全面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它历史性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面貌,改变了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改变了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发展中国、富强中国、振兴中华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又是我们党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行动指南,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理论形态。其深刻意义就在于:
其一,它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在结构的连贯性。理论体系内在的逻辑结构上真正揭示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三者之间是一脉相承的。
其二,它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一代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都肩负着既坚持这个理论、更要顺应客观实际的变化创新发展这个理论的历史责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一
大法宝。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开辟了这个体系的新境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个体系,科学发展观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其三,它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这一理论体系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符合当今中国国情,成功地指导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并不断被实践验证出它的正确性。
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五)为什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第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提出。
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崭新实践中,才找到了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和完整表述。时至今日,在更多地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我们党对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同一开始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命题时相比,是大大地深化了。
第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坚持通过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所有这些,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都是在脚踏实地地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同时,由于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的基本国情又决定了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必然会具有更多的中国特色。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具有巨大优越性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在这条道路上所创造的各方面事业和各项工作的这一系列中国特色,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我们党对中国特色高度自觉的追求,本身就包含了高度自觉地学习和借鉴国际经验。
第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未来发展前景。
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和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形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的完善,以及我们各方面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更加科学,所有这些建立在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基础上的越干越会干,决定和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第五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心得(精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心得
园艺园林学院
专业:风景园林学
姓名:王晓亚
学号:1120***
在我们刚步入研究生阶段学习之时,学校为我们开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这门课程。和以往的政治课感觉不同,老师并不是一言堂地讲各种我们不大理解的理论,而是就我们当下面临的、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问题,让我们展开互动讨论、让同学自主发言,这充分调动了我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而且之后老师对问题看法的总结及对我们的建议对我们产生了很大的指导作用。若说心得体会,这便是第一个,即唐老师采用的生动有趣的上课方式所带来的,让我们以后更加关注我们的身边事,并学会如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的学习,自己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理论指导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下面则是学习之后产生的心得体会: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最正确的道路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了很多思想和实践中的严重错误,其原因在于我们在探索中过于注重社会主义原则,追求不切实际的生产关系,而忽略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
所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指有中国自身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和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改革开放以后逐渐探索和形成的,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中,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拓和奠基之作,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回答了“实现怎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它们既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主题,又科学地回答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是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是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科学的指导思想。
中国处于并且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程度的科学定位。虽然计划经济曾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选择,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根本途径,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民族复兴的惟一正确的伟大道路。我国地域大、人口多,要因地制宜客观地发展,所以必须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坚定了自身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决心
学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更加坚定了自己要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决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保证,这不仅因为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开创的,而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始终坚持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风险,包括可以预料的和难以预料的,来自国内的和来自国外的,经济生活中的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困难和风险,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现实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这样的坚强领导核心,才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领导能力。纵观历史的发展,中国能够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这与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科学主义密不可分,为了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地回答了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与历史发展规律的关系,不仅指明了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而且阐述了未来新社会的发展阶段和一般特征。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多方面建设
我们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才能实现我国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中心内容。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推动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同时,在坚定不移、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忽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在政治建设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在文化建设方面,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别是要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和谐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在社会建设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达到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在生态建设方面,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形成较大规模的循环经济模式,并使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念。
只有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阶段,为了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通过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大学生应该勇于担当
我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中华民族的这一伟大事业,需要我们大学生要勇敢的去担当。第一,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信念,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二,我们应努力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和提高自身人文素质,把传播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视为己任;第三,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放在首位,这是我们服务社会、建设家园,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资本;第四,保持对国家、国际发展趋势的关注度,使自己的思想走在前列,这是我们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保证,同时也是保证我国与国际良好接轨的必须;第五,保持政治敏感性,坚决与一切反动势力作斗争,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提供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
以上便是我经过这一学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后的心得,从此更加坚定了我对中国共产党以及由她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信心,也使我认识到作为党和国家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所应该有的担当。自己今后定当继续保持努力奋斗的姿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努力提高自身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努力迎接生活、工作的挑战,为中国特色主义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最后,再次感谢唐老师带给我们如此充实有趣的课堂,以及对我们调研过程的耐心指导,这些都将使我们在接下来的研究生学习过程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