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资本论》读后感5篇

时间:2019-05-14 04:24: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书报告——《资本论》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书报告——《资本论》读后感》。

第一篇:读书报告——《资本论》读后感

“工人阶级的圣经”

——读《资本论》有感 提起马克思,就会想起他的举世巨作——《资本论》,一直都听过这本书,但一直都没机会去阅读。放假前,在图书馆6楼里徘徊了很久,不知道要借什么书才好,直到一本厚厚的《资本论》出现在眼前时才停下脚步,不由自主地翻看起来。也许是出于好奇和想挑战它吧,就毫不犹豫地借来阅读了。

一直都听说过《资本论》晦涩难懂,因为觉得它很“恐怖”,“高不可攀”。可现在它成了一项任务,在这面前,我只有硬着头皮读了。可没想到,越读越有滋味。到了大致读完的时候,却发现没有那么“恐怖”,那么“高不可攀”。

《资本论》是一部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光辉巨著,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列宁指出:“马克思认为经济制度是政治上层建筑借以树立起来的基础,所以他特别注意研究这个经济制度。马克思的主要著作<资本论>就是专门研究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的。” 马克思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使这门科学革命化。”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心血考察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写成的科学巨著。它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它既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又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阶级偏见、掩饰和谬误;

既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又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

从《资本论》里,我似乎可以看出一个古怪的植物状社会体系。这个体系的顶端是些厚厚的叶子,遮蔽了所有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投下无尽的阴影在根部。占整个体系绝大部分的根盘在深深的泥浆中,拼命地吸收可供系统利用水分和养料,通过枝杆送至叶片上,而叶片将它们几乎全部用于再生产,于是植物体便不断长大。无需解释,根代表的就是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不停地把各种自然资源转化成社会财富,通过市场交换或租金——枝或杆,财富最终落到资本家——叶子——的手里,财富变成了资本,被重新投入再生产过程。为了吸取更多的养料和水分,根只有往地下越扎越深;叶子要得到充分的阳光和空气,也只好拼命向上伸展;枝杆亦随之长粗,变长。原本小小的丑陋植物逐渐成为一棵棵参天大树!植物不能没有根也不能没有叶,社会不能失去上层的资本阶级,更不能失去下层劳动大众。问题在于,植物是一体的而人不是,由人构成的社会不可能像植物那样安静地生长。社会要发展,方向是平等,但照这种模式下去是行不通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

由科技发展带动的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关系发展的基础推动力,生产力的提高意味着产品的增多,不能作为再生产原料的产品就必须被消耗掉。但劳动人民无力消耗太多的奢侈品,而资产阶级为了尽量提高社会的再生产率也不倡导铺张浪费,植物形的社会其实就是节约的社会。可是,科技的发展不会因此止步,生产效率的升级也是必然,若不考

虑自然资源的枯竭及大规模毁灭性的战争或灾难,这个社会体系早晚要被自己生产的产品撑死!可怕的预言!而马克思给我们指明了出路。“树木不可能无限制地长高,并非因为时间不够;相似结构的社会体系也不能永久存在,不是由于敌人太强!”

马克思的《资本论》不光是一本社会发展的预言书,也是一本不可多的的经济学著作,其中的许多精辟论断,令人折服。下面就我体会较深2处粗略谈谈。一:使用价值概念的扩展 在<<资本论>>第一卷第48页,马克思的名言“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对他的追随者带来了全面而又深刻的影响, 因为这些自以为是的追随者们据此认为使用价值就只能是实物或物质财富, 从而把马克思的理论不知不觉地改成了封闭而又僵化的传统政治经济学;对于这段话竟然如此限制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马克思肯定是始料不及而又非常悲哀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马克思自己并不拘泥于他的这一所谓名言。

《资本论》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工人阶级的圣经”。问世后,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的必读书。

第二篇:《资本论》读书报告

《资本论》读书报告

简要背景

在流亡伦敦的日子里,马克思历尽颠沛流离之苦,备尝丧子之痛,然而却迎来了一生创作的“黄金时代”,他以几十年的心血和精力研究并完成了科学巨著《资本论》的写作。《资本论》是马克思理论中最伟大的成果。

一、创作前的准备

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843年主编《莱茵报》时的工作。当时,马克思在分析德国的社会问题时就对物质利益关系做出了初步探索,这成了他日后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早动因。创办《德法年鉴》时,马克思旗帜鲜明地指出,法的本质必须到现实的“尘埃”中去寻找。他认为只有通过对市民社会的理解,才能真正洞察资本主义国家和法的关系。由此,马克思开始考虑对资本主义“物质生活关系的总和”的研究。同期,恩格斯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国民经济大纲》,深深地引起了马克思的兴趣,它吸引马克思开始对经济学进行全面研读。

马克思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另一个动因,是批判空想社会主义、创立科学共产主义的需要。马克思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非常感兴趣,但又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非常不满,他决心突破空想社会主义者单纯的批判意识,力图通过分析现实社会关系,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从而找到共产主义理论的科学立足点。因而,对现实的批判成为马克思创立科学共产主义(后称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

1843年到1844年期间,马克思逗留巴黎,他阅读了大量政治经济学的经典著作,诸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的经济学著作。从马克思撰写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可以看到,这是马克思已经对政治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史、经济史和现实经济问题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他写下了大量读书笔记,甚至还力图作创建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的尝试。在流亡布鲁塞尔期间,马克思撰写的《神圣家族》、《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和《共产党宣言》等著作,都对政治经济学作了或多或少的探索,其中的《雇佣劳动与资本》则是专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理论成果。

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之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本质范畴、资本的雇佣劳动、利润和工资等概念作了独立的探索。他认为:“资金只有当它给自己的所有者带来收入和利润的时候,才叫做资本”,资本是“对他人劳动产品的私有权”,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这些结论都已经比较接近《资本论》的分析了。

马克思认为,一个有作为的革命家绝不可能是一个离群索居、不问时事的孤独的人,长期把自己封闭在与世隔绝的象牙之塔中,绝对创造不出有价值的革命理论。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的过程中,时常抽出时间到社会中去,不仅认真地了解社会和工人阶级的状况,还与他们一起讨论日常的柴米油盐和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而且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给予了热情的指导,时常在工人集会上发表演说,用热情洋溢、浅显易懂的语言向他们讲解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大量的革命实践活动不但对资本主义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也为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生动的第一手材料。

二、《资本论》的写作

在伦敦期间,马克思经常出入大英博物馆,在那里如饥似渴地研究政治经济学。10点的钟声刚刚敲响,他就准时到达博物馆固定的座位伏案工作,指导晚上博物馆闭馆。马克思研究室,常常情不自禁地用脚在地面上摩擦,天长日久,竟把座位下的水泥地面磨去了一层,在大英博物馆永远地留下了它勤苦学习和研究的“足迹”。

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以及相关的一些学科和领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在大英博物馆里,他的桌子上常常摆放着堆积如山的各类图书。他使用的每一个论据和数字都有确凿可信的材料基础。据不完全统计,马克思在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大阅读了1500余部著作,仅在《资本论》一书中就可以见到他引用的书刊资料就有800余部。在《资本论》有关中国的谈论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对中国社会的历史和当时的现状相当了解,这里援引一例。马克思谈到信用货币时,在一个注解里,提到1854年(即咸丰四年)清王朝币值改革的一个悲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清朝户部右侍郎王茂荫向天子上了一个奏折,主张暗将官票宝钞改为可兑换的钞票。在1854年4月的大臣审议报告中,他受到严厉申斥。他是否因此受到笞刑,不得而知。审议报告最后说,臣等详阅所奏„„所论专利商而不便于国。”由此可见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时接触材料之广泛,研究之深入。

在较长的一个时期里,马克思没有急于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其原因是马克思的工作作风一项十分严谨,从不愿意轻易地发表自己认为还不够成熟的作品,生怕由于自己的失误或不慎而贻害读者。即使是修辞方面存在的小问题他也从不马虎,经常为修改著作中的某些词句而冥思苦想,反复推敲。

对于马克思这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恩格斯既十分赞赏佩服,也感到有几分焦虑——他希望马克思的经济学巨著能早日与读者见面。为此,他曾写信催促马克思:“对你自己的著作哪怕就稍微马虎一次也好;暴风雨时期到来,在你还没有写完‘资本一般’之前就不得不把整个工作中断,那你怎么办呢?我清楚地知道对你有妨碍的一切其他困难;但我也清楚地知道,拖延的主要原因一直是你过于严谨。”

马克思对恩格斯的意见一向非常重视,但为了使自己的政治经济学著作更加成熟完美,经得起时代和风浪的考验,他一次也没有采纳恩格斯的建议。知道1865年,马克思全部完成《资本论》理论部分全三卷手稿的写作后,立即投入对《资本论》第一卷临出版前的“最后加工”。他在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谈及这一工作时指出:“我正好于1月1日开始誉写和润色,工作进展得非常迅速,因为经过这么长的产痛以后,我自然乐于舔净这孩子。”

三、《资本论》的整理和出版

1867年3月28日,马克思完成了《资本论》第一卷的定稿工作。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正式问世。马克思二十几年的呕心沥血,历尽千辛万苦写成的著作终于问世。几种外文版的诞生也都直接倾注着马克思的全部心血。

《资本论》第一版的出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使明亮的阳光照进了经济学领域,而在这个领域中,从前社会主义者像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一样曾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科学的社会主义就是以此为起点,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1867年9月,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出版时,恩格斯对该书作出了高度评价。他说:“自从世界上有了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资本论》第一卷德文出版后,相继被译为欧洲各国的文字,成为工人阶级的“圣经”,大大地促进了世界工人运动的发展。1867年9月,第一国际召开代表大会,大会通过决议感谢《资本论》的作者——马克思为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时要求广大工人自觉学习《资本论》。

《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之后,马克思一直都未能抽出时间整理和出版他的《资本论》后面几卷的手稿。马克思逝世之后,恩格斯遵照马克思的遗嘱,付出巨大精力整理和和出版《资本论》第二、第三卷。

恩格斯的工作做得非常出色,他既很好得保持了马克思的原意,又能够做出必要的补白,并且对有关章节作了挪动和删节。恩格斯自己说得好:“像马克思这样的人有权要求人们听到他的原话,让他的科学发现完完全全按照他自己的叙述传给后世。”本着这样的愿望,恩格斯非常负责地整理和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

《资本论》第二、第三卷的整理和出版,是马克思历经几十年的经济学研究成果公之于世。按马克思原定计划要出版的《资本论》第四卷,主要是用以阐述剩余价值学说史的。恩格斯在整理出版前三卷之后,已经年迈体弱,无力第四卷的工作了。

后来,《资本论》第四卷的手稿交由考茨基处理。考茨基对手稿作了整理后,以《剩余价值学说史》为题于1905年至1910年间分册出版。这一做法不完全符合马克思的原意,但毕竟做出了积极地贡献,使马克思的这一举世名著《资本论》的全部手稿得以整理出版。列宁在论及《资本论》第二、三卷的出版工作时讲到:“这两卷《资本论》确实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的著作”。从此,《资本论》流传后世,成为国际工人阶级的经典读物,是马克思主义的宏伟丰碑。

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的总题目是“资本的产生过程”,其目的就是分析资本的形成及其本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就是研究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版分6章,各章之间的逻辑结构紧密,共同构成了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秘密的严整的思想体系。第一章“商品和货币”。马克思以商品这一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为出发点,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所在。第二章“货币转化为资本”,马克思从资本总公式的研究出发,揭示劳动力商品是资本主义产生的特征。第三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克思论证,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的剩余价值不过是由雇佣工人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第四章“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克思探讨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转化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逻辑发展过程。第五章“对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进一步考察”,马克思阐明了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揭示资本家阶级和雇佣工人阶级之间阶级对立的根源。第六章“资本的积累过程”,马克思提出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阐明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转化为未来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客观必然性。

《资本论》第二卷进一步说明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它说明的正是剩余价值在流通过程的实现形式。全卷共分为3篇,分别考察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具体包括资本循环理论、资本周转理论、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理论3个部分。

马克思认为,任何一个产业资本的运动,都必须经历买进、生产、卖出等几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资本以三种不同的形态出现: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这三种形态之间发生循环演变。通过三种形态的循环演变,资本实现了在不同的阶段中不间断的相互转换。如果周转时间短,就可以节省预付资本量,并增大剩余价值。周转时间长,强行就相反。所以,资本家总是要设法缩短周转时间,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的周转是指资本家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出发,通过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从而使资本带着剩余价值回到资本家手里。资本家用于生产的资本可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购买设备、技术和原料的资本,这是不变资本;其二是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也就是工资,这是可变资本。资本家在付出这些资本后,必须等到将生产出来的商品在市场上流通之后才能收回包含剩余价值的货币,从而实现资本的周转。马克思认为,资本家总是想方设法加快资本的周转,以获得更多的利润。马克思进而讨论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问题。马克思认为,社会总产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与此相应,社会总生产可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和消费资料的生产部门。这两大部类的生产部门所生产出来的生产物都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代表在生产中消费掉的不变资本,另一部分则是劳动创造的新价值。马克思进而分析指出,如果资本主义生产破坏了社会总生产的这个基本条件,破换社会再生产的比例,就必然要引起社会的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导致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尖锐对立,最终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毁灭。

《资本论》第三卷的中心内容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包括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的平均化以及剩余价值的分割等问题。在这一卷中,马克思通过对利润的各种基本规律的揭示,研究了利润的各种具体形式,深刻说明了工人的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源泉,进一步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剥削性质。改卷共分为7篇,前3篇论述了利润的各种基本规律,第四、五、六篇论述利润的各种具体形式,第七篇总和论述了全卷的内容。关于《资本论》第三卷的基本内容,马克思曾经作过简明扼要的论述。他说:“我们在本卷中将要阐明的资本的各种形式,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相互作用中,在竞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步地接近了。”

典型观点

一、由批判转向建设——论《资本论》研究思路的转变

1、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体系,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资本论》不仅提供了阶级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提供了科学的经济学体系。从研究一门经济科学的角度研究《资本论》,就要关注其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关注其研究方法和经济分析的方法。

经济分析涉及两大层次:经济本质层次和经济运行层次。如果说经济运行层次的分析广泛地利用西方经济学原理的话,经济本质层次的分析则要更多地运用《资本论》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和方法。

经济本质层次的分析主要涉及制度分析和经济关系本质的分析。就《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领域来说,基本上属于研究经济本质层次的经济科学。以《资本论》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它研究物与物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研究经济制度的本质规定,特别是注重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性分析。它建立的各种经济范畴都映一定的社会关系。我国目前的经济研究的重要方面是根据改革开放的实践调整经济关系。其中包括所有制结构调整、企业制度建设、分配结构和分配制度的调整、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国家与企业关系的调整等等。《资本论》分析经济关系的原理和方法对所有这些方面的研究和分析都能起到指导作用。

就经济分析的方法来说,《资本论》的重要方法是科学的抽象法。其特点是研究方法由具体到抽象,由复杂到简单,也就是一步步舍象非本质的、偶然的因素;叙述方法由抽象到具体,由简单到复杂,也就是从本质出发一步步加进被舍象掉的因素加以分析。了解这种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不只是为了把握《资本论》的科学体系,更为重要的是给我们提供一种经济分析的方法。这种方法对我们今天分析经济关系特别有用。或者说,就分析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来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一种方法比《资本论》的方法更科学、更先进。这里特别要指出科学的抽象法。经济分析的抽象力与经济分析的任务相关。以《资本论》为例,按照从复杂到简单的抽象,分析资本主义抽象到最简单、最基本的范畴是商品,而不是再继续抽象下去的劳动产品,根据马克思自己的解释,抽象到哪个范畴为止取决于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商品是资本主义最基本的范畴,包含了最简单的所要分析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而劳动产品不再有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特征,由此抽象只能到商品为止。这种抽象分析方法对我们分析现实的经济关系特别是建立某种经济学体系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的。

2、了解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经济思想,依据《资本论》的逻辑和方法发展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矛盾时合乎逻辑地推导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某些经济特征。例如在商品拜物教部分所设想的自由人联合体经济的特征,在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中指出的剥夺者以后建立的新社会的所有制特征,在《资本论》第二卷关于社会再生产部分设想的计划调节社会劳动分配的机制,以及散见于其他部分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论述。

应该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推导出的关于替代资本主义后的未来社会的规定是合乎逻辑的、是科学的。根据马克思的逻辑,这些规定是在发育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成熟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特征。而在我国目前所处的社会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我们在实践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要求时,就不能教条式地实践这些规定,应该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的现实条件来研究社会主义规定性。这就提出了对《资本论》有关社会主义的理论的坚持和发展问题。所谓发展,就是要仔细研究《资本论》作这些规定所需要的经济条件,在此基础上根据《资本论》的逻辑得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能完全实现这些规定的要求的结论。所谓发展,就是要明确,马克思的这些规定仍然可以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而根据马克思的思想方法,实现这些社会主义目标的基本途径是创造实现这些规定性的经济条件,特别是依靠发展生产力创造实现其社会主义规定性的物质基础。

3、依据《资本论》所阐述的一般市场经济理论,寻求指导经济运行的一般经济理论 《资本论》为现实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的指导思想,不仅是其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特征的论述,更为重要的是其一般经济理论。其一般经济理论最重要的是市场经济理论。尽管《资本论》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形式中阐述市场经济理论的,其中的许多理论在抽去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规定性后,对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指导作用也非常明显。

特别是我国的经济体制在转向市场经济后,许多经济条件与《资本论》分析的经济条件相近。商品货币理论、竞争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社会总产品实现条件理论、平均利润率规律理论、流通费用理论、地租理论、信用经济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等等,对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研究和经济实践都有明显的指导作用。我国目前正面临着经济衰退的压力,国家正在采取扩大内需和调整结构等途径拉动经济增长,以防止和避免经济衰退。研究《资本论》中关于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的理论分析,对我们分析现实的经济波动和确定正确的拉动经济增长的对策是很有意义的。

二、20 世纪90 年代以来西方《资本论》研究状况

1、英国的《资本论》研究状况

杰弗里·M·霍奇森(Geoffrey M Hodgson)是斯拉法的追随者,于1982 年出版《资本主义, 价值和剥削》,深受斯拉法《用商品生产商品》一书的影响,提出了不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有关资本主义生产和剥削的所谓“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1991 年,他出版了《马克思和斯拉法之后———政治经济学论文集》(After Marx and Sraffa———Essays in Political Economy),该书进一步表明他试图用斯拉法理论代替马克思理论,发扬他的老师、英国经济学家扬·斯蒂德曼(Ian Steedman)的思想———按照斯拉法思想研究马克思。霍奇森在序言里写道:经济变革和政治民主是这个时代的秩序。东欧的过度集中造成了滞胀和抑制的后遗症, 而西欧却走向经济上的改良与一体化。在这种情况下,激进经济学在退缩,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限定在几个讲座中。被留传下来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四个分支: 第一支称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后又称之为“理性选择马克思主义”,其特点在于利用微观分析工具(包括一般均衡论和博弈论)来分析问题;第二支称为“调整或管理学派”,主要以法国为基地,但有广泛的国际追随者,其中某些人已同后凯恩斯主义者和制度主义者有紧密关系;第三支称为“后马克思主义者”,这一支向着失业理论、厂商理论和生产率增长理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拓展;第四支受到斯拉法的极大影响,并吸收了凯恩斯的一些思想,实际是斯拉法和凯恩斯的综合, 严格说不能称之为马克思主义。

2、德国的《资本论》研究状况

以沃尔夫冈·扬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充分肯定了恩格斯对《资本论》的编辑工作。沃尔夫冈·扬认为马克思的手稿和恩格斯第3 卷的版本都是研究的依据,卡尔·埃里希·福尔格拉夫和尤尼根·荣克尼克尔所提出的“恩格斯编辑的版本究竟是否”可以“称之为《资本论》第3 卷”的问题,“有点令人意外,因为迄今为止,恩格斯编辑的版本普遍被看做是可靠的版本。一百多年来,它证实自己是这样一个可靠的版本。这个问题的提出至少是非历史的”。沃尔夫冈·扬对恩格斯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指出,“马克思是这部手稿的作者, 恩格斯则是手稿的同样天才的、有创造性的编辑出版者。他作为编辑出版者也是一位独立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家,没有恩格斯,就不会有作为正式著作的《资本论》第3 卷”。艾克·科普夫主张在评价恩格斯的贡献时,应尊重科学史的规律,“我们可以把恩格斯在1894年达到的认识高度与我们在编辑过程中不断得到的更新的认识合理地、理性地统一起来,这在科学史上本来就是很正常的事情”。

自从恩格斯编辑出版《资本论》第3 卷以来的一百多年里,学术界始终没有停止对《资本论》第3 册“主要手稿”写作顺序的推测,争论的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马克思当年是从哪一章开始写第3 册的?二是马克思在写第3 册的过程中,又是在何处中断转而写作第2 册第1 稿的?传统观点认为马克思是从第2 章开始写第3 册的,但在后一个问题上存在着分歧: 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是在写作第4 章的过程中转而写作第2 册第1 稿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马克思是在完成前3 章之后插写第2 册第1 稿的。1994 年,德国学者米夏埃尔·亨利希从第2 章标页码的特点和手稿所用纸张种类进行研究,认为马克思是从第1 章开始写第3 册的;从第2 册第3章到第3 册第3 章体现了马克思对生产和消费分离问题进行思考的发展过程,如果按照传统观点第2册写作于第3 册第3 章之后,那给人的印象是,马克思在写第2 册时“又忘记了已经确定了的,仅仅是在几个星期以前获得的成果,而重新回到对1861—1863 年手稿的思考状态”。所以,亨利希认为,马克思是在写完第2 章之后插写第2 册的,然后继续写作第3册的第3—7章。

3、美国的《资本论》研究状况

《后现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经济思想批判》一文指出:不要把后现代资本主义看作晚期资本主义,后现代时期的经济学主要是以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轴心的。过去,马克思主义强调资本主义社会的无序性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有序性。但现在看来, 不确定性仍占主流, 所以社会主义也有无序性。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则这样写道, 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平等主义的,是有计划、无市场的,但现在看来,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改变旧观念:要实行新形式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应讲求效率,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伯纳德学院经济系的邓肯·K·弗莱(Duncan K Foley)于1998 年发表了题为《近来关于劳动价值论的发展》(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Labor Theory of Value)一文, 该论文回顾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根源以及现代对这一理论的批评与贡献。弗莱认为,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代阐释建立在双重平行定价制度(dual system of paral lelprices)的基础上, 忽视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基础及其作为货币理论基础的功能。最近发展的经验主义的单一体系(empirial singlesystem)方法, 包括新解释主义(New Interpretation), 试图通过考虑货币币值和耗费在产品中的活劳动量来共同确定商品的价格, 取得了新的理论成果。

评论体会

马克思既是作为一名革命家,同时又是作为卓越的思想家和科学家从事《资本论》创作的。《资本论》的写作使他几乎涉猎了人类知识的各个领域,荟萃了人类优秀思想文化的精华。在《资本论》中,不仅集中体现了马克思的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而且也包含了他对政治、法律、逻辑、历史以及技术、自然科学、教育、道德、文艺等的深湛见解,成为19世纪人类优秀思想文化的一座丰碑。

《资本论》不仅属于无产阶级,也属于全人类;不仅为无产阶级争取解放提供了理论武器,也为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朽贡献。如同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等科学家发现了自然界的运动规律,给人类提供了改造自然的理论和学说一样,马克思则通过《资本论》等著作揭示了更为复杂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给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认识历史的科学的方法论——唯物主义历史观,从而使人类对自身几千年混沌不清的历史豁然开朗,使社会历史的研究真正成为科学。实现了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一大飞跃。

一个多世纪以来,《资本论》以其卓越的思想和博大精深的内容征服了亿万读者,以至于它“在‘有教养者’队伍中的传播,不亚于在工人阶级队伍中的传播。”仅就20世纪80年代初统计,《资本论》在全世界已用几十种语言、140种版本发行了几千万册。世界上一些著名大学,如美国的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大学等,都开设了《资本论》课程。世界上著名的经济学教科书,都辟有专章介绍《资本论》。一些严肃、公正的资产阶级学者也都高度评价《资本论》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

通过阅读《资本论》,以及对马克思更深入的了解,对我在思想上和学习上都有很大的影响。首先,学习《资本论》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经济方面的问题,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商品价值量的确定、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都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另外,学习《资本论》可以激励我们养成勤奋学习、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马克思从1843 年开始系统地研究政治经济学,花费了四十年心血从事《资本论》这部科学巨著的写作,直到1883 年3 月14 日逝世。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之后,又花了十二年时间,即两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一共花了半个多世纪才完成这部辉煌巨著。据不完全统计,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过程中,搜集了四千多种报纸杂志,阅读了两千多册有关政治经济学的著作,研究了大量的英国官方会议的有关文件和蓝皮书,他写的各种摘录、手稿、提纲、札记等达100多本。马克思为了写作《资本论》,还广泛搜集了各种历史的和现实的经济材料。他不但亲自调查英国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还想方设法弄到其他国家的经济资料。单是俄国统计学方面的书籍就有两个多立方米。由此可见,内容博大精深的《资本论》,是建立在详细得占有前人的思想材料和实际材料并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的。马克思这种勤奋工作,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鼓舞着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通过学习《资本论》可以使我们以马克思为榜样,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第三篇:《资本论》读书报告

《资本论》选读有感

——结合中国国情的一点感想

卓越服装1501 安妮150610101(周三下午五、六节)

《资本论》的书简介上写着:卡尔·亨利希·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他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他是近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弄潮儿。支持他理论的人被视为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最广为人知的哲学理论是他对于人类历史进程中阶级斗争的分析。他认为这几千年来人类发展史上最大矛盾与问题就在于不同阶级的利益掠夺与斗争。依据历史唯物论马克思大胆地假设资本主义终将被共产主义取代。

在读书之前我做了一些小的问答调查,请同学用一个词表达他看到“马克思”和“资本论”这两个词的感受或联想,给出的答案可以总结为“剩余价值”“劳动二重性”“政治”“社会主义”,很有意思的是有位同学的回答“极度优秀的思想在教育中没能很好的表达、传承”。我猜大多数人还是没有深入了解过马克思和《资本论》,这次选择了《资本论》中的一部分篇章来读,可能因为理解的还不够深刻,有些想法我并不能理解,但也有一些我在结合中国国情之后反倒理解了一些。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中写到:“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之后,现实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资本论》的写作思路也是将研究和叙述结合,在方法论上实现了抽象和具体、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实际上,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是从实践基础出发的,人脑对外界客观世界能动性的反映是现实运动的历史反映。规律性的认识就是科学的逻辑,研究的过程也是认识的过程,是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

马克思建立的货币理论中介绍到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过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货币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货币可以体现出一定社会生产关系。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货币理论,为在以后揭示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规律以及其他规律奠定了牢固的理论基垫。

马克思是一位能看到当时世界的局限性的思想上的巨人,与恩格斯一起分析阶级矛盾敢于预言现代资产阶级灭亡的必然性。不论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一直存在,但新生出无产阶级,他们来源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没有自己生产资料,靠出卖劳苦力为生的工人阶级。大工业时代的无产阶级带着浓厚的奴隶属性,在残酷的压迫和资本家的剥削之下,超出人类健康甚至精神极限的劳动时间以及各种各样非人性的赋税等等都造成了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中,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关系揭示得很明显。这里的剩余价值本质上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费用决定的,除了劳动者本人的培养、教育费用还包括维

持其家庭成员生活的费用,如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够或仅够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没有一点剩余,那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剩余价值能归结为剩余劳动时间的综合。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均归资本家所有的,经生产过程所产生的结果,即全部产品和价值也归为资本家。剩余价值也包含在其中。正是工人这种超过工资必要的时间以外的剩余劳动,使资本继续不断增大。

列宁曾指出“马克思认为经济制度是政治上层建筑借以树立起来的基础,所以他特别注意研究这个经济制度。马克思的主要著作《资本论》就是专门研究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的。”恩格斯曾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到。这个人,就是马克思。攀登到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领域看得一览无遗”。

《资本论》提供了认识世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但其中的理论也应在实践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它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以数学般的准确性证明这一发展的方向必然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确立。它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在这个阶段需要完成其他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完成的生产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等很多艰巨的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词是可以在马克思经济学中找到理论渊源,可以理解为一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和时代化的成果。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生产力水平还没有达到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社会主义物质基础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某些在《资本论》中分析资本主义的原理可以用于分析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

习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告诫“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并进行了深入阐述与延伸解释。,“继续前进”也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与创新性所指向的未来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的、批判性的哲学,在批判旧世界中建立一个新世界,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国家,也应不断自我断批判与自我发现,寻找正确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启发我们在实践中创新,力求在创新中发展批判性理论,“不忘初心”才能真正实现发展和创新,历史丰富而且社会积淀深厚的中国,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社会市场并谋得自身发展,可以看到法治、经济等制度已经受到了一些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直观影响。然而,中国与西方有着根本的不同。“部分”的学习与接纳并不是生搬硬套,也不是全盘接受,而是用合适的方式从恰当的角度吸收创新改进。

创新的理论和话语不能凭空臆造,而应该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工具,结合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事实,保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领域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地位,最终在基础之上实现创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

[2]洪银兴.《资本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话语体系[J].经济学家,2016,01:5-15.[3]马克思. 资本论: 第1 卷[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2 卷[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6]芮飞军.《资本论》解读的哲学方法论视角:现实可行性与意义[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02:7-9.[7]付文军.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兰州大学,2016.

第四篇:资本论读书报告

读《资本论》有感

读了一下<<资本论>>,一直觉得那是大部头是政治宣言,但是我这个人又特别的讨厌政治这种东西,一但某些东西和政治有了联系,我就和那种东西切断联系,或许是我对政治有误解,或许是我对政党有误解,或许我对政治和政党的关系有误解,或许我没有误解,只是抗拒而已。后来由于老师的举荐和自己的阅读,我觉得《资本论》的确是一本划时代的巨著,值得我们反复,推敲,思考。摘要:

马克思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政治经济学家,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他对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认识,具有其他学者不具有的哲学高度和思维深度。本文从马克思的哲学方法角度解读其写作《资本论》的叙事过程和逻辑结构。这一方法可以概括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和“从最简单上升到复杂”,然后根据这一方法来解读《资本论》的概念演化过程和叙事结构。

关键词:马克思 资本论辩证法概念演化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与《资本论》解读

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

“材料的生命一经观念地反映出来,看起来我们就好像是先验地处理一个结构了。”——马克思

马克思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政治经济学家,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他对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认识,具有其他学者不具有的哲学高度和思维深度。其哲学思想深受黑格尔《逻辑学》的影响,所以在其研究政治经济学时,贯穿了辩证逻辑。《资本论》博大精深,篇幅巨大,结构复杂,因为它所研究和再现的对象十分庞大和复杂。要反映和再现它的发展,不仅要有极其丰富的思想材料,而且要有合理而严谨的结构,这就要有特殊的方法来组织和处理思想材料,“材料的生命一经观念地反映出来,看起来我们就好像是先验地处理一个结构了。”这种方法就是辩证法。黑格尔的《逻辑学》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所以,马克思不仅十分重视它,而且将它改造之后,应用于经济研究,运用于《资本论》的撰写。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同时也是逻辑范畴由浅入深的转化和过渡过程,马克思把精辟的经济分析和辩证的逻辑推演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把资本的秘密一步步的展开在读者的面前。由于有辩证法的哲学思维,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具有方法论上的优势,这种方法在经济学上的应用可以概括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和“从最简单上升到复杂”。这是一种独特的方法,它与其他所有经济学家的方法不同,它具有概念演化的特征。

马克思的方法之所以独特,就在于方法中的思维行程与众不同,这一思维行程包含着两条道路。第一条道路,马克思称之为抽象过程。任何一个需要研究的政治经济社会现象,对于研究者来说,一开始都是混沌的整体,因此研究者必须借助一定的方法,先撇开一些暂时不必要的因素,用一个概念来反映研究对象的本质。这个反映本质的概念,应该说是抽象的,也是最简单的,因为许许多多因素已经在研究过程中被暂时撇开了,见到的只是抽象的最简单的本质。思维行程的第二条道路,马克思称之为“上升”过程。这时,研究者必须从第一条啊、道路最终形成的最抽象最简单的概念开始,在回过头来,将抽象过程中暂时被撇开的因素,重新按本来的顺序倒过来一一回复到研究对象上,直到再现研究对象的整体为止。这是研究对象不再是一个混沌的整体,研究者已经清楚的知道它的内部结构以及互相之间的联系。这时也需要用一个概念来反映这个研究对象的整体,而这个形成的整体概念,明显具体并且复杂了,因为其中包含着许多有关研究对象的内部状况。通过这种方法,首先提炼出抽象的对简单的概念,然后从已经得到的抽象概念和最简单概念,上升到具体概念和复杂概念,最后真正掌握研究对象。

在这个研究过程中涉及到一系列的概念演化。完整的概念演化过程应该是从抽象且最简单的起点概念出发,经由一系列作为中间环节的中间概念,最后演化为具体且复杂的终点概念。因此,概念演化过程中包含着若干个概念,这些概念按照从抽象到具体,从最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和“从最简单上升到复杂”是概念演化过程最主要的属性,概念演化过程还有其他一些属性。概念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各个概念是不同的对立的概念,但是它们统一于同一个演化过程当中;概念从本质演化为表现;概念从一般演化为特殊;概念之间具有递进从属和递进支配关系,起点概念从属于中间概念,中间概念从属于终点概念,而终点概念支配中间概念,中间概念支配起点概念;概念之间具有相似性;概念在数量上从确定趋向于不确定;概念演化的逻辑过程与事物发展的历史过程相一致,概念反映的是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所以概念演化的逻辑过程应该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身的发展的历史过程相一致。

二、《资本论》的概念演化过程

“说不等量资本的利润和这些资本的量保持比例,无非就是说,等量资本会提供等量利润,或者说,一切资本不论大小和有机构成如何,它们的利润率都是相等的。”

——马克思

马克思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和“从最简单上升到复杂”的方法,逐步实现概念的演化。概念演化过程体现在其论述价值表现形态的演化过程中。价值变现形态的演化过程是从一种形态向着另一种形态的循序渐进的演化过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按照起点形态(第一形态)到中间形态(第二、三、四形态)再到终点形态(终点形态)的将价值形态表现出来。

(一)起点形态:劳动价值的纯粹形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第一形态用劳动量来计量,而且撇开一切干扰因素,所以称之为劳动价值的纯粹形态,是在纯粹的生产过程中抽象出来的价值表现形态。第一形态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计量商品价值。

商品价值(W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T)=对象化劳动时间(C)+必要劳动时间

(V)+剩余劳动时间(M)

(二)中间形态:劳动价值的货币形态(不变资本、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

第二形态是用货币量计量劳动价值作为商品价值,演过的实质是计量单位从劳动量演化为货币量。其演化过程可以归纳如下:

商品价值(W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T)=对象化劳动时间(C)+必要劳动时间

(V)+剩余劳动时间(M)=对象化劳动时间+生产过程中追加在生产资料上的劳动时间 =生产资料价值+生产过程中追加的新价值 =生产资料+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 =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商品价值(W2)

(三)中间形体:劳动价值的转化形态(生产价格)

第二形态是用货币量折算计量的劳动价值,第三形态是用货币量直接计量的生产价格。这两种形态的计量单位都是货币,因此演化的实质是计量方式从劳动价值演化为生产价格。其演化过程可以归纳如下:

商品价值(W2)=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成本价格(K)

+剩余价值(M)=成本价格(K)+利润(P)→成本价格(K)+平均利润(EP)=生产价格=商品价值(W3)

(四)中间形体:劳动价值的转化形态(市场价值或市场市场价格)

第三形态与第四形态的计量基础都是生产价格,但是前者不受供求关系和竞争的影响,是确定的;而后者收供求关系和竞争的影响,是不确定。演化过程主要显示价值表现形态如何从确定趋向不确定的过程及其原因,而且这一演化过程与前面的的演化过程保持了延续性。其连续演化过程为:

W1→W2→W3→W4

(五)终点形态:劳动价值的转化形态(各种生产要收入的总和)

第四形态的计量方式是市场生产价格,而第五形态是各种生产要素在竞争中获取的收入。演化过程主要反映计量方式如何从市场生产价格演化为各种要素的收入。这一演化过程与前面的演化过程保持了延续性。其连续演化过程为:W1→W2→W3→W4→W

5三、《资本论》的叙事层面

“同任何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劳动力的价值也是有生产从而再生产这种独特物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马克思

(一)生产过程的本质

通过抽象得出的最简单的生产过程,就是一般的生产过程或生产过程一般,它的内涵包含在所有特殊的生产过程中,当然也包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过程的本质就是从生产过程一般中提炼出的构成生产物的三个基本元素,这三个基本元素存在于一切生产过程中,它们的演化过程反映了生产过程的演化。随着这三个基本元素的复杂化,生产过程也逐渐复杂化,直至复杂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劳动中的这三种基本元素起初表现为对象化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表现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个基本元素继续复杂化并不改变其本质。

(二)各种要素收入的演化过程

马克思统一了直接生产过程和流动过程,研究对象仍然是生产物商品的价值,而构成研究对象的基本要素是从商品价值中分解出来的三种要素收入,即工资,利润和地租。这是《资本论》的中心叙事层面。马克思首先从直接生产过程上升到直接生产过程和流动过程的统一,其次将剩余劳动演化为利润和地租,然后将商品价值中的新价值演化为各种生产要素收入,最后揭示了复杂的现象掩盖的简单本质。

(三)各种要素收入决定的商品价值

这个叙事层面主要研究在充满竞争的流动过程中如何确定三种要素的收入,然后由确定下来的三种要素收入确定商品价值。马克思首先从直接生产过程和流动过程的统一上升到充满竞争的流动过程,然后分析直接生产过程以及直接生产过程和流动过程的统一中的商品价值及其组成部分是确定的,还分析了在充满竞争的流通过程中三种要素收入是不确定的,然后研究不确定的各种生产要素收入如何决定商品价值。

(四)生产要素职能的分立整合与社会收入分配

这一层面主要研究社会分配过程,它的研究对象将从生产物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物商品的价值转变为生产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构成研究对象的基本元素则是决定社会收入分配的三种要素职能。马克思首先从物质生产过程上升到社会分配过程,然后分析生产要素职能的分立如何决定分配关系的演化,进而研究出资本要素职能的分立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然后分析了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职能以及生产当事人的分立和整合,最后研究生产要素的分立整合如何决定生产要素的收入分配。

(五)生产要素职能的人格化与社会阶级结构

这一章马克思虽然没有写完,但是我们根据其叙事结构和逻辑结构来解读。这一层面从社会分配过程上升到社会阶级结构演化过程,研究社会分配关系如何决定社会阶级结构,马克思分析了现代社会的三大阶级,分析生产要素职能的分立整合如何决定社会阶级结构的演化。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第五篇:资本论读书报告(模版)

《资本论》读书报告

经过了6周的时间终于把《资本论》这本书阅读了个大概,说实话,有不懂得地方,但是,想要用这几周零零散散的时间把这本书读的很彻底的话,我感觉那是不可能的。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马克思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动,写成了《资本论》这部伟大的著作,创立了完整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马克思、恩格斯万年关于俄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论述,关于前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史前社会的研究,恩格斯晚年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通信等,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

《资本论》是西方哲学大体系缔造者——卡尔·马克思在经济学说中最主要的著作,被誉为“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主要理论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百科全书,更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

《资本论》创建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其研究世界的方法源于德国哲学、早期社会主义理论和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像黑格尔一样,相信能够用一个辩证法公式概括人类的进化历程。他认为,所有哲学家所做的一切都在致力于解释世界,但他同时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变世界。他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颠覆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建立了一个世界中得意实践的最大的人类思想体系。《资本论》,这部“稿费甚至不够支付写作它时所吸的雪茄烟钱”的伟大著作,不仅深刻阐释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诸多方面,而且使人类世界的一半发生了深刻变化。

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思想的一个核心概念,而这一概念也是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最大的秘密,他认为正是由于对于剩余价值无止境的追逐,使得资本主义制度成为去自身的否定。因此,这一概念也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批判的立论之基。同时,这一概念也解释了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所在。马克思在这部作品中对古典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的理论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和批判,提出了全新的观点,同时吸收了黑格尔的辨证法方法,也受到了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里叶、圣西门等人的影响。马克思自己认为他的目的是:“用辨证的方法,经过批判,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找出现代社会的运动规律”,为现代工人运动提供科学的依据。为此,他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中埋头钻研经济材料达12年。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最主要的不公平在于对劳动的剥削,劳动者得到的报酬要低于他们所生产的价值,其剩余价值被拥有生产资料的雇主获得,生产资料的个人占有与生产产品的社会化矛盾必然会导致周期性地经济危机发生。他力图揭示资本积累的过程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他认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商品的流通和对利润的追求会导致社会中经济与道德的冲突和分裂,主观的道德价值和客观的经济价值会分道扬镳,政治经济学应该研究价值的分配方式,使经济学的发展符合法律和道德观念。马克思认为政治经济学家应该按照客观规律去研究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社会的经济发展规律如同自然科学一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应该了解这种规律,依照客观规律行事。商品生产要进行社会化,要有意识地控制商品生产,以使其达到最大的利用度。

《资本论》的理论框架是以剩余价值为中心贯穿全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本书都是以剩余价值为中心的”。第一卷是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这是暂时撇开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来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第二卷是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这是在资本生产过程的基础上来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第三卷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研究资本的各种具体形式(如商业资本、生息资本等)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如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等),这是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统一,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第四卷是系统地分析批判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说,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学说史。《资本论》中心突出,结构严密,是一个非常完整的科学体系。用马克思自己的话说,《资本论》是“一个艺术的整体。”

就这部《资本论》的历史意义,恩格斯曾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到,这个人就是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领域看得一览无遗”。《资本论》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当今世界的形势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但它的基本理论仍然是今天的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马克思的思想已经获得全人类的意义,他不仅为19世纪的人类所拥有,为20世纪的人类所重视,而且,作为人类的一笔宝贵的思想遗产,在以后人类各个世纪中,它都将被继承、被发扬光大。

《资本论》这部巨著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

我们运用资本论的经济观点的时候,我们要结合当前社会实际。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特别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下载读书报告——《资本论》读后感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书报告——《资本论》读后感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 经济学院 09投资2班 朱亚宇 学号:2009200089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是我本科阶段读过的一本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原创) 我选读的是马克思先生的经济学著作《资本论》的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选读该章节的原由是在课堂上老师关于价值增殖过程的阐述引起了我的注......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 姓名:龚和新 学院:机电学院 专业:车辆工程 班级:(1)班 学号:201540170138 正文: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 在中学时代学历史时,就已经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有所了解,知道了有《资本论》这本书,知道书中有剩余价值理论这个概念。其余的就不了了之了。直到今天,经过三个多......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 2111208B31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 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

    资本论读后感

    毛概大作业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班级学号: 姓 名: 专 业:通信工程 学 院:计算机学院 2017年 11 月 1 毛概大作业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摘要:《资本论》,究其本宗,首先它是......

    资本论读后感

    读《资本论》有感 ——剩余价值理论不是解释剥削现象的科学理论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读书笔记 最近,由于开设了《资本论》课程,在老师的细心讲解和个人学习的基础上,让我对《资本论》这部鸿著的部分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一些认识。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