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德育详解

时间:2019-05-12 08:35: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德育详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德育详解》。

第一篇: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德育详解

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德育

——五一中学德育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十二师五一中学是九年一贯制的学校,2015年在校生975人,教职工96人,27个教学班。学校多年来坚持德育为首的原则,致力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革与尝试,为实现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而不懈努力。

当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问题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项重大课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五一中学党支部带领中小学德育处、少先大队和共青团组织,积极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以继承改革和发展创新的思路,不断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初步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模式。2015年我校被十二师教育局评为“德育创新”先进单位。

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之一。我们在实施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过程中,就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德育,在活动中明辨是非善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做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具体德育工作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一、校园环境与德育工作

为提升校园文化环境,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2015 年农场投入

万元,在校园安装12组宣传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等展示在宣传栏内,供师生浏览,使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师生心田。

农场纪委、团委、社政科和教育科领导经常到校指导我们的德育工作,参与我们的各项活动。农场电视台也及时宣传学校开展的各项德育活动,使我们学校开展的德育工作家喻户晓。

二、党支部牵头团队响应,德育处抓好落实

(一)家校联动,抓好一日流程规范教育 学生的习惯好坏将影响孩子一生,而行为养成教育仅靠学校孤军奋战远远不够,它需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其中最重要的力量就是家庭教育。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教师,在孩子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中,父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校在一日流程规范教育上,通过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学校德育工作内容、方式和意义,积极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与配合。从学生每天的生活、学习、行为规范教育的点滴中去影响学生。用优秀的典范、感人的故事去塑造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学校要求学生早晨出门要向长辈说“再见”;到学校见了老师要说“老师好”;见到同学要说“你好”; 在楼道不奔跑、不打闹; 上下楼梯靠右行走;进教室马上安静下来,快速准备学习用品;听课时要专心,积极回答问题;课间活动时,同学间要团结友爱,相互帮助;上学路上要遵守道路交通规则;放学回家要对长辈说“我回来了”。家长每天通过班级微信群向班主任汇报孩子完成一日规范流程的情况,德育处、班主任、学生会、少先大队每天对学生在校的礼仪行为进行检查,每天一评分,每周一总结,在周一升旗仪式上颁发流动红旗,班级流动红旗的多少作为优秀班级和优秀班主任的评选依据之一,从而调动师生的工作积极性。

(二)开展“读名作”、“诵名句”、“学名人”活动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使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学校为每个小学生发放了一本《弟子规》作为早读课本。班主任引导学生对《弟子规》中的句子进行详细解释,并要求学生努力按照《弟子规》中的规范去践行,以达到了学用结合的目的。德育处每天对各班早读课进行检查并通报,在此基础上,学校还举办了第一届《弟子规》诵读大赛,全校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全员参与。通过《弟子规》诵读大赛活动,促进学生深刻领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很好地得到家庭礼仪教育,学生在接人待物,与人相处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少先大队和团总支通过开展故事大王比赛,讲述孩子心中的榜样故事,用故事中的名人来激励自己。另外校园之声广播站也把发生在同学们身边的好人好事及时宣传出去,用榜样来影响大家。

(三)坚持开展社会实践,培养孩子责任意识

现在的孩子大都娇生惯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长此以往,孩子的创新能力和责任意识得不到很好地培养。另外,一些家长也没有意识到孩子自理自律、自护自救的能力以及责任意识是孩子成长过程乃至将来在工作生活当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针对这一情况,在每年四月底五月初,小草刚刚萌发、树木刚刚吐绿的时候,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往返徒步十公里的野炊活动。

在活动中,学校要求教师不能骑自行车,和学生一样步行,一方面确保学生的安全,另一方面为学生做好表率。一路上,同学们一边欣赏风景,一边看着农场的发展变化,热爱家乡的情感油然而生。每一年的这个季节,孩子们都会期待着这一天。野炊活动时,一些经常帮父母做家务的孩子立刻成了同伴中的能人,显现出了自己的优势,垒灶、捡柴、生火、做饭,他们样样在行。同学们在野炊活动中分工协作,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而那些很少帮着父母做家务的孩子们也在活动中看到 了自己的不足,这些孩子在活动结束后会主动跟妈妈学做饭,他们也想在下一次的活动中展示自己的能力。

(四)开展青少年模拟法庭,做好法制教育

让学生从小知法守法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也走进了千家万户。网络也在不断影响着当代未成年人的生活,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网络有积极的一面,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同时网络也有消极的因素,比如:敲诈钱物,早恋等情况等,教师如果单纯批评教育,用说教的方式就显得苍白无力,没有作用。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改变思路,让生动的案例来警示学生、教育学生。学校团总支积极与农场司法所和三坪垦区法院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法院同志选取典型案例,指导学生开展庭审活动。青少年模拟法庭庭审活动分别在社区、学校举办,受到学生和家长的一致称赞。案件以在垦区一个住宅小区内发生的青少年抢劫伤人事件为蓝本,审判长、审判员、书记员和犯罪嫌疑人等角色都由八年级学生来扮演,在法院同志的指导下,同学们生动地再现了整个法庭的庭审过程。学生通过参加庭审更真切地感受到了法律的庄严,懂得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道理。只要是触犯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最为关键的是使广大青少年明白了:做事 要三思,千万不可冲动,否则后悔就晚了。这样的教育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效。

(五)少年军校活动的开展,让孩子学会令行禁止

学校每年秋季开学前,中小学德育处和团总支要组织七年级新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军训活动。教官是我们从农场派出所请来的复员军人,每人负责一个班。学校团总支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出训练计划,教官严格按计划开展训练。

军训活动主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一切行动听指挥的习惯。一方面使七年级新生在进入中学后能尽快适应新环境,另一方面让中学班主任能尽快认识、了解新同学,便于开学后的班级管理。短短一周的训练,孩子们变得成熟了许多,从他们整齐的步伐、标准的动作能看出他们的进步。

三、开展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启示

一是要充分发掘学校的德育资源,适时开展系列教育活动。活动主题要结合学生实际,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德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是加强常规管理,强化行为规范训练。中小学德育处要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要抓好学生的行为训练,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 理特点,分层次、有梯度地设计活动训练内容。

三是以主题教育为抓手,落实学校德育工作重点内容。只有坚持不懈地开展系列的、有所侧重点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月主题教育,德育活动才会有效果。

四是加强家校联系,让学校德育工作真正得以落实。学校要通过开展家长会让家长动起来,让家长明白孩子的“好习惯胜过好分数”这个道理。养成教育要求学生在校内和校外一个样,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德育才能有实效。

2015年五一中学对德育工作采取了大胆的创新,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中心,每月党支部结合学校实际确定一个德育主题,中小学德育处、少先大队和团总支围绕这个德育主题来选择活动内容。我们用行动德育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注入了活力,使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德育。行动德育让学生愿意去参与、愿意去感受,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得到教育,使学生情操品德逐渐成长。

第二篇: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此文于2009年6月在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主办的“2009中国教育系统优秀教案(论文)全国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让 学 生 在 体 验 中 成 长

----新课标下的数学体验学习

台城中心小学方青云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体验,就是学生直接参与学习过程带来的成功感受,是真切的、深刻的,是自立自愿的情感渗透和价值态度的自然融合与升华。让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即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在特定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学生在经历数学问题中从提出到解决的整个过程,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真正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教师必须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亲历学习的过程,在体验中不断成长。

一、在自主参与中体验“探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便是他的不幸。”学生,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好奇、探索的愿望,学生的发展,就必须体验学习的过程,而获得体验的最好方法,就是亲身参与。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各种“体验学习”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让每位学生在顺境中探究,尽情表现自己,那么学生就会拥有通过主动参与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体验到探索的成功和创造的乐趣。如学生学习了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后,在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特殊情况时,我

1先出示了几组数让学生求最大公约数,并要求他们找规律:(1)35和7、40和5、12和6、77和11(2)8和9、15和37、16和9、4和7,探索过程中,学生兴奋地叫了起来:不用短除法就能很快地找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啦!他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秘密”:两个数是整除关系,小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两个数是互质关系,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就是1。接下来我让他们举例验证,他们态度认真,不断尝试,为证实自己的发现毫不放松。最后,我让学生分析:为什么两个数是整除关系,小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两个数是互质关系,他们的最大公约数就是1?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探究中推向问题的关键。这个过程,从探索到发现再到完善结论,不仅加深了对求两个数最大公约数方法的理解,还为后面学习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特殊情况作了学习方法的铺垫,学生完全在自主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规律性。

二、在实践操作中体验“玩数学”。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实践活动,而“玩”正是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在教学中,把课本中的一些知识转化成“玩”的活动,不仅使学生心情愉快,而且还能从“玩”中自觉地探求有关知识、方法和技能,使“玩”向有收益、有选择、有节制、有创造的方面转化,所以玩的过程也是一个体验学习的过程。例如我在教学“圆柱的认识”一课中,我先播放配乐动画片《米老鼠和唐老鸭》中米老鼠躲在圆栓形滚筒里四处奔跑、滚动、嬉闹的滑稽画面,然后话外音质疑:米老鼠躲在一个怎样神奇的小屋里?为什么跑得那么快?这种紧张而有趣的场景激发了学生参与的欲望,他们情绪高涨,很兴奋地 “玩”了起来: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桌面滚动,再拿出一个圆柱体学具在桌面上滚动,在探索比较中同学们感悟到: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很多角,跑不动,而圆圆的柱子可以滚动,所以米老鼠躲在这种形状的小屋里跑得特别快。又如“装有水的容器里放入石头”,为了让学生理解升高的水的体积等于石头的体积这一关系,我把学生分成六组,每组一个装满水的量杯,一块长方体或正方体铁块,一个小桶,让他们玩起“测一测,量一量”的活动。为了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我让学生玩起“剪剪拼拼”的活动。学了轴对称图形后,我又组织了学生玩起“画一画,剪一剪,作出最美的图案”活动,学生通过“玩”展示了一张张美丽的图画,不但懂得了什么是“对称”,还感受到对称的美。由此可见,实践操作不仅让学生体验到“玩数学”的乐趣,还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拓展。

三、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相互的讨论、交流、启发、帮助、协作中,各抒己见、大胆设想、大胆探索,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学生就会在交流中萌发我要学数学的心理需求。例如我在教学“把35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7段,每段是多少米?每段占全长的几分之几?”这类题目对于初学的五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有些难理解,且容易混淆。教学时,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分组说一说“你怎样区别并解答两个问题的?”经过一番的讨论,得到了始料不到的效果:有学生说,求每段长几米,就是把35平均分成7份,用35÷7=5就可以算出,而每段占全长的几分之几,就是把35米看作单位“1”,意思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那每份就是全长的了。又有学生说,求每段长几米,是求每份数,我根据“每份数=总数÷份数”这数量关系用35÷7=5就求出来,而每段占全长的几分之几,我理解为每份所占的分率,把总数看作单位“1”,用117

÷7=就求出来,还有学生说,求每段长几米,就是把35平均分成7份,根据“每份数=总数÷份数”这数量关系用35÷7=5计算,每段占全长的几分之几,我利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根据“每段长度÷总长度=每段占全长几分之几”这数量关系用5÷35=,等等不同的说法,道出了学生心中的所想,道出了各自卓越的思维方法,同学们也体验到精彩的畅所欲言学数学的情趣。又如,我在教完“归

一、归总应用题”时,出了这样一道题:“一根钢管长300厘米,截下30厘米的一段钢管重450克,剩下的一段钢管重多少克?”先让学生思考再分组讨论并解答,场面非常热烈,解答的思路有多种情况:①先求出1厘米的钢重几克,再求剩下几厘米,最后求剩下几克,列式为(450÷

30)×(300-30);②先求出1厘米的钢重几克,再求出共有几克,最后求剩下几克,列式为450÷30×300-450;③把30厘米的一段钢管重450克看作一份的数,求出剩下的厘米数即剩下几份,再求出剩下的重量,列式为450×【(300-30)÷30】;④先求出300厘米可以截成长30厘米为一段的有几段,再求出共几克,最后求剩下几克,列式为450×(300÷30)-450等等,学生通过思考和合作交流,畅开了思路,深化了认识。

四、在生活实际中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新课标强调让学生走向自然、面向社会,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对每个学习内容的引入,都尽可能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例如我在教学“利息”这节课时,我让学生解决以下的实际问题:

1、生活实际中储蓄的种类有哪些?哪种的储蓄方法利息最高?

2、如果某客户把5000定期储蓄3年,而他两年半就提款,该怎样计1717

算他所得的税后利息?如果延迟半年提款,又怎样计算他所得的税后利息?

3、张平有500元,打算存入银行两年。可以有两种储蓄办法,一种是存两年期的,年利率是2.43%;一种是先存一年期的,年利率是2.25%,第一年到期时再把本金和税后利息取出来合在一起,再存入一年.选择哪种办法得到的税后利息多一些?这样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学生就会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就会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用于生活。

五、在总结反思中体验“评数学”。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但要关注学生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教学的得与失,师生共同总结与反思是一种很好的评价体验。学生可以在评价中体验到与人分享、相互鉴赏,促人进步的乐趣。为了发挥这种“双促进”导向功能,每次上完课,我都要求学生从学习态度、学习情感过程以及学习结果等方面进行以下的总结评价:

1、你认为这堂数学课有什么作用?自己在这堂课学得怎样?给自己打几分?

2、选择班里的一两个同学,评价一下,表现怎样?你给他打几分?

3、老师在这堂课中表现怎样?还有什么改进?通过这样的评价就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不断激励自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还可以互相督促、相互赏识、取长补短。

“让学生体验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过程性目标,也是时下数学教坛的流行语。体验学习确实能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体验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建构”的过程,这不仅仅是在接受知识,更是通过自己的经验在构造自己对认识客体的理解,不仅是用“脑”去学习,更是用“心”去学习,用

心灵去体会,用整个身心去感受、理解。只要我们适当的指导,学生就会在体验过程中健康和谐地成长。

第三篇:让学生在分享中感受快乐

让学生在分享中感受快乐

分享,是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乐。任何人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完美无缺。我们班有一位活泼可爱,淘气又赖皮的小伙子。

他,有一个温馨的名字。他,也是一个看上去非常开朗、活泼的小男孩。日常生活中,总是跟班里的同学玩成一团。可是,我多次发现我们在举行分享会的时候,他从家里带回来的零食基本没有动,而是全程索取其他同学的零食。当时,我还以为他只是霸道而已,所以只抢别人的。但我已经留意他这个行为了。然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他总是会有这个毛病,自己的东西总是不愿意与别人分享。

为了帮助他改掉这个毛病,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与家长沟通,找准切入点。我联系他的父母,向他们提出自己发现孩子不愿意跟别人分享的这个问题。然后了解孩子在家中分享的情况。得知孩子在家中也不乐于与邻居们分享,然而据我了解,他父母是大方得体的人,为何他会不愿意与别人分享呢?所以,我与家长约定日常生活中如何引导孩子分享。

二、日常生活中,找好机会相机引导。日常生活中,我常会在课堂上让学生们通过获得的奖品而跟同学们分享,让他们体会到分享的快乐。让他们从而明白分享快乐的道理,并且常会找他聊天,了解他不愿意分享的原因:发现他不是不愿意把东西与其他人分享,换句话说,也就是他不敢与别人分享。

三、当与家长再深入了解的时候,发现他在父母鼓励的情况下会与大人分享。可是更多的时候,当他伸手把好吃的东西给予大人一起分享的时候,这时大人们都会说:“不用,谢谢你!我们是逗着你玩的,你自己吃吧!”简单的一个谢绝会使孩子觉得你们都在“耍”他。无形中就会造成伤害他的自尊。就类似“狼来了”的故事一样,当下一次别人再向他要分享的时候,他便自然下意识地去保护自己,防止自己再次被“耍”而不愿意与别人分享。

班级举办活动的时候,我总是在一边鼓励他,让他主动去跟别人分享,然后再说说自己分享后的感受。让他从中一点一滴的感受到分享带来的快乐,慢慢的学会与别人分享快乐。

四、懂得分享的快乐。分享行为可以帮助孩子赢得玩伴,使孩子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更好地获得言语表达、人际交流等技能,帮助孩子学会与他人和睦相 处、共同享受,使其成年后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确保心理健康,避免形成自私、任性、冷漠等不良个性。当这个学期,我们班再次开展分享会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行为让我非常的吃惊,我看到班里有一个小伙子拿着一大袋的东西,到处跟别人分享,并且一边分享,一边笑着。我好奇走过去问道:“这次是妈妈告诉你要分享的吗?”他很自豪的答道:“没有啊,是我自己主动跟他们分享的。”听到这里,我心里已经笑了。因为这个小伙子,已经懂得了分享的快乐了。

看到他由原来不愿意与同学分享到主动与同学们分享的转变,让我明白到教育无处不在,教育力量的强大。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感受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乐!

第四篇:让学生在体验中自主发展

──浅谈一年级“长、短”教学的体会

四川省郫县合作第一小学林良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在课堂教学中应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倡导探索、交流的学习方式。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新型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自主发展。

一、创设有趣情境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一年级学生是一个刚由幼儿转变为小学生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事物的兴趣,同时孩子的兴趣又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非常容易转移。在教学中大胆采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开展竞赛等这些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旨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下乐于自愿进入到学习场景中来。比如,在“长、短”的教学中,我便用这样的故事导人:“国庆节快要到了,智慧爷爷特意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礼品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了些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看。”这样一来,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了进一步激起学生参与学习体验的热情,当学生倒出袋子里的尺子、铅笔、彩纸之际,我便又一次利用儿童好动好玩的天性,用一句“请大家摆一摆,看看你会发现什么?”来创设

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动中玩,乐中学,达到自由交流,从而使学生真正地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中。

二、实现自主体验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要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必须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自我发展。蒙台梭利的儿童发展学说认为,对儿童的自主活动采取何种态度,是区分教育好坏的分水岭。儿童不只受教于成人,自己也能独立学习,乐于学习。我们首先应该充分相信儿童,让他们自由地主动地学习,其次留给学生充分的时空自由,让儿童自己在探究过程中找寻自己的答案。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那么他在课堂上就有权去讲、去说、去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放手让学生去摸一摸,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培养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还因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更能充分体会到做学习主人的快乐。

如在教学“图形的拼组”时,教师结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向学生提问:“你想用手中的图形变换出更奇特的新图形吗,发挥你的想象力,自己试试!”围绕这一问题,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厂,有的观察、有的动手、有的合作„„最后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在全班广泛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展示几组最富于创造力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

既有学生亲身体验,又有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动,最终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三、体验“生活数学”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有利于数学学习的生活化、人情化。为此,在课堂练习中,为了拉近学习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生活数学”的意识。根据儿童特征,我特意设计了一组 “小小商店”的游戏活动,学生可以自由结组、自由下位,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结果在课堂上出现了许多热闹的购物场面。

四、重视激励,蕴涵情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教学中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反之则会使学习变得轻松有趣。”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老师的地位是崇高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的情绪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整个课堂上除了采用合理的教法学法外,我还注意用生动形象的儿童化语言贯穿教学始终,进而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比如,在汇报比较长、短的方法时,我采用了激将法问学生“谁能比”“看谁最能干”“谁比他说得更好”等。当学生回答问题后,不论回答得是否令我满意,我都给学生一句勉励的话,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会心的微笑,或是让全班

给他掌声。这样一来不仅对回答者是一种激励,也是对其他同学学习兴趣的一种促进,更是教师与学生心与心的碰撞。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只要教师着眼于学生发展这一总目标,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情景中用积极主动的方式去体验学习、探究学习,那么数学课堂将会变得轻松而富有活力。

三、体验“生活数学”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有利于数学学习的生活化、人情化。为此,在课堂练习中,为了拉近学习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生活数学”的意识。根据儿童特征,我特意设计了一组 “小小商店”的游戏活动,学生可以自由结组、自由下位,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结果在课堂上出现了许多热闹的购物场面。

四、重视激励,蕴涵情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教学中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反之则会使学习变得轻松有趣。”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老师的地位是崇高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的情绪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整个课堂上除了采用合理的教法学法外,我还注意用生动形象的儿童化语言贯穿教学始终,进而

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比如,在汇报比较长、短的方法时,我采用了激将法问学生“谁能比”“看谁最能干”“谁比他说得更好”等。当学生回答问题后,不论回答得是否令我满意,我都给学生一句勉励的话,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会心的微笑,或是让全班给他掌声。这样一来不仅对回答者是一种激励,也是对其他同学学习兴趣的一种促进,更是教师与学生心与心的碰撞。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只要教师着眼于学生发展这一总目标,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情景中用积极主动的方式去体验学习、探究学习,那么数学课堂将会变得轻松而富有活力

第五篇: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过程,经历学习体验。为了更好地凸显数学学习中“体验”的重要性,我与同组的几位数学教师经过讨论,决定选择《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来开展研讨课。我们围绕着为学生多创造有效体验活动的目的,进行了多次的研讨,最终,我们的课堂成果展示受到了全校教师的一致好评。下面,我就结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节课的教学,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数学教学中体验活动的重要性。

关键词:体验

探究

操作

能力

一、让学生体验,有利于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这一教学理念,在这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中有着充分的体现。例如:在围绕着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这个环节,教师为学生共创设了五次体验活动。第一次是:课前导入部分,利用提供的学具,让学生思考如何求一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从而初步体验了转化思想。第二次是:当学生说到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立刻为学生提供利用数格子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体验报告,让学生经历了亲自数一数的体验活动。第三次是:当学生发现还用数格子的方法不能求出大大的鱼塘的面积时,教师又让学生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当他们猜到是相邻两条边的乘积时,教师又及时让学生经历了“通过量一量相邻两条边的长度、算一算乘积,再与之前数出的那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行比较”的体验过程,最终通过实践所得出的数据推翻了这一猜想。

第四次是:验证第二次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否是底乘高时,教师让学生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来初步体验。此时学生有的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剪,拼出了长方形或正方形,有的没有沿高剪,仍然拼出平行四边形或其他图形。这时教师请学生汇报为什么拼成长方形,怎样拼成长方形的?重点让学生理解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是将我们不会计算面积的图形转化成我们会计算面积的图形。

在此基础上,教师又为学生创设了第五次动手操作:让每位学生沿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剪、拼,看看你又有什么发现?有了这样切实的体验后再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转化后的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并将自己的发现填写在《体验报告

(二)》中:

至此,学生在独立探究之后,再与小组成员边演示边交流,最终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整个活动在足够的时间、空间下,既有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又有学生的操作与表达;既有小组的合作操作交流,又有学生个体的独立操作思考;既有学生的自主探索,又有教师恰当、精准的引导和点拨。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仅“知其然”,更是“知其所以然”,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有利的保证。

二、让学生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是“听”出来的,也不是“看”出来的,它是学生在自主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独立思考、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而得出新知识、新方法、新规律,就是创新的表现。这节课中,在验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是底乘高时,让学生通过两次剪、拼的体验活动,以及在第二次的剪、拼体验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在操作中的感知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转化后的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并完成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的《体验报告二》。这一系列的体验活动都是建立在学生独立探究的前提下,再与小组成员边演示边交流,最终成功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整个体验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再如,教师让学生大胆去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如何计算,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大胆去创新的体验机会。我们教师在自己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多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创新求异,对学生敢于提出的问题要及时鼓励,保护他们的创新意识,从而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动手操作能力、交往能力、设计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要素。在这节课中,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是相邻两条边的乘积后,教师紧接着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对比等体验活动尝试验证自己的猜想,这就是实践能力的体现。

三、让学生体验,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生成。

《数学课程标准》中,在对情感态度方面的阐述中提到了: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建立自信心;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这些理念在这节课中也有充分的体现。教师的这种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也感染着学生学习数学不能有半点含糊,要有大胆质疑和科学严谨的态度。当学生用自己的计算出来的实际的数据推翻了原来的猜想时,就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在严谨的求学态度中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总之,促进学生终身持续发展是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点。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用活用好教材,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学习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就一定会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下载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德育详解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德育详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数学

    一年级“认图形”教案 金北中心小学郭正华 教学内容:苏教版一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看、摸、画、围等多种实践活动,直观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2.使学生在学习......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祁连山小学 陈万华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正因为如此,......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王红 创设活动课是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最佳的、也是最基本的教学形式,在教学中应着重注意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作用。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体验学习......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生命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生命 小学《品德与社会》作为德育显性课程,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在生命教育中更是承担了极其重要的责任。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对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快乐

    让学生在阅读中放飞翅膀 毛嘴小学丁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这是语文课程的新策略,也是语......

    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感受英语

    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感受英语 [摘 要]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出了开展有效的英语课外活动的必要性。重点就如何开展有效英语课外活动的途径进行探讨,旨......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小学数学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小学数学 盱眙县鲍集中心小学刘巨祥 【摘 要】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过程性目标刻画学生的数学活动水平,已是当前教育的普遍共识,如何让小学生真正寓情感......

    让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产生共鸣

    让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产生共鸣 ——语文课《生命 生命》听后感 叶崇凤 一直以为,“感性”是语文老师应该且必须具备的特质之一。这种“感性”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多愁善感矫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