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教学目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一、对“三维目标”的理解
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假如把语文素养比做一座大厦,由三维目标构成,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上层建筑,基座稳固了,语文教学的根基才不会产生动摇,“上层建筑”也才能发展得越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重要的一维,没有它,将使语文教学回到课改前的状态,仍然是人文性的缺失。没有“过程和方法”的目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目标也将难以落实。在兼顾其它二维的情况下,知识和能力的坚实牢固,是语文新课程追求的更高层次的目标。
二、“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落实
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经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获得进步与发展,使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实行有效教学,落实三维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主体参与的有效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成定论。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是怎样引导学生有效参与自主学习并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1.首先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情绪上的安全感。其次是建立一个温暖的、学生能彼此接纳和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让学生拥有安全的心灵港湾,能够在同伴的鼓励中,教师的期待下,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实现既定的学习任务,促进个人的进步和成长。
2.教师要学会赞赏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要乐于给予学生需要或渴望的额外帮助。
3.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履行责任的能力。学生有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能够胜任独立学习及合作学习中分配给自己的学习任务。
4.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灵感。
(二)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三维教学目标必须具体,才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把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化,应包括以下内容:
1.教学对象。
2.学生的行为。
3.确定行为的条件。
4、程度。
(三)教学内容的问题化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提炼问题给学生,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把学习过程变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的实践化
语文实践包括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也包括情感的体验,兴趣的培养。如阅读教学,我们可以课文的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思考、想象、接受文章的情感熏陶,同时完成对词句的感悟和阅读方法的学习。习作教学时,我们仍然可以情感为线索,引导学生在取材时联系生活世界,激活想象世界,在构思、表现时倾诉情感,表达情感,在评价时对情感的表达进行反思,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准确,更加具体,更加生动形象。
(五)教学指导的方法化
1.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指导。
陈述性知识也称描述性知识或记忆性知识,教科书中大量的课文可看作是陈述性知识,从语言积累的角度来说,主要是熟读成诵。教师应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朗读方法和熟记方法掌握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2.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指导。
程序性知识也叫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阅读教学中程序性知识的引导,要引导学生经历初读感知──精读感悟(体验)──复读升华和熟读成诵,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领悟重点词句的步骤方法,如重点语句先理解字面意思,再联系时代背景,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言外之意,体会思想感情,然后体会句子的表达方法。又如习作指导,要引导学生在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下功夫,学习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等方法。
3.策略性知识的学习指导。
策略性知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情景中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它不同于圈画、批注、评点等具体的学习方法,而是由学习方法、学习调控和多元认知等要素构成的监控系统。随着年级的升高,老师要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明确每次要从教科书学到什么,要利用哪些资源和怎样利用这些资源,要采用怎样的学习策略才能达到学习目的等。
(六)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教学目标的“多维”决定了教学评价的“多元”,既要评价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又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还要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交流反馈时,老师既要关注学生答案的正确性,又要关注学生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又要关注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对知识的兴趣的程度和对学习的专注程度,可用表示赞赏或用委婉的批评给予评价。对学生流露出来的价值倾向,即使是错误的,老师也不要压制,应该耐心地问一问学生为什么这样想,然后给予疏导。实践证明,只有多元的教学评价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才有助于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维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是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它能否尽快取得成效,取决于我们对它的认识的深入程度,取决于对有效教学策略、方法的整合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