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体会
勿让欲望主宰一切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需要层次论提到人都是有需要的,共产主义不是要剥夺人类的正常需要,而是消灭那些正常需要之外的欲望与奢求。
首先,什么是需要?需要是指人体组织系统中的一种缺乏、不平衡的状态。需要一般具有对象性、阶段性、社会制约性和独特性特征。人类个体需要的产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生理状态、情境和认知水平。根据不同标准,需要可以划分为不同种类。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需要的代表性理论,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其次,什么是欲望?欲望是由人的本性产生的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欲望无善恶之分,关键在于如何控制。控制得当时,在欲望的推动下,人不断占有客观的对象,从而同自然环境和社会形成了一定的关系。通过欲望或多或少的满足,人作为主体把握着客体与环境,和客体及环境取得统一。在这个意义上,欲望是人改造世界也改造自己的根本动力,从而也是人类进化、社会发展与历史进步的动力。反之,控制不当时,欲望的过分膨胀演会变成贪欲,最终定将阻碍并摧毁社会的正常发展与进步。
第三,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欲望?人都有七情六欲,大多数人也都是凡夫俗子,被欲望纠缠,这是不争的事实。既如此,不妨换个角度看待欲望,不必时时视欲望为洪水猛兽,急于压抑并否定它,因为越是压抑克制,它在大脑中越是活跃。这就像你试图忘记一个人或是一件事,你强迫自己忘记不去想,往往事与愿违,越是一遍遍想要忘记,在这个刻意反复的过程中越是一遍遍加深了原来的记忆,耗费能量,心力交瘁。但是如果人真的没有了欲望,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没什么要讲究,没什么可注重,没爱好,没兴趣,一切都无关紧要,无所谓,总是没精神,提不起劲,什么都可有可无,可好可坏,没激情,没活力,慵懒无序的生活多可怕!所以,人还是需要欲望的,需要它给我们注入活力和动力,需要它给我们带来希望和追求。
其实,当欲望来临时,完全可以用一种平和的态度来对待,心平气和地与它对话,理解并包容它。欲望实际上是一面镜子,它可以照射出我们的不足,因此我们是不是应该客观理智地面对它,修补它,管理它呢?这样一来,欲望就会让我们更清楚地看清自己,明白自己缺失的内容,梳理思路,结合自己的实际能力,不断改变自己,修补漏洞,让自己学会成长。
那么到底该如何控制自身欲望呢? 首先,要摈弃贪欲。常言道,知足常乐。不知足就总会感到痛苦,花花世界,绚烂迷人,放眼世间,我们想要的太多,金钱,地位,名利,豪车,好房,才华,美貌,气质,完美的伴侣,美满的家庭……所有的一切犹如一张巨大的网,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甘愿被困在里面,跟风追逐着所谓的梦想,自以为这些就是自己的需要,殊不知,我们早已被欲望蒙蔽了,迷失了自己真正所需。不久前热播的《人民的名义》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名政府贪官,家中虽藏千亿现金,却不敢泄露半点,常年过着清廉简朴的生活,内心却惶惶不可终日,最终还是法网难逃,这就是没有控制住对金钱的欲望。所以,在面对欲望时,要擦亮自己的眼睛,把心定下来,轻轻问问自己的心,什么才是自己最想要的?什么才是我们能够拥有的?我们这颗心能承受些什么?能容纳和消化多少美好?看看古今中外的巨贪们,哪一个不是被自己的贪欲所蒙蔽,因此,不是所有的美好都适合你,不是所有的光环都能罩在你身上。美好的东西是需要能力来驾驭的,需要智慧来平衡的。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在别人那里是一片七彩祥云,而在你这里它就会变成通往地狱的魔咒。所以,不要悲哀地盲目羡慕,要明智地选择,知足地生活,安心地走,简单地活。把所有的欲望很好地掌控在自己所能承受得了的能力范围内,优化能量,提升生命价值。
其次,切记不可纵欲。欲望出现的时候,需要我们管理好能量的分配。切不可放纵欲望,懒于管控,随意的合理化自己的欲望。否则,我们将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失去自觉自律的能力,罔顾道德,甚至丧心病狂而不自知,变成欲望的奴隶。例如在夫妻间,本来,爱的能量是双向互动的,如果双方都能掌控好这个天平,那么爱的能量就会滋养感情,彼此快乐幸福,和谐愉悦。可是,一旦你的纵欲失控后,你所散发的能量就不再是双向的,也不再是互动的,变得自私,贪婪,对方在继续感情付出的同时,会感觉到力不从心,无法满足你过多的欲望,会质疑自己的价值和能力,既然这么爱你,为何不能满足你,让你快乐呢?这无疑是你在剥夺最爱你的人的能量。要知道,欲望是无法被完全满足的,满足的一刹那同时也是下一个不满足的开始,因此,管理好自己的欲望,切不可放纵为患。
最后,放下自我,用爱管理欲望。所有的欲望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为的是满足自己的需要。如果我们能很好的管理自己,爱就能健康阳光,流畅自如,滋养生命和灵魂,管理不好,就会让自己沦为纵欲,失去自己。那到底该怎么管理呢?值得肯定的一点是,不可凭借我们的意志力直接去管治自己的纵欲,那样会让我们最终走向压抑和否定,放弃和放纵。用爱管理欲望是解决问题的核心,放下自我,关心别人,打开爱的窗,让爱的喜悦和满足来抗衡纵欲。
当然,也不要盲目的满足别人,否则,你将会变成别人纵欲的帮凶。遇到问题时,多想想别人的感受和需求,做到不太过理亏,不太过自私,始终要用一颗清醒的头脑衡量自己的付出与得到有没有超出自己的所能承受的能力。不论是你给别人付出,还是你索取别人的能量,都要学会管理欲望,不可失去平衡,让自己的能量无节制的流失,最后,变成一个虚脱的爱的乞丐。
总之,管理好自己的欲望,认清自己真正需要的,幸福就不会走远。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体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学习体会
这一学期我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通过这次课程的学习我受益匪浅,有如下体会: 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内容上它是包含唯物主义和历史主义在内的完整科学体系,研究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发展规律。
它教给我们 1)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实事求是。2)事物是对立统一的,也就是说事物之间的联系有其客观性和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存在任何主观臆断。这样对我们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3)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要检验真理就要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气力啊比较对照。4)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意识起到了一定的能动作用。
所以马克思主义帮助我们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让我们掌握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作为一门基础理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给人一种神圣正统严肃的感觉。我们每一个人以后的工作、生活都离不开哲学,我们要提高自己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就必须要学好哲学,学了哲学使人变得聪明,眼亮,办法多。懂一点哲学就能在处理问题时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进而处理好事物的主要矛盾,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1、命题是正确的。(结合课本148-149)
因为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运行机制。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因而应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绝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只有实现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才能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
2、命题是正确的。(结合课本44-46)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理论品质。所谓与时俱进,是指要紧跟时代,及时准确地把握时代的特征和不断发展的实际,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不断地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创
新和发展。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过程,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面向实践不断创新的过程。
这里至少有三层内涵:第一,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与时俱进的成果;纵观人类进步的历史,任何先进思想都是在深刻认识历史规律、吸 收借鉴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第二,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本质上要求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扩展、深化,不断创新、完善,不断向前发展。第三,与时俱进是对待马克思主义最科学的态度。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给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它不断汲取和融 入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开辟自己的发展之路。
3、答:命题是错误的。
1.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变单一的公有制为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调整和完善了所有制结构,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成果之一。
2.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公有制经济在现阶段所有制结构中仍然占有主体地位,这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优势;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加强,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也不会影响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
二、1、(结合课本135-137)
简单来说,之所以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可是这种增长方式不好,所以要转变。那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究竟要咋样转变呢?主要是促进“三个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领先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增加、管理创新转变。
便当前来瞅,我国资源、环境问题比较严峻,当今世界又迎来低碳时代,没这种“转变”,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将是不可持续的,也难以适应当代时代的低碳要求。
2、答:
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
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而言的。
3、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改革的深刻性和广泛性而言的。
所以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党在幼年时期,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都不足,对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不甚了解,还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中国革命走了一些弯路,出现了严重的曲折。遵义会议以后,党的理论和实践逐步走上了正确的轨道。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总书记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2、答: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多用于社会分配领域。一般说,在社会主义社会,每个公民应公平享受社会产品,公平分配劳动收益。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对社会生产的贡献率不同,也就是产生社会产品的效率不同,因此,在分配原则上应当首先按效率衡量,实行效率优先,也就是贡献大的分配多,贡献小的分配少,同时国家采取适当的政策调节,兼顾分配公平。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原则。效率优先,实质就是发展生产力优先,我国现阶段的收入政策时,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公平。
在我国当前各地区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强调财政公平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各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的差距也未见明显缩小;而我国的财政政策,依然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指导方针。
首先,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未明确国家、企业、居民三者的合理分配比例,劳动者报酬偏低,居民收入增长缓慢;
其次,二次分配中未明确各级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等支出比例,公共服务支出低,导致居民不得不增加医疗、养老和教育储蓄,成为居民消费乏力的直接原因;
再其次,分配调节和监管不力,贫富差距扩大,分配不公严重,近年来高收入群体收入增长过快,并迅速拉大与其他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成为当前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最后,三次分配规模较小,调节功能有限。由于社会慈善意识还处于初级阶段,慈善法规、慈善机构和运行机制不健全,监督管理有待加强,慈善组织公信度有待提高,慈善捐赠规模小,除重大灾害捐赠外,日常慈善捐赠短腿,导致三次分配调节功能有限。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哲学的内涵
1、哲学的科学内涵。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2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1)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抽象和具体、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2)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离开具体科学纯粹抽象的哲学。
(3)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各门具体科学必须以哲学为指导。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性。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方法论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2)没有和世界观相脱离、相分裂的孤立的方法论;也没有不具备方法论意义的纯粹的世界观。
(3)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第一方面是根本的方面,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
(2)哲学的党性是指在世界观上坚持唯物主义还是坚持唯心主义,这里一定要把哲学的党性与哲学的阶级性区分开来。哲学的党性与哲学的阶级性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哲学的阶级性是指在阶级社会中,哲学从属于一定的阶级,为一定的阶级服务。哲学的党性是其阶级性在理论上的反映。马克思主义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要求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反对各种唯心主义。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哲学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已过时?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心得体会 上了几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在老师深入浅出、绘声绘色的讲解下,马克思主义这个既神圣又有些抽象的名词渐渐在我的脑海里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也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纵观历史,横看世界,不论有多少纷纭繁杂的学说理论,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使人类真正从蒙昧中睁开眼睛,推动人类意识实现了大觉醒,引导人类社会发生了大变革。马克思的名字始终和工人阶级的事业紧紧相连,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共产党人的伟大旗帜。马克思主义的晨曦照在古老的东方,给黑暗的中国带来光明,使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走向自为,中国人民的精神从被动转为主动。它一经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便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日出东方,开天辟地,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马克思主义的耀眼光辉和巨大威力,使越来越多的人崇敬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由此也就产生了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主要有两种态度: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不同,结果大不同。马克思是怎样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的呢?他在自己理论活动的初期就申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他十分厌恶对他的理论的“奴隶式的盲目崇拜”和“简单模仿”。他终生站在工人阶级争取解放的最前线,但从不对自己不熟悉的斗争指手划脚。在巴黎公社存在的日子里,尽管他对公社的事业十分关注,倾注了最大的热情,但他始终认为,身居伦敦,对巴黎事件的直接参加者发号施令是根本不行的。他终生注视着世界历史发展的新情况,根据科学和实践的发展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最先树起了反对教条主义的旗帜。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位创立者恩格斯,同样是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他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共产党宣言》发表24年后,马克思、恩格斯在为《宣言》德文版序言中说: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实践的发展,《宣言》中的一些观点、一些论述“是不完全的”,有的“已经过时了”;如果可以重写,“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写法”。恩格斯撰写的《反社林论》——这部被马克思誉为他和恩格斯理论的“百科全书”——发表八年后,恩格斯在新版序言中说,本书有许多地方是应该修改的,例如“关于理论自然科学的那部分,这里叙述得极其笨拙,有些地方现在本来可以表达得更清楚些。更明确些。……我理应在这里作自我批评。”恩格斯满怀信心寄希望于未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因为很可能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去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列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也许可以用列宁的两句话做出概括:“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从这种态度出发,列宁提出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发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同时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理论已经不适合“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新的历史条件,从而得出社会主义革命在单独一个国家内可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并成功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这种态度出发,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府实现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关键性转变,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活动,表明了我们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是必须把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正是毛泽东同志领导全党同曾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进行了坚决斗争,在危难中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正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并在我们这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成功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这种坚持和结合中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蕴含着极其生动、极其丰富的科
请问有没有谁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