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县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心得体会
学习县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心得体会
9月1日我认真听取了景书记在县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并深入学习了报告内容。大会以“高举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旗帜,为建设京畿科学发展强县而努力奋斗”为主题,详细深入的阐述了我县过去五年工作和基本经验以及未来五年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并提出了大力实施“绿色战略”、全面打造“幸福工程”、加快推进“党建创新”三大重要举措,对怀来的发展非常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和指导性。通过学习和讨论,我认为我镇的发展应该牢牢把握大会的主题,明确发展目标,趁着全县发展的势头鼓足干劲,全力以赴。
发挥优势,找准定位。立足农业大镇的现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动经济跨越发展为目标,以全力改善民计民生为着力点,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保障,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打造绿色农业特色镇;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现代宜居镇;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打造党建示范镇,努力将西八里镇建设成综合竞争力更强,人民幸福指数更高,社会和谐程度更优的城镇。
突出特色,寻求突破。把培育“特色经济、绿色农业”作为我镇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结合我镇资源状况、交通区位、1 产业结构等综合因素,坚持一村一品,整体推进,打造自己的特色,扩张自己的优势,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立足传统产业,搞好结构调整;实施科技兴农,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和重视力度,大力推广紫皮大蒜、茄子等蔬菜种植,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种植,培育大型养殖专业户,发展规模种、养殖产业。今年我镇辛庄子村按照科技观光农业示范园的规划图,在村委会后整合土地210亩,预建设高标准温室蔬菜大棚105个,目前已完成26个大棚的建设,二期大棚建设工程即将开工,对全镇发展规模化现代农业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同时成立了蔬菜种植合作社,实行统一种、产、销经营模式,确保农产品的提质增效,切实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打响“西八里”牌农产品品牌效益。蔬菜大棚种植基地建成后,将全力打造成观光农业示范园,使农业经济向高档次提升。此外,在做优紫皮大蒜特色农产品方面,仍需推进大蒜脱毒项目,并把大蒜请进大棚,形成规模化种植。
优化环境,提升幸福。一是着力搞好民计民生。全面落实上级低保、五保、新农合、计生奖励扶助等各项政策,各类补贴及时足额发放到户,确保把党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动员和组织全镇党员、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到“清洁家园从我做起,全民行动共建共管”行动中,推动村容村貌整治工作见成效; 2 全力推进各村绿化工程,为村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进一步完善镇、村两级为民服务代理机制,为群众提供更便捷的服务项目;充分做好群众工作,把维护和保障群众利益做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新民居“改旧提升”工程,在现有的基础上改水、改厕、修路,使全村面貌得到提升;扎实推进自来水管道改造、道路硬化、文化广场建设等工程,向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迈进一步;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实施节水灌溉工程;全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实现村村有农民书屋;完成闫家房村烈士墓的修缮工程;努力争取健身器材,实现村村都有健身娱乐广场。三是把推进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努力造就一批专业招商队伍,实现招商工作的良性循环和引资层次的不断提升;围绕强化诚信服务,在以商招商上求突破;围绕农副产品深加工等进行项目包装和对外招商;围绕打造农字号品牌,在特色招商上求突破;围绕路边经济在区位优势上对外招商;围绕古驿站文化氛围对外招商;加大软环境治理力度,健全跟踪服务机制;通过特色招商,实现资本和产业的集聚,把西八里建设成为经济结构合理、产业特色鲜明、综合竞争力强的现代化经济强镇。
稳抓党建,筑强堡垒。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改进作风,转变职能,提高效率,以全新的面貌和百倍的努力,塑造政府良好的自身形象。一是要强 3 基础。把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好,进一步增强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效巩固农村基层组织基础,提高村级组织的政治控制力。二是要转作风。重点是要深化周二下村和镇村联合办公制度,做到工作中心下移,强化村级工作力度。加强工作纪律考勤制和首问责任制,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和工作作风。三是要促规范。建立健全激励、管理、约束为一体的镇村干部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各项议事和决策程序,促进科学决策和有序决策。四是要除隐患。主要是对信访和群访隐患,进一步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坚持领导包案、集中会诊等行之有效的做法,落实责任予以化解。同时,积极探索发挥党员和村民代表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中作用的有效办法,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应急处置和责任追究等工作机制,积极排除各类隐患,预防群体性事件。
2011年10月14日
第二篇:江阴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迈向现代化 建设幸福城 共同开启江阴科学发展的新征程
——在中国共产党江阴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朱民阳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江阴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江阴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是在我市从建设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幸福江阴建设,奋力争当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排头兵。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六个注重‛的工作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推进‚两个率先‛的战略部署和实施‚八项工程‛的重要决定,全面总结我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研究部署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选举产生中共江阴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和中共江阴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迈向现代化,建设幸福城,为共同开启江阴科学发展的新征程而努力奋斗!
幸福江阴建设五年来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我市经历了极不平凡的五年。在省委和无锡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中共江阴市委始终坚持以人民幸福评估发展的根本标准,以幸福江阴建设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同心同德,攻坚克难,顺利完成了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制订的各项目标任务。幸福江阴建设的五年,是我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是经济转型快速突破的五年,是城乡发展日新月异的五年,是改革开放纵深推进的五年,是社会建设活力迸发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益最多的五年,也是江阴历史上又一个重要的黄金发展期。
2005年末,江阴在全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达标县(市)后,我们深入思考‚小康达标后干什么?经济发展为什么?区域领先争什么?‛,引领全市上下探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科学之路。在2006年的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我们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幸福江阴‛的战略构想,标志着江阴的科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2006年起,我们每年都举办‚幸福江阴(北京)高层论坛‛,邀请上级领导和知名专家学者、新闻媒体对幸福江阴建设会诊把脉、建言献策。根据‚五民五好‛的发展愿景,我们制订了幸福江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市政协开展五项专题调研并提出建议。2007年,江阴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专门作出《关于深入推进幸福江阴建设的决议》,进一步凝聚全市人民共建共享幸福江阴的强大合力。2008年,我们制订《建设幸福江阴行动纲要(2008-2010)》,并逐年对目标进行责任分解,将幸福江阴建设目标化、具体化,促进了经济与民生、城市与农村、生产与生态的互动发展。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我们坚持‚民生重于一切‛的价值取向,坚持‚保增长、促转型、惠民生‛,实施‚六个抢‛、‚十个抱团‛等措施,取得了经济稳健增长、群众稳定增收的良好局面,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称赞‚化危为机,江阴有股劲‛。2010年初,我们贯彻落实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同志对幸福江阴建设的重要批示精神,召开幸福江阴建设再动员大会,启动编制《建设幸福江阴新三年(2011-2013)行动纲要》,以更新的理念、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力度深化幸福江阴建设,力求‚在‘幸福社会’建设上探索出一条可行的道路来‛。
幸福江阴建设五年来,我市先后荣获中国最佳经济活力魅力城市、首批国家生态市、全国绿化模范市、国际花园城市、中国十大和谐名城、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201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40多项全国性和国际性荣誉,实现了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八连冠‛。特别是2008年,我市被中央确定为改革开放30年全国18个典型地区之一,被中央调研组誉为‚科学发展的先行者‛。
五年来,我们以转型发展为引领,既实现了经济总量的翻番增长,更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提升。坚持民生倒逼转型,突出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2010年,在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基础上,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001亿元,预算内财政收入382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31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5倍、3.5倍和2.7倍。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农业发展突出‚紧接二产、密连三产‛,探索实践工业反哺农业‚七种模式‛,建设现代农业十大重点示范工程,全市农业规模经营比例从2005年的46.8%提高到2010年的80%。工业发展突出‚存量调优、增量调高‛,围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施新兴产业发展‚445计划‛等,出台一系列专项政策文件,推动传统产业高新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新兴战略性产业育成化。2010年,在完成工业总产值5458亿元的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2%,五年提高了19.2个百分点。服务业发展突出‚港城互动、双轮驱动‛,从打造新的增长极的高度,大力实施临港新城‚500天行动计划‛和‚新三年行动纲要‛。2010年,江阴港货物吞吐量突破1.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万标箱,分别是2005年的2.8倍和20.6倍,实现了临港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业经济量质并提,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005年的34%提高到2010年的39%,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
科技创新持续深化。启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大力开展‚质量与知识产权促进年‛等活动,成立全国县(市)首家区域产学研战略联盟,累计建成‚三创‛载体210万平方米。大力实施专利、品牌、标准战略,99家企业先后参与210个国际、国内行业标准制订。2010年,全市科技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五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人才支撑作用持续强化。坚持‚一个领军型团队可以带动一个产业‛的理念,累计引进‚530‛项目128个、国家‚千人计划‛人才7名;打造江阴‚人才特区‛,积极对接上海杨浦,与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建立柔性人才库,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3.5万人。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引导开发园区‚二次创业‛,经济开发区全力打造科技新城,已成功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临港新城成为新兴产业主阵地;靖江园区成为全省跨区域开发的率先实践区。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五年来,到位注册外资累计达29.73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从2005年的67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58亿美元,2010年对外投资首次突破1亿美元。推进企业资本运作,‚江阴板块‛不断扩容,五年培育科技型拟上市公司100家,新增上市公司12家,上市股票累计达30只。
五年来,我们以富民增收为重点,既实现了人民生活的持续改善,更构建了居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坚持‚既做大经济‘蛋糕’,更分好利益‘蛋糕’‛。‚十一五‛期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都在10%以上,分别是2005年的1.87倍和1.74倍,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11年名列全省同类城市第一。稳定和扩大就业。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大力实施‚5年5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4045‛再就业援助工程、‚121‛阳光扶助工程以及大中专学生促进就业行动,解决本地劳动力就业12万人次。鼓励和支持创业。建立健全政策、服务、培训三位一体的创业促进机制,实施相对宽松的创业准入门槛。2010年,全市私营企业注册数增加到2.34万家、个体工商户注册数增加到4.99万家,分别是2005年的2.2倍和3.2倍。扩大群众投资渠道。大力发展富民合作、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集体资产股份合作,拓宽增收渠道。创新拆迁安臵办法,让拆迁工程成为惠民工程。完善社保和加强帮扶。城镇职工、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实现全覆盖,16.2万名历次被征地农民并轨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城保‛扩面累计净增22.7万人,参加基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人数累计达170万人次,比‚十五‛期末增加98.2万人次。社会救助机制不断完善,低保标准实现城乡一体,以企业冠名为主体的慈善基金总额达到11.7亿元,创全国同类城市之最。
五年来,我们以城乡统筹为目标,既实现了全市域布局的优化完善,更促进了城乡发展的互动融合。坚持‚既要城里人说好,也要农村人说好‛的理念,按照‚城市发展学新加坡、新市镇建设学上海‛的导向,不断提升城乡建设管理水平。规划布局不断优化。把全市988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整体,大力推进城乡建设规划全覆盖,以大智慧、大手笔、大举措快速推进城乡建设,‚一中心四片区‛的城市布局初步形成。创新设立临港新城,稳妥推进镇村行政区划调整。城市功能日趋完善。重点区域实施组团式开发、板块式推进,相继实施城市客厅、敔山湾新城、南门地区、西组团的开发建设,新体育中心、国际会展中心等一大批功能性城建项目建成投运。完成老小区改造320多万平方米,平改坡10万平方米。累计建成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27.7万平方米,建设公共租赁房60.8万平方米。基础设施快速推进。以实施‚三路工程‛和‚新三路工程‛为重点,五年来,道路建设累计投资84亿元,新增道路588公里,改扩建‚断头路‛15公里,基本建成干支相连、城乡一体、快速通畅的路网体系,路网密度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肖山水厂三期工程建成投运,自来水实现同网同价。川气东送工程江阴段建成投运。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三中心‛、‚四大数据库‛等城市信息平台相继建成,‚12345‛公共服务呼叫热线深入民心,市民卡工程连续三届被评为‚国家金卡工程金蚂蚁奖‛,我市成为全国同类城市首家信息化示范市。镇村面貌显著变化。制订完善各镇(街道)新市镇建设规划,涌现出一大批特色鲜明的新市镇,被撤并乡镇建设管理不断加强。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初步形成‚大城管、动态化、数字式‛的城市管理新格局。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持续开展村庄整治工程,积极实施一街五村‚三臵换‛改革试点,新建社区15个,农民集中居住率达68%。建成无锡市新农村建设示范镇12个、示范村178个。
五年来,我们以生态优先为导向,既实现了节能减排的预期目标,更打造了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优势。注重以生态优化倒逼经济转型,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同步提升。生态意识不断强化。倡导‚环境污染是政府或企业的负债‛的理念,在政府、企业、学校、社区组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创建活动,积极倡导科学的生活方式、绿色的生产方式和低碳的消费模式,形成了全社会关注生态、关爱环境的良好氛围。生态制度创新落实。制定出台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规划,建立健全资源环境科学决策、专家咨询、项目听证、责任追究等制度,深入实施生态文化、低碳产业、低碳城市、生态农业、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六大工程‛。在全省率先实施‚清洁家河‛工程,率先开展排污权交易和开征主要污染物有偿使用费,率先实行镇域间生态补偿机制;开展水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建立完善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发布制度,推行‚河长制‛落实环保责任。实施控源截污工程,污水管网累计达1650公里,城区和集镇建成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91.7%和83.5%。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坚持‚生态建设从种树开始‛,五年累计新增造林面积15.5万亩,全市林木覆盖率和城区绿化覆盖率分别增加到20.1%和45%,其中林木覆盖率比2005年提高10.3个百分点。基本形成以循环利用为导向、环境治理为重点的环境保护体系,万元GDP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0%以上,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2分,五年累计提高了7分。坚持‚不开发不是不发展,而是为了更高水平发展‛的理念,在南部六镇200平方公里范围内规划建设‚不开发区域‛,为可持续发展留好空间。
五年来,我们以素质提升为核心,既实现了社会事业的均衡发展,更形成了共建共享的强大合力。坚持‚既要身体好,更要心智好‛的理念,大力推进事关百姓身心健康的社会建设。人民群众对幸福感的平均打分达到87.44分。一体化推进民生工程。强化‚公交优先就是市民优先‛,倡导绿色出行,率先在全省同类城市中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公交分担率从2005年的7.3%提高到2010年的24%。坚持‚民生无小事‛,积极推进道路畅通工程、放心食品工程、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等实事工程。实施三轮累计21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和168万人次农民免费健康体检,建立全民健康档案。倡导‚老年人幸福才是真幸福‛,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的养老服务体系,获得‚全国老年人宜居旅游城市‛称号。全市域统筹公共服务。城乡教育布局和资源不断优化整合,市、片区和社区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益类文化体育服务实现常态化、制度化,健全计划生育服务网络,构建起覆盖城乡、均衡普惠的公共服务体系。坚持‚一个城市的软实力靠文化‛的理念,加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镇村公益文化设施达标率达100%,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8%。成功举办纪念撤县建市20周年、徐霞客国际旅游节、第19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第11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等活动。多层次创建和谐社会。坚持在创新创造和奉献中感受幸福,在造林绿化、城乡建设、文化繁荣上,积极采取企业赞助、冠名联办等市场化运作手段,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城乡注册志愿者达12.8万人,慈善义工超过1万人;大力推进平安城市建设,深入开展法治文化宣传,建立完善大信访、大调解格局,技防城建设实现‚全市域覆盖、全天候监控、全防区联动‛,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达98.8%。
五年来,我们以党的建设为保障,既实现了执政能力的巩固提升,更营造了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坚持用党员干部执政能力提升来保障发展,巩固了团结向上、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思想政治建设不断增强。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深入推进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主题教育,积极开展‚时代先锋‛、‚诚信榜样‛评选等典型引领活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和领导班子建设。保证和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人大监督的实效性不断增强。支持人民政协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知识分子联谊会的重要作用,加强和改善党对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领导。坚持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党管武装工作取得新成效,再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强化。通过公推竞岗、公推直选、交流轮岗等形式,干部队伍结构明显优化。五年来,市管领导班子平均年龄从44.85岁降至43.44岁;市管领导班子成员本科以上学历占比上升至70.2%,提高了30个百分点;市管女干部从60人增加到129人,增加了115%;非中共干部从19人增加到27人,增加了43%。干部培训效果明显,组织市管干部和机关中层干部‚双新‛轮训、基层干部‚带头人‛培训工程、第二代企业家培训工程、‚企业家大讲坛‛等培训活动,构建了网络学习的平台。先后选调两批共60名干部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培训。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创新。以争创全省党的建设模范区为统领,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建主题活动,有效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实施‚大学生村干部计划‛,基本实现‚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村干部‛的目标;实现党员人才服务中心全覆盖,构建城乡一体的党建服务体系。创新多层次‚结对共建‛模式,促进各类党组织资源共享、人才互动、活动互助、优势互补。形成了以‚七彩党建工作法‛为引领的党建特色品牌。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加强。开展重点重大工作专项督查117次,有效保证了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突出反腐倡廉惩治和预防体系建设,深化反腐倡廉警示教育,拓展源头防腐领域,创建‚江上清风‛廉政文化建设品牌,90多家单位被命名为省市廉政教育基地和示范点。坚决查办违法违纪案件,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创新建立党代表监督工作站,强化内控机制建设,在全省率先建成首家县级电子监察平台。坚持纠建并举,深入开展机关‚走进企业、走进社区、走进农村,服务发展、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活动,组织开展‚万人评议机关‛活动,不断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五年来取得的成绩,归功于省委、无锡市委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广大党员和全市人民的团结奋斗,归功于历届市委打下的坚实基础,归功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驻澄部队、驻澄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此,我谨代表中共江阴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所有积极参与、关心支持我市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
幸福江阴建设五年来,从初步构想到清晰蓝图,从集思广益到创新实践,从市委倡导到百姓认同,最深刻的转变是科学发展推动了思想再解放、理念再创新,最实质的突破是转型升级实现了经济和社会的同步提升,最生动的实践是城乡联动促进了城市和农村的统筹发展,最有力的支撑是科技人才激发了经济社会的内生动力,最宝贵的财富是在学习华西经验、弘扬江阴精神中凝聚了人心士气。江阴不但日益展现出殷实富裕、开放大气、环境优美、团结向上、风清气正的生动模样,而且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幸福江阴‛成为江阴人民共同的价值取向,成为江阴人民不竭的精神动力,成为江阴独具特色的城市名片。幸福江阴建设为江阴的科学发展探索了道路、明确了方向,在实践中也积累起了弥足珍贵的发展经验。主要是:
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发展的根本导向。我们坚持把幸福江阴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围绕‚五民五好‛的奋斗目标,‚以民生需求倒逼经济转型优化、以经济发展保障民生改善提升‛,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惠民利民上,促进了富民与强市的有机统一。实践证明,人民幸福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感受幸福江阴建设的成果,才能凝聚起最广泛的智慧,形成最强大的合力。
必须始终坚持以统筹协调提升发展的基本要求。我们坚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妥善协调处理各方利益,统筹改革、发展与稳定,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建设,统筹新型工业化、城市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城市竞争力从经济实力强转变为综合实力强,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实践证明,统筹协调是社会和谐的关键。只有统筹推动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必须始终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发展的有效路径。我们坚持用改革来破解发展中的难题,用创新来化解发展中的矛盾,以科学的政绩考评机制为引领,突出政府与企业互动、行政与市场互动、内力与外力互动,依靠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出全社会创新创造的活力与合力。实践证明,体制机制优势是最大的优势。只有与时俱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才能充分整合全社会的资源,不断取得发展的突破和跃升。
必须始终坚持以江阴精神激励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坚持把华西经验、江阴精神作为发展的力量源泉,把开展‚七个学‛、‚结对竞赛‛等活动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攀高比强、取长补短,全市上下更加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经受住了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个考验,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次次跨越。实践证明,一个地区的发展快慢,精神状态至关重要。只有始终保持奋发有为、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才能激励斗志、跨越发展。
必须始终坚持以党的建设保障发展的有力支撑。我们坚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作为发展的基石,不断健全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突出党政领导干部、企业家和科技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全社会形成了凝心聚力、创先争优、勤政廉政的良好氛围。实践证明,事业兴衰,关键在党。只有党的组织坚强有力,只有党建工作扎实推进,才能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才能为深化幸福江阴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矛盾,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和不足:一是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还较为突出,以科技创新、人才引领推进经济转型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二是城乡发展还不够协调,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村环境面貌有待进一步改善;三是群众增收与经济发展还不够同步,富民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四是体制机制创新的力度还需加大,全社会共建共享幸福江阴的氛围还需进一步营造,市民素质和人口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提升。对此,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满怀发展豪情,深感责任重大。今后的五年,是我们从建设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跨越的攻坚时期,从探索幸福江阴建设向探索幸福社会建设迈进的重要阶段。新时期、新阶段,我们面临着三个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考验:一是科学发展如何先行?面对‚科学发展先行者‛的赞誉,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荣誉已经过去,成绩属于昨天。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方兴未艾,区域一体化日益深化,产业高新化全面提速,转型发展已成为最为紧迫、最为重要的战略任务。可以说,转型发展的加速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科学发展的先行度。能否坚持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激发创新活力,破解要素制约,在转型发展上取得根本性突破,这是江阴新一轮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二是幸福江阴如何深化?当前,增进民生幸福成为社会各界的发展共识,提升百姓福祉成为科学发展的施政导向。五年来的幸福江阴建设,为我们探索了一条可行的发展路径。然而,幸福总是历史的、具体的、动态的,人民群众对幸福的追求是永不停息、永无止境的。能否顺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和新期盼,不断丰富幸福内涵、提升幸福品质、做响幸福品牌,这是江阴新一轮发展肩负的重大使命。三是基本实现现代化如何率先?‚两个率先‛是中央对江苏发展的总定位,争当‚两个率先‛排头兵是省委对苏南发展的总要求。放眼周边,越来越多的先进县市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作为‚十二五‛发展的目标定位。必须看到,‚第二个率先‛的发展竞跑是对城市竞争力的重新洗牌。能否抢抓机遇、创新实践、率先作为,这是江阴新一轮区域竞争面临的重大课题。
根据这样的形势和要求,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深化幸福江阴建设、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主题,以加快转型发展为主线,大力实施民生优先、幸福导向;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城乡一体、区域融合;生态优化、文化提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五大基本策略‛,推动科学发展、率先发展、转型发展取得更大突破,探索幸福社会建设的新路径,争当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排头兵。
围绕深化幸福江阴建设、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到‚十二五‛期末,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努力把江阴打造成为‚三区三城‛,即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先行区、创新型经济的先导区、城乡一体化的示范区,江海联动的枢纽港城、学习进取的创新智城、和谐宜居的幸福名城,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始终走在长三角乃至全国同类城市的前列。
必须看到,现代化建设所追求的‚更大多数人更全面的发展‛,与幸福江阴建设所追求的‚更大多数人更幸福的生活‛,这‚两大目标‛在本质上是息息相通的,在内涵上是一脉相承的,在发展上是有机统一的。实践中,我们要将‚两大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坚持把提升百姓福祉贯穿现代化建设的始终,坚持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变成幸福江阴建设不断提升的过程,力求让每一个勤劳、淳朴、诚信的江阴人进一步在个个都有好工作中创造幸福、在家家都有好收入中提升幸福、在处处都有好环境中享受幸福、在天天都有好心情中品味幸福、在人人都有好身体中体验幸福,真正走出一条符合时代特征、区域特点、江阴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迈向现代化、建设幸福城,就是要坚持以民生为本,推进产业现代化,力求工作更充实。致力于藏富于企,在政策和要素的集聚中,引导和鼓励更多的企业加大人才引领、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以质量提升促进总量扩大、滚动发展,加快形成以新兴产业为主体的‚工业立市‛新格局。这是实现‚两大目标‛的经济基础。到2015年,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达到90分,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7%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力争达到45%,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3%。
迈向现代化、建设幸福城,就是要坚持以民富为纲,推进社会现代化,力求收入更富足。致力于普惠于民,积极拓宽群众持续增收渠道,彻底消除绝对贫困,保障帮扶贫弱群体,做大做强中等收入群体,鼓励和保护富裕群体合法权益,让社会各阶层各展所长、各尽所能。这是实现‚两大目标‛的重要标志。到2015年,力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实现倍增,城乡居民收入比控制在2∶1以内。迈向现代化、建设幸福城,就是要坚持以民享为先,推进生态现代化,力求环境更宜人。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更加注重人居环境的提升,大力推进不开发区域建设,健全生态倒逼机制,完善区域功能布局,推进产业集聚,形成全市域可持续发展的新优势。这是实现‚两大目标‛的内在要求。到2015年,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和万元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20%,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5分,不开发区域的核心区和一般区土地开发强度分别下降到8.5%和10.5%以下。
迈向现代化、建设幸福城,就是要坚持以民安为基,推进城市现代化,力求心情更舒畅。按照现代化城市的标准,以能级提升为目标、以特色彰显为依托、以品质消费为动力,从城市软硬环境入手,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增强城市对内的凝聚力和对外的辐射力。这是实现‚两大目标‛的重要支撑。到2015年,‚一个中心城区、四个卫星城区‛的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城市化率达到70%,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70%以上。
迈向现代化、建设幸福城,就是要坚持以民强为重,推进人的现代化,力求身体更健康。大力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广泛开展幸福教育,切实提高全体市民素质,努力把江阴从人口数量大市变成人力资源强市。这是实现‚两大目标‛的根本目的。到2015年,全市人才总量增加到3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65%,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8%,体育人口比重达到55%,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80岁。
新使命催生新动力,新任务呼唤新作为。幸福江阴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需要我们继续以敢为人先的信心和决心,在理念上求突破,在机制上求创新,在工作上求实效,用现代化的目标引领发展,用现代化的思维谋划发展,用现代化的方式推动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幸福导向、创新驱动、统筹发展、标杆引领‛的基本原则:
幸福导向,就是要用幸福衡量发展,用民生倒逼转型。把提升百姓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力求惠民与强市的有机统一;更加注重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提升百姓幸福感的方式方法,着力破除制约幸福感提升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更加注重以民生需求倒逼思想观念解放,倒逼发展方式转变,倒逼发展环境优化。
创新驱动,就是要用改革赢得先机,用创新激发活力。把改革作为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把创新作为率先发展的首要支撑,以改革促发展、促开放,以创新增活力、强动力,积极稳妥地推进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生态建设、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攻坚力度,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新优势。
统筹发展,就是要用协调共促稳定,用发展共创和谐。把统筹协调、整体推进作为发展的重要路径,坚持城市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的有机统一,全面推进城乡互动发展、共同繁荣;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努力促进绿色增长,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素质提升的有机统一,努力实现社会更加公平正义、文明有序;坚持民生与民主的有机统一,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广大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标杆引领,就是要用典型凝聚合力,用先进激发斗志。把学习先进、超越自我作为发展的重要方法,进一步学习华西经验、弘扬江阴精神,进一步拉高标杆、开阔视野,以国内外先进地区为新坐标和参照系,外学新加坡,内学沪广深,创新开展产业转型学上海杨浦、居民增收学深圳宝安、城乡统筹学上海嘉定、不开发区域建设学广州增城、市民素质提升学上海卢湾(新黄浦)等‚五个学‛活动,把江阴的发展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全国发展的大格局、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趋势中来考量和谋划,不断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创新意识,积极抢占转型发展的制高点,加快确立区域竞争的新优势。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和战略措施
深化幸福江阴建设、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要做的工作千头万绪,必须突出重点,狠抓关键,攻坚突破,确保落实。今后五年,我们要努力完成以下主要任务:
一、以实施新兴产业发展‚445计划‛为重点,着力构建‚人才引领、科技创新‛的现代产业新体系,为深化幸福江阴建设夯实经济基础。加快产业现代化,既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提升民生福祉的经济基础。未来五年,必须紧紧抓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这个关键环节,推进江阴的产业现代化进程。
1、大力优化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决定城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仍是今后五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上,要深入实施‚以工哺农‛、‚接二连三‛战略举措,重点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生物农业等现代高效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使农业的‚小比例‛也能取得大发展、获得高效益。工业上,要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发展‚445计划‛,把重点重大项目投入作为经济转型和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聚焦政策,聚集资源,聚合力量,着力加强与国外行业龙头企业和央企的合资合作,全力推进科技型、规模型、环保型、效益型龙头项目落户江阴、落地生根。开发区要加快转型为科技新城,巩固提升现有产业,全力建设5个百亿级新兴战略性产业;临港新城要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力打造4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靖江园区要努力发挥跨江联动开发的先导示范作用,围绕优势产业,加快打造千亿园区;各镇(街道)要突出产业集聚、优化发展。到201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其中新兴产业比重达到60%以上。加快传统制造业高新化,引导企业技术革新、装备更新和品牌创新,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十二五‛期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投入占比在2010年65%的基础上,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服务业上,要突出政策引领、载体建设、体制创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功能集聚区相互促进,大力推进主辅分离,积极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投资、现代商贸等服务业。‚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2、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以发展创新型经济为主攻方向,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创新型企业为重点,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和推进力度,努力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三个‚翻一番‛,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创业投资规模、民营科技企业总数三个‚翻两番‛,争创‚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要健全完善全市科技创新投入体系。突出科技投入支撑,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加快构建科技投入多元化机制,实现政府引导性投入稳步增长,企业主体性投入持续增长,社会多渠道投入大幅增长。要积极构筑创新载体和功能平台优势。围绕创建国家级功能性载体的总目标,按照‚人性化、专业化、社区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总要求,大力推进‚三创‛载体建设,五年再新建‚三创‛载体100万平方米,健全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引进一批优质项目集中集聚,形成一批高新技术特色的产业基地。要充分发挥科技金融结合的倍增效应。创新推进‚企业家+科学家+金融家=大赢家‛的转型发展模式,建立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和信贷激励机制,有效引导社会资金进行风险投资、股权投资,实现科技企业的加速裂变扩张,全力打造全国县域科技人才资本战略合作创新示范区。
3、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人才特区‛建设,打造人才集聚高地,不断增强转型发展的活力。要积极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深化产学研合作,大力实施‚千人计划‛,围绕重点产业和城市转型需要,吸引领军型人才和团队到江阴创新创业。‚十二五‛期末,全市高层次人才占人才总量比重达6%以上。要加快培育本土优秀人才。大力实施专业技术人才选拔培养工程与‚百千万‛技能人才引进培训工程,为转型发展夯实人力资源基础,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4万人;加快对新生代企业家的培育和引导,打造一支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创新胆略和社会责任的企业家队伍。要营造留人用人的发展环境。强化人才服务体系和创业载体配套建设,探索建立人才发展特别导向、特别政策、特别机制、特别环境,着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发展的社会氛围。
4、大力提升区域竞争能力。以国际化、高新化为导向,引导企业在技术链、产品链、价值链和产业链的提升中培育核心竞争力。要加快推进经济国际化。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快提升利用外资水平,积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鼓励有比较优势的企业赴境外投资,引导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上市公司以‚总部-生产基地-营销网络‛的形式向外扩张,打造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跨国公司。要引导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通过兼并、租赁、重组、臵换等方式,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做强做大支柱产业。到2015年形成2家千亿级企业集团、8家500亿级企业集团。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引导和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优势成长型科技企业健康发展。要推动企业资本经营。保持并放大‚江阴板块‛的领先优势。‚十二五‛期间,培育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公司30家以上,培育科技型拟上市公司100家,新增上市公司20家以上,上市公司累计超过50家。
二、以提升城市能级为重点,着力构建‚功能完备、活力充沛‛的城市发展新格局,为深化幸福江阴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城市是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载体。要按照现代化城市的标准和要求,使生产与生态、城市与农村、现实发展力与未来竞争力更加协调,打造我市城市发展的比较优势。
1、以高起点规划引领城市发展。要进一步优化城市布局,扎实开展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实现与‚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三规合一‛,加快打造‚一个中心城区、四个卫星城区‛的新格局。进一步优化城市形态,按照‚大集中、小分散、多组团‛的要求,加快推进城市南拓,推动城市形态由带状向块状发展,为加快城市现代化注入新动力。进一步优化城市设计,树立精品意识,加强重点区域、重要建筑的规划设计,促进风格、色彩、形态和谐统一,形成我市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塑造鲜明的城市特色。
2、以高标准建管提升城市功能。要加快提升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以轨道交通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新一轮市域主干道建设,拉开城市骨架,构建以深水港、干线航道、高速公路、城际轨道为支撑的大交通格局。加快提升公共设施服务能力,大力推进城市发展‚215计划‛,推进活力、低碳、和谐、魅力、生态‚五大工程‛,建设高效便捷的现代城市,打造宜人宜居的生态环境。加快提升城市现代管理能力,以建设智慧城市为目标,加大城市基础信息投入、管理和应用,推进人性化服务、网络化覆盖、智能化应用、精细化管理,以一流的城市建设和管理,吸引一流的产业和人才,全面加快产业和城市同步转型。
3、以高品质特色消费增强城市辐射。要大力培育特色品质消费,加快优化提升商业业态,大力拓展文化消费、医疗消费、教育消费等领域,引进和培育一批消费名街、消费名店、江阴名品。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引进全球最具价值的品牌和企业50家以上。全力扩大休闲旅游消费,充分挖掘徐霞客故里、军事文化等特色资源,积极引进战略资本,创新发展旅游休闲业,使江阴成为城市旅游的目的地。着力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完善重要商品价格监测预警机制,在事关居民基本消费需求的领域发挥好政府的监管作用,保障农副产品市场供给和价格稳定,加强质量监管,保障消费安全,建设一批示范街、示范店,确保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4、以高水平建设加快城乡融合。要坚持把新市镇建设作为提升城市内涵的重要节点,通过强化规划设计、挖掘山水人文、营造景观水廊等方式,真正把新市镇打造成人口集中居住、资源集约利用、产业集聚发展的现代化小城市,促进农村发展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全面加快城乡融合进程。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提升农村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内容,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稳步推进‚三臵换‛改革,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形式和农民集中居住模式,使农村发展的格局取得更大突破。高度重视经济薄弱村的发展,多渠道探索做大做强村级集体经济的新途径。重视城乡结合部、镇域联接带和被撤并乡镇的发展,从全市域层面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提升城市发展的整体形象。
三、以城乡居民收入倍增为重点,着力构建‚多元和谐、共生共荣‛的橄榄型社会新结构,为深化幸福江阴建设筑牢社会基础。社会结构的现代化程度是一个地区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要从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突破,加快构建共建共享的社会发展新格局。
1、畅通‚五大渠道‛,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要把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作为最大的民生实事,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硬任务‛,突出工作重点,落实相关责任,确保如期实现。从薪金、股金、租金、保障金、慈善金等‚五金‛入手,拓宽就业增收、创业增收、投资增收、社保增收、帮扶增收等‚五大渠道‛,以稳定和扩大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以鼓励和支持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以扩大民众投资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以完善社保增加保障性收入和加强帮扶增加转移性收入,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积极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突出农村居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四个群体‛增收,尤其要把农民增收作为重中之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实现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增幅高于GDP增幅、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低收入者收入增幅高于平均收入增幅,确保困难家庭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生活水平。
2、构建‚五大体系‛,完善社会公共服务功能。要构建就业服务体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要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在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推进制度接轨等方面迈出新步伐,形成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相衔接的保障网。要构建基本医疗卫生体系,重点抓好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综合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工作,确保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要构建住房保障体系,更加注重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更加注重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努力实现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有保障、城镇新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租房有支持。要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机构养老为支撑、社区养老为依托的多元化养老格局,使养老服务与社会老龄化程度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3、整合‚五大力量‛,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社会结构的调整需要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要确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社会管理理念,按照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增强人民幸福感的要求,整合政府、市场、企业、社会组织和市民群众等‚五大力量‛,探索‚民主促民生、共建促共享‛的社会管理机制,构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财权和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保障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工作格局。要进一步引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推进企业与员工、企业与社会、企业与政府之间建立良性互动的和谐关系,积极鼓励、引导和帮助企业家依法诚信经营,善待企业员工,重视环境保护,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帮扶社会弱势群体,让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成为我市企业的一种文化特色。要进一步加大社会组织的培育与监管力度,大力发展公益性社会组织,支持发展行业性社会组织,引导发展学术团体、网络社团等社会组织。完善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的机制,健全公共财政对社会组织的资助和奖励机制,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力度。规范社会组织内部管理制度,提高社会公信力。要进一步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全面提升城市社区建设水平,深入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推进社会管理重心向基层组织转移,推广‚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社区管理模式,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十二五‛期末,城乡社区全部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区生活共同体。
四、以不开发区域建设为重点,着力构建‚产业集聚、发展集约‛的生态环境新优势,为深化幸福江阴建设拓展发展空间。环境优势是最宝贵的优势,生态发展是最可持续的发展。要从‚环保优先‛走向‚生态自觉‛,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1、突出生态布局优化,推进区域功能提升。要创新管理运行体制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整合南部六镇资源,优化规划定位,促进产业提升,努力实现不开发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在保护中提升、在提升中发展,走高效益农业、高水平工业、高品质人居、高标准旅游的发展新路,实现更高要求、更高水平的发展,为全市的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作出贡献。完善转移支付、生态补偿、飞地招商、目标考核等政策,加快建设农田、水源地、林地、旅游景区、生态工业园区等五大功能区建设,打造城市‚绿肺‛、‚绿肾‛,让不开发区域成为苏南乃至全国转型发展的重要实验区和示范区。
2、突出生态制度建设,强化刚性约束机制。要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坚持源头控制、科技支撑、严格监管‚三管齐下‛,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全面引入市场参与机制,完善多元投资体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垃圾分类处理新机制,全面提升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水平。
3、突出生态环境改善,提升人居生活品质。要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加强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促进河流水质持续改善。推进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和污泥处理无害化,重视雨污分流和中水回用,加快备用水源地建设。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加大工地道路扬尘、工业烟尘粉尘和机动车尾气的治理力度,持续改善大气环境。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染防治,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坚持不懈地开展植树造林,扩大生态示范创建活动成果,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率。‚十二五‛期间,创成‚联合国人居环境奖‛。
4、突出生态园区建设,推进产业集约集聚。要从功能、平台、政策、服务等方面着手,以产业链为联结,以资源共享为纽带,全力打造各显特色的产业集群,提升集约发展水平。‚十二五‛期末,开发园区亩均产出达到650万元以上。加快‚退城入园‛、‚腾笼换凤‛步伐,加快推进生态园区建设和改造,合理利用和保护环境资源,建成一批绿色园区和绿色企业,构建绿色产业链和资源循环利用链,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五、以提升市民素质为重点,着力构建‚法治诚信、开放包容、平和理性‛的社会发展新环境,为深化幸福江阴建设注入生机活力。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建设最根本的目的和动力。提升市民素质,就是以提升市民的现代文明素养为目标,加快塑造良好的社会心态和融洽的社会关系。
1、强化广泛参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要在学习中吸收优秀文明成果,塑造城市的精气神,使学习成为江阴的文化品牌、内生动力和创新源泉。注重政府主导与市民参与的互动,打造各类学习的平台,完善学习保障制度。突出教育优先,立足教育公平,构建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到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的‚大教育‛体系,打造市民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综合平台,在全省率先建成教育强市。重点抓好学习型机关、镇(街道)、村(社区)、企业、家庭建设,夯实学习型城市基础。强化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现代农民等培训,充分调动市民学习积极性,培育市民开放大气的心态、理性包容的品质、宽广博大的胸怀,营造在和而不同中学人之长、创我之新的环境和氛围。
2、强化教育引导,推进市民素质提升工程。要大力实施‚百万人口素质大提升工程‛,加快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围绕‚创文明城、做文明人‛的主题,深入实施行为规范工程、素质培训工程、典型引导工程、文化惠民工程和长效机制建设工程,广泛开展对市民的幸福教育,不断提升市民的文明素养。深入推进‚朝阳行动‛,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健全志愿者长效化管理制度。完善城乡体育设施,提高体育人口比例,加快建设体育强市。大力推进人口综合服务管理,创新人口管理机制,加强对外来人口的教育培训,促进人口素质不断提升。
3、强化多元和谐,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注重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的互动,推进城市文化发展繁荣。保护传承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面启动公共文化设施新一轮达标建设,完善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体系。彰显历史文化特色,加快推进专题文化场馆建设。以文艺作品、广播影视作品等为重点,创作一批有特色、有水准、有影响的精品力作。加快文化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建设推进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做大做强一批龙头型文化企业。广泛开展对外文化合作交流,提升城市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强化公开公正,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要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社会管理,深入推进党务、政务、厂务、村务公开,保障人民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增强公共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和公共参与度。加强依法行政,完善以行政机关执法为主的综合执法体制,切实改进政府服务,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组织管理体系,健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矛盾预警和应急管理等机制,妥善化解各种矛盾,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以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为重点,深入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期末,把江阴初步建成行政依法高效、司法公正权威、法治氛围良好、社会和谐稳定的法治建设示范区。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治意识,弘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时代精神。
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党的建设
目标要达到、蓝图要实现,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队伍。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围绕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主线,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新路径,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推进江阴的科学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一、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不断增强干事创业的凝聚力。思想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灵魂。要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要求真正体现到工作中、落实在行动上。
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干部。要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采取中心组学习、专题讲座、党校轮训等多种形式,强化理论学习,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着力提高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扎实开展创先争优等主题学习实践活动,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意识。
用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要深入推动新一轮思想大解放,进一步创新思路、创新体制、创新政策,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不照搬、不停步,锐意创新,勇于开拓。充分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先试先行,在全社会营造敢创新、善创新、能创新的良好氛围。
用民主团结凝聚发展合力。要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努力扩大党内民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依法履行职责。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做好民族、宗教、对台、侨务、人民武装等工作,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重要作用。切实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把老干部的积极作用发挥好。
二、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增强科学发展的源动力。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突出重品行、重实绩、重民意的鲜明导向,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能够担当发展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以结构优化为要求,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要优化领导班子结构,选优配强‚一把手‛,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坚持原则,维护团结,增强各级领导班子的合力。优化领导班子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和工作经历结构,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合理配备女干部和非中共干部。开展广覆盖、多手段、高质量的干部培训,促进领导班子群体素质提高和整体功能发挥。
以深化改革为重点,深入推进干部队伍建设。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构建科学合理、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十二五‛期末,新提拔委任制领导干部中,通过竞争性选拔方式产生的比例达到15%左右。加大差额选拔力度,实行干部选拔任用全部记实制度。加大干部交流,每年交流比例保持在20%左右。注重从基层培养和选拔干部,健全年轻干部到农村一线、信访一线、招商一线、窗口一线、社区一线的多岗位培养模式,加大优秀村(社区)干部培养选拔力度。
以制度建设为目标,不断提升干部管理水平。要健全党委议事和决策机制,促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完善党内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全面推进党务公开。健全领导干部日常管理、述职述廉、重大事项报告、多方联合审计等制度,对关键岗位领导干部实行重点管理、重点监督。完善制度管人的科学机制,形成集教育、管理、监督于一体的干部管理体系。
以科学发展为导向,建立健全干部考核体系。要坚持显绩考核与潜绩考核相结合、量化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民主评议和社会公认相结合的原则,推行‚三公四评‛制度,完善覆盖机关部门、镇(街道)、开发园区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客观公正地反映领导干部的工作实绩,并以此作为干部任用、奖惩的重要依据,引导各级干部创新执政理念,提升执政能力,维护执政形象。
三、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的基础。要以实施新一轮‚强基工程‛为抓手,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使之更好地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积极作用。
创新党建理念,赋予基层党建新内涵。要树立促发展的理念,力求党建工作与转型发展相结合,真正实现‚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目的。树立惠民生的理念,采取融合、渗透、整合、关爱的工作方法。树立创品牌的理念,以‚七彩党建工作法‛为引领,扩大江阴党建品牌的知名度。树立强投入的理念,以建立‚强基工程‛专项资金为基础,加强党建工作载体、平台和阵地建设。树立大党建的理念,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群团组织为依托、共建共享为内涵的工作格局。
健全组织设臵,拓展基层党建新领域。要适应‚两新‛组织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等新变化,科学调整组织设臵,加快‚两新‛组织组建党组织的步伐,全市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动态组建率力争达到100%。积极探索区域化党建模式,通过创设专业型党组织,依托产业链、行业协会,借助党员服务中心、流动党员管理站等建立健全党组织,推动党建工作在各领域的有效覆盖。
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基层党建新格局。全面推进村级‚四有一责‛建设行动计划,落实目标责任,强化监督考核,促进基层组织建设、农业现代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取得更大成效。全面推行民主自治、党员履职积分、党员提案和党代表工作站等,不断完善民主促进民生机制。要针对农村、社区、企业、机关等不同类型和特点,健全完善党员分类管理机制。完善市、镇(街道)、村(社区、企业)三级党内关爱帮扶体系,逐步健全党内关爱机制。加强党建理论研究,整合研究力量,健全工作机制,把党建工作的鲜活经验及时转化为制度成果和理论成果。
丰富工作内容,探索基层党建新途径。要强化党建工作示范化引领,广泛开展‚五好‛基层党组织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先进典型的示范导向作用。实施党建工作标准化建设,在基层党组织中普遍推行质量管理论证,不断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推行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加强电子党务、远程教育网络等平台建设,加快党建信息化进程。争创党建工作品牌化特色,大力开展党建品牌工程创评活动,形成一批党建工作特色品牌单位。
四、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公信力。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事关民心向背和事业成败。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
坚持同心同德、团结合作。团结是一种品质和修养,更是一种责任和能力,是改革发展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要继续巩固江阴团结进取、和衷共济的良好局面,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统筹协调、团结合作,形成锐意奋进不争论、凝心聚力快发展的良好氛围。
坚持转变作风、提高效能。要坚持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的发展目标要更加符合市情实际、更能反映基层诉求、更好地体现群众意愿。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真抓实干,艰苦奋斗,克服形式主义和浮躁情绪,力戒铺张浪费和奢靡之风,多做顺民意、得民心的实事,真正把心思放在谋发展上,把精力花在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在抓落实上。
坚持克己奉公、清正廉洁。要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严格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强化党内监督,建立健全行政权力公开透明的运行监控机制,严肃查处领导干部以权谋私的违法违纪案件,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各位代表、同志们,江阴科学发展的新征程已经开启。宏伟的目标鼓舞着我们,崇高的使命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江苏省委和无锡市委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继往开来,凝心聚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开创幸福江阴建设新局面、攀登现代化建设新高峰而努力奋斗!
为实现‚率先小康,生态文明,人民幸福‛目标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宁国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6月13日)孙正东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宁国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共宁国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是在我市进入转型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回顾总结市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对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作出全面部署,选举产生中共宁国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全市人民进一步凝心聚力、激情创业,为实现‚率先小康,生态文明,人民幸福‛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孙正东在大会上作报告 杨超/摄 一、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回顾
市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市委带领全市上下围绕十二次党代会确立的目标,团结奋进、共克时艰,开创了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新局面。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始终保持全省县市领先位次,在全省率先跻身‚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中国十佳‚两型‛中小城市行列,为加快‚全面转型、跨越崛起、富民强市‛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年来,我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科学发展思路进一步完善。在市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总体工作思路基础上,2009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和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市委动员全市上下开展全民思想大解放活动,并按照‚深入基层调研、借鉴外地经验、专家把脉咨询、广泛全面论证、领导深入思考、党委集体决定‛的科学决策程序,在保持决策连贯性、持续性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创新,作出了《关于争当全省科学发展排头兵的决定》,确定了城市人居、文化、产业定位,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现代化中小城市的战略方向、‚三年强基础,五年大变化,十年新跨越‛的战略目标和实施五大战略、推进‚五区‛建设的战略举措。制定了《宁国市科学发展三年重点行动纲要》和‚五区‛建设实施意见,编制了生态主体功能区规划,修编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青龙湾原生态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等系列规划,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不断明晰,规划体系逐步完善。
五年来,我们克难攻坚、‚二次创业‛,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坚持建设大交通,促进大发展,宁宣杭高速公路宣宁段、宁千段和扬绩高速公路宁绩段建设加速推进,皖赣铁路客运专线和既有线路电气化改造等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制定出台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推进企业上市、鼓励企业兼并重组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中鼎公司实现了定向增发、融资兼并、跨越发展的目标,江南化工、司尔特肥业、太阳禽业成功上市,飞达集团与世界500强旗下的爱普科斯公司嫁接合作,瑞泰科技、华普建材、新马耐磨等与央企联姻成果不断深化,新增亿元企业16家,工业发展迈上新台阶。组织开展了招商引资、园区建设大会战及项目建设落地年活动,招商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在宣城保持领先、位居全省前列,开发区在全省省级开发区位列第6、在县市省级开发区位列第1,港口园区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生态工业园,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坚持‚主攻二产、加快三产、提升一产‛,推动三次产业转型升级、协调发展,顺利通过全省汽车橡胶零部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中国耐磨铸件之都‛评估验收,再次跻身全国农业产业化先进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55.5亿元增加到130.7亿元,财政收入由7.6亿元增加到20.1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4.7%和21.6%,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五年来,我们坚持民本、普惠民生,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和谐。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城区面积扩展到3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18万,体育中心、三水厂、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和垃圾处理场等重点工程相继建成,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和‚美丽和谐乡村‛创评工作,全面实施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全市创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镇3个、示范村24个和市级示范村20个,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高度关注民生,五年累计投入资金10.6亿元,在全面完成省定民生工程的同时,大力拓展民生工程领域,在全省率先开展城乡医保并轨运行、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村村通延伸等工作,民生工作始终保持省、宣城市领先水平。出台了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意见,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3995元增加到2010年的8475元,年均增长16.5%。加快推进教育、文化、卫生、计生、精神文明创建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省农村卫生示范县、省文明县城等荣誉。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及时果断、科学稳妥地处臵了‚8.10‛洪水等突发应急事件,圆满完成了国庆60周年、奥运会等重大活动安保工作,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
五年来,我们锐意改革、先行先试,体制机制优势进一步彰显。在全省率先实施县域主体功能区规划,建立了相应的分类目标考核评价体系,出台了《关于调整布局加快工业发展的意见》,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工作,被省政府批准为全省唯一的县域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不断深化土地管理、投融资等体制改革,是全省唯一的统筹城乡土地使用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县市和县域金融安全区,跻身全省县域银行业金融服务创新试点县市行列。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大力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成为全国林权制度改革典型县市。积极探索建立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组织推进‚宁绩旌‘绿三角’经济协作区‛建设,进入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生态示范区行列。
五年来,我们加强党建、提升效能,政治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访民情、听民意、惠民生‛和‚千名干部下基层‛等活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机关、农村、社区和非公党建等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创新中求发展,被评为全省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市。以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委书记用人行为试点工作为契机,坚持分类指导选好人、多管齐下育好人、活化机制用好人,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市委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满意度测评达97.8%。人民代表大会依法监督、民主决策的职权进一步加强,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进一步发挥,宣传、统战、工商联、群团组织和党管武装工作继续加强。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年‛、‚践行廉政准则,优化政治生态‛和机关效能建设等活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健全,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得到严肃查处,机关作风显著改进,办事效率明显提高,营造了和衷共济、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同志们,市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冲击、宏观发展环境复杂多变、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十分艰巨的五年。在省委、宣城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大力弘扬创新创业创优的宁国精神,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辉煌。实践证明,这五年,是我市发展历程中科学发展最为鲜明、生态文明最为注重、惠及民生最为广泛的五年。在此,我代表中共宁国市委,向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向所有参与、关心、支持宁国改革和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成绩来之不易,应该倍加珍惜;经验尤为宝贵,值得认真总结。回顾五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刻感受到:
第一,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在远谋近施中抢占先机。我们始终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立足宁国、放眼世界,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并及时将解放思想的成果转化为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指导规划和具体项目,不仅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和复杂宏观形势的严峻挑战,而且超前把握了发展趋势和中央精神,构筑起科学发展的先行优势。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远谋近施、主动作为,就一定能把握时代潮流,抢占发展先机。
第二,必须坚持转变转型,在先行先试中争取主动。我们以建设全省县域科学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田为载体,实施五大战略,推进‚五区‛建设,积极争取自主创新、土地改革、金融服务等各类试点,率先建立主体功能区、统筹城乡、分类考核等各项体制机制,不仅有效缓解了人才、土地、金融等要素制约,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转变转型,也赢得了上级的更多支持,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外部环境。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把准方向,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就一定能拓展空间,赢得主动。
第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改善民生中凝聚民心。我们始终将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大民生投入,拓展民生工程范畴,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让更多的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增加了全体市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所急所盼,就一定能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全市上下共识共为的强大合力。
第四,必须坚持创先争优,在改进作风中优化环境。我们坚持以各项工作‚全省争先进,宣城争第一‛为标杆,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大力弘扬创新创业创优的宁国精神,落实‚五先‛,大兴‚五风‛,争做‚五型‛干部,不断优化政治生态。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咬定‚领先、争先‛目标,改进党风政风,形成心齐气顺、干事创业的优良环境,就一定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发展还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总量偏小、发展速度不快、产业结构不优的问题还较为突出,统筹城乡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还极其繁重,破解要素制约、发挥资源优势的任务还较为艰巨,干部队伍建设和作风效能提升还亟待进一步加强。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未来五年认真加以解决。
二、未来五年宁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
未来五年是我市加快‚全面转型、跨越崛起、富民强市‛进程的关键阶段和攻坚时期。做好未来五年的工作,必须正确判断我市所处的发展阶段,牢牢把握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当前,我市人均GDP已突破5000美元,城镇化率超过50%,已经迈入工业化中后期提升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科学发展具备了更加稳固的基础、更加有利的条件。一是转型升级的坚实基础。随着全球发展进入低碳经济时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绿色循环经济,建设‚两型‛社会,已是大势所趋。我市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碳汇资源,且产业集群优势明显、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强,在新一轮转型发展中具备更为坚实的基础。二是先行先试的政策条件。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我市建设安徽县域科学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田,批准宁国作为全省唯一的县域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统筹城乡土地使用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市,这为我们加快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城市转型,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和难得的政策支持。三是产业转移的时空机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皖江城市
第三篇:思南县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高举发展团结奋斗旗帜
为加速推进富民兴思的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思南县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10月24日)
胡 洪 成
各位代表,同志们:
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速跨越、奋力赶超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思南县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今天胜利召开了。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动员全县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立足新起点、抢抓新机遇、谋求新跨越,为加速推进富民兴思的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思南县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县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十一届县委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审时度势,砥砺奋进,先后战胜了百年难遇的雪凝、干旱等自然灾害,经受了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严峻考验,全面完成了既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五年来,我们突出转变观念,深化县情认识,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地委政策措施,深化县情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发展思路,确立并实施了“六个坚定不移”的发展战略,重点推进工业突破、城镇带动、项目拉动、招商引资、农业产业化,编制完成了《十二五规划》、《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发展目标更加明确,发展势头更加强劲,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五年来,我们突出结构调整,强化产业支撑,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五年预计完成生产总值178.49亿元,年均增长16.38%;财政总收入 11.07亿元,年均增长24.97%;固定资产投资171.12亿元,年均增长27.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98亿元,年均增长19.8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56元,年均增长17.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338元,年均增长17.48%。三次产业结构从2006年的53.9:17.9:28.2调整为34.2:24.7:41.1。
——五年来,我们突出夯实基础,破解瓶颈制约,城乡面貌显著变化。启动和建成了一批市政、交通、环保、水利、电力、民生等重大项目,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逐渐突破。五年累计完成重大项目建设投资170多亿元,集中力量办成了一批多年想办而未能办成的大事。思林电站建成发电,岩头河大桥、乌江二桥建成通车,杭瑞高速、酉剑高速思南段、双塘大道、思林电站提水工程、乌江三桥开工建设,枹木寨水库、过水湾水库项目取得较大进展。
——五年来,我们突出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发展活力竞相迸发。全面深化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财政保障能力大幅增强。严格推行经营性土地和矿产资源出让招拍挂制度,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林业效益显著提升。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实现突破,成功融资8.1亿元。创新招商引资机制,推进全民招商,五年累计签约项目178个,到位资金43亿元,年均增长35%。七里塘水电站、温泉休闲旅游度假基地、乌江文化健康产业园等一批投资上亿元的重大项目落户我县,为全县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五年来,我们突出以人为本,注重改善民生,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切实加强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工作,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新农合制度逐步完善,新农保试点工作成功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覆盖面不断扩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数字化整体转换工程、就业再就业、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教育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普九”债务全面化解,农村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得到省、地高度肯定。公共卫生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助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成功创建为全国中医先进县,县人民医院通过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评审,新一轮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顺利通过省级验收。人口计生工作实现“双降”目标,“国优”成果进一步巩固。开展了“整脏治乱”和省级卫生县城创建活动,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五年来,我们突出发扬民主,深化法治建设,社会更加和谐安定。积极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壮大,双拥、民族、宗教、侨务工作进一步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工商联、残联等群团工作取得新成效。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务公开普及率达到100%。深入开展“法治思南”、“平安思南”建设,“五五”普法工作全面完成,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社会矛盾化解、公正廉洁执法工作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工作不断创新,安全生产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
——五年来,我们突出从严治党,着力提升效能,党的建设全面加强。认真实施党的基层组织先进性建设工程,深入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暨“践行宗旨教育”、“三进三同三定期”主题实践和“三个建设年”、“四帮四促”等活动,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切实加强常委会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全委会作用,党内民主有效推进。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思想政治素质和执政能力明显提高。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认真贯彻干部选拔任用“四项监督制度”。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圆满完成了乡镇换届、行政村调整和村组织换届工作,大幅提高了村组干部报酬,建立了村级干部教育、管理、考核监督体系。切实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继续深化,先后出台了从严管理干部的一系列规定,全县干部队伍作风明显好转。宣传思想工作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推进,为加速发展、推动跨越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政治环境。
各位代表,同志们,奋斗历尽艰辛,成绩来之不易。我们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是在省委、地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解放思想、锐意进取、顽强拼搏、团结奋斗的结果,它饱含了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承接了历届县委的努力。在此,我谨代表中共思南县委,向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向驻思部队,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思南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同志们,五年的奋斗历程,是一部自强不息、负重前进的拼搏史,是一部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改革史,是一部攻坚克难、团结奋进的创业史。五年来,我们不仅创造了丰硕的物质成果,也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我们今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经验。
必须坚持转变观念、开拓创新,才能从容应对挑战。实践证明,越是在“两欠”程度较深的地区,越是在困难和问题较多的时期,越需要保持思想领先,不为传统模式所制约,不为常规眼光所局限,不为已有经验所羁绊。我们必须敢谋创新之策,敢行创新之举,使一切有利于改革发展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
必须坚持敢于发展、快速发展,才能实现崛起腾飞。实践证明,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我们必须高举发展的旗帜,始终坚持敢于发展、快速发展、科学发展不动摇。
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抢抓发展机遇。实践证明,谁能在改革开放上实现突破,谁就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抓住机遇、抢占先机、赢得未来。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深化改革不懈怠,敢趟改革的“深水区”,敢啃改革的“硬骨头”,敢碰改革的关键点,敢当改革的先行者,争做改革的试验区。
必须坚持执政为民、注重和谐,才能凝聚党心民力。实践证明,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稳定,民心凝聚民力。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真正使人民群众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民主政治的主人、文化繁荣的主角、社会进步的主力。
必须坚持团结协作、从严治党,才能永葆发展活力。实践证明,只有团结一切力量,才能巩固和发展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良好局面,凝心聚力推进发展。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才能带领全县各族人民不断创造思南发展的新辉煌。我们必须始终高举团结的旗帜,以改革的精神推进新形势下的党建工作,努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各位代表,同志们,五年的不断探索,也使我们清醒地看到工作中的不足和发展中的差距:经济总量小与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并存,经济发展方式亟需转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仍需提高,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教育、医疗、就业和住房等民生问题备受关注,统筹兼顾各方利益难度加大;社会管理基层基础相对薄弱,和谐社会建设面临新的课题;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日趋凸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任重道远;转变作风,提高效能与“两加一推”的要求还有差距。所有这些都迫切需要我们在新一轮发展中切实加以解决。
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
未来五年,是思南经济社会发展跨越、转型、提质的关键时期,宏观经济条件必将发生广泛而深刻变化,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特征将更加明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省、地对思南发展寄予厚望,全县人民对未来充满期待,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必须正确把握新形势、抢抓新机遇、勇担新任务,科学谋划新思路、新举措,开创思南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新局面。
未来五年,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更好。从国内来看,国家坚持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央企业加速扩张,东部产业加快转移,有利于我们争取中央支持、借助外力加快发展。从全省来看,省委、省政府提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发展主基调,“县县通高速”、工业强省、城镇带动战略正在加快实施,黔中经济圈、黔北经济圈加快构建、加速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扑面而来,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要素的流动更加自由,思南作为黔中经济圈与黔北、黔东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城市,将迎来一个更加开放、更高平台、更大能级的发展新阶段。从全区来看,地委、行署加速发展、率先跨越的思路已经形成,确定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为17%,并力争19%以上,有利于全县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大胆探索、加快发展。从全县来看,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累积发展,特别是经过“十一五”的探索实践,全县加速发展、追赶跨越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我们的发展基础更加坚实,价值倍增的生物、水能、石材、劳动力、文化旅游等资源,积蓄了未来发展的无穷潜力;不断集聚的外部要素,注入了更为强劲的发展活力。
未来五年,我们承担的发展任务更重。经济总量不大、结构不优,人均指标低,“两欠”程度较深的基本县情尚未根本改变。人民群众期盼快速发展、更好发展的心情更加迫切,幸福指数要求更高。国家宏观调控力度进一步加大,用地审批从严、节能减排从严、信贷政策从严、财税监督从严等政策制约将愈发凸显,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我们面临着既要转变发展方式,又要加快发展速度的双重压力、双重任务。如果我们在未来五年没有一个更快的增长速度,就会在加速发展中丧失机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掉队落伍。全面分析当前形势,我们既面临着难得的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各位代表,同志们,历史的选择,考验着我们的决心和勇气;历史的使命,考验着我们的智慧和能力。我们要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以超凡的胆识、非常的举措,主动作为,全力以赴开启改革发展的新征程,开辟创新创业的新天地。
今后五年全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紧扣“两加一推”发展主基调,牢牢把握“激活力、增动力、促发展、惠民生”的工作主线,扭住经济建设中心不放松,重点实施项目拉动、工业突破和城镇带动三大战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思南经济社会从蓄势聚能向跨越发展转变而努力奋斗。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未来五年全县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突出以加强党的建设为第一保证。把加强党的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贯穿于改革发展的全过程,着力营造团结、务实、勤奋、廉洁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
——突出以更好更快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坚持打破常规、自我加压,以项目带动和招商引资为抓手,快速膨胀经济总量。未来五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6年GDP达120亿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2016年达到1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累计完成574亿元,年均增长30%左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20%,2016年达到3318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2%,2016年达到9882元。城镇化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到2016年达到42%以上。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19:45.7:35.3。
——突出以改革创新为第一动力。把深化改革作为创新之源,把扩大开放作为发展之路。加快推进人事、投资管理体制、医疗卫生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努力消除体制机制障碍。未来五年,全县储备项目800个以上,总投资2000亿元;超亿元投资项目160个,总投资1800亿元。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五年累计到位资金240亿元,年均增长40%。
——突出以加强社会管理为第一责任。逐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大力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大力改善社会基本公共服务条件,大力提高广大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尊严感,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突出以推进民主政治为第一合力。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开展工作。用坚强的党性保证团结,用共同的事业维护团结,用真挚的情感增进团结,形成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努力在全县上下铸就“敢拼敢比敢试,求诚求实求新,干早干快干好”的思南精神。
——突出以强化效能建设为第一突破。紧紧围绕发展目标和中心任务,扎实推进作风建设,着力治庸、治懒、治疲、治贪,努力在全县营造追比进位、奋勇争先的浓厚氛围。把改善投资软环境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发展“放权、让利、开绿灯”,努力做到行政干预最少、服务质量最优、发展环境最好。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我们将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一、解放思想,激发活力,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上来
实现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必须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发展上,把心思集中到发展上,把力量凝聚到发展上,切实改进作风、提升效能,把省、地精神和县委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放的每一次扩大,改革的每一次深化,创新的每一次突破,发展的每一次提速,都是在解放思想中统一认识、更新观念的结果,都是在解放思想中凝聚人心、汇集力量的结果,都是在解放思想中抢抓机遇、不断突破的结果。我们过去的成就归功于思想解放,现在的发展得益于思想解放,未来的辉煌也离不开思想解放。进一步解放思想,要求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勇于正视差距,战胜自己,实现自我超越。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思南在全省、全区加快发展的大环境中,已经落后,甚至掉队。各级干部必须自知、自警、自省、自励,正确认识县情,决不能盲目乐观、妄自尊大,“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决不能躺在历史的温床上,沉醉于过去的辉煌,看不到正在逐渐拉大的差距。要准确把握思南所处的发展方位,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居安思危,自加压力,奋力追赶先进。进一步解放思想,要求我们必须敢闯敢冒、敢争敢抢,彻底消除封闭自卑、无所作为的心态,跳出惯有的思维模式,紧贴县情,树立“借时、借势、借力”的理念,求新思变,聚势而为,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增添新优势。进一步解放思想,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信心,敢打必胜,突破“从众思维”、“经验思维”、“自我思维”定势,在劣势中看到优势、于危机中看到机遇、从落后中看到潜力,充分认识到“这问题,那问题,不发展、慢发展是最大的问题;这风险,那风险,不发展、慢发展是最大的风险”,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牢牢把握好发展主动权。
必须进一步扩大开放。开放的力度有多大,发展的舞台就有多大;开放的领域有多广,发展的空间就有多广;开放带来的活力,在一定意义上比改革带来的活力还要大。要把扩大开放、增强动力作为突破口,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倒逼改革、以外生动力推动内生动力,释放改革、开放“双活力”。坚决抛弃满足现状、自我封闭的陈旧意识;坚决克服怕吃亏、怕肥水流入外人田的狭隘观念,从思想上解决好让利于外、让利于民的问题。要以更加开阔的眼界、更加宽广的胸怀、更加务实的作风,把思南的发展放到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去分析和谋划,使思想观念、政策措施、工作方式更好地适应扩大开放的新要求。
必须进一步转变作风。作风建设的力度,决定加快发展的速度、加快转型的深度、推动跨越的强度。实践证明,干部作风正、精神面貌好,无地域优势也能“借船出海”,资源匮乏也能“借鸡生蛋”,条件艰苦也能“借力发展”。相反,干部作风涣散、精神萎靡不振,即使有再强的地域优势、再丰富的自然资源、再好的发展机遇,也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和很好的利用。我们要大兴调查研究和真抓实干之风,鼓励探索、崇尚实干,支持创业、宽容失误,先行不争论、先试不议论、先干不空论,努力形成支持改革者、鼓励创业者、鞭挞空谈者、追究诬告者的社会氛围。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切实履行起既管事又管人的职责,决不允许做“甩手掌柜”,“遥控指挥”;决不允许脱离实际,脱离基层,“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决不允许懒懒散散、松松垮垮,决不允许当瓦匠“和稀泥”,当木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敢于当铁匠“硬碰硬”。
必须进一步创优环境。县域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发展环境的竞争。良好的发展环境具有“洼地效应”,能使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不断汇流聚集,形成经济增长的强大力量;良好的发展环境具有“连锁效应”,能使环境的受益者同时成为宣传者,可以收到“一花引来万花开”的效果;良好的发展环境具有“亲和效应”,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客商安心经营,各行各业良性互动,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我们只有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提高发展环境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才能在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激烈竞争中,实现“增比、进位、突破”。我们要牢固树立“人人都是发展环境、事事关乎发展前景”的理念,深入开展“满意在思南”活动,下大力整顿和优化发展环境,为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必须进一步提高效能。近年来,我们通过持续开展先进性教育、机关作风整顿、创先争优、“三个建设年”、“四帮四促”等活动,各级干部的思想、素质、形象都有了很大提升,效能建设得到加强,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心潮澎湃、激情满怀,抢机遇、谋发展、促跨越的浓厚氛围正在形成。然而,在极少数干部身上存在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办事效能低下,工作拖拖拉拉等诸多不良倾向,我们也绝不能忽视。各级干部必须自觉把“风气要正、工作要实、干部要干”的要求内化于心、外成于形,躬身践行、奋力作为。必须坚持创先争优、增比进位不动摇,增强赶超意识,争当跨越发展的排头兵。
二、深化改革,增强动力,切实把握好事关发展的重大问题
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越是落后的地方,改革的阻力越大;越是阻力大的地方,改革的潜力也越大;越是困难,改革越是要破冰前行。要大力倡导以改革精神谋事、干事、成事,行非常之举、走跨越之路,着力增强发展动力,实现后发快进、赶超领跑。
强力推进改革攻坚。坚持县域经济市场化、基础设施和竞争性社会事业产业化、政府行为法制化的改革方向,更加注重城镇改革和农村改革的协调、深化改革与对外开放的协调、经济领域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的协调,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继续深化经济领域的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环境。深化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提升运作资源、资本、技术和人才的能力。积极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推行政务公开,强化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打造规范、便捷、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全面推动社会领域的改革,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加强“诚信思南”建设,整顿经济秩序,规范市场行为,营造诚实守信、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强力推进工业突破。牢固树立“工业兴则思南兴,工业大发展则思南大发展”的理念,大力实施工业突破战略,强势推进“一区三园”建设,促进产业集聚,提升工业企业发展水平,努力形成一批竞争优势较强的特色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较强且年产值上亿元的龙头企业、成长性较好的技术创新型企业,打造一批省级以上品牌产品。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实现园区建设全面提速。坚持走工业门类集中、空间布局集聚、发展模式集群之路,注重产业发展趋势研究,引导产业链的延长和拓展,构建优势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五资并进”,通过对外招商引资、对上争取投资、项目市场融资、银行协调贷资、激活县内民资,千方百计增加有效投入,确保工业产值年均增长52%以上。
强力推进城镇带动。全面实施城镇发展行动计划,积极推进“一城两翼”、“两城五镇同城化”发展步伐,增强县城和中心集镇辐射带动能力,大幅提升城乡集约开发建设和现代化管理水平。继续实施县城“北移、东扩、西进、南延”战略,充分发挥“两高一江”交通优势,完善“一江两岸三桥四道五片区”的城镇骨架,优化旧城控规和路网规划,完成县城库岸治理,建设滨江景观带。优先发展城镇公共交通,统筹布局城镇水、电、通讯、绿化、休闲健身、文化娱乐、排污等基础设施,努力打造产业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幸福的优秀滨江山水旅游城市。努力建设一批旅游型、工矿型、商贸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进一步创新城镇发展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公司的融资平台作用,加大融资力度,加快土地收储,建立有效的还贷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完善农村居民变城镇居民的政策措施,促进农村人口和劳动力梯度转移,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非农就业比例明显提高。大力推进公租房、经适房、廉租房建设,实施“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的住房调控措施,构建市场供给与政府保障并举的“双轨制”住房供应体系。继续深入开展“整脏治乱”活动,努力创建文明县城,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强力推进项目拉动。以项目建设为核心,结合新一轮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紧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投资导向,积极谋划和申报一批产业培育、基础建设、改善民生等重点项目。加强向国家、省有关部门的工作汇报,跟踪落实申报项目,力争落实一批重点项目。积极吸引更多的社会投资、民间投资和金融机构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
强力推进招商引资。招商引资是我县快速扩大经济总量,培育市场主体,加快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必须始终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实现思南跨越发展的第一抓手,但求所在,不求所有,努力形成亲商、爱商、富商、扶商的良好氛围。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集中全力,定向攻坚,分季节、分批次、分区域组织团队招商;加强招商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县级领导和单位“一把手”招商责任;创新招商方式,开展定点招商、小分队招商、驻点招商、代理招商,全方位承接产业转移,力争引进一批重大项目落户思南。
三、突出重点,推动跨越,让加速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民生
发展社会事业、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是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放在发展的突出位置,更加注重包容性增长和共享式发展,加快创新公共服务体制,优化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使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未来五年,我县仍将处于投资拉动型发展阶段,我们要坚持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位置,作为扩大投资的重要领域,按照加大力度、增加投入、坚持不懈、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构建水陆交通枢纽、城乡供水安全保障、电力能源和现代信息网络“四大”体系,切实增强对长远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一是紧紧抓住国家、省实施高速公路网、中长期铁路网和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加大项目争取力度,提高农村公路建设通达程度和整体路网水平,从根本上打破交通“瓶颈”制约。着力争取都匀至黔江、昭通至黔江、贵阳至郑州、万盛至广州4条铁路过境思南,确保杭瑞、酉剑高速思南段建成通车,建成思南新港、乌江三桥、文家店大桥、六池河大桥,构建铜仁地区西部和黔东北交通枢纽,形成通往重庆、贵阳、怀化等经济较发达地区的4小时经济圈。二是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枹木寨水库、过水湾水库和思林电站库区提水等一批水利重点工程,基本解决工程性缺水和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三是加快电力、电网建设,进一步优化县内电网布局,争取建设500千伏和一批110千伏、35千伏输变电工程。大力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升农网供电的可靠性和供电能力。四是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好城乡宽带网络、新一代互联网等综合信息基础设施,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发展,着力提高农村信息网络普及水平。
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坚持把农村经济发展、扶贫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发展方式粗放、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脆弱的传统农业,向集约经营、规模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步伐。突出培育发展现代特色优势农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项目农业。巩固和壮大一批优质烟叶、有机茶、高效畜牧、无公害蔬菜、绿色果品和中药材等产业,积极推进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大力发展棕榈产业,打造“棕榈之乡”。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水、电、路、气、房、优美环境“六到农家”工程,着力改善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加快实施农民创业促进工程,建设一批农民创业基地和创业园,以创业带动就业。培育和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社,支持和引导经济组织、农村集体和农户在当地资源开发中入股,参与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四是坚持开发式扶贫,抢抓实施武陵山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发攻坚的机遇,加快减贫脱帽步伐,促进“整村推进”向“整乡推进”转变,努力提高扶贫开发实效,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五是积极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培养新型农民。
加速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文化教育人民、引导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快发展以文化旅游产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一是加快思想文化阵地建设。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文化软实力,构建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以“尚德务实、和谐奋进”为核心的尚德文化工程和以“四尊四创”为核心的创新文化工程,凝聚思想文化共识,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充分发挥先进典型、道德模范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青少年德育养成,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净化文化环境,培育淳朴民风。二是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全面实施公共文化设施布局规划,加快基层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花灯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工艺和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加快建成覆盖城乡、服务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支持鼓励各类民间资金参与发展文化事业。培养和壮大文化人才队伍,着力打造一批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三是壮大文化产业。重点培育创意设计、影视传媒、数字网络、文化旅游等核心产业,使之成为全县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四是大力发展旅游业。充分开发旅游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改善旅游服务环境,大幅度提升接待能力,加快旅游业发展步伐。五是大力建设综合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提升商贸现代化水平,构建与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相适应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支持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服务地方经济,加强融资平台建设,鼓励和规范发展农村互助合作银行,大力发展保险、商务、休闲娱乐、信息咨询、科技服务、家政服务等产业,形成方便快捷的现代服务体系。
加速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加快构建和谐思南,以和谐保发展,以发展促和谐。一是要高度重视民生,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大力实施劳动力资源开发、产业化带动、扶贫助学助医和扶贫济困等工程。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健全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全覆盖,建立和完善城乡特困医疗救助制度,逐步提高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二是要着力构建“平安思南”,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全面完成“六五”普法工作任务。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扎实做好信访工作。深入开展“严打”斗争和专项整治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抓好“平安思南”创建活动。建立健全社会预警、突发事件应急和社会联动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抓好安全生产,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坚持和完善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努力创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加速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重点实施好“八大工程”,争取“六个教育改革试点”,巩固“两基”成果,努力达到“两基”巩固新标准。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积极发展特殊教育,鼓励和支持各类民办教育。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突出抓好公共卫生和农村卫生工作,保障公共卫生和食品药品安全,健全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增加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可及性和公平性,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巩固“国优”成果,完善工作机制,实现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双降”目标。
加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发展营养健康产业,重点加快建设各类大中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打造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的营养健康类地标产品,推动发展生态无公害绿色食品加工业。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实施沼气项目,强化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整治,加强水资源保护,实施好石漠化治理工程,搞好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水土保持等工程,提高森林植被的生态功能和综合效益。
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形势和转型赶超的紧迫任务,必须紧扣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主线,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力量,为实现历史性跨越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切实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未来五年奋斗目标的坚强保证。按照“团结、务实、勤奋、廉洁”的要求,大力建设高素质的发展型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一是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强化干部理论学习,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进一步形成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共识;坚持在解放思想中开拓创新、真抓实干。面对困难和差距勇于争先发展,面对瓶颈制约敢于创新发展,面对阶段性变化善于科学发展。二是大力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监督的制度体系。坚持民主集中制,探索扩大党内民主的新途径、新方法,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进一步规范党代表大会、全委会、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落实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全委会向党代表大会负责的工作制度。扩大党务公开,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三是大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加强以乡镇党委、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完善党内关怀帮扶机制,注重从政治上爱护和激励基层干部,逐步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待遇,努力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选拔任用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继续探索干部初始提名改革,推进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公推直选规范化、制度化,不断优化和改善干部队伍结构,激发干部队伍活力。进一步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整体素质和推动发展的能力。四是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着力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认真贯彻实施《廉政准则》,筑牢干部思想道德防线。严格执行民主生活会、谈话、诫勉、监督等制度,完善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和述职述廉等制度,全面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政务公开制度,严格规范领导干部的行政行为。抓住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继续保持查办案件的高压态势,加大查办案件力度,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
切实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核心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当前,我县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要通过进一步建设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内聚人心、外树形象。一是着力提升干部的理想情操。一个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精、气、神。理想如灯塔,情操似阳光。对自己的人生、对思南的发展有理想、有追求,我们的干部就会“小我”之中更有“大我”,获得干事创业的不竭精神动力。二是着力激发广大干部的奋斗激情。激情成就事业,激情铸就辉煌,唯有激情奋斗,才能创造出后发先至的显著业绩。有志的人战天斗地,无志的人怨天恨地。未来五年的发展历程并不平坦,如果没有激情和勇气,在困难面前就会丧失斗志,在矛盾面前就会畏首畏尾,在挑战面前就会束手无策。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时光、珍惜岗位、珍惜机遇,始终把激情奋斗作为人生的座右铭,时刻不忘组织的重托,时刻不忘人民的期盼,时刻不忘肩负的职责,用激情奋斗书写无悔人生。三是着力强化干部的能力素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履职的新要求,我们不懂的东西很多,需要探索的问题很多,应该掌握的知识很多。我们必须将学习寓于工作和生活之中,将学习作为一生的事业来追求。要联系实际学、针对问题学,在学习中思考改革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工作的本领,成为做好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
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密切联系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联系群众方式。要深化和拓展创先争优、“四帮四促”和“三进三同三定期”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面对面、心连心、手拉手做好群众工作。机关工作一定要重心下移,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入基层,基层干部一定要坚守一线。要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千方百计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
切实增强执行力。三分决策,七分执行。执行有力、执行到位,就会事半功倍;执行不力、执行不到位,就会一事无成。可以说,哪里的干部执行力强,哪里的发展就快、竞争力就强。各级领导干部要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带头贯彻执行中央、省委、地委、县委的各项决策部署。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既要有思路、有部署,又要出实力、出实活儿;既要自己带头干,又要完善执行机制、督办机制抓落实。一是要实行严格的绩效管理制。将工作职责、任务和目标科学明确地落实到每个岗位,使每项任务、每个环节的责任都具体落实到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效率。二是要实行严格的督查督办制。对重点部门、重点岗位、重点工作及群众反映强烈的环节进行明查暗访,积极推行联合督查、专项督查与群众监督、媒体监督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推动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三是要实行严格的问责制。着力解决工作中存在的权责不明、有责不负、失责不究等问题,大力推行“问效、问绩、问廉”的问责模式,运用组织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从严问责不执行、不落实的行为,使广大干部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变压力为动力,推动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四是要建立和完善抓落实的长效机制。把执行力列入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奖优罚劣,增强广大干部工作的主动性和干事创业的激情。
切实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必须充分凝聚和调动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高度重视统战、侨务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不断加强与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团结合作,更好地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坚持党管武装,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双拥”成果。高度重视宣传工作和舆论引导,对内营造氛围,对外塑造形象。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要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共同营造舒心共事、同心谋事、合力干事的良好环境。人心齐,人气旺,思南的发展就有了强大动力和持久合力。要始终保持思想一致、步调一致、行动一致,把精力、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县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外求支持协作,内求团结向上,在相互学习中不断提高,在相互支持中共同进步,在相互尊重中精诚团结。
各位代表,同志们:古郡流光擂战鼓,乌江溢彩启新程。宏伟的蓝图已经绘就,冲锋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已经踏上燃烧激情、放飞理想的全新征程,美好的明天需要我们奋勇拼搏,辉煌的未来需要我们共同创造。
各位代表,同志们:我们的任务光荣而艰巨,宏伟的目标,激励我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让我们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激情,励精图治,开拓创新,砥砺奋进,勇往直前,为加速推进富民兴思的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
县十二次党代会报告解读
(一)2011年10月24日至25日,中国共产党思南县第十二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这是我县上下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实施工业突破、城镇带动和项目拉动三大战略,奋力推进思南跨越式发展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是全县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会上,县委书记胡洪成作了《高举发展、团结、奋斗旗帜,为加速推进富民兴思的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的报告,报告回顾总结了十一届县委五年来的工作,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形势,提出了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基本任务和战略举措。报告立意高远、主题鲜明、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是指导我县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报告》全文约15000字,分三个部分:一是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二是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三是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关键词】发展成果
『核心提示』 《报告》指出,过去的五年是一部自强不息、负重前进的拼搏史,是一部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改革史,是一部攻坚克难、团结奋进的创业史。报告用战胜了“三大考验”,取得了“七大成就”,得出“五条经验”,总结了过年五年工作。
◆三大考验
《报告》在“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第一段,指出县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十一届县委五年来战胜了三大考验。
一是战胜了百年难遇的雪凝灾害。
二是战胜了干旱灾害。
三是经受了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严峻考验。
◆ 七大成就
报告用“七个突出”充分肯定了过去五年的成绩:
(一)五年来,我们突出转变观念,深化县情认识,发展思路更加清晰;
(二)五年来,我们突出结构调整,强化产业支撑,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三)五年来,我们突出夯实基础,破解瓶颈制约,城乡面貌显著变化;
(四)五年来,我们突出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发展活力竞相迸发;
(五)五年来,我们突出以人为本,注重改善民生,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六)五年来,我们突出发扬民主,深化法治建设,社会更加和谐安定;
(七)五年来,我们突出从严治党,着力提升效能,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五条经验
《报告》认为,过去五年的发展不仅创造了丰硕的物质成果,也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总结提炼出五条基本经验:
一是必须坚持转变观念、开拓创新,才能从容应对挑战;
二是必须坚持敢于发展、快速发展,才能实现崛起腾飞;
三是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抢抓发展机遇;
四是必须坚持执政为民、注重和谐,才能凝聚党心民力;
五是必须坚持团结协作、从严治党,才能永葆发展活力。
二、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
【关键词】新
『核心提示』《报告》站在“新起点”,把握“新形势”、抢抓“新机遇”、勇担“新任务”,谋划“新思路”、“新举措”,开创“新局面”,7个“新”科学谋划了未来五年的发展之路。
◆新指导思想
《报告》提出今后五年全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紧扣“两加一推”发展主基调,牢牢把握“激活力、增动力、促发展、惠民生”的工作主线,扭住经济建设中心不放松,重点实施项目拉动、工业突破和城镇带动三大战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思南经济社会从蓄势聚能向跨越发展转变而努力奋斗。
◆新目标
《报告》提出了未来五年新的发展目标:
未来五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6年GDP达120亿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2016年达到1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累计完成574亿元,年均增长30%左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20%,2016年达到3318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2%,2016年达到9882元。城镇化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到2016年达到42%以上。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19:45.7:35.3。
◆新形势
《报告》认为未来五年,我们面临新的形势,既有有利因素,也有不利因素,即“四利”“两不利”。
“四个有利”因素 一是国家政策有利; 二是省委决策有利;
三是地区思路有利;
四是全县基础有利。
“两个不利”因素
一是“两欠”县情不利;
二是从严政策制约不利。
◆新要求
围绕指导思想,《报告》对今后五年工作提出了“六个突出第一”的新要求:
一是突出以加强党的建设为第一保证;
二是突出以更好更快发展为第一要务;
三是突出以改革创新为第一动力;
四是突出以加强社会管理为第一责任;
五是突出以推进民主政治为第一合力;
六是突出以强化效能建设为第一突破。
◆新风貌
《报告》明确提出了新时期的“思南精神”,这是历届党代会报告中没有的,是此次报告最大的新意和亮点之一。
思南精神:敢拼敢比敢试,求诚求实求新,干早干快干好。
◆新认识
在“解放思想,激发活力,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上来”方面,《报告》提出了“五个必须”的新认识,并将列为实现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应当着力推进的三个方面工作之一。
一是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二是必须进一步扩大开放;
三是必须进一步转变作风;
四是必须进一步创优环境;
五是必须进一步提高效能。
◆新思路
在“深化改革,增强动力,切实把握好事关发展的重大问题”方面,《报告》用“五个强力推进”,阐述了实现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的新思路。
一是强力推进改革攻坚;
二是强力推进工业突破;
三是强力推进城镇带动;
四是强力推进项目拉动;
五是强力推进招商引资。
◆新举措
在“突出重点,推动跨越,让加速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民生”方面,《报告》用“六个加速推进”提出实现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的新举措。
一是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
三是加速推进第三产业发展;
四是加速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五是加速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六是加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关键词】执政能力
『核心提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形势和转型赶超的紧迫任务,必须紧扣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主线,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力量,为实现历史性跨越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 “ 五个切实”加强党的建设
《报告》第一次把“党的建设”单独作为一部分写进报告。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形势和转型赶超的紧迫任务,必须做到“五切实”,才能确保今后五年各项奋斗目标的圆满完成。
一是切实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未来五年奋斗目标的坚强保证;
二是切实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
三是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四是切实增强执行力;
五是切实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弘扬思南精神 推进跨越赶超
----县十二次党代会报告解读
(二)县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努力在全县上下铸就“敢拼敢比敢试,求诚求实求新,干早干快干好”的思南精神。这是历届党代会报告中没有的,是此次报告最大的新意和亮点之一。
一、思南精神的含义
《报告》将思南精神归纳总结为:敢拼敢比敢试,求诚求实求新,干早干快干好。“敢拼敢比敢试”就是不放弃、不服输、争做第一、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展示了思南人民极积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求诚求实求新”就是精诚团结、与人为善、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体现了思南人民诚恳做人、踏实做事、思想解放的人生态度;“干早干快干好”就是抢抓机遇、不甘落后、不怕吃苦、又快又好,展现了思南人民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
二、思南精神是一种文化自信
思南精神是思南人在思南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民族精神,这种精神为思南人民认可,并长期坚持着,这是一种文化自信。敢拼敢比敢试,着力点是“敢”,是一种勇气,一种意志,也是一种文化。求诚求实求新,中心点是“求”,是一种追求,一种探索,也是一种文化内涵。求诚求实求新,归结点是“干”,是一种行动,一种期盼,也是一种结果。思南精神的核心是敢拼敢比敢试。
三、思南的发展集中体现了思南精神
思南地处武陵山腹地,乌江流域的中心地带。这种前有大山、后有大河的地理条件,对过去的思南人来说,绝对称得上是“险恶”,但思南先民敢拼敢试,造船行舟利用江水,打通了与外面世界的联系,并大胆创先,开发航运,抢占发展先机,用思南精神铸就了辉煌,思南为贵州开发最早的县份之一,是公认的“黔东首郡”。新中国成立后,思南人民继续发扬思南精神,在铜仁地区最先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国民经济的发展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一直位于全区前列。但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由于各种思潮的涌入,淡化了思南精神,思南便停止不前,直到上世纪末,思南无论在城市发展,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还是工农业生产、县域经济实力等方面都大大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就是与周边县相比都落后一大戟。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是近五年来,思南人民高扬“敢拼敢比敢试,求诚求实求新,干早干快干好”的思南精神,百折不挠不服输、抢抓机遇,奋勇争新k)5_1y,实施了“六个坚定不移”的发展战略,重点推进了工业突破、城镇带动、项目拉动、招商引资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迅续,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幅16%以上,城乡面貌显著变化,社会民生逐步改善,社会更加和谐安定,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县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思南经济社会发展要从蓄势聚能向跨越发展转变要求,达到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以上的发展目标,我们仍必须依靠思南精神。
四、思南精神是贵州精神、铜仁精神在思南的具体体现
“敢拼敢比敢试,求诚求实求新,干早干快干好”的思南精神与“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宁愿苦干实干,不能苦等苦熬”的铜仁精神一脉相承,是贵州精神、铜仁精神在思南的具体体现。
第四篇:中国共产党习水县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报告
中国共产党习水县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报告(曾瑜)
解放思想
精诚团结 奋勇争先 为实现脱贫强县设市目标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习水县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10月27日)
曾
瑜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习水县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习水县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是在建党九十周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胜利闭幕,全面开启“十二五”伟大征程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回顾总结县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明确未来五年习水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奋斗目标、工作重点,选举产生新一届县委和县纪委,进一步动员和组织全县各族人民抢抓机遇,奋勇争先,努力实现脱贫、强县、设市目标。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县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县委带领全县党员干部和70万各族人民,艰苦奋斗,负重拼搏,圆满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为实现脱贫、强县、设市打下坚实基础。
——五年来,县委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发展思路更加清晰。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客观准确把握发展大局,走出了一条符合习水县情的发展之路。从建设“四个大县”,到实施“四县”战略;从发展“四色”经济,到实施“工业强县、城镇兴县、旅游活县”战略及农业农村“14321”工程,打造“一镇两线三流域四园区”;从“绿洲红城”内涵的不断丰富,到以红色文化为重点的文化建设,形成了一系列紧扣时代主题,符合发展规律的战略思想和工作措施,成为全县人民凝心聚力、团结奋斗的主攻方向和行动指南。
——五年来,县委始终坚持优化结构,经济实力显著提升。2010年全县各项经济指标实现“五大突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亿元(达到51.5亿元,比2005年增长110%),财政收入突破7亿元(达到7.69亿元,增长19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突破10000元(达到10300元,增长22.8%),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000元(达到3206元,增长8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突破120亿元(达到122亿元,年均增长42%)。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29:36:35调整为20:40:40,经济结构更加优化。2011年,尽管遭受特大旱灾,但全县经济仍然保持快速发展,预计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1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0亿元,经济总量将跃上新台阶。
——五年来,县委始终坚持夯实基础,发展后劲不断增强。煤炭、电力、白酒、建材为支撑的工业经济体系更加健全,规模工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6.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1.4亿元;以县城30平方公里发展战略规划为核心的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路网规划、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城市管理逐步规范,荣获“省级卫生县城“称号;有机红粮、商品蔬菜、中药材、畜牧养殖等产业快速发展;以红色文化和生态旅游为带动的第三产业不断发展,成功举办中国红军节、商贸旅游文化节、四渡赤水论坛、金海水车节等活动。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逐步改善,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习新公路建成通车,仁习赤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天然气开采有序推进,二郎火电厂、铜罐口水库即将开工,发展的冲劲、后劲持续增强。
——五年来,县委始终坚持执政为民,发展成果实现共享。“四在农家”、“四民社区”创建工作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明显。干部职工工资性收入逐年增加,群众生活不断改善。民生资金大量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扎实推进。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医改工作有序推进,医疗保障水平大幅提高。教育发展步伐加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低生育水平进一步巩固,人口计生工作全面加强。煤炭地质灾害治理取得新的成效。社会管理工作水平明显提高,平安创建活动大力开展,“五五”普法圆满完成,依法治县进程加快,信访维稳工作扎实有效,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向好,“三关”工程深入推进。文化、体育、广电、老龄、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
——五年来,县委始终坚持激发活力,发展环境更加优化。人大、政协职能有效发挥,“一府两院”依法履职。“双拥”工作卓有成效,荣获“省级双拥模范县城”称号。爱国统一战线、工青妇等工作扎实推进。人才培养使用制度更加健全,县乡两级政府机构改革不断深入,干事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障碍逐步消除,激发了新的发展活力。投融资环境不断改善。
——五年来,县委始终坚持科学执政,党的建设更有成效。以服务型党组织创建为抓手,“创先争优”、“三个建设年”、“四帮四促”等主题活动全面推进,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阵地建设不断加强,基层政权进一步巩固。干部管理制度逐步健全,案件查处力度加大,“四型”机关创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切实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保障了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过去五年,我们与全县人民一起,战雪凝、抗旱灾,战天斗地、豪情万丈;我们与全县人民一起,应对金融危机,积极稳妥、果断有力;我们与全县人民一起,发展经济、维护稳定、构建和谐,荣辱与共、奋斗不息。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四家班子密切协作的结果,是全县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中共习水县委,向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向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各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向人民武装、武警官兵、驻习部队、公安民警,向关心、支持习水建设与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年实践,我们收获了丰硕成果,也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解放思想引领发展,在更新观念中开放胸襟、开阔视野,探寻习水发展之路;二是改善环境促进发展,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激活习水发展之源;三是狠抓项目助推发展,坚持不懈争取项目,全力以赴实施项目,夯实习水发展之基;四是转变作风推动发展,在困难和矛盾面前不动摇、不折腾、不懈怠,凝聚习水发展之力,实践和深化了“自强不息、百折不挠、求实创新、团结奋进”的四渡赤水精神。这些经验,必将成为全县人民顽强拼搏、继往开来的巨大财富和不竭动力。
但我们也清醒看到,全县依然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发展速度慢,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产业结构不优;贫困面大、贫困度深,面临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压力;二是少数干部精神不振,能力不强,作风漂浮,规则意识、责任意识亟需强化;三是教育、文化、体育及其它社会事业发展亟需提速;四是投资环境、执法环境亟待改善,打击违法建筑、“黑房开”等工作力度亟需加大;五是征地拆迁、煤灾治理、矿权纠纷等引发的信访维稳问题和国企改革及其它改革改制引发的矛盾依然突出;六是少数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够好等等。这些问题,警醒县委和全县党员干部必须强化使命感、紧迫感和忧患意识,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立足新起点,抢抓新机遇,奋力实现未来五年发展目标
未来五年,是习水十分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国际环境的变革、国内环境的优化、省市发展节奏的提速,将催生和刺激全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略实施,大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项目落户,主导产业拉动强劲,工业园区迅猛发展,城镇带动成效显著,民主法制更加健全,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必将促进全县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生和谐。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两加一推”主基调,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努力实现脱贫、强县、设市目标,建设文明习水、富裕习水、和谐习水。
主要目标:未来五年应当成为习水历史上发展最快、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各项主体指标和工作均实现“增比、进位、突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80亿元(年均增速
23%),财政总收入达到28亿元(年均增速23%),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2亿元(年均增速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50亿元(年均增速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0亿元(年均增速2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5000元(年均增速17%),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8000元(年均增速19%)。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加快,社会管理水平大幅提高,文化建设发展繁荣,党的建设全面进步。2014年实现脱贫和跻身省列建强县,2015年实现撤县设市。
围绕上述目标,未来五年,将强力推进“五大建设”,全力打造“五大环境”:
(一)强力推进经济建设,全力打造发展环境。
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重点抓工业、核心是招商、突破在园区”的发展理念,依托黔北,融入渝川,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形成全县大开放、全县谋发展、全县抓经济的大好局面,快速推动经济发展。
一是依托工业园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习水发展的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核心竞争力也在工业。煤炭产业是全县工业崛起的突破口和主战场,到“十二五”期末,煤炭产量突破1000万吨,税收突破10亿元。大力发展电力工业,电力装机容量突破200万千瓦。加快白酒集聚区建设步伐,扶优扶强重点企业、重点品牌,白酒产量突破10万吨,产值突破60亿元。加快建材工业园区规划及项目建设工作,建材产值突破10亿元。把园区建设成为招商引资的平台、产业集聚的基地、加速发展的增长极,确保2012年前省级煤电化循环经济开发区申报成功。强力推动煤炭精深加工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开发和瓦斯综合利用。
二是突出文化特色,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彰显“绿洲红城”品牌优势,建设“宜居习水”。按照“面积拓展、人口聚集、功能完善、环境优化”要求,加快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按照县城30平方公里发展战略规划,加速实施县城倍增计划,力争2015年形成城区面积30平方公里、承载20万人口的城市规模。加快农民工创业园区、科教园区、物流园区建设,促进文化、体育、商贸、信息等产业集聚,完善县城公共服务设施。规范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位,围绕地方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加快公共绿地、水体景观、城市景观、主题公园、市民广场等公益设施建设。着力实施城镇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大力开展“整脏治乱”,强力打击违法建筑和“黑房开”,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国家级丹霞地貌地质公园。加快乡镇集镇建设步伐,规划、引导农民向中心城镇、园区集中,提高城镇人口比例。按照“非禁即允”的原则开放市场,用足用活土地、金融及其他有利于加快发展的各类政策,吸引各类要素进入城镇建设领域,促进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调整、旅游开发相结合,增强城镇经济实力。
三是坚持面向市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深入实施农业农村“14321”工程,稳步提高粮食产量,凸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效应。巩固发展有机红粮(小麦)和其他优势产业,积极引导中药材、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加快推动“农户﹢基地﹢企业(公司)﹢市场”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快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深入开展以“四在农家”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导和扶持有条件的地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第三产业。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实现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增幅逐年提高。四是强化“四色”经济,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围绕“一镇两线三流域四园区”产业布局,加速土城古镇保护与开发,培育以“四渡赤水”为重点的红色旅游。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企业为主体,大力发展习新公路沿线以商贸物流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不断延伸“仁习赤”公路沿线白酒产业和煤炭产业链。把习水河流域打造为国家级“生态农业之乡”和“绿色旅游胜地”;把赤水河流域打造为中国红色旅游精品带和全国中高端白酒产业集聚区;把桐梓河流域打造为拉动全县经济飞速发展的省级煤电化循环经济开发区;强力推进煤电化循环经济园区、白酒工业园区、习赤石化工业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快天然气钻探开发。
五是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尽快改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滞后制约发展的状况,加快实施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翻番计划,积极对接渝川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建设县城连接周边县、市及各乡镇1.5小时交通经济圈。加强水利、电力通信等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供水、供电、通讯保障等能力。
深化推进各项改革,妥善处理改革改制遗留问题。建立健全一批有利于调动各方积极性、创造性,主动参与发展的体制机制。强化服务职能,精简审批事项,提高服务效率,打造清廉务实高效的政务环境。开展诚信建设,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展示开明开放形象,秉承公开公平原则,营造“招商、扶商、安商、富商”投资环境,建设“宜业习水”。
(二)强力推进政治建设,全力打造民主环境。
一是深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强化县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职责,支持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县政府、县政协依法依章履行职能。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挥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支持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开展工作。坚持和完善县委巡视巡查制度,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部门、村(社区)制度。坚持和完善各级党委(党组)开门办公、定期接访、现场处置问题制度,将“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坚持和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选好配强支部带头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基层民主,推进党务、政务、村务、厂务公开和公用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充分发挥媒体作用,支持舆论监督。大力开展村(居)民自治,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党管武装工作,创建国家级“双拥模范县”。
二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县。不断推进“六五”普法工作,营造崇尚法治、遵守规则的社会氛围。强化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意识,加强能力培养,规范公务行为,严格行政问责。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强化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不断规范和拓展法律服务。坚持司法为民,推进司法公开,建立公正高效、权威廉洁的司法制度。全面加强政法工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三)强力推进文化建设,全力打造人文环境。
一是优先发展教育。认真落实《习水县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努力实现教育大县向教育强县转变。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和四渡赤水精神,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干部群众,巩固全县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二是提升文化实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依托四渡赤水纪念馆、中国女红军纪念馆为龙头的红色遗址、遗迹展陈,发挥在思想教育、文化传播、情操熏陶方面的作用。提升“中国红军节”知名度和影响力,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清朝前期工业文明。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大力推动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鼓励各类文艺社团蓬勃发展,倡导有益身心、富有情趣的业余爱好和生活方式,满足居民基本文化需求。建设红色文化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三是加强市民教育。大力开展“爱我美丽习水•建设绿洲红城”活动,加大宣传力度,推动移风易俗,培养文明习惯,提升文明素质,增强热爱习水、建设习水的自信心和荣誉感,营造和谐、健康、向上的市民心态、人际关系和生活环境。以窗口单位为重点,促进各行业规范优质服务,落实便民利民措施。加大监管力度,完善市民素质教育约束机制,创建省级文明县城。
(四)强力推进社会建设,全力打造和谐环境。
一是推动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积极构建就业、医疗、住房、生活等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工作。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布局,扎实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动民政、民族宗教工作,强化殡葬改革。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全面提升劳动保障能力。
二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星”级管理为载体,深化拓展“三关”工程内涵,加大“四在农家”、“四民社区”创建力度。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强化信访维稳工作,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提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管理水平。深入实施平安习水创建,强力打击“两抢一盗”,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的目标。加强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服务管理格局,大幅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确保2015年前创建省级平安建设先进县目标实现。
三是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确保实现“双降”目标,提高人口素质,创建国家级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加大生态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力度,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煤灾治理,积极发展生态产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
(五)强力推进党的建设,全力打造执政环境。
以大力开展“四帮四促”、“万名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和“深入基层群众,开展社会调查”等活动为契机,迅速开展“忠诚于党我带头、服务人民我带头、加快发展我带头、优良作风我带头、廉洁自律我带头”党员干部“五带头”活动,全面开展“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以优良的党风带政风促民风。一是抓好干部队伍建设推动发展。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的选人用人标准,提高选人用人透明度、公信力。建设发展型党组织,加强干部培养选拔,大力使用发展型、敢担当、干实事的干部,建设结构合理、梯次配备的领导干部队伍。制定完善科学的干部评估考核机制,鼓励创业者、支持改革者、宽容失误者、警示落后者,全力鼓励支持党员、干部谋事、干事、成事。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加大干部继续学习教育,引进优秀人才、紧缺人才,全方位、大幅度提高各级各类干部综合素质,为加快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是抓好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发展。继续强化村级党组织阵地建设,建立健全村(社区)干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机关公务员力度。深入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抓好国有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农村、社区基层党建工作,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教育、管理和服务长效机制,做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加强和改进党员发展工作,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加强老干部工作,有效发挥群团组织作用,巩固党的基层基础,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是抓好干部作风建设服务发展。干部要干,作风要实,风气要正,发展要快。全县各级干部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积极开展党员干部“五带头”、“做人民满意公务员”主题活动,形成先进带后进、党内带党外、支部带全部、党员带全员的创先争优浓厚氛围。强化工作督查和效能建设,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对干扰和破坏全县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行为,坚决依纪依法查处。按照“四要十不准”要求,大力开展作风整顿,充分发挥县乡党务政务服务中心作用,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大力整治文风会风,行短文、讲短话、开短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作风,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力戒浮躁、浮夸、弄虚作假;说实话、出实招、办实事。强化责任意识,面对面解决问题,实打实推进工作,切实提高执行力。积极营造民主决策、合作共事的氛围,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挥党内民主,实现党委决策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
四是抓好反腐倡廉建设保障发展。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洁从政准则,着力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立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促进权力阳光运行。加大违纪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为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坚强的纪律保障。
各位代表、同志们,神圣的使命激励我们,人民的期盼鞭策我们。县委将更加紧密团结全县各族人民,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奋勇争先,为实现脱贫强县设市宏伟目标,为建设文明习水、富裕习水、和谐习水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
1、“两加一推”: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
2、“四色”经济:红:红色旅游产业;绿:绿色生态产业;黑:以煤炭产业为主的工业;白:白酒产业。
3、“一镇两线三流域四园区”:一镇:土城古镇;两线:习新公路和仁习赤高速公路;三流域:赤水河流域、习水河流域、桐梓河流域;四园区:煤电化循环经济园区、白酒工业园区、习赤石化工业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4、页岩气:地下页岩层中富含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
5、农业农村“14321”工程:到“十二五”期末,出栏100万只羊(牛)以上,建成40万亩中药材基地,发展30万亩商品蔬菜,种植20万亩红粮(小麦),实现乡村旅游床位10万张。
6、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主要指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
7、人口“双降”: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8、公立医院改革: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促使公立医院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9、“双拥”工作:拥军优属和拥政爱民工作。
10、“四民”社区:安民、便民、乐民、康民社区;
11、“四型”机关:学习型、创新型、效能型、廉洁型机关。
12、“四帮四促”:帮助基层学习领会精神,促进思想统一;帮助基层理清发展思路,促进科学发展;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增比进位;帮助基层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和谐稳定。
第五篇:学习中国共产党玉龙县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共产党玉龙县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心得体会
玉龙县畜牧局赵维佑
中国共产党玉龙县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于2011年6月10至13日胜利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县委书记木崇根同志的题为《团结拼搏,克难奋进,为建设全省最具特色的民族自治县而努力奋斗》的主题报告。当前,在我县范围内全面掀起了学习《报告》的热潮。我认为这个报告是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报告,是一个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报告,是一个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报告,也是一个今后五年我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刚领性文件。报告在全面总结玉龙县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各项工作的基础上指出:今后五年,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向西部倾斜,产业结构向西部拓展;云南省深入实施“两强一堡”战略;市委、市政府确立“六大战略”,“两基地——胜地——窗口——屏障”建设目标,均为玉龙县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要求玉龙县全县人民要立足自身资源优势,以建设云南省最具特色的民族自治县为目标,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科技人才为动力,深入实施农业稳县、生态立县、文化兴县、旅游活县、工业富县、水能强县和全面开放”“七大战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教育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突出玉龙县城为载体的经济增长核心,带动中部率先发展、西部加快发展、东部积极发展,着力打造清洁能源基地、生态产业基地、国际精品旅游胜地和纳西文化产业基地,形成“134”战略布局,努力把玉龙县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社会公平、文化繁荣、生态一流、法治优良、人民富裕的美好家园。
蓝图一绘,本人认为今后五年我们要严格按报告精神,团结奋进,真抓实干,抓紧抓实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旅游带动,重点突破以特色工业为主的新型工业和以烤烟等优势产业为主的现代农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壮大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旅游资源是我县最大优势,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是拉动经济结构转型,促进思想观念最为宝贵的力量。结合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加大草场建设力度,推动畜牧业发展,全面提高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养殖水平,争创国家级生猪养殖大县。
二、坚持城乡统筹,重点突破县域开发,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社会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三、坚持以人为本,重点突破民族教育现代化,加快社会事业建设,让人民群众分享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从而实现凝聚民心的最终目标。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水资源和生态资源,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建立科学开发长效机制。独特的民族文化是我县最具特色的魅力所在,我们必须保护和利用好民族文化资源。水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是上天赋予我县的自然恩赐,我们应在保护的同时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切实维护全县生态安全,有效促进“国家生态安全重要屏障”的建设工作。
五、坚持投资拉动,切实加强国家资产投资和招商引资,全面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夯实加快发展基础。通过几年的努力,玉龙县经济有了较大力发展,但总体格局仍是纵比有发展,横比有差距,自身发展能力不足是严重制约我县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全县各级各部门都要想尽一切办法借助国家和省市的力量,把投资拉动工作为加快发展的生命线,切实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和投商引资工作。
六、坚持依法治县,高度重视民主法治建设,积极推进社会化管理创新,努力构建设平安和谐玉龙。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治度的基本要求,安定团结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因此我们应切实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实现安定团结,为建设全省最具特色的民族自治县提供安全保障。
七、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干部队伍执行力。抢抓发展机遇,推动玉龙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加强党的建设。党建设重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干部队伍建设上狠下功夫,从而提高干部队伍的执行能力,在全县干部队伍中牢固树立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不落伍的时代感和不错过的机遇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发扬自强不自、克难奋进、取为人先、开放包容的玉龙精神,团结拼搏,扎实工作,为建设全省最具特色的民族自治县的宏图伟业中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