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落实三维目标,构建长效课堂
——浅议小学数学三维目标之落实
【摘 要】:在实施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能否实现“三维”目标,提高教学效果,事关新课程改革的成败。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落实“三维”目标,提高教学效果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人教教材的要求和特点,总结了几点看法:首先要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理清关系;其次要关注学生生活情感,促进孩子们健康和谐发展;关注结论更关注过程,强化学生的亲身体验;另外还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和方法,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关键词】:新课程
“三维”目标
情感体验
所谓三维目标是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是我们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它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有了重要的载体和坚实的操作性基础。新课程标准指出:三维目标的核心是人的发展,我们实施三维目标必须强调它的统一性,即: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学生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运用一定的方法解决问题都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同样道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总会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和态度。所以,我们说三维目标应该是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相互孤立的三个目标。从数学学科的角度讲,实现三维目标是既要促进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为此,我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科学合理地实施三维目标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分析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我们不难看出:一方面是学生被动性学习、适应性学习、机械性学习、封闭性学习、强制性学习的现象还在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另一方面是部分教师在“开放”的理念“指导”下,不顾班级授课制的现实,一味追求不符合实际的所谓“开放”,造成课堂教学中的目标定位严重偏离数学教学要求。
1、明确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在结构和表述语言上都有变化。根据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数学课程标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进行了分解和重组,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细读《标准》可知,这四个方面的目标并非纯粹的并列关系,其中含有相互间的融合与渗透。如在知识技能目标中,多次出现“经历„„..过程”,即在某一个方面的目标中,蕴含了其他方面的目标。
2、正确理解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知识技能目标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方面的目标(过程性目标)应该是一种相辅相承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关系。关于这一点,《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已有明确阐述:“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这就是说,一方面,知识技能目标是实现发展性目标的基础和依托,因为任何过程性目标的实现,都要通过对一定的具体教学内容的学习为载体来进行,如果脱离了具体知识的学习,任何“过程”都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失去价值;另一方面,过程性目标是实现知识技能目标的中介,因为任何知识和技能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学习形式和学习过程来获得。因此,我们应该牢固树立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意识,并在教学活动中努力促成各个教学目标之间的协调统一和相互促进.为了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教师要做到:(1)教学目标有新突破,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科学、全面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基本出发点。
(2)教师努力营造让学生爱学、乐学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能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教学环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3)精心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力图给学生提供“再创造”的通道。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生活化的语言,转化成数学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去学习、去领悟。下面我来谈谈个人认识:
[现象一] : 在一些课堂上,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中,教师为了突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尽其所能地创设了各种“生动”的教学情境,安排了大量的游戏、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等活动,并在教学中不时地加入一些贴标签式的“道德情感教育”,课堂上学生兴趣高涨,气氛热烈。然而在“热闹”之余,往往看不到教师在知识与技能形成的关键处给学生以必要的引导和点
拨,学生在实践活动之后缺乏理性的总结归纳,很多课堂上没有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作业的时间。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成绩检测时,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往往达不到《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不少教师由此深感困惑:我在教学中如此尽力地体现新课程理念,为何在教学质量上事与愿违?
[现象二] : 课程改革在我县正式实施已近两年,但在一些教师的教学中,仍然表现出只追求知识技能单一目标的倾向。看其教学设计,难见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与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表述;观其课堂教学,基本沿袭传统模式,学生主要通过听讲或简单的问答去接受知识。一节课下来,除了被动接受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生在其他方面鲜有收获。
[反思]:产生以上两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一是教师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认识不足;二是对三维目标间的关系把握失当;三是教学目标游离于教学过程之外,没有得到落实。
“现象一”暴露出对知识技能目标的忽视,导致教学只有热闹的过程,学生没有掌握后继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一种华而不实、无果而终的教学;“现象二”则反映出教学中过程性目标的缺失,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的发展严重受限。
以上两种现象反映了当前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两个极端,它们都偏离了课程改革的正常轨道,若不及时纠正,将严重影响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
[对策]
一、加强理论学习,深入理解课程目标
1、明确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在结构和表述语言上都有变化。根据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数学课程标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进行了分解和重组,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细读《标准》可知,这四个方面的目标并非纯
粹的并列关系,其中含有相互间的融合与渗透。如在知识技能目标中,多次出现“经历„„..过程”,即在某一个方面的目标中,蕴含了其他方面的目标。
2、正确理解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知识技能目标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方面的目标(过程性目标)应该是一种相辅相承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关系。关于这一点,《数学课程标准》中已有明确阐述:“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这就是说,一方面,知识技能目标是实现发展性目标的基础和依托,因为任何过程性目标的实现,都要通过对一定的具体教学内容的学习为载体来进行,如果脱离了具体知识的学习,任何“过程”都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失去价值;另一方面,过程性目标是实现知识技能目标的中介,因为任何知识和技能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学习形式和学习过程来获得。
二、在教学设计中整合三维目标,体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鉴于以上分析,教师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就应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两方面着眼,突出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现以实例说明: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材第九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教材分析:本课含有以下教学内容:(1)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2)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应用。首先,这两个教学内容显然直接对应了本课的知识技能目标。但仅仅看到这一点是不够的,因为教材中还蕴涵着丰富的发展性目标因素,即在推导公式的时候,如果不是由教师包办,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就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并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
1、使学生初步掌握平行四边形的计算方法,能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2、通过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操作实践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并初步感知平移、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以上的教学目标中:第1条属于知识技能目标,它含有“理解并记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和“会用公式进行计算”这两个具体的目标。第2、3条则体现了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过程性目标。
显然,此教学目标避免了前面所述两种现象中目标缺失不全的弊端,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
三、围绕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在过程中落实目标
教学目标一经确立,教师就要根据教学目标去组织教学内容,选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一切教学活动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去展开。
例如,根据前面确立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的教学目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就应该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以复习长方形面积公式引入新课。(“转化”的起点)
2、进入探求新知的环节后,可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 的求法,再通过合作交流和教师的引导,明确转化的方向。
3、动手实践,完成转化。让学生通过剪、移、拼等操作活动,完成平行四边形到长方形的转化。此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延高剪开”的必要性。(转化的关键)
4、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教师应作小结并再现公式的推导过程,同时启发学生去感悟平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落实数学思考目标)
5、保证课堂练习的质量和时间,以使学生牢记和熟用公式。同时,教师要根据课堂交流和作业反馈信息,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度进行量化检测。(落实知识技能目标、解决问题的目标)
建构主义认为,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应该是由兴趣、知识、记忆、情感、感知、反省、行动、平衡、摄动、重建、迁移等组建而成的循环过程。正因为这样,数学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不只是要求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它还应当包括促进学生在思维能力、思维水平、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数学思考方法、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要有效地实施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我们就要在教学中做到知能协调——因为要使数学知识和技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理性的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才能实现;做到
知情统一——因为让学生充满自信、充满热情地学习数学,就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做到情理结合——因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是理性的音乐,而要重视研究学生获取与运用知识和技能的思维过程,首先要激发学生乐于思考问题的情感。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他们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如果没有认知行为的参与,其学习数学知识的任务也不能很好地完成;如果没有情感行为的参与,其数学学习活动也不能很好地维持。当然,我们既要反对不顾学生的感受而一味地追求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只将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作为数学学习的根本,导致数学教学严重脱离实际的倾向,也要防止过于强调“三维目标”的整合,使数学课堂失去学科固有的个性,而放弃在追求数学教学情感价值和过程价值的同时关注数学的实质。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将理念异化为教学目标,如在教学中提倡算法(策略)多样化还需要有一种最基本最一般或最佳的算法作为学习、指导的重点内容,教师应有责任去引导比较和评价。
第二篇:如何落实课堂教学三维目标
如何落实课堂教学三维目标
新课标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主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来实现课程目标,我经过不断学习和思考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我认为只有对新课标认真研读和贯彻,才能落实好三维目标。下面我浅谈一下自己的具体实施办法:
首先教师应切实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养教育先进理念,在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既要重视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又要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训练,不能顾此失彼。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时,要对各方面教学目标进行整合,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在教学过程探究化、教学内容问题化。新课标提出以科学探究为化学课程改革的主题,积极倡导让学生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并在课程内容目标中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仅新教材中安排探究活动就有30几个,足以体现探究对学好化学的重要性。这样的设计,使新概念的教学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培养了探究意识、实验验证意识,更重要的的是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增强了自信心,高效课堂才能成为现实,才能更好地落实三位目标。
改变评价方式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新课程目标的多维性决定了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又要关注学生对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态度的涵养。这样的评价体系是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依据的,有助于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
总之,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应认真研读贯彻《化学新课程标准》,深刻领会化学新课程提出的三维课程目标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自觉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以及化学课程的施教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反思,才能使 “三维”教学目标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落实。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摘要: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结果的一种预设。作为构成教学诸要素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课时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恰当,教学过程中目标的达成度如何,将直接决定一堂课的教学效果,进而决定教学质量。在此,本人拟从目前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现象分析出发,就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理解、把握和处理三维目标的有关问题的三个观点。
关键词: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数学思考 全面性 落实目标
三维目标中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结果的一种预设。作为构成教学诸要素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其中,知识与技能仍然被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放在了突出地位,后面两个目标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特征(可称之为“过程性目标”)。三维目标的确立为基础教育顺应时代发展作出了科学的目标定位。
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结果的一种预设。作为构成教学诸要素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课时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恰当,教学过程中目标的达成度如何,将直接决定一堂课的教学效果,进而决定教学质量。在此,本人拟从目前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现象分析出发,就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理解、把握和处理三维目标的有关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因教师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认识不足;对三维目标间的关系把握失当;教学目标游离于教学过程之外,没有得到落实。
在一些课堂上,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中,教师为了突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尽其所能地创设了各种“生动”的教学情境,安排了大量的游戏、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等活动,并在教学中不时地加入一些贴标签式的“道德情感教育”,课堂上学生兴趣高涨,气氛热烈。然而在“热闹”之余,往往看不到教师在知识与技能形成的关键处给学生以必要的引导和点拨,学生在实践活动之后缺乏理性的总结归纳,很多课堂上没有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作业的时间。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成绩检测时,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往往达不到《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不少教师由此深感困惑:我在教学中如此尽力地体现新课程理念,为何在教学质量上事与愿违?
还有一些教师的教学中,表现出只追求知识技能单一目标的倾向。看其教学设计,难见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与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表述;观其课堂教学,基本沿袭传统模式,学生主要通过听讲或简单的问答去接受知识。一节课下来,除了被动接受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生在其他方面鲜有收获。
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的发展严重受限。
以上两种现象反映了当前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两个极端,它们都偏离了课程改革的正常轨道,若不及时纠正,将严重影响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因此,我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进一步落实
一、加强理论学习,深入理解课程目标
1、明确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在结构和表述语言上都有变化。根据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数学课程标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进行了分解和重组,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细读《标准》可知,这四个方面的目标并非纯粹的并列关系,其中含有相互间的融合与渗透。如在知识技能目标中,多次出现“经历„„..过程”,即在某一个方面的目标中,蕴含了其他方面的目标。
2、正确理解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知识技能目标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方面的目标(过程性目标)应该是一种相辅相承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关系。关于这一点,《数学课程标准》中已有明确阐述:“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这就是说,一方面,知识技能目标是实现发展性目标的基础和依托,因为任何过程性目标的实现,都要通过对一定的具体教学内容的学习为载体来进行,如果脱离了具体知识的学习,任何“过程”都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失去价值;另一方面,过程性目标是实现知识技能目标的中介,因为任何知识和技能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学习形式和学习过程来获得。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教学固然不可取,只重过程而问题得不到解决的课堂教学,也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因此,我们应该牢固树立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意识,并在教学活动中努力促成各个教学目标之间的协调统一和相互促进.二、在教学设计中整合三维目标,体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鉴于以上分析,教师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就应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两方面着眼,突出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现以实例说明: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材第十二册《圆柱体体积计算》 教材分析:本课含有以下教学内容:(1)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2)圆柱体体积公式的应用。首先,这两个教学内容显然直接对应了本课的知识技能目标。但仅仅看到这一点是不够的,因为教材中还蕴涵着丰富的发展性目标因素,即在推导公式的时候,如果不是由教师包办,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就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并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
1、使学生初步掌握圆柱体体积计算方法,能用圆柱体体积公式进行计算。
2、通过经历圆柱体体积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操作实践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并初步感知平移、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以上的教学目标中:第1条属于知识技能目标,它含有“理解并记住圆柱体体积公式”和“会用公式进行计算”这两个具体的目标。第2、3条则体现了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过程性目标。
显然,此教学目标避免了前面所述两种现象中目标缺失不全的弊端,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
三、围绕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在过程中落实目标
教学目标一经确立,教师就要根据教学目标去组织教学内容,选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一切教学活动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去展开。
例如,根据前面确立的《圆柱体体积计算》一课的教学目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就应该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以复习长方体体积公式引入新课。(“转化”的起点)
2、进入探求新知的环节后,可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圆柱体体积 的求法,再通过合作交流和教师的引导,明确转化的方向。
3、动手实践,完成转化。让学生通过分、切、拼等操作活动,完成圆柱体到长方体的转化。
4、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教师应作小结并再现公式的推导过程,同时启发学生去感悟平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落实数学思考目标)
5、保证课堂练习的质量和时间,以使学生牢记和熟用公式。同时,教师要根据课堂交流和作业反馈信息,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度进行量化检测。(落实知识技能目标、解决问题的目标)
在此,我们可以设想这样的教学进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动手切、平移和拼接,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再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归纳出圆柱体体积公式;然后,带着成功的喜悦,利用公式去解决求体积的各种实际问题„„整个过程完全围绕预先设立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学生通过亲历这个过程,不仅能够牢固掌握并熟练运用V=Sh这个公式,而且对平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了初步体验,在数学思维和学习方法上进行了一次有效的积累,感受了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这样的教学中,知识技能目标与过程目标都得到了落实,而且各个目标之间在功能上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而这正是实施新课程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教材大纲
数学教材
第四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三维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三维目标
用户名:okjxf 作者:姜晓峰
现代课程理论和改革的基本理念是:能力发展是核心,知识、文化积累是基础,情感态度养成是灵魂,是保证能力发展和知识、文化积累的必要条件。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课程目标,都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提出来的,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立体感。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三维目标,是当今教师必须研究的话题。
一、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三维目标。
当今的课堂教学应当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天地。“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较强的主体作用,能够自我定向,自我选题,自我激励,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借助小组和团队的力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更加有效地进行学习。“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采用探究的方式,是一种在设定的情境下的探究,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选题、调查、收集资料,处理信息,交流材料,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自主、合作、探究三者相辅相成,水乳交融,有机结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采取这样的学习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能获得有效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价值观的形成。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能力,使知识、文化得到积累。
二、在指导的过程中实现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都是以学生的学为基础提出来的,淡化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但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仍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体现出来的。布鲁纳认为:“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一种能够使学生独立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积极的探索者。”课堂教学虽然应当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天地,但教师绝不是袖手的旁观者。教师应当积极地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采取适当的学习方法。并且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主动积极的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参与的基础上指导。教师第一要利用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第二要千方百计拓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空间。第三,适当组织专题性探究活动。
教师要注意在学生的能力和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学习方法,在指导的过程中和指导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
三、在实践的过程中实现三维目标 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教师生组织教学的过程,而且是学生实践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使三维目标得以实现。学生的实践过程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收集和处理信息、绘图、计算、测量、制作等实践活动。教师要注意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实践能力。由于学生的实践活动都是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是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有效途径,并且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体验和升华。
四、利用课程资源实现三维目标。
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非课堂教学资源。课堂教学资源都是按照新课程标准、按照三维目标的要求设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非课堂教学资源包括图书、报纸、刊物、电视、电影、网络环境、校园文化、社区风俗、文物古迹、自然景观、人文精神、国际国内大事、学生的家庭生活和日常生活都是可供利用的课外学习资源。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的时候,要指导学生采取适当的学习方式,注意个人的情感体验,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五、在教学的过程中实现三维目标。
1、主体参与的有效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学会赞赏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选择的能力和履行职责的能力,使学生有能力选择学习的内容和学习方法,能够胜任独立学习以及合作学习中的自己的任务。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的学习主体有效地参与学习的过程。
2、情感态度的个性化。学生是千差万别的学习地主体,在具体的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场景、学习范畴中,在个人的情感体验上,也会是各不相同。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并注意保护和开发学生独特的个人情感体验,让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过程中得到丰富和发展。让学生能够对学习内容的思想感情倾向,能够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学习内容中感人的情境和人物形象,能够说出自己的体验。
3、目标任务的多样化。对每个学生来讲,他们各自的知识结构,人生经历,生活阅历,情感倾向,个性特色,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所以,教师要能够使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所达到的目标任务多样化。让个人基础不同的学生达到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目标要求。这样,学生在达到自己的目标任务的前提下,也都能够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才会对学习充满信心,才能更顺利的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
三维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是一个完整的人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素质建构的三个侧面。因此,课堂教学应该全面关注三维目标,并将它整合于统一的教学活动过程之中。
教学案例分析
一、课程设计
在上匀速圆周运动第1节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描述。这是一节概念课,内容多且抽象,不好上。如果按照传统的上法,将是一节乏味的概念课。新课程将这一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些整合,首先在导入过程运用在南极附近通过慢速暴光得到的星空照片和游乐场的过山车,说明了身边的圆周运动,接着通过运用较多的实验器材配合概念教学,既增强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又增加了课堂的情趣。我在处理这一节内容时,除了根据教材要求,运用“过山车模型”替代游乐场的过山车导入外,还视实验室的具体情况采用其他的替代实验进行演示。但我认为采用教材的导入还不够,若能增加“水流星”的实验导入将会引起学生更大的兴趣。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这节课将成功一半。基于这样的想法,我在设计时就将“水流星”的实验增加到导入过程里了。
二、教学过程
上课时,我按照设计好的顺序,首先引导学生观看在南极附近通过慢速暴光得到的星空照片,体会地球的圆周运动,接着通过 “过山车模型”说明了游乐场过山车的圆周运动。我发现学生的好奇心开始被激发起来,但还没有达到高潮。这时我拿出了自制的“水流星”装置问:“哪位同学上来表演水流星?”,在大家的推举下,汤新奇同学大胆地走上讲台,在没有任何指点的情况下表演了“水流星”。由于缺乏经验,汤新奇同学在收回“水流星”装置时,不小心将“水流星”中的水洒了一半到地上,引起了同学们的一阵笑声。汤新奇同学有些不好意思,有退缩的表现。这时我鼓励汤新奇同学要大胆表现自己,要勇于克服困难。在我的指导下,汤新奇同学将“水流星”装置重新装满水,再次进行了表演。这次表演“水流星”中的水洒了一点点到地上,只引起同学们轻微的叹息声。接着,我将“水流星”从汤新奇同学的手中接过来亲自表演,并将有关方法向同学们阐述清楚。当表演即将结束时,我照着“水流星”的惯性顺势一带,“水流星”便稳稳当当地停了下来,一滴水都没掉出来。表演获得了圆满成功,全体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同学们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到课程内容上。接下来可想而知,整堂课上得非常活。
三、反思与评价
我对这一堂课有两个想不到,第一个想不到的是我在导入过程增设 “水流星”的实验,原本是要增加一些课堂气氛,没想到课堂气氛会那么热烈。第二个想不到的是原本很枯燥的概念课会上得那么活。
新课程提出 “知识与技能”,即学习物理的概念、定律、模型、理论及实验技能等,认识物理科学对社会的影响;“过程与方法”,即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动手实验,学习科学方法,体会科学思想,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与激情,感受自然的和谐与奇妙,领悟其中的意义,养成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三维目标”,在“三维目标”中必须以“知识与技能”为载体,重视“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顺利地实现三维目标,必须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为教学问题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这样可以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达成课程目标打下基础,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从本次公开课的导入所产生的效应可以看出新课程理念下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
第五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每个教师应该非常重视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注意每堂课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
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经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进步与发展,使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实行有效教学,落实三维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主体参与有效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成定论。重要的是怎样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首先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情绪上的安全感。其次是建立一个温暖的、学生能彼此接纳的和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让学生有个安全的心灵港湾。
2、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履行责任的能力。学生有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能够胜任独立学习以及合作学习中自己的任务。
3、教师要学会赞赏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要乐于给予学生需要或渴望的额外帮助。
4、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拨动学生的心弦。
(二)教学目标具体化
三维教学目标必须具体,才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把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化,应包括以下内容:
1、教学对象;
2、学生的行为;
3、确定行为的条件。条件是指能影响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
4、程度。程度由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来确定。
(三)教学过程实践化
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过程,正如新课程所指出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语文实践包括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也包括情感的体验,兴趣的培养。如阅读教学,我们可以课文的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思考、想象、接受文章的情感熏陶,同时完成了对词句的感悟和阅读方法的学习。习作教学,我们仍然可以情感为线索,引导学生在取材时联系生活世界,激活想象世界,在构思、表现时倾诉情感,表达情感,在评价时对情感的表达进行反思,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准确,更加具体,更加生动形象。
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过程,正如新课程所指出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情境出现时,教师要伴以语言描绘,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一定的指向性作用,提高感知的效应。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了情境创设的具体实践,以促进三维目标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更好地实现。语文实践包括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也包括情感的体验,兴趣的培养。如阅读教学,我们可以课文的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思考、想象、接受文章的情感熏陶,同时完成了对词句的感悟和阅读方法的学习。习作教学,我们仍然可以情感为线索,引导学生在取材时联系生活世界,激活想象世界,在构思、表现时倾诉情感,表达情感,在评价时对情感的表达进行反思,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准确,更加具体,更加生动形象。有时把各种情境创设的方法灵活地有机地有主次地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