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听课心得

时间:2019-05-12 08:36: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武传》听课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武传》听课心得》。

第一篇:《苏武传》听课心得

厚积薄发 梁淼

今天,华师一许丹玲老师的讲课,正式拉开了我们实习培训的帷幕,这一幕拉得精彩。《苏武传》这篇文章,我们之前都备过,但是要么是纯粹的知识点讲授,要么是一味求新求创意,前者让语文课堂变得鼓噪无聊沦为考试工具。后者想突破但不得要领,脱离文本的创新往往远离语文教学的实践,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真正的语文课堂不应该只取其一端,而是应该齐头并进。回顾许老师课,她以学生预习为前提,在此基础上以问答、诵读等方式解决了原本枯燥的背景知识介绍和文义理解问题。

在背景这一环节中,许老师表现出的专业素养,值得我们学习,课本中一幅清代画家任伯年的“苏武牧羊图”她都考察过,相关的《左传》《史记》《汉书》的语言特色和风格她都明确了解,由此可见,许老师在课下应该是下过苦工的,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优秀是慢慢积累出来的。

在这里并不打算详细谈许老师的上课细节,因为我认为,只有在宏观把握的前提下,才能谈得上细节处理。坦白来讲,我认为一篇课文能讲成这样就很不错了,但是我上课时还是想睡觉,也许是天气原因,也许是下午没睡午觉,不过我认为正如许老师自己来说的课堂活动不充分,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没有完全带动,整个课堂还是教师按照自己的计划在稳步推进,造成些许压抑感。

在务实中出彩

黄凌云

《苏武传》在高中文言文课文中算是比较有难度的一篇,篇幅长,文言实词多,背景复杂,对学生学习和老师备课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上学期在教学竞赛第一轮中,花了一周时间来备这篇课文,筱南老师说我们备的是生不如死,确实没有很夸张。

一边听许丹玲老师讲课,一遍对照自己写的教案,得到很多启发。首先是教学目标的提法,许老师提出的目标更有针对性,如她在积累文言知识方面特别说到本篇文章实词多、虚词少,重点自然是实词的部分,并由此恰当的引申到《汉书》与《史记》的语言风格的差异。而我写的是“主动发现并掌握本课中大纲要求的重点文言字、词、句及相关的文言知识”。相比之下,我的非常笼统,可以用到任何一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中,看似放之四海而皆准,实际上是废话。学习方法的部分,许老师言简意赅,诵读、归纳、质疑、解疑、合作、探究。在听完整堂课后再返回来看,确实将这些方法贯穿到教学全过程。我的问题在于不够简洁,几条方法之间有交集,显得含混。

第二,许老师上课坚持的一条原则让我很受用,即先预习,再上课。尤其对类似《苏武传》这类的文章,如果没有课前的预习,上课的进度将会非常慢,严重影响课堂效率。预习是个好习惯,但是也要有好的检查方法,许老师是这样保证预习效果的,第一,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要明确、适量,给学生足够的完成时间;第二,检查方式要多样有趣。比如在检查《苏武传》的预习效果时,老师是开展了分组抢答得分的小活动,老师在PPT上展示问题,学生抢答,答对或补充正确的小组的一分。从心理学角度看,老师渲染了一个竞争的氛围,使学生不自觉的感受到来自別组的压力,在老师的鼓励与刺激下,自然会集中注意力,开动脑筋抢答问题。许老师在设计这个环节时,所提问题的量与难度适中,既起到了检查的作用,也介绍了文学常识,更重要的是自然的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文本阅读。如“朗读第二段,回答匈奴内部哪些人想谋反”,再如“将一二段出现的人物分类,并描述出苏武出使的背景”。

在落实每段重点字词部分,比较自己与许老师的处理方法,发现自己虽然是采用了让学生自己找,并抢答的方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但是很耗时间。老师直接问每段的重点字词意思,学生回答,这样既能字字落实,又提高了效率,而且为之后的人物赏析环节腾出时间。

人物赏析的部分,老师也是中规中矩的两个对比,一是苏武自己“两死一活”的对比,二是两次劝降的对比。但是亮点在于几个小细节的处理,这是我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第一个是老师问到,为何写常惠“哭”而不写张胜“哭”(文中张胜比常惠重要)?通过思考与老师引导,这让我们在体会小人物的形象中更加明白班固语言简洁、耐人寻味、选材典型、剪裁得当的写法。第二就是对“凿地为坎……”那一段的考证,很有意思,也传达给学生刨根问底的学习精神。

让我很开心的是在最后的部分,我和许老师都问出了相同的一个问题:“做李陵还是苏武?”但是区别在于,许老师没有对苏武为何会有这种坚定是爱国精神作出解释,我觉得可以提一下。

很多同学觉得作为华师一的老师,这样的讲法或许有些平淡,但是我认为,脚踏实地才是出彩的基石,讲课的目的不是炫耀自己,而是让学生学到知识。所以许老师的出彩之处就在于她的落实。

第二篇:苏武传

《苏武传》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过程与方法

3、借助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4、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教学重点:

1、积累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特别是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基础知识。

2、在对比中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体会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教学难点:

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在乐曲《苏武牧羊》声中用下文导入新课。两千年前,在北海边上,有一位杖节牧羊的老人,他坚守着热爱祖国、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在饥寒交迫中艰难地生存着,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传统美德和高尚人格。其气节,令人肃然起敬。他没有在敌人的淫威面前屈服,也没有在金钱、富贵面前动心。为了远大的理想、为了亲爱的祖国,他餐冰卧雪、不辱使命,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坚守住了自己的信念。一直以来,这种英勇义举激励着千秋万代的华夏儿女奋然前行.可以说,苏武,真正称得上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板书或多媒体显示课题)

二、推进教学:(过渡: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人物故事呢?还是来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吧。)

1、简介背景:

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苏武传》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烈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2、作者介绍: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三、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预习课文

1.借助工具书、注释和下列“难句补注”,通读、试译课文。[难句补注]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汉制,官至二千石以上者,其子弟可任为郎(皇帝侍从)。苏武父苏建为代郡太守,故其子苏嘉、苏武、苏贤皆得循例为郎。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且鞮侯)单于自谓'我儿子,安敢望汉天子!汉天子,我丈人行。'”(《汉书•匈奴传》)

持节:节,使者所持信物,持节,指持代表皇帝的旄节出使。旄节,“以竹为之,柄长8尺,以旄牛尾为其眊,三重”(《后汉书•光武纪》李贤注)。

见犯乃死,重负国:“言被匈奴侵犯然后乃死,是为更负汉国,故欲先自杀也。”(《汉书》颜师古注)

蹈其背以出血:颜师古《汉书》注:“煴,谓聚火无焰者也。”煴火,指初燃未旺有烟无焰之火。覆武其上,指苏武面朝下,覆其身于坑之横木上。杨树达《汉书窥管》:“背不可蹈,况在刺伤时耶!'蹈'当读为'搯'„„搯背者,轻叩其背使出血,不令血淤滞体中为害也。”蹈其背,指搯其背,即轻轻敲打其背。杨说是。

何以汝为见:王念孙《读书杂志》称原句本作“何以见汝为”。王说是。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颜师古《汉书》注:“苏林曰'取鼠所去草实而食之。'张晏曰'取鼠及草实并而食之。'师古曰:苏说是也„„去,谓藏之也。”《汉书补注》引刘攽说:“今北方野鼠之类甚多,皆可食也。武掘野鼠,即得食之。乃颇弆藏耳。”两说皆通。2.标出课文结构层次,归纳段意。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按时间顺序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8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节,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二)落实有关文言语言知识:借助注释完成下列各题。【注音】

1.稍迁至栘中厩监(); 2.数()通使相窥()观;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4.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5.后随浞野侯没()胡中;

6.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7.置煴()火,覆武其上; 8.拥众数万,马畜()弥山;

9.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通假字】

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另有: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女:通“汝”,你。

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

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祠:通“祀”,祭祀。

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始以疆壮出 疆:通“强”,强壮。【古今异义】

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相抵偿。今义:副词,表程度。

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位列将 古义:位;官位。今义:位置、地位。

列:一般的,普通的。今义:排列。

兄弟亲近古义:亲近的侍臣。今义:动词,靠近。

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壮。2.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4)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5)何久自苦如此!若:使动用法,使„„受苦。(6)王必欲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3.名词活用(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4)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祠:名词做动词,祭祀(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特殊句式】 1.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3)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4)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5)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2.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3.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3)皆为陛下所成就

四、课后巩固上述字、词知识,并翻译全文。第二课时

一、分析人物,总结手法

1、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

2、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1)、卫律和李陵劝说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明确: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死虞常的行为企图“杀鸡儆猴“结果吓倒了张胜,却吓不倒苏武。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谁知苏武毫无畏惧。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谁知苏武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卫律恼羞成怒,悻悻离去。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因此李陵对苏武的劝说不像卫律那样威逼利诱,而是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他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而昏庸,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苏武自己也已是妻离子散,而后他又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过程。李陵企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但苏武却始终忠贞如一,不为所动。李陵见状,惭愧不已,更加自责于自己的背叛祖国的行为,痛哭而去。由此可见,李陵从情感上是赞同甚至是崇拜苏武的宁死不屈,只可惜,他由于自己意志不坚已经投降了匈奴,铸成大错,所以他一直处在这种矛盾、痛苦的状态中。李陵的矛盾、痛苦在苏武归汉之际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他且饮且歌,且歌且舞,长歌当哭,泪如雨下,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的坚贞让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叛国变节的可耻卑劣,羞愧悲痛之情无以复加。这就是李陵,一个矛盾痛苦的悲剧人物。

2)、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上有什么不同?

苏武: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苏武不但无所畏惧,而且对盛气凌人的卫律反唇相讥,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的卖国行径,用南越、大宛和朝鲜杀汉使而终遭汉朝惩罚的历史教训来警告卫律,多行不义必自毙,使得卫律的威风一下子就没了,灰溜溜地走掉了。在这场劝说的斗争中,苏武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

面对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挚劝说,苏武的内心也一定翻腾着情感的浪花,亲人的惨死、妻离子散也一定让苏武倍受痛苦的煎熬,但为国效命的信念终于战胜了一切,苏武向李陵再一次表明自己忠君爱国至死不渝的信念,使得李陵羞愧而去。

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

3)学生分别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分组讨论、探究、总结)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二、指导学生总结文中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1、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2、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前面的总结中巳经谈及)

3、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

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着。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四、课后思考:试评论苏武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下节课讨论。第三课时

本节课进行拓展、探究,既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又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

一、导入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体会到苏武的人格魅力,但人无完人,苏武的行为也未必完全是对的,下面我们就围绕几个问题对这个人物的功过和价值进行讨论。

讨论方法:分小组讨论,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并记录小组讨论观点,最后全班汇总,将每个小组讨论的观点进行对比、评价,以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二、教师用幻灯片展示讨论问题 问题一:

先看一段文字:“齐庄公到大臣崔抒的家里,竟跟崔杼的太太通奸,崔杼不甘戴绿帽子,当场把齐庄公杀了。晏子是齐国大臣,皇帝被杀,别人不敢去看,但他要去吊,他到了崔家,他的左右问他:你为君死么?晏子答得好,他说皇帝又不是我一个人的,为什么我要一个人为他死?左右又问他:那么,你离开齐国逃走吗?晏子答得好:皇帝的死又不是我的罪,我为什么要逃?我为什么要出国?左右又问他:那么你就回家吗?晏子答得好:皇帝死了,回到哪儿去呢?晏子真是中国第一流的大政治家,看他这三段答话,不死、不逃、也不想回家,说得又识大体、又有感情、又义正词严。当时他去吊皇帝,大家以为崔杼必定杀他,但是他仍然去吊、去哭,并且‘枕尸股而哭’,一点也不怕刺激手里拿刀的崔杼。晏子识大体,是大智;有感情,是大仁;不怕死去哭,是大勇。晏子为什么有这种大智大仁大勇,我认为他是真正深刻洞悟‘死事’和‘死君’理论的人。他的理论是:做人君的,岂是高高在百姓之上的?而是主持社稷;做臣子的,岂是为领俸禄混饭吃的?而是维护社稷。所以人君死是为了社稷而死,做臣子的,就该和他一道死,‘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如果做人君的,死的原因不是为了社稷而是为了他自己,那么陪他死的,只合该是那些在他身边,跟他一起混一起谋私利、谋小集团利益的宠幸和亲信,才有份儿,堂堂大臣是不干的。齐庄公被杀以后,崔杼决定立齐灵公的儿子做皇帝,就是齐景公。那时景公年纪小,崔杼自立为右相,庆封为左相,他们把所有大臣都找来,在太庙里歃血发誓,说:‘诸君有不与崔庆同心者,有如日!’大家一一发誓,可是轮到晏子,晏子却要改变誓词,只发誓:‘诸君能忠于君、利于社稷,而婴不与同心者,有如上帝!’当时崔杼他们要翻脸,高国赶忙打圆场,说:‘二相今日之举,正忠君利社稷之事也!’高帽子一戴,弄得崔杼他们也只好接受晏子的大条件„„”(选自《北京法源寺》作者李敖)

这段文字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值得提倡的忠诚?晏子认为真正的忠诚是忠诚于国家、人民,而非忠诚于君主。换句话说,就是要忠诚于明君(因为明君善治国),而非昏君。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的牺牲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 问题二:

前段时间,国家教育部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其中备受争议的是如下一段文字:“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不宜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提法„ 对于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然也肯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当中的作用与地位,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

按照教学大纲的说法,苏武也就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一)学生分组讨论、探究。

(二)各组组长向教师递交各组的总结。

(三)教师利用幻灯片展示各组的讨论成果。

(四)全班同学互相交流

(五)教师提供参考观点 参考观点一:

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保持民族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

但是苏武的忠诚里有没有愚忠的成分,我认为还是有一些的。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我认为,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澄清的事实,该争取的权利也还是要争取。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不能苛求苏武,因为他毕竟是古代人,他的思想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如果他能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说不定也能像我们这样争取自己的应有的权利。参考观点二:

反驳岳飞是民族英雄的人,一般是从民族英雄的定义出发,然后导出结论的。至于民族英雄的具体定义是什么,人民群众不关心,但似乎专家的定义和广大群众的不一样。是让专家修改定义,还是人民改变认识向专家看齐,值得探讨。但是一般来讲,在诸多英雄称号中,诸如打虎英雄、抗洪英雄,民族英雄的称号是最高的,我想凡是对于民族、国家的独立、解放和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并且具有巨大人格力量的人,都应该称作民族英雄。尤其是民族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爱国和献身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文化传承的关键内容。民族英雄的英雄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甚至敌我双方。所以康熙给袁崇焕平反,乾隆给史可法立祠,日本人给抗日英雄送葬。因此,有人所说的称岳飞为民族英雄,不利于民族团结,纯属无稽之谈、庸人自扰。事实上,好象也没有哪个少数民族对称岳飞为民族英雄提出过异议,或觉得伤害了谁的民族感情,金人的后代乾隆还拜谒过岳王庙呢。参考观点三:

如何描述中华民族的起源和演变,看起来容易、做好却很难。既要反映当时历史情况,又要反映中国地域和民族合并、共处、融合的演变,也要照顾到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感情,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更微妙的是,太多去谈各民族间纷争的痛苦和少数民族被兼并的详情,恰好启蒙了少数民族和族群(甚至包括中国南方和边远地区)被兼并的意识,激发了他们对属于历史上外来民族(特别是汉族或北方民族)的怨恨,导引少数民族和地方的分离倾向。从历史的处理来看,一个带积极性的做法,是承认民族之间曾经出现过压迫或掠夺与反压迫或反掠夺的历史,承认各民族有一些特有文化。指出特有文化的有些方面丰富了中华民族。但是,更加强调民族合并、融合、共处、互助、互利、共同发展的历史,更多去挖掘民族融合历史积极的方面和必要性。老去挖历史伤疤,只能让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兄弟民族间善意和兄弟情感淡漠,互相指责,相互的怨恨加深,引起民族大家庭的分裂。

如果说岳飞、文天祥是民族英雄,他们首先是汉族英雄,在当时反抗外族压迫和掠夺时,其事迹勇气令人敬佩。在当今各民族共处和形成的中华民族,在反抗外敌人入侵时,可以发挥他们的精神。但是,在描述民族冲突和民族融合历史时,有必要了解少数民族的感受,方法应讲究,需要微妙和成熟。中华民族需要有理性包容的民族主义和民族观,也需要属于各民族的民族英雄。

三、课后作业:(任选一项)

1、搜集一些外交官(古今中外皆可)的资料,为他们写一篇传记,要求兼顾历史真实性和文学艺术性,可适当运用《苏武传》里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字数在800字以上。

2、《假如我是苏武》

假如你正在面对苏武所面对的局面,作为汉使出使匈奴,匈奴有骄横的单于,你的一个糊涂的部下参与了匈奴亲王的谋反,身为汉使的你会怎么做?你要怎样处理这种复杂的外交局面?运用你的智慧,结合你平时知道的历史和外交知识,看你能否做一个比苏武更加出色的使节。

第三篇: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

教学目标:

1、了解班固的生平和《汉书》的撰写体例。

2、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文知识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分析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4、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理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真正内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作用。

难点:分析课文如何通过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播放李娜的《苏武牧羊》

师:“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这是一外妇孺皆知的历史故事。作为汉武帝的使臣,苏武受命出使匈奴。由于副使与匈奴内部谋反,苏武遭到牵连。在自杀未遂、劝降不成的情况下,他被单于发落到遥远的北海,开始了牧羊的生涯。唐代的温庭筠曾写过一首《苏武庙》: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该诗颂扬了富有民族气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的苏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苏武传》。

推进新课

教具展示:

班固(32—92),东汉著名学家和文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父亲班彪是一个史学家,曾作《后传》六十五篇来续补《史记》。《汉书》就是在《后传》的基础上完成的。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随从车骑将军窦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参与谋议。后因事入狱,永元四年死在狱中。那时《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补作,马续协助班昭作了《天文志》。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

《汉书》是我车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以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祖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

创设氛围

师:苏武是汉朝史臣怎么会到冰天雪地的北海牧羊呢?苏武到底经历了哪些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苏武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同学们,为打开心中的这些疑团,请先阅读课文书下注释疏通大意,有疑问处做好记号。

(学生阅读注解疏通大意)

师:又到了“答记者问”时间了,欢迎同学们踊跃发问。

生:第一段“匈奴使留在汉者”,注解释为“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可否据此判断这句是定语后轩句呢?

师:你对问题的分析推断思路很好。大家应该不记得我们刚学过的《谦颇蔺相如列传》,也有一个类似的句子:“求人可使报秦者”,结构与“匈奴使留在汉者”相同,这两句都是定语后置句。

生:第五段:“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这句话怎么翻译? 师:有几个地方要解决:“且”为“况且”之意,“使”后省略了代词“你”,“不平心持正”就公道。

师:很好。

生:第七段:“今得杀身自效”是什么意思?

师:请我们的课代表回答你吧。

生:我试试吧。应该是“现在能有机会牺牲生命报效朝廷”意思。

师:翻译得流畅准确,哪位同学若还有翻译难题请找他。

生:最后一段:“前以降及物故”怎么解释?

生:老师我也不会,请您解答好吗?

师:不要紧。人非圣贤,哪有万事皆晓的道理。我们来看看,难点就在这个“以”字上。这里的“以”是个通假字,注解没有标出,能“已”,“已经”的意思,再结合注解,意思就是:除了已降及已死的外。

知识拓展、提升

师:解决了“疑难杂症”后,现在分几块“自留地”给大家包干: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请各组派代表来认领。

(各组派代表认领,归纳文言知识)

(学生代表发言)

生:我们级找的是能假字,书下注释共有9,加上老师补充的一共是10个。

(1)畔主背亲(“畔”通“叛”,叛变。)

(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这(“去”通“弃”,收藏。)

(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5)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表现)

(6)与武决去(“决”通“诀”)

(7)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生:我们组归纳的是词类活用:

(1)宜皆降之(降,使动用法)

(2)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

(3)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

(4)反欲欲半两主(半,使动用法)

(5)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作动词)

(6)得夜见汉使(夜,名词作状语)

生:我们组归纳的的是古今异义。

(1)置币遗单于(古义:财物、礼品;今义:货币)

(2)假吏常惠等士斥候百余人俱(古义:临时充任;今义:虚假)

(3)皆为陛下成就(古义:栽培、提拔;今义:事业上的业绩)

(4)如惠语以让单于(古义:责备;今义:躲闪、避开)

(5)虞常引张胜(古义:牵攀、招供;今义:牵引、引导)师:同学们可以选择例子填在练习二的表格里。

生:我们找的是文盲句式。

1、判断句

(1)汉天子我丈人行业。

(2)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2、定语后轩句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3、宾语前置句

(1)虽生,何面以归汉!

(2)子卿尚复谁为乎?

4、被动句

(1)见犯乃死

(2)幸蒙大恩

5、省略句

(1)使牧羝(“使”后省略宾语“之”)

(2)会候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谋反”后面省略介词“于”)(老师给出重要句子翻译)

1于,答其善意。

(老师指名学生翻译,并点出翻译的语言)

第四篇:班固《苏武传》

《苏武传》

《苏武传》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是《汉书》中的名篇,此传是最能显示班固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才华的优秀篇章之一。它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教师通过注释疏通全文大意,引导学生归纳文言知识点。本课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对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的了解和分析上,体会他身上体现出来的民族气节和人文精神,还有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上,让学生体会课文通过对比映衬的手法塑造主要人物的特点。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简介班固和《汉书》;《苏武传》的写作背景;疏通文字;引导学生归纳古今异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故事脉络。

第二课时:分析苏武的形象,体会作者如何通过多样的手法表现人物,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体会课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充分体会苏武人文精神,体会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 分析课文如何通过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导入新课

【播放《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 1

羊北海边。”这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历史故事。作为汉武帝的使臣,苏武受命出使匈奴。由于副使参与匈奴内部谋反,苏武遭到牵连。在自杀未遂、劝降不成的情况下,他被单于发落到遥远的北海,开始了牧羊人的生涯。在苏武身上,体现了可贵的民族精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苏武传》。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一)作者简介

班固(32~92),东汉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父亲班彪是一个史学家,曾作《后传》六十五篇来续补《史记》。《汉书》就是在《后传》的基础上完成的。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随从车骑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参与谋议。后因事入狱,永元四年死在狱中。那时《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补作,马续协助班昭作了《天文志》。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

(二)《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祖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

从文学价值上看,《汉书》中也有不少成功的传记作品,如《霍光记》、《外戚传》等,但《汉书》不如《史记》的文学成就高。班固不像司马迁那样善于在叙事中渗透自己的情感,常常是单纯的评述事实和人物的言行。

从阅读理解的角度看,《汉书》语言严密工整,倾向排偶,又喜用古字,重辞藻,尚典雅,语言不及《史记》规范通俗,因而不如《史记》那么容易读懂。所以学习时特别要注意弄懂弄通全文意思准确翻译。

(三)写作背景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前87)

西汉与匈奴的战争,主要在汉武帝前期,大战十余次,小战数十次。汉武帝前期,西汉的经济实力大大强于匈奴。建立了强大的骑兵,选拔使用卫青、霍去病等杰出的骑兵将领,采取远程奔袭各个击破的方法,先后取得了几次大战的胜利。但到了汉武帝后期,匈奴远盾漠北,兵力不足、后备不足,加上指挥失误,匈奴反击几次成功,汉将投降。李陵就是一典型例子,弹尽粮绝,投降。当然,匈奴毕竟在经济和军事实力上大大弱于西汉,最终被西汉所灭。

天汉元年(前100年)前后,双方处于冷战状态,互派使者刺探虚实,又经常互扣使者,以观其变。十多年前的战争,在匈奴人心中埋下了刻骨铭心的仇恨,此时每一批出使匈奴者,都承担着极大的风险。就是在这种形势下,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苏武传》即从这里写起。

二、文本结构

朗读(音乐):注意课文中比较生僻的字的音、形、义。注意整理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一)简介苏武生平和受命出使匈奴的情况。

连年征战,双方都有些疲惫。单于先示好,汉有所回应。苏武作为一个和平使者,匈奴是没理由扣押苏武的。如果没有后来的变故,他应该可以顺利地回汉。这是全文的一个铺垫,也是一个背景的交代。

(二)写苏武受牵连遭威胁而坚守国格宁死不屈。

1、虞常谋反,败露被俘;

没想到出现了变故。投降匈奴的虞常与匈奴的一个贵族缑王密谋劫持单于的母亲,事前又私会了这次出使匈奴的副使张胜,因他和张胜在汉时就很熟悉,张胜在钱财上予以了帮助,后来事败,这下苏武比受到牵连。匈奴让另一个投降匈奴的汉人卫律审理这桩事。

2、苏武连坐,引刀自刺;

苏武受到牵连,首先第一个举动就是自刺。自刺和后来的求生并不矛盾,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气节。讲气节的人受人尊重,连单于都很敬佩他,朝夕派人问候。

3、面对胁迫,严词斥责;

卫律威逼利诱。威逼“先说“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刀先要刺张胜,张胜马上投降。要刺苏武,苏武不动。鲜明的一个对照。利诱:“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苏武骂卫律“不顾恩义,叛主背亲”这些都不能改变苏武的志向。苏武宁死不屈的性格,由此可见一斑。

(三)写苏武惨遭幽禁逐放,十九年矢志不变。

4、被幽禁啮雪不屈,逐北海持节牧羊;

一般人很难做到。信念的支撑。我就是不能变节。

5、拒李陵百般诱劝,愿为国肝脑涂地;

李陵的劝说也是有理有据。从理上讲,单于募其义,以礼相待,必以高官厚禄。而你对汉讲义,君主未必讲仁,安危不自知,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从事实依据上讲,兄弟的死都不应该,而大臣无罪者夷灭数十家等,你讲什么义呢?但苏武坚定君臣、父子之伦理纲常,不为其所动。李陵羞愧难当。

6、闻君崩旦夕号哭,哭数月向南呕血。

忠君思想的进一步体现。

(四)汉、匈和亲,苏武有幸归国得赏。

令人感叹啊。以强壮出使,回来须发尽白。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多么不容易啊。为什么要这么坚守?

三、古汉语知识汇总

(一)通假字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5、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6、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7、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8、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9、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10、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二)古今异义

1、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古义:拿着;今义:料理、筹划)

2、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3、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4、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5、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7、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8、稍迁至栘中厩监(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9、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10、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三)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屈节辱命(屈、辱,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使„„辱)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2、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3、名词活用等

(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 :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四)特殊句式:

1、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5)何以复加(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6)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信义见安所乎”)(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亡罪夷灭者大臣数十家 ”)

2、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非汉所望也。(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3、、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四、艺术表现(学生参与)

1、典型的环境,生动的细节,形象栩栩如生。(提问:文中运用了哪些细节?)

开篇点明汉与匈奴时战时和、互扣使者的特殊背景。苏武受命出使,单于出尔反尔,以致引发内乱,牵连使节。匈奴使尽威胁利诱、幽禁困厄 的手段,企图迫使苏武归降。在严峻的考验面前,在攸关个人与国家荣辱生死之际,苏武坚守民族尊严,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为了不“屈节辱命”,毅然引刀自刺;纵被幽禁放逐,宁可啮雪食鼠食,也决不乞降变节;独处北海十九年之久,艰苦卓绝,依然坚持使节,不改其度;当他闻知帝崩,面向祖国痛哭数月,以致呕血。通过这一系列可歌可泣的生动细节,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苏武忠勇无比的个性特征。

2、运用对比衬托,突出鲜明的个性。(提问:文中运用了那些对比,突出人物什么性格特点?)

本文还成功地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如以张胜贪生请降来衬托苏武的大义凛然;以卫律卖国求荣反衬苏武的高风亮节;以李陵的计较个人恩怨而失志变节来衬托苏武忠君报国甘愿“杀身自效”的壮烈情怀。忠奸善恶,高下美丑,互为比衬,形象更为鲜明,褒贬自寓其中。这种种戏剧性的冲突和起伏跌宕的情节,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3、详略安排合理,情节起伏跌宕,引人入胜。(提问:文章对卫律和李陵的劝降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要这样处理,作者的用意何在?)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威逼利诱各种手段都用尽,但都不能打动苏武。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4、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出人物独特的内心世界

在人物个性化语言运用方面也处处表现出作者的匠心。应对劝降,是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和丰富的个性色彩的重要情节,主要通过人物语言来完成。卫律言辞先是骄横凶恶,构陷恫吓,苏武轻蔑怒斥,一派浩然不可凌辱的正气;卫律转而利诱,无耻自诩,暗藏杀机,苏武谴责,义正词严,有理有节。非大智大勇者,断难说出。李陵从私情入手,温和奉劝,倾诉肺腑,难掩变节羞愧;苏武不与李陵直接交锋,但正言明志,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口气迥异的对话蕴含着丰富的潜台词,透露出复杂的心理世界和微妙的情态,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有血有肉。另外,作者在对史实的归纳、筛选和剪裁方面,紧扣人物塑造的中心,详略取舍得当,以按照时间顺序记述为 主,适当运用插叙和补叙,使叙事缜密翔实而又简洁明快。

五、讨论 参考观点一:

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保持民族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

但是苏武的忠诚里有没有愚忠的成分,我认为还是有一些的。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我认

为,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澄清的事实,该争取的权利也还是要争取。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不能苛求苏武,因为他毕竟是古代人,他的思想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如果他能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说不定也能像我们这样争取自己的应有的权利。参考观点二:

苏武的行为贵在坚守,苏武的精神贵在讲究民族气节。这种坚守、这种气节,有着坚强的后盾。一是大国的尊严,二是个人的信仰。我泱泱大国子民,怎肯投降你匈奴小国。当然,不能光从这方面来理解,否则李陵等人为什么会投降呢:苏武行为既是忠君爱国的体现,同时更是自己高贵人格的体现。为了求得心安,为了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讲忠诚、讲诚信。自己认为是对的,就一定要坚持,那怕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辞。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不是如此?卫律、李陵、张胜等人,他们相信“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也无可厚非,现在一切为自己生存的过分考虑自己私欲的大有人在,但从精神层面上看、从大多叔数人的认可方面看,苏武的精神显然是令人称道的。课堂小结

在《苏武传》中,苏武这个形象的塑造无疑是成功的。这得益于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对比越鲜明,主人公的形象越光辉。张胜、卫律、李陵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惟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作者正是通

过这种对比映衬的手法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扩展阅读:

《苏 武 庙》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译诗: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逝去华年。

该诗颂扬了富有民族气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的苏武。

第五篇:《苏武传》教案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教学重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要

点 疏通字词 通译课文 导入: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一、通假字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2.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4.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5.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6.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8.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9.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通“沾”。通“襟”,衣襟。通“诀”,诀别。10.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11.蹈其背以出血 蹈:通“掏”,叩,轻轻敲打 12.毕今日之驩 驩:通“欢”。

13.与武决去 决:通“决”,辞别。14.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 女:通“汝”你

二、古今异义

1.汉亦留之以相当。相当: 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2.皆为陛下所成就。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3.我丈人行也。丈人: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4.欲因此时降武。因此: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5.独有女弟二人。女弟: 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6.且陛下春秋高。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7.武等实在。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8.稍迁至栘中厩监。稍: 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9.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遗: 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10.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会: 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11.此必及我。及:古义:牵连 今义:常作连词“和”用 12.会论虞常。论: 古义:判罪 今义:常作议论

13.以货物与常。货物: 古义:财物 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

14.卧起操持 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 今义:料理,办理/筹划

三、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 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7)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归:使……归

(8)屈节辱命 屈:使……屈身 辱:使……受辱 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 :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用车子。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7)绝不饮食 饮食:名词做动词,给他吃的、喝的。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1.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2.宜皆降之();

3.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4.置煴火,覆武其上(); 5.惠等哭,舆归营();

6.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7.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8.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9.空以身膏草野(); 10.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11.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12.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13.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14.推堕驸马河中溺死(); 15.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 16.臣事君,犹子事父也(); 17.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

四、一词多义

①使(1)数通使相窥观 使:使者。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第一个“使”:出使。

(3)单于使使晓武 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②语(1)以状语武 语:告诉。

(2)如惠语以让匈奴 语:说的话。③引(1)虞常果引张胜 引:招供。

(2)引佩刀自刺 引:拔。④食(1)绝不饮食 食:给他吃的。

(2)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食:吃。

(3)廪食不至 食:粮食。

(4)给其衣食 食:食物。⑤发(1)方欲发使送武等 发:打发。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发:发动。

(3)恐前语发 发:被揭发。⑥乃⑴ 见犯乃死,重负国 乃:副词,才

⑵恐汉袭之,乃曰 乃:副词,于是、就

五、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为见汝”

(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6)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募百余人士、斥候俱” ②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③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4)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六、解释加点的词,在横线处解释整个词语。1.武帝嘉()其义;

2.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3.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4.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 5.方()欲发使送武等;

6.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7.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8.及卫律所将()降者;

9.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10.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11.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12.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 13.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14.驰召医,凿地为坎();

15.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16.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17.剑斩虞常已(),律曰; 18.副有罪,当相坐(); 19.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20.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 21.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 22.幸()蒙大恩,赐号称王; 23.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24 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 25.扶辇()下除(),触柱折辕; 26.劾()大不敬,伏剑自刎; 27.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28.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29.自分()已死久矣!30.子为父死,亡所恨(); 31.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 32.匈奴诡言()武死;

33.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 34.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35.前以降及物故();

七、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3.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4.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5.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6.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7.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8.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9.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 10.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 11.若()知我不降明; 12.羝乳乃()得归;

13.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

14.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15.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第二

理清跌宕起伏的脉络 体会生动入微的细节 把握塑造人物的技法。

一、整体感知

安小标题,理清脉络

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小标题(仅供参考,答案不限):

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

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

5、饮雪吞毡,此志不渝。

6、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7、武帝驾崩,恸哭数月。

8、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9、历尽艰难,发白归汉。第一部分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3~7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这部分也是文章着力描写的部分,以精彩的笔墨描写了苏武反抗匈奴统治者招降的种种斗争情形。第三部分最后两节: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二、《苏武传》的艺术特色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苏武留胡十九年,经历坎坷曲折,汉与匈奴的关系错综复杂。作者抓住关键之处,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使人物跃然纸上。

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

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苏武的语言也具有典型意义。如卫律逼降时,说:“副有罪,当相坐。”苏武斥责说:“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使卫律哑口无言,只得无耻地“举剑拟之”,但苏武岿然不动。又如,李陵劝降,苏武仍然不为其情所动,表示“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表现出至死不屈的品德。(2)善用对照、映衬的手法塑造形象,在言与行的比照烘托中,见出人物的正邪之别。这对照、映衬分见于敌我两个营垒,出现于不同场合。

其一,在出使匈奴之初,与副使张胜的对照。苏武使匈奴,适遇缑王与虞常谋反的突发事件。副使张胜与虞常有旧,卷入其中。因谋反事发,虞常被捕,苏武知之。料必牵连自己,有负于国,欲自杀。卫律召苏武受辞时,苏武深责自己屈节辱命,引刀自刺。苏武伤愈之后就是“会论虞常”和再度逼降,虞常被斩,张胜心惊,当卫律“举剑欲击”之时,“胜请降”。反观苏武,在卫律“复举剑拟之”的生死关头,却是“不动”。作为副使,张胜背着苏武行事,置两国关系于不顾,欲贪功而陷于虞常谋反之事,累及苏武,在匈奴的威逼之下,贪生请降。而苏武在得知真情后,首先想到的是“见犯乃死,重负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立下竭忠尽节之志,自杀未果,更不为敌方剑刃相加所动。通过与张胜的对照,更可见苏武以死保全气节、镇静无畏的使臣风度和高贵品质。

其二,在威逼利诱之时,与叛徒卫律的对照。卫律因李延年推荐,出使匈奴,还汉之时,延年因罪全家被捕,卫律逃奔匈奴,被封为丁零王。在剑斩虞常、张胜请降之后,卫律先是以言相逼:“副有罪,当相坐。”苏武据理反驳,卫律理屈词穷,举剑威胁,苏武“不动”。威逼不成,卫律转以利诱来劝降,降之则是“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拒降则是“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但苏武仍是“不应”。卫律见恬不知耻的现身说法不能奏效,又转为威胁:“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对这种无耻之尤的言行,苏武先是指斥卫律“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的叛变之举,继而痛责卫律“反欲斗两主,观祸败”“欲令两国相攻”的阴谋诡计。卫律的骄横无耻、色厉内荏,苏武的坚定镇静、深明大义,使忠奸之别如同冰炭不能相容。

其三,在以情相劝之时,与降将李陵的对照。李陵与苏武在汉时俱为侍中,相处素厚。他原来愧见苏武,受单于指使,以“置酒设乐”之举与苏武相见,道明“说足下”之意,和单于“虚心欲相待”的诚心。他先晓之以“空自苦无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之理,再动之以情,陈述了苏武出使以来所未知的家庭变故:兄弟屈死,母亲亡故,妻子改嫁,子女走失,继而将心比心,陈述自己初降时的心情,最后又指出汉武帝年事已高、喜怒无常、大臣安危难卜的朝中实况。所说的这些,情理俱在,且陈述委婉,虽心如铁石亦不能不为所动。但是,苏武却置家中命运和个人恩怨于度外,他所说的“臣事君,犹子事父也”,虽不无愚忠色彩,但为国事甘赴汤镬,不避斧钺,“杀身自效”,坚贞不屈,却闪烁着夺目的思想光芒。在连饮数日之后,仍陈其“必欲降武”惟有“效死于前”之志,终使李陵赞叹与自责并作,与之泣别。李陵虽有韬略武功之长,但自恃太过,以致兵败投降。苏武并无过人之才,却能在处变置难之时,不负使命,孤忠自誓,大义凛然,这种历久而不变的节操,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恩怨之上的高贵品德,较之一时的血气之勇更为难能可贵。在与李陵“喟然叹”“泣下沾衿”的对照中,更见苏武胸襟之广、信念之坚。

(3)以生动描绘事情经过,具体展现环境与行动,详尽记述人物言论见长。

“时汉连伐胡。。汉亦留之以相当。”遂将苏武出使匈奴置于这一背景中,同时为塑造苏武的形象准备下严酷的历史环境。

又如:当缑王、虞常等准备反叛匈奴而事发时,张胜“恐前语发,以状语武”,苏武料知此事必会牵连自己,有负于国,欲自杀而被止。在被召“受辞”之时,苏武再申“屈节辱命”无面目归汉之意,引刀自刺,文中详记“卫律惊”、召医抢救的过程,以“惠等哭”“单于壮其节”烘托苏武。尤其是“会论虞常”一幕,剑斩虞常、逼降张胜,终于引出欲令苏武屈节的高潮。文中详细记述了卫律以言相逼、以剑威胁、以利相诱的过程,苏武铁骨铮铮,予以痛斥,其思想、形象凸现纸上。李陵劝降又全然不同于卫律逼降,李陵起先“不敢求武”,后奉单于命,“为武置酒设乐”,详言苏武的家庭变故,并惺惺相惜、推己及人,意欲激起苏武对汉武帝的怨愤,动摇苏武对汉朝的信念,而苏武在表明心迹之后,以“愿勿复再言”却之。一次未成,又“饮数日”,再劝,苏武以“效死于前”相答,其至诚终引出李陵的喟叹、自责,泣下沾襟。

在昭帝即位、匈汉和亲之后,对汉廷求取苏武的经过亦记叙颇详,尤其是李陵与苏武诀别时的对白,读来令人酸楚。

为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其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中在记“行”之时又着力于环境描绘。苏武自刺后,被置地坎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息,充满悲壮色彩。被幽置大窖,断绝饮食,卧而啮雪,与旃毛并咽,困苦中愈显苏武的性格坚强。牧羊北海掘鼠食为食,仗节操持,节旄尽落,其历久而不变的节操更令人敬仰。

文中塑造人物形象,又得力于记述人物语言。苏武对张胜所说的“见犯乃死,重负国”,对常惠所说的“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都可见其为坚持民族气节,已立下必死之念。卫律谓之当连坐时,苏武据理反驳,剑锋相逼时,不为所动,卫律软硬兼施的失败,正见苏武的过人胆略和斗争艺术。其怒斥卫律,并以汉使在诸国被杀的史实,警戒匈奴,更见其高瞻远瞩。与李陵对答,显然不同于卫律,李陵从苏武的家庭变故,自己初降时的心情,和武帝年高、法令无常、大臣安危难卜三方面劝降,苏武却以少应多,仅从忠君角度回绝了他。初则“愿勿复再言”,继则“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愈见恭敬则愈为冷峻。至临归之时苏李诀别,却只有李陵之言与诗,以李陵的悔与敬,更衬托苏武的节操可钦。在苏武先后与卫律、李陵的对答中,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出人物的不同特点。苏武的威武不可屈、贫贱不能移、忠心耿耿、大义凛然,卫律的凶残、强横、无耻,李陵的良知未泯、内心充满矛盾与痛苦,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叙事方法:运用多种叙述方法,使内容详实,明快,有三种:顺叙、插叙、补叙。顺叙,总的看是近时间顺序,出使——扣留——投降——归汉——典属国——儿子造反——张安之——图画挂。插叙:为什么被扣留的原因,缑王造反。补叙:北海牧羊,苏通国赎回,徐圣,赵终根。

2、描写人物的方法:能突现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正面:对照,主要写苏武在威胁,利诱下的爱国之心,对照:张胜投降,侧面:通过人物的口来写,李陵:“功大于天”,张安世的肯定,赞扬苏武。〈朱买臣传〉绍兴人,家穷,喜欢读书,妻子因受不了穷,要求休妻,朱后来当官司,经常接济前妻

三、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下载《苏武传》听课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武传》听课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武传教案

    授课 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课题苏武传 班固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⒈了解班固的生平和《汉书》的撰写体例。 ⒉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知识点,整体感知课文......

    《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班固及《汉书》。 ②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③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反......

    苏武传读后感

    苏武传读后感苏武传读后感1. 阅读是是关注人物生存状态的过程,苏武传读后感。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样,为人物这种生存状态进行合理的归因。有了这一思考过程,人物就不只是“......

    苏武传人物形象

    《苏武传》人物形象分析教案 一、导入十九年的艰难困苦,没有使他倒下,十九年的威逼利诱,没有使他屈服,十九年的孤独寂寞,没有使他忘却那远方的祖国。历史用丹青铁笔镌刻下他的名......

    苏武传说课稿

    苏武传 说课稿 苏武传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是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作业布置和板书设计六......

    《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 教学目标: 1、 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 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2、 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文句。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苏武传课堂实录

    《苏武传》这篇课文通过许多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突出地再现了苏武作为汉使无理被扣匈奴后,十九年之间始终不为威服,不被利诱,艰苦卓绝,视死如归的感人事迹,热情讴歌了其坚贞不屈的......

    《苏武传》教案

    12 苏武传 班固 教学目标 1. 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2. 疏通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3. 领会文章蕴涵的精神,概括苏武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