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工作总结
企业创新工作总结1
今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的决策部署,深入开展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提升工程,紧紧围绕全年工作目标,加强平台建设,加强引导服务,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提升中小企业服务能力,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现将本年度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1.强化组织保障。加强对中小企业服务工作的领导,成立市民营经济领导小组,建立例会、企业家座谈会、年度工作总结会、年度表彰会等制度,完善绩效评估和监督考核机制,将结果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形成争先进位的工作氛围和奖惩分明的考核导向。
2.加强基地建设。依托市内14家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在已建成基地及园区的基础上,加强企业及人才引进,做好企业培训,增强手续代办的能力,帮助企业融资贷款,不断优化“一站式”入驻服务水平。基地运营商县为无为电子商务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有限公司分别获得省级民营经济政策奖补资金110万元。各县区对于创业创新基地建设亦是高度重视,如经济开发区小微企业创业基地成功申报市级返乡创业园并获得补助资金100万元;电商产业获得省小微企业基地奖补50万元、省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100万元;衡山众创园获得省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100万元等。
3.吸引企业入驻。20xx年相继印发了《20xx年全市工业经济工作要点》《市返乡创业工程的实施意见》《20xx年返乡创业主攻行动重点任务》等,开展返乡创业工程年度考核,严格落实“一把手”工作职责。全市返乡创业平台达49个,总建筑面积逾400万平方米,带动就业4.8万人。其中,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12家,入驻企业729家,开展服务活动2834次,服务中小企业3480次,累计毕业企业101家。
4.注重政策实效。一是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开展国家、省各类扶持政策研究,加强对申报企业的指导服务工作,20xx年,我市有119个项目获得省“制造强省、民营经济”奖补资金7646.7万元,获得国家融资担保机构降费奖补2177万元,有力支持了全市民营经济的发展。20xx年,市财政专项资金规模进一步扩大,支持企业力度进一步加强。全年共有316个工业项目获得市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1.48亿元,切实提高民营企业获得感。
二、重点服务开展情况
1、鼓励园区积极吸引层次高、能力强的中介机构入驻,建立健全精品中介服务体系。规范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监督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建立竞争淘汰机制,每年签订合作协议,做到“好的留、差的走”,不断补充新的力量,逐步提升中介服务功能和效率。同时为中介机构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开展业务的办公环境。保证创业者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效率、最低的成本创办企业。
2、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及时通过工作群和定点推送向企业宣传政策,开展“四送一服”走访,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对园区政策申报进行指导。在全市开展为期半年的“千名干部进万企”“四送一服”专项行动,聚焦当前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切实为企业服务解难题。组织了市四大班子领导、市直正处职干部、县(区)正科职以上干部、乡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共计3035人,走访联系7438家企业,每位领导(干部)与企业都实现一对一帮扶联系。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在“千名干部进万企”行动中,办结诉求(问题)1662个,办结率65.5%,其中:市本级办结201个,办结率75.6%。
3、整合产学研资源。加强与皖西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技师学院、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为企业实现产学研结合创造机会。其中皖西学院与企业交流收效显著,已有多家企业接受该校学生参与企业管理;组织学生与企业老总畅谈创业感受;召开企业引进人才开放日活动,组织有人才需求的企业与皖西学院等七所高校的毕业生进行现场交流。
4、整合技术平台资源。创业基地的技术资源条件有限,如何利用园内外的专业技术平台来为企业服务,是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经过沟通和洽谈,已与上海市软件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瀚海科技园区海淀园创业服务中心等多家机构签订了共享软件和生物医药技术平台的合作协议,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搭建推动高科技企业快速发展的服务体系。
5.大力开展企业家培训,推动企业家视野开拓。20xx年以来,全市经信系统共举办企业家培训34场,培训4263人次。其中赴浙江大学、深圳大学等研学培训5期,培训245人次;市经信局直接组织的专题培训主要有:8月21日-23日,20xx年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专题培训班在市委党校成功举办,全市规模以上120名企业负责人参加了培训。9月25日-29日,市“新生代”青年企业家培训班在浙江余姚健峰培训城举办,50余家企业负责人参加培训。10月31日至11月1日20xx年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题培训班在市委党校成功举办。省、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负责人,市级“专精特新”培育库中小企业负责人120余人参加了培训。12月9日-11日20xx年市制造型企业市场维护与销售拓展专题培训班将在市委党校举办,培训规模120人。
三、存在问题
1.中小企业规模不大,质量不优。一是企业创新意识不强。大部分中小企业处在产业链的中下游,多数为普通加工配套型企业,没有自主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不强。大多企业观念守旧、小富即安,中长期发展定位不明确,创新意识,品牌意识不强。二是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部分企业仍采用作坊式、家族式管理方式,缺乏现代企业管理机制,技术、管理人才缺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2.政策门槛高,小微企业支持力度不够。制造强省、科技大省、三重一创、技工大省等省级政策,支持方向偏向于较大企业,鼓励做大做强,对于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不够。
3.中小企业服务水平仍需提高。虽然我市对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办公环境,提升手续代办、服务管理等保障水平,但是离企业家的心中期盼、离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要求,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服务水平和保障发展的能力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1.加强服务基地建设。继续加强对我市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硬件环境,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宣传推介,发挥平台在集聚吸引人才、创新驱动发展的优势,提升服务中小企业的水平和能力。
2.推进营商环境建设。进一步推深做实“互联网+政务服务”,不断完善“一网、一门、一次”改革,认真落实“一窗受理,并联审批”制度,精简环节,优化流程,杜绝“体外循环”,消除审批和许可的“灰色地带”,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进一步压减行政审批事项,持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简化审批流程,切实提高企业的'开办办理效率。积极推进投资项目审批改革,扎实做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后续相关工作,持续推进减税降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继续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深入推进“互联网+监管”。积极开展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对涉及营商环境提升行动的单位要进一步加强追踪问效,不断推动我县营商环境走在全市全省前列。
3.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严格按照“四送一服”活动相关要求,积极深入企业一线,扎实开展常态化走访,及时反馈走访情况和问题收集情况,确保企业问题真实、准确得到反映。坚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千方百计解决企业提出的诉求、反映的问题。扎实开展惠企政策宣传、要素对接等活动,不断提升企业政策知晓率和锲合度,着力满足企业对人才、科技、资金等要素的需求,积极助推我县企业和实体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4.加大政策引导支持。在抓好现有政策积极申报和及时兑现各级扶持专项资金的同时,研究出台更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产业扶持政策,注重定向发力、有的放矢,强化政策的聚焦性、撬动性和催化效应。创新产业资金使用方式,充分发挥产投公司的作用,以创投、风投、贷款风险补偿、参股等有偿使用的方式,重点支持我县战新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切实发挥政策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企业创新工作总结2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工作认真负责,研究技术,无论是思想素质还是能力都在不断提高与完善,在组织的关怀下我已在自己专业技术方面取得长足发展。
今年以来,从我的工作职责方面,我很感激公司领导的正确领导,公司各个部门及全体施工工作人员对我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安全工作方面基本上达到了安全生产管理目标,特别是,我们公司全年大小工程100余项,竞无一例轻、重伤事故发生,工程质量都能达到验收标准。这些功绩的取得与我们公司全体员工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一、我认为取得全年安全生产这么好的成绩,主要是公司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正确指导,公司全体全工的积极努力和配合而取得的。在这里我认为,有一个决定是我们取得全年安全工作方面无一次事故的重要一点,那就是坚持开好班前会。今年年初,牛经理在早会上就提出了班组每天的班前会必须组织召开。利用班前会的活动时间安排当天的工作、交代当天工作的安全注意事项、传达公司当前的主攻目标和战略部署,使每个员工都有明确的了解。由于我们坚持好了这项工作,为我们公司的安全工作、工程进度及工程质量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和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实际生产活动中也体现了这项工作的真实效应。
二、今年以来,基本上做到了对重点工程的施工现场进行监督检查指导。也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和一些隐患,才能及时的得到处理和解决。今年公司的项目有县城改造;防窃电、线损自动生成;十几家的临时电;部队、辽警专、回迁区锅炉房的变电所;三个回迁区的变电亭及高、低压外线。近期西郊干、西郊南干柳树村分、辛岔干电缆工程等。施工地点分散,工程工期有紧有缓,我在张部长的领导下基本上做到对施工现场进行检查。从这些项目的施工过程到验收送电95%以上的工程项目都能达到验收标准,也都能在要求的工期内完工。确实做到了保质、保量、保安全的完工任务。
三、由于今年的工程多人员少,空闲时间也少,所以在对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学习和教育工作就相应的减少了很多。今年我利用班前会和空闲时间对作业人员进行了4次的学习和教育,又织他们进行了考试。还利用空闲时间组织班组进行了一次“施工作业人员进入现场的安全教育”的学习和考试。另外组织公司全员进行了一次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考试(甘井子区考试),参加答题的人数达到了98%。安规安技的学习是提高我们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防范技能、确保工程质量、防止发生人为事故的基础。我认为,虽然大家学习和教育的时间少,但通过学习和教育确实能够在作业人员的思想里起到一定的巩固和提高作用,对提高安全生产知识水平、操作规程技术的理解水平,在实际工作中能认真执行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也是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必须做好并要坚持的。
最后谈一下我工作中不足的地方
1、现场检查时有走过场的现象。
2、班组的安全活动记录检查督促不够。
3、发现的问题没有严厉地去追查以达到教育大家地效果。
4、组织作业人员安全学习及教育工作有差距。
众人划桨开大船,万众一心成大业。xx年我们在以牛总经理为核心的领导下,以辛勤的汗水和扎实的工作作风,保质、保量的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高难度、高强度的工程。我们经历了很多艰难和困苦。但我们最终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同时作为在红旗电力工作了六年的一名员工感受到了公司所给予我们的关心和爱护。无论在生活上、薪金和福利待遇上都与往年有很大的改进。这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工作动力。在工作中更应尽心、尽职、尽责、尽能的来报答公司给予我们的恩惠。
xx年值得我们骄傲的一年,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年。因此我给我xx年所做的工作一个总结。
今年承蒙领导的护爱,我当上了一名内线组长。在各位领导和员工的支持帮助下,和员工们一起负责完成了辽警专变电所、庙西沟变电亭、王崴子变电亭、绿色家园变电所及箱变等工程。参与高压电缆落地、成城网改造等工程取得了一些小的成绩。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自身在领导和工作中还是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注意和改进。在大环境中各部门的协调和配合还应需要改进。应抓职工的思想工作。使其更好的具有向心力和团队精神。“出现问题不要紧,怎样更好的去解决问题是关键”这是牛总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我一直作为信条在工作中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我将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尽职、尽责。
最后祝我们的红旗电力在新的一年里再创新高!
企业创新工作总结3
建设工业强县、加快县域工业转型升级,本质上是对浙江原有县域经济体工业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的一种扬弃,是新一轮思想解放的过程。浙江工业强县建设必须坚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深入实施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按照国家《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xx-)》所列五大类16项转型升级量化指标和《浙江工业强省建设“十二五”规划》所列五大类23项转型升级量化指标的导向要求,以自主创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加快构建“结构优化、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发展格局,通过如下“六轮齐动求跨越”,不断增强浙江县域经济体的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把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作为建设工业强县的中心任务
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总钥匙,县域经济的发展既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又要正确处理好与结构、质量、效益、环境保护等的重大关系。浙江建设工业强县,一方面要进一步提振实体经济的投资信心、做大县域工业经济规模,另一方面要下更大功夫着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工业附加值水平为突破口,努力改善和提升县域工业整体素质,加快推动工业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20xx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在上虞市、绍兴县专题调研工业强县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情况时强调:工业强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总体要求,要着力在“强”字上下功夫,不仅要促进工业持续增长,做大工业总量,更为重要的是要遵循产业规律和发展大势,注重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建立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的现代产业体系,深度推进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全面提高工业发展的整体素质和水平,走出一条符合浙江实际、特色鲜明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为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浙江县域经济体要从提升工业产品附加值、抢占价值链高端地位入手,做精产品、做强服务、做优“产品+服务”,进而把做强县域工业抓实、抓深、抓具体。其一,要适应市场、利用市场,瞄准产业发展趋势,做强产品和服务。当前,市场结构、需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一般消费品市场增长萎缩,替代进口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装备市场稳步增长,消费与产业升级带来新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浙江县域经济体要顺应趋势,抓住机遇,做强高附加值的传统制造业,做好替代进口和在发展中国家有市场前景的装备制造业,做成在本地先有市场的高技术服务业。其二,重视开发新的市场,发展新兴产业、新型商业(商务)模式,发展高技术服务与生产结合型的制造业。浙江县域经济体要坚持以“资源产出业绩论英雄”,优先把有限的土地、电量、排放容量、财政性资金等指标用于支持做强工业,优先支持绩效优良、成长性好的行业门类和企业,全面优化要素投入结构和供给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的产出效益。
二、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建设工业强县的关键环节
加快浙江工业转型升级,加速建设工业强县,必须紧紧抓住增强县域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进步这个关键环节,在发展理念、政策措施、保障机制等方面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加快工艺创新、关键技术跨越、商务模式创新、科技创业创新,推动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高素质人力资源和管理创新的转变。在创新载体上,县域工业要着力抓好企业和园区两个重点的跨越。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要大幅提升进行科技活动的工业企业数量和占比,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更要在自主创新上做出表率、先行一步。园区是产业集聚的平台、是集群式创新的载体,县域经济体要加大对工业园区主导产业的培育力度,制定支柱工业产业发展路线图,推动产业技术进步,提升产业整体素质。
为提高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浙江县域经济体要着力抓好如下几项工作:其一,以工业设计为重点的工艺创新。工业设计属于产业链中极具增值力的环节,核心是产品设计,其发展水平是衡量工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对增加产品科技、知识和文化含量,创造并满足更多市场需求,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县域经济体要充分利用块状经济的中小企业集聚特色,为块状经济工业设计基地发展提供广阔的新兴市场,自觉把握机遇,高度重视县域工业转型升级的具体实现形式,切实抓好特色工业设计基地的选址、经营主体的确定,重点抓好设计企业培育、设计市场对接、后台服务建设、设计氛围营造等,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创新服务,提高块状经济的产品档次、附加值和竞争力。其二,以技术创新为重点的关键技术跨越。要构建培育引进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的新机制,积极有效地利用国内外高端资源,突破县域工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其三,以营销模式创新为重点的商务模式创新。要鼓励县域工业企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服务型制造、总集成总承包等新型商务模式。其四,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重点的科技创业创新。要积极鼓励工业企业委托研发、购买技术,整合利用县域内外各类科技创新资源;要大胆探索,走出一条运用市场配置技术成果、促进“民间资本+科技成果项目+人才”优化组合的具有县域特色的创业和产业化发展之路;要大力发展工业园区创业投资基金、创业引导资金和私募创业投资基金,促进县域科技型企业、新兴产业、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
三、把结构优化作为建设工业强县的重要着力点
结构优化涉及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空间结构、技术结构等多个方面。浙江建设工业强县要着力推动县域经济体明确产业结构优化主攻的方向是高附加值的传统优势产业、有规模与集群优势的新兴产业、在本地先有市场的高技术服务业。县域经济体工业企业组织结构优化的方向是:其一,要做强跨省跨国总部型的大企业,引导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创建“总部型、品牌型、上市型、高新型、产业联盟主导型”的“五型企业”,特别是要积极发展集“研发设计、运营管理、集成制造、营销服务”为一体的.总部型企业,通过巩固发展一批、承接引进一批、整合扩张一批、成长壮大一批等多种方式,推动龙头骨干企业快速做强做大。要建立健全上市企业培育服务体系,积极推动企业上市融资,支持上市公司再融资和并购重组,努力培育县域范围内主业突出、经济带动力强、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上市公司成为县域工业的新增长点。其二,要做强中小微工业企业,积极推动传统产业的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提升发展,鼓励支持民营资本与科技人员相结合的创业发展,大力发展科技型小企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同时要进一步推动中小微工业企业集聚发展、集约发展,加快县域经济体的块状工业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提升发展。此外,浙江县域经济体还要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通过“腾笼换鸟”优化区域工业结构、推动工业技术更新、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县域经济体要完善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激励、惩罚和补偿机制,加快形成“主动淘汰、主动转移、主动合作、主动转型”的产业发展新机制,优化资源要素配置。
四、把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作为建设工业强县的重要支撑
“两化”融合是新型工业化的鲜明特征,是推进浙江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浙江县域经济体要把推进“两化”融合作为建设工业强县的重要支撑,具体抓好产品、企业、系统应用等层面的“两化”深度融合。其一,产品和企业层面,要重点抓好“五化”,即工业设计信息化、装备产品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营销模式网络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县域工业转型升级中的牵引作用,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加快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其二,系统应用层面,要围绕重点行业加快“两化”融合;以“智慧城市”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和综成,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进步的内在需求,开发先进适用产品,培育新兴消费领域。其三,服务平台层面,要构建技术创新、工业设计、物联网和云计算等公共服务平台,提升产业公共服务能力。
五、把推进节能减排绿色发展作为建设工业强县的重要抓手
外部环境的根本性转变,自身转型的迫切性要求,考核约束性指标的强化,都要求浙江县域经济体把节能减排绿色低碳作为工业发展的重点,正确处理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充分利用节能降耗的倒逼机制,积极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努力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把控制用能总量和能耗强度作为推进县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保障合理用能、鼓励节约用能,限制过度用能,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要切实改变和消除县域工业发展“小而全、散而乱”的问题,加快淘汰高消耗、高污染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极易引发及安全生产事故的块状工业经济的落后产能部分,实现重组优化发展。要优化工业发展环境,推进小微企业入园、入区、入城,实现工业企业的集群生态式发展,实现新型城市化与工业集群化的和谐发展。浙江县域经济体还要进一步推动工业强区、强基地的建设,要解决当前产业集聚区、高新区存在的“有园缺业”、“有业无链”的现状,提升地方工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地位,形成配套协作紧密的产业链优势。
企业创新工作总结4
一、“十二五“创新能力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间,我县共申请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8家,其中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共完成省级及以上技术创新项目27个,申请授权发明专利47件;取得省市级科技创新进步奖项工11项;产学研合作企业95家。
二、存在问题
1)是开展产学研工作的企业面还不够广。部分企业经营者对开展产学研合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
2)是科技投入不足,突出表现在政府科技投入较少和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两个方面。受财政现状影响,政府实际科技投入受限。
3)是技术合作渠道不多,产学研结合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形成。目前全县企业的技术来源特别是中小企业主要还是靠自主开发或以乡情、亲情为主要纽带的技术引进和合作开发,技术合作的渠道、范围和领域受到严重制约,产学研有机结合不够深入,新产品的开发受到影响。技术合作的平台还没有真正搭建起来,部分企业信息不灵,不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找不到与高校、科研单位技术结合点。
4)是创新人才匮乏,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许多企业经营者缺乏相关的科技知识,在经营实践中对市场变化和技术发展缺乏敏锐感,全县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三、发展思路和重点
推进企业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鼓励企业以自主创新为 动力,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条件的`重点骨干企业都要成立技术研发中心,同时加强区域互动、内外联动,突出新型实用技术的研发和转化,联合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升企业创新水平。
力争到20xx年: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2家以上,每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至少与一家高等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新产品开发达60个以上,开发国家级新产品2-3个,省级新产品15个。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主导产业装备总体达到国内中等以上水平。
四、主要推进措施
1)是建立健全企业创新平台。积极落实《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意见》等相关政策,大力提倡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建立技术研发机构,鼓励支持企业在高校院所设立研发机构或重点实验室,支持高校院所在合作企业设立科研中试和成果转化基地。
2)是搭建校企交流平台。充分利用层次高、规模大的产学研展洽会等展会,动员组织企业参加,寻求合作机缘,让企业走出去。同时,在县域搭建科技合作平台,有针对性地把高校、科研院所请进来。
3)是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探索拓宽企业投融资渠道,寻求资金支持,通过吸收风险资金、社会资金、银行贷款等多元化多渠道融资引资,提高企业创新投入能力。
4)是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引进和培养人才,打造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结合已持续开展多年的企业家培训工作,邀请知名企业家、专业培训机构对我县企业家进行大规模、多层次的培训活动,塑造一批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打造一支创新型企业家队伍,推动我县企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企业创新工作总结5
一、企业基本情况(文中大标题一律用四号黑体字,所有标题都要退进两个字) 简要介绍企业的发展历史,目前的状况包括资产规模、人员情况、企业的产品开发情况、企业所获得的资质和荣誉等。主要是对企业进行概括性的介绍。(文章正文一律用四号仿宋体字)
二、项目概况
1、立项背景(文中小标题一律用四号仿宋体字并加粗)
简要介绍本项目的研究开发时间及背景情况,项目的知识产权来源情况,项目研发及市场开拓的进展情况,目前已经取得的成果(包括检测、鉴定、获得专利、获得奖励、发表论文、取得资质或特殊许可等)情况。
2、本项目的主要创新点
三、项目合同完成情况
1、资金到位与支出情况
(1)资金到位情况
本项目计划总投资×××万元,立项时已完成投资×××万元,计划新增投资×××万元。截止到×××年××月××日,本项目实际完成新增投资×××万元,其中:
企业自筹 ×××万元
创新基金资助 ×××万元
地方政府配套(立项支持) ×××万元
银行贷款 ×××万元
其他资金 ×××万元
合计×××万元
(2)资金使用情况
截止到×××年××月××日,本项目新增投资实际支出资金×××万元,其中:
项目产品开发及试制 ×××万元
其中:购买仪器、设备 ×××万元
购置生产设备 ×××万元
贷款利息 ×××万元
流动资金 ×××万元
销售费用 ×××万元
基建×××万元
其他×××万元
合计×××万元
2、总体目标完成情况
(1)合同规定情况
(将合同中“总体目标”的内容原文照搬)
(2)实际完成情况
截止到×××年××月××日,本项目实际完成新增投资×××万元;企业资产规模达到×××万元,与立项时相比资产规模增长率达到
××%;企业就业人数达××人,其中因项目实施新增就业人数达××人。
3、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1)合同规定情况
在本项目执行期内,应实现:
累计销售收入 ×××万元
累计净利润 ×××万元
累计交税×××万元
累计创汇×××万元(如合同中无此项指标,可不写)
(2)实际完成情况
截止到×××年××月××日,本项目实际完成:
累计销售收入 ×××万元
累计净利润 ×××万元
累计交税×××万元
累计创汇×××万元(如合同中无此项指标,可不写) 与立项时相比,企业年销售收入增长率达到××%,年净利润增长率达到××%,年交税总额增长率达到××%。
(在此处用一到两段文字描述本项目产品的市场开拓与销售情况,包括销售网络建设、国际市场开拓、典型用户等情况,以及在开拓市场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
4、技术指标完成情况
(1)合同规定情况
(将合同中规定的`“技术指标”内容一一列出,具体指标见项目申
请材料的“项目技术与产品实现”一节。利用各自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创新基金网络工作系统”,在“申报项目管理”栏目中查找项目申请材料。)
(2)实际完成情况
×××年××月××日,经×××单位检测,本项目产品达到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为:
(将实际检测结果一一列出。如检测数据比合同中要求的多许多,只列出主要结果,但必须将合同规定的内容包含在内)
5、项目实施目标完成情况
(1)合同规定情况
(将合同中“项目实施目标”的内容原文照搬)
(2)实际完成情况
(将实际完成的内容一一对应列出。描述本项目产品的开发进度以及在项目实施期间所取得的成果情况,如本项目产品获得了发明专利证书要重点突出。)
四、本项目在国家重大工程中的应用或重大突发事件中的作用 (如有这两种情况之一,要具体说明本项目产品何时在何工程中得到应用,或在何事件中起到何种作用,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明材料。如无这两种情况,则此章节不要。)
五、基金的作用和效果
主要从通过创新基金项目的实施,对提高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加速新产品的开发与研制、促进企业产品的市场开拓、增强企业的筹融资
能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等方面描述创新基金的支持作用和效果。
六、企业未来发展构想
主要从产品开发、市场开拓、企业管理、企业发展规模(包括基本建设)等方面描述本企业近3~5年内的发展设想。
七、有关问题的说明
主要对本项目在执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或延期完成项目合同的原因加以说明。如有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也在此段一并加以说明。
版面设置:行间距:单倍行距;
字间距:标准;
页边距:左3.0厘米、右2.5厘米、上下边距为默认。
企业创新文化
摘要:目前我国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存在诸多弊端,突出表现为创新意识的匾乏,进而忽略企业的创新文化建设。具体表现为我国企业管理人员创新意识普遍薄弱,企业创新文化理论欠缺等等。企业是国家经济的核心,从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普遍较弱以及和国际上的企业对比可以看出,想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必须重视企业创新文化建设。对企业来说,要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既要构建科技创新的战略,更要注意培育与自主创新战略相适应的企业创新文化,最大限度地激发和保护广大员工特别是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与活力,以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
关键词:创新文化 企业文化 发展
一、企业创新文化概述
一、企业创新文化的概念
企业文化理论产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企业创新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一种类型,其定义也众说纷纭,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创新文化是以一种初始方式,在某一特定时期为了满足创新思想数量最大化的需要而培育的一种行为模式。
创新文化能引发几十种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公司内创造、发展和建立价值观和态度,能够唤起涉及到公司效率与职能发展进步方面的观点和变化,并且使这些观点与变化得到接受和支持,即使这些变化可能意味着会引起常规和传统行为的一种冲突。创新文化需要满足以下四种价值观和态度:公司管理者乐于冒险、公司所有员工的参与、激发创造性、共同的责任。
创新型文化是具有长期的、多样化、创造性和强风险意识等特点的,并以未来发展为导向的文化。
创新文化是一种培育创新的文化,这种文化能够唤起一种不可估计的能量、热情、主动性和责任感,来帮助组织达到一种非常高的目标。
创新文化是指建立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无论是技术创新、知识创新,还是制度创新、组织创新,都需要有相应的机制体系和文化环境。
所谓企业创新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创新及创新管理活动中所创造和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创新精神财富以及创新物质形态的综合,包括创新价值观、创新准则、创新制度和规范、创新物质文化环境等。
创新型文化就是能够激发创造力和创新的文化,有利于组织内创新行为的发生,能够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组织文化。因此我们对创新文化做出如下定义:创新文化就是指能够激发和促进企业内创造新思想、创新行为和创新活动的产生,有利于创新实施的一种组织内在精神和外在表现相统一的综合体,主要包括有利于创新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制度等。
二、企业创新文化的内涵
企业创新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创新和创新管理活动中所创造和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以及物质形态的总和。它拥有相当广泛的内涵。任何企业创新活动都是创新人才思想火花的结晶,以各企业只有占有相当数量的创新人才,企业的创新及创新行为才能得以发生与维持。企业创新文化就是一种吸引与培养创新人才,支持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创新效率的提高和创新成果的取得的企业文化。它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加强企业创新文化建设,就是要大力营造有利于吸引与培养创新人才的创新文化环境,推动企业的全面创新。
创新是企业生命之所在,能力之所在,希望之所在。创新文化是企业生存意识、危机意识、发展意识的集中体现,包括丰富的内涵。主要有:观念创新。观念创新是企业创新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其他创新的先导,没有观念创新,其他创新便无从谈起。观念创新最主要的是要求企业树立起知识价值观、竞争优势观、知识更新观等与时代进步相适应的新观念。技术创新。瞄准世界的科技前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调动企业广大干部、职工尤其是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持之以恒地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不断地吸收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成果,逐步缩小以至消除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这是众多企业的成功之道。它告诉我们,只有不断进行产品创新,才能永葆企业青春之活力。产品创新要求从产品的整体概念出发,重点是进行产品标准创新,产品品种、花色、式样创新,产品包装创新,产品品牌创新,产品服务创新。组织结构创新。即由过去的高耸结构逐渐向扁平结构转变,以加速信息传播速度,精简管理人员,提高经营管理效率,降低经营管理费用。决策方式创新。即由传统的家长,专家决策模式向集团决策、程序决策等现代决策模式过渡,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可靠性、降低风险。
三、企业文化、企业创新与企业创新文化间的联系
企业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增强企业生存发展能力。企业创新文化主要是指服从、服务于企业创新,并推动企业创新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包括企业和员工的创新精神、创新氛围、创新工具体系等,其特质表现为: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富于竞争、持续创新等。企业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和不断的自我否定、变革,从而提高企业生产力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企业创新、企业创新文化三者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企业文化包含企业创新文化,但企业文化有先进的企业文化与落后的企业文化之分,而企业创新文化强调的是一种先进的、积极的文化形态;企业文化是企业创新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制度保障,先进的企业文化,尤其是企业创新文化,对企业创新起到重要、直接的推动作用,同时,企业创新又会促进企业文化或企业创新文化的变革和发展。
二、构建企业创新文化的必要性
创新型国家、创新型企业与企业创新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科学分析国际竞争形势和国内发展阶段的基础上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把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一、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意义
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时代,而且未来的社会还会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发展和变化。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富兰克林说过:“停止了创新思维,便是停止了生命”。21世纪将是一个智力竞争、科技竞争,特别是创新竞争的时代。创新是现代企业经济活力之源,技术创新一直是经济发展和生产率增长的基本驱动力。但企业的技术创新不是孤立进行的,总要依赖创新环境条件。企业技术创新环境是企业技术创新潜力转化为实际创新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及动力所在,企业创新活动需要具有创新本质的文化来支撑,企业创新文化对企业技术起着内在的、无形的推动作用,加快企业技术创新首先要建设企业创新文化。
二、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功能
(1)导向功能 企业创新文化对企业整体及每位员工的价值及行为取向起到引导作用,赋予它们创新精神,使之符合企业所确定的创新目标。企业创新文化为全体职工确立的基本价值观、道德规范、企业精神等虽然是一种无形的准则,却创造了一个共同的文化氛围,能够把职工的个体行为引导到群体行为上来。企业创新文化一旦建立,就等于企业形成了自身系统的价值和规范标准。(2)约束功能 企业创新通过一种观念的力量、氛围的影响、群体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等区约束、规范、控制职工的个体行为的。企业创新文化的约束,不是硬约束,而是一种内在的软约束,一旦一个企业的群体意识、内部风气和风尚等精神文化内容具有了创新的特点,就会造成强大的、使个体行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产生心理共鸣,进而自我调整、控制自己的行为,自觉展开技术创新活动。(3)凝聚功能 企业创新文化被企业员工共同认可并接受之后,就会把全体员工团结在创新目标之下,调动企业内部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力量,进而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企业文化实际上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创造的群体意识,它所包含的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目标、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内容,均寄托了企业全体员工的理想、希望和要求,以及他们的命运和前途。(4)激励功能 企业文化把尊重人作为它的中心内容,以人的管理为中心,它对人的激励不是一种外在的推动,而是一种内在的引导,是通过企业文化的塑造,在员工心目中树立起创新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使每个员工从内心深处自觉产生为企业技术创新而拼搏的献身精神,形成对于企业创新发展的强烈使命感和持久驱动力量,激励企业全体员工不断追求技术创新。
企业创新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一种,它无处不在,无时没有,企业的一切现象,无不深深地打上该企业特有的文化烙印。它是企业一切创新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一切创新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
三 我国企业创新文化建设概况
一、我国企业创新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管理人员创新意识较薄弱
企业管理者的创新意识基本和管理者的学历成正比,和管理者的年龄成反比,但相比发达国家管理者的创新意识,还很薄弱。企业家调查系统通过对不同学历的经营者调查的结果是,平均有46.52%把创新作为主要的企业家精神;对不同年龄的经营者进行调查的结果是,平均有49.53%把创新作为主要的企业家精神,两者均未过半。在发达国家,绝大多数企业家均把创新作为成功企业家的典型特质,使企业家的核心精神,由此说明,我国企业管理人员对创新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2 企业内没有形成创新氛围
企业没有意识要创新必须使创新扎根于企业文化,使企业上下、全体员工都形成创新的文化氛围,因为企业创新文化是最利于创新的土壤,能够加速企业创新的发展,增强企业活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经营业绩的提高。由于企业创新文化是一个常常被忽略的课题,所以,关于建立企业创新文化的主体总是不明确。许多企业的员工都把企业文化的建树和创新归结为企业或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工作,认为企业或企业高层管理者是建立企业创新文化的主体,实际上这是一个片面的认识。建立企业创新文化的主体应是企业全体员工,只由依靠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企业内形成勇于创新、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勤于创新的创新氛围,从而建立企业创新文化。缺少创新经费的保障
目前,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没有建立企业创新文化的专项经费,而只对部分立项的科研创新项目有一定的经费支持,其支持额度与科研创新所需的实际经费相比仍是远远不足。我国总体创新经费的欠缺,使得创新成果缺乏,创新发展举步维艰,造成了整体创新能力不足,从而没有在全社会形成创新的文化氛围。4 缺乏有利于创新文化形成的社会环境
虽然有的人具有创新的思维、想法,但由于缺乏创新文化的大环境,他们怕失败、怕创新不能达到既定的结果、怕在企业中提出了自己的创新想法结果却导致的失败,使得许多创新思维在萌芽阶段就被迫流产,导致社会总体创新意识不足、创新人才欠缺、创新经费缺乏、创新成果稀缺,整体社会缺乏开放的创新文化环境,而在大环境欠缺的情况下要发展企业创新文化是非常困难的。
五、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内容
一、给员工自由
允许“来去自由”,多种成分杂交,为自由创新提供了自由竞争的条件,营造了有利于企业创新的文化环境,最大限度减少了妨碍信息流通和迅速行动的组织构造层次障碍,打破雇员间死板僵硬的只能按企业组织层次进行互动的模式。人与人之间可以自由交叉相互沟通,允许非正式群体的存在,使他们在自由沟通中产生创造的火花,企业文化有利于“创新个人”或“创新小组”给他们以特别鼓励和保护以保证成员的新思想及时得到研究和开发,奇妙的设想才有可能迸发出来,并因而付诸实施。企业意识到了给员工自由的时间去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必要时可以得到公司资金或人力方面的资助,这种自由融入到了企业的创新文化氛围中。
二、鼓励创新和宽容失败
企业创新文化建设是由若干个连续不断的创新项目组成的。企业的创新项目是企业经营管理者或企业员工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对产品、工艺、原材料、市场、组织以及制度等提出的更能适合企业持续发展的建议。对这些建议进行研究、实施便形成了企业的创新项目。既然是创新,就存在着成功与不成功两种可能性。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了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不仅能够接受一些奇思异想,鼓励创新,更能够宽容创新失败。传统的失败观,往往以成败论英雄,认为失败给企业带来的只是损失。能够正确对待失败的失败观,是指全方位、多角度,从新的视野去看“失败”,认为“失败”是新的起点,是合理的是机会是财富。所谓起点,是因为每次“失败”就意味着此路不通,另找一条路是一个新的起点会使人们离目标的距离越来越近。“合理”指创新环境的不确定,创新本身难度与复杂性,失败是难免的,也是合理的。所谓“机会”指如果坦然面对失败,人们就会大胆冒险,从而创造出更多的机会来。所谓“财富”是指失败中的经验与教训,恰恰是组织中非常宝贵的。所以要创新,企业就应当创造出一个自由宽松的人文环境,让“接收失败容忍失败”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理念。
三、决策机制公平民主
创新思想更容易在宽松、民主、愉悦的环境下孕育和产生。透明、公平、民主的决策机制让创新者直抒胸臆,坦诚相见,而不会由于惧怕权威而压抑自己内心的思想。公平、民主的决策机制体现了企业内员工竞争的公平,能够让员工通过自己对企业的贡献不但能获得满意的物质追求,更能获得人生价值的体现。从而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活员工的创新思想。哈佛管理杂志提出:要笼络员工的心,公平民主的决策过程比加薪更重要。
四、企业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核心,并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导向、规范作用。其凝聚力体现在企业的吸引力上,是一种能够使企业的大多数员工自觉地为企业奋斗的内在动力;而其导向和规范作用则体现了企业所提倡的最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崇高的价值取向所具有的一切硬性管理都不可比拟的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只有具备了积极向上、开拓进取、敢于胜利的企业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思想即出路”,创新精神是创新事业成败的关键,思想观念的创新是企业创新活动的先导。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发展、知识经济扑面而来的重要转型期,谁能首先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谁就能抓住变革时代所蕴涵的宝贵机遇而迅速发展。五、建设学习型企业
科技创新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无论组织还是个人,如果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想搞好科技创新是不可能的。企业是由人组成的集合体,很显然,要完成企业的科技创新目标,仅靠个体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还远远不够,群体的能动性、创造力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到科技创新成效的大小。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和调动企业全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呢?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个人的梦想只有通过组织才能实现,组织的发展必须以个人的发展为基础。换句话说,通过共同价值观念和目标的引导,科技创新群体将不仅仅是相互利益需要而聚集起来的集体,而是由具有共同的价值观、理想追求和精神状态的人凝聚成的团队。这样的团队成员对企业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科技创新充满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将个人利益同企业利益、国家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三者形成了命运共同体,这个命运共同体将不断激发出强大的创新力量。
因而,在建设企业创新文化的过程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把企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把广大科技人员的信仰、理想和心理、思维、道德等因素整合成企业共同愿景、创新理念、团队精神;把科技人员的奋斗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汇合成企业强大的科技创新动力,把企业建设成一个学习型的企业,在学习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学习。这样,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就会不断推进。
结 论
当前我国企业创新文化建设还存在众多的问题,如企业领导缺乏开拓意识,企业员工缺乏创新精神等。而企业是国家经济的核心,从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普遍较弱以及和国际上的企业对比可以看出,想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必须重视企业创新文化建设。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研究还是一个前沿课题,而且是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大多数的企业还是在摸索中建设企业创新文化。我国企业创新文化的建设整体处于一个落后的状态,但创新文化建设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日益明显。企业创新文化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应当始终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相伴。企业创新文化的建立需要理论的支撑,更需要企业制度的保证以及领导、员工的同心协力。企业创新文化的建设实际上是在营造一种激励员工不断创新的适宜氛围,在这个创新氛围中推动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创新的发展中形成企业所特有的创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