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感受艺术之美——听《六口茶》有感
感受艺术之美
——听《六口茶》有感
驻香港部队秭归希望小学
尤丹华
从教音乐多年,音乐给我带来快乐,和孩子们一起徜徉在音乐的世界里,我觉得无比幸福!一直认为,音乐是情感的教育,音乐是艺术之美。聆听姜莺老师的《六口茶》再次让我感受到音乐之美、艺术之美!现谈几点浅薄的体会:
一、视觉的盛宴。
《六口茶》是一首土家族的民歌,明快的旋律、生活化的歌词,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极致。
开课之初,老师播放了一段“土家风情”的视频,有歌、有舞,浓郁的地方风情,深深的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这无疑是一场是视觉的盛宴。
二、听觉的大餐。
当《六口茶》的旋律响起,学生们个个竖起耳朵仔细的聆听。活泼的曲风,口语化的歌词,让学生觉得很好玩,很有兴趣。听觉的大餐开始拉开序幕。
学唱歌曲时,老师采用了形式多样的方法,如:师生接龙、男女生接龙、小组接龙等。避免了学习歌曲时候的单调和乏味。
三、师生风采的展示。
音乐课,不同于其它课,它可以成为展示师生风采的一个舞台。教师的歌、教师的舞,都可以充分展示音乐教师的风采。在师生合作创编这一环节,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学生弹琴、“小乐手”拿着乐器伴奏、教师带领学生边歌边舞….将师生的音乐才能展现的淋漓尽致!
通过这次听课,促使我对音乐教学有了更多更好的认识。同时,我也在认真地思考,究竟怎样才能让音乐课“魅力无限”呢?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真挚的情感永远让人觉得美、让人感动。
2、要提升专业技能。老师的专业技能是决定课的优劣的重要因素之一,唱、弹、跳要有拿手绝活。
3、应加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力。重点、难点的把握与教学环节的设计要自然流畅。
4、要注重自己专业知识的系统构建,才能理清音乐的脉络,不致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
5、钢琴、演唱等基本功要苦练,绝不能丢。
6、课堂小结一定要真正起到强化、巩固本课重难点的作用,不 能走形式。
7、课堂导入一定要真正起到导入的作用,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 情绪和求知欲。
8、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展示、范唱等一定要“扬长避短”,否则展示效果一定会“适得其反”。
9、教师的语言一定要贴近教师身份和学生生活,一定要干净利落,不要过于随便,也不要啰嗦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东西。
10、不要用过多的说教、生硬地逼学生回答问题等方式来走“学生参与”的形式化,要加强引导学生体验,真正让学生参与进来。
11、很有必要纠正学生的唱法,提高其唱功。
12、教唱每一部分前,都要学生找出将要教唱部分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唱。
13、教学中,在知识的重难点设计、学生情绪的调动、课堂环节的设计上,一定要注意层次性和循序渐进,力求课堂表达思路清晰、完整。
总之,我觉得这次听课,是一次视觉和听觉的“艺术盛宴”,使我真切地感受到艺术之美。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不断学习、不断钻研、不断提高,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让艺术之花开的更灿烂!
第二篇:感受艺术之美
感受艺术之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喜欢美、欣赏美、传播美,各人都有不同的见解。置身这如诗如画的环境里,到处都在传播着美。当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一首曼妙的乐曲,一幅美丽的图画,一处优美的风景,可能会让自己的心情刹那间好转,让自己忧郁的心得到抚慰,这就是美的巨大魅力.其实,一个人对美的欣赏能力不仅是为了体现所谓的艺术修养,更重要的是,一个善于发现美,懂得欣赏美的人能在美中扩展自己的视野和想象,从而使美成为一种滋养心灵的甘露,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容易享受快乐和幸福的人.可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到大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去,让我们为日出而激动,去体验春风秋雨,花朵绽放,欣赏清晨草叶上的露珠.让我们倾听和体验吧,因为美是滋养心灵的最甜美的甘露!
体验音乐之美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美妙动听的音乐来源于情感,又潜移默化地影响情感,让我们进入瑰丽多彩的虚化与现实的意境之中。向上追溯百年或千年,直至最原始的音乐诞生之初,我相信音乐是为了倾诉而不是表现,是自然的流露而不是技巧的夸张,是自我的沉醉而不是别人的掌声。因为爱与感动,因为生命的圆满与缺憾,因为思想的灵动与创造。所以音乐不单在乐谱上,更在我们的心中。我们可以不会乐器,可以不懂乐谱,可以五音不全,但这不妨碍对音乐的喜爱,不妨碍纵情歌唱。当需要倾诉的时候,需要聆听的时候,就全身心浸润在音乐中,那时心中的音律与音乐已合二为一,即使音乐之声嘎然而止,一切都归于沉寂时,心灵的音乐才真正开始。我看到灿烂的阳光,绿色的森林,连绵的群山,潺潺流动的溪水,穿梭林间的百鸟……。情感的波澜如海浪奔涌,我静静 地倾听自己内心的乐歌,在那里,在内心深处,有属于自己一个人的心灵舞台,不需要掌声,不需要听众,在静寂与孤独中,自由快意的歌唱。
其实世界万物都有音乐——当你用心听,而不仅仅是用耳朵。它存在于季节的变换中,脉博的跳动中,大海波动中,山峦的起伏中,欢欣与悲欢的循环中。哪怕是骇人的暴雨来临之时,电闪雷鸣之际,狂风怒吼之中,也不要惊怕,那里面也有最恢宏、壮美的音乐。闭上眼,把双手放在胸前,默然静听,雷声象大鼓,一首音乐没有了鼓该会多么沉闷;闪电如灯光,炫目刺眼的灯光;风声如琴、如笛,随着狂风的节奏、力量变化不断的变换,多美的自然天籁之音,多动听的暴风雨的交响!人生的旅程中,当生命遭遇暴风雨时,也别害怕,别抗拒,让心镇静下来,静静的体味生命音乐的韵律之美。痛苦就是那乐曲中最深沉、最铿锵的音符,生命的音乐因此有了力度、深度,旋律便有了起伏。当生命走出低谷,回头展望,生命就是一篇波澜壮阔、曲折婉转的乐章。
音乐之美
音乐是一种感想,也是一种欣赏,更是一种生活的韵味,音乐是美的艺术。当古人懂得将物体发出的声音编织成有序的篇章时,音乐也就产生了。从曾经单一的拟声到如今纷繁的乐曲,音乐无时无刻不散发着其独有的韵味与美丽,令人们如痴如醉。
音乐是美的,是人们传达思想的一种方式,也是人们表达心境的一种途径。不同的人演奏出的音乐之美是不同的。开朗者奏乐有其轻快活泼之美;豁达者奏乐有其深远清爽之美;悲伤者奏乐有其阴郁低沉之美;忧郁者奏乐有其深沉缓慢之美。正是因为音乐可以传达人们的心境,奏出不同的美感,俞伯牙何尝不是为了知音者而鼓琴,才演绎出了那高山流水之美。
我喜欢听音乐,因为每当你静心去倾听每一首音乐时便会有不同的感觉油然而生,使你仿佛进入了音符舞动的世界,乐音环绕,远离了世俗的喧嚣,远离了社会上的明争暗斗,远离了你所背负的一切沉重的责任的包袱。有的音乐似水,品之无味却有良多益处;有的音乐似咖啡,味苦却闻香,尽显潇洒与随意;有的音乐似酒,愈陈愈烈,狂放而落寞;有的音乐似茶,有清香却也宁静。
我喜欢听班得瑞轻柔的旋律。每当轻柔的曲子响起,音乐便舒缓着人们急躁的心灵,好的音乐是人们心灵的洗涤剂,可以荡涤掉内心的丑恶,只留下真、善、美。若说音乐是无用的,孔子又怎会一心向往礼乐之邦,而今又怎会出现“乐以教和”这一说法呢?音乐之美,美在其饱含真切的思想,饱含着最原始的自然情感,承载着人们心灵纯洁的一面,也承载着生命平淡的一面。
聆听音乐吧!不管是“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的忧愁伤感,还是“以我无弦琴,喻其非弹意”的旷达飘逸;不管是“但识琴中味,何劳弦上音”的落寞孤寂,还是“曲中人不见,江上树峰青”的清幽静雅。去感受一下春的明媚,夏的清爽,秋的飘零,冬的纷飞。去感受月的朦胧,星的灿烂,心的眷恋,情的忠贞。去感受时光的流逝,生命的精彩,青春的美妙。
第三篇:茶之美 423 教案
茶之美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我国茶文化的历史,知道茶的相关知识。懂得包装艺术的一些简单方法。
2.尝试设计造型别致、色彩和谐的茶具、茶叶包装盒,或用粘土或彩泥制作出自己喜欢的茶具。
3.认识设计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重点: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茶文化,并能大胆、巧妙地对茶叶包装盒、茶具进行设计与表现。难点: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具准备:专题学习网页,网络教室。学具准备:收集有关中国茶文化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一、中国是茶的发源地,茶是中国的国饮。茶具,是茶道中最具表现力的载体之一。主要指的就是盛茶、泡茶。喝茶所用的器具,古往今来这个概念基本一致。
二、唐朝之前是没有茶壶的,喝茶是随心所欲的。所用茶具也没有那么讲究。唐代的时候只有茶盏,茶罗和茶盒。在喝茶的时候会加入盐和蜂蜜进行调味儿和滋补。唐代称茶壶为“注子”其意思就是从壶嘴里向外倾水,后人把泡茶叫点注。在宋朝之后多用陶瓷茶具为主,好茶,好壶如红花绿叶相映成趣。到明清时期茶壶得到更高的发展。
三、中国的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除实用价值外,也有颇高的艺术价值,因而驰名中外,为历代茶爱好者青睐。由于制作材料和产地不同而分为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竹木茶具和玉石茶具等几大类。在造型上多以执壶,提梁壶为主。现在老师想问你们心目中最贵的茶壶你认为是什么做的呢?生:….可能你们认为真金白银的壶最贵,其实最贵的紫砂壶,那一套黄金茶壶的市场价是两万元人民币而最贵的紫砂壶去拍卖,价格是九千八百元人民币。相当于什么呢?就相当于一万八千步的苹果手机,六百六十斤的黄金。同学们理解了么,那为什么紫砂壶有如此之高的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呢?第一,紫砂壶泡茶不走味,藏茶不变色,盛茶不易馊。二是传热慢,不烫手。三是紫砂壶长久使用,器身会因抚摸擦拭,变得越发光润可爱,所以闻龙在《茶牋》中说:“摩掌宝爱,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极富艺术个性。
四、紫砂壶可分五大类:方壶、花果型、筋纹型、光身壶、陶艺装饰壶。以下为简单的介绍:
1、方壶是以点、线、面相结合的造型。壶体壮重稳健,方圆结合,刚柔相间,体现人体美学;
2、花果壶是以瓜、果、树、竹等自然界的物种来作题材,特点在于充分表现出自然美和反朴归真;
3、筋纹菱花壶俗称“筋瓤壶”,是以壶顶中心向外围射有规则线条之壶,竖直线条叫筋,横线称纹;
4、光壶是以圆为主,它的造型是在圆型的基础上加以演变,用线条、描绘、铭刻等多种手法来制作;
5、陶艺壶是一种是圆非圆,是方非方,是花非花,是筋非筋的一种较抽象形体的壶,可采用油画,国画之图案和色彩来装饰,有传统又非传统的陶瓷艺术
五、说到紫砂壶,就一定要提到这位紫砂泰斗,一代宗师--顾景舟先生。他的作品被各国的各大文物馆竞相收藏。九千万的价值就出自于他的作品。最著名的就是这套《松鼠葡萄十头套组茶具》。工手精湛老练,壶盖、壶把及流的枝干制作得也是颇得气势,不难想象当年顾老为此套作品倾注的精力与心血。器身均饰以松鼠葡萄及蜿蜒藤枝,寓意祥瑞多福又不乏浩然之气。松鼠葡萄纹饰细腻入微,生意盎然,布局章法得当,一起呵成又不乏自然之趣;造型与贴塑均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实为当年精工细制、苦心经营的成果。不难想象当年顾老为此套作品倾注的精力与心血。身筒更为浑圆雄壮,把及流的枝干塑造亦是力与美的融合,形神兼具。整套茶具包括一壶、一缸、四杯、四托,共计十头,形制恢宏,体量巨大,壶身形制巨大,容积更是达到1400cc,选泥一色,气魄雄浑,造型饱满浑厚,构思新颖,工艺独到,集多种技法于一身,充满着浓郁的自然意境。这是顾景舟作品,不为多见的花货作品,十头成套更是珍稀难得。
五、茶不同于一般口腹物欲。饮茶可以是一种习惯,给人以助思考、添情趣.茶艺之美就像朋友饮茶,如知己的味道;亲人饮茶,如团圆的味道!
一器一世界,一茶一人生
第四篇:艺术之美
艺术之美·论文
有生命的沙——沙画
沙画顾名思义就是用沙子作画。在一个透明的表演台上,以手为“画笔”,以沙子为“颜料”,绘画过程通过投影投射在大屏幕上供人欣赏,如同一场光影盛宴。仅仅用几捧沙子,在一个装饰有灯光的箱子上用手涂涂抹抹,日月星辰、帝王将相、风土人情都能“画出来”,惟妙惟肖,这就是时下最流行的沙画表演
其制作方法很简单,一般来讲,先有一个画好图案的不干胶摸版上面的每一部分均小刀提前刻出轮廓,做画者只需在做画的时候用一根牙签轻轻将每一部分揭起,然后将喜欢的颜色的沙子倒在上面(不干胶自然会粘住沙子。)
沙画结合现代人的审美观,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采用产自神奇大自然的天然彩沙,经手工精致而成。作品以『鲜明线条』和『柔和的色彩』将艺术化所蕴涵的深切思想表现为大众化的美感,极具视觉冲击效果,达到了独特的艺术概念与观赏效果的完美结合。其独特的表现手法深受国内外人士喜爱。就如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以纯手工艺制作的彩沙画因同样拥有唯一性,使得高水平的手工沙画同时具有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而对于沙画的起源,有传言说沙画表演最早由来自匈牙利的世界著名沙画大师Ferenc Cako所创造,而另一种则认为沙画是源自中国的艺术。沙画据传是由北京民间老艺人张玉先老先生,从中国一门古老的艺术 “景泰蓝” 中汲取其精华,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反复的试验,创造出的工艺品,是近年来兴起的民间手工艺术作品。中国内地目前有很多沙画制作厂家,大多属于小手工作坊型,其手法各异,原料亦有不同。多数的厂家都采用的原料是氧化铝丝(镀铜丝或镀锌镍丝)。因其颜色为金黄色,故称金丝。除金丝外,彩沙也是必需的原料。
沙画艺术作为近年刚刚兴起的一种与舞台艺术相结合的表演形式,以其突破传统艺术,创意神奇、画面绝美,配合优美的背景音乐,天衣无缝的表演瞬时风靡全球,吸引了很多爱好者。
国内最早从事沙画表演的艺术家是苏大宝,他将中国文化与新型的创作形式融于一体,开创了最具中国特色的沙画表现风格。使中国传统文化绽放其独特魅力; 苏大宝用一把沙子创造了奇迹,从此,一把沙子让他风靡全国,成为所有媒体追逐的焦点;他用灵巧的双手将如诗如梦的中国画意境展示得淋漓尽致;他顺应潮流,创新和发展了新的艺术形态,将雅俗共赏的沙画艺术演绎成时尚与品位的结合。
而最富盛名的应该是著名的沙画大师—李嘉航。用一双看来不起眼的沙子来作画搭配着声音和影像投射,勾勒出一幅又一幅故事,乍看像是剪影,又像是手语动画,但是最抢眼的是背后大屏幕上,这对随着音乐用沙子挥洒作画的双手,让一盘散沙变成艺术。随性撒下沙子在嘉航脑中马上就有画面,十支指头如行云流水,半分钟内完成一副沙画,而且栩栩如生,看嘉航的沙画演出整个过程都是享受,而他的表演也让新兴的视觉艺术,受到瞩目,嘉航接触沙画是在2007年,从拿画笔到双手万能,嘉航从零开始,无师自通沙画创作。靠着双手打拼的嘉航心里一直都有着人定胜天的2010-5-
5艺术之美·论文
信念,以喜乐的心来面对所以的问题,在嘉航的骨子里常有许多创新点子,而每次创作是快乐的。
沙画以其独特的创意,演绎完美、新颖的独家演出,并赋予生命力,被称之为“流动的艺术”。在艺术家魔幻般的双手里,它的传神写意被勾画得淋漓尽致。而沙画真正吸引我的在于它很轻易的就勾起了我对童年的一种记忆,所以在我眼里沙画可以是一种单纯的艺术。孩童时,我们在沙滩上砌着城堡、挖着地道,任海浪撩动着肥短的裤脚;下雨天,呵出水气的公共汽车车窗上,留着他人涂画出陌生人的眼角眉梢。一切都那么理所当然,不需技巧,也无须喝彩。
但又是谁,有心地将这些不经意的点滴集合、升华,重又触动我们的心灵?长大的我们,是否还会因此而感动画家以细沙为工具,在白色背景板上现场作画。手起沙落,流沙的游离不定把人带入历史的纵深,流动的畅快指向了世界的丰富和历史的丰富。画面开始于远古的地球上,古老的河流诞生了生命,由我们无法想象的古怪的鱼类,进化到面目可怖的爬行类动物。随后,哺乳动物出现在生命进化的链条中,他们雄赳赳气昂昂地从我们的视线中走过。继而陆地上也出现了大象、长颈鹿等,它们一同奔跑,头顶飞鸟盘旋,一切都那样的安静和平和,万物皆通。此时,文字的记录已经失去了意义。
对于沙画,这种利用细沙在透光的毛玻璃上的堆积,涂抹,制造黑白阴影的变化,思路奇特,手法逶迤,勾勒出一幅幅生动逼真、浑然天成的美妙画面的流动艺术,任何妄图将其凝固下来的举动都是徒劳的。片断式的创作,更容易接近诗意。
虽然沙画的创作工具非常简单:就是一双手加一把细沙,但这绝非“雕虫小技”。一般的沙画创作要经历筛沙——筛至极细——洗沙——多次洗净——炒沙——炒成金黄——撒沙——声光结合——画沙——勾勒局部等多个过程。细微的沙粒很不容易掌握,一洒不好就是一片一面,很难成型。前幅画的很多内容往往都会变成下一幅画的一部分,因此画与画间的转换环环相扣、流畅自然,画面风格十分轻松写意,令人叫绝。
凝固的沙画是没有生命的,但这并未成为沙画在人群中传播的障碍。“在旅途之中、等人的时候、或者临睡之前,从任何一个画面开始,你都可以非常轻松地进入它。”平易近人的沙画,反而更易被当今社会的时尚男女接受。他们在视频网站点播,向朋友发送观看链接,还有的将短片下载到手机上随身携带,闲暇时就像欣赏音乐录影带一样,反复品味这道创意小品。“若没有当今发达的在线观看科技,沙画绝对不会有现在这般的影响力。”高赞民不禁感慨。摆脱了承袭已久的创作方式,便允许按照自我的自觉的意识去深入挖掘一个细节、一个场景的潜力。而挖掘的工具,是思想,以及挥动的双手,如今还能辅以单纯的影像。这是令一个艺术家向更深层精神领域拓展的途径。
沙画表演是一门神奇的艺术,一种前卫高雅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国画的绘画技法相结合,以其独特的创意,完美的演绎、新颖的演出,赋予沙子一种生命力。通过沙子的布撒和抹除在白色玻璃背板上形成千变万化的动画似的短片效果.表演时而轻盈,时而钢劲,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一幅幅精彩的画面,他们在向观众讲述一个故事或宣传一个思想,是用手在说话,用沙子在说话,更是用心来说话.秋雨精心创作主题画面,为众多国内外品牌企业打造的沙画表演深受各界的赞赏和喜爱。
2010-5-5
第五篇:浅谈佛教艺术之美
美术鉴赏——浅谈佛教艺术
艺术教育——13501111王银
摘要:美术鉴赏类似的学科改变了人们的审美方式。美术鉴赏是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我在这里就浅显谈谈宗教艺术的一部分,宗教与艺术的结合体---佛教艺术。佛教艺术大致包括三部分:建筑、雕塑、壁画。三者是互相结合的统一整体,是实用性和艺术性、宗教性和审美性的结合体。
佛教起源于印度,佛教艺术也起源于印度,以后由北路发展到中亚、中国、朝鲜及日本,由南路遍及东南亚等国家。
佛教美术大致包括3个部分:雕塑﹑佛画和建筑。三者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是宗教性和审美性、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体。自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美术也随着朝代的更替不断发展和衍变着。
中国的佛教美术以石窟艺术为代表,它持续时间之长、分布之广、数量之多,超过任何受佛教影响的国家。
石窟是开凿在山崖壁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切种形式。印度佛教石窟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为精舍式僧房,方形小洞,三面开凿小龛,供僧人在龛内坐地修行,一种为支提窟,山洞面积较大,洞中靠后中央立一佛塔,塔前供信徒集会拜佛,石窟传入我国约在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流动出现在丝绸之路的沿途。现在发现早期的石窟是位于新疆的克孜尔石窟。中国的石窟来源于印度的石窟寺,后者是在石窟的后部设一不到顶的石塔,作为信徒膜拜对象,窟侧常设小室数间供僧人居住。著名的有敦煌鸣沙山、大同云岗、洛阳龙门、天水麦积山、太原天龙山等。它们大半集中在黄河中游及我国的西北一带,鼎盛时期是北魏至唐,到宋以后逐渐衰落。在中国,占主要地位的佛教建筑还不是石窟而是大量的佛教寺庙。九华山被唐朝廷赐封为地藏菩萨的道场。例如保存到今天的———大 慈恩寺、兴教寺、香积寺等。自从佛教传入我国,就开始发展建设佛教寺院。也可以这样说:凡是佛教寺院都是由大型的,高级的合院建筑殿阁楼台共同组成的。
由敦煌壁画等间接资料,隋唐时期佛寺的主体部分,仍采用对称布局,即沿中轴线排列山、莲池、平台、佛阁、配殿及大殿等,其中殿堂已渐成为全寺的中心,而佛塔则退居到后面或一侧。密檐式塔除嵩岳寺塔为十二边形外,隋、唐多为正方形,辽金多为八边形。单层塔的平面有方、圆、六角、八角多种。北魏洛阳的永宁寺采取了“前塔后殿”的布局方式,依然是突出了佛塔这一主题。另一类以殿堂为主的佛寺为数很多,特别是某些“舍宅为寺”的寺院,为了利用原有房舍, 常“以前厅为前殿,后堂为讲堂”,例如北魏洛阳的建中寺。
新疆的三仙洞和克孜尔石窟可能开凿于3世纪或更早,为中国最早的石窟,但早期实物已无存。能够保存到现在的比较完整的大型石窟,以甘肃的莫高窟为代表。莫高窟在吸收外来艺术营养,并发展中国艺术传统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国的大部分石窟以它为起点,散布于全国。其他驰名世界的重要石窟有(以开凿时间先后为序):炳灵寺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巩县石窟、天龙山石窟、响堂山石窟、大足石窟、剑川石窟等。(右图为麦积山石窟)石窟艺术虽起源于印度,但传到中国后在长期发展中逐步脱离印度的影响,创立了中国石窟艺术的独立体系,呈现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的景象。中国的佛教美术,还包括除石窟以外的其他佛教建筑、雕塑、绘画等。它们共同构成中国三国两晋南北朝美术和隋唐美术的主要内容,并对朝鲜和日本等东方其他国家产生巨大影响。
云冈石窟可以形说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会贯通,由此而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中石窟中
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敦煌莫高窟、龙门的北魏时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而且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与唐朝的佛像相比,云冈的佛像更加清新高远,这与魏晋南北朝时的社会风气有关。魏晋世道混乱,武人弄权,多务实际,礼教束缚遂被打破。曹氏父子推波助澜,力倡通脱,通脱即随便之义,文人思想随之解放,清谈之风大兴,魏晋风度成为时代思想解放之标志。南北隔江对峙,战争频仍,生灵涂炭,人们心情苦闷,急需精神寄托之所,佛教乘隙而兴,开窟造像活动相继而起,翻译佛经、研讨佛理形成风气。注重自我心灵净化,成为社会各阶层特别是文人学士思想行为的突出特点。东晋以后佛学又与玄学趋于合流,深为士大夫们所欣赏。许多知识分子崇尚玄学,脱离人世,形成了“魏晋风骨”。因此石窟的风格趋于古朴醇厚,不像唐朝的那么拟人化。
洛阳的龙门石窟开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间。它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前后。当时孝文帝深感国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统治,而地处中原的洛阳自然条件优越,于是在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同时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龙门石窟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因而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因此说唐代的佛教艺术代表一点也不为过。
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造像最集中的它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石窟里北魏和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时代风格。北魏造
地方,唐代像在唐代它是这里失去了云岗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这些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而唐代人们喜欢以胖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畅。
佛教白两汉之际传人中国,中经魏晋南北朝至唐,已延续了几百年,在与传统文化的冲撞过程小,有些被吸收了,有些被改造了,有些被扬弃厂(如毁身、苦修之类)。唐代佛教已中国化、世俗化。禅宗兴起扑迅速风行,取代了印度佛教的地位。禅宗修炼方法简便易行,以自我心灵净化为核心,反对佛教繁琐的清规戒律,反对不近人情的苦修,主张心净自然成佛,心净即佛土净。这些很适合贪图安逸的上层统治者和广大文人士大夫的口味。禅宗实际是儒道释三教合流的产物,是中国化了的佛教。唐代石窟雕刻,尽管规模宏大,技艺精湛,但已没有多少神秘色彩,那些形象,似曾相识,人情味十足,神性几无。因而,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又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创造了
雄健生动而又纯朴自然的写实作风,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
就佛画而言,也不难看出其发展。早在梁代,张僧繇即以善画佛像名世。他独出心裁,创立了“张家样”,佛像的中国化,从此有了很好的发展。其子善果和儒童也善画,并擅佛画,能传其业。中国的佛画一开始自然是以西域天竺传来范本为师的临摹,经过必要的学习、摹仿阶段,中土佛教画家逐渐成长起来,在研求、吸收外来艺术的同时,继承了中国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融而为一,到晋的卫协、顾恺之的时候,佛画已开始显示出某些中华民族特色了。从丝绸之路和内地遗存至今的克孜尔、莫高窟、麦积山、榆林窟,炳灵寺等石窟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出佛画造型逐渐开始摆脱印度化、希腊化造型的痕迹,带上中华民族造型特征。北魏中期以后的人物造型,受南朝文化影响,皆趋于“秀骨清像”了。
与此同时,绘画技法也在不断进步。以敦煌石窟的壁画为例。隋代以前铁线描,土红线打轮廓,赭色晕染明暗面,再赋色,最后用墨线提醒。隋代画面趋于细致繁丽,把西域的凹凸法与中原的染色法结合起来,孕育了唐代的新画风。唐以后出现兰叶描,土红线打轮廓、墨线提醒,着色浓重,丰富华丽,画面显得金碧辉煌。
现实生活的因素也被加入了佛画中,六朝壁画情节复杂、场面壮观、气势宏大,大多是以大乘经典为根据的,在图画中常常可以见到现实生活片断的描 4 绘,尤其在南北朝与隋之交的佛教壁画中,人物造型动作、环境背景的描绘都显示出较有写实性的表现水平,折射出当时现实生活的某些方面。到隋唐时期,题材变得更加丰富。隋代壁画,除沿用原有的题材外,新出现了经变画,如西方净土变(如右图)、东方药师变、维摩诘经变、法华经变等。画面一般较小,内容也较简单。唐前期壁画中净土经变画占很大比重,后期经变而种类繁多。唐后期第156窟的张仪潮出行图(见上)和宋国夫人出行图两幅长卷式壁画,开创了莫高窟佛窟内绘制为个人歌功颂德壁画的先例。
佛教建筑的发展也不容忽视。随着佛教的传入,佛寺的修建也应时而起,南北朝时期达最盛。与此同时,塔和石窟建筑也在全国各地兴起,而且大都由国家经营。这些外来的建筑形式与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相结合,产生出了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据记载,中国早期佛寺的平面布局大致和印度的相同,塔位于寺的中央,成为寺的主体,塔内藏舍利,为佛徒崇拜的对象。此后随着大乘教的兴盛,对佛陀崇拜进一步加强,开始建造佛殿,内塑绘佛像,供信徒膜拜,于是塔与殿并重,而塔仍在佛殿之前,再以后,佛殿成为寺院主体,塔与殿分立。
石窟建筑形式大致有三种类型:(1)初期石窟,如云冈第16、17、18、19、20窟,都是开凿成椭圆平面的大山洞,洞顶凿成穹窿形,它的前面开一个门,门上有一个窗,四壁及顶部雕佛、菩萨像,洞进深很小,主像特大;(2)中期石窟大多采用平面方形,有前后室,或在中央雕一巨大的中心塔柱,柱四面雕像,窟顶作成覆斗形、穹窿形或方形、长方形平棋,其上雕飞天或图案;(3)后期石窟窟形雕成列柱木构殿廊形式,有如中国汉代的崖墓,平面作长方形,平棋上有华丽装饰,如太原天龙山第16窟,云冈第9、10双窟。佛道教建筑至隋唐达到极盛。
不难发现,朝代更替和历史的兴衰与佛教文化的发展相辅相成。佛教文化在不同的时代都有其特有的意识形态。总的来说,佛教美术愈益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