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市场经济大潮中社会环境的影响,人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
因此,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今学生成长的需要,是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为了进一步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结合区中小学学校教育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基本原则
1.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2.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3.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个别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4.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培养目标
1.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2.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人心理品质。
3.对于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四、主要内容
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
1.低年级:
(1)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
(2)乐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2.中高年级:
(1)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
(2)培养集体意识,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学生交往,建立开朗、合群、乐学、自主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主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五、具体实施的方法和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工作取向是:工作目标上的发展性辅导为主,治疗性为辅;方式以团体辅导为主,个别辅导为辅,心理结构上知行结合,行动为主。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列入教学计划中。
其特点在于:形式上的学生活动为主,内容上选取充分适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活动组织上以教学班为单位,活动课的目的、内容、方法、程序均是有计划、有系统地安排设计的。在专门组织的课程中,可以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行为各方面,有目的的施加积极的影响,学生活动,有利于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也使这项工作的开展,在人员、时间上有了保证,有利于整体提高。
2.个别辅导
个别辅导是辅导教师通过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互动来实现的专业助人的活动,比较常用的方式有心理咨询、家访、班主任电话、个案研究等。针对个别学生(通常是一些特殊学生,包括资质优异学生、情绪困扰学生,行为偏差学生,家庭处境不利的学生等)实施的一种比较深入的、持续时间较长的个别辅导。它要求广泛地收集资料,客观的分析成因与问题的性质,依据诊断结果,拟定辅导方案,以协助学生解决问题。由于心理辅导的精髓在于个别对待,因此可以说个别辅导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辅导方式。
2.结合班级,团体活动开展心理辅导
在班主任、心理辅导教师和各科教师的协同努力中,通过班级活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使团体成长为学习型组织,使团体的每个人在团体中成长的过程中健康成长。结合班会活动、课外活动、团体活动来进行,是这一途径的特色。新生入学时的“始业辅导”,毕业时的应试心理、志愿选择辅导也属于这一类。能把心理辅导与班级、团队活动,以及学校的其它例行活动结合在一起,便于发挥这几项工作在统一育人活动中的整体功能。
4.举办有关的知识讲座。
通过有关的知识讲座,结合校本课、地方课,向学生传授、普及心理辅导有关知识,对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有效地调控自己心理和行为无疑是有必要的。
5.在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各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履行好班级团体领导者的角色,通过新型师生关系的确立和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因素,促进学生成长。
6.利用社会、家长、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利用网络、社会热点事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家长学校、家访、家长会对家长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疏导,帮助其重视子女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通过进步生爱心捐助,一对一结对子,感恩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