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重难点总结之科学发展观专题

时间:2019-05-12 08:30: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原重难点总结之科学发展观专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原重难点总结之科学发展观专题》。

第一篇:马原重难点总结之科学发展观专题

马原重难点总结之科学发展观专题;1.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2.科学发展观回答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3.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

------------------

马原重难点总结之科学发展观专题

1.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2.科学发展观回答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3.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所追求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4.科学发展观的地位和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5.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

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6.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1)科学发展观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了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2)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7.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哲学原理

(1)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观点。

(2)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

(3)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全面看待问题的哲学思想。

(4)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基本原理。

(5)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这正是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同时也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第二篇:马原重难点总结之科学发展观专题

马原重难点总结之科学发展观专题

1.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2.科学发展观回答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3.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所追求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4.科学发展观的地位和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5.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6.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1)科学发展观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了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2)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7.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哲学原理

(1)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观点。

(2)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3)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全面看待问题的哲学思想。

(4)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基本原理。

(5)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这正是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同时也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改革开放专题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改革的性质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2.改革的目的

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实现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3.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1)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的基本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二)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1.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

2.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开放。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巿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

3.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的水平

第一,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髙对外贸易效益。

第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第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2012考研政治分析题材料: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周年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周年高层论坛于12月11日上午10时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这是我国纪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规格最高的一次论坛。

10年前的今天,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这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历史新阶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为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坚持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相结合、实现自身发展和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相结合,积极化挑战为机遇,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推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胡锦涛主席总结了十年来对外开放取得的新进展等讲话内容。

相关考点链接: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①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②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③改革开放的目的:社会生产力层面: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制度层面: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党的建设层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④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⑤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①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它们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通过自身调整可以得到解决;中国社会存在两种性质不同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②邓小平: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看它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必须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1.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①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

②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③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配合。

2.“三个有利于”(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

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改革和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1.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四、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对外开放格局: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对外开放的层次: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边和沿江地区——内陆省区。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和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实施互利双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2012考研政治之马克思主义原理

考研名师结合考研政治的命题趋势及特点,分析总结考研政治各科目的知识要点,为广大考研学子潜心搜集整理了最新信息和多方面精华资料,希望通过我们总结的这些考点,帮助广大考生在基础复习阶段梳理好知识体系,准确把握基础考点,做好考研政治复习的起点工作。现总结马这部分的基本考点如下:

一、唯物论

1.物质观:物质定义/物质的唯一特性/马哲物质观的意义

2.运动观:运动含义/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相对静止含义及意义/运动与静止关系/割裂二者关系会产生的错误/运动的形式

3.时空观:含义/时空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时空的无限与有限性

4.实践观:本质/特点/形式/主体客体及关系[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主体的能力结构[物质因素/智力因素/动力因素]/主体的分类[个人/集团/社会/人类]/客体及分类[自然/社会/精神]/实践的三个环节/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自然灾害/节能减排/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联系起来)5.意识观:物质决定意识[产生/本质]/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割裂二者关系产生的错误/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实践意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辩证法

1.两大特征:联系、发展/联系的特征/普遍联系/系统的特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发展的实质/发展的过程性[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论依据] 2.四大范畴:因果关系的本质特征/假象/必然性与偶然性[机械决定论/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不可能与可能、抽象的可能与现实的可能

3.三大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质量度的含义/质量互变规律的内容/意义: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改革发展稳定统一/革命目标与求定精神结合起来

(2)否定之否定规律:反映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肯定与否定/辩证的否定的内容/意义:对待古今中外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大胆吸收人类文明成果

(3)对立统一规律: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矛盾统一性与斗争性原理/内因与外因关系原理及意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及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及意义:两点论与重点论结合:经济建设为中心与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与马哲:第一要义是发展:辩证的发展观/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的目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主体/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整体观、普遍联系观点、发展过程性思想/根本方法统筹兼顾:五个统筹[人与自然/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国内与国际]矛盾统一性与斗争性原理。

三、认识论 1.认识的本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劳动实践/唯物主义: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能动的反映论/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认识的过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对事物进行的反复和无限的认识。认识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含义/特点/形式/关系]/两次飞跃及条件/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非理性认识的三个作用]/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左右错误的根源]要求:不断地理论创新

3.认识的目的:真理[客观事物及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关系/真理的具体性/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价值: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具有客观性与主体性/价值评价的最高尺度:整个人类主体的根本利益/正确价值观是价值实现的首要前提;实践活动是价值实现的唯一途径/人类认识的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和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如:生产力与共同富裕既体现这两个原则/党的思想路线:内容/实质内容

4.认识的方法:辩证的思维方法: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四、历史唯物论

1.社会的物质基础和结构

(1)人类社会的本质即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即三大物质基础: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地理环境与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社会的本质:实践/社会的发展是自然的历史过程/社会有机体的三个基本特征:形成于人的交往活动中;以人为主体的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更新和再生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意义:党的科学发展观“四位一体”、“五个统筹”“代际平等”是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创造性运用。

(2)三大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A经济结构:的内容/生产力构成[实体要素和智能性要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关系内容/ B政治结构:构成/国家本质/职能/C文化结构:构成/本质/相对独立性表现/文化的本质、特点、功能/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及四位一体的关系

2.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规律的特点/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意义: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及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法论基础

(2)社会发展的动力:根本动力/最终决定力量/阶级斗争/革命与改革[改革作用]/科学技术的功能及作用[与科教兴国、创新型国家]/交往

(3)社会发展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党的群众观点及群众路线[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 3.社会发展的目的:人的发展

(1)社会发展过程的三大特点

(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主要在其社会性

(3)人的价值:个人价值问题的实质是人和社会的关系,包括社会价值和个从价值两个方面/人的价值工具性和目的性的二重性/社会发展与以人为本

(4)人的自由:自由与必然的关系[自由以必然为基础/对必然的认识/对必然的改造]/人的发展过程的三个历史阶段 注意几个重点问题与哲学: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自然灾害、节能减排:人与自然的关系/可持续发展

(3)金融、石油、粮食等全球问题:人与自然关系/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篇:2012年考研政治之马原重难点总结范文

黄石理工学院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10电信本二班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 P8(单选)答:《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参考模拟一 P17单选2

2、马克思体系理论不可分割的三个组成部分 P9(多选)答: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参考模拟一 P18多选1

3、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P14(判断、单选)答: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4、哲学的基本问题 P28(多选)

答:①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即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

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参考模拟一 P19多选5

5、物质的概念 P30(名词解释)

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参考模拟一 P20名词1

6、联系的概念 P40(名词解释)

答: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7、为什么说联系具有普遍性 P40(简答题)答: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相互联系;

②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中;

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

参考模拟一 P21简答2

8、唯物辩论法的实质与核心 P43(单选或多选)

答:唯物辩论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理由有三:

①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②它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和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③它给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参考模拟一 P17单选9 P19多选12

9、实践的概念与类型 P34-35(名词解释、多选)答: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 ①物质生产劳动时间 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③科学实验

参考模拟一 P20名词2 P19多选8

10、真理的概念,真理与谬误的区别 P71、75(名词解释、多选)黄石理工学院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10电信本二班

答: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书本P75: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符合的就是真理,不符合的就是谬误。

习题册:P23单选8: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参考模拟二 P27名词1 P23单选8

11、为什么 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P77(简答题)

答: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①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社会实践。

② 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人们遵循着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参考模拟二 P27简答1

12、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P68-69(单选)答:①从实践到认识

②从认识到实践

参考模拟二 P23单选6

1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概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的原理 P100-102(名词解释、单选)

答:①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②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书本P103: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习题册P27论述题: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参考模拟二 P24单选13、14 P27名词解释3 P27论述题

14、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的价值量,价值规律 P144、145、147(多选、单选、名词解释)

答:①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价值。

②商品的价值量:

书本P145: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 黄石理工学院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10电信本二班

动时间。

习题册P29单选4: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习题册P33名词解释2: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③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参考模拟三 P31多选2 P29单选4 P33名词 2

15、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P169(单选)

答: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参考模拟三 P29单选6

16、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P159、160(单选)答: ①绝对剩余价值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

②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参考模拟三 P30单选11、13

1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 P157(多选)答: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18、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依据及重大意义 P158(单选)

答:书本P158: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简化:根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而将其区分。)

习题册P29单选5: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值中的作用不同。

意义: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①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与源泉。)

②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模拟三 P29单选5

19、剩余价值 P157(判断、名词解释)

答: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参考模拟三 P32判断7

20、资本主义发展经历的两个阶段 P182(判断)答: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参考模拟四 P35单选1 P38判断1 黄石理工学院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10电信本二班

21、国家垄断资本的主要形式 P188(多选)答:①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②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③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④宏观调节与微观规制

参考模拟四 P37多选1

22、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 P190(多选)

答:①借贷资本输出(即由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银行、企业把资本贷给其他国家的政府、银行或企业)

②生产资本输出(即在国外直接投资,独立创办企业,与国外资本合营,或者收购外国已有的企业等)

③商品资本输出

参考模拟四 P37多选3

23、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P194(名词解释、单选)

答: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表现有四:①生产的全球化

②贸易的全球化 ③金融的全球化 ④企业经营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本质上是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

参考模拟四 P35单选5

24、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有哪些 P198、201 答:书本P198-201: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②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③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④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⑤政治制度的变化

习题册P39简答

1、书本P201:政治制度的变化:

①首先,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

②其次,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 ③再次,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 ④最后,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成为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非常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

参考模拟四 P39简答1

25、垄断,金融寡头的概念 P181(名词解释)

答: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他们支配大量的社会财富,控制了整个国家经济命脉和上层建筑,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统治者

参考模拟四 P39名词1、2

26、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发展 P213-214 答: 1848年 2 月,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写 黄石理工学院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10电信本二班 的党纲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由理想到科学的标志)

衍生:空想社会主义思潮所经历的的三个发展阶段:①16-17 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② 18 世纪的空想平均社会主义 ③ 19 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参考模拟四 P37多选7

27、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P243(单选)答: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所做的最简要最明确的表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明确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参考书本243-245页中“首先„„其次„„再次„„最后„„”

参考模拟四 P36单选12

28,、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P255-260(多选)答: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

①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 ②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

参考模拟四 P38多选12

29、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特点 P154(简答题)答:(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的。

(2)劳动力价值的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3)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源泉。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的目的,就是要使雇佣劳动者为他生产出高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参考模拟三 P33简答2

30、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P265-266(简答题)

答:共产主义社会一定能够实现,但这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其原因: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第二,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参考模拟四 P39简答3

3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P255-260(多选)答:①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②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③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第四篇:2012年考研政治之马原重难点总结

马原重难点总结之辩证法

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1.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联系的普遍性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所谓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或桥梁。

3.联系的多样性

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

4.联系与系统

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具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1.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2.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

二、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矛盾是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水岭。

4.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或两种基本性质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二层含义: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反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矛盾的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另一方面,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和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

一,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所在。

4.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得到发展。②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③由于矛盾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5.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

②斗争促使矛盾双方的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有两方面含义:

其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处处有矛盾;

其二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四)内外因原理

1.概念: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

2.作用: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规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能够加速或者延缓甚至能够改变事物发展进程。

3.辩证关系: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4.方法论意义 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我们分析问题和指导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我国实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哲学基础。

(五)根本矛盾、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六)矛盾分析方法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矛盾分析法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容。例如,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

三、量变质变规律

1.质、量、度

质是一事物成为其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事物质的规定性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认识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只有认识质,才能区别事物。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质和量的统一为度。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它的极限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

2.量变和质变

①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变化是质变。

②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第五篇:2012年考研政治之马原重难点总结(一)

2012年考研政治之马原重难点总结(一)

万学海文

2012年考研复习已经进入了冲刺阶段,对于这一阶段的复习考生们也越发紧张和重视。对于考研政治来说,各个科目里面有很多重难点内容需要广大的2012年的考生们注意。为了让大家更有针对性的复习,万学海文政治考研辅导专家们特别总结了这些科目的重难点,以供广大2012年的考生们参考复习。

马原重难点总结之唯物论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这是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1)唯物主义: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2)唯心主义:世界的本原是意识,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判断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2)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能被认识或者不能被完全认识,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二、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区分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重要依据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这是一种天才的猜测、但缺乏科学依据,过于简单化。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关于“物质”的经典性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二)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

作为哲学范畴的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它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和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无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一切运动和发展的实在基础,运动的原因也在物质自身。设想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静中有动;绝对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的状态,动中有静;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1)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2)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3)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4)时空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实践意义:它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三、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实践的本质含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

①直接现实性。②自觉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

①生产实践。②处理和变革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践。③科学实验。

(二)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

(四)人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便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五)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四、意识

(一)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二)意识的本质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三)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具有能动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可能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从而改变、创造世界。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_

下载马原重难点总结之科学发展观专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原重难点总结之科学发展观专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04年考研政治之马原重难点总结(精选5篇)

    数量或结构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保持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及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飞跃是渐进过程的中断,即非连续性。 扬弃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

    2012年考研政治之马原重难点总结(二)

    2012年考研政治之马原重难点总结(二) 万学海文 2012年考研复习已经进入了冲刺阶段,对于这一阶段的复习考生们也越发紧张和重视。对于考研政治来说,各个科目里面有很多重难点内容......

    2012年考研政治之马原重难点总结(三)

    2012年考研政治之马原重难点总结(三) 万学海文 2012年考研复习已经进入了冲刺阶段,对于这一阶段的复习考生们也越发紧张和重视。对于考研政治来说,各个科目里面有很多重难点内容......

    马原重难点总结之侵略与抗争史、探索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专题。

    马原重难点总结之侵略与抗争史、探索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专题。一、六次侵华战争 1.鸦片战争:1840.6—1842.8,签订《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

    2012年考研政治复习马原重难点总结之唯物论(共五则)

    2012年考研政治复习马原重难点总结之唯物论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这是判......

    2016政治考研重难点:马原第三章之认识与实践[最终版]

    凯程考研辅导班,中国最强的考研辅导机构,http://www.xiexiebang.com 考研就找凯程考研,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 2016政治考研重难点:马原第三章之认识与实践 对于马原的复习,......

    马说重难点教案

    马 说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寓意 ,领会作者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现实。 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

    2016政治考研重难点:马原第三章之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凯程考研辅导班,中国最强的考研辅导机构,http://www.xiexiebang.com 考研就找凯程考研,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 2016政治考研重难点:马原第三章之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对于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