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位资深司长的经验之谈
一位资深司长的经验之谈:要这样做事才能让人放心!
在我们眼里,现在机关里的青年干部,都非常优秀,都是百里挑
一、千里挑一的“人尖儿”,特别是在智商方面,我们自叹不如。想想我们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哪有你们这么能干这么聪明呢。
工作了这几十年,20多岁不懂事,30多岁没经验,40多岁没成就,50多岁就没希望了。这期间,不知碰过多少“钉子”,跌跌撞撞一路走来,其间犯过很多错误,而很多错误都是在自己无意识的情况下,都是在不经意之间犯了错,甚至许多是犯了禁忌的,但都不知不觉,不甚了了。回想起来,如果当初有人给提个醒儿,或者事先有所请教或了解,就不至于犯了那么多的“无意识差错”,走了那么多的弯路。
为什么要事毕回复? 一次,我亲口交代一位年轻下属给上级部门送一个材料。到了该送到了的时候,还不见回复,我没有催问,怕给他造成我不信任他的感觉。虽然没有联系他,但一上午老惦记着这件事,一直到中午在楼道里我看见了他,也不见他有回复的意思,于是我就问他材料送到了吗,他说送到了,还解释说要送交的那位领导同志不在,他就交给工作人员了。我问他为什么不及时回复我呢,他无语,我也无语。从这以后,我不再专门委托他去办哪怕很小的事。
可能有人会说,既然你很在乎这份材料要送到位,那为什么不重点强调一下呢?客观地说,这件事还没有重要到要重点强调的程度,但对上级交办的事不及时回复,恐怕不是一个小问题。俗话说得好:大事看能力,小事看品质。小事都靠不住,大事敢依靠吗?
想想我年轻的时候,肯定经常干这种不负责任的事,因为我的意识里没有很明确的信念,以为只要自己做了,心里无愧就行,很少管别人是什么感受,也没有人因为事毕没回复而教训我,只是后来我委托别人办事的时候,才有这种强烈的感觉,那已经不知得罪了多少人了,也不知错过了多少个机会。年少轻狂,很不懂事,很少在乎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事毕回复被认为是芝麻小事,不屑在意,所以很难得到他人重要事情的托付。
在我们周围,总能看到有办事靠得住、事毕就回复的人,在我任职的司里,大家都已经自觉地从小事做起,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当然还有最让人放心的同志,遇到重要的事,不论大与小,你一定就会想起他(她)来。你不用担心,你交代的事他(她)一定放在心上,尽心尽力,随时报告,绝不让你焦急等待,同样的,你对这种人的事情,也不会大意,也不敢大意,也会尽心尽力给他(她)有个交代。这种情景,这种感觉,只有当事的双方默契共享,斯世同怀视之,共享信任之美。可贵的是,具备这样品格的人,绝不会只对上级讲信誉,对同事、对外人、对下属都能一样相处,任何小事都能可以依托,即使大事也没问题。你看机关里口碑好的人,都有这种优秀品质,都能够得到大家的赞誉。
多年前我在事业单位的时候,曾经给青年职工推荐过《致加西亚的信》,说的是一个叫罗文的美国陆军中尉,受美国总统的托付,历经千难万险,把信送到了远在巴西岛上的加西亚将军的手上,赢得了美西战争的关键胜利,他有千条万条理由送不到信,如果转交他人也未尝不可,那么,他就不叫罗文了。他送的是一封信吗?不是,他送的是一个战士的信誉,送的是美国国家的命运。这个送信的传奇故事之所以在全世界广为流传,主要在于它倡导了忠诚、敬业的精神,体现了人性中光辉的一面。这也是100多年来,《致加西亚的信》这本书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成为最畅销书之一的原因。
事毕就回复,说起来简单,要做到不容易,送信送材料只是表面上的,根子上还是怎么做人的事,和承诺和诚信有关。我们身边有不少事毕必回复的人,事毕不回复只是一小部分人,那是这些人还没有明白事毕不回复的害处和事毕就回复的甜头。还有人可能会说,这些事毕不回复的人,可能能力水平还不低,可能只是不拘小节、不屑小事,但可能有能力可以做大事。我相信不屑小事的人可能有所谓的“大本事”,如果既有能力又让人放心那当然好,但如果在有能力和靠得住的两种人当中,只让你选一种人,你会选择哪一种人呢?
为什么工作不建议群发消息?
一次,我在干部培训班讲课,学员们希望课后加强沟通交流。我说:“请你们把你们个人的邮箱地址告诉我,我好给你们发送相关材料。”一位干部说:“老师,不用那么费事,你发到公共邮箱就行了,大家都能看到,那不就省事了吗?”我说:“我不群发,我会给不同的同学发不同的邮件,还是分别来吧!”
我不是批评群发。为了工作需要,群发信息或发送到公共邮箱,便于相关人员共享;或者给部门内人员群发通知,将工作信息广而告之,无可厚非。我强调的是,信息发布应该有针对性,必须发的、应该发的、要发的、可以发的、不应发的、要区别对待,不可滥发。
什么是滥发信息?举个例子。有的干部喜欢转发消息,什么都发,没有恶意,有时还是出于好意,提供信息或表示关心。但是,客观上确实有点“骚扰”人。这种无意识的“好心”,有时也会招致别人的反感。我做过一个实验。同样一篇文章,我群发了50个人,发到公共邮箱,只有几个人给我回复。我挨个一对一发,90%以上都给我回复,而且回复的人都提了很多意见和建议。同样的东西,群发,大都不回复,单个发却大都回复。就如同参加会议,没有座签,很少有人愿意往前坐。但是如果有座签,每个人都按序就座。
为什么说滥发信息是机关工作一忌?当前被称为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受到信息的轰炸太多,滥发的信息对象混杂、数多量大、质量不高,可能会给正常的工作生活造成困扰。如果政府机关像这样滥发信息,还像个政府吗?作为机关工作人员,个人的行为要与机关的职责相匹配,同样不能滥发。政府机关发布的信息应当精准、权威,滥发信息造成信息混乱,淹没主题,分散他人的注意力。就像人的话多一样,话太多就减弱了主旨信息的分量,所以不能滥发。发信息是有讲究的,要有针对性,要弄清发的是什么信息,为什么要发这个信息,怎么发这个信息。我认为政府工作人员在信息发布上应坚持“必须发的才发,可发可不发的不发”的原则,否则,就成了垃圾信息。
这件事你说大吗?不大。但是你得知道为什么不好。因为这种行为与政府机关的文化不符。发多发少有讲究,就像一首歌《群发的短信我不回》里唱的,“滥发的信息我不看”。
为什么要建立逻辑框架?
一次,小王跟我抱怨,在一个各部门派人参加的讨论会上,轮到他发言时,说了还没有一分钟,主持人就打断了他,不再让他往下说了。听了他的叙述以后,我知道为什么不让他说了。一方面对会议主持人来说,应该尽可能让每个人在一定时间内把话说完,但遇上有的要求苛刻的强势领导,他认为你没说到点子上,又浪费时间,真的就不让你说了。如果再不告诉你为什么,那可真让你郁闷了。另一方面,即使让小王说,小王的问题还是存在,就是他思路不清,没有围绕主题说,所以小王要从他的角度解决逻辑不清的问题。
我们机关里说的逻辑,不是形式逻辑、“三段论”修辞学一类的东西。我们一般说的逻辑,就是思维的条理性。一个主题都有必不可少的一些要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在考试答题的时候,比如一道简述题,满分是10分,共有四个要点,我写了300字,只回答了一个要点,只能判给我3分,虽然你只写了100个字,但四个要点都说了,就会判给你至少是9分。这个“要点”就是思维规律,简单说,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谁思想得清楚,谁就表达得清楚。”这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的。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是不自觉地去思考和表达,所以就缺乏条理性,这就是所谓的逻辑不清。
我自己好多年不知道这个规律,说话写文章不明白要说什么,想到哪说到哪,盲目得很,没有逻辑框架,为此苦恼了很长时间。后来经过领导指点,还有项目培训,知道了围绕一个主题,都有一些必须回答的问题。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当然可以细化和拓展,比如“怎么样”也是逻辑框架里不能少的,就像新闻的“五要素”一样,少了就不完整。这些必不可少的要素,就构成了我们思维和表达的逻辑。无论写文章还是讲话,无论时间还是篇幅长短,都是这个道理。
一般我们说话写文章,不会机械地顺序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而会根据需要变化多种模式,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可以是“论点—论据—论证”,或是“从哪里来—现在何处—向何处去”,不一而足,但逻辑框架都很清楚,都是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我以前写文章,不是漏了“怎么样”,就是少了“怎么办”,一看就知道是逻辑不清楚。
知道了这一点,我就有意识地把建立逻辑框架运用到工作的方方面面,这些年我思考琢磨了一个“五要素工作法”,即总结出一般工作都必须回答的五个方面的问题,即“理念—目标—机制—内容—方法”。一项规划、一个项目、一次会议或活动都要回答这几个必不可少的问题,就是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基本问题。
“五要素工作法”中的第一个“理念”非常重要,却经常会被忽略。思想理念对我们的宏观工作和微观工作都是重要的,是灵魂,是旗帜。由于没有确立正确的思想理念,只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可能目标达到了,方向却偏了。
“目标”应该是明确的,但如果目标偏离或影响了理念或指导思想,则要有所调整,服从服务于思想理念。
还有“机制”,也是各项工作的基本保障。一般有五个方面:组织领导—政策制度—人员网络—经费投入—考核评估,少了这些,不能保证理念和目标的实现。
“内容”和“方法”都是在以上方面的确定下不难做到和做好的。这些年我运用“五要素工作法”不断验证,结果还是比较适用的,这是我对建立逻辑框架的体会。
很短的文章和讲话,同样离不开逻辑框架。从我在一些现场和干部交流的情况看,不少人在站起来即席发言的时候,很少有意识地进行逻辑思维,想一点说一点,没有条理性,这是缺乏逻辑思维的表现。我有一个“一分钟倡导法”的体会,即使在很短的篇幅和时间内,都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都要有逻辑框架。有意识地建立逻辑框架,是我们机关干部不能不掌握的一项基本功。
为什么不要说出格话?
我年轻的时候,有一次跟一位青年干部一起,碰见我们的领导。领导对那位青年说:“你前段时间请假回家,有人说你不是家里有事,你是去干另外的事了。”这位青年狠狠地说:“谁说的,我宰了他!”当然领导不会告诉他是谁说的。过后领导见我还忘不了他说的那句话:“他怎么这么说话!真要小心点。”这位青年干部说的就是出格话。一时气话不可能真宰了谁,但谁听了都会不舒服,而且真的会让人对这位青年的行为担心并关注。
出格话有多种多样,比如说“狠话”:“我整死你”;比如说“脏话”,包括国骂;比如“黄段子”,明知很多人反感还津津乐道;还有的比如政治笑话,不时也能听到;一些媒体爆出的公务人员的雷人雷语,都是出格话。一位丢失了身份证的市民给110打电话,双方发生争执,警方接线员说:“你活该被偷。”接线员本人不一定是公务员,但被国家机构授权从事公务,就被视为国家工作人员,他说的也是出格话。还有一种是通过发声来表现,例如某地的一位救护车司机,在运送病重患者的途中放着音乐唱着歌,引起了家属的强烈抗议,这也算是出格话。
说出格话,首先是思想认识上有问题,把自己的言行完全混同于社会上的一般人,不知道自己的言行受到机关规划的约束,关系着机关的整体形象;其次是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是非界限,以个人好恶判断是非,个人利益高于一切,只图个人说着痛快,不计行为的后果如何;还有就是言不由衷、口快于脑,嘴上说的未必就是心里真实的想法,信口开河造成错误;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偏执,只想追求某种效果而不考虑它的后果,不顾左右、弄巧成拙,引起人们的误解和反感。而这些出格话大都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说的。如果想好了再说,先明白行为的后果和危害,一般就不会说出格话了。
政府机关作为社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不是某一个自由团体,它代表着整个社会的规范,所有言谈举止都要接受社会的监督,自身的表率作用至关重要。政府机关的工作性质要求所有的语言文字表述必须准确和规范,来不得半点马虎和随意。任何一个工作人员的言论,都可以作为政府形象公示于众,必须是绝大多数人都能够接受和认同的,不能追求语出惊人的效果。
出格话是思想出格的一种表现,有出格的思想就可能说出格的话、做出格的事,而政府工作室不允许出格的。因为它一旦出格,伤害的就是社会。这是不能以个人的性格、习惯、偏好而论的,只跟机关职责有关。不合规范的出格话,都超出了一般人能够接受的范围,影响都不好。包括有的干部把领导喊成“老板”“老大”等等,这也是出格话。
这种说法把政府机关工作的关系说成了私人雇佣和人身依附关系,这种认识能够保证工作上不出错吗?包括一些所谓幽默的话,也要注意,不是不可以说,但一定不能被误解,必须在内容上是事实,在态度上是认真,耍俏皮不可取。有人说政府机关的干部缺乏幽默,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因为不能乱幽默。
说出格话损害说话人的形象,也损害机关的形象,它会影响机关的正常工作,甚或导致严重的后果,这样的教训不胜枚举。所以,机关工作人员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你代表的不是你个人。
为什么不要“两副嘴脸”?
一位干部从领导办公室退出,面对着领导时满脸堆笑、点头哈腰,等门一关,回过头来马上就变了一张脸,瞬间表情全无,让我心里一惊:这脸也变得太快了吧,看来刚才他的笑脸是硬堆出来的,瞬间冷若冰霜。此人一下子给我留下了很恶劣的印象。其实我不止一次地见过其他人有过这样的表现,虽然许多人没有我列举的那个人那么夸张,但变脸的表情我们时有能见。
我们有时参加一些活动,能看到主办方在接待不同的客人时用不同的表情,如果略有差别可以理解,但同时同地当众变化区别很大,就会让人很不舒服。即便是你对我热情对他冷淡,也会让我怀疑你对我的诚意,就像一些餐厅迎接客人时高喊的“热烈欢迎”一样,表情麻木、毫无真情,还不如不喊呢。
可能这是一种常见病,因为我在一些发达国家,也经常能看到这种情景。许多所谓的高级官员或者政治家,和你见面说话时都会露出很职业的微笑,表情略带夸张又有点僵硬,可能处于礼貌吧,转过脸对其他人又是另外一种表情。
有人自诩或很欣赏这种做派,国内也有人学得挺快,对此我实在不敢苟同。与人相见,礼貌是要的,微笑也是很好的,但如果不真诚,没有应有的尊重,职业表情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可能本人没有意识到自己这是戏剧化的表演,或者还很得意自己能够如此表演,但这嘴脸实在不好看。变脸表情虽然是外在的,但它反映出来的确是思想品格的问题。
作为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这种变脸表情是不可取的。政府机关面向社会、面向大众,公平规范、一视同仁,既不可以假装,也不可以变脸。而变脸表情就有假装的成分,情不由衷,言不由衷,通俗讲就是“两副嘴脸”,很损害个人的形象和机关的形象。
避免变脸表情,首先要从心理上加以改进。要真诚自然,与人为善,一视同仁、表里如一,不能势利,不抖机灵。俗话说面由心生,你的变脸表情道出了你的扭曲性格,感情不真,笑得再灿烂也是假的,因为不是发自内心。不管你如何调动你的面部肌肉,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种假装和不自然,都会影响我们与人的沟通和协调。真诚地对待所有的人,真善美的内心可以通过表情得以表达,并能和所有的人沟通对话,是我们机关干部应该知道和具备的一种能力,让我们从自己的内心开始,展示我们应有的表情吧。
为什么说机关里的“误人子弟”不亚于学校和社会?
有一个干部跟我说,司长让他写一个报告,但不告诉他怎么写。他试着写了,送给司长看,司长看了两眼,就说不行,让他重写,但不告诉他怎么写。他改了改再交上去,还说不行,还让重写。弄得这个干部实在没辙,干脆连改都不改又交上去,这次司长啥也不说就通过了,让人哭笑不得。
机关里类似的现象时有能见。司处长交待任务不清楚,重要的问题也不组织讨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或者说“以其昭昭使人昏昏”,弄得下属无所适从、动辄得咎。当领导的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看着部下困惑迷茫还自鸣得意,真不知这样的领导是怎么想的。
表面孤立地看,领导个人很能干,部下好像都不行。但由于领导自己的主观专断又不帮不教,所以部下得不到指导和帮助,能力难以提高,领导自己也很累,还埋怨部下不得力。这里有一个误区,一些领导以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就是管理下属,不知道当领导的主要职责不是在于管理,而是要调动和发现部下的积极性和优势,引导部下自觉主动地发挥主体作用做好工作。单单靠管理是管不好的,领导力和影响力才是主要的。
一个青年干部,在一个部门好多年甚至十几年不进步,领导很少有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的。一些青年干部不知不觉中就被耽误了,不用很长时间,三五年就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这也是“误人子弟”。其实在机关里,“误人子弟”的现象很常见。许多人以为机关里都是大人了,主要就是工作关系,完成任务就行,加上很忙,传帮带的意识淡漠。忘了在带领大家做好工作的同时,更要带好队伍,培养机关工作的优秀人才。
重事不重人,重使用轻培养,是这些年来机关普遍存在的不良作风。因为业务繁杂、任务繁重,以为完成任务为要,轻视了培养提高下属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由于我自己有切身体会,所以我在任司长之职期间,就注意把完成任务和促进干部成长结合起来。听说读写练是机关干部日常的基本功,我们的支部党建就帮助党员和干部在听说读写练的实践中提高和发展。
听,带着青年干部学习深入实际倾听百姓呼声,加深与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说,开展“我说时事”“我来主持”让干部站着讲,多说多练;读,开展“读讲一本书”活动,让个人的学习成果大家共享,成为中央国家机关的知名品牌活动,许多干部几十次受邀到各部委机关交流演讲;写,我让下属写东西的时候,都会和他们商量,详细说明我的构思。如果是比较重要的文章或报告,我们都集体讨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让纸笔的年轻干部明确思路展示风采;练,我们主动安排干部深入基层练,把我们的外出演讲的机会让给年轻人,及时鼓励表彰青年干部的长处和亮点,注重他们思想的提高,促进他们的成长和进步。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你成就不了你的部下,你也成就不到哪儿去。你心里装了多少人,你就是多少人的领导,这是决定你能否在机关里发展,能否当好领导的重要因素。
第二篇:一位资深司长的经验之谈:机关行为的“大忌”要小心
一位资深司长的经验之谈:机关行为的“大忌”要小心
ZZBXWB NEWS 号外
2017年1月4日
一位资深司长的经验之谈!新人必看
您是否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初入机关时,对机关工作的特殊要求不了解,不清楚,导致工作中的一些无意识差错,耽误了工作,也耽误了自己。不要担心
今天帅帅就给您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在您耐心的阅读之后,会对您所遇到的问题有所帮助。
原题一位资深司长的经验之谈要这样做事才能让人放心 作者:张建,高级编辑
原国家人口计生委宣教司司长、党支部书记,国家卫生计生委监察专员,现任中国卫生计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其“ 机关行为作风”和“机关支部党建”的专题讲座广受欢迎,撰写的著作《机关行为36“忌”》引发青年热议和思考,今天发布的文章正是该书中的部分内容。在我们眼里,现在机关里的青年干部,你们这些主任科员或处长的,都非常优秀,都是百里挑
一、千里挑一的“人尖儿”,特别是在智商方面,我们自叹不如。想想我们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哪有你们这么能干这么聪明呢。
工作了这几十年,20多岁不懂事,30多岁没经验,40多岁没成就,50多岁就没希望了。这期间,不知碰过多少“钉子”,跌跌撞撞一路走来,其间犯过很多错误,而很多错误都是在自己无意识的情况下,都是在不经意之间犯了错,甚至许多是犯了禁忌的,但都不知不觉,不甚了了。回想起来,如果当初有人给提个醒儿,或者事先有所请教或了解,就不至于犯了那么多的“无意识差错”,走了那么多的弯路。为什么要事
必
回复?
一次,我亲口交代一位年轻下属给上级部门送一个材料。到了该送到了的时候,还不见回复,我没有催问,怕给他造成我不信任他的感觉。虽然没有联系他,但一上午老惦记着这件事,一直到中午在楼道里我看见了他,也不见他有回复的意思,于是我就问他材料送到了吗,他说送到了,还解释说要送交的那位领导同志不在,他就交给工作人员了。我问他为什么不及时回复我呢,他无语,我也无语。从这以后,我不再专门委托他去办哪怕很小的事。
可能有人会说,既然你很在乎这份材料要送到位,那为什么不重点强调一下呢?客观地说,这件事还没有重要到要重点强调的程度,但对上级交办的事不及时回复,恐怕不是一个小问题。俗话说得好:大事看能力,小事看品质。小事都靠不住,大事敢依靠吗?
想想我年轻的时候,肯定经常干这种不负责任的事,因为我的意识里没有很明确的信念,以为只要自己做了,心里无愧就行,很少管别人是什么感受,也没有人因为事毕没回复而教训我,只是后来我委托别人办事的时候,才有这种强烈的感觉,那已经不知得罪了多少人了,也不知错过了多少个机会。年少轻狂,很不懂事,很少在乎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事毕回复被认为是芝麻小事,不屑在意,所以很难得到他人重要事情的托付。
在我们周围,总能看到有办事靠得住、事毕就回复的人,在我任职的司里,大家都已经自觉地从小事做起,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当然还有最让人放心的同志,遇到重要的事,不论大与小,你一定就会想起他(她)来。你不用担心,你交代的事他(她)一定放在心上,尽心尽力,随时报告,绝不让你焦急等待,同样的,你对这种人的事情,也不会大意,也不敢大意,也会尽心尽力给他(她)有个交代。这种情景,这种感觉,只有当事的双方默契共享,斯世同怀视之,共享信任之美。可贵的是,具备这样品格的人,绝不会只对上级讲信誉,对同事、对外人、对下属都能一样相处,任何小事都能可以依托,即使大事也没问题。你看机关里口碑好的人,都有这种优秀品质,都能够得到大家的赞誉。多年前我在事业单位的时候,曾经给青年职工推荐过《致加西亚的信》,说的是一个叫罗文的美国陆军中尉,受美国总统的托付,历经千难万险,把信送到了远在巴西岛上的加西亚将军的手上,赢得了美西战争的关键胜利,他有千条万条理由送不到信,如果转交他人也未尝不可,那么,他就不叫罗文了。他送的是一封信吗?不是,他送的是一个战士的信誉,送的是美国国家的命运。这个送信的传奇故事之所以在全世界广为流传,主要在于它倡导了忠诚、敬业的精神,体现了人性中光辉的一面。这也是100多年来,《致加西亚的信》这本书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成为最畅销书之一的原因。事毕就回复,说起来简单,要做到不容易,送信送材料只是表面上的,根子上还是怎么做人的事,和承诺和诚信有关。我们身边有不少事毕必回复的人,事毕不回复只是一小部分人,那是这些人还没有明白事毕不回复的害处和事毕就回复的甜头。还有人可能会说,这些事毕不回复的人,可能能力水平还不低,可能只是不拘小节、不屑小事,但可能有能力可以做大事。我相信不屑小事的人可能有所谓的“大本事”,如果既有能力又让人放心那当然好,但如果在有能力和靠得住的两种人当中,只让你选一种人,你会选择哪一种人呢?vol.2
【为什么工作不建议群发消息?】
一次,我在干部培训班讲课,学员们希望课后加强沟通交流。我说:“请你们把你们个人的邮箱地址告诉我,我好给你们发送相关材料。”一位干部说:“老师,不用那么费事,你发到公共邮箱就行了,大家都能看到,那不就省事了吗?”我说:“我不群发,我会给不同的同学发不同的邮件,还是分别来吧!”
我不是批评群发。为了工作需要,群发信息或发送到公共邮箱,便于相关人员共享;或者给部门内人员群发通知,将工作信息广而告之,无可厚非。我强调的是,信息发布应该有针对性,必须发的、应该发的、要发的、可以发的、不应发的、要区别对待,不可滥发。什么是滥发信息?举个例子。有的干部喜欢转发消息,什么都发,没有恶意,有时还是出于好意,提供信息或表示关心。但是,客观上确实有点“骚扰”人。这种无意识的“好心”,有时也会招致别人的反感。我做过一个实验。同样一篇文章,我群发了50个人,发到公共邮箱,只有几个人给我回复。我挨个一对一发,90%以上都给我回复,而且回复的人都提了很多意见和建议。同样的东西,群发,大都不回复,单个发却大都回复。就如同参加会议,没有座签,很少有人愿意往前坐。但是如果有座签,每个人都按序就座。
为什么说滥发信息是机关工作一忌?
当前被称为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受到信息的轰炸太多,滥发的信息对象混杂、数多量大、质量不高,可能会给正常的工作生活造成困扰。如果政府机关像这样滥发信息,还像个政府吗?作为机关工作人员,个人的行为要与机关的职责相匹配,同样不能滥发。政府机关发布的信息应当精准、权威,滥发信息造成信息混乱,淹没主题,分散他人的注意力。就像人的话多一样,话太多就减弱了主旨信息的分量,所以不能滥发。发信息是有讲究的,要有针对性,要弄清发的是什么信息,为什么要发这个信息,怎么发这个信息。我认为政府工作人员在信息发布上应坚持“必须发的才发,可发可不发的不发”的原则,否则,就成了垃圾信息。累坏的手机群发的信息
这件事你说大吗?不大。但是你得知道为什么不好。因为这种行为与政府机关的文化不符。发多发少有讲究,就像一首歌《群发的短信我不回》里唱的,“滥发的信息我不看”。为什么建立逻辑框架
一次,小王跟我抱怨,在一个各部门派人参加的讨论会上,轮到他发言时,说了还没有一分钟,主持人就打断了他,不再让他往下说了。听了他的叙述以后,我知道为什么不让他说了。一方面对会议主持人来说,应该尽可能让每个人在一定时间内把话说完,但遇上有的要求苛刻的强势领导,他认为你没说到点子上,又浪费时间,真的就不让你说了。如果再不告诉你为什么,那可真让你郁闷了。另一方面,即使让小王说,小王的问题还是存在,就是他思路不清,没有围绕主题说,所以小王要从他的角度解决逻辑不清的问题。'logic ▎思维条理性:
我们机关里说的逻辑,不是形式逻辑、“三段论”修辞学一类的东西。我们一般说的逻辑,就是思维的条理性。一个主题都有必不可少的一些要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在考试答题的时候,比如一道简述题,满分是10分,共有四个要点,我写了300字,只回答了一个要点,只能判给我3分,虽然你只写了100个字,但四个要点都说了,就会判给你至少是9分。这个“要点”就是思维规律,简单说,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logic ▎逻辑不清:
“谁思想得清楚,谁就表达得清楚。”这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的。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是不自觉地去思考和表达,所以就缺乏条理性,这就是所谓的逻辑不清。
我自己好多年不知道这个规律,说话写文章不明白要说什么,想到哪说到哪,盲目得很,没有逻辑框架,为此苦恼了很长时间。后来经过领导指点,还有项目培训,知道了围绕一个主题,都有一些必须回答的问题。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当然可以细化和拓展,比如“怎么样”也是逻辑框架里不能少的,就像新闻的“五要素”一样,少了就不完整。这些必不可少的要素,就构成了我们思维和表达的逻辑。无论写文章还是讲话,无论时间还是篇幅长短,都是这个道理。一般我们说话写文章,不会机械地顺序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而会根据需要变化多种模式,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可以是“论点—论据—论证”,或是“从哪里来—现在何处—向何处去”,不一而足,但逻辑框架都很清楚,都是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我以前写文章,不是漏了“怎么样”,就是少了“怎么办”,一看就知道是逻辑不清楚。consciously ▎知道了这一点,我就有意识地把建立逻辑框架运用到工作的方方面面,这些年我思考琢磨了一个“五要素工作法”,即总结出一般工作都必须回答的五个方面的问题,即“理念—目标—机制—内容—方法”。一项规划、一个项目、一次会议或活动都要回答这几个必不可少的问题,就是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基本问题。
1“理念”非常重要,却经常会被忽略。思想理念对我们的宏观工作和微观工作都是重要的,是灵魂,是旗帜。由于没有确立正确的思想理念,只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可能目标达到了,方向却偏了。2“目标”应该是明确的,但如果目标偏离或影响了理念或指导思想,则要有所调整,服从服务于思想理念。3“机制”,也是各项工作的基本保障。一般有五个方面:组织领导—政策制度—人员网络—经费投入—考核评估,少了这些,不能保证理念和目标的实现。4“内容”和“方法”都是在以上方面的确定下不难做到和做好的。这些年我运用“五要素工作法”不断验证,结果还是比较适用的,这是我对建立逻辑框架的体会。
很短的文章和讲话,同样离不开逻辑框架。从我在一些现场和干部交流的情况看,不少人在站起来即席发言的时候,很少有意识地进行逻辑思维,想一点说一点,没有条理性,这是缺乏逻辑思维的表现。我有一个“一分钟倡导法”的体会,即使在很短的篇幅和时间内,都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都要有逻辑框架。有意识地建立逻辑框架,是我们机关干部不能不掌握的一项基本功。Don't say bad wordsWhy? 不要说出格的话
我年轻的时候,有一次跟一位青年干部一起,碰见我们的领导。领导对那位青年说:“你前段时间请假回家,有人说你不是家里有事,你是去干另外的事了。”这位青年狠狠地说:“谁说的,我宰了他!”当然领导不会告诉他是谁说的。过后领导见我还忘不了他说的那句话:“他怎么这么说话!真要小心点。”这位青年干部说的就是出格话。一时气话不可能真宰了谁,但谁听了都会不舒服,而且真的会让人对这位青年的行为担心并关注。
多 种 多 样出格话有多种多样,比如说“狠话”:“我整死你”;比如说“脏话”,包括国骂;比如“黄段子”,明知很多人反感还津津乐道;还有的比如政治笑话,不时也能听到;一些媒体爆出的公务人员的雷人雷语,都是出格话。一位丢失了身份证的市民给110打电话,双方发生争执,警方接线员说:“你活该被偷。”接线员本人不一定是公务员,但被国家机构授权从事公务,就被视为国家工作人员,他说的也是出格话。还有一种是通过发声来表现,例如某地的一位救护车司机,在运送病重患者的途中放着音乐唱着歌,引起了家属的强烈抗议,这也算是出格话。
思想认识的问题说出格话,首先是思想认识上有问题,把自己的言行完全混同于社会上的一般人,不知道自己的言行受到机关规划的约束,关系着机关的整体形象;其次是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是非界限,以个人好恶判断是非,个人利益高于一切,只图个人说着痛快,不计行为的后果如何;还有就是言不由衷、口快于脑,嘴上说的未必就是心里真实的想法,信口开河造成错误;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偏执,只想追求某种效果而不考虑它的后果,不顾左右、弄巧成拙,引起人们的误解和反感。而这些出格话大都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说的。如果想好了再说,先明白行为的后果和危害,一般就不会说出格话了。
要起到表率作用政府机关作为社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不是某一个自由团体,它代表着整个社会的规范,所有言谈举止都要接受社会的监督,自身的表率作用至关重要。政府机关的工作性质要求所有的语言文字表述必须准确和规范,来不得半点马虎和随意。任何一个工作人员的言论,都可以作为政府形象公示于众,必须是绝大多数人都能够接受和认同的,不能追求语出惊人的效果。
思想出格的表现出格话是思想出格的一种表现,有出格的思想就可能说出格的话、做出格的事,而政府工作是不允许出格的。因为它一旦出格,伤害的就是社会。这是不能以个人的性格、习惯、偏好而论的,只跟机关职责有关。不合规范的出格话,都超出了一般人能够接受的范围,影响都不好。包括有的干部把领导喊成“老板”“老大”等等,这也是出格话。
端正态度严于律己这种说法把政府机关工作的关系说成了私人雇佣和人身依附关系,这种认识能够保证工作上不出错吗?包括一些所谓幽默的话,也要注意,不是不可以说,但一定不能被误解,必须在内容上是事实,在态度上是认真,耍俏皮不可取。有人说政府机关的干部缺乏幽默,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因为不能乱幽默。
说出格话损害说话人的形象,也损害机关的形象,它会影响机关的正常工作,甚或导致严重的后果,这样的教训不胜枚举。所以,机关工作人员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你代表的不是你个人。Why 不要两副嘴脸?
一位干部从领导办公室退出,面对着领导时满脸堆笑、点头哈腰,等门一关,回过头来马上就变了一张脸,瞬间表情全无,让我心里一惊:这脸也变得太快了吧,看来刚才他的笑脸是硬堆出来的,瞬间冷若冰霜。此人一下子给我留下了很恶劣的印象。其实我不止一次地见过其他人有过这样的表现,虽然许多人没有我列举的那个人那么夸张,但变脸的表情我们时有能见。●两副嘴脸
我们有时参加一些活动,能看到主办方在接待不同的客人时用不同的表情,如果略有差别可以理解,但同时同地当众变化区别很大,就会让人很不舒服。即便是你对我热情对他冷淡,也会让我怀疑你对我的诚意,就像一些餐厅迎接客人时高喊的“热烈欢迎”一样,表情麻木、毫无真情,还不如不喊呢。●麻木的假笑 可能这是一种常见病,因为我在一些发达国家,也经常能看到这种情景。许多所谓的高级官员或者政治家,和你见面说话时都会露出很职业的微笑,表情略带夸张又有点僵硬,可能处于礼貌吧,转过脸对其他人又是另外一种表情。
有人自诩或很欣赏这种做派,国内也有人学得挺快,对此我实在不敢苟同。与人相见,礼貌是要的,微笑也是很好的,但如果不真诚,没有应有的尊重,职业表情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可能本人没有意识到自己这是戏剧化的表演,或者还很得意自己能够如此表演,但这嘴脸实在不好看。变脸表情虽然是外在的,但它反映出来的确是思想品格的问题。●职业表情
作为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这种变脸表情是不可取的。政府机关面向社会、面向大众,公平规范、一视同仁,既不可以假装,也不可以变脸。而变脸表情就有假装的成分,情不由衷,言不由衷,通俗讲就是“两副嘴脸”,很损害个人的形象和机关的形象。●湖心变脸
避免变脸表情,首先要从心理上加以改进。要真诚自然,与人为善,一视同仁、表里如一,不能势利,不抖机灵。俗话说面由心生,你的变脸表情道出了你的扭曲性格,感情不真,笑得再灿烂也是假的,因为不是发自内心。不管你如何调动你的面部肌肉,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种假装和不自然,都会影响我们与人的沟通和协调。真诚地对待所有的人,真善美的内心可以通过表情得以表达,并能和所有的人沟通对话,是我们机关干部应该知道和具备的一种能力,让我们从自己的内心开始,展示我们应有的表情吧。●真诚待人为什么说机关里的 ”误人子弟“ 不亚于学校和社会
有一个干部跟我说,司长让他写一个报告,但不告诉他怎么写。他试着写了,送给司长看,司长看了两眼,就说不行,让他重写,但不告诉他怎么写。他改了改再交上去,还说不行,还让重写。弄得这个干部实在没辙,干脆连改都不改又交上去,这次司长啥也不说就通过了,让人哭笑不得。
机关里类似的现象时有能见。司处长交待任务不清楚,重要的问题也不组织讨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或者说“以其昭昭使人昏昏”,弄得下属无所适从、动辄得咎。当领导的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看着部下困惑迷茫还自鸣得意,真不知这样的领导是怎么想的。表面孤立地看,领导个人很能干,部下好像都不行。但由于领导自己的主观专断又不帮不教,所以部下得不到指导和帮助,能力难以提高,领导自己也很累,还埋怨部下不得力。这里有一个误区,一些领导以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就是管理下属,不知道当领导的主要职责不是在于管理,而是要调动和发现部下的积极性和优势,引导部下自觉主动地发挥主体作用做好工作。单单靠管理是管不好的,领导力和影响力才是主要的。
不能有效传帮带
一个青年干部,在一个部门好多年甚至十几年不进步,领导很少有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的。一些青年干部不知不觉中就被耽误了,不用很长时间,三五年就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这也是“误人子弟”。其实在机关里,“误人子弟”的现象很常见。许多人以为机关里都是大人了,主要就是工作关系,完成任务就行,加上很忙,传帮带的意识淡漠。忘了在带领大家做好工作的同时,更要带好队伍,培养机关工作的优秀人才。
重使用轻培养
重事不重人,重使用轻培养,是这些年来机关普遍存在的不良作风。因为业务繁杂、任务繁重,以为完成任务为要,轻视了培养提高下属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由于我自己有切身体会,所以我在任司长之职期间,就注意把完成任务和促进干部成长结合起来。听说读写练是机关干部日常的基本功,我们的支部党建就帮助党员和干部在听说读写练的实践中提高和发展。
听、说、读、写、练
听,带着青年干部学习深入实际倾听百姓呼声,加深与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
说,开展“我说时事”“我来主持”让干部站着讲,多说多练;
读,开展“读讲一本书”活动,让个人的学习成果大家共享,成为中央国家机关的知名品牌活动,许多干部几十次受邀到各部委机关交流演讲;
写,我让下属写东西的时候,都会和他们商量,详细说明我的构思。如果是比较重要的文章或报告,我们都集体讨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让纸笔的年轻干部明确思路展示风采; 练,我们主动安排干部深入基层练,把我们的外出演讲的机会让给年轻人,及时鼓励表彰青年干部的长处和亮点,注重他们思想的提高,促进他们的成长和进步。Tips
第三篇:资深人力资源总监告知的16句经验之谈
资深人力资源总监告知的16句经验之谈
作者:建筑人才网联(编辑)发布时间:2012-5-28
一位从事多年HR工作的HR总监告知的16句经验之谈:
1、不要以为自己掌握着新进员工的命运,新员工一旦进来后,同样可以革你的命!
2、在直线部门经理面前要做到有尊严,很简单:你比他更专业、更高效!
3、人不是用来被“管”的,人是用来被“爱”的。因此,HR必须拥有广博、真诚的爱心!
4、HR要在一家公司持续生存、发展、成长,就要善于做一颗晶莹的“水晶球”,光亮,圆润、透明!
5、不要在流泪的时候做任何决定,情绪负面的时候说话越少越好。
6、HR千万要记得:自律胜于纪律,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管人。
7、“培训不是治病”,培训是对企业管理工作进行有效保健和预防!
8、衡量你做培训是否有效的标准:看员工是否乐意接受?工作有快乐,有激情,有效率!
9、企业绩效管理效果无止境,不在于你做了什么?在于你如何去做?被考核者乐意接受!
10、你不只是每月给员工发薪水;更要善于帮助员工获得更多、更高的薪水!
11、企业员工关系管理的本质:就是你如何去协调和平衡老板和员工关系。
12、HR先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才能有资格去规划员工的职业生涯!
13、管理无对错,不要钻牛角尖;合适的人力资源管理才是最好的。
14、不要想到要利用其他直线部门的时候,才去与他们沟通,沟通是你最核心的技能。
15、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比战术更重要,系统比模块更重要,人才比人手更重要!
16、HR管理者一定要记得:每天多走动式管理,因为动步生财!
第四篇:经验之谈
“经验”之谈
某日,看到这样一则小故事:有一个商人专门卖草帽。有一次因为太累了,就在一棵树下睡着了。等他醒来时,手中仅有一顶草帽。他一看,原来是被一群猴子拿去玩了。他想尽一切办法想让猴子把草帽还给他,可猴子就是不理他,甚至还模仿他生气的样子。这时,商人灵机一动,既然猴子能模仿我生气的样子,说不定也能模仿其他的动作。于是,他把手中仅有一的顶帽草往地下一丢,没想到猴子也学着他把草帽丢到地上,这样商人轻而易举地就拿回了草帽。之后,他又试了几次都屡试屡中,于是就把这个经验告诉了儿子。后来,他的儿子在卖草帽时果然遇到了同样的事。他想起父亲的教诲,也把草帽丢在地上,可没有一只猴子理他。他再试了一次,这次突然跑出一只老猴子,捡起草帽戴在头上,并开口对年青人说:“小伙子,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连猴子都开口说话了,你还用那老一套!”这则小故事寓含着这样一个道理:经验主义要不得,它有时会成为我们成功路上的绊脚石。
什么是经验?通俗地说就是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人们获得经验的途径不外乎两种:一种是直接获得即指自己在某一环境中、某一条件下通过实践而总结出来的能够指导以后工作的知识或技能。如这则小故事商人所获得的经验属于此类。另一种是间接获得即通过书本、媒介、别人的的传授等途径所学到经验。如这则小故事中商人的儿子从其父亲那所学到经验即属于此类。不管人们获得经验的途径如何,可以肯定的是经验可以在某个阶段、某个时期、某一客观环境和条件下对我们的事业、工作、生活和学习具有指导意义。毕竟这些经验是从实践中产生和总结出来的,“实践出真知”就是这个道理。但这些真知灼见、这些经验并不是可以管长久、管一生一世的。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实践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说它相对是由于实践自身具有历史局限性。实践总是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不免受到这种条件的限制,既然实践存在局限性,那经验就可攵恕D敲矗谙质瞪詈褪导使ぷ髦校降资鞘裁丛蛉梦颐浅晌字埽坑诰橹饕澹烙诖车乃枷搿⒛J胶头椒兀吭蚴嵌喾矫娴模收咭晕饕幸韵录傅悖?/p>
一是错把经验当真理。很多同志片面或错误地理解经验是前人或是自己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经验就是真理。殊不知,这些同志都犯了实用主义的的错误。诚然,某些经验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可以转化为真理,如我们说“真金不怕火炼”就是一条真理,不过绝大多数经验是不可能转化为真理的。其实,把经验当作真理的同志只是陷入了一个逻辑推理的怪圈。他们以为经验是有用的,有用的是真理,因此经验就是真理。根据逻辑学的有关原理我们知道,“经验是有用的”是一个有效判断,而“有用的是真理”是一个无效判断,因为它是实用主义的谬误,所以,它推断的结论是错误的,这正如1×0=0是同样的道理,它的结果不可能变成1。
二是不敢打破常规,迷信权威。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是中庸,要求人们中规中矩,不能偏左,也不能靠右。这使很多同志不敢打破常规,不敢向权威挑战,不敢反对本本和教条式的经验。因为不敢,所以就相信,甚至惧怕。认为只要是上级总结出来的经验都是好的,是领导的讲话都是经验之谈,是前人的经验都要全部借鉴和吸收。而这又刚好迎合了某些不想思考、懒于思考的同志的口味。笔者并不是要把经验一棍子打死,而是以为不管是权威也好,领导的传经送宝也好,前人的经验教训也好,或是某些在生活中已成为真理的实事也好,都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此时此地的客观因素加以区别的分析、吸收、借鉴。如果把别人所有的一切都拿来用之,那就成了鲁迅先生笔下的“拿来主义”了。我们的党之所以能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正是因为不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全部“拿来”,不神化,不迷信权威,而是善于从其中吸收精华,跳出本本和教条式的经验的束缚,结合中国的国情,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来指导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三是不善学习。由于不想学、不懂学、懒得学,所以对前人的经验只懂得生搬硬套,只求有,不求新,只注重“经验”的落实,不注重效果的落实。可以说,这样的经验主义在某些地方大行其道。像此则故事中商人的儿子,就是因为他不善于学习,甚至可以肯定他根本就没有学,忽视了时代的变迁,知识的更新。在他的那个年代,一定有许多种比他父亲那套好得多的对付猴子的方法,而他却只局限于其父亲的老一套,要知道连猴子都懂得学习新知识,都懂得说人话了,他怎么能奢望猴子把草帽还给他呢?可想而知此君愚昧落后到何种地步。我想如果他稍微学一点新知识,掌握一些新的经验和技巧,也就不会落到连最后一顶草帽都丢掉的田地。
;mso-char-indent-count: 2.0”>四是~新闻的负面影响。现在的新闻媒体高度发达,传播面广,信息量大。因为工作的需要,一些好的经验、做法或现场会经常见诸媒体和报纸,这使一些急功好利之徒有机可乘,把别的单位的做法不加思索的搬到本单位,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最后这些花架子搭不上架,烂泥糊不上墙,结果是劳民伤财,百姓怨声载道。所以说,经验主义有时害死人。而造成这种被动局面,~新闻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那么,怎样才能辩证地看待经验,真正做到结合实情,总结出有利于党的建设、国家事业的长远发展建设的新鲜经验呢?
首先,要有创新精神。~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段话精辟地概括了创新的科学内涵。经验是我们在某个阶段、完成某项任务等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事物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是不断进步的,要想使现有的经验继续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就必须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跟时代的步伐,把握时代的规律,摒弃旧的、阻碍事物发展的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从旧的体制和模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把经验放到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和时代不断前进的大环境中去检验,这样的经验才有活力,才能经久不衰。创新还需要有敢闯、敢“冒”的精神。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讲道:“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如果我们前怕狼后怕虎,畏手畏脚,优柔寡断,不敢闯,不敢“冒”,就走不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路来。部队建设要发展,要实现“两个确保”的目标,要完成新形势下的新任务,就必须有创新精神,积极进取,完善和总结出适合经济建设的新鲜经验。
其次,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经验在实践中的指导地位。任何经验都是在具体的生产、生活、管理、学习、工作中总结出来的,而这些具体的社会活动和实践又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这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理所当然,经验也必然会随着这些具体的社会活动和实践而发展变化,此一时的经验不一定能指导彼一时的工作,此一地的方法不一定适应彼一地的要求,甲公司的管理模式不一定对乙公司有用。在实践中,要注意把客观条件与主观的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用辩证的态度对待经验,用发展的办法解决经验在实际工作所遇到的具体问题。
再次,要加强学习。工作中没有创新意识,目光短浅,只懂继承,不懂发展,从而使工作出现被动局面,甚至倒退,关键的一点就是我们不善于学习。首先我们要懂得学什么、怎样学。学习当中,不仅要从书本中学,从前人总结的经验中学,更重要的是要在社会生产和实践中学,从身边的点滴中学;学理论,学文化知识,学技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知识底蕴。这样才能做到博采天下之众长,补己之短,做到“厚积而薄发”,从而产生创新的灵感、经验的火花。第二要做到勤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意思是说一个人不学习就会迷茫。一旦我们的思想和认识陷入迷茫的境地,就会失去方向,就会无所适从,就不会有创新,就不会总结出新鲜经验。因此,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一定要勤于思考,全方位、多角度地去思考,多打几个问号,这样的学习才有心得、有收获。第三要做到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就是应用。而且只有通过在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中的检验,才能证明所思所得是否有用,是否可以变成新的经验,是否可以指导我们的工作。如果只做一个泛泛而谈的理论家,而没有实际的行动,那么所有的理论都是空谈,即使再好的经验或做法也无法付诸实践,这样的学习也就变得毫无意义了。目前,国际国内形势严峻,恐怖势力猖狂,社会治安不稳定因素增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努力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我们只有善于学习,善于借鉴和吸收,善于跳出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框框,立足现有的经验和条件,从自己的实情出发,勇于开拓和创新,善于在解放思想中创造新鲜经验,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它真正成为我们党、国家不竭的动力。
第五篇:经验之谈
这次能过,我觉得对我个人来说,沪江网校和沪江的老师作用最大。我参加了多次六级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这次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报名沪江网校学习课程。而且我是10月下旬报名的,一开始疯狂补课,而后又认真按网校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及时跟上进度。同时,我还认真做网校上的每课一练,整理错题本和重点单词、词组、句子的摘抄,我网校中课程全部学完,每课一练也全部做完,老师课程中布置的作业我也认真完成和听讲,做错的部分我又及时查找自己的不足。这其中,我觉得网校老师尤其是谢忠明老师和王茜老师的授课讲解令我受益匪浅,慢慢的,我的感觉上来了,见到六级试题也不是那么紧张了,这个感觉一直保持到考试----我第一次在六级考试中顺利完成答卷,不再像以前那样,到收卷的时候还手忙脚乱。而且回来对答案,印象最深的是阅读理解非常好,正确率较高。阅读这部分,和我以前几次考试相比,平均提高了70--80分!作文也提高了30分左右!只是听力还不是很好,但这对我来说已经非常好了,几个月的努力没有白费。再次感谢沪江网校的各位老师,祝沪江网校越办越好!我也会继续关注和参与的,下一步准备在听力和口语上更进一步,报个班继续提高自己。
准备更高一级的考试,第一次六级就低空飞过,都没有过五百,然后因为要出国考托福,就没有再管六级的事儿,后来觉得分数太恶心不如就再考一次吧,没想到看到题目的时候感到豁然开朗,一点儿也不吃力了,虽然这次还是没有向希望的那样过六百,但也没有特别努力的复习。就这样吧
大家表现的都很好啊!要考口语的同学继续加油了!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也不要气馁,总结经验,轻装前行。
看了不少关于四六级的帖子啦,本想写些东西,怎奈我过四六级的经历已经是老黄历了,5年啊!当初备考啊,查分啊,准备口语考试啊什么的,那些记忆,已经被一些更令我纠结的考试所替代~~
不过还是记得一些有趣的事儿,考完四级,成绩不错,但是还想有所提高,半年后我就干脆四六级一起报啦!嚯嚯。
上午考四级,下午考六级,那种感觉~~啧啧,考下来看人儿都觉得像英文字母!
更离奇的是,考下来的结果,四级和上次一样,居然一分儿不差!六级成绩比四级高40多分儿,一度怀疑自己的两个准考证号是不是记反了!
经验还是有的。
首先就是记忆积累。大家都知道英语不是一时一刻的功夫。那时我正在学新概念3,4,每天起早早读VOA,所以对常用句型比较熟悉。不要小看哦,这可是作文的高分的关键,也可以大大节省阅读的时间!
其次就是做真题。不过说实话啊,四六级的真题我总共就做了3套半,考试前两天做的,有天太累,做完两篇阅读就睡了。不过建议大家要是之间紧迫的话,真题乃一大法宝!多做阅读,多查字典,多积累作文的常用句式,关键要细,到考试的时候,你就会觉得:眼前的一切已经熟悉的不能再熟悉啦!
至于口语考试嘛,那是后时间匆忙,再加上自己事儿比较多,所以每天只能抽出1小时时间继续听啊,读啊。BBC,VOA,空中英语教室,李阳疯狂英语==让自己保持良好的状态,当然贵在坚持,等到考试的时候,一切自然进行!
天啊,我居然废话了这么多!大家继续努力吧!
说起来,这是我第一次考四六级之前认认真真复习的吧(四级裸考,过了,第一次六级裸考,也擦边过了,嘿,嘿嘿,)本来想着,反正擦着边过了,可是看着那分数觉得实在看不下去,虽然在别人跟前可以嬉皮笑
脸地说,我擦着边过得~—.,—于是准备再考。
明显要我自己看书的话肯定一开始雄心壮志,然后过阵子书就跟锅垫似的各种派上用场了,额。。
后来看见网校,想想看,出去报名太贵了,还跑东跑西浪费时间,不如上网校,在听过谢老的试听以后更坚定了~屁颠屁颠地问俺妈要了钱,往银行里一存,小鼠标一点,三百大洋就变成六级冲关班了~
一开始吧,就想着利用网校好好学习,别的啥的都木要想,结果,混着混着,混成班长了,认识一堆童鞋~~
俺觉得咱班里的氛围特别浓厚~小雪和助助们发的各种帖子,虽然在后半段的课程里俺就忙着补课了,可是这些帖子都非常有帮助,还有谢老和王茜老师的讲课,原本以为枯燥的六级备考的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舍友常常会被我突然傻笑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咳咳。再谈谈别的,自己的学习么,其实说真的,除了网校的课,俺基本上就没干啥好事╮(╯▽╰)╭,做了些真题,哦对了,我觉得有个地方是对俺备考起到一定大作用的是英语的学习环境,我这里当然不是说周围有外国人啥的,而是在这段时间,俺一直跟英语你来我往,GD他..因为我是国贸专业的嘛,所以大三以后还是有英语课的,加上网校的课程,会计考试备考闭关期间的VOA和BBC的听写(虽然就一个礼拜囧),部落里的学习氛围,基本上都还是沐浴在英语学习中的吧,我觉得这点很重要,哪怕你不备考,但是还是要有接触比较好吧~
还有,考试的时候千万木要紧张,静下心做题~(这个我已经不记得当时有木有做到了,可是俺觉得这个也很重要~)
查分总结和给自己和各位童鞋的:(直接把碎碎搬过来)下次考试之前千万木要狂背单词,弄得我写作文的时候脑子里一个劲地乱冒单词,思路全都乱了!作文拖了后腿~下次继续刷分!童鞋们加油~!六级必过!高分过!
最后,还是要特别谢谢娃儿和鱼蛋,三人高端组,谢谢你们~娃儿,乃的专四要加油!相信你的!
谢谢小雪和各位助助,还有各位六级冲关班的童鞋hizen,小尘,hades,DQ,Nancy(其实我最近才跟你熟起来的吧噗噗……)藤酱,肠粉~200号噗……还有好多好多童鞋啊~小景记性八太好~总之~祝福你们!^_^
现在是2011年3月1日11:58,距离查分开始已经过去近3个小时。9点半左右的一个短信直接把俺的小魂魄勾出了课堂,内容如下:
考号31013210210XXXX参加2010年12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总分为605,听力233,阅读209,综合65,写作98本次1元
第一反应是,我上600了,第二反应是距离我姐的624还很遥远。。= =+
先说说这次考试的经验吧,一句话,我觉得听力和综合做的不错,阅读一般,写作是败笔。
听力:
上学期一直坚持VOA慢速听力,一个学期下来首先底气就比较足,不怎么害怕听力了。你都听了那么多了,再怕就真的怂了。四级听力用VOA慢速材料还是很相关的,感觉语速,词汇都可以了。强推。话说现在要准备六级了,我不确定六级和标准VOA差距有多大,求各位大大指点。
阅读:
四级阅读偏简单,以我目前做CET6真题阅读的正确率低得可怜的现状来看,四级真的蛮简单的,定位什么的技巧用到位就够了,我自己主要是真题累积,没做什么专项练习。总的来说,阅读还是要戒骄戒躁,潜下心来看,我自己就比较浮躁,如果能淡定点,分也许还能高点。现在对于六级阅读特迷茫,目前打算专项突破下了。
综合:
Cloze不是我的强项,但这次做的很顺,估计也是托了VOA的福。完型我做的很快,主要就是语感,多听了自然就顺畅了。
写作:
可能由于不大习惯一上来就写作文,所以这次写的自己都没信心。模板神马的完全属于生搬硬套。我觉得如果可能的话,可以训练下限时写作的能力。特膜拜那些110+牛人~~从分数的巨大差异来看,作文是很有提升空间的。嗯,握拳!
关于备考,我主要用了新东方的词汇书,那本红的,话说这是俺第一次把一本词汇书翻掉页,当然不排除它质量太差,然后HJ的讲义,系统的练习对于增强考前信心是很有用滴,谢忠明老师讲课的元气音也能很有效的防止你开小差。。= =+四级暑期班的同学也都很有爱。CC&虎虎各种给力。有人跟你一起备考就不寂寞嘛。。>////<最后,真题王道。完毕。
好吧,我废话完了,都是一些老生常谈了,备战2011年6月CET6的筒子们,共勉~
贵在坚持,我考前2个月天天做阅读,阅读204,但是因为讨厌听力没有练,听力很低,所以呢,我觉得OVA是个很好的学习工具,每天听肯定有用的,所以,听力不好的筒子们去听OVA吧~~
我是个特别容易慌的人,昨天一夜就为了今天查分的事情,一直紧张个不停,睡不着,和室友聊到凌晨1点才合眼,满脑袋的分数和期盼,让我4点的时候醒了,之后沉沉闭眼做了一个我六级pass的梦,梦到我和四级分数一样,429,但好歹也算是过了.或许真的太想过了,5点过点又醒来一次,之后睡下的时候又做了个大家一起在等成绩的梦,我甚至睡在房车的车顶上,周围一群学子都在等着成绩.最后,7点过伟哥(200号)发来短信,我手机放在床下的,听到铃声心跳突然就加速了,我知道那不是查分的短信的,但就是那么紧张,终于后来还是按捺不住,爬下床,洗洗漱漱,不睡了,免得受折磨.那会儿才7点过点点,比我平时起得都还早,而后一直看老爸老妈浪漫史,用笑点来压制那颗悬着的心.我就怕我那三个月的努力付诸东流,我就怕当初那些看不起我的人可以说:“看吧,看不起你是因为你本来就没有那个实力”.现在回想起来,从四级的429,到今天六级的451,我没辜负我自己,我是个笨人,或许这个分数对别人来说不算什么,而且它本来就算是低分,但是对我来说,它却极其重要,那三个月的学习,让今天的我,不后悔.那三个月,报了沪江的六级班,就开始了每天6:30来电起床听网校或者听写慢V的历程,每天随手一本红皮书,上学校的课也不听,自顾自地看英语(这个大家不要以身试法,顾此失彼,后来会忙翻的),室友都说我是学英语学疯了,但实际相对别人努力的家伙些,我其实不算啥的.(比如网校里一群的猛人)
这次能过,真的真的要非常感谢沪江网校,如果没有这么系统的复习,如果没有那么多同学,如果没能通过它认识几个贴心肝的人,我觉得我真的真的是我大学都白过了那么多了.我没有什么学习的经验,我觉得学习只用反复反复,等待复发而已,每天背点单词,听点听力,跟着网校做点题,练练手,其实很充实很愉快的,过六级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关键在你自己.在使用本套书的时候,建议同学们遵循以下练习流程:
1)完成书上的词汇预习部分,这部分是口译的“热身”,同学们最好利用权威的工具书先把词汇部分翻译出来,如果直接在原文中找,时间是节省了,可是你也失去了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往往看了答案,第二天就忘记了。记住一句话:No pains, no gains.轻易得来的东西,也很容易失去。
2)拿出课文的配套录音,边听,边在准备好的白纸上记笔记。大约每听完两句话按一下pause。先不要直接做口译,而是看着笔记并根据大脑的短期记忆,复述一遍原文,建议同学们用录音装置,录下自己复述的内容。
3)复述完成后,立刻开始口译,译为目标语,建议同学们录音。录音的最大好处就是让同学们发现不足,比如说自己平时有口头禅的,不录音是发现不了的。同时,录音还可以告诉自己口译用了多少时间,一般来说,两句话的口译时间不要超过30秒,按照口译二阶段考试的停顿时间严格要求自己,考试的时候你才不会觉得时间不够用,一定要对自己狠一点。
4)播放刚才自己复述的录音,和原文做比较。如果你发觉自己的复述遗漏较多,请尝试重做一遍。
5)边听自己口译的录音,边核对课文中给出的参考答案,看看信息的再现度有没有70%以上。如果没有达到这一水平,请做记号,方便再次练习。对于自己口译时碰见的难点,可以再想想有没有一些化繁为简的办法。书上给出的译本往往太过书面化,记住口译最基本的技巧就是解释,事实上一些貌似复杂的表达也可以用我们掌握的4000个最基本的英文单词来口译。
6)一单元练习完成后,对照每单元后面的句子精练,巩固本单元所学的内容。句子精练中所选出的句子,就是这一单元的精华,请同学们务必要熟练地口译这些句子。
如果同学们能严格按照我们提供的步骤进行口译练习,口译能力肯定会有质的飞越。脚踏实地的学习态度是学好口译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