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建设区社会治理中心的情况报告范本
关于建设区社会治理中心的情况报告范本
区政府: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及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我区更快更好地开展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经区委政法委班子研究讨论,结合本区实际情况,建议整合相关部门现有资源优势,搭建起集制度化、信息化、智能化、网格化于一体的区社会治理中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建设区社会治理中心的必要性
2018年6月4日,中央政法委秘书长陈一新在新任地市党委政法委书记培训示范班开班仪式上首次正式提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概念。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吹响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号角。2019年12月,在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会议上,讨论通过了《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为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法路径。省委政法委随即申报了全国试点工作任务,并把xx市列为第一批试点地市,要求按照试点工作任务,到2022年基本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市委政法委xx书记也作出明确指示,xx区、xx区作为全市综治建设先进地区,必须扛起试点工作的任务重担,力争在2020年底初步实现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为全市推开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提供建设经验。近几年,在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由政法委牵头组织,经过相关各部门的积极配合,我区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群众接待中心“四位一体”综治建设模式已初步形成,并在矛盾化解、信访稳定、隐患排查、服务管理、应急处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对照中央提出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总要求,我区在集成运行、信息处理、智能应用等方面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促使我们应该立足实际着手做好破题工作。因此,打造一个有记忆、可感知、会思考、善指挥、能战斗的社会治理中心,既是贯彻国家顶层设计的形势所迫,也是落实省、市试点任务的要求所需,更是实现我区社会治理能力和体系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二、区社会治理中心发挥的重要作用
区社会治理中心作为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大脑”,在加快系统集成、数据融合、技术提升和力量整合的进程中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指挥中枢作用。一是实现综合治理体系共建。建设综合指挥中心可以有效解决部门之间指挥体系乱、资源整合难、社会服务散等问题,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群众参与的综合治理体系,十指紧握、合力出击,把分散的优势聚起来、用起来。按照“部门所需、群众所盼”的原则,汇集涉及各行各业的监管信息及综治相关信息,所有成员既是参与者,也是建设者,可以提高整体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热情度,实现优势互补、分类推进、快速处理,推动治理责任由“虚”向“实”的转变。二是实现视频监控资源共享。我区各行业、各部门之间视频监控目前大多处于布局分散、各自为营的现状,不能完成实现互联互通,造成区域实时监控能力较弱、综合应用能力不强。通过综合指挥中心视频平台把所有视频资源整合在一起,搭建起以公安机关视频监控网为主体,政府职能部门的行业视频监控网为辅助,乡镇、街道、企业、商铺、娱乐场所、重要区域等社会面监控网为补充的监控体系,24小时监控画面实时传入平台,有效提升公共场所管控、重点部位及人员监管、案件分析研判、警情快速响应等能力。同时,各职能部门通过申请授权,可以实现常规检查与远程监管的双应用,能够节省大量地人力、物力及财力,推动监控作用由“弱”向“强”的转变。三是实现基础信息平台共创。综合指挥中心信息平台汇聚多部门、多行业、多领域基础信息,通过微信公众号、区长电话热线、网络问政等平台,收集民意反馈的热点难点问题,汇总整合为满足各种需求的“柱状图”“饼状图”“趋势图”,形成涵盖面广、信息量大的“大数据云平台”。这种用综合数据指标来说话、来分析、来预警的模式,更容易掌握经济、民生、农村等领域的矛盾变化,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推动治理信息由“堵”向“畅”的转变。四是实现网格管理服务共用。通过综合指挥中心地图应用功能,我们将区域每个乡镇的村屯、街道的小区航拍画面进行标注,点开图层,可以直观看到每家每户的基本情况以及社会面视频监控情况。一旦发生突发情况,通过视频连线直接可以通知附近的民警及网格员到现场进行处置。比如,我们把消防指挥中心接警功能融合进综合指挥中心,出现火灾警情,第一时间通知属地网格员按照规定流程,提前做好事发地点交通引导、安排就近取水位置等工作,最大程度降低火灾给群众带来的损失。同时,对网格员进行统一管理,实时定位工作活动轨迹,收集每个网格员调解、排查、服务、宣传等工作信息,为年末考核工作提供打分依据,制定奖惩办法,提高网格员工作积极性,推动网格服务由“散”到“精”的转变。五是实现治安隐患问题共管。综合指挥中心在汇总信息的同时,将排查出隐患信息进行自动预警,按照部门职责,分类移送预警信息。如遇到复杂问题,可以通过多部门协作联合执法的方式进行处理,并将解决情况传送回指挥中心,形成问题发现、问题移送、问题处置、问题反馈的闭合回路,推动治安排查由向“简”向“全”的转变。
三、建设区社会治理中心的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共建共治共享的指导方向,突出体制创新、机制完善、制度建设,充分融合各部门资源优势,全力建成制度化、信息化、智能化、网格化的区社会治理中心,为推动全市社会治理现代化不断提供新经验、贡献新方案。一是以制度化建设为核心,增强社会治理中心聚合力。建立完善党委领导体制、政府负责体制、部门协同体制、群众参与体制,打造以公安、综治为主体,城管局、民政局、文体局、信访局、消防大队、农业农村局、应急管理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治理体系。设置矛盾调解、心理服务、视频监控、治安研判等功能,制定领导坐班、信息集成、流转交办、会商研判、舆情预警、联席指挥、联防联控、台账管理、定期督办、应急处置等运行机制,形成统筹利用、统一指挥的数据共享平台,做到事务联办、矛盾联调、人员联管、治安联防、问题联治、平安联创。二是以信息化处理为保障,增强社会治理中心统筹力。搭建数据集成平台,实时汇聚部门基础数据、网格采集数据、政法专业数据、治安稳控数据等党务、政务、警务、勤务、事务信息,构建社会治理“数据池”,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联共享。打造风险预警平台,通过平台专业的数据分析,第一时间发现风险、控制风险、化解风险,推动事后处理向事前预测预警预防转变,努力实现防患未然、快处即然、妥处已然。建设综合指挥平台,突出平战结合,建立纵向贯通、横向联通、信息畅通的综合指挥体系,减层级、简流程、快处置,提升日常管理效率,优化社会治理方式,增强应急指挥能力。三是以智能化应用为牵引,增强社会治理中心驱动力。在充分发挥龙江视联可视、小鱼易连可见、综治助手可查、研判中心可控作用的基础上,应用大数据、云系统、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融合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油田企业智慧指挥系统、信访案件流转系统等平台,打造更加智能、更加完备、更加全面的社会治理新平台。把“雪亮工程”建设与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社区有机结合起来,在油田重要部位、校园周边地带、企业生产车间、公共重点区域、村屯监视死角安置高清摄像头,监控画面实时传入指挥中心,增强社会面的管控能力。四是以网格化管理为支撑,增强社会治理中心服务力。打破各部门、各单位的原有网格划分,实行统一编号、统一管理,在划分378个乡镇网格、182个街道网格的基础上,将油田领域、中小学校同步纳入网格管理,由相关部门负责人任网格长,打造一支能调解、能排查、能办事的千人网格专业队伍,力争做到多“员”合一、一“员”多能,实现人在网格走、事在网格办。开展心理咨询师、法律明白人、社区民警、义务巡逻队、平安志愿者进网格行动,在矛盾调解、信访化解、法律服务、治安稳控等工作领域发挥实战作用,不断延伸网格公共服务触角,推动形成各方社会力量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共治格局。
四、建设过程中需要协调解决的具体事项
为保障区社会治理中心顺利落地建成,发挥平台最大效能,我们充分考虑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困难和挑战,需要区委区政府统筹协调各相关单位,统一建设思想,整合优势资源,分工配合协作,形成工作合力。
一是关于组织保障的问题。为更好推进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统筹全区资源创建综合指挥平台,建议区委区政府成立由区委书记、区长任“双组长”,区委政法委书记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各相关部门的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和特色清单,建立健全区域社会治理考核体系,以责任落实倒逼区域社会治理任务执行力、落实力和创新力。
二是关于场所保障的问题。我们通过前期走访调研和评估调查,考虑到现有场所无法满足创建综合指挥中心建设的现实问题,现需征求区委区政府的同意,初步打算在区信访局楼后建设占地500平方米左右的社会治理中心,用于搭建各相关部门业务平台,实现资源整合,共同在社会治理领域发挥作用。
三是关于资金保障的问题。建设社会治理中心场所、硬件设备购置和软件平台开发初步预算需要资金300万元左右,我们在考虑采取设备分期付款、争取企业投入等办法最大限度地缓解财政压力。目前,据我们初步了解,市委政法委已经开始搭建社会治理中心场所,并与软件开发公司进行了洽谈。商定后,我们就可以共享市里的软件平台,只需再进行完善和补充就行,省去了大部分软件开发费用。
四是关于人员保障的问题。我们计划把原有的10余名数字城管管理人员、公安指挥中心工作人员补充到社会治理中心。同时,区委政法委选派科级干部负责中心的日常管理工作,就可以保障中心的正常运转,无需再额外聘用工作人员。
以上情况仅是我们建设区社会治理中心的初步打算和想法,具体的实施方案还需要各相关部门细化措施、完善机制、落实责任。我们坚信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能够尽快完成区域治理现代化的各项工作任务,早日建成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惠民利民项目。
xx区委政法委2020年4月14日
第二篇: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思路:区2022年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思路
2022年,X区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达标验收为目标,深化基层社会治理“一Ο工程”,构建完善“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社会治理体系,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一)建好“一个中心”——综治中心,打造“大综治”工作平台。
建强区级,升级完善社会治理信息系统,拓宽部门单位派驻范围,强化协调调度、督导考核,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解决”;建优镇街,统筹整合政法单位和职能部门基层资源力量,落实“镇街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实现群众诉求集中受理、分流、化解“一个窗口对外”;建实村居,完善矛盾纠纷调解团队,健全联动化解、双向评议机制,推动区级、镇街资源力量下沉一线,就地解决群众反映问题。
(二)织好“一张网络”——网格化服务管理,实现社情民意全掌握。
多网融合,开展“网格+乡村治理、城市安防、文明创建、市场监管”等领域大联动,统筹协调、一网运行,推动全区重点工作任务在网格中落地见效。规范管理,完善部门业务指导、镇街具体管理、区镇工作考评监管体制,加强网格员教育培训、绩效考核,提高网格员履职能力和工作质效。强化奖惩,探索实行社区专职网格员纳入社区工作者队伍管理、农村网格员专职化和薪酬增长等职业晋升机制,落实不合格网格员退出制度,推动网格员履职尽责、发挥作用。
(三)深化“一项机制”——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实现矛盾化解在基层。
强化源头预防,构建以社区(村)为基本单元的矛盾纠纷调处体系,建立“一律两员三官五老”调解团队,健全“一平台五机制”,实现群众诉求调处“最多跑一地、最多访一次”,就地化解。强化有解思维,落实区、镇、村主要领导定期调度研判初信初访情况和领导干部公开接访下访、包案责任制,提高初信初访办理质量。强化法治思维,开展积案攻坚、治重化积、重复信访专项治理行动,坚持打化结合、以打促化,有效压减进京访量。强化联动化解,加强智慧调解平台和品牌调解工作室建设,扩宽专职人民调解员派驻领域,在矛盾纠纷相对集中的住建、物业、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领域成立行业调委会,就地及时化解矛盾纠纷。
(四)完善“一个体系”——立体化安全防控体系,筑牢公共安全防线。
深化“雪亮工程”建设,强化数据整合、资源共享和实战应用,提升视频监控资源利用效率和研判水平。开展系列专项打击行动,建立完善扫黑除恶、电信网络诈骗等常态化打击整治机制,保持对违法犯罪高压态势。加大社会面巡防管控力度,加强重点单位安全保卫,适时启动一级巡防勤务,提高见警率、管事率。强化重点群体管控,实行“一人一策”“一人一专班”建档管理,压实责任,不出现失控漏管。加强网络舆情管控,强化值班备勤、应急处突和疫情防控,实现各级“两会”、冬奥会和党的二十大等重大活动期间全区社会安全稳定。
(五)推进“一个工程”——基层平安创建工程,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
围绕“七无”目标、“四无一有”标准,深入开展“平安社区(村)”“青少年零犯罪零受害社区(村)”“平安网格”“平安信用家庭”等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实现“八小工程”村居全覆盖,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
第三篇:如何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
如何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
2019年11月13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其中,“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提法,受到广泛关注。本期我们特邀3位专家学者,一起来谈谈如何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
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
主持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对于“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一提法,您是怎样理解和认识的?
杨开峰:共同体意味着成员之间主体地位平等、决策程序民主、资源配置公平、结果共享正义。首先要明确,尽管存在利益格局分化和社会主体多元化,但是矛盾是共同体成员之间的,是人民内部矛盾,我们要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机制。
其次,“人人有责”解决的是意识问题。政府要转变观念,强调人人参与不仅是因为政府资源有限,更重要的是社会治理格局正在转型,这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体现。同时,公民应该有规则意识、法治意识和参与意识,认识到参与公众事务既是宪法赋予的权利,更是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第三,“人人尽责”解决的是行动问题。一方面要用制度保障“人人尽责”的可能性、有效性;另一方面政府要给予社会组织、社会力量和人民群众更多的信任支持,完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调动社会主体的积极性。
第四,“人人享有”解决的是结果问题。要完善相关制度,保障人人享有、人人满意。这既包括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也包括化解矛盾冲突、照顾各方利益,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城乡之间、地域之间、群体之间、家庭之间更加和谐。
郁建兴:这一提法标志着我们党对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已经有了更高标准的战略规划。过去我们讲“社会治理”,通常都假定治理的主体是政府,对象是社会,是“政府的社会治理”。而社会治理的成效、对社会治理成效的评估,大多停留在政府考核的层面,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关系不是很大。
“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传达了一个非常清晰的信号:当代中国的社会治理将迈向党委、政府、社会、公众共同治理的新局面。进一步说,社会组织、广大人民群众不仅需要在执行阶段参与社会治理,更要共同规划社会治理的目标,共同设计社会治理的政策,共同探索社会治理的工具,共同开展社会治理实践,共同评估社会治理成效。
何艳玲: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强调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对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回应,也强调人民的主体性和责任感。
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结构,社会需求与公共服务供给之间日益凸显出不匹配、不兼容的地方。如何通过治理变革和机制创新来弥合两者间的“缝隙”,需要重新思考。“人人有责”回答“谁来管”的问题,即由谁来主导和参与。“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三个“人人”互为因果、环环相扣,为探索新时代社会治理之道提供了系统方案。
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有三个关键点:首先,党建是引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要充分发挥党在社会治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其次,制度是保障。强化各级政府抓好社会治理的责任制,引领和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再次,落地于社区。社区是社会治理的主阵地,也是人们最能体验到美好生活的空间。这就要求政府的工作重心向下、方式多元、能力提升。
改革机制、创新方式、协同治理
主持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而要真正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还须克服哪些痛点、难点?
杨开峰:一是政府观念和体制机制还须改革。有些地方对建立社会治理新格局的认识不到位;有些基层政府权责失衡;部分地区社会矛盾的化解诉调机制不够有力,大量矛盾纠纷没有被消除在基层。
二是协同治理手段缺乏。
食品安全、医疗安全、生态环境保护等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严重影响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但是这些问题往往超出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职责与能力范围。三是应对新型社会风险形势严峻。
新型社会风险不确定性大,难以预测,传播迅速而广泛,容易造成金融风险等。特别是网络社会的兴起,使社会舆论、社会情绪、社会行为的机制发生变化,网络犯罪成为第一大犯罪类型,传统社会管理模式面临挑战。四是社会组织的权能还比较薄弱。
社会治理社会化程度较低,行业自治组织、群众性组织发展不充分,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在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方面表现还不突出。五是多元参与方式有待创新,公民意识有待加强。
特别是人口流动频繁的地方,社区认同感弱,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淡薄,能动性难以有效调动。郁建兴:一方面,要解决一个关键问题:激励机制的形成和完善,即如何让社会组织、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自发地、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共同治理中来。而解决问题的核心是如何划分责任。我们都知道公共池塘的悲剧,因为没有人知道自己到底享受了多少池塘资源,造成了多少污染,所以没办法精确地知道每个人需要承担的维护责任。我们的社会治理也是一样,如果没有办法在操作层面上划分主体责任,那么社会治理将始终是政府的社会治理。
另一方面,要处理好两对关系。一是顶层设计和地方创新的关系。顶层设计明确改革方向和边界,为地方自主创新提供操作空间和制度保障。而地方在此基础上和既定边界内,因地制宜探索治理模式。二是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迅速营造多元治理的格局,通过行政推动的手段,选择性地“培植”一些典型。这种“拔苗助长”的方式,不但不能促成社会治理的内源式发展,反而削弱了政府与社会、民众的整体互动。所以,推动社会治理应该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提高政府以外的社会治理主体的能力和水平。
民主协商是独特优势,科技支撑是突出特点
主持人:十九届四中全会发展了十九大的理论成果,在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方面增加了“民主协商”和“科技支撑”的要求,您怎么理解民主协商和科技支撑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何艳玲:民主协商是基于对“共同”的理解与挖掘,分层次有重点开展工作。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打造,关键是要实现对“共”的理解,它包括三层含义:共同的利益诉求、共同的商议机制、共同的行动规则。具体而言,一是要对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的共同诉求和意见主张进行判定和识别,寻找三者之间的“最大公约数”。二是共同利益诉求是可商议的,可以通过平台搭建和机制设计,弥补现行管理体制和反馈渠道的不足之处。三是共同的商议结果是可落地的,各主体根据对协商结果的呈现、评估采取共同的行动。
科技支撑是技术治理的重要呈现。对于社会治理格局的打造,科技支撑最大的好处在于能够实现信息的交流互通。一是打破政府职能部门间的信息壁垒,缓解政府管理过程中自身的结构性紧张,比如职能部门空心化、基层政府工作部门化等。此外,社会事务的复杂性要求建立部门间的横向联合机制,这就需要用科技手段打造跨部门甚至跨行政区划的信息平台。二是打破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壁垒。政府职能部门管理的“点”与社会事务的“面”之间不对应,垂直部门专业化的职能设置与社会事务的多样化变动性之间无法匹配。这就需要信息技术补足两者的差异,通过网格数据的收集和精细化治理,熟知民生民情。
杨开峰:民主协商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解决基层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办法,是坚持群众路线的必然选择,是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然要求。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目标模式是党领导下的基层多元共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民主协商、依法办事的有机统一。
科技支撑是现代社会治理的突出特点。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生产力问题,是社会本身发生深刻变化的折射,不断冲击和改变社会的边界、结构、关系、机制和认知,也深刻影响了社会治理的客观基础。社会治理的对象、理念和方式正在发生变化,新的治理问题不断涌现;同时,新兴科技为治理带来广阔的潜力和可能性,为解决一些长期积累的痛点、难点问题带来机遇。我们需要利用科技手段来重塑治理边界、改善治理结构、创新治理工具、改革治理方式,增强社会治理的执行力,提升社会治理的治理效能。
打造基层社会治理的浙江新样本
主持人:从“枫桥经验”到“三治融合”“息事无讼”等,浙江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方面走在前列。新时代,浙江如何发挥“三个地”的独特优势,结合实际,探索打造基层社会治理新样本?
杨开峰:继续强调党建引领,建立更全面、更有效的党委、政府与社会力量凝聚合作的体制机制,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横向联动整合社会资源的功能。
持续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政府部门是治理的主体,也是治理的对象,是社会治理的参与者和服务者。要努力向服务型政府、高效政府和法治政府转变。
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大局中改善社会治理。要把社会治理同浙江其他领域的治理实践结合起来,比如同“最多跑一次”改革结合起来,同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同数字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等。
建立科学评估体系,不断总结经验,实现持续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怎么样才算现代化?社会治理能力怎样才算现代化?我们怎么能保证行进在正确的道路上?评估、问责、学习必不可少。
郁建兴:一项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经验,是因为它具有超越属地治理特征的普遍性。社会治理实践要成为经验,除了完善的治理体系之外,还需要与之匹配的治理能力。制度容易学习和复制,而能力的培养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时间的积累。
无论是“枫桥经验”、民主恳谈会,还是“三治融合”“息事无讼”,它们的背后都是一批又一批基层精英在灵活运用制度。所以,浙江省作为当代中国众多治理经验的发源地,想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进一步领跑全国,除了在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上总结经验之外,更需要去思考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经验和方法。“最多跑一次”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扩散,给浙江省各级政府总结治理经验提供了重要样本。“最多跑一次”改革不仅注重制度和机制的设计,更在如何提高干部和群众的数字化思维和能力上,为其他地方政府提供了重要参考。唯有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双管齐下,浙江智慧才能走出浙江,成为浙江经验,为中国方案贡献浙江智慧。
第四篇:青岛市黄岛区社会治理中心——网格化管理参观报告
机关事务模拟实习报告
课程:机关事务模拟学院:文法学院姓名:来子强班级:行政管理学号:2016-07-
21-***
总纲
2016年7月21日星期四,由文法学院公共管理系组织,行政管理2015级两个班到黄岛区社会治理中心进行机关事务模拟——网格化管理的参观学习。
一、实习安排
(一)参观人员
公共管理系系主任刘老师,以及费老师等四位老师 行政管理2015级两个班全体在校学生
(二)参观时间
2016年7月21日星期四 9:00-11:00
(三)参观地点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开发区长江中路359号黄岛区社会治理信息中心
督两大体系,通过构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信息平台,推动问题的及时发现、快速处理和有效解决,实现了区、专业部门和监督员的三级联动、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黄岛区打破原有社区领导“分管制”,将各社区划分成若干网格,实行“网格长”负责制。(即全区作为一个大网格,社区为中格,每个片区作为小网格),按照“服务相当、方便管理、界定清晰”的要求,将黄岛161个社区划分个网格,建立“网格长(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兼任)──网格员”的网格管理形式。
可统筹整合全区各类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资源,有效汇集相关数据和需求信息,实现了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协同办公,简化了群众办事环节,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城区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工作试点开展及信息系统模拟运行2年,共征集群众意见一百多万条条,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多件,切实把问题解决在苗头,化解在初期,构建起了“党建引领、平台支撑、三位一体、开放互动”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新模式,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好评。
最后,李主任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并进行了总结
城市网格化管理,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社区网格为单元,社区工作者实现由“专人专职”到“一岗多能”转变,由网格长制定网格工作人员的“三活”(即社区工作人员对责任网格的工作对象和工作资源准确掌握,成为本网格的“活户籍、活档案、活地图”)、“四清”(即每个社区工作人员要对所负责区域的情况掌握到位,做到“家庭情况清、人员类别清、区域设施清、隐患矛盾清”)、“五到家”(即走访帮扶到家、意见梳理到家、感情沟通到家、工作细致到家、好事实事办到家)工作标准,理清网格工作人员工作职责范围和工作规程,便于社区工作人员月度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通过社区“块”和行业“条”的管理相结合,建立指挥、监督两大体系,及时发现、快速处理,有效解决城市管理问题的一种城市信息化管理新模式。贺国强考察系统后指出:网格化管理系统整合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资源,强化综治维稳机制,既是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创新,也是基层党建的创新。
通过社区“块”和行业“条”的管理相结合,建立指挥、监督两大体系,及时发现、快速处理,有效解决城市管理问题的一种城市信息化管理新模式。最后指出:网格化管理系统整合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资源,强化综治维稳。
三、实习心得体会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