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 《资本论》

时间:2019-05-12 08:13: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书心得 《资本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书心得 《资本论》》。

第一篇:读书心得 《资本论》

马克思《资本论》是一篇不朽的名著 《资本论》是马克思耗尽毕生心血的结晶。《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它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深刻地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它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关于《资本论》的内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开篇时指出;“在第一卷,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但是,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在现实世界里,它还要由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过程则是第二卷的研究对象。在第二卷中,特别是把流通过程作为再生产过程的媒介来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至于这个第三卷的内容,它不能是对这个统一的一般的考察。相反地,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资本在自己的现实运动中就是以这些具体形式互相对立的,对这些具体形式来说,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和在流通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只是表现为特殊的要素。因此,我们在本卷中将要阐明的资本的各种形式,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竟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这是马克思对《资本论》前三卷研究对象、内容和理论结构的概括和说明。《资本论》的体系是“一个艺术的整体”,它的结构是“科学的辉煌成就”。《资本论》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研究的基础,以资本作为研究的主体,以剩余价值作为研究的中心,以资本内在矛盾发展作为研究的主线,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作为研究的目的。在抽象范畴上升到具体范畴的科学叙述方法的指导下,整个理论体系通过矛盾形态演化、范畴演进和规律转化,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特殊的社会历史性质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资本论》问世后,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成为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的必读书目。而且得到资产阶级学者的承认。英国《经济学家》周刊2002年12月21日发表的文章《共产主义后的马克思》,文章中承认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影响力。文章中一些论断还是客观的,给人启发的。文章讲到了1999年,BBC评选“千年伟人”,卡尔·马克思名列榜首,而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则分列二、三、四名,表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位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历史学家和革命者所取得的成果在今天仍然得到学术界的尊重。”文章明确指出:“马克思在许多方面都是正确的:比如资本主义的许多问题、全球化和国际市场、经济周期和经济决定思想的方式等。马克思很有先见之明。”“马克思遭到了误解。东欧和前苏联实行的共产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扭曲。”“请你务必丢弃前苏联和东欧实施的共产主义,但千万不要丢弃马克思。”“这位伟人在许多问题的看法上都是正确的,他应该得到更多的承认。”文章说:“马克思思想的影响力远远不止于人数日益减少的自封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许多假设、分析的特点和思维习惯在西方思想界甚至更大的领域都广为流传。”由此,看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与伟大。

第二篇:《资本论》读书心得

《资本论》读书心得1

剩余价值广泛应用于第三产业等领域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利润、利息、地租以及许多非产业部门的收入也是由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来的,并且认为只有产业工人的活劳动才能创造新价值,其他生产要素以及商业、服务业等非生产性行业的职工都不能创造新价值。但是在现代看来,随着社会分工程度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劳动概念内涵的扩大,原来一些被认为不创造价值的众多行业和职业的劳动者都开始发生变化,例

如,第三产业经研究被认为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范围由原来的体力劳动创造剩余价值逐步向体力、脑力劳动者共同创造价值方向发展,并且脑力劳动者由于从事的`是一种高级的复杂劳动所以可以在同样的时间内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在现代,剩余价值的分配形式开始趋于多样化。资本主义社会,在承认剩余价值率就是剥削率的前提下,也必须看到有些职工在取得劳动收入即工资的同时,通过剩余价值的再分配,取得一部分存款利息,或购买股票的股息收入。这些收入虽然是他们的非劳动收入,但不能说是剥削收入。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分配方式是社会总产品的分配,社会主义对社会总产品进行的各项扣除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目的是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达到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被分割为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借贷利息和地租,二者截然不同。因此,不能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分配形式上的某些共同点来掩盖分配性质上的根本区别。

尽管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在科学技术方面,第三产业方面的理论存在了一些滞后性,但是剩余价值理论仍不失为一个优秀的理论指导我国社会建设,因为剩余价值理论是应社会历史条件产生的,也必须随社会发展而发展。

仔细研读《资本论》使人获益匪,感触良多。《资本论》深入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理论及流通理论,为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流通方式提供良好的理论指导,也为提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及资源配置效率提供了有益借鉴。《资本论》虽然论断了资本主义必将衰落而共产主义必将胜利的终极结论,但在当今世界中,资本主义资源配置方式仍然被认为是最科学最有效率的配置方式。但毋庸置疑,资本主义制度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来到这个世界,必将为更科学、更人本的制度所取代,为共产主义制度所取代。

《资本论》读书心得2

第一次看见这本书,是在父亲的书橱里,很厚的精装本。那时,父亲是解放军政治学院政经教研室的副主任,挂着将衔的教授。专门给那些到这所高等院校来进修的团级以上政治主官,也就是政委们,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小时候我很好读书,曾经翻遍了父亲,还有母亲的书橱。为此曾经遭到父母亲的严斥,而且把书橱上了锁。因为他们的书橱里,不仅有诸如《资本论》,《马克思全集》、《恩格斯全集》等等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还有像《红楼梦》、《西游记》与《战争与和平》一类的世界文学名著。他们不希望我过早去接触这些错综复杂的东西。可不管他们将钥匙藏在哪里?我总有自己的办法找到。于是,他们的书橱,还是被我彻底翻阅过不止一遍。后来,我才知道,我们兄弟姐妹六人,只有我才会如此的大胆与离经叛道。其他,包括三个大我很多的姐姐,在书橱被锁后,再也不敢去偷看里面任何一本书籍。我是翻阅这些书橱最全面的人。当然,一个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不可能对《资本论》这类书籍感兴趣。吸引我的是里面像《红楼梦》《西游记》《战争与和平》等大批的文学作品。

第一次知道《资本论》是写的`什么?大约在初中二年级。我走进书房时,看见父亲在读这本很厚的书,便随口询问了一句。父亲用最简单的方式告诉我,那时一本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教科书,也是一本马列主义教科书。作者就是卡尔·马克思,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我曾经不经意的朝着那本放在父亲案头的厚书撇过一眼,仅此而已。

第一次接触到这部书的实质内容,是参军开始以后,我已经去了宁夏的建设兵团。在连队发生关于真理的大辩论时,常常在那些高中生的嘴里,还有他们那些大字报上,听到和看到关于资本论中,可能是被断章取义,或者完全肢解后的只言片语。

第一次自己翻开这部经典著作,是我走进大学校园以后。我是读中文系,像这类教科书并不是我的必修科目。只是因为读中文,也要读些诸如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副科,曾经做过最简单的翻阅,几乎连一页字的读书笔记也没有做过。

归根到底,我从来没有真正读过《资本论》。

这些天突然打算从头到尾认真阅读和学习《资本论》,其实并非无的放矢的一时间心血来潮。很长一段时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已经不再被人提起。尤其是在一般人中间,恐怕更是少有人会去读这样的专著。马克思主义思想正在,甚至已经在广大群众中严重缺失。更加令人担忧的还是,在当今思想领域,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学说,正在遭受到严重挑战,正在受到来自不同角度的诋毁、篡改与攻击。

我想通过学习来弄明白,未来的路,究竟在哪里?当然,我就算真弄明白了,也不过自己明白了而已。可我想对得起自己一生的信仰,总还是一件好事。

既然如此,要读的第一本书,理所当然应该是《资本论》。

《资本论》读书心得3

我今日午时看了《资本论》,感触也是比较多的,他主要的特点是汇集了各家之所长,再加上他理解的东西,经过学习,给我的理解带来了帮忙。

一、劳动价值论

(1)价值:

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一样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量决定的。作者从商品入手,阐述了价值,他认为商品一方面满足了自我的需求,另一方面能够做为交换商品的筹码,等价交换其他所需要的东西。他还分析了价值的形式和货币,认为从他的交换形式是从个别的偶然现象到一般的价值形式,而它的最高形式就是货币,货币能够使商品流通更加便捷,更加直接,它证明社会生产的不一样阶段。

(2)剩余价值

随着技术、劳动力和工具的发展人们制造商品已经满足自我的生活,还有剩余的商品能够换成货币,货币积蓄到必须数量的时候就构成了资本。资本是从劳动力、合作分工、工具的革新等等来的,他说增加剩余价值能够有两种方法,就是延长工作时间和缩短必要的劳动时间,可是从此刻的角度来看,延长工作时间的方法已经不适合了,此刻国家的劳动时间已经规范化,可是我们资本家能够提高劳动者的效率,来榨取他们的.剩余价值,还能够用工具革新,新的生产方式、管理组织形式、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等等来提高工人们的劳动效率。

(3)资本的积累

资本积累就是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它不是满足资本家自我的嗜欲,他是为了投入资本来赚更多的钱,投入新的生产,剩余价值能够分为生产资料和可变资本,不是像《国富论》把剩余价值都能够转化为可变的资本。

资本的积累造成阶级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一方造成生产过剩,另一方则造成生存的压力,他说:“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卑鄙和最疯狂的贪欲的趋势下完成的。”可见他对资本家深恶痛绝,可是我们为这本书是为资本家写的,对资本家怎样剥削工人有指导作用。

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学说

他主要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进行分析,将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和消费品的生产,他认为全部商品的价值总量是同价格总量相符的,然后价值(社会的)能够变为价格(个别的),这要经过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三、关于地租

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大多数土地由少部分人占有,所以土地资源应对工业化浪潮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此刻农民把一部分工资交给资产阶级,自我却当一个田户,这是小块土地所有制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的谷物价格低于市场价格所造成的,在资产阶级社会制度下,小块土地所有制,不断的衰退,它排斥了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社会的积聚和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的不断扩大等等。

他的著作指导着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也为我们公民指导着我们自我价值实现的目的。

《资本论》读书心得4

本学期快要结束了,就读书一事该总结一下。本学期,主要是看马列著作,认真看了《资本论》。我觉得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基础理论就是剩余价值论。这是一个属于马克思的原创理论后果。(我以前从网络上听人说,马克思的经济学来自亚卖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哲学来自德国古典哲学个性是黑格尔,属于他本人原创的只有剩余价值论,没什么了不起的。我觉得这种说法很不认真,其整个的作用只能是显现说者的无知和狂妄。对付一个正在经济学领域做了几十年老实认真钻研的学者,并且迄今为止并没有人能够令人佩服的证实他的理论过失了,这怎样能不维持足够的尊重呢我觉得在学术的领域里,一不该卖讥刺嘲笑新手的无知,即使圣人也是从天真无知的孩童一步步走过来的;二不该卖蔑看忽略差别的瞧点,不了解尊重别人老实的劳动后果的人,永久只能做井底之蛙和强势阶级的哈巴狗、应声虫。马克思实在继续了前人的钻研后果,但是他并没有像某些人那样照搬照抄,并且他每应用到前人的后果时,总是十分忠诚的指出这是某某的后果。更何况,马克思的继续是批判的继续,正是批判使他的继续差别于并且高于那些自称是亚卖斯密、黑格尔正统衣钵的人。假如没有马克思,大概逝世走的大卫李嘉图和黑格尔不会从棺材里爬出来,把利润的雄式转化

为剩余价值的雄式、把尽对精神的辩证运动转化为精神生产的辩证运动吧一个学者,即使只是“批判”了前代伟人的钻研后果,使熟识越发接近真理,他也是学术史上的明星;更何况马克思做的劳动远不止此。)

这次读《资本论》也将相关人物也作了了解式的阅读,见附注。现就“关于剩余价值”特作我的两点看法:

第一,剩余价值或者剩余劳动,并不是资本主义时代独占的,而是自礼貌初期就有的。正是从一个劳动者的劳动不但能够养活他本人,并且也能够养活另外不劳动者的时分起,换句话说,就是有了剩余产品之后,人类才进进了阶级社会,使得一部分人能够从劳动者中分散出来,不劳动也能够生存。

很多人把剩余价值读成了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非凡一些无知的青年,为了反驳马克思,他们就力图走证实资本主义剥削中没有或很少有回资同族无偿占有的剩余劳动,或剩余价值。他们不晓得,资本主义时代之所以正在如此段的历史时期内,积累起如此巨大的社会财产,正是由于它的对剩余价值的剥削比历史上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要严重,生产的剩余价值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多。

第二,剩余价值率的计算方式,是剩余价值(即利润)除以工人人为(可变资本),不思考资同族(指:股东及上层建筑)购买机器、原料等等的用度(这一笔用度喊做稳定资本),由于稳定资本并不耗费资天职文,正在经过工人的劳动之后,它的价值整个转移到了工人的产品之中。工人的.产品价值由三部分组成:工人的工姿即可变资本,机器、原料等用度即稳定资本,工人为资同族创造的个性价值即剩余价值。

对付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区别,很多人分不明确。举个例子,比如某个资同族用10000元购买机器、原料、土地等等,用5000元购买工人。(为方便起见,机器生产过程中所需求的电力等个性用度忽略不计。)这样,他的预支资本就是15000元,其中10000元是稳定资本,5000元是可变资本。再假定他生产的产品卖了5000元,即获得了5000元的清利润。如今,他的利润率是5000/15000=33.3%,而剩余价值率是5000/5000=100%。

真正要紧的数据不是利润率,而是剩余价值率。只有可变资本才花了资同族的钱,由于5000元人为从资同族手里转移到工人手里了。而稳定资本由始至终都是控制在资同族手里的,只但是它的外形改变了罢了,最初体现为10000元人民币,然后体现为价值10000元的机器、原料、土地,最后体现为价值15000元的产品的一部分。

《资本论》读书心得5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最近读了资本论缩译版的第一卷。

资本论在中国的地位不言而喻。偶然间听别人说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读过资本论还叫共产党员吗,而且资本论最好是看德文版的,因为德文——英文——中文,这当中有着大量精髓的流失,并且翻译学家或多或少都加入了自己的见解。可是鉴于本人能力与精力有限,也不必像老夫子那样求甚解,所以选择了一本中文缩译版。其中几点令我印象颇深。

工作日有一个最高极限。这个最高极限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生理界限:工人每天必须有一部分时间用来休息、睡觉、吃饭、盥洗、穿衣等,以满足身体的其他需要;第二是道德的界限,既社会界限。工人必须有一定的学习文化、照顾家庭以及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以满足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但机器消灭了工作日的一切道德界限和自然界限。

机器本来是缩短劳动时间的最有利手段,但在此时,却成了延长工人劳动时间的最可靠手段。计时工资是用直接的劳动持续时间来计算;计件工资用间接通过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来计算。其中计件工资是资本家克扣工资和进行欺诈的最丰富的源泉,是资本家最适合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工资形式。资本的积累,一方面使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则是相对过剩人口大量存在,从而扩大品贫富差距。

而越来越多相对过剩人口对在业人员造成极大的压力,迫使在业人员不得不过度劳动和忍受资本家的摆布。发达的生产力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同事实上已经在社会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社会公有制比较起来,社会公有制自然是一个长久的多,艰苦的'多,困难的多的过程。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少数掠夺者剥夺人民群众,而社会公有制则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共产党宣言》最后呼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不可否认,资本论是站在无产者的角度上的。亚当斯密,凯恩斯,马尔萨斯等经济学家则站在资本家角度上的。而且当代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通过各种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社会福利系统来弱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现在你存在以下问题吗?你的工作日超过了生理界限+道德界限的时间吗?你的工资形式是计件工资吗(“跟项目走”或者叫“多劳多得”)?中国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究竟为何?资本主义社会是这样的,那社会主义社会又是怎样的?没有读过《国富论》不懂资本主义,没有读过《资本论》不懂社会主义。看来对于《资本论》后两卷还是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资本论》读书心得6

记得多年以前,一次偶然机会和中文版《资本论》有缘,怀着好奇心读了起来。

好奇是因为小学时代就明白马克思在当时大英博物馆,经历四十寒暑才写成的。之后在朱自清先生散文关于访英记录中,也证明大英博物馆在20世纪三十年代,还完整地保留着马克思当年学习位置及留下的脚印。当然,这是表面而略带传奇色彩影像。更实质问题是关于《资本论》一书社会价值到底有多大我个人读后感觉如下。

这真是一本经典经济论著。要读懂它很难,虽然马克思尽量用最通俗语句和严密科学逻辑,由表及里深入浅出地阐述自我政治经济学里念。这一点从《资本论》全书很少用复杂公式和晦涩难懂词汇就能够略见一斑。而我说他难懂也仅单单指马克思在本书中,运用了几乎涵概了当时社会各领域最新科学知识,既包括人类社会和自然社会两大宏观领域几乎所有科学知识。详细广泛研究人类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初期能够考证各种现象,并创造性阐明了未来时代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也就是说,无论谁人去解读资本论。要明确《资本论》每一个独立政治经济概念或者段落和章节,本身就是一篇论文核心思想的表达,必须借助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写著的《马恩全集》里相关文章或者摘要才能读懂。

看起来很麻烦,但又别无选择,这就是《资本论》精典所在吧。当然,有助于阐述马克思自我论点的'先人或者同时期科学研究成果,马克思本人是会恰当选用到自我著作里的。这觉不能成为之后“庸俗批评家或者卑鄙者”攻击污蔑他的借口,因为人类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今日,不利用继承先人或者当今已经构成科学礼貌成果,无论在什么领域做什么工作我们仍然会一事无成的!很遗憾的是我不是个勤奋如马克思那样五十几岁仍然学了几国外语,虽然时至今日才四十有几,所以我不能读懂《资本论》原著。译著表达本身就存在曲解原文客观缺陷的!

《资本论》读书心得7

田雨涵 M61514033 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主要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一卷主要包括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等内容。通过对直接生产过程论述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其重点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形式,即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的本质规定。商品经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言不仅是其产生的前提,更重要的也是其最一般、最抽象、最基本的经济关系。

《资本论》第一卷首先通过分析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重要内容的资本主义生产形式即商品经济,并阐明了它作为一般商品经济所必然具有的基本特征。接下来侧重于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形式,起初是在生产技术与生产组织不变的情况下,单靠延长工时这种形式进行剩余价值的生产,进而转化为提高劳动生产力缩短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必要的工作日的方式,来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最后通过研究资本的积累过程,揭示其内在矛盾和客观规律——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在《资本论》第一卷中,主要包括了三个理论: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

一、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理论,该理论科学地说明了作为资本主义财富形式的商品的社会实体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从而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生产、分配和社会结构奠定了科学的基础。马克思说,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首先,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其社会属性;商品中包含着劳动二重性,作为相同的、无差异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商品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形成使用价值;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构成商品内在矛盾的根源,因而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且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因此,就形成商品交换。商品本性的规律通过商品所有者的天然本能表现出来,但

是,只有社会的活动才能使一种特定的商品成为一般等价物。因此,其他一切商品的社会的行动使一种特定的商品分离出来,这一商品的自然形式就成为社会公认的等价形式。也就是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成为被分离出来的商品的特殊社会职能。这种商品就成为货币。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形式的发展依次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货币是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体现的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

二、剩余价值理论

商品流通的直接形式是W—G—W,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再转化为商品,为买而卖。但除这一形式外,我们还看到具有不同特点的另一形式G—W—G,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再转化为货币,为卖而买。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如果撇开商品流通的.物质内容,撇开各种使用价值的交换,就会发现,货币是这一过程的最后产物。商品流通的这个最后产物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增殖。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交换必须按照等价原则进行,流通中不可能产生价值增殖,但资本总公式呈现出来的却是资本经过流通过程发生了价值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而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并使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得到解决。

在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制度中,雇佣劳动只能在市场上出卖劳动力,资本给劳动者支付的工资由劳动力价值决定。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大于劳动力价值所包含的劳动时间,劳动者劳动所形成的价值大于劳动力价值,两者之差就是剩余价值(m),这个剩余价值为资本家所占有。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价值增殖过程是目的,劳动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不变资本(c)只是转移而不创造价值,而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可变资本(v)才创造出新的价值,才是剩余价值(m)的真正源泉。剩余价值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是通过提高剩余价值率实现的。在预付可变资本和劳动力价值一定的条件下,提高剩余价值率的一种方法是延长工作日从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即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提高剩余价值率的另一种方法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它通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从而使在工作日不变的情况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剩余价值。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资表现为劳动价值或价格,即表现为资本家支付给雇佣工人的全部劳动的报酬。资本主义工资的支付形式主要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工资国民差异的比较必须考虑决定劳动力价值量变化的一切因素。

三、资本积累理论

资本主义再生产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不断无偿占有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来进一步无偿占有更多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中,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工人自己创造的,全部资本归根到底是工人创造的,工人的个人消费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而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中,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全部是资本化了的剩余价值,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不仅是剥削工人的结果而且是进一步扩大对工人剥削的手段,劳动力买卖的真实内容是资本家用不等价交换来占有工人的劳动的一部分以获取更大量的工人的活劳动。

在资本积累过程中,个别资本通过资本的积累、积聚和集中从而使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同时,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资本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使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扩大了个别资本的规模,更加剧了社会财富的集中。可见,资本积累过程从资产阶级方面来说,就是资本规模扩大和社会财富集中的过程,就是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过程。从工人阶级方面来说,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过程,就是他们沦为失业者和陷于贫困的过程。因为,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总额的增加,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绝对减少,这必然会出现相对过剩人口,造成大批工人失业,使无产阶级陷于贫困。所以,资本积累的过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过程,就是产业后备军的形成过程,就是社会财富创造者无产阶级的贫困过程。

在资本主义发展中,一方面规模不断扩大的劳动过程的协作形式日益发展,科学日益被自觉地应用于技术方面,劳动资料日益转化为只能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各国人民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同时,随着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剥削的程度不断加深,工人阶级的反抗也不断增长。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即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和新社会的产生,这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论》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工人阶级的圣经”。问世后,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的必读书。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它的基础是雇佣劳动,工人的报酬使用货币支付的,只有在国内现有的货币量足以适应流通和由流通决定的货币贮藏的需要的地方,才能够得到加大规模的、比较深入和充分的发展。这是历史的前提。”通过阅读《资本论》,我们可以了解到:解放初的中国恰恰缺乏上述前提,资本主义生产处于极度微弱的境地,但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又是烟草战争后百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取向。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与劳动者形成了历史的统一,这就为极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较快地实现生产资本的大量积累以及劳动者之间以信用货币为媒介交换彼此的劳动成果创造了条件。于是,走社会主义道路成了中国的必然取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为走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条件,而当时全国人民高昂的建设新中国的热情及大批先进分子为共产主义理想而无私奉献的豪情又为此提供了主观条件。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没有现代工业技术、管理知识的积累,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实现工业化同样是不可能的。

《资本论》读书心得8

理解剩余价值理论,对咱们理解和掌握《资本论》价值理论体系至为关键。剩余价值理论是人本理论,具有科学性、优越性。咱们可以从三方面来深刻领会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学术价值。

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达国家推行的利润分享机制、劳资集体谈判机制、保护劳工立法机制、累进式所得税机制、遗产税和土地税机制、社会福利和补贴机制、政府干预机制等,表明西方发达国家虽然实行市场经济,但没完全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这说明了,在社会生产发展中,同物的作用相比,人的作用更具有决定性。同时也说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对资本主义剥削的论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生产力发展的途径。

因此,为促进生产力的'更快发展,纯市场交换机制导致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需要有不同利益集团的平等协商和政府干预等其他机制作补充的。只有在利润分享机制中充分考虑人本主义因素,将人的贡献与物的贡献加以区别,才能符合社会规律,促进社会进步,体现人本关怀。

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没有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及实行社会所有制的能力,只能在市场经济中把握社会主义方向,实行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体制。非公有制中必定存在剩余价值。科学地运用剩余价值理论来分析咱们可以发现,这并不是剥削,并不是背离了社会主义消灭剥削的本质。因为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被咱们集中起来了,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国计民生的大的工程项目的开发和发展都是离不开这些集中起来的资金。

《资本论》读书心得9

在中学时代学历史时,就已经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有所了解,明白了有《资本论》这本书,明白书中有剩余价值理论这个概念。其余的就不了了之了。直到这天,经过三个多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学习,才让我对资本论进行重新审视。经过十几天的仔细阅读,让我收获匪浅!

只可惜,由于阅历和时间的关系,使我无法对《资本论》进行深刻的了解。众所周知《资本论》不仅仅是一部不朽的经济学著作,并且也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融为一体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全书,并且它又是马克思一生所作出的两大贡献,即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完美的统一。实际上这是一部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石的经济学巨著,马克思根据这一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必然要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和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而斗争。

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指出,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干活付钱”是错误的认识,实际上“干活付钱”并不是“等价交换”,工人为资本家劳动所创造的财富远远大于自我所得的报酬。例如,一个工人一天劳动所得为8元钱,而他在一天之内为资本家所创造的利润远远不止8元,可能是16元,也可能是24元,还可能更高。

那么,究竟什么是剩余价值呢马克思的《资本论》里面的一段话“其中的G′=G+△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我把这个增殖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作剩余价值。马克思认为,“劳动过程的第二段时间,工人超出必要劳动的界限做工的时间,虽然耗费工人的`劳动,耗费劳动力,但并不为工人构成任何价值。这段时间构成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以从无生有的全部魅力引诱着资本家。”马克思又进一步论述,“把价值看作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劳动,这对于认识价值一般具有决定性的好处,同样,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剩余劳动,这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定性的好处。使各种经济的社会形态例如奴隶社会和雇佣劳动的社会区别开来的,只是从直接生产者身上,劳动者身上,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形式。”在这话里,很明了地将剩余劳动时间与剩余价值挂钩起来,从而得出资本家透过榨取剩余劳动时间来获得剩余价值。

这种深入透切的分析,使我清楚了解到资本家是如何榨取剩余价值,即剥削工人。马克思用一个个清晰的辩证,一个个血淋淋的例子,讲述了工厂主是如何一点一滴剥削那些工人,如何一步步看似合法的盗走了所有的工人们财产与劳动成果。也明了的叙述了资本家们是如何用工资的形式隐藏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如何把工人的劳动都表现为有酬劳动。清晰的告诉所有的劳动者,你们被资本家们骗了。你们被资本家盗走了财富却浑然不知。

其实,我们将剩余价值理论换个方法表示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如:整个工作日A=必要劳动时间a+剩余劳动时间b。a在稳定的生产方式的前提下是固定的,所以剩余价值率的提高必然透过A的增加而增加b;而a在生产方式不断提高的状况下是续渐减少的,所以在A不变的前提下——这种不变具有现实的重要好处——b在续渐地增加。后面的状况所造成的后果是,由于a的减少而使劳动力的价值降低,然而它被剥削的程度更大了。

马克思的《资本论》指导着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也指导着我们自我价值的实现。每一种学说,每一种论述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我们既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全盘否定。而《资本论》中剩余价值理论对指导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依然有着重要作用。以上,是我此次学习《资本论》一点所得所感!

《资本论》读书心得10

一直以来我一直认为给工人放假,给工人福利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是以美国企业家福特率先发现并提出。最近看《资本论》发现资本论中也有类似观点,只是表述不一样,马克思的观点是:工人的消费是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联系到我们的实际,前一些年我们总说内需不足,消费不足,可是现在网络消费兴盛,我们的消费起来了,问题却又是我们“生产力水平跟不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买个马桶盖都要出国买。

现在问题来了:

1、消费是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可是如果消费都是消费的国外产品呢?那国内的扩大再生产如何进行?

2、如果是简单的扩大再生产,只要能挣钱就上马,这样的扩大再生产肯定不行。那么消费的扩大再生产如何进行经济产业的升级呢?如何进行产品的改造呢?这个产品的升级改造是如何影响消费的呢?有没有经济规律曲线?

在我们国家,普通老百姓奋斗十几年,所得收入只为一套房,显然这是不合理的。因为这个钱再码放之前一直是储蓄,既没有被用来消费,也没被用来投资(起码普通老百姓都是攒钱买房,不是从资本兑现的钱去买房),这是浪费。

其次这么大的一笔钱就为一栋房,它所推动的资本流通相对于所投入的买房钱,是非常有限的,对于经济的.刺激是非常有限的。而现实中经常说房价推动经济繁荣,我持怀疑态度。因为资本的流通必然增值。你一栋房子所带动的资本增值最终会体现在房子上,不可能你一套房子所带来的资本增值200,最后卖你100万。可是为什么还会这样?商人肯定不傻。我怀疑这是地方政府搞的鬼。

再次老百姓拿十几年的钱去消费一套房,也就是说老百姓一两年的劳动时间产出的产品需要他用十几年的劳动时间去换取,这是不是一种剥削。国家要解决这个问题。

《资本论》读书心得11

本学期快要结束了,就读书一事该总结一下。在这个学期,主要是看马列著作,认真地看了《资本论》。我觉得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基础理论就是剩余价值论。这是一个属于马克思的原创理论后果。

这一次读《资本论》也将相关人物也作了了解式的阅读,现就“关于剩余价值”特作的两点看法:

第一,剩余价值或者剩余劳动,并不是资本主义时代独占的,而是自文明初期就有的。正是从一个劳动者的劳动不但可以养活他本人,并且也可以养活另外不劳动者的时分起,换句话说,就是有了剩余产品之后,人类才进进了阶级社会,使得一部分人可以从劳动者中分散出来,不劳动也可以生存。

很多人把剩余价值读成了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非凡一些无知的青年,为了反驳马克思,他们就力图走证实资本主义剥削中没有或很少有回资同族无偿占有的剩余劳动,或剩余价值。他们不晓得,资本主义时代之所以正在如此段的历史时期内,积累起如此巨大的社会财产,正是由于它的对剩余价值的剥削比历史上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要严重,生产的剩余价值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多。

第二,剩余价值率的计算方式,是剩余价值(即利润)除以工人人为(可变资本),不考虑资同族(指:股东及上层建筑)购买机器、原料等等的用度(这一笔用度喊做稳定资本),由于稳定资本并不耗费资天职文,正在经过工人的劳动之后,它的价值整个转移到了工人的产品之中。工人的产品价值由三部分组成:工人的工姿即可变资本,机器、原料等用度即稳定资本,工人为资同族创造的特别价值即剩余价值。

对付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区别,有很多人分不明确。举个例子,比如说某个资同族用10000元购买机器、原料、土地等等,用5000元购买工人。(为方便起见,机器生产过程中所需求的电力等特别用度忽略不计。)这样,他的预支资本就是15000元,其中10000元是稳定资本,5000元是可变资本。再假定他生产的产品卖了5000元,即获得了5000元的清利润。如今,他的利润率是5000/15000=33.3%,而剩余价值率是5000/5000=100%。

真正要紧的数据不是利润率,而是剩余价值率。只有可变资本才花了资同族的钱,由于5000元人为从资同族手里转移到工人手里了。而稳定资本由始至终都是控制在资同族手里的,只不过它的外形改变了罢了,最初体现为10000元人民币,然后体现为价值10000元的机器、原料、土地,最后体现为价值15000元的产品的一部分。

《资本论》读书心得12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精力写成的一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经济学巨著。由于其篇幅繁长,所以我也就选择了第一卷的第一章商品和货币进行阅读,由于理解能力有限,个人对马克思的《资本论》只是非常肤浅粗略的认识。

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商品由于被计量的物的性质不同,部分由于约定俗成,所以商品尺度有所不同。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但是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它决定于商品的属性,离开商品体就不存在。

在我们所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改变。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交换价值只能是可以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

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从劳动产品剩下来的东西可见,使用价值或财富具有的价值,只是因为有抽象人类劳动对象化或物质化在里面。

可能会有人这样认为,既然商品价值由于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那么一个人越懒,越不熟练,他的商品就越有价值,因为他制造的商品和需要花费的时间越多。但是,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个人类劳动力的耗费。

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是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时间。因此,如果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不变,商品的家孩子量也就不变。但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每一变动而变动。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期初我们看到,商品是一种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后来表明,劳动就它表现为价值而论,也不再具有它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所具有的哪些特征。

劳动总是联系到它的有用效果来考察的。各种使用价值或商品体的总和,表现了同样多种的,按照属,种,科,亚种,变种分类的有用劳动的总和,即表现了社会分工。每个商品的使用价值都包含着一定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或者有用劳动。各种使用价值如果不包含不同质的有用劳动,就不能作为商品相互对立。

就使用价值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质,就价值量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不过这种劳动已经化为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更多的.使用价值本身就是更多的物质财富。

一切劳动,一放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的价值,一切劳动,另一个方面就人类劳动力能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形式上的耗费;就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生产使用价值。

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A。 简单的。

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X量商品A=y量商品B,或x量商品A值y量商品B

(1) 价值表现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一个商品究竟是处于相对价值形式,还是处于与之对立的等价形式,完全取决于它是价值被表现的商品,还是表现价值的商品。

(2) 相对价值形式。价值量的实际变化不能明确地,也不能完全地反映在价值的相对表现即使商品的价值不变,它的相对价值也可能发生变化。即商品的价值发生变化,它的相对价值也可能不变,最后,商品的价值量和这个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发生的变化,完全不需要一致。

(3) 等价形式。第一个特点,就是价值成为它的对立面即价值的表现形式。第二个特点,就是具体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即抽象人类劳动的表现形式。

(4) 简单价值形式的总体。一个商品的简单家孩子形式包含在它的与一个不同种商品的价值关系或交换关系中。

B。 总和的或扩大的总体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缺点。第一,商品的相对价值表现是未完成的。因为它的表现系列永无止境。第二,这条锁链形成一幅由互不相关联的而且种类不同的价值表现拼接成五光十色的镶嵌画。

C。 一般价值形式

(1) 价值形式的变化了的性质。商品的价值表现:

1是简单的因为都是表现在唯一的商品上;

2是统一的,以为都是表现在同一的商品上。它们的价值形式是简单的和共同的,因而是一般的。

(2) 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发展关系。一种商品的简单的或个别的相对简单或个别的相对价值形式使另一种商品成为个别的等价物。

(3) 从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的过度。一般等价的形式是价值的一种形式。因此,它可以属于任何一种商品。

D。 货币形式。

金能够作为货币与其他商品相对立,只是因为它早就作为商品和他们对立。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最初一看,商品好像是一种简单而平凡的东西。对商品的分析表明,它却是一种很古怪的东西。其神秘性质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也不是来源于价值规定的内容。而是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商品世界的这种拜物教性质,像以上分析已经表明的,是来源于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在商品生产者的社会里,一般的社会生产关系是这样的:生产者把他们的产品当做商品,从而当做价值来对待,而且通过这种物的形式了,把他们的私人劳动当做等同的人类劳动来互相产生关系。

读完这一章虽然还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但是懂得了我们的劳动所创造的物品在使用和流通过程中所具有的不同的价值定义以及这个流通的世界是如何通过双重性质转化来运转的。

《资本论》读书心得13

《资本论》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内部结构和它的经济运行规律,以及实现资本主义变革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的产生和不断壮大,从而指明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趋势。为了充分描述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资本论》分三卷共两千多页行论述,其中第一卷为《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为《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描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任务是研究它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都表现得最直接、最单纯,劳动与资本、工人与资本家是面对面直接对立着的。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对资本流通过程做单独的考察,揭示了资本流通的本质和它与一般商品流通的根本区别。通过对资本流通过程的分析,一方面阐明流通对资本主义再生产的重要性,同时也显示出一种现象,即剩余价值的获得不仅有赖于生产过程,也赖于流通过程,二者至少是同等重要的,这就为模糊剩余价值只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这

一事实提供了一个表面根据。另外,在资本流通过程中出现了两种资本的新的具体形式: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这又进一步掩盖了生产过程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从而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被进一步掩盖起来;再加上资本周转的速度的确直接影响着一定资本量的增殖程度,这更加使人们相信流通过程是剩余价值的源泉之一。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考察表明实现问题是再生产过程得以进行的关键。流通过程的重要地位更加被确定下来了。从资本流通过程来观察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生产的深层本质已经被深深地掩藏起来了。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以利润为核心范畴展开分析。马克思指出: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资本在自己的现实运动中就是以这些具体形式相互对立的,对这些具体形式来说,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和在流通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只是表现为特殊的要素。因此,我们在本卷中将要阐明的资本的各种形式,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竞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

《资本论》的核心观点是剩余价值理论。深入钻研剩余价值理论,我们就可以发现隐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不平等,从而可以透彻地审视资本主义伪善、冷酷、自私的一面,

为建立更加和谐、人道的社会主义制度提供借鉴参考。

《资本论》读书心得14

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没有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及实行社会所有制的能力,只能在市场经济中把握社会主义方向,实行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体制。非公有制中必定存在剩余价值。科学地运用剩余价值理论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并不是剥削,并不是背离了社会主义消灭剥削的本质。因为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被我们集中起来了,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国计民生的大的工程项目的开发和发展都是离不开这些集中起来的资金。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说明了剩余价值论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基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前提,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途径。

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指出利润全部被生产资料的占有者独占了,工人仅获得作为劳动力再生产的补偿的工资,这就是资本主义剥削存在的原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理论应结合社会主义实践进行研究。社会主义社会承认劳动者对劳动力资本的所有权,工人的劳动力资本也参与到了利润的分配中,并且在不同的所有制制度下利润也不仅仅是只被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所独占。

通过理论的内在逻辑推导可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和剩余价值等经济范畴仍然存在,并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促进作用。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不同的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集体和劳动者之间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平等合作关系。

《资本论》读书心得15

一直以来我一直认为给工人放假,给工人福利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是以美国企业家福特率先发现并提出。最近看《资本论》发现资本论中也有类似观点,只是表述不一样,马克思的观点是:工人的消费是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联系到我们的实际,前一些年我们总说内需不足,消费不足,但是现在网络消费兴盛,我们的消费起来了,问题却又是我们“生产力水平跟不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买个马桶盖都要出国买。

现在问题来了:

1。消费是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但是如果消费都是消费的国外产品呢?那国内的扩大再生产如何进行?

2。如果是简单的扩大再生产,只要能挣钱就上马,这样的扩大再生产肯定不行。那么消费的扩大再生产如何进行经济产业的升级呢?如何进行产品的改造呢?这个产品的升级改造是如何影响消费的呢?有没有经济规律曲线?

在我们国家,普通老百姓奋斗十几年,所得收入只为一套房,显然这是不合理的。因为这个钱再码放之前一直是储蓄,既没有被用来消费,也没被用来投资(起码普通老百姓都是攒钱买房,不是从资本兑现的钱去买房),这是浪费。

其次这么大的一笔钱就为一栋房,它所推动的资本流通相对于所投入的买房钱,是非常有限的,对于经济的刺激是非常有限的'。而现实中经常说房价推动经济繁荣,我持怀疑态度。因为资本的流通必然增值。你一栋房子所带动的资本增值最终会体现在房子上,不可能你一套房子所带来的资本增值200,最后卖你100万。但是为什么还会这样?商人肯定不傻。我怀疑这是地方政府搞的鬼。

再次老百姓拿十几年的钱去消费一套房,也就是说老百姓一两年的劳动时间产出的产品需要他用十几年的劳动时间去换取,这是不是一种剥削。国家要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篇:资本论读书心得

《资本论》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当今世界的形势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但它的基本理论仍然是今天的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资本论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资本论读书心得1

许多年前,我们在高中时代听老师讲过剩余价值学说,但从没读过《资本论》的原著。我想即便那时读,也不会理解的,因为我们没见过或者说没有亲身体验过资本主义社会。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一直都是西方资本主义不欢迎的人物。在中国,近三十年也倍受冷落,《资本论》很少有人去读了。

我以前一直以为《资本论》是纯经济学著作,光那么厚,就让人望而却步。不久前,从新闻得知,在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在许多人特别是西方国家的人们当中,掀起了一股重读《资本论》的小热潮。我很好奇,为什么那么多长期接收西方教育的人们会重新审视这部革命著作?我顺手拿起那本静躺在我书柜上许久的《资本论》,随便打开一页翻看,第一眼,就深深吸引了我。《资本论》并不是深奥难懂的经济理论,是平常易懂的,更是无比贴近现实社会的,书中引用的事件,无不在真实生活中得到应验。于是,我立马沏茶,在新居的书房里匆匆读了起来。

《资本论》在我心中掀起巨大波澜,他真的是一部底层工农群众的《圣经》。他带给我的第一感受是:---是对的!我明白了他为什么坚决不让走资本主义道路,把资本主义消灭在萌芽状态。《资本论》不仅总结了分析了资本主义的性质和一般规律,而且揭露了许多血淋淋的事实。读着那一件件具体的事件,我在想,这是一百多年前的英国吗?这分明就是近30年的中国。马克思写《资本论》的目的,就是希望以后的国家避免那样血腥的事情发生。我现在把我感受最深的几段话抄在这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示:

“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引起社会的对抗。这种对抗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更高或更低,就它本身来说,并不是我们这里的问题。这里的问题是这各种规律本身,是这各种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贯彻下去的趋势。工业比较发展的国家,不过为那些更不发展的国家,显示出它们自己未来的形象。”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揭露近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一个社会即便已经发现它的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一个法令来废除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够把生育的痛苦缩短并且减轻。”

类似的章句还有许多,一下子不能如数摘抄,我会在回帖中贴出那些振聋发聩的语句和结合现实社会的感想。

如今,资本家们在惶惶不可终日,疯狗般反对国进民退之时。猛然想起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一个叫马克思的德国犹太人预言了他们的埋骨之所!

于是,政要显贵们也纷纷捧起《资本论》,迎接革命导师在当今世代的华丽出场!

资本论读书心得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因此,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脱离对那个特定时代特点的分析,概括地讲,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主要如下。

第一,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工业化初期,社会生产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例相对较小,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虽然马克思也涉及到对非物质生产领域(服务贸易行业)的分析,但由于当时这些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响力微乎其微,所以当马克思在谈到服务贸易时说:“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

第二,劳动过程的知识含量不高。工业化初期知识、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劳动过程的脑力支出、知识含量不高,简单的、以体力支出为主的、按时间计算的劳动是主要的劳动形式。因此,马克思还不可能对科技创新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独特作用加以系统论述。

第三,指挥、管理劳动还不能作为独立的劳动形态。工业化初期,随着产业革命和生产力发展,一边是资产者财富的积累,另一边是无产者贫困的加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之初,面对的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尖锐斗争,劳动价值论创立的使命就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不合理性和被新社会制度取代的必然性。在当时,指挥、管理主要还是资本家的职能,而资本家行使指挥、管理的职能与剥削目的是结合在一起的,而绝大部分劳动者是被指挥、被管理、被剥削的。因此,马克思就不可能把指挥、管理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独立劳动形态来研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涌现出来,社会劳动出现了许多新特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了新的实践土壤。但是,按照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服务性劳动、科学研究劳动、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经营管理劳动,由于都不直接创造物质产品,都不创造价值。这一原创含义,与现实经济活动存在着巨大的矛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遇到了一系列挑战。

资本论读书心得3

没有读过资本论之前,只知资本主义终将走向消亡,共产主义必将取得胜利,而不知为何如此。没读过资本论之前,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运作只知剥削的存在,而不知统治阶级的资本家是如何进行剥削的。

马克思的《资本论》给我打开了一扇窗,透过这扇窗,可以看到资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看到资本运作的龌龊,卑鄙,肮脏与可悲,看到共产主义的信仰的神圣,纯洁与科学。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从商品和货币的概念与关系开始,讲到资本与货币的转化,讲到剩余价值的概念以及资本家是如何利用剩余来剥削无产阶级,讲到协作,大工业,工资,生产力的提升,最终以严密的逻辑推导,说明资本主义由于自身的矛盾性,否定的否定,终将走向消亡被共产主义所替代,共产主义终将胜利。

资本主义社会的运作充满着工人与资本家的斗争,资本家处心积虑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工人认识到这一点之后,联合起来对抗资本家,限制工作时长,资本家又采用增大劳动强度的方法来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在限制工作时长,以劳动成果来评估工人劳动价值时,工人又不得不高强度工作,以不断获得更多的生活资料,在工人进行高强度工作获得更多生活资料的同时,资本家又能从中免费分得一份,无论工人如何工作,剩余价值不得不流入资本家的资本积累中,资本家资本日益扩大,从而主导了工人的生活,在将工人畸形化后,在用工荒时大量雇佣闲置工人,在正常时期,雇佣少量工人或雇佣工人妻儿等廉价劳动力,而失去工作的工人由于自身的限制(畸形化),没有独立生产的能力,被资本家以低廉的“救济金”“放养”在社会上,从而实现资本家资本的不断扩大。

资本家利用工资掩盖了自己剥削的本质,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在发达资本主义地区的剥削更加严重,虽然工人的生活水平在显式的提高,但是对于不平等的程度来说,这种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生活水平差距越来越大,而资本家的资本积累是私有的,所以势必造成社会的崩溃,无产阶级要联合起来,对抗少数的几个资本家。资本家依赖于无产阶级,又在对抗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在渡过青少年时期,步入成年,即将进入中年,最终走向消亡。而现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做的,无非是减弱这种“年龄”上的增长,大把吞咽“保健品”来减弱这种趋势。历史的经验一再告诉我们,历史的趋势是不可逆转,任何对抗历史趋势的行为都将付出血的代价。

书中向我们阐述,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以破坏自然及人类的可持续来进行,榨取工人剩余价值,不惜缩短工人寿命,健康,破坏原始资源源泉,强迫私有生产个体或被迫走向无产阶级或加入资本家阵营,这与人类生来向往的自由是不符的,高歌自由的资本主义下隐藏着的是强迫与奴役,更可怕的是,这种强迫和奴役是自愿的,自愿知晓被压迫,被剥削,还是不得不去选择。

共产主义的必将依托高科技革命,科学文化的觉醒,当劳动不再是人类用来生存而出卖的对象,当劳动不再是套在人类身上的枷锁,当劳动是一个自我价值实现的必要途径,当劳动是可以与诗歌,自由,爱情相提并论,当劳动成为全人类向往的时候,共产主义也就来了。

共产主义的信仰是神圣的,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是一个人克服了千年前从树枝走向地面时所残留那种本性的丑恶的真实的写照。共产主义社会不是乌托邦国度,它是一个高度社会化的时代。上个世纪的伟人已经给人类指明了方向,这条路上行走的是为全人类未来奋斗的义士,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吧!

资本论读书心得4

要理解《资本论》被称为“资本主义的血史”,我认为带着下面这个问题去阅读,或许能够初见端倪:还在第四章中,在阐明货币之所以成为资本,只是因为货币的一部分被转化为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并且被自由工人所出卖的劳动力时,就发生过这样一个问题:这种劳动力究竟是从哪儿取得的呢?个别人手中大量的货币量究竟是如何地,通过什么方法积累起来的呢?

“圈地运动”是我仅能想到的原因,这是高中教育留给我的。阅读到在第一卷二十四章才发现自己的思考和学识有多狭隘。马克思说道:“但是,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而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因此,这一整个运动好像是在一个恶性循环中兜圈子,要脱出这个循环,就只有假定在资本主义积累之前有一种“原始”积累(亚当.斯密称为“预先积累”),这种积累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出发点。”从这里来理解,所谓“原始”积累是在资本及与其适合的生产方式产生之前的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当“原始”积累达到一定力量和能力的时候,它就辩证地转化资本,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曾经,在高中的课堂上,老师向我们解读“资本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本以为这仅是马克思个人仇资的心理表示,毕竟在当时,我只认为马克思是站在资本主义对立面的人。读罢《资本论》,才发现这正是恰如其当的评述,甚至如果还有更贬损的话语,我不介意用它来描述资本积累的原始过程。历史是被建构出来的,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的历史,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的印记,但其前提是存在有那么一段历史,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虚构的历史,迟早会被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中。“事实上,原始积累的方法绝不是田园诗式的东西。”

如果说,资本积累不外是不断地进行着对雇佣工人的剥夺,对他们的无偿劳动的占有,而这种剥夺又是隐敝的,被掩盖在物的关系下面,是按照商品流通规律发生的,那么原始积累就是对生产者生产资料的剥夺,其目的是在于把他们变为雇佣工人,这种剥夺并不为物的关系所掩盖,它在商品流通规律之外进行,是超经济的因素。下面我将具体阐述原始积累是如何使大多数人变成无产者而少数人成为资本家的。

对农村居民土地的剥夺是从十五世纪最后三十多年开始演出的。同王室和议会顽强对抗的大封建主,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夺去他们的公有地,强行拆除农民的住房和公认的小屋,把耕地变成了牧羊场,大量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者被投向劳动市场。同时,十六世纪宗教改革和伴随而来的对教会地产的大规模侵吞,对修道院等的压迫,把住在里面的人无情地抛进无产者行列。把人从地产上清扫出去,对“神圣的所有权”进行最无耻的凌 辱,对人身施加最残暴的暴力,在那个时代,所有这些被视为理所当然,这就是原始积累的各种“田园诗式”的方法。无怪乎托马斯.莫尔在自己的《乌托邦》一书中就宣称:“羊在吃人”。所有这些为资本主义农业夺得了地盘,使土地与资本结合,为城市工业造成了大量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阶级。

我一直用“不受法律保护”来形容那些无地无产者,因为他们确实几乎没有受到过任何法律的保护,即使有法律,那也是用来压迫剥削他们的血腥法律,可以说,他们是时代的牺牲者,同时也是奉献者,因为他们的非自愿地牺牲造就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几乎一夜间,大量无地无产者被投向劳动市场,但是这个不受法律的无产阶级不可能像她诞生那样快地被新兴的工厂手工业所吸收。再者,这些突然被抛出惯常生活轨道的人,也不可能一下子就适应新状态。他们大批地变成了乞丐、流浪者,其中一部分人是由于习性,但大多数是为环境所迫。我们甚至不曾想过法律可以这样:它对大多数人为何沦为流浪者在所不问,甚至鼓励把农民沦为无产者的行为,但它却对流浪者施加酷 刑,并要他们发誓回到原籍或最近三年所居住的地方去“从事劳动”,而没有人“愿意使用”还要被割耳朵。多么残酷的讽刺!他们的家园和土地已经被剥夺,劳动市场早已饱和,法律却要求他们“从事劳动”,否则就对他们施加酷 刑。在形式上,血腥立法的目的在于反对流浪者和乞丐,但是转变为这种人的人恰恰就是被剥夺者。可以这样说,血腥立法所做的工作并不少于血腥剥夺者的工作。法律还在另一个方面起了大作用:法律虽然规定了工资的限度,但从来没有规定工资的最低限度。“支付高于法定工资的人要被监禁,但接受高工资的人要比支付高工资的人受到更严厉的处罚。例如,伊丽莎白的学徒法第十八条和第十九条规定,支付高工资的人,监禁十天,而接受的人,则监禁二十一天”。有关雇主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契约以及解约期限等条款规定,对违约的雇主只提出民事诉讼,而对违约的工人则提出刑事诉讼。工人的状况极端恶化,货币工资提高了,但其提高的程度不及货币贬值和物价上升的程度。正如亚.斯密所说:“每当立法机关企图调解雇主及其工人之间的纠纷时,它的顾问总是雇主。”所有这些在今天看来,都是那么不可思议,那些法律变成了可笑的反常的东西,但是它确确实实的存在过,并在极大程度上推动了原始积累,造就了大资本家。

“资本是天使?资本是魔鬼?资本能让我们一步登天,也能让我们落入万丈深渊。人人心中都有一个资本的模样,你心中的资本模样如何?”通过《资本论》,我了解到原始积累的残酷性以及后续资本的积累,一方面使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则是相对过剩人口大量存在,从而扩大品贫富差距。而越来越多相对过剩人口对在业人员造成极大的压力,迫使在业人员不得不过度劳动和忍受资本家的摆布。发达的生产力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同事实上已经在社会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社会公有制比较起来,社会公有制自然是一个长久的多,艰苦的多,困难的多的过程。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少数掠夺者剥夺人民群众,而社会公有制则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共产党宣言》最后呼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并不只是出于阶级斗争的考虑,更是提高大多数人的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

资本论读书心得5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透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作为一种结合生产关系解释分配关系的学说,不仅仅对剥削问题作了科学分析,也为科学解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实际作用和应得利益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我们就应看到,目前它面临着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一个是一些人试图借助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配理论,否定剩余价值论的学术成就;另一个是一些人将剩余价值理论看成是不需要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发展的自然科学理论,从而窒息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路径。因此,针对上述挑战做出回应,深化对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具有重大的理论好处和现实好处。对于剩余价值论的本质解释,马克思在分析商品价值构成结构时,以前提出过一个十分著名的公式:C+V+M。C是指生产资料包括设备、原料等的价值,V是以工资形式出现的劳动力的价值,M是以企业主利润形式出现的剩余价值。马克思认为,C作为投入资本,只是把所购买的设备、原料等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并没有增加新的价值量,只有工人付出的活劳动的价值V,才是创造出新价值M的唯一因素。马克思由此说明,企业主的剩余价值或利润,是由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而这种创造过程并没有得到任何工资补偿。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剥削现象的描述实际上是实证和抽象两种方法并用的,虽然剩余价值理论未能确立,但并没有影响《资本论》成为工人的圣经,原因在于:

第一,剥削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工人切身体会到的。马克思把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形象地说成,一部分是为了弥补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劳动”,另一部分是为资本家创造的“剩余劳动”,十分直观而且简单明了,很容易使工人理解。第二,马克思虽然不是凭借严密的逻辑力量证明了剥削现象的存在,但在《资本论》中列举了超多骇人听闻的事例,描述了资本家对工人进行残酷剥削的事实,这种实证方法的巨大力量弥补了他的抽象思维方法的缺陷,甚至使许多虔诚地信奉他的理论的人,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科学性,从来没有产生过丝毫的怀疑。也就是说,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虽然失败了,但他用实证的方法对剥削现象的描述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最终还是实现了写作《资本论》的根本目的。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家总能获得剩余价值或利润,资本家永远是资本家,而工人只能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只能绝对贫困下去,工人永远是雇佣工人,两者之间不存在转化的条件,他没有为劳资关系互相转化带给理论依据,不能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逐步缓和以及工人阶级相对贫困化的现象。按照琼?罗宾逊的理论,财产的私人垄断导致剥削的产生,垄断条件如果发生改变,既可能使有的资本家因为破产而沦为雇佣工人,也可能使有的工人因为劳动成果的积累而发展成为资本家,她的理论既能够解释劳资关系的对立,又能够解释劳资关系的转化。在我国现实生活中,资本所有者与劳动者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劳动者同时也可能是股票持有人,许多人已经具有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双重身份。琼?罗宾逊从垄断或不平等竞争的社会关系中解释剥削现象,其理论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不仅仅能够说明以资本为手段的剥削,还能说明以其它垄断条件为手段的剥削,尤其是能够解释贪官污吏凭借手中的权力来攫取社会财富的“权力剥削”行为。剥削是以必须社会的价值决定为基础确立起来的经济范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剥削现象的产生虽然以不等价交换为前提,但不等价交换现象不都是剥削现象。这是因为,在决定市场价格的垄断和竞争的诸多因素中,包括自然垄断因素、历史构成的垄断因素、人为的垄断因素、社会制度造成的垄断因素、商品交换过程中偶然出现的垄断因素、供求关系变化引起的垄断因素,等等。市场主体利用这些垄断条件参与竞争就会出现不等价交换,显然不能把这些不等价交换现象都当成剥削现象。由于经济行为都包含着对垄断条件的利用,因而从利用垄断条件进行竞争这一点上,不能区分剥削与非剥削两种不同的经济行为。社会主义承认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就必

然承认在必须范围内和必须程度上的不等价交换的合理性,亦即承认市场主体利用价格透过正当的垄断和竞争获得必须利润的合理性,并在法律制度上予以保护。利润作为商品的成本与收益之间关系的表现,同时也体现着市场主体之间的收益分配关系,是市场经济的特有现象,不是资本主义的特有现象。

如果消灭了利润,市场经济就不存在了。无须否认,肯定在必须范围内和必须程度上不等价交换的合理性,就包含着承认劳动市场在必须程度上的不等价交换的合理性,从劳动市场本身就存在着买方垄断因素的事实来看,这就等于承认必须程度的剥削现象存在的合理性,因而历史地、发展地看,社会主义是限制和逐步缩小剥削范围直至最终消灭剥削现象的长期发展过程。按照现行的法律规范来衡量,社会所允许的劳动市场以及其他市场的不等价交换现象,在性质上不属于不正当竞争的行为,也就不属于剥削现象,只有超出法律限定范围和程度的不正当经济行为,才属于不合理的经济行为。由于剥削是包含着道德标准的经济范畴,只有根据不同的社会状况或历史阶段才能作出准确的解释,因而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不能把利润完全看成是剥削的结果,而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赋予不同时代的剥削概念以不同的涵义。

传统好处上的剥削是指买卖劳动的不等价交换关系,只要是以劳动市场的买方垄断为基础的不等价交换,就是对卖方劳动成果的剥削或侵占,只要劳动作为商品来被动地出卖,本身就意味着剥削。从这个好处上说,解决劳动不该成为商品的问题,彻底消灭剥削现象,是社会主义社会长期的历史任务。剥削作为对我国现实的一种经济现象的理论描述,是以承认劳动买卖关系存在着不等价交换为前提的,是指买卖劳动超过必须限度的不等价交换关系,劳动的买方垄断不直接构成剥削,只有利用垄断条件超过了规定的界限才构成剥削,这是现阶段决定剥削行为的客观标准。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消灭一切剥削现象,包括利用劳动市场的垄断条件进行剥削的现象,使劳动不再具有商品的属性,劳动者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体。社会主义现阶段的目标,是把传统好处上的剥削现象控制在必须的范围内,承认劳动市场必须程度的垄断具有合理性,把超过规定界限的劳动市场的垄断视为剥削现象,并依法予以取缔。这就决定了我们所说的消灭剥削现象,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而是把理想与现实辩证统一齐来的实际运动和发展过程。,在这一点上,我们不仅仅把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去实行,将其看作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而且更重要的是,把社会主义当作一个从初级阶段逐步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渐进的历史发展过程,不可能短期内就能到达理想的目标,最终消灭剥削现象必然要经过相当漫长的历史阶段和艰难困苦的奋斗历程。我国经济学界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五十年间的五次讨论,留给人们的思考和关注是深刻隽永而又经久不息的。

总的来说,尽管每次争论的主题不完全相同,但争论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即在遵从科学指导思想的基础上,跟随时代的变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从取得的成就来看,劳动外延的扩大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第三产业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科技人员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企业主的劳动是否也有创造价值的一面,这些问题从马克思的有关社会劳动和管理劳动的二重性的论述中都能够找到支持的证据。而且从逻辑的推演和历史演进的角度,这些劳动成为价值的源泉并不真正构成问题。几十年来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论取得的重大进展。为“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指明了方向,积累了超多丰富的理论财富,为创新劳动价值论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资本论读书心得

第四篇:《资本论》读书报告

《资本论》读书报告

简要背景

在流亡伦敦的日子里,马克思历尽颠沛流离之苦,备尝丧子之痛,然而却迎来了一生创作的“黄金时代”,他以几十年的心血和精力研究并完成了科学巨著《资本论》的写作。《资本论》是马克思理论中最伟大的成果。

一、创作前的准备

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843年主编《莱茵报》时的工作。当时,马克思在分析德国的社会问题时就对物质利益关系做出了初步探索,这成了他日后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早动因。创办《德法年鉴》时,马克思旗帜鲜明地指出,法的本质必须到现实的“尘埃”中去寻找。他认为只有通过对市民社会的理解,才能真正洞察资本主义国家和法的关系。由此,马克思开始考虑对资本主义“物质生活关系的总和”的研究。同期,恩格斯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国民经济大纲》,深深地引起了马克思的兴趣,它吸引马克思开始对经济学进行全面研读。

马克思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另一个动因,是批判空想社会主义、创立科学共产主义的需要。马克思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非常感兴趣,但又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非常不满,他决心突破空想社会主义者单纯的批判意识,力图通过分析现实社会关系,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从而找到共产主义理论的科学立足点。因而,对现实的批判成为马克思创立科学共产主义(后称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

1843年到1844年期间,马克思逗留巴黎,他阅读了大量政治经济学的经典著作,诸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的经济学著作。从马克思撰写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可以看到,这是马克思已经对政治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史、经济史和现实经济问题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他写下了大量读书笔记,甚至还力图作创建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的尝试。在流亡布鲁塞尔期间,马克思撰写的《神圣家族》、《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和《共产党宣言》等著作,都对政治经济学作了或多或少的探索,其中的《雇佣劳动与资本》则是专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理论成果。

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之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本质范畴、资本的雇佣劳动、利润和工资等概念作了独立的探索。他认为:“资金只有当它给自己的所有者带来收入和利润的时候,才叫做资本”,资本是“对他人劳动产品的私有权”,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这些结论都已经比较接近《资本论》的分析了。

马克思认为,一个有作为的革命家绝不可能是一个离群索居、不问时事的孤独的人,长期把自己封闭在与世隔绝的象牙之塔中,绝对创造不出有价值的革命理论。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的过程中,时常抽出时间到社会中去,不仅认真地了解社会和工人阶级的状况,还与他们一起讨论日常的柴米油盐和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而且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给予了热情的指导,时常在工人集会上发表演说,用热情洋溢、浅显易懂的语言向他们讲解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大量的革命实践活动不但对资本主义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也为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生动的第一手材料。

二、《资本论》的写作

在伦敦期间,马克思经常出入大英博物馆,在那里如饥似渴地研究政治经济学。10点的钟声刚刚敲响,他就准时到达博物馆固定的座位伏案工作,指导晚上博物馆闭馆。马克思研究室,常常情不自禁地用脚在地面上摩擦,天长日久,竟把座位下的水泥地面磨去了一层,在大英博物馆永远地留下了它勤苦学习和研究的“足迹”。

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以及相关的一些学科和领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在大英博物馆里,他的桌子上常常摆放着堆积如山的各类图书。他使用的每一个论据和数字都有确凿可信的材料基础。据不完全统计,马克思在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大阅读了1500余部著作,仅在《资本论》一书中就可以见到他引用的书刊资料就有800余部。在《资本论》有关中国的谈论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对中国社会的历史和当时的现状相当了解,这里援引一例。马克思谈到信用货币时,在一个注解里,提到1854年(即咸丰四年)清王朝币值改革的一个悲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清朝户部右侍郎王茂荫向天子上了一个奏折,主张暗将官票宝钞改为可兑换的钞票。在1854年4月的大臣审议报告中,他受到严厉申斥。他是否因此受到笞刑,不得而知。审议报告最后说,臣等详阅所奏„„所论专利商而不便于国。”由此可见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时接触材料之广泛,研究之深入。

在较长的一个时期里,马克思没有急于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其原因是马克思的工作作风一项十分严谨,从不愿意轻易地发表自己认为还不够成熟的作品,生怕由于自己的失误或不慎而贻害读者。即使是修辞方面存在的小问题他也从不马虎,经常为修改著作中的某些词句而冥思苦想,反复推敲。

对于马克思这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恩格斯既十分赞赏佩服,也感到有几分焦虑——他希望马克思的经济学巨著能早日与读者见面。为此,他曾写信催促马克思:“对你自己的著作哪怕就稍微马虎一次也好;暴风雨时期到来,在你还没有写完‘资本一般’之前就不得不把整个工作中断,那你怎么办呢?我清楚地知道对你有妨碍的一切其他困难;但我也清楚地知道,拖延的主要原因一直是你过于严谨。”

马克思对恩格斯的意见一向非常重视,但为了使自己的政治经济学著作更加成熟完美,经得起时代和风浪的考验,他一次也没有采纳恩格斯的建议。知道1865年,马克思全部完成《资本论》理论部分全三卷手稿的写作后,立即投入对《资本论》第一卷临出版前的“最后加工”。他在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谈及这一工作时指出:“我正好于1月1日开始誉写和润色,工作进展得非常迅速,因为经过这么长的产痛以后,我自然乐于舔净这孩子。”

三、《资本论》的整理和出版

1867年3月28日,马克思完成了《资本论》第一卷的定稿工作。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正式问世。马克思二十几年的呕心沥血,历尽千辛万苦写成的著作终于问世。几种外文版的诞生也都直接倾注着马克思的全部心血。

《资本论》第一版的出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使明亮的阳光照进了经济学领域,而在这个领域中,从前社会主义者像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一样曾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科学的社会主义就是以此为起点,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1867年9月,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出版时,恩格斯对该书作出了高度评价。他说:“自从世界上有了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资本论》第一卷德文出版后,相继被译为欧洲各国的文字,成为工人阶级的“圣经”,大大地促进了世界工人运动的发展。1867年9月,第一国际召开代表大会,大会通过决议感谢《资本论》的作者——马克思为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时要求广大工人自觉学习《资本论》。

《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之后,马克思一直都未能抽出时间整理和出版他的《资本论》后面几卷的手稿。马克思逝世之后,恩格斯遵照马克思的遗嘱,付出巨大精力整理和和出版《资本论》第二、第三卷。

恩格斯的工作做得非常出色,他既很好得保持了马克思的原意,又能够做出必要的补白,并且对有关章节作了挪动和删节。恩格斯自己说得好:“像马克思这样的人有权要求人们听到他的原话,让他的科学发现完完全全按照他自己的叙述传给后世。”本着这样的愿望,恩格斯非常负责地整理和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

《资本论》第二、第三卷的整理和出版,是马克思历经几十年的经济学研究成果公之于世。按马克思原定计划要出版的《资本论》第四卷,主要是用以阐述剩余价值学说史的。恩格斯在整理出版前三卷之后,已经年迈体弱,无力第四卷的工作了。

后来,《资本论》第四卷的手稿交由考茨基处理。考茨基对手稿作了整理后,以《剩余价值学说史》为题于1905年至1910年间分册出版。这一做法不完全符合马克思的原意,但毕竟做出了积极地贡献,使马克思的这一举世名著《资本论》的全部手稿得以整理出版。列宁在论及《资本论》第二、三卷的出版工作时讲到:“这两卷《资本论》确实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的著作”。从此,《资本论》流传后世,成为国际工人阶级的经典读物,是马克思主义的宏伟丰碑。

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的总题目是“资本的产生过程”,其目的就是分析资本的形成及其本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就是研究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版分6章,各章之间的逻辑结构紧密,共同构成了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秘密的严整的思想体系。第一章“商品和货币”。马克思以商品这一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为出发点,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所在。第二章“货币转化为资本”,马克思从资本总公式的研究出发,揭示劳动力商品是资本主义产生的特征。第三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克思论证,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的剩余价值不过是由雇佣工人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第四章“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克思探讨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转化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逻辑发展过程。第五章“对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进一步考察”,马克思阐明了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揭示资本家阶级和雇佣工人阶级之间阶级对立的根源。第六章“资本的积累过程”,马克思提出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阐明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转化为未来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客观必然性。

《资本论》第二卷进一步说明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它说明的正是剩余价值在流通过程的实现形式。全卷共分为3篇,分别考察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具体包括资本循环理论、资本周转理论、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理论3个部分。

马克思认为,任何一个产业资本的运动,都必须经历买进、生产、卖出等几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资本以三种不同的形态出现: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这三种形态之间发生循环演变。通过三种形态的循环演变,资本实现了在不同的阶段中不间断的相互转换。如果周转时间短,就可以节省预付资本量,并增大剩余价值。周转时间长,强行就相反。所以,资本家总是要设法缩短周转时间,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的周转是指资本家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出发,通过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从而使资本带着剩余价值回到资本家手里。资本家用于生产的资本可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购买设备、技术和原料的资本,这是不变资本;其二是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也就是工资,这是可变资本。资本家在付出这些资本后,必须等到将生产出来的商品在市场上流通之后才能收回包含剩余价值的货币,从而实现资本的周转。马克思认为,资本家总是想方设法加快资本的周转,以获得更多的利润。马克思进而讨论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问题。马克思认为,社会总产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与此相应,社会总生产可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和消费资料的生产部门。这两大部类的生产部门所生产出来的生产物都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代表在生产中消费掉的不变资本,另一部分则是劳动创造的新价值。马克思进而分析指出,如果资本主义生产破坏了社会总生产的这个基本条件,破换社会再生产的比例,就必然要引起社会的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导致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尖锐对立,最终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毁灭。

《资本论》第三卷的中心内容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包括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的平均化以及剩余价值的分割等问题。在这一卷中,马克思通过对利润的各种基本规律的揭示,研究了利润的各种具体形式,深刻说明了工人的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源泉,进一步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剥削性质。改卷共分为7篇,前3篇论述了利润的各种基本规律,第四、五、六篇论述利润的各种具体形式,第七篇总和论述了全卷的内容。关于《资本论》第三卷的基本内容,马克思曾经作过简明扼要的论述。他说:“我们在本卷中将要阐明的资本的各种形式,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相互作用中,在竞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步地接近了。”

典型观点

一、由批判转向建设——论《资本论》研究思路的转变

1、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体系,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资本论》不仅提供了阶级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提供了科学的经济学体系。从研究一门经济科学的角度研究《资本论》,就要关注其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关注其研究方法和经济分析的方法。

经济分析涉及两大层次:经济本质层次和经济运行层次。如果说经济运行层次的分析广泛地利用西方经济学原理的话,经济本质层次的分析则要更多地运用《资本论》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和方法。

经济本质层次的分析主要涉及制度分析和经济关系本质的分析。就《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领域来说,基本上属于研究经济本质层次的经济科学。以《资本论》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它研究物与物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研究经济制度的本质规定,特别是注重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性分析。它建立的各种经济范畴都映一定的社会关系。我国目前的经济研究的重要方面是根据改革开放的实践调整经济关系。其中包括所有制结构调整、企业制度建设、分配结构和分配制度的调整、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国家与企业关系的调整等等。《资本论》分析经济关系的原理和方法对所有这些方面的研究和分析都能起到指导作用。

就经济分析的方法来说,《资本论》的重要方法是科学的抽象法。其特点是研究方法由具体到抽象,由复杂到简单,也就是一步步舍象非本质的、偶然的因素;叙述方法由抽象到具体,由简单到复杂,也就是从本质出发一步步加进被舍象掉的因素加以分析。了解这种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不只是为了把握《资本论》的科学体系,更为重要的是给我们提供一种经济分析的方法。这种方法对我们今天分析经济关系特别有用。或者说,就分析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来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一种方法比《资本论》的方法更科学、更先进。这里特别要指出科学的抽象法。经济分析的抽象力与经济分析的任务相关。以《资本论》为例,按照从复杂到简单的抽象,分析资本主义抽象到最简单、最基本的范畴是商品,而不是再继续抽象下去的劳动产品,根据马克思自己的解释,抽象到哪个范畴为止取决于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商品是资本主义最基本的范畴,包含了最简单的所要分析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而劳动产品不再有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特征,由此抽象只能到商品为止。这种抽象分析方法对我们分析现实的经济关系特别是建立某种经济学体系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的。

2、了解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经济思想,依据《资本论》的逻辑和方法发展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矛盾时合乎逻辑地推导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某些经济特征。例如在商品拜物教部分所设想的自由人联合体经济的特征,在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中指出的剥夺者以后建立的新社会的所有制特征,在《资本论》第二卷关于社会再生产部分设想的计划调节社会劳动分配的机制,以及散见于其他部分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论述。

应该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推导出的关于替代资本主义后的未来社会的规定是合乎逻辑的、是科学的。根据马克思的逻辑,这些规定是在发育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成熟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特征。而在我国目前所处的社会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我们在实践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要求时,就不能教条式地实践这些规定,应该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的现实条件来研究社会主义规定性。这就提出了对《资本论》有关社会主义的理论的坚持和发展问题。所谓发展,就是要仔细研究《资本论》作这些规定所需要的经济条件,在此基础上根据《资本论》的逻辑得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能完全实现这些规定的要求的结论。所谓发展,就是要明确,马克思的这些规定仍然可以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而根据马克思的思想方法,实现这些社会主义目标的基本途径是创造实现这些规定性的经济条件,特别是依靠发展生产力创造实现其社会主义规定性的物质基础。

3、依据《资本论》所阐述的一般市场经济理论,寻求指导经济运行的一般经济理论 《资本论》为现实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的指导思想,不仅是其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特征的论述,更为重要的是其一般经济理论。其一般经济理论最重要的是市场经济理论。尽管《资本论》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形式中阐述市场经济理论的,其中的许多理论在抽去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规定性后,对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指导作用也非常明显。

特别是我国的经济体制在转向市场经济后,许多经济条件与《资本论》分析的经济条件相近。商品货币理论、竞争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社会总产品实现条件理论、平均利润率规律理论、流通费用理论、地租理论、信用经济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等等,对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研究和经济实践都有明显的指导作用。我国目前正面临着经济衰退的压力,国家正在采取扩大内需和调整结构等途径拉动经济增长,以防止和避免经济衰退。研究《资本论》中关于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的理论分析,对我们分析现实的经济波动和确定正确的拉动经济增长的对策是很有意义的。

二、20 世纪90 年代以来西方《资本论》研究状况

1、英国的《资本论》研究状况

杰弗里·M·霍奇森(Geoffrey M Hodgson)是斯拉法的追随者,于1982 年出版《资本主义, 价值和剥削》,深受斯拉法《用商品生产商品》一书的影响,提出了不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有关资本主义生产和剥削的所谓“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1991 年,他出版了《马克思和斯拉法之后———政治经济学论文集》(After Marx and Sraffa———Essays in Political Economy),该书进一步表明他试图用斯拉法理论代替马克思理论,发扬他的老师、英国经济学家扬·斯蒂德曼(Ian Steedman)的思想———按照斯拉法思想研究马克思。霍奇森在序言里写道:经济变革和政治民主是这个时代的秩序。东欧的过度集中造成了滞胀和抑制的后遗症, 而西欧却走向经济上的改良与一体化。在这种情况下,激进经济学在退缩,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限定在几个讲座中。被留传下来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四个分支: 第一支称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后又称之为“理性选择马克思主义”,其特点在于利用微观分析工具(包括一般均衡论和博弈论)来分析问题;第二支称为“调整或管理学派”,主要以法国为基地,但有广泛的国际追随者,其中某些人已同后凯恩斯主义者和制度主义者有紧密关系;第三支称为“后马克思主义者”,这一支向着失业理论、厂商理论和生产率增长理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拓展;第四支受到斯拉法的极大影响,并吸收了凯恩斯的一些思想,实际是斯拉法和凯恩斯的综合, 严格说不能称之为马克思主义。

2、德国的《资本论》研究状况

以沃尔夫冈·扬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充分肯定了恩格斯对《资本论》的编辑工作。沃尔夫冈·扬认为马克思的手稿和恩格斯第3 卷的版本都是研究的依据,卡尔·埃里希·福尔格拉夫和尤尼根·荣克尼克尔所提出的“恩格斯编辑的版本究竟是否”可以“称之为《资本论》第3 卷”的问题,“有点令人意外,因为迄今为止,恩格斯编辑的版本普遍被看做是可靠的版本。一百多年来,它证实自己是这样一个可靠的版本。这个问题的提出至少是非历史的”。沃尔夫冈·扬对恩格斯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指出,“马克思是这部手稿的作者, 恩格斯则是手稿的同样天才的、有创造性的编辑出版者。他作为编辑出版者也是一位独立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家,没有恩格斯,就不会有作为正式著作的《资本论》第3 卷”。艾克·科普夫主张在评价恩格斯的贡献时,应尊重科学史的规律,“我们可以把恩格斯在1894年达到的认识高度与我们在编辑过程中不断得到的更新的认识合理地、理性地统一起来,这在科学史上本来就是很正常的事情”。

自从恩格斯编辑出版《资本论》第3 卷以来的一百多年里,学术界始终没有停止对《资本论》第3 册“主要手稿”写作顺序的推测,争论的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马克思当年是从哪一章开始写第3 册的?二是马克思在写第3 册的过程中,又是在何处中断转而写作第2 册第1 稿的?传统观点认为马克思是从第2 章开始写第3 册的,但在后一个问题上存在着分歧: 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是在写作第4 章的过程中转而写作第2 册第1 稿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马克思是在完成前3 章之后插写第2 册第1 稿的。1994 年,德国学者米夏埃尔·亨利希从第2 章标页码的特点和手稿所用纸张种类进行研究,认为马克思是从第1 章开始写第3 册的;从第2 册第3章到第3 册第3 章体现了马克思对生产和消费分离问题进行思考的发展过程,如果按照传统观点第2册写作于第3 册第3 章之后,那给人的印象是,马克思在写第2 册时“又忘记了已经确定了的,仅仅是在几个星期以前获得的成果,而重新回到对1861—1863 年手稿的思考状态”。所以,亨利希认为,马克思是在写完第2 章之后插写第2 册的,然后继续写作第3册的第3—7章。

3、美国的《资本论》研究状况

《后现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经济思想批判》一文指出:不要把后现代资本主义看作晚期资本主义,后现代时期的经济学主要是以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轴心的。过去,马克思主义强调资本主义社会的无序性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有序性。但现在看来, 不确定性仍占主流, 所以社会主义也有无序性。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则这样写道, 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平等主义的,是有计划、无市场的,但现在看来,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改变旧观念:要实行新形式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应讲求效率,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伯纳德学院经济系的邓肯·K·弗莱(Duncan K Foley)于1998 年发表了题为《近来关于劳动价值论的发展》(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Labor Theory of Value)一文, 该论文回顾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根源以及现代对这一理论的批评与贡献。弗莱认为,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代阐释建立在双重平行定价制度(dual system of paral lelprices)的基础上, 忽视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基础及其作为货币理论基础的功能。最近发展的经验主义的单一体系(empirial singlesystem)方法, 包括新解释主义(New Interpretation), 试图通过考虑货币币值和耗费在产品中的活劳动量来共同确定商品的价格, 取得了新的理论成果。

评论体会

马克思既是作为一名革命家,同时又是作为卓越的思想家和科学家从事《资本论》创作的。《资本论》的写作使他几乎涉猎了人类知识的各个领域,荟萃了人类优秀思想文化的精华。在《资本论》中,不仅集中体现了马克思的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而且也包含了他对政治、法律、逻辑、历史以及技术、自然科学、教育、道德、文艺等的深湛见解,成为19世纪人类优秀思想文化的一座丰碑。

《资本论》不仅属于无产阶级,也属于全人类;不仅为无产阶级争取解放提供了理论武器,也为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朽贡献。如同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等科学家发现了自然界的运动规律,给人类提供了改造自然的理论和学说一样,马克思则通过《资本论》等著作揭示了更为复杂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给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认识历史的科学的方法论——唯物主义历史观,从而使人类对自身几千年混沌不清的历史豁然开朗,使社会历史的研究真正成为科学。实现了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一大飞跃。

一个多世纪以来,《资本论》以其卓越的思想和博大精深的内容征服了亿万读者,以至于它“在‘有教养者’队伍中的传播,不亚于在工人阶级队伍中的传播。”仅就20世纪80年代初统计,《资本论》在全世界已用几十种语言、140种版本发行了几千万册。世界上一些著名大学,如美国的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大学等,都开设了《资本论》课程。世界上著名的经济学教科书,都辟有专章介绍《资本论》。一些严肃、公正的资产阶级学者也都高度评价《资本论》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

通过阅读《资本论》,以及对马克思更深入的了解,对我在思想上和学习上都有很大的影响。首先,学习《资本论》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经济方面的问题,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商品价值量的确定、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都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另外,学习《资本论》可以激励我们养成勤奋学习、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马克思从1843 年开始系统地研究政治经济学,花费了四十年心血从事《资本论》这部科学巨著的写作,直到1883 年3 月14 日逝世。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之后,又花了十二年时间,即两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一共花了半个多世纪才完成这部辉煌巨著。据不完全统计,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过程中,搜集了四千多种报纸杂志,阅读了两千多册有关政治经济学的著作,研究了大量的英国官方会议的有关文件和蓝皮书,他写的各种摘录、手稿、提纲、札记等达100多本。马克思为了写作《资本论》,还广泛搜集了各种历史的和现实的经济材料。他不但亲自调查英国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还想方设法弄到其他国家的经济资料。单是俄国统计学方面的书籍就有两个多立方米。由此可见,内容博大精深的《资本论》,是建立在详细得占有前人的思想材料和实际材料并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的。马克思这种勤奋工作,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鼓舞着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通过学习《资本论》可以使我们以马克思为榜样,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第五篇:《资本论》读书报告

《资本论》选读有感

——结合中国国情的一点感想

卓越服装1501 安妮150610101(周三下午五、六节)

《资本论》的书简介上写着:卡尔·亨利希·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他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他是近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弄潮儿。支持他理论的人被视为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最广为人知的哲学理论是他对于人类历史进程中阶级斗争的分析。他认为这几千年来人类发展史上最大矛盾与问题就在于不同阶级的利益掠夺与斗争。依据历史唯物论马克思大胆地假设资本主义终将被共产主义取代。

在读书之前我做了一些小的问答调查,请同学用一个词表达他看到“马克思”和“资本论”这两个词的感受或联想,给出的答案可以总结为“剩余价值”“劳动二重性”“政治”“社会主义”,很有意思的是有位同学的回答“极度优秀的思想在教育中没能很好的表达、传承”。我猜大多数人还是没有深入了解过马克思和《资本论》,这次选择了《资本论》中的一部分篇章来读,可能因为理解的还不够深刻,有些想法我并不能理解,但也有一些我在结合中国国情之后反倒理解了一些。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中写到:“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之后,现实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资本论》的写作思路也是将研究和叙述结合,在方法论上实现了抽象和具体、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实际上,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是从实践基础出发的,人脑对外界客观世界能动性的反映是现实运动的历史反映。规律性的认识就是科学的逻辑,研究的过程也是认识的过程,是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

马克思建立的货币理论中介绍到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过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货币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货币可以体现出一定社会生产关系。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货币理论,为在以后揭示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规律以及其他规律奠定了牢固的理论基垫。

马克思是一位能看到当时世界的局限性的思想上的巨人,与恩格斯一起分析阶级矛盾敢于预言现代资产阶级灭亡的必然性。不论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一直存在,但新生出无产阶级,他们来源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没有自己生产资料,靠出卖劳苦力为生的工人阶级。大工业时代的无产阶级带着浓厚的奴隶属性,在残酷的压迫和资本家的剥削之下,超出人类健康甚至精神极限的劳动时间以及各种各样非人性的赋税等等都造成了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中,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关系揭示得很明显。这里的剩余价值本质上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费用决定的,除了劳动者本人的培养、教育费用还包括维

持其家庭成员生活的费用,如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够或仅够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没有一点剩余,那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剩余价值能归结为剩余劳动时间的综合。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均归资本家所有的,经生产过程所产生的结果,即全部产品和价值也归为资本家。剩余价值也包含在其中。正是工人这种超过工资必要的时间以外的剩余劳动,使资本继续不断增大。

列宁曾指出“马克思认为经济制度是政治上层建筑借以树立起来的基础,所以他特别注意研究这个经济制度。马克思的主要著作《资本论》就是专门研究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的。”恩格斯曾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到。这个人,就是马克思。攀登到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领域看得一览无遗”。

《资本论》提供了认识世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但其中的理论也应在实践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它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以数学般的准确性证明这一发展的方向必然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确立。它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在这个阶段需要完成其他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完成的生产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等很多艰巨的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词是可以在马克思经济学中找到理论渊源,可以理解为一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和时代化的成果。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生产力水平还没有达到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社会主义物质基础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某些在《资本论》中分析资本主义的原理可以用于分析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

习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告诫“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并进行了深入阐述与延伸解释。,“继续前进”也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与创新性所指向的未来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的、批判性的哲学,在批判旧世界中建立一个新世界,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国家,也应不断自我断批判与自我发现,寻找正确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启发我们在实践中创新,力求在创新中发展批判性理论,“不忘初心”才能真正实现发展和创新,历史丰富而且社会积淀深厚的中国,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社会市场并谋得自身发展,可以看到法治、经济等制度已经受到了一些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直观影响。然而,中国与西方有着根本的不同。“部分”的学习与接纳并不是生搬硬套,也不是全盘接受,而是用合适的方式从恰当的角度吸收创新改进。

创新的理论和话语不能凭空臆造,而应该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工具,结合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事实,保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领域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地位,最终在基础之上实现创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

[2]洪银兴.《资本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话语体系[J].经济学家,2016,01:5-15.[3]马克思. 资本论: 第1 卷[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2 卷[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6]芮飞军.《资本论》解读的哲学方法论视角:现实可行性与意义[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02:7-9.[7]付文军.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兰州大学,2016.

下载读书心得 《资本论》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书心得 《资本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资本论读书报告

    读《资本论》有感 读了一下,一直觉得那是大部头是政治宣言,但是我这个人又特别的讨厌政治这种东西,一但某些东西和政治有了联系,我就和那种东西切断联系,或许是我对政治有误解,或......

    资本论读书报告(模版)

    《资本论》读书报告 经过了6周的时间终于把《资本论》这本书阅读了个大概,说实话,有不懂得地方,但是,想要用这几周零零散散的时间把这本书读的很彻底的话,我感觉那是不可能的。劳......

    资本论讲座心得

    《资本论》讲座心得 《资本论》是一部鸿篇巨著,可以说凝结了马克思的毕生心血。作为一名大学生,是很有必要研读这方面的经典著作的。这一次,老师给我们作了一个关于《资本论》......

    读资本论心得

    读资本论心得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书籍中我们可以得到经验亦即理论,然而得到理论却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所得到的理论运用于实践,并于实践......

    读《资本论》心得

    读《资本论》心得 读完这部巨著,我体会到了它的博大精深。《资本论》是一本通过唯物辩证法对价值,剩余价值及资产积累的叙述,分析来揭露资本家剥削无产阶级的实质的经典书籍。......

    马克思资本论心得

    马克思《资本论》浅读心得 王洪阳 3136002029 2013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1班 对于马克思主义,我曾经只是将他当做一个名词来对待。作为一个林学院理科生,这应该说并不是什么奇......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感想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感想 经济系 0812348 孙歌珊 题记: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

    读资本论心得(五篇模版)

    读《资本论》心得 《资本论》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西方哲学大体系缔造者中的最后一人——卡尔·马克思经济学说中最主要的著作,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