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师教学的心得
书法教师教学的心得1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学校开展了书法课程。由于我校的生源来自农村,学生的程度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学生在书写中存在不少问题:学生的书写姿势不正确,没有良好的书写习惯,书写不规范等。正是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具体的教学寻找一条可行之路,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心得。
从兴趣出发,营造良好氛围,小学生天真,可爱,好奇心强,也容易激发兴趣。首先给他们讲解了王羲之的故事,他利用自己字的`影响力,帮组老奶奶的风扇。可见一手好字具有多大魅力,具有多大的影响力。接着让学生欣赏。感受汉字形体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参与与热情。再有开展小组比赛,评选优秀“小小书法家”,并将好的作品张贴在教室周围,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书写,从基本技能入手。良好的写字习惯使学生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因此,教学中,我首先注重对学生基本写字姿势的培训。正确的写字姿势可以使身体各部位到舒展,轻松,也有利于身体健康和视力健康。其次,重视基本笔画练习。汉字是由最基本的横、竖、撇、捺、点、提、折、钩八种笔画组成的。写好一个字,就要写好每一个基本笔画,每一个笔画都须经历起笔、运笔、收笔三个过程。并给学生编些形象的顺口溜便于记忆。
从一开始就让学生练就扎实的基础,为今后的写字打下良好的基础,持之以恒,方有收获。硬笔书法的练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长久的坚持。因此,每天要求学生坚持临摹一小时,并要求在平时的汉字书写中注意巩固练习效果,同时,要求学生端正态度,认识汉字文化,民族文化的魅力,弘扬民族文化。只有将思想和行动结合起来,才会最终学有所获。
书法教师教学的心得2
我们立足于学生书写能力的提高、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养成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毅力,立足于创建有特色的艺术培训中心为出发点,将学生学习书法作为实施素质和艺术教育的一个方面。通过讲述书法渊源和字体演变以及中国的汉字文化,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书法艺术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明白书法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美学追求,人文精神,聪明才智,思想感情,明确书法是一种反映生命的艺术,是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粹。课程目标传承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通过书法训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及细心、耐心、静心地维持书写活动的能力。掌握正确的执笔、运笔方法和良好的姿势。掌握正确的笔划、笔顺和字体的间架结构。学会正确使用书法用具,并养成整洁的习惯。了解中国字的源流演变和中国文房四宝的文帖和读贴的兴趣。
1、“选”,即选帖,选字。练字总是从临帖开始的,初学者宜从正书(楷、隶、篆)学起,选择的字帖需做到点画准确正规,字形平稳严整,必须是名家名帖。唐代颜、柳、欧诸楷帖;汉隶《曹全碑》、《乙瑛碑》、《礼器碑》、《张迁碑》;秦小篆的《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皆可。其中欧阳询所书的楷书《九成宫》,可谓点画精到劲挺,结构安排合理,间架端庄标准,实践证明,初学者以此入手,易进入状态。但字体选择还应根据各自的兴趣为主。
2、“读”,即对字进行观察、揣摩。“读”字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指导,但重要的是“授之以法”,使学生能对字的造型予以初步的观察、分析、领会。可用“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去“读”,首先对字要有一个总的印象,是长是扁,是大是小,然后由整体到部分,分析字的偏旁结构以及整体字的结构(如汉隶是扁平结构,取横向势,篆书是上下细长结构,取纵向势)。笔顺笔划的.长短、粗细,乃至每个笔划起、运、收笔的占格位置或角度;最后总起来重新发现字的突出特点或容易偏差的地方,真正做到“目视,指划,心记。”
3、“摹”,即印字。用透明程度较好的白纸覆盖在范字或字模上仔细描写,好比手把手教字,摹写的字型与所用的田字格或毛笔练习用的米字格相配套,大小相合,力求学生做到一丝不苟,沉心静气,求质求量,手摹心记。不过这种教学方法一般不采用,只针对年龄较小的幼儿。
4、“临”,即对照着去写,应包括对临和背临两个步骤。
对临,这里边有一个转变的过程,即由帖上的字通过自己的眼、手、心,变成努力所接近的帖上的字,但只有在“读全、读准、读熟”、并有一定时间摹写训练的基础上,写得才越像,效果才越好,掌握得才越快。“临”时应注意做到:临与写的大小相当,先整体后部分;自查自纠,对比校正,养成习惯。毛笔字则需严要求,宁精勿滥,点画应准确精到,结构合理得体,反复性训练,方式方法力求灵活,并做到因材施教,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为主,也要突出对领会接受较快、感受力较为敏锐的学生的重点培养。
书法笔势教学心得
笔势教学心得。什么叫疾、涩呢?疾当然是快,却比快更多一层意思。快固然也有力度,但疾的力度更大些。如跑步,是快,也确是有力的,但疾可比之为冲刺,是挟着比跑更为有力的力度的冲。疾有如箭离弦,弹出膛。涩,看上去像迟缓,实际并不迟缓,只是似乎被阻滞,却在阻滞中挣扎、摆脱。慢,在速度上看,是不快;涩则不是不快,只是行动在小范围以内,动作不一定迟缓,只是不容易前行。常 用的比方是逆水行舟,负重登峰。如作为疾的准备,则有如射箭前的引弓,是在蓄着力,一当弦响箭发,挟力破空,疾如迅雷,力能破甲。涩,即是在小范围中做几个小动作。
时也应转成快、慢。
不过在实际书写中,我们可以发现,笔在运行中,并不总是只有疾、涩,有
快,本身便有力,无力则不快,这是容易理解的。问题在这“慢”字。慢和缓有差别,缓当然是慢,缓则无力,慢,不一定无力,只是速度不如快。在诸多的书法家或习字的人群中,几乎都可以看到有些人运笔如飞,有些人则运笔如步行。有些人一点钟能写七八十个中、大楷,有些人一点钟只能写四五十个中、大楷,这与各人的秉性和习惯有直接的关系。但写得快的人,笔画未必能含内力,写得慢的人,笔画很可能笔笔有力。这恐怕已是常识。可见慢,并不一定无力。我们把速度低、写得慢的人,笔画很可能笔笔有缓,也即迟缓。迟缓则必然无力。譬如写长撇,有人心中有些犹疑、一有犹疑,行笔必然迟缓,行笔迟缓,笔下自然乏力。而长撇必须写得迅疾、痛快方能有力。慢,不是因犹疑而成,只是习惯上速度不如快而已,所以仍能写出富含内力的撇来。这一点,可以以古代的许多碑帖来证明。古代碑帖经历史的淘汰、人为的筛选,能留到今天,无不属于上乘作品。上乘作品,必然势足气充。而写这些碑帖的书法家,有行笔如飞的,也有行笔如步的,而其作品同样势足气充,岂不是足以说明行笔慢,只要不是缓,仍能写出富含内力的笔画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