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承材料

时间:2019-05-12 08:31: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师承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师承材料》。

第一篇:师承材料

师承资料摘录

源自期刊杂志

A:《中医教育》 1、24卷2005年一月第一期

中医师承教育调查研究报告------黄素英

观点:师承教育是中医传统培养人才的重要形式 2、25卷2006年5月三期

师承论------王琦

观点:师承贯穿中医2000年的发展历程中 3、25卷2006 年9月5期

1949—2001年北京中医师承教育史---王文娟、史青 内容:北京1991—2001年中医师承教育发展的历史、成就、特色 4、2007年11月六期

中医师承教育的研究和实践---黄素英

观点:师承与学位相结合是培养名医的最佳模式 5、2007年11月6期

探索现代高等教育与中医师承教育的契合点---王庆其

观点:将师承融入到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 6、2008年1月1期

把师承教育方式纳入中医临床型研究生教育之中的探索---叶放、周学平、王志英、郭立中 观点:将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纳入研究生教育内容 7、2006年11月6期

论名中医临床经验师承方法规范化---刘英锋、张光荣等

论述名老中医师承措施 8、2003年1月1期

名中医成长因素分析及对中医人才培养的启示---王新陆、付先军

关键词:学医兴趣、时机、文化修养、专研、多从良师、实践 9、2008年3月2期

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鞠新刚、姜真、王庆国

两种教育各有千秋、提出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上的建议 10、2005年9月5期

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与构想---王新陆

提出采取多层次、多样化培养模式 11、2007年9月5期

中医学徒教育发展机制的探讨---邓兰英

从文化角度看中医学徒教育

B、《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1、1993年5期

中医师承教育的回顾与展望----邓炳生、何学敏

观点:师承应保留逐步建立一种吸收传统教育和院校教育的新型中医教育 2、2007年8期

中医药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模式刍议---卢传坚、黄亮、黄秀云

观点:二者存在不足应结合本科导师制 3、2006年9期

中医人才培养多样化与柔性课程平台的构建---叶永玲、邓远美

观点:优化课程整体结构,减少刚性,增加柔性。

C、中医药管理杂志 1、2007年4月 15卷4期

现代创新师承教育模式的探索---杨志敏、毛炜

关键词:跨地区拜师

2、中医药师承教育学习模式的新实践---祝培英 观点:不同形式的导师制 3、07年九月15卷9期

浅析我国现代中医药法制体系制度、现状存在问题—李哲、鲁兆麟

观点:从立法角度分析师承教育 4、07年4月15卷4期

国外传统医药立法管理情况及启示 5、2009年9月

中医师承教育现状调研报告----聂海洋 剖析中国中医教育的现状

D、其他杂志

1、师承教育是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周云、蒋华

观点:应多读经典、做临床

2、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之比较—温茂兴

以临床实践为核心在院校教育中导入师承制

3、师承制教育模式内涵的探索—邓华亮、田思胜

观点:师承与院校教育并行

4、中医师承教育价值浅论---郭飞

观点:有不可衡量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

5、中医师承传授方式在中医教育中的重要性---李菲

观点:古今师承在中医流传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6、现代中医教育应借鉴传统师承教育的精髓—李海波

观点;继承是基础是前提

7、高等中医院校传统型人才的培养—曹丽娟

观点:培养传统型人才目前稳定性弱、统一性差

来自报纸: 中国中医药报

1、《大医,大师,大爱》--------纪念国医大师方谦和逝世一周年----周颖

关键词:尊古不泥

温故知新

精神传后人 2、80后学子的中医之途----李哲

观点:提出对现代模式的中医教育和中医环境下能否学好中医的担忧

3、按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办教育—山西中医学院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侧记

观点:在中医药高等教育框架内进行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传统中医药教育的回归

4、取师承教育精髓,培养中医临床型研究生---黄仲委 观点:中医发展需要培养一批铁杆中医

5、中医学本科毕业生岗位适应性调查结果公布:院校于师承教育结合是中医人才培养的好途径---李晓宏 健康报:

《中医人才培养离不开师承》---张家玮

观点;师承的形式以导师带临床实践为主,符合中医药学发展的自身规律

第二篇:医案整理(师承)

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 名:胡某 性 别: 女 年龄: 79岁 民 族:籍 贯:婚姻状况:已婚 初诊时间:2015.4.5 主 诉:间断性恶寒汗出多年,再发半月余。

现病史:每稍感风寒即觉畏寒,夜间汗出,常服一般治感冒药物如清热解毒口服液、感冒通等无效,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半月前因受凉再次出现上述症状,经输青霉素、清开灵注射液等无效。现症:恶寒,低热,夜间汗出,乏力。舌边尖红,舌苔厚腻微黄,脉弦紧。

既往史(药敏史):40年前曾患疟疾

辅助检查:体温37.5℃。血常规:WBC 5.2×109/L,N0.65,L0.35。

辨证分析:风寒袭表证

中医诊断:感冒(太阳少阳合病)西医诊断:病毒性感冒

治 法:和解少阳,解表温里。

方 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

柴胡15g,黄芩12g,桂枝10g,白芍15g,干姜10g,煅牡蛎30g,花粉15g,常山15g,茵陈20g,金银花20g,连翘20g,甘草10g。3剂,水煎服。

复 诊:目前精神尚可,服药平和,畏寒减轻,汗出减少,仍感乏力。舌尖红,苔厚腻微黄,脉弦细。以上方加黄芪30g,白术10g。3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脾肺气虚,稍感风寒即觉畏寒,夜间汗出,低热,常服一般治感冒药物,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伴乏力明显。既往治疗大多为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品,致使太阳之邪内陷,少阳枢机不利,又有内陷太阴之势。《伤寒论》原文提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历代医家均认为该方是治疗少阳兼水饮的方剂。《伤寒论》中认为少阳为半表半里,是表里传变的枢机,不仅是表证传里的枢机,也是三阳病传入三阴的枢机。

签 名: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点评:

签 名:

年 月 日 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 名:郭某 性 别: 女 年龄: 51岁 民 族:籍 贯:婚姻状况:已婚 初诊时间:2015.5.15 主 诉:咳嗽10余年,伴大便稀。

现病史:患者干咳,每至冬天发病,至春而愈。近半年加重,入秋即咳。到某西医医院就诊,西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给予西药治疗,效果欠佳,故求治于中医。现症:干咳无痰,咽痒,大便稀,纳可,小便可。舌质红,苔白,脉弦 既往史(药敏史):既往有慢性阑尾炎病史。辅助检查:-

辨证分析:气阴两虚证 中医辨证:咳嗽(气阴两虚)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

治 法:益气养阴,宣肺止咳。

方 药:党参30g,麦冬10g,五味子12g,干姜15g,细辛4g,柴胡15g,黄芩10g,炙麻黄6g,附子6g,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0g。15剂,水煎服。

复 诊:咳嗽明显改善,现遇冷咽痒,咳嗽无痰,纳可,二便调。舌淡,苔白,脉弦。以上方加桔梗12g、半夏12g。15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内伤“咳嗽”一证,多因感冒迁延日久,脾肺气虚,肝阴血虚,致使土不生金,木火刑金,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作。本案辨治应该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患者患病日久,气阴耗伤。二是遇冷而发咽痒,为风邪犯肺之象。三是大便稀,为脾肾阳虚,清阳下陷之证;舌质红,脉弦,为木郁化热所致。故在益气养阴的基础上,加入疏风(肝)宣肺、温补脾阳之品。签 名: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点评:

签 名:

年 月 日 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 名:梁某 性 别: 男 年龄: 47岁

民 族:籍 贯:婚姻状况:已婚 初诊时间:2015.5.20 主 诉:气喘10年余,加重2年。

现病史:患者于10年前出现咳嗽、气喘症状,晨起吸烟后症状加重,伴咳嗽、吐白痰,未予治疗。近2年症状日渐加重,遂来诊。现症:阵发性咳嗽、气喘,吐白痰,鼻塞,活动后气喘加剧,心慌、胸闷,饮食尚可,便溏,一日3~4次。舌质暗,舌苔黄腻,脉细数。

既往史(药敏史):对橡胶、冷空气过敏

辅助检查:心电图提示:①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03次/分;②侧壁及下壁缺血,T波改变。胸片提示:支气管炎性改变(肺纹理增粗,模糊,肺中下野点状阴影)。辨证分析:外寒内饮证 中医辨证:咳嗽 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

治 法:外散风寒,内温化饮。

方 药:小青龙汤合生脉散加味 炙麻黄6g,桂枝15g,炙甘草10g,干姜12g,细辛3g,五味子10g,白芍15g,党参30g,麦冬10g,陈皮20g,杏仁10g,附子6g,茯苓30g,厚朴20g,白芥子12g,苏子15g,莱菔子15g,柴胡15g,黄芩12g,生姜30g。6剂,水煎服。复 诊:咳喘明显减轻,活动后仍有气喘,大便稀薄,1日2~3次。舌质红,舌苔腻,脉细数。上方炙麻黄9g、干姜18g、附子9g、黄芩10g,加入白僵蚕15g、白术10g。6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 本案为气阴两虚之咳嗽、喘证。患者先天不足,肺脾气虚,脾阳不足,脾失健运,痰浊内生,肺气失宣,气津失布,痰浊更盛,上阻肺气,肃降失常,发为喘促。久咳肺虚,久病及肾,肾不纳气,则喘促亦甚。肺卫气虚,无力御邪,遇冷风及烟雾刺激则咳嗽、气喘、鼻塞;气阴两虚,心失血养,则活动后气喘加重、心慌、胸闷;脾虚湿盛,则大便溏薄。治疗上以宣肺散邪,温补脾肾,止咳平喘。

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点评:

签 名:

年 月 日 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 名:赵某 性 别:女 年龄: 43岁

民 族:籍 贯:婚姻状况:已婚 初诊时间:2015.6.14 主 诉:哮喘10年余,加重1个月。

现病史:哮喘10年余,每遇感冒发作,1个月前因受凉后致发热、哮喘,经西药治疗无效,遂来诊。现症:发热,体温36.8℃,哮喘(遇刺激性气体),鼻塞,流泪,打喷嚏(早晨),口干欲饮,目赤肿痛,恶心。舌质暗红,苔黄腻,脉细数。既往史(药敏史):-辅助检查:-辨证分析:肺脾两虚证

中医辨证:哮病(脾肺气虚)肺失宣降,肝经郁热。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

治 法:温补脾肺,疏肝清热。

方 药: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6g,杏仁10g,苏叶15g,葛根30g,青蒿20g,鳖甲15g,生地黄20g,牡丹皮15g,知母15g,黄芩15g,川芎20g,当归15g,柴胡15g,党参20g,麦冬10g,五味子15g,干姜20g,茯苓30g,细辛3g,炙麻黄6g,附子3g,青葙子30g,生姜30g。3剂,水煎服。

复 诊:服上方发热退,头昏、流涕、打喷嚏明显改善,目赤肿痛有所减轻。现仍哮喘(每遇刺激气体发作),平素受凉感冒发作,微鼻塞流涕。舌质红,苔黄厚腻,脉缓细数。患者发热止,故去青蒿、鳖甲、知母、当归、川芎。仍目赤肿痛,故加入茺蔚子30g、决明子30g。仍哮喘,加入厚朴15g、苏子15g,化湿消痰、理气平喘。4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 “哮喘”一证,多因外邪入侵、饮食不当等原因造成痰阻气道,肺失宣降所致。本案辨证注意三点:一是患者因外感风寒致肺气失宣,鼻塞,流清涕;二是寒邪阻滞经络,营卫受伤,郁而化热,故发热、目赤、咽痛,木郁克土则胃气上逆而恶心;三是伏痰遇感引触,邪气触动停积之痰,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痰气壅塞于气道,气道狭窄挛急,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痰气相互搏 而致痰鸣有声。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点评:

签 名:

年 月 日

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 名:范某 性 别:女 年龄: 39岁

民 族:籍 贯:婚姻状况:已婚 初诊时间:2015.6.14 主 诉:胃脘部嘈杂疼痛3年,加重1个月。

现病史:胃脘部嘈杂不适、闷胀疼痛,烧心,心烦,口干,口苦,头晕,大便基本正常,嗳气频频,纳差,大便正常。病人性情急躁,上腹部无压痛。舌红,苔白厚腻、中间微黄,脉弦。

既往史(药敏史):胃镜提示:胆汁反流性胃炎。辅助检查:-辨证分析:胆胃不和证

中医辨证:胃脘痛(胆胃不和)。西医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

治 法:清胆和胃。

方 药:桂柴胡20g,黄芩15g,半夏15g,黄连12g,吴茱萸3g,白芍20g,连翘20g,茵陈20g,乌贼骨20g,焦三仙各20g。3剂,水煎服。医嘱:忌食生冷及辛辣食物,调情志。复 诊:病人服药3剂,自觉胃脘嘈杂不适减轻,纳食增加,嗳气减少,余症同前。舌红,苔白腻,脉弦。处方对症,上方加枳实10g以加强疏肝理气之效。6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 本病案因患者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木郁化热,横克中土,导致脾胃升降纳运失常,而出现一系列脾胃失和的症状,故本病案症状在脾胃,实因肝胆木郁横乘中土而为,治当清疏肝胆,和胃降逆。故用小柴胡为少阳经之主方,实为肝胆与脾胃同治,具有清疏肝胆,健脾和;另配左金丸为《丹溪心法》治疗肝火犯胃证的代表方,黄连、吴茱萸相配,一则清泻肝火,二则降逆止呕。诸药合用,可使肝胆疏利,脾胃调和则诸症自除。早期以嘈杂湿热征象为主,故用乌贼骨收敛制酸,待嘈杂好转,去乌贼骨,加党参使邪去后脾胃得复,寓补于清疏之中,使补虚而不腻滞。

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点评:

签 名:

年 月 日

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 名:张某 性 别:男 年龄: 45岁

民 族:籍 贯:婚姻状况:已婚 初诊时间:2015.7.17 主 诉:胃胀不舒3个月。

现病史:自觉胃胀不舒,胃镜诊为“胃部幽门水肿”。服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及其他中药,多方求医无效遂来诊。现症:胃胀,大便可,小便黄,右侧胁肋部闷痛,饥饿时伴耳胀,耳鸣,耳干。舌淡,苔白,脉弦。既往史(药敏史): 辅助检查:-辨证分析:寒热互结 中医辨证:胃痞 西医诊断:胃部幽门水肿

治 法:清疏肝胆,温补三阴。

方 药:柴胡20g,黄芩12g,牡丹皮15g,栀子20g,桂枝20g,赤芍20g,白芍40g,炙甘草20g,茯苓20g,鳖甲15g,泽泻20g,白术10g,附子10g,丹参20g,檀香10g,砂仁10g,党参15g,干姜15g,桃仁10g,蒲黄15g,五灵脂15g,炙麻黄10g,细辛5g,生姜30g。6剂,水煎服。

复 诊:胃胀、耳胀减轻,大便稀,每日2次,小便黄,眼睛时感模糊。舌质淡,苔白,脉弦滑。上方去砂仁、檀香,加茵陈30g。6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 本案辨治应该注意两点:一是患者胃胀及右胁部闷痛,为肝胆郁热,横逆犯胃,胃纳脾化失职,故脘胀痞满,肝木横克脾土;二是患者伴耳胀,耳鸣,眼干,为肝火上炎所致,暗耗肝血继而出肝经阴虚而耳鸣、眼干。方选清胆和胃汤加减。方中柴胡、桂枝、鳖甲、白芍、黄芩入肝胆疏木达郁;茯苓、甘草健脾脾培土,渗湿化痰

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点评:

签 名:

年 月 日 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 名:孔某 性 别:男 年龄:40岁

民 族:籍 贯:婚姻状况:已婚

主诉:呕吐2个月。初诊:不明原因出现呕吐,饮酒后加重。曾服多种中西药,效果欠佳,后经人介绍遂来诊。现症:呕吐,口干苦,嗳气,大便可。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中医辨证:呕吐(肝胆湿热)西医诊断:慢性胆囊炎。治法:清疏肝胆、温中健脾。

处方: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2g,黄芩10g,党参20g,半夏12g,炙甘草6g,桂枝12g,白芍10g,干姜6g,青蒿10g,竹茹12g,生姜15g。6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呕吐止,现仍嗳气,胃脘胀满,昨日受凉感冒,鼻塞,流清涕。舌淡红,苔黄腻,脉弦数。上方加苏叶10g,焦三仙各10g。6剂,水煎服。后随访胃胀止,感冒愈,呕吐无复发,已停药。心得体会 :“呕吐”一证多由饮食不慎、外感六淫、情志不调等原因引起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但本案辨证应注意三点:一是患者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腻均为肝胆热邪,经气不利,郁而化热,胆火上炎所致;二是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故默默不欲饮食而喜呕。证属胆胃不和,方选小柴胡汤加减。方中柴胡苦平,入肝胆经,透泄少阳之邪,并能疏泄气机之郁滞,使少阳半表之邪得以疏散。黄芩苦寒,清泄少阳半里之热。柴胡、黄芩、桂枝、白芍使木得以舒、热得以清、体得以补,则肝胆疏泄功能正常。胆气犯胃,胃失和降,佐以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干姜、炙甘草温中健脾。青蒿、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二诊患者感冒加入苏叶,散寒解表;胃胀不舒加入焦三仙,健脾开胃,行气消食。诸药合用,肝木条达,脾升胃降,而诸症自愈。

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点评:

签 名:

年 月 日

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 名:金某 性 别:女 年龄:50岁

民 族:籍 贯:婚姻状况:已婚

主诉:腹泻伴胸脘部疼痛半年余。

初诊:半年前因饮食生冷后引起腹泻,水样便,伴腹痛,无下坠,日行七八次,不伴脓血,服黄连素片后,减至每日五六次,后逐渐出现下坠,大便伴白色黏液,胸脘部疼痛、纳差、消瘦、乏力气短,结肠镜提示溃疡性结肠炎。多方求治无效(曾用激素),近日加重。现症:腹泻,水样便,伴腹痛下坠,日行七八次,不伴脓血,伴白色黏液,胸脘部疼痛、纳差、消瘦、乏力气短。舌质暗苔白腻,脉弦细沉。大便常规:白细胞++++,红细胞++。

中医辨证:泄泻(肝脾肾功能失调)。西医诊断:溃疡性结肠炎。治法:疏利肝胆,健脾温肾。处方:方拟小柴胡汤合黄土汤加减。

柴胡15g,黄芩10g,党参20g,半夏20g,陈皮20g,木香15g,生地黄20g,阿胶2g,白术12g,附子12g,罂粟壳4g,炙甘草10g,灶心土30g。6剂,水煎服。医嘱:忌食辛辣。

二诊:病人服上方6剂,大便减为每日4次,精神好转,胸脘部疼痛减轻,但仍食欲不振,乏力,气短,余无特殊不适。舌质暗,苔薄白腻,脉弦细。证属肝经郁热,脾湿肾寒,治仍宜清疏肝胆,健脾祛湿,温肾祛寒。上方加延胡索20g。6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本病腹泻是因足三阴功能失调,且以太阴脾虚失统为主所引起。脾土虚弱,一则不能培木则厥阴肝经化燥而生热,二则无力制水则少阴肾阳衰微而水寒,如此形成寒水侮土而木郁克土,脾受水侮而木贼是导致脾虚失运而泄泻的根本原因。故此时非培土补中则脾不运,非温脾暖肾则寒不除,非养血调木则热不解。治宜温脾暖肾,疏肝养血。经方小柴胡汤是医治足少阳胆经功能失调的代表方剂。运用小柴胡汤化裁可治疗许多胃肠道病证,本病案症状在脾胃肠道,实因肝胆木郁横乘脾土,土不制水,寒水侮土。治以疏利肝胆,健脾温肾。故用小柴胡疏利和解,肝胆与脾胃同治。

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点评:

签 名:

年 月 日 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 名:宋某 性 别:女 年龄:44岁

民 族:籍 贯:婚姻状况:已婚

主诉:右下腹胀肿块2年余。

初诊: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满胀,下腹部肿块,经输液后症状减轻。近期症状加重,经人介绍,遂来诊。现症:腹胀,畏食生冷,下腹部及阑尾部硬块,平素畏风,双手中指关节郁胀,胸闷。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数。有胆囊炎、阑尾炎、过敏性鼻炎病史。

中医辨证:积聚(肝脾不和)。西医诊断:肠胃功能紊乱。治法:逐痰祛湿,温经通络。处方:大建中汤加减。

花椒6g,干姜10g,党参15g,薏苡仁30g,附子3g,败酱草30g,麦冬10g,五味子10g,柴胡15g,黄芩15g,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0g,小茴香15g,黄连10g,当归15g,通草15g,细辛3g,丹皮15g,生地15g。6剂,水煎服。

二诊:2009年9月8日。胸闷已愈,阑尾部硬块消失,现感阑尾部与脐部发硬,服药后仍腹胀,面色有光泽。自述畏风减轻,下肢冷感减轻,遇季节变化及咸食后手指中指关节郁胀,二便正常,睡眠可。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数。上方干姜加至15g,加大温中健脾力度。6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本案辨证应注意三点:一是患者平素畏食生冷,腹部肿块,时消时起,脾胃虚寒,运化失健,水谷精微不布,食滞、湿浊、痰气交阻,气机壅结,而为积聚证。二是患者脉弦数,为土虚不能培木,肝血虚累及于心,而见胸闷。《伤寒论》云:“阳明病,腹中寒痛,呕不能食,有物突起,如见头足,痛不可近者,大建中汤主之。”故方选大建中汤。方中花椒味辛性热,温脾胃,助命火,散寒除湿;干姜温中散寒,助花椒建中阳,散逆气,止痛平呕。党参健脾和胃。柴胡、黄芩、桂枝、白芍疏肝,清肝,补肝。生脉饮益气养心定悸。薏苡附子败酱草,健脾温肾,清热祛湿排脓。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治疗手指肿胀。诸药合用,气机调畅,方获佳效。

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点评:

签 名:

年 月 日

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 名:张 性 别:女 年龄:48岁

民 族:籍 贯:婚姻状况:已婚

主诉:头痛10年余,加重1个月。初诊:偏头痛(右侧)10年余,加重1个月。遇冷热刺激则头痛发作,常服西药止痛片,效果欠佳,遂来诊。现头痛,遇冷热刺激则头痛发作,眼干涩痛,耳痒,口苦,睡眠欠佳。舌质暗,舌苔白润,脉弦缓。既往史:①慢性胃炎史;②过敏性鼻炎(花粉,尘螨及油漆过敏史);③2006年5月查出卵巢囊肿。

中医辨证:头痛(肝胆郁热)。西医诊断:血管神经性头痛。

治法:温经散寒,清疏肝胆,疏络止痛。处方:温经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当归15g,白芍40g,桂枝12g,吴茱萸10g,川芎30g,干姜10g,党参15g,炙甘草15g,柴胡15g,黄芩12g,葛根30g,煅龙牡各20g,炙麻黄6g,附子3g,细辛4g,白芷6g。3剂,水煎服。医嘱:慎食辛辣刺激食物,避风寒,慎起居。

二诊:服药后病情好转,头痛减轻,上火症状减轻,活动后少腹痛,睡眠欠佳,白带量多、有血丝出现,食纳可,大便可,小便黄。舌质暗,舌苔白,脉弦缓。处方:柴胡15g,黄芩12g,炙甘草15g,赤白芍各15g,当归15g,川芎30g,黑干姜10g,葛根30g,桑白皮15g,丹皮15g,栀子20g,桂枝12g,生龙牡各20g,茯苓30g,桃仁10g,炙麻黄6g,附子3g,细辛4g,吴茱萸10g,党参15g,阿胶10g,麦冬10g。6剂,水煎服。心得体会:患者偏头痛部位在头之两侧,属于少阳头痛。且患者有眼涩、耳痒等肝胆经热邪上扰清窍的症状,故属于肝阳头痛。肝郁化火,暗耗阴血,风阳上扰清窍发为头痛。证属冲任虚损,肝胆郁热,瘀血阻滞。方选温经汤加减。吴茱萸性辛苦热,归肝、脾、胃、肾,伍桂枝辛温入肝以散肝经之寒邪,解肝气之郁滞,治疗头痛;伍柴胡、黄芩、当归、川芎、阿胶、白芍,清肝、疏肝、补肝、敛肝。炙麻黄、附子、细辛温经通络止痛。党参、生姜、炙甘草入太阴补中益气,使脾阳壮而气血生化有源。升麻、石膏、谷精草、栀子、黄连清热泻火,清利头目,眼干痒自止。诸药合用,经络疏通,则头痛愈。

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点评:

签 名:

年 月 日

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 名:许某 性 别:女 年龄:40岁

民 族:籍 贯:婚姻状况:已婚

主诉:眩晕头痛1年。

初诊:眩晕、头痛1年,发病前因洗头受风寒而致头痛,经西药治疗,有所减轻,但始终不愈。近两日因情志不舒致头痛,头晕,睡眠欠佳,心慌,口苦。现症:眩晕、头痛,睡眠欠佳,心慌,口苦,心烦,表情痛苦。舌淡苔薄黄,脉缓。血压正常。

中医辨证:眩晕(水寒土湿,木郁风动)

治法:温阳利水,清疏肝木。

处方:真武汤合小柴胡汤。

茯苓30g,泽泻20g,白术10g,附子6g,柴胡15g,黄芩15g,桂枝15g,白芍30g,炙甘草10g,枳壳15g,生龙牡各30g,夜交藤30g,益母草30g,豨莶草30g,夏枯草30g,珍珠母30g,怀牛膝20g,川芎30g,龟板10g,党参10g,麦冬10g,五味子15g,细辛3g,生姜30g。6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头晕头痛诸症减轻,睡眠正常。停药1个月,现头晕微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沉缓。予原方继用。

心得体会:眩晕一证,多由情志、饮食、体虚年高等多种因素,使肝风内动,脑失所养所致。本案的特点有二:一是患者因情志不舒,而致肝失条达,木郁化火,气血瘀滞,则头痛,口苦,睡眠欠佳,心慌。二是木郁克土,土不制水,肾水虚寒,水不生木,木郁风动,则眩晕。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治宜温阳利水,清疏肝木。方选真武汤温阳行水,健脾补肝。小柴胡汤疏肝解郁,清心除烦。因肾脾寒湿,致水不生木,土不培木,则木郁风动,伍三草益母汤(益母草、豨莶草、夏枯草、珍珠母),疏肝清风。

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点评:

签 名:

年 月 日

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 名:刘某 性 别:女 年龄:46岁

民 族:籍 贯:婚姻状况:已婚

主诉:胁痛半年余。

初诊:半年前因劳累后出现右胁下时发隐痛,睡眠不安,多梦,晨起全身困乏。门诊给予知柏地黄丸,无明显效果。现右胁下时发隐痛,伴全身困乏,小便失禁,劳累后双眼肿胀、睡眠不安、多梦,口干,饮食、小便正常,大便干。舌红,苔黄腻,脉弦细。

中医辨证:胁痛(肝胆火旺)。治法:清疏肝胆,温补三阴。处方:小柴胡汤加减。

柴胡15g,黄芩15g,党参15g,麦冬10g,五味子15g,桂枝15g,白芍30g,炙甘草15g,生龙牡各30g,夜交藤30g,丹皮15g,生地15g,茯苓20g,泽泻20g,干姜10g,附子3g,黄芪20g,升麻6g,大黄5g,细辛3g。6剂,水煎服。医嘱:慎食辛辣凉食,畅情志,勿过劳。

二诊:服上方睡眠好,多梦症状消失,右胁隐胀痛,口干苦黏,晨起口中有味,饮食正常,时有小便失控,大便正常,月经不调。舌质淡、边有齿痕,苔白腻。患者睡眠好转,去养心安神、滋阴潜阳之夜交藤、煅牡蛎。仍胁痛,加入疏肝理气止痛之延胡索、川楝子,温经通络之麻黄附子细辛汤。处方:柴胡15g,黄芩15g,桂枝15g,白芍30g,炙甘草15g,党参10g,枳实20g,川芎15g,香附15g,炙麻黄6g,附子3g,细辛3g,丹皮15g,栀子15g,延胡索15g,川楝子15g,黄芪20g,升麻6g。6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其支者,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邪在少阳,经气不利,郁而化热,胆火上炎,而致胸胁苦满。足少阳胆属甲木,化气于相火,少阳相火上扰则多梦,内传阳明而化热,则大便干。全身困乏、口干、小便失禁,为脾肾阳虚,全身气机失调,清阳不升,不能濡养全身脏腑所致。治宜清疏肝胆,温补三阴。方选小柴胡汤,方中柴胡、黄芩、丹皮疏散肝胆郁结之气,清泻肝经。

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点评:

签 名:

年 月 日

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 名:王某 性 别:男 年龄:25岁

民 族:籍 贯:婚姻状况:已婚

主诉:右胁胃脘部不适2年余,加重半个月。

初诊:2年前饮酒及劳累后出现胃脘及右胁不适(憋闷隐痛),乏力,食后尤甚,无泛酸烧心,常服香砂六君子丸等药无明显效果。当时查乙肝“两对半”及肝功能(具体不详),诊为乙肝。此次劳累后上述症状加重。现症:右胁胃脘不适(憋闷隐痛),食后尤甚,乏力,纳差,腹胀,嗳气,无泛酸烧心,精神不振,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质淡红,苔白腻微黄,脉弦细。乙肝标志物HBsAg、抗HBc阳性。肝功能SB0.4mg/ml,SGPT26U,SGOT36U。B超提示:慢性胆囊炎。

中医辨证:①胁痛(肝脾不和);②胃痛(胆胃不和)。西医诊断:慢性胆囊炎。治法:疏利肝胆,和胃消痞。

处方:小柴胡汤合半夏泻心汤、枳实消痞丸加减。柴胡20g,黄芩15g,半夏12g,党参20g,干姜12g,黄连10g,白术12g,茯苓30g,厚朴15g,焦三仙各20g,枳实15g,炙甘草10g。3剂,水煎服,日分3次服。

二诊:胃脘憋闷隐痛等症状减轻,仍食少乏力,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舌苔白腻微黄,脉弦细。仍属肝胆与脾胃不和,宜疏利肝胆,和胃消痞。继服上方。3剂,水煎服,日分3次服。

心得体会:本病案胸部及胃脘部憋闷隐痛久治不愈,并有右胁不适,问其治疗多为健脾和胃之品而效果欠佳。胃痛之病属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常规治疗不效必然病机复杂。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其支者,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邪在少阳,经气不利,郁而化热,胆火上炎,而致胸胁苦满。此病人病因饮酒及劳累而加重,劳累伤气,酒伤肝胆且生湿热,导致肝胆郁滞,郁而化热,横逆侵犯脾胃,运化失常,升降失司而出现上述诸症。

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点评:

签 名:

年 月 日

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 名:华某 性 别:女 年龄:45岁

民 族:籍 贯:婚姻状况:已婚

主诉:失眠半年,加重1个月。

初诊:发病前月经淋沥不尽,服中药西药消炎后,月经止,继而出现失眠多梦,全身乏力,到某医院,给予安眠类药物,未服用,感觉异常痛苦,遂来诊。现失眠,多梦,月经淋沥,全身乏力,自汗出,饮食二便尚可,表情抑郁,形体正常,面色微黄。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薄黄,脉弦细。

中医辨证:不寐(心肝阴虚火旺)。西医诊断:失眠。

治法:清补心肝,养血安神。处方:清木安神汤加减。

党参15g,麦冬10g,五味子15g,柴胡15g,黄芩15g,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6g,生龙牡各30g,夜交藤30g,当归15g,川芎20g,干姜6g,半夏10g,葛根30g,桑白皮15g。6剂,水煎服。医嘱:慎食辛辣凉食,畅情志,勿过劳。

二诊:服上方睡眠恢复正常,饮食二便可,夜间偶醒,多梦,口唇干。舌红苔黄,脉沉缓。上方加黄连6g。6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

本病案乃因月经不调所致失眠,“调经不离肝脾”,病因肝脾功能失调,脾不统血、肝不藏血致月经淋沥,肝血亏虚,木郁化火,母病及子,一则心失血养,二则肝火扰心,终致失眠。本案辨证应注意两点:一是患者本月经淋沥,气血不足,后因服多种清热泻火类药物更伤人体正气,造成体内阴血不足,血不养心,心神不安而不寐。正如《景岳全书》云:“无邪而不寐者,必营气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二是舌质红、苔黄为肝经热盛。证属心肝阴虚火旺。治宜清泻心肝,益气养阴。方选清木安神汤加减。方中柴胡、黄芩疏木达郁,清泻肝经热邪。当归、川芎、桂枝、白芍滋肝阴,补肝血,疏肝滞。配伍生脉散益气养阴止汗。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故以党参、干姜、炙甘草健脾益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生龙牡、夜交藤滋阴潜阳,养心安神。诸药合用,郁火得清,气阴得复,心血得养,神有所藏,而诸症自愈。

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点评:

签 名:

年 月 日 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 名:李某 性 别:男 年龄:68岁

民 族:籍 贯:婚姻状况:已婚

主诉:心悸胸闷6年,加重1周。

初诊:患者6年前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于某医院诊断为“冠心病”,平素服用通心络胶囊,病情稳定。2年前体质渐弱,易患感冒,每年感冒次数较多,且恢复时间较长,近日感冒后出现心悸、胸闷,感冒痊愈后余症不解,遂来诊。现症:夜晚心悸、胸闷,自汗出,头晕,腰腹部自觉发凉,口中涩,大便不调。舌质暗,苔白腻,脉弦缓。

中医辨证:心悸(气阴两虚)。西医诊断:冠心病。

治法:益气养阴,温补三阴。处方:生脉散合小柴胡汤加减。

党参20g,麦冬10g,五味子10g,柴胡15g,黄芩10g,桂枝15g,白芍30g,炙甘草15g,生龙牡各30g,益母草30g,丹参20g,檀香10g,砂仁6g,白术10g,干姜12g,附子6g,生地15g,酸枣仁30g,阿胶10g,陈皮15g,杏仁10g。3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自觉全身有冷感,夜间睡觉时心慌,口中涩,口干喜饮。舌暗,苔黄腻,脉弦滑。处方:党参20g,麦冬10g,五味子10g,苏叶15g,玉竹15g,苦参15g,柴胡15g,黄芩12g,炙甘草10g,白芍20g,当归15g,川芎20g,干姜12g,葛根30g,桑白皮15g,桂枝20g,生龙牡各30g,炙麻黄6g,附子6g,细辛3g。6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患者年老体弱,脏腑亏虚,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生长之气不足,以致气阴两虚。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不能化生气血,肝血不足,不能灌心,则心失所主,血脉失充;气弱不足,则鼓动无力,血行迟缓,心脉不畅,加之感受寒邪,寒性凝滞,痹阻心阳,故胸闷。夜间阴盛,故常于夜间发作;心脉痹阻,心失所养则心悸;脾气虚弱,土不生金,肺卫不固,则表疏自汗出;肝肾阴虚,肝风内动,则头目眩晕;脾主运化,肾主行水,脾肾虚寒,水寒土湿,则腰腹部自觉发凉;脾虚肝郁,肝脾不和,则大便干稀不调。故本案为肝脾肾功能失调而致气阴两虚之心悸。

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点评:

签 名:

年 月 日 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 名:徐某 性 别:男 年龄:56岁

民 族:籍 贯:婚姻状况:已婚

主诉:双下肢水肿4年,加重2周。

初诊:患者4年前出现双下肢水肿,西医院诊断为 “急性肾炎”,服中药7剂而愈。近2周因工作劳累,经常熬夜,出现双下肢水肿,经西医输液消炎治疗5天,症状缓解,但停药后复发,遂来诊。现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双腿沉困,自觉乏力,饮食、二便尚可,形体消瘦,面色晦暗无华。舌质暗,苔白,脉结代。

中医辨证:水肿(脾肾阳虚)。西医诊断:慢性肾炎。治法:温阳化气行水。处方:真武汤加减。

茯苓30g,泽泻20g,白术10g,白芍30g,附子6g,桂枝15g,党参20g,麦冬10g,五味子10g,炙麻黄6g,细辛3g,羌活20g,柴胡15g,黄芩10g,炙甘草10g,干姜6g,升麻10g,黄芪30g,当归15g,陈皮15g,怀牛膝20g,生姜30g。4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下肢浮肿减轻,双腿困痛减轻,睡眠欠佳,时发右胁下隐痛。舌暗,苔白,脉结代。上方减炙麻黄至3g、白芍至15g,去羌活、当归、陈皮,加附子3g、黄芩2g、苦参20g、生龙牡各30g、生姜30g。6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本案为脾肾阳虚之水肿。患者长期饥饱不调,脾气亏损,脾失健运,运输无权,水湿内停;长期劳累,肾阳虚衰,气化不利,最终引起脾肾俱虚,水湿潴留,泛滥肌肤,发为水肿。同时脾肾阳虚,土不培木,水不涵木,肝失条达,不能正常疏泄水湿,也是水湿停聚的因素之一。脾肾阳虚,水湿内停,故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双腿沉困;脾肾阳虚,清阳下陷,中气不足,则乏力,形体消瘦,面色晦暗无华;脉结代,乃少阴阳虚,心阳不足,心失所主之故;肝失条达,气机不畅,则胁下隐痛。治以温阳化气行水为总则,方用真武汤为主方,取其温补脾肾、化气行水之功;配以升麻、黄芪、当归、陈皮、柴胡、炙甘草,构成补中益气汤,以温补脾土,益气升阳,增强化湿之力;麻黄、细辛,取其辛温之性,宣散肺气、发汗行水、利水消肿,即《素问》“开鬼门”之意;党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泽泻利水渗湿;黄芩、桂枝疏肝泻热;怀牛膝补益肝肾。诸药合用肝脾肾同调,三阴并治,脏腑通调,水肿自除。

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点评:

签 名:

年 月 日 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 名:李某 性 别:男 年龄:40岁

民 族:籍 贯:婚姻状况:已婚

主诉:自汗2月余。

初诊:2个月前因劳累出现出汗量大,动则加重,夜间盗汗,自服六味地黄丸效果不明显,遂来诊。现自汗乏力,右侧手掌及前臂酸痛,平素畏食生冷,食后腹泻。胸腹部皮肤红斑、瘙痒。舌质淡红,苔白腻。

中医辨证:汗证(自汗)。西医诊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治法:调和营卫,固表止汗。处方:麻黄汤加减。

炙麻黄6g,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0g,党参20g,麦冬10g,五味子10g,煅龙牡各30g,柴胡15g,黄芩12g,附子6g,细辛3g,连翘20g,赤小豆20g,桑白皮15g,丹皮15g,生地30g,干姜10g,茯苓30g,白术10g。4剂,水煎服。

随访汗已止,已停药。

心得体会:患者食欲不振,畏食生冷,乃脾胃阳虚,气血生化乏源。土虚不能培木,导致肝血亏虚,疏泄失常,气血不和,营卫失调,卫归肺气,营归肝血,脾肺气虚,卫外不固,营阴失敛,则汗出。卫气外发而病解。方选麻黄汤。方中麻黄味辛性温,善走卫分,为宣肺发汗的要药;桂枝辛温专走营分,善于解肌发表,配在本方辅助麻黄,使营气外透而卫气外发,营卫调和;党参、麦冬、五味子养心气,益心阴,敛阴固表止汗;伍茯苓、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以资气血生化之源;柴胡、桂枝疏肝散郁,白芍、煅牡蛎补肝体、助肝用;麻黄、附子、细辛温阳解表,以防阳气外泄;合连翘、赤小豆解表透疹。

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点评:

签 名:

年 月 日

第三篇:师承合同

传统医学师承关系合同书

指 导师 承签 订公 证老 师人 员日 期日 期

甲方(指导老师): 乙方(师承人员): 姓名: 姓名: 性别: 性别:

出生年月: 年 月 日 出生年月: 年 月 日

单位名称及地址或家庭住址: 单位名称及地址或家庭住址:

依据《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卫生部第52号令)的有关规定,经指导老师与师承人员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下,建立师承学习关系,双方订立合同如下:

一、师承教学时间:自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止.总计教学时间不少于1500课时(需有教学记录)。

二、师承教学的地点(须为合法医疗机构):

三、师承教学的基本目标:

学习医生职业道德,树立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痛苦的思想;学习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医疗实践中遵纪守法,文明服务。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努力学习《中医学基础》等理论知识,虚心求教,学习中医技能,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四、师承教学的主要内容:

1.中医(民族医)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和指导老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技术专长等有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要熟悉《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学等中医经典,并学习与掌握1部与指导老师专业密切相关的经典著作。

2.中医(民族医)学术经验:中医内科 3.中医(民族医)技术专长:中医内科

五、师承教学的方式方法:

教师讲授,指导学生学习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六、指导老师职责:

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严谨的科学态度,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保证临床(实践)带教时间,精心组织教学,悉心传授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按照确定的师承教学计划,保质保量的完成带教任务。

七、师承人员职责:

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严谨的科学态度,勤奋好学,尊师守纪,保证跟师学习时间。虚心刻苦学习指导老师的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认真做好跟师笔记,及时归纳整理,并加以研究。诚实地接受指导老师和管理部门的检查和考核,完成教学计划确定的学习任务,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业务素质和水平。

本合同一式三份,双方签字后经县级以上公证机构公证,师承关系合同自公证之日起生效,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另一份由公证机构留存备案。

甲 方(签字或盖章): 乙 方(签字或盖章): 签订日期: 年 月 日 签订日期: 年 月 日 注:签订本师承关系合同必须用钢笔(或签字笔)填写,不得使用圆珠笔。

本师承关系合同书应经指导老师单位所在地县级以上公证机构公正。

第四篇:师承心得体会

师承心得体会

(六)《中医诊断学》已经开始了,老师说,中医诊断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法、诊病、辩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通过老师的讲解,似乎明白了它更注重患者的本身,也就是更注重整体观念,无论是环境,还是人本身而言,治疗的过程,都是需要辩证论治,而这一点,西医是完全达不到的。

中医学认为,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因果联系,人体是个有机的整体,疾病变化的病理本质虽然藏之于“内”,但必有一定的症状、体征反映于“外”,局部的表现常可反映出整体的状况,通过微小的改变看反常的所在,从而认识事物本质,这便是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讲课之中,老师举例西晋皇甫谧《甲乙经序》里说:“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言。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

老师举仲景与王仲宣的例子,虽然掺杂神奇色彩,但也更体现出诊断的原理——司外揣内,从外知内,通过望诊,面色、舌苔,望神,通过侦察其外部的征象,便可测知内在的变化情况,如《丹溪心法》总结说“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形诸外” 当下,许多宫廷剧中,体现太医医术精湛,经查会有“悬丝诊脉”的情节设置,夸大的同时,更无法衡定其中的真伪和是否属实,不过这一点设置,我觉得更能体现《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中的诊断学的另一个基本原理——“见微知著”,机体的某些局部的、微小的变化,中医对脉、面、舌等的侦察,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黄帝内经 素问》篇中,有“平人气象论”篇,详细的介绍了正常人的脉象,也就是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加以辨别,发现太过、不及以及异常的情况,这就是诊断的另一个基本原理——以常衡变,要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察比较,才能知常达变。中医望色、闻声、切脉等用以诊断病变,进而认识疾病的本质,老师说,这也就是所谓以我知彼,以观太过不及之理的诊断原理。

老师运用举例子,生动的讲解了中医诊断学入门的基础,同时也复习了中医基础中的部分内容,深入浅出,更是指出学习诊断学,是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基本思维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还强调运用中医思维,所以想学好中医诊断,必须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

第五篇:医师承总结

医师承总结 从医十八年以来,我一直从事内科住院部工作,虽然有时也在临床中运用中医辨证施治的理念,处方用药,但总不能得心应手。故大多数情况下以西医治疗手段为主,对中医的疗效没有信心。今年有幸能师承于四川省十大名中医之一陈老师,通过老师口传心授,精心指导,耳濡目染,我逐渐领悟了祖国医学的经久的魅力,看到了中医学的博大精深和现代医学不可及的地方,故而对中医事业充满了信心,决心专心致志学好中医,用好中医,传承好中医。通过半年多的学习,我受益匪浅,现将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一、“以大医精诚为念,矢志利益苍生”

“古今欲行医于天下者,先治其身;欲治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精其术”,此可谓医者仁心。作为一名医者,除了要有高超的医术,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陈老在“仁心、仁德、仁术”方面都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总是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以解除他们的病痛为己任;在临床诊治过程中态度谦和,耐心为病人讲解、分析病情;总是为患者着想,从来不开价格昂贵的检查和药物;有时不收取挂号费为患者免费诊治....老师的言传身教深深的感染着我们每一位学员,我将继承老师对患者的这份责任心和爱心,定将孙思邈“大医精诚”做为自己一生圭臬,真正做到“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二、加强中医理论学习,理论联系临床。

理论来源实践,实践基于理论,这是中医药学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实践中不断地加强中医理论学习,对提高临床疗效大有裨益。中医临床的依托,乃由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四诊八纲,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基本理论,而如何掌握和运用好,无疑需弄清各有关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彼此间错综复杂关系,并通过临床实践不断地加以充实和提高,从而指导临床,开拓创新。当然,熟读、熟背经典的主要条文,并读懂全书的宗义也非常有必要。如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外感温热篇》等读到不加思索,张口即来,才能对中医理论有深刻的理解,到临症时就会有活水源头,不至枯涩乏术。陈老还教导我们,作为一名中医师,还应该熟知中药学的知识,掌握好药物的性、味、归经;并且能够熟悉药物的炮制;识别药物的品质和伪劣,才能保证用药的疗效与安全。因此,我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加强理论学习;到中药房辨识药材;把理论和临床有机的联系起来,不断思考可总结,使得自己的中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

三、与时俱进,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陈老认为: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辨病与辨证已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认识和治疗疾病的需求,其局限性已渐渐在临床上显露。为弥补传统的辨病与辨证方法不足,将现代医学诊断疾病的指标作为中医辨证的一部分,不仅可以提高辨证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而且还给传统的辨证思维方式以新的思想。陈老主张1.病证结合。在临床中,首先是诊断病人患了什么病,再根据中医理论辨证 治疗。只有病证并重,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临床疗效才显著。如临床常见的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和部分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人,都可表现为右肋部胀满或痛,都可用疏肝理气法治疗,但由于二者各有其病理特点,治疗时还应同中有异。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加郁金、茵陈、焦栀子等利胆之品; 胃、十二指肠溃疡:加左金丸、海螵蛸等制酸。2.无症从病。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有些疾病早期或后期无任何临床症状可辨,而理化检查异常。对这类病人,采用因病施治之法。3.无病从证。无病是指目前暂时未能诊断出来的病,如一些不明原因的口干等各种检查未发现任何异常,但中医辩证却已明确显示胃阴虚、肝肾阴虚证。此时应无病从证,采用益胃汤或一贯煎、六味地黄丸之类的方剂加减治疗,常获得满意疗效。4.中西结合。中医、西医虽然理论体系不同,各有长处、各有千秋,不能相互攻击其短,而应该取长补短。一个好的中医,应在学习中医同时,不断学习现代医学,为中医学服务,提高临床疗效。如肺结核,慢性胃炎等。

四、总结老师经验,学以致用。

陈老师行医几十年,具有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他擅长治疗各种内科、妇科及儿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以及疑难杂症。在跟师学习的这短短的一段时间,已经让我体会到了陈老师是一位博学的老师。他并常常把临床实践中需要我们重点学习和掌握的临床技巧,耐心的给我们讲解,把临床实践上升为理论,用于教导我们,使我们从实践-理论-实践的模式中提升自己。我深深体会到跟诊和病案整理是继承老师经验的有效途径。跟随老师应诊,面对临床病例,从写病例、四诊入手,反复体会老师的辨证思想、用药经验,包括如何抓主症、辨证分析、治法、用药经验及诊疗技巧。医案可以反映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我利用空闲时间,整理老师医案,特别是一些疑难病案及用药疗效显著的病案,分析老师的用药特点,从中受到启发,以指导自己临床的辨证施治。

通过半年多的学习,我总结出陈老师在临证时主张采取双重诊断,灵活运用“病证结合”、“无症从病”、“无病从证”等方法,同时注重“中西医结合”。例如:老师在胃痞病治疗中,结合现代医学胃镜的检查手段,对应用药,此乃老师用药特色,临床疗效确切。如患者胃镜检查伴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则常加用黄连,黄芩,黄柏,大黄,栀子,紫花地丁,蒲公英,高良姜,砂仁等,因其都有不同程度的抗幽门螺旋杆菌的药理作用,并辩证使用,而不脱离中医辩证,把所有抗幽门螺旋杆菌药物罗列一起,这样就偏离了中医辨病与辩证的理论宗旨。

再如乙肝的治疗,陈老会通过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以明确大、小三阳,肝功有无异常,再结合临床辩证论治。陈老师将乙型肝炎的病因概括为内、外两方面。外因有湿热疫毒、饮食不节。其中最主要的是湿热疫毒。“湿”反映乙型肝炎具有重浊粘滞的性质,整个病变过程缠绵难愈。“疫毒”则反映其具有传染性的特征。内因则与正气亏虚、内伤不足有关。由于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因此正气不足首先变现为肝肾亏虚。当湿热疫毒侵袭人体,如若正气实,邪气微则可驱邪外出,临床可不出现症状或症状轻微。若正虚邪恋,则病 情迁延不愈;若邪实正衰,正不胜邪,则病情危重。因此,临床上必须将扶助正气放在重要的位置。临床上陈老将乙型肝炎分为以下四型来辨证论治:

1、肝胆湿热型 症见:胸脘痞满,恶心呕吐,腹胀,厌油纳差,口干而苦,小便黄,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爽,部分患者有目黄、身黄、发热,舌质红,苔腻或黄腻,脉弦滑或滑数。治宜清热利湿,解毒醒脾,活血凉血。方用茵陈蒿汤加减。

2、肝郁气滞型 症见:胁肋胀痛,胸闷腹胀,体倦乏力,纳差嗳气,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多弦。治宜疏肝理气,活血解毒。方用四逆散加减。

3、肝郁脾虚型 症见:身倦乏力、胁肋胀痛,胸闷腹胀,纳呆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弦。治宜疏肝活血,健脾益气。方用逍遥散加减。

4、肝肾阴虚型 症见:体倦乏力,右胁不适,或有隐痛,头晕耳鸣,腰背酸痛,两目干涩,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治宜滋肾柔肝,养阴活血,方用一贯煎加减。乙肝的治疗到现在仍是医学界的难题,西医无特效药。而中医治疗有可喜的进步,也有更好的发展空间。陈老师在治疗乙肝时,常常辨证选用具有降低转氨酶的药物,如邪热或湿热炽盛的急、慢性肝炎伴转氨酶升高者常常选用垂盆草;湿偏盛者常常选用虎杖;热偏盛者可选用龙胆草;而肝肾阴虚、气血不足、脾肾阳虚者往往加用五味子。而护肝降转氨酶的药物,常选用柴胡,茵陈,女贞子,五味子等有疏肝柔肝作用的药物。陈老师之所以这样用药是基于对药物性味、功效、特性的准确把握,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理念,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不断学习和探索的地方。在跟师陈老学习过程中,让我亲身体会了陈老运用经方、验方治

六月份师承心得

6月9日跟师出诊时学习到一病例,与大家分享,并分析中医药治疗老年痴呆症。

患者康丽云,女,69岁,因记忆力明显减退一年来诊。患者一年来自觉记忆力明显减退,并且爱忘事,生活中有焦虑和消极情绪。神经系统查体:意识清楚,语言流利,无失语及构音障碍,记忆力、计算力减退,空间定向力障碍,额纹及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四肢肌力正常,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对称存在,无感觉障碍,无共济失调,巴氏征阴性。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中医诊断:健忘-肾精不足西医诊断:老年痴呆症。处方以益气养血,补肾填精为主。处方5副中药口服,一周后复诊,患者症状未见好转,于上方再处5副。第三次来诊后,患者记忆力较前见好转。病例分析:

老年痴呆症是以中老年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判断能力等认知功能下降,或伴随出现脾气暴躁、精神抑郁、紧张感等行为异常,甚至日常生活能力下降而需要他人照料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其病理改变为大脑皮质萎缩,皮质神经减少,大脑皮质和海马中大量神经元纤维缠结和老年斑。该病是发生于老年期或老年前期的一种慢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该病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严重丧失生活自理能力。随着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的增多,其发病人数亦相应增加。积极防治老年性痴呆已成为老年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课题。现代医学虽从神经病理学、生物化学、基因学、病毒学

等方面对老年痴呆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仍未完全明了。国内外仍缺乏有效的临床治疗药物及技术手段,采用中医药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

老年痴呆症属于中医学的“呆病”、“健忘”、“虚劳”、“善忘”等范畴,中医学认为其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功能失调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髓减脑消,神机失用,脑髓空虚,气血不足致心神失养。多表现为本虚标实,以心肝脾肾虚为本,痰瘀内生,气血逆乱为标。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脑为髓海”,肾虚则脑髓不充,老年痴呆的治疗当以益肾健脑、填髓增智为主,兼以健脾益气、活血化瘀。按此治则,采用西洋参、鹿角胶、龟板胶、紫河车、天麻、全蝎等名贵中草药组方研制中成药,多具有填髓增智、健脑开窍之功效。可改善微循环,防止脑组织缺血、萎缩,对各类老年性痴呆及小儿大脑发育不全,脑炎后遗症,难产等所致的智力低下、记忆力减退、言语迟缓、流涎、脑萎缩等症均有良好的疗效。一些现用中成药在抗痴呆方面的作用也引人关注,如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归脾汤、天王补心丹四种传统补肾中药研究后证实,其都有抗衰老及抗氧化作用,对于早老性痴呆、神经衰弱及健忘均有疗效。有效地控制脑动脉硬化的发展,对改善大脑组织的血流灌注,维持大脑代谢的正常,对预防痴呆的发生具也有积极的意义。

老师的方子之所以有效,就是因为抓住了老年痴呆症的中医药治疗的精髓。我们临床看病会遇到很多想不到的病例,不能因为没见过

患者姓名:魏荣钊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54.5.26 就诊日期: 2015年7月6日 初诊□复诊□ 发病气节:大暑

主 诉:双膝疼痛30年,加重伴左腿后外侧疼痛麻木4天 现病史:患者30年前劳累后出现双膝疼痛,上下楼梯负重后痛甚,曾就诊我院,诊断为“双膝骨性关节炎”,给予针灸治疗缓解后出院。4天前负重后出现双膝疼痛及左腿疼痛,由臀部向左腿后侧放射,双膝无红肿、无发热,无腰痛,伴有左腿麻木,左脚背为甚,现为求系统治疗,来我院我科就诊,以“膝关节病”收入院。入院症见:神志清楚,精神一般,双膝疼痛,左膝为甚,左腿疼痛麻木,左脚背麻木为甚,由臀部向左腿后侧放射,双膝无红肿、无发热,无腰痛,纳可,夜寐欠安,夜尿频,一小时一次,大便可。无咳嗽发热。

既往史:既往双膝骨性关节炎病史30余年,高血压病20余年,最高血压为180/100mmHg,口服左旋氨氯地坪片、酒石酸美托洛尔等药物后血压控制平稳;糖尿病9年余,口服阿卡波糖、二甲双胍降糖治疗,血糖控制平稳,前列腺病10余年,曾有心脏早搏病史,否认其他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病史,阑尾切除术后40余年,无其他外科手术史,无重大外伤史、无输血史,预防接种史随当地进行。过敏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志清楚,慢性病容,自主体位,对答切题,查体合作。右下腹可见一长约10cm手术瘢痕。腹平坦,无压痛及反跳痛。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脉诊: 脉细 舌诊:舌暗红而干,苔黄 辅助检查:左腿X片示:膝关节病 中医诊断:1.膝痹病2.风眩病3.消渴病4.精窿病5.腰痛病

西医诊断:1.膝关节病2.高血压Ⅲ期3.2型糖尿病4.前列腺增生5.腰椎间盘突出 治疗法:针刺,以补益肝肾、疏通经络为主

其他治疗:热敏灸:血海、梁丘、足三里、三阴交以补益肝肾、温经通络。静滴丹红注射液活血化瘀通络,静滴注射用复合辅酶改善细胞代谢。中药以杞菊地黄汤加减以补肝肾、强筋骨,方药(枸杞子15g、菊花10g、生地15g、山茱萸10g、山药15g、牡丹皮10g、茯苓12g、泽泻6g、懈寄生15g、川牛膝12g、独活10g、杜仲10g、首乌藤15g、鸡血藤15g *5剂)

患者:严玉霞 年龄:52 职业:小学教师

既往病史:腰痛 腰椎间盘突出 坐骨神经痛 2010.下半年影像学表现:

腰椎序列整齐,生理曲度存在,多个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变尖,诸腰椎间隙不窄,部分椎间盘在T2WI信号减低,腰4-5,椎间盘向周围膨出,硬膜囊前缘受压;腰3腰4椎间盘向后上方突入椎管,后方椎管狭窄,马尾神经受压。脊髓,圆椎,马尾信号未见异常,诸椎小关节及附件未见明显异常信号影,椎旁软组织未见明显异常。诊断意见:

1:入院治疗 推荐小针刀

2:口服药治疗 中药:滋补肝肾,活血化瘀,舒经通络.西药:镇痛,消炎止痛,消肿,营养神经 3:外用药治疗: 4:按摩治疗 5:针灸治疗 针刺放血:

1取双下肢委中刺络放血 2董氏奇穴中双金(金枝 金林)针刺穴位 委中 承山 膝关 足三里 环跳(电针为最宜)按摩调理 双下肢抖法(小幅度,要有痛感)2 腰部扳法(响声为标准,且不可连续)3 点穴按摩法(穴位同上,一定要按到有痛感 热感)4 拨筋法 封闭疗法

封闭治疗分两种应用方法,一种为椎管内封闭,一种为神经根封闭。顾名思义,椎管内封闭是直接用药物注射到椎管内,神经根封闭是把药物注射在神经根周围。注射的药物以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加局部麻醉为主。在激素的作用下,可以减轻和消除神经根的无菌性炎症和水肿;麻醉药物则为止痛,麻醉神经使其敏感性降低。导致腰腿痛,主要是由于腰椎间盘髓核压迫神经后导致神经根发生水肿和无菌性炎症,所以封闭的效果就是止痛,突出物压迫无法解决,当封闭药效过后腰腿痛症状马上又恢复。椎间盘镜微创手术 为了避免常规开放性手术的大损伤问题,减少手术的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在显微外科和关节内窥镜辅助腰椎间盘手术,虽然是减少了手术过程中对正常骨关节的破坏,但微创手术一样是手术,也有手术的风险和并发症,另一个最主要问题在于手术视野变小之后,难以干净彻底摘除病变腰椎间盘髓核,增高了手术不成功的风险。小针刀疗法 小针刀疗法是在针灸和封闭疗法的基础上发展来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小针刀是以针刀这种手术器械,在腰痛的痛点上进行广泛的剥离松解,再注射入局部麻醉药物加激素药物,起到消炎止痛作用,小针刀的目的就是为封闭范围扩大创造条件,因此,小针刀治疗其实就是一种封闭疗法的改良,其治疗效果等同封闭。由于在治疗过程中运用到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因此不可多用。激素的副作用会引起如骨质疏松、胃肠反应、痤疮多毛,向心性肥胖等,而且同时伴随糖尿病、高血压等患者禁用。药物倒流 运用直流电疗离子导入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也应按中医辨证诊治的原则选药组方。下面推荐两组处方:

(1)以舒筋活络,祛风除湿为原则,药物组成为:桂枝、川乌、草乌、秦艽、木瓜、天南星、羌活、独活、当归各20克,公英、威灵仙各30克,水煎备用。

(2)以舒筋活络、活血止痛为原则,药物组成为:桂枝、川芎、当归、红花、丹皮、秦艽、木瓜、羌活、乳香、没药各20克,伸筋草、透骨草、海桐皮、公英各30克。水煎备用。艾灸法

灸法的种类有很多,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除与针法相结合的针柄灸外,还可单独使用艾卷灸,取肾俞、大肠俞、秩边、环跳、承扶、殷门、委中、阳陵泉等穴,每次选3~4穴,每穴各灸15~20分钟,隔日一次,15~20次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 腰椎部:

1.睡床要软硬适中,避免睡床过硬或过软,使腰肌得到充分休息;避免腰部受到风、寒侵袭,避免腰部长时间处于一种姿势,肌力不平衡,造成腰的劳损。

2.腰的应用:正确用腰,搬抬重物时应先下蹲,用腰时间过长时应改变腰的姿势,多做腰部活动,防止逐渐发生劳损,因工作性质而用腰过度或已产生轻度劳损时,可服用对症中药,避免劳损进一步加剧,而最终引起腰椎退性改变。

3.腰部保健运动:坚持腰的保健运动,经常进行腰椎各方向的活动,使腰椎始终保持生理应力状态,加强腰肌及腹肌练习,腰肌和腹肌的力量强,可增加腰椎的稳定性,对腰的保护能力加强,防止腰椎发生退行性改变。颈椎部:

1.睡觉时枕头高低相当于肩部的宽度为好,软硬合适,睡眠时要盖好衣被,避免颈部 和肩部受冷。

2.看书、学习或工作中,应时常改变颈部姿势,一定时间后要活动颈椎,避免颈部肌肉疲劳,颈椎正常曲度改变。胸椎部:

1.避免背部受凉,可作适当背部活动,可适当进行轻手法按摩或理疗。2.避免搬抬、扛重物造成胸椎的再次损伤

针灸病案一 胃痛 【概述】

胃脘痛又称胃痛,以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古代文献也将胃脘痛称为心痛,心下痛等。但它与真心痛不同,《灵枢·厥病》指出:“真心痛,手足青志节,心痛甚,旦发夕死。”从症状体征及预后方面,与胃痛做了明确区别。

胃痛的病变在胃,与肝脾的关系密切。胃脘痛按病因分为寒邪犯胃、饮食停滞、肝胃郁阴虚胃痛、脾胃虚寒、瘀血停滞六型。本证多见于现代医学所指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癌,胃神经官能症等。【针灸治疗】

循经取穴,以足阳明胃经穴为主,佐以脾胃之俞穴募穴。寒邪犯胃:取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针用补法,多灸。饮食停滞:取中脘、足三里、建里。针用泻法或加灸治。肝气犯胃:取中脘、内关、足三里、期门、阳陵泉、太冲。针用 泻法,不灸。

脾胃郁热:取中脘、内关、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内庭。针用 泻法,不灸。

脾胃虚寒:取足三里、内关、脾俞、胃俞、中脘、关元。针用补 法,多灸。

瘀血停滞:取足三里、内关、膈俞、血海、梁丘、公孙、三阴交。

void function(e,t){for(var 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a=+new Date,i=[],o=function(){this.removeEventListener&&this.removeEventListener(“load”,o,!1),i.push({img:this,time:+new Date})},s=0;s< n.length;s++)!function(){var e=n[s];e.addEventListener?!e.complete&&e.addEventListener(“load”,o,!1):e.attachEvent&&e.attachEvent(“onreadystatechange”,function(){“complete”==e.readyState&&o.call(e,o)})}();alog(“speed.set”,{fsItems:i,fs:a})}(window,document);

针用泻法,加灸。针灸病案二 腰痛 【概述】

腰痛是以腰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症,是临床常见症候之一。表现为腰部的一侧或两侧,因腰为肾之府,腰痛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临床上根据病因分为寒湿腰痛、湿热腰痛、肾虚腰痛和瘀血腰痛四型。

现代医学的肾脏疾病、风湿病、类风湿病、腰部肌肉骨骼的劳损及外伤等,以腰痛显著时,可参考本证辩证施治。【针灸治疗】

循经取穴,以足太阳经为主,佐以辨证取穴。

寒湿腰痛:取肾俞、大肠俞、委中、腰阳关穴。针用泻法,加命 门、肾俞穴,以隔姜灸。湿热腰痛:取肾俞、大肠俞、三焦俞、委中穴。针用泻法,可灸,或加梅花针腰部叩刺后拔火罐。

瘀血腰痛:取膈俞、脾俞、天应、委中、次髎穴。针用泻法,或 加梅花针腰部叩刺后拔火罐。

肾虚腰痛:取肾俞、志室、太溪、八髎、命门穴。肾阳虚针用补 法,多灸;肾阴虚针用补法,不灸。针灸病案三 感冒

var cpro_psid =“u2572954”;var cpro_pswidth =966;var cpro_psheight =120;

【概述】

感冒,俗称伤风,是临床常见的外感疾病之一。多因风邪侵袭人体,由于腠理不密,卫气不固,风邪乘机从口鼻或皮毛入侵,引起一系列肺经症状所致。以鼻塞、流涕、声重、头痛、恶风或发热为主症。临床上分有风寒感冒、风热感冒两型。该病不分男女老少,四时皆有,但以春冬季节多见,一般经治疗后,数天即愈。如病情较重引起广泛流行者又称“时行感冒”。现代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属感冒,流行性感冒属于时行感冒的范围。【针灸治疗】

循经取穴。以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为主。风寒感冒:取大椎、风池、列缺、合谷、肺俞、风门、外关穴。针用泻法,加灸大椎、肺俞、风门穴。

风热感冒:取曲池、合谷、大椎、风池、鱼际穴。针用泻法,不灸

加减:鼻塞流涕加迎香穴,头痛加太阳、印堂穴,咳嗽痰多加 天突、丰隆穴,咽痛加少商穴。

void function(e,t){for(var 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a=+new Date,i=[],o=function(){this.removeEventListener&&this.removeEventListener(“load”,o,!1),i.push({img:this,time:+new Date})},s=0;s< n.length;s++)!function(){var e=n[s];e.addEventListener?!e.complete&&e.addEventListener(“load”,o,!1):e.attachEvent&&e.attachEvent(“onreadystatechange”,function(){“complete”==e.readyState&&o.call(e,o)})}();alog(“speed.set”,{fsItems:i,fs:a})}(window,document);

双侧查多克征(-),双侧奥本海姆征(-)右侧浅感觉减退,舌质淡红,苔黄腻,脉弦滑。四诊摘要:患者张XX,中年女性,素体偏胖,嗜食肥甘,既往高血压病史一年,现言语欠清晰,右侧肢体活动无力,右上肢不能活动,右下肢可抬离床面,无饮水呛咳,无吞咽困难,无头痛、头晕、无心慌、胸闷,无视物旋转,饮食及睡眠可,大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黄腻,脉弦滑。

辨证辨病分析:患者中年女性,平素喜食肥甘之品,聚湿生痰,痰浊瘀血流串于经络之中,脉络不畅,经脉失于濡养,故见右侧肢体活动不灵,言语不利;痰浊蒙闭清窍故见头晕,舌质淡红,苔黄腻,脉弦滑为痰湿内盛之征,综观舌脉症,辨为风痰阻络之中风,其病位在脾、胃、脑,病属虚实夹杂之证。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中风 中经络 风痰阻络

西医诊断:1.脑出血恢复期 2.高血压病2级

极高危险组

诊疗计划:1.Ⅱ级护理;2.低脂低盐饮食,监测血压;3.完善各项入院检查;4.中医治疗原则:利湿化痰,疏经通络 针灸治疗:针刺以取足太阴脾经和足少阳胆经经穴为主,头体针结合,针用泻法,日针一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并配合远红外照射。取穴如下:(均以右侧为主)

顶区 额区 颞区 廉泉 手三里 外关 合谷 血海 阴陵泉 丰隆 足三里

var cpro_psid =“u2572954”;var cpro_pswidth =966;var cpro_psheight =120;

中药治疗:桑钩温胆汤加减。5.静点改善脑细胞代谢、对症支持药物。治疗第四天,患者诉病情较前稍有好转,右侧前臂可在床位上稍微挪动。右下肢可抬离床面5cm左右,无右侧肩关节及右下肢疼痛。无饮水呛咳,无吞咽困难,食纳可,二便正常,夜休可。患者因无神志障碍,故不属于中脏腑;因无四肢厥冷等,故不诊为厥证;因无项背强直,四肢抽搐,故不诊断为痉证。继续以针刺治疗为主,治以“利湿化痰,疏经通络”取穴如下:

顶区 额区 颞区 廉泉 手三里(右)外关(右)合谷(右)血海(右)阴陵泉(右)丰隆(右)足三里(右)

配合远红外照射。指导患者良肢位摆放,扩大关节活动度,增强肌张力,继观。治疗一个疗程,患者在家人搀扶下可缓慢行走。右侧髋关节屈曲力量尚可。右侧膝关节控制力量较差,无头痛,无心慌,无恶心、呕吐,食纳可二便正常,夜休可。查体:心肺听诊阴性,右上肢近端肌力Ⅱ级。右上肢远端肌力Ⅲ级右下肢肌力Ⅳ-肌张力可。右侧各种腱反射稍亢进,左侧肢体肌力Ⅴ,肌张力正常,右侧浅感觉减退,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患者平素喜食肥甘之品,聚湿生痰,痰浊瘀血流串于经络之中,脉络不畅,经脉失于濡养,故见右侧肢体活动不灵,言语不利舌质淡红,苔黄腻,脉弦滑为痰湿内盛之象。治以“利湿化痰,疏经通络”方药以桑钩温胆汤加减。继观。

治疗三个疗程后,言语清晰流利,右侧肢体活动较前有力,右上肢屈伸无明显受限,右手拿物力量欠佳,偏瘫步态,无饮水呛咳,无吞咽困难,无头痛、头晕,无心慌胸闷,无恶心、呕吐,食纳可,夜休可,二便正常。查体:心肺听诊阴性,右上肢近端肌力Ⅳ级,右上肢远端肌力Ⅲ级,右下肢肌力Ⅳ 肌张力可。右侧各种腱反射稍亢进,左侧肢体肌力Ⅴ,肌张力正常,右侧浅感觉减退,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出院医嘱:1.畅情志,避风寒,低盐低脂饮食;2.遵医嘱口服药物,勤测血压;3.加强肢体功能训练;4.如有不适及时就诊。面瘫 姓名:石XX 性别:男 出生: 1966年10月22日 年龄:43岁 婚姻状况:已婚

以“左侧口角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四天”之主诉于2009年1月4日入院 患者四天前受凉后出现左眼迎风流泪,无头痛、头晕等不适,家人发现其左侧口角向右歪斜,无言语不利,无半侧肢体麻木及活动不灵。在当地门诊给予静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下载券 174人已下载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我要定制简历

点液体(具体不详)症状无明显缓解,遂来我科门诊,以“面瘫”收住我科。刻下:患者感左侧面部肌肉活动不灵,左侧闭目无力,夹食漏饮、鼓腮漏气,无明显耳后疼痛,无咳嗽、咳痰,无头晕头痛,无恶寒发热,无语言不利,无肢体麻木及活动不灵,食纳可,睡眠可,二便调畅。

既往体健,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及花粉过敏史。父母体健,否认有家族遗传病史。

T:36℃ R:20次/分 P:74次/分 BP:100/60mmHg神志清楚,精神可,言语清晰,主动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及出血点,各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颅无畸形,左侧额纹变浅,眼球转动灵活,无震颤,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左侧闭目露睛约3mm,外耳道无异常分泌物,听力无下降,无疱疹,左侧乳突轻压痛,左口角略下垂,左侧鼻唇沟变浅,人中沟稍右偏,舌前2/3味觉无减退,伸舌不偏,咽不红,扁桃体不大,咽反射存在。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颈静脉无怒张。心肺腹阴性,双下肢不肿。四肢脊柱无畸形,四肢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双侧各种腱反射存在,双侧霍夫曼氏征(-),双巴彬氏征(-),左面部痛觉正常,双侧深浅感觉对称存在,舌质淡,苔薄白,脉浮。

四诊摘要:患者石XX,中年男性,有外感史,急性起病史,刻下左侧面部肌肉活动不灵,左侧闭目无力,夹食漏饮、鼓腮漏气,无明显耳后疼痛,无咳嗽、咳痰,无头晕头痛,无恶寒发热,无语言不利,无肢体麻木及活动不灵,食纳可,睡眠可,二便调畅。舌质淡,苔薄白,脉浮。

辨病辩证分析:患者不慎感受风寒之邪,邪气趁虚侵袭面部经络,以至气血不和,经筋失于濡养而纵缓不收,故见左侧闭目无力、刷牙漏水、鼓腮漏气,舌质淡,苔薄白,脉浮为风寒侵袭之征。依症、舌、脉表现,辨为风寒袭络之面瘫,为本虚标实证,病位在筋脉(面部)。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面瘫 风寒袭络

西医诊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左)诊疗计划: 1.Ⅱ级护理;2.完善各项入院检查;3.治疗原则:疏风散寒、活血通络 针刺治疗:以局部取穴及循经取穴为主,初期针用泻法,后期用补法,每日一次,留针30min,配合远红外线照射及艾灸,10次为一疗程,取穴如下(均以左侧为主): 百会 风池 风府 阳白 四白 地仓 翳风 颊车 合谷 太冲 中药治疗:牵正散加减

4.静点抗病毒、改善面部血液循环药物,口服营养神经药物。5.避风寒,勿揉眼,畅情志,注意休息,加强患侧面部功能锻炼。

治疗一个疗程后患者诉无明显迎风流泪,左侧闭目有力抬眉有力,稍有挟食漏饮,鼓腮漏气,无恶心、呕吐,无心慌、胸闷,食纳可,二便正常,夜休可。患者主要表现为左侧面部全部表情肌完全性瘫痪,并非仅有眼睑以下表情肌瘫痪,故不诊断为中枢性面瘫。因耳道无异常分泌物,无耳鸣,无听力减退,故不诊断为耳源性面神经麻痹。治疗以“疏风散寒,活血通络”为原则,取穴如下: 百会 风池(双)风府(双)阳白(左)四白(左)风池(右)颊车(右)阳白(左)合谷(双)太冲(双)患者现病情趋于平稳,可在原治疗基础上加强针刺力度配合面部闪罐嘱患者加强面部肌肉锻炼。

治疗十四天,患者自诉左侧面部肌肉活动灵活自如,左侧闭目有力,无夹食漏饮,无鼓 腮漏气,无耳后疼痛,无咳嗽咯痰,无头晕、头痛,无恶寒发热,无心慌胸闷,食纳可,睡眠可,二便调畅。出院医嘱:1.避风寒,勿揉眼,畅情志,注意休息,2.加强患侧面部肌肉功能锻炼;3.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下载师承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师承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师承关系合同书范本

    篇一:中医师承关系合同书(范本) 中医师承关系合同书 指导老师 师承人员 签订日期 公证日期甲方(指导老师): 乙方(师承人员): 姓名: 姓名: 性别: 性别: 出生年月:出生年月: 单位名称及......

    师承合同书 2

    传统医学师承关系合同书 指 导 师 承 签 订 公 证 老 师 人 员 日 期 日 期 甲方(指导老师): 乙方(师承人员): 姓名: 姓名: 性别: 性别:男 出生年月: 出生年月: 单位名称及地址: 单位名......

    中医师承总结

    中医师承总结 当今世界科技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技竞争成为各国之间竞争的最主要成分,而科技竞争的成败关键在于人才。中医要在竞争中与时俱进,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同样在于人才。......

    师承合同书样本(合集五篇)

    传统医学师承关系合同书 指 导 师 承 签 订 公 证 老 师 人 员 日 期 日 期 甲方(指导老师): 乙方(师承人员): 姓名: 姓名: 性别: 性别: 出生年月: 出生年月: 单位名称及地址: 单位名称及......

    师承教育计划及措施

    仁怀市中医院 中医师承教育教学计划及具体措施 为做好中医药师承教育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更好的发挥中医药特色,充分吸收名老中医学术精华。根据医院中医师承教育管理相关规定,结......

    中医师承合同书

    篇一:中医师承关系合同书(范本) 中医师承关系合同书 指导老师 师承人员 签订日期 公证日期甲方(指导老师): 乙方(师承人员): 姓名: 姓名: 性别: 性别: 出生年月:出生年月: 单位名称及......

    中医师承 一套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52号令 《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已于2006年11月27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07年2月1日起施行。 部长 高......

    中医师承年度总结[范文模版]

    中医师承年度总结 从医十八年以来,我一直从事内科住院部工作,虽然有时也在临床中运用中医辨证施治的理念,处方用药,但总不能得心应手。故大多数情况下以西医治疗手段为主,对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