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人参产业振兴——王儒林出席会议并讲话
省政府召开全省振兴人参产业工作会议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 加快人参产业振兴
王儒林出席会议并讲话
省政府在长春南湖宾馆召开全省振兴人参产业工作会议,认真贯彻省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总结交流经验,安排部署工作,明确目标任务,强化各项措施,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加快振兴人参产业。省长王儒林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我省人参产业正处在不进则退、不兴则衰的紧要时期和发展转型、面临突破的关键节点。要按照省委部署,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振兴人参产业的意见》,以更加科学的态度,深入实施优质人参资源培育和高端产品开发工程,推进人参种植规范化、质量标准化、加工精深化、产业集约化和效益最大化,抢抓机遇,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开创人参产业发展振兴新局面。
王儒林指出,人参是我省重要的特色资源产业,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民族产业。长期以来特别是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一直致力于人参产业发展,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今年,省委、省政府把加快振兴人参产业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人参产业层次提升已有了良好开端。
王儒林指出,实现人参产业振兴目标,无论是从长期历史实践还是从现实突出制约因素和未来发展看,科技对推动人参产业振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整个人参产业的兴衰成败,要大力发展科技人参。一要把科技作为振兴人参产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人参自身的稀
有性、珍贵性,只有与现代先进科技、高端技术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推动人参产业发展,最根本的是要解决依靠科技振兴人参产业的问题,解决人参科学促进人类健康的问题,这需要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必须把发展科技人参作为切入点、作为基石、作为关键、作为突破口。既要通过科学检测、科学分析、科学数据,研究弄清人参本身的药理功效、成分构成、安全评价,又要创新传统医药理论,通过跨学科研究,以科学手段,把人体的健康需求与人参的有效成分对应结合起来;既要在生产、加工方面解决好科技支撑能力不够、创新活力不强、研发水平不高等问题,进一步突出科技先导,强化科技支撑,依靠科技增值,又要在市场营销、社会宣传等方面,以科学的信服力消除人们认识上的误区,让人们了解人参、认识人参、消费人参,促进人参产业加快发展。要提高认识,按照孙政才书记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立足科技,开拓创新,走出一条具有吉林特色的人参产业发展新路子,进而带动中医药产业、食品产业、保健产业、化妆美容产业以至健康产业加快发展。二要探索建立新的人参科研体制和机制。要从我省实际出发,整合大学内设的人参研究机构、各专业科研机构,以市场为纽带、以利益为连接,进行有机协调、密切协作,打造省级人参研发中心,搭建人参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和转化平台,提高人参科研创新能力,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要实行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内设机构、工作运行、科研开展、分配方式等都要市场化运作。要探索建立人参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吸收科研单位、高校、企业参加,形成利益共同体,加速科研、推广、应用一体化进程。广泛吸收全国和世界范围内的顶级专家学者,搭建有利于人参科研、开发、应用的有效平台,提高人参科技创新水平。三要集中力量开展人参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突出重点,瞄准方向,面向市场,加快人参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进程。加强人参重点科研项目攻关。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步伐。重点加大以人参为基源的新药、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开发,已经转化的产品要加快产业化进程,进一步提高科技对人参产业发展的贡献率。加强我省人参科研与世界人参研究的交流与合作,扩大吉林人参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四要提高科学种植水平。创建安全标准的人参生产环境,从源头上把住人参质量关。加强标准化示范园区和生产基地建设,带动和提高全省人参标准化生产水平,到2015年,全省人参生产要全部实现标准化。要科学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突出我省山地资源优势,按照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通过完善提高伐林迹地栽参的科学生产模式,不断提高人参科学种植水平。积极发展林下种参,开展非林地栽参示范推广,逐步形成我省独具特色的人参种植模式。要科学配置参地资源,实行参地批复总量控制政策,防止盲目扩张。加强对标准化种植技术的推广。建立人参种植全程科技服务机制,加强人参种植业技能培训,实行资格准入制度。科学选育推广优良品种,提高人参品质,确保人参质量。五要培育知名品牌,打造吉林人参新形象。依靠科技推进人参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人参附加值。要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实行人参加工行业准入制度。全力推进人参进入食品领域应用。要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
继续把实施品牌化战略作为最重要的突破口,注重增加科技含量,切实把“长白山人参”打造成市场知名度高和社会影响力大的国际名牌。以首批13户授权生产企业为基础,完善品牌利益分配机制和政策扶持机制,确立“长白山人参”品牌市场准入标准。加强品牌保护,扩大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六要科学弘扬人参文化。要坚持科学精神,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搞好人参科学普及,广泛宣传人参的特殊成分、功能效果、服用方法等,科学认识人参对人类健康的独特作用。深度挖掘“长白山人参”品牌的历史文化内涵,整理创新历史上流传的许多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和弘扬正义的民间故事等人参传统文化,结合人参种植、生产、流通提炼创意文化,形成一批具有浓厚历史底蕴的人参文化产品。充分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借助影视、网络等现代媒体和动漫、二人转等吉林特色文化载体,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人参、喜爱人参、食用人参的浓厚氛围。七要建立科学的标准体系和有效的监管体系。以科学的检测和分析为依据,继续深入开展人参相关标准研究和建立工作,健全完善符合我省实际的规范化种植标准体系、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标准体系,建立起涵盖药品、保健品、化妆品和食品各个领域的人参标准体系,逐步实现种植、加工、流通、检测鉴定各个环节相关标准的配套统一。进一步修订“长白山人参”品牌企业标准和产品标准。充分研究人参进入食品试点政策,抓紧制定人参进入食品的生产标准和食用安全标准,促进人参食品开发。加强检测鉴定机构的建设和管理。建设全程监测体系,实行产地检测、市场检测、定点检测、企业自控检测的有机统一,实行未经检测不交
易、不上市制度,保证入市人参产品质量。规范和整顿人参市场,建立不同品种不同档次人参的市场准入标准,实行人参产品可追溯管理制度和电子标识制度,严厉打击和坚决杜绝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市场,维护人参市场经营秩序。八要大力支持科技人参发展走出新路子。搞好组织指导和综合协调,创新管理机制,强化政策扶持,推进依法管理,完善工作目标责任制,促进人参产业振兴发展。
副省长王守臣主持会议。省政府秘书长王云岫出席会议。会上,对首批13户“长白山人参”品牌加盟企业进行了授牌。抚松县、集安市和安图县政府的负责同志作了大会发言。吉林、白山、通化、延边4个市(州)和16个县(市、区)政府向省政府递交了2010年人参产业工作目标责任状。中省直有关部门、单位和企业负责人,长白山管委会的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第二篇:王儒林省长在振兴人参产业座谈会上的讲话
王儒林省长在振兴人参产业座谈会上的讲话
来源:吉林省人民政府网 2010-06-02
今天召开这次振兴人参产业座谈会,主要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部署,研究安排我省振兴人参产业任务,强化具体工作措施,加大推进力度,尽快取得更大成效。
人参是吉林省的特色产业、战略产业,同时又因其产量占全国的85%、世界的70%,也是民族产业。目前,我省人参产业处在不进则退、不兴则衰的关键时期。做大做强人参产业,经济效益的潜力很大,而且还不能仅仅用经济效益来衡量。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在人参产业振兴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对这些工作和成绩,应给予充分肯定。
现在可以说,我省人参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有了良好开端,但下一步任务十分艰巨,一些关系人参产业发展战略的关键性问题需要下更大的力量进行破解。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把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具体,推动人参产业发展尽快开创新局面。
第一,要推行规范化种植。人参产业振兴需要解决诸多问题,首先要从种植源头抓起,重要的是控制面积,不能盲目扩大。我省人参1988年以前由于种植面积小、产量低,产品供不应求,价格较贵。进入上世纪90年代,人参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单位产量逐步提高,导致供大于求,加之生产环节不规范,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有的农药残留超标等,人参产业步入低谷,目前尚未从低谷中走出。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参地资源管理,控制总量,防止无序扩张。从今年开始,每年占用采伐林地面积控制在1000公顷左右,全省人参留存面积经过调整控制在4500万平方米左右。另一方面,要坚持标准化生产,全面推行GAP指导下的标准化操作规程,加强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争取到2015年建成20个200万平方米以上绿色人参GAP生产基地,基地面积占总种植面积90%以上。同时,要大力发展林下参、非林地种参、老参地再利用等生态模式,确保人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项工作由省农委、食品药品监管局共同牵头,省林业厅等部门和相关市(州)配合完成。
第二,要推进规模化精深加工。目前全省年加工鲜参500吨以上的企业仅18家,加工方式粗放,设备简陋原始,千家万户大锅煮、小锅煮、硫磺熏蒸等现象普遍,初加工产品比重占70%左右。小作坊式的人参加工是制约我省人参产业健康发展的突
出问题,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态,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要抓紧制定人参加工行业准入标准和条件,对小加工企业限期改造,提高技术层次,3年后达不到标准要求的予以取缔。由省质监局牵头,会同食品药品监管局、工商局、农委、人社厅、卫生厅等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实施方案,搞好调查摸底,进行分类排队,采取相应措施。由省科技厅牵头,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配合,继续通过实施科技专项,组织搞好中国人参基因组计划等科技攻关,加强基础研究,开发更多科技含量高的人参加工产品。已进行转化的产品,要加快形成产业化、规模化。
第三,要下力量抓好市场监管。振兴人参产业,解决好市场销售问题至关重要。我省人参市场基本上是自发形成的,准入门槛低,市场监管缺位,假冒伪劣现象严重。人参既属于农业产品范畴,又用于做药、保健品,具有药品、食品、工业品的属性。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产品由农委监管;按照《药品管理法》,中药产品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监管;按照《食品安全法》,食品由卫生部门监管;按照《产品质量法》,工业产品生产由质量监督部门监管,市场流通由工商部门监管。由于人参的特殊性,部分环节处于“五不管”状态。全省现有9户人参检测机构,对野山参、林下参存在重复检测问题,经常造成检测结果迥异,纠纷不断。对园参检测又存在空白,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等坑害消费者的事件时有发生。必须下大力量,出重拳,下猛药,进一步规范人参市场。由省工商局牵头,开展人参市场专项整治活动,实行联合执法,规范市场秩序,形成规范、有序、健康的流通格局。由省质监局牵头,整合、规范和指定公益性人参检验机构,建立检验机构质量责任追溯制度,一经发现有违法行为,要进行停检整顿,取消质检资格。
第四,要加大项目建设力度。项目是振兴人参产业的载体,要摆上突出位置,集中组织力量,加快推进实施。省发展改革委大项目办形成的《吉林省振兴人参产业重大项目谋划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是迄今为止我省对人参较为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方案》提出八大板块31类重大项目,对人参产业全链条进行了深入、系统地谋划,相应地落实了投资主体,部分项目提出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措施办法,要想方设法抓好落实。下一步,省发展改革委要对项目进一步细化和论证,统筹考虑项目空间布局和相关资源配置,促进项目实施。对于人参保健品、人参日用化工产品、人参复方中药二次开发和大品种培育等投资少、见效快、回报高的板块项目,要尽快开展前期工作,抓紧启动实施。环保、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要加快环评、用地等
审批,确保项目顺利推进。要继续做好项目谋划,充实和完善重大项目储备,保持项目实施接续。
第五,要着力打造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有利于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有利于培育知名品牌,有利于开发高、精、尖产品,对于带动人参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加大政策扶持,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培育省级龙头企业,着力打造国家级龙头企业。积极探索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的人参产业化发展模式,处理好企业、基地、农户等方面关系,实现生产、加工、销售、服务配套发展,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参地资源要集中向龙头企业配置,推进人参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鼓励企业兼并、联合、重组。由省农委牵头,会同省工信厅、科技厅、金融办等部门,形成培育人参龙头企业实施方案,争取利用3-5年时间,打造5-8户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学研相结合,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实力,年产值百亿元左右的大型企业。同时,重点培育3-5户企业上市。
第六,要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品牌是经济实力、发展能力和市场信誉的重要标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建名牌不仅涉及一个企业发展,而且关系一个行业、一个地区经济实力壮大。我省人参品牌杂乱,市场竞争能力差。目前全省人参品牌100多个,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有新开河、皇封参、益盛、万河、中华参、高人6个。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全力培育“中国吉林·长白山人参”品牌,取得了一定效果。在一定意义上讲,培育品牌与发展龙头企业相辅相成,龙头企业必须打造自己的品牌。省农委要会同省工商局、质监局等部门,继续加大力度,集中力量,着力把“中国吉林·长白山人参”打造成国内外知名品牌。要充分发挥吉林省人参科学研究院作用,组织实施攻关,争取尽快在人参安全性评价、良种选育、规范化栽培、精品化加工、提取物开发等方面取得突破,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文化对产品品牌的形成至关重要。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等部门要高度重视发挥文化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推动经济与文化、创意等紧密结合。要加大宣传力度,全方位挖掘、整理、创新、普及人参文化,加大人参科普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长白山人参的功效、科学服用方法、保健作用、历史文化等,使更多的人了解人参、认识人参,树立正确的人参消费理念。
第七,要加强标准化建设。标准是产品质量的重要技术依据。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人参标准体系建设,先后主导修(制)订《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吉林长白山人参》等28项人参、西洋参产业技术标准,其中12项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和15项吉
林省地方标准,促进了人参标准化生产,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标准不统一,而且针对性不强。比如人参作为药品,要执行卫生部门的《中国药典》;作为特产品,要执行质监和农业部门的有关标准。另外,目前已经颁布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吉林省地方标准仅为人参产业标准的一少部分,体系不全,分类不细。还有一些标准比较模糊,如野山参、移山参标准以“五形(芦、艼、体、纹、须)”等感官鉴定为主,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强,鉴定结果差异较大。省农委、质监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要继续组织力量,下大功夫,推进人参标准体系建设,尽快形成从种植到加工、从药品、保健品到食品等清晰、明确、健全的人参标准体系。今年重点推进“中国吉林·长白山人参”品牌企业标准和产品标准制订完善以及野山参、移山参标准修订,争取年内完成。同时,要完善人参产业法制规范,由省法制办、农委牵头,尽快研究制定人参管理办法。
第八,要积极推进人参“药食同源”。这是人参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从国际上看,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把人参作为食品应用,特别是韩国人参90%以上是通过食品形式消费的。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也允许人参制品按食品在市场销售,后来把人参规定为药品或保健食品原料,人参制品不能办理食品生产许可证。从食品毒理学的角度看,人参经急性、慢性毒理试验表明,毒性很小。按食品急性六级分级法规定,属二级实际无毒范围。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以预防保健为主的食疗已逐渐成为新的消费热点。解除人参不能进入食品的限制,争取进入药食同源目录,必将有力地促进我省人参产业发展。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人参药食同源,从2007年开始多次向国家汇报争取。去年12月,卫生部专家组专门就人工种植人参食用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来吉林省进行调研,表示将积极支持。现在,卫生部已经初步同意在我省开展人参进入食品试点。要重点抓好两项工作:一是省卫生厅要根据卫生部的意见,抓紧制定试点工作方案,尽快上报卫生部批准。二是按照卫生部专家调研组要求,扎实做好人参进入食品长期安全性评价工作,积极研究人参食用对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作用,对幼年、成年、老年等不同年龄阶段及不同机能状态人体进行人参食用的系统评价,为合理食用人参提供实验依据。同时,要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沟通衔接,积极争取支持,力争“药食同源”申报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第九,要抓紧制定出台振兴人参产业实施意见。这次会后,推进组要在有关部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抓紧综合形成吉林省振兴人参产业实施意见,明确工作的指导
思想、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等,尽早报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力争5月底前出台。总的原则是要体现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围绕科学发展、加快振兴、富民强省总目标,突出“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转变方式、科学发展”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为动力,以人参种植规范化、人参质量标准化、人参加工精深化、人参产业集约化为重点,转变人参产业发展方式,实施高端合作、品牌优先、规模发展、重点集中等战略,利用5年或稍长一点时间,真正实现吉林人参产业振兴。同时,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对主要目标和任务进行分解,明确时间节点,细化政策措施。重点地区也要按照省里意见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更加具体的措施和办法,既要体现地方特色,又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第十,要强化组织推进工作。人参产业振兴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全面组织推进。一要加强统筹协调。要继续发挥好人参推进组作用。由于人员变动,请王守臣副省长任推进组组长,要进一步研究完善振兴人参产业管理体制,创新推进机制,统筹协调各项工作,及时解决有关重大问题。相关领导和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形成工作合力。二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今年,省财政拿出3000万元,设立了人参等特色资源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后还要逐年增加资金规模,支持人参科研、加工、流通等补贴,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相关部门一定要把这笔钱用好,确保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省级各类专项资金,如省农业产业化专项、结构调整资金(技改)、省校合作、食品专项等资金,也要向人参领域倾斜。省金融办、发展改革委要将设立的生物产业基金启动好,突出基金在人参产业方面的培育孵化作用。要强化基金募集路演,扩大基金规模,争取5月底前完成首期5亿元资金募集。三要抓好工作落实。实施意见和方案再好,抓不好落实,也不能解决人参产业发展中的问题。绝不能仅停留在研究制定规划层面,要从源头抓起,从根源破解,从主要矛盾入手,而不是小打小闹,更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要突出重点,分清主次,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重要问题要立即动手、尽快解决,复杂、长期的问题,虽然需要稍长一段时间,但也要加快破解,力争2年内见成效。推进组要进一步落实任务,一项一项明确责任主体和配合部门,确定完成时限,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推进吉林人参产业全面振兴目标加快实现,为全省振兴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2010年4月29日)
第三篇:王儒林省长在振兴人参产业座谈会上的讲话
来源:吉林省人民政府网 2010-06-02
今天召开这次振兴人参产业座谈会,主要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部署,研究安排我省振兴人参产业任务,强化具体工作措施,加大推进力度,尽快取得更大成效。
人参是吉林省的特色产业、战略产业,同时又因其产量占全国的85%、世界的70%,也是民族产业。目前,我省人参产业处在不进则退、不兴则衰的关键时期。做大做强人参产业,经济效益的潜力很大,而且还不能仅仅用经济效益来衡量。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在人参产业振兴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对这些工作和成绩,应给予充分肯定。
现在可以说,我省人参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有了良好开端,但下一步任务十分艰巨,一些关系人参产业发展战略的关键性问题需要下更大的力量进行破解。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把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具体,推动人参产业发展尽快开创新局面。
第一,要推行规范化种植。人参产业振兴需要解决诸多问题,首先要从种植源头抓起,重要的是控制面积,不能盲目扩大。我省人参1988年以前由于种植面积小、产量低,产品供不应求,价格较贵。进入上世纪90年代,人参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单位产量逐步提高,导致供大于求,加之生产环节不规范,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有的农药残留超标等,人参产业步入低谷,目前尚未从低谷中走出。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参地资源管理,控制总量,防止无序扩张。从今年开始,每年占用采伐林地面积控制在1000公顷左右,全省人参留存面积经过调整控制在4500万平方米左右。另一方面,要坚持标准化生产,全面推行GAP指导下的标准化操作规程,加强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争取到2015年建成20个200万平方米以上绿色人参GAP生产基地,基地面积占总种植面积90%以上。同时,要大力发展林下参、非林地种参、老参地再利用等生态模式,确保人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项工作由省农委、食品药品监管局共同牵头,省林业厅等部门和相关市(州)配合完成。第二,要推进规模化精深加工。目前全省年加工鲜参500吨以上的企业仅18家,加工方式粗放,设备简陋原始,千家万户大锅煮、小锅煮、硫磺熏蒸等现象普遍,初加工产品比重占70%左右。小作坊式的人参加工是制约我省人参产业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态,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要抓紧制定人参加工行业准入标准和条件,对小加工企业限期改造,提高技术层次,3年后达不到标准要求的予以取缔。由省质监局牵头,会同食品药品监管局、工商局、农委、人社厅、卫生厅等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实施方案,搞好调查摸底,进行分类排队,采取相应措施。由省科技厅牵头,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配合,继续通过实施科技专项,组织搞好中国人参基因组计划等科技攻关,加强基础研究,开发更多科技含量高的人参加工产品。已进行转化的产品,要加快形成产业化、规模化。
第三,要下力量抓好市场监管。振兴人参产业,解决好市场销售问题至关重要。我省人参市场基本上是自发形成的,准入门槛低,市场监管缺位,假冒伪劣现象严重。人参既属于农业产品范畴,又用于做药、保健品,具有药品、食品、工业品的属性。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产品由农委监管;按照《药品管理法》,中药产品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监管;按照《食品安全法》,食品由卫生部门监管;按照《产品质量法》,工业产品生产由质量监督部门监管,市场流通由工商部门监管。由于人参的特殊性,部分环节处于“五不管”状态。全省现有9户人参检测机构,对野山参、林下参存在重复检测问题,经常造成检测结果迥异,纠纷不断。对园参检测又存在空白,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等坑害消费者的事件时有发生。必须下大力量,出重拳,下猛药,进一步规范人参市场。由省工商局牵头,开展人参市场专项整治活动,实行联合执法,规范市场秩序,形成规范、有序、健康的流通格局。由省质监局牵头,整合、规范和指定公益性人参检验机构,建立检验机构质量责任追溯制度,一经发现有违法行为,要进行停检整顿,取消质检资格。
第四,要加大项目建设力度。项目是振兴人参产业的载体,要摆上突出位置,集中组织力量,加快推进实施。省发展改革委大项目办形成的《吉林省振兴人参产业重大项目谋划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是迄今为止我省对人参较为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方案》提出八大板块31类重大项目,对人参产业全链条进行了深入、系统地谋划,相应地落实了投资主体,部分项目提出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措施办法,要想方设法抓好落实。下一步,省发展改革委要对项目进一步细化和论证,统筹考虑项目空间布局和相关资源配置,促进项目实施。对于人参保健品、人参日用化工产品、人参复方中药二次开发和大品种培育等投资少、见效快、回报高的板块项目,要尽快开展前期工作,抓紧启动实施。环保、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要加快环评、用地等审批,确保项目顺利推进。要继续做好项目谋划,充实和完善重大项目储备,保持项目实施接续。
第五,要着力打造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有利于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有利于培育知名品牌,有利于开发高、精、尖产品,对于带动人参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加大政策扶持,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培育省级龙头企业,着力打造国家级龙头企业。积极探索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的人参产业化发展模式,处理好企业、基地、农户等方面关系,实现生产、加工、销售、服务配套发展,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参地资源要集中向龙头企业配置,推进人参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鼓励企业兼并、联合、重组。由省农委牵头,会同省工信厅、科技厅、金融办等部门,形成培育人参龙头企业实施方案,争取利用3-5年时间,打造5-8户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学研相结合,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实力,年产值百亿元左右的大型企业。同时,重点培育3-5户企业上市。
第六,要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品牌是经济实力、发展能力和市场信誉的重要标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建名牌不仅涉及一个企业发展,而且关系一个行业、一个地区经济实力壮大。我省人参品牌杂乱,市场竞争能力差。目前全省人参品牌100多个,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有新开河、皇封参、益盛、万河、中华参、高人6个。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全力培育“中国吉林·长白山人参”品牌,取得了一定效果。在一定意义上讲,培育品牌与发展龙头企业相辅相成,龙头企业必须打造自己的品牌。省农委要会同省工商局、质监局等部门,继续加大力度,集中力量,着力把“中国吉林·长白山人参”打造成国内外知名品牌。要充分发挥吉林省人参科学研究院作用,组织实施攻关,争取尽快在人参安全性评价、良种选育、规范化栽培、精品化加工、提取物开发等方面取得突破,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文化对产品品牌的形成至关重要。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等部门要高度重视发挥文化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推动经济与文化、创意等紧密结合。要加大宣传力度,全方位挖掘、整理、创新、普及人参文化,加大人参科普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长白山人参的功效、科学服用方法、保健作用、历史文化等,使更多的人了解人参、认识人参,树立正确的人参消费理念。
第七,要加强标准化建设。标准是产品质量的重要技术依据。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人参标准体系建设,先后主导修(制)订《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吉林长白山人参》等28项人参、西洋参产业技术标准,其中12项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和15项吉林省地方标准,促进了人参标准化生产,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标准不统一,而且针对性不强。比如人参作为药品,要执行卫生部门的《中国药典》;作为特产品,要执行质监和农业部门的有关标准。另外,目前已经颁布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吉林省地方标准仅为人参产业标准的一少部分,体系不全,分类不细。还有一些标准比较模糊,如野山参、移山参标准以“五形(芦、艼、体、纹、须)”等感官鉴定为主,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强,鉴定结果差异较大。省农委、质监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要继续组织力量,下大功夫,推进人参标准体系建设,尽快形成从种植到加工、从药品、保健品到食品等清晰、明确、健全的人参标准体系。今年重点推进“中国吉林·长白山人参”品牌企业标准和产品标准制订完善以及野山参、移山参标准修订,争取年内完成。同时,要完善人参产业法制规范,由省法制办、农委牵头,尽快研究制定人参管理办法。
第八,要积极推进人参“药食同源”。这是人参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从国际上看,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把人参作为食品应用,特别是韩国人参90%以上是通过食品形式消费的。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也允许人参制品按食品在市场销售,后来把人参规定为药品或保健食品原料,人参制品不能办理食品生产许可证。从食品毒理学的角度看,人参经急性、慢性毒理试验表明,毒性很小。按食品急性六级分级法规定,属二级实际无毒范围。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以预防保健为主的食疗已逐渐成为新的消费热点。解除人参不能进入食品的限制,争取进入药食同源目录,必将有力地促进我省人参产业发展。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人参药食同源,从2007年开始多次向国家汇报争取。去年12月,卫生部专家组专门就人工种植人参食用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来吉林省进行调研,表示将积极支持。现在,卫生部已经初步同意在我省开展人参进入食品试点。要重点抓好两项工作:一是省卫生厅要根据卫生部的意见,抓紧制定试点工作方案,尽快上报卫生部批准。二是按照卫生部专家调研组要求,扎实做好人参进入食品长期安全性评价工作,积极研究人参食用对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作用,对幼年、成年、老年等不同年龄阶段及不同机能状态人体进行人参食用的系统评价,为合理食用人参提供实验依据。同时,要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沟通衔接,积极争取支持,力争“药食同源”申报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第九,要抓紧制定出台振兴人参产业实施意见。这次会后,推进组要在有关部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抓紧综合形成吉林省振兴人参产业实施意见,明确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等,尽早报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力争5月底前出台。总的原则是要体现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围绕科学发展、加快振兴、富民强省总目标,突出“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转变方式、科学发展”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为动力,以人参种植规范化、人参质量标准化、人参加工精深化、人参产业集约化为重点,转变人参产业发展方式,实施高端合作、品牌优先、规模发展、重点集中等战略,利用5年或稍长一点时间,真正实现吉林人参产业振兴。同时,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对主要目标和任务进行分解,明确时间节点,细化政策措施。重点地区也要按照省里意见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更加具体的措施和办法,既要体现地方特色,又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第十,要强化组织推进工作。人参产业振兴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全面组织推进。一要加强统筹协调。要继续发挥好人参推进组作用。由于人员变动,请王守臣副省长任推进组组长,要进一步研究完善振兴人参产业管理体制,创新推进机制,统筹协调各项工作,及时解决有关重大问题。相关领导和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形成工作合力。二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今年,省财政拿出3000万元,设立了人参等特色资源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后还要逐年增加资金规模,支持人参科研、加工、流通等补贴,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相关部门一定要把这笔钱用好,确保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省级各类专项资金,如省农业产业化专项、结构调整资金(技改)、省校合作、食品专项等资金,也要向人参领域倾斜。省金融办、发展改革委要将设立的生物产业基金启动好,突出基金在人参产业方面的培育孵化作用。要强化基金募集路演,扩大基金规模,争取5月底前完成首期5亿元资金募集。三要抓好工作落实。实施意见和方案再好,抓不好落实,也不能解决人参产业发展中的问题。绝不能仅停留在研究制定规划层面,要从源头抓起,从根源破解,从主要矛盾入手,而不是小打小闹,更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要突出重点,分清主次,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重要问题要立即动手、尽快解决,复杂、长期的问题,虽然需要稍长一段时间,但也要加快破解,力争2年内见成效。推进组要进一步落实任务,一项一项明确责任主体和配合部门,确定完成时限,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推进吉林人参产业全面振兴目标加快实现,为全省振兴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四篇:习近平出席会议并讲话
6月20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全国党建研究会在北京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建研讨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讲话。这是会议结束后,习近平同与会人员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黄敬文摄
90年前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掀开中国历史崭新篇章的伟大事件。90年来,我们党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国各族人民,通过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通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通过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和国际地位。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伟大成果,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党员只有50多人,面对的是一个灾难深重、四分五裂的旧中国。今天,拥有8000多万名党员的中国共产党,正引领着一个日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上奋勇前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这是中国人民从长期奋斗中得出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结论。
抚今追昔,90年来我们党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所以能够带领人民创造举世瞩目的伟业,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与时俱进。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辛探索,在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适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开启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时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旧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文化十分落后且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在中国进行革命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靠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革命的经验,是不可能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的。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内曾发生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使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毛泽东思想是在同这些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其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以一系列独创性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比如: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土地革命战争思想和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人民军队和人民战争的思想;共产党与其他政治力量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思想;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动力的思想和党的群众路线;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和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和平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处理国际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的一系列原则,等等。概括起来说,毛泽东思想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大国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 1
革命的问题,系统回答了在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并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取得了重要成果。实践证明,党的七大郑重地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性决策,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发展产生了极重要的作用。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崭新实践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与时俱进。在中国这样的东方大国进行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在中国这样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同样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照搬书本不行,照搬外国经验也不行,必须从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党作过有益探索,取得了重要成就,也经历过曲折,付出了沉重代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果断摈弃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继续“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辟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在实践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这个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重大问题上,形成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其中许多新思想,比如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想,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的思想,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一系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从制度上建设党的思想,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思想,按照“一国两制”方针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思想等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实践证明,党的十五大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同样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性决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发展产生了极重要的作用。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在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新的宝贵经验,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深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的严重挫折及其历史教训,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经受住一次又一次考验,排除各种干扰,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前进,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实践中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全面体现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重大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前进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同时是由先进文化引
导的,是由人民群众推动的等基本原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互促进的进程;创造性地把党的建设同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和各项任务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指导思想和党的任务以鲜明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特征,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实践证明,党的十六大郑重地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也同样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性决策,对于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产生了极重要的作用。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与时俱进上迈出了新步伐。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空前的社会变革在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在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将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在当代中国的本质要求就是科学发展,深化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认识;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赋予党的宗旨以新的时代内涵;科学发展观将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揭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联系,揭示了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内在联系,回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将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丰富和发展了解决我国经济社会矛盾的方法论,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实践证明,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确立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也同样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性决策,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产生了极重要的作用。
归结起来说,中国共产党90年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两大理论成果,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指引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行动指南。
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既艰难曲折又辉煌壮丽,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深刻的启示。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定要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正确处理坚持和发展、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与时俱进的历程说明,每一次理论创新都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不断追求真理、大胆探索的结果。这个结合,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统一。能不能实现这个结合,结合得好不好,关键在于能不能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能不能深刻认识中国国情,并把两者正确地统一于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之中。认识中国国情,最重要的是认识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有重大影响的一切有利的和不利的条件和因素,特别是要认识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社会主要矛盾、主要任务和它们的变化。掌握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掌握它的精神实质,运用它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基本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性、革命性的高度统一。相对于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所作的个别理论判断和具体结论而言,基本原理是对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概括,具有普遍和根本的指导意义。我们说老祖宗不能丢,很重要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能丢。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这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和出发点,否则就会迷失方向走上歧途。同时,必须随着实践发展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生命活力,以更好地把马克思主义坚持下去。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定要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创造。90年来,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每一次与时俱进,都不是从书本、概念和抽象原则出发,而是紧密联系实际、顺应实践需要、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革命、建设、改革中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而实现的。毛泽东同志适应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研究中国社会和革命实际,写出了《新民主主义论》等理论著作,为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取得胜利提供了科学指导。邓小平同志在我国历经曲折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正确总结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在解决我国实际问题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也都是顺应时代需要、响应时代召唤的产物。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脱离实践需要,脱离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关起门来苦思冥想,或者从书本到书本,都不可能实现科学理论的创新。现在,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不断涌现,迫切需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加强指导。我们要自觉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时刻关注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根据新鲜实践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这是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与时俱进的不竭源泉。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定要以宽广的眼光密切观察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积极借鉴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的集大成者,马克
思主义的发展也离不开人类文明成果的滋养。9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紧密联系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把握时代特征,吸收人类文明最新成果,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毫无疑义,我们党的每一次理论创新,都是对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进行科学分析的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扎根中国大地、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也是具有世界眼光和宽广胸怀的马克思主义。今天,中国的前途命运更加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局势,我们要善于分析和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深刻认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加速推进等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发展的重大影响,从战略高度深入研究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科学回答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重大问题,为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保证。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定要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头脑,不断提高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纵观我们党的历史,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党的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这是加强党的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延安整风作为一次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活动收到巨大成效,全党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空前的统一和团结,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新中国提供了有力保证。前些年,在全国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开展的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活动,在全党开展的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也都取得了良好效果。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的部署,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总体要求,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更加扎实有力地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学习和掌握毛泽东思想,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和掌握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着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努力做到认识上有新提高、思想上有新收获。(这是习近平同志2011年6月20日在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全国党建研究会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建研讨会上的讲话。)
第五篇: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出席会议并讲话
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出席会议并讲话。他说,湖北省是科教资源大省,科教优势是湖北省最大的比较优势。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推动科教事业加快发展,为把湖北省早日建设成为科教强省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新使命,为科教强省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省委九届十次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奋力推进科教大省向科教强省的跨越。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加快建设科教强省,首先要统一思想,明确目标任务。一是要服务推动湖北省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把科教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二是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建设者,特别是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传承人。三是要提高湖北人民的科学、教育、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
李鸿忠指出,加快建设科教强省,要紧扣湖北发展实际,明确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一是科教工作要以大力推进科技成果应用、产业化,着力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龙头。二是要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主攻方向,在继续加大对科教事业投入的同时,着力在创新体制机制上下工夫,吸引、集聚更多社会资金、资源投入科教强省建设。三是要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更新理念上加大力度,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更加充分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他强调,下一步要围绕推进科技成果应用、产业化,着力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政策,继续坚决抓好产学研对接平台建设,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突出抓好职业技术教育,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创造农村学生共享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等。
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国生出席会议并作工作部署。他说,科技和教育既是当前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长远发展的持久动力。当前,湖北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建设科教强省是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抢占发展战略制高点的现实战略选择。全省上下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建设科教强省的重要性、紧迫性,进一
步突出科教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地位,进一步深化科教体制改革,推进科教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努力为全省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和不竭动力。
王国生就加快建设科教强省提出明确要求:一要千方百计加大科教投入,增加财政科教支出,拓宽筹资渠道,优化投入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要抓好创新体系建设,努力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创业服务保障体系。三要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进一步做好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四要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氛围,提升服务科教、服务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打造促进科教人才优势向经济社会发展巨大动能转化的最佳环境。五要完善考核体系,建立加快推进科教强省建设的激励机制,形成激发方方面面奋力推进科教强省建设的强大合力。
省委副书记张昌尔主持会议并作总结讲话。他要求全省各地各部门认真传达学习领会会议精神,把思想、认识、行动统一到会议要求和部署上来,切实增强加快科教强省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突出工作重点,紧紧抓住科教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等关键环节,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切实加强对科教强省建设工作的领导,严格落实责任,强化检查督办,确保会议精神落到实处。做好宣传引导,及时、全面介绍省委、省政府加快科教强省建设的方针政策和工作举措,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努力形成全社会加快科教强省建设的强大合力。
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李春明,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副省长郭生练,省政协副主席涂勇,武汉市市长唐良智等出席会议。省教育厅、科技厅、武汉市、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华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同志在会上发言。
刘厅长在讲话中首先分析了全省科技发展的形势,他说,湖北是科技资源大省,科技创新综合实力雄厚。主要体现在:区域创新体系比较完备;科技人才数量和质量居全国前列;科技创新产出水平居全国前列;科技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但是,推进科技强省仍面临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创新主体发育不够;二是科技成果转化不够,特别是在本省转化不够;三是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创新。
刘厅长指出,加快建设科教强省,重点是加快推进科技资源优势向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转变,使科技更好地促进湖北跨越发展。为此,建议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科技工作要紧紧围绕把湖北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这个中心任务,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要依托的知识创新体系,以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为主要载体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坚持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核心,把支撑发展方式转变作为主线,把以人为本和科技为民贯穿始终,把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根本动力,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一、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工程;
二、加快培育企业创新主体;
三、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四、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
五、创新体制机制。
力争经过五年左右的努力,使湖北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企业研发投入经费占全省研发投入的比重在6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15%。将湖北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科研开发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核心基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聚集中心和科普能力建设示范中心。使我省成为科技综合实力、区域创新能力、公众科学素质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创新型省份,成为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的示范省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