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现状和思考
一、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现状
随着二十多年的普法教育和青少年法制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和第二课堂的法制教育活动使学生的法律素质普遍提高;学校、家庭、社会紧密配合,形成了
“三位一体”的格局。但是,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呈现逐年增多且有向团伙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对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还未引起各级的足够重视,教育措施没有落实到位,青少年的法制观念普遍淡薄,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较弱。
(一)基本经验
1、学校主导,突出正面教育。目前中小学的法制教育主要利用思想政治课来进行,与学校德育教育和依法治教紧密结合;利用第二课堂、团队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
2、部门联动,确立制度机制。通过建立家庭联系卡,校园周边环境建设,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制度化的格局。充分发挥教育、团委等职能部门的作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3、广泛发动,开展各种活动。一是通过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如制作法制黑板报、手抄报,召开普法主题班会会、报告会,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法制图片展,组织有奖征文、法制文艺汇演,建立青少年交警学校,开设学生模拟法庭,参观监狱劳教所等;二是抓好校园周边环境的重点整治,学校和派出所紧密配合,净化校园内外治安环境。
(二)存在问题
青少年法制教育涉及到方方面面,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
1、青少年身心特点的消极作用。青少年易于受到外界的不良诱惑和影响,社会上各种消极、丑恶现象和不良风气都会以各种方式反映到教育领域中来,一定程度上冲淡了青少年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的效果。
2、学校的法制教育存在着误区。一些地方和学校(包括大学)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不准,还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针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方式单调乏味,教育效果不大。
3、社会环境对学生的不利影响。由于适合青少年学生的健康的规范化公共活动场所不足,对社会上闲散的青少年法制教育不够重视并缺乏抓手,导致各种问题的发生。
二、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笔者认为,造成上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认识偏差。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些部门和学校领导、学生家长,对青少年学生特别是面临中考、高考的学生存在着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影响了青少年法制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2、政策缺位。“五五”普法规划对学校的法制教育提出了“计划、教材、师资、课时”四落实的明确要求,但在教育系统的教学大纲上没有具体规定,各中、小学校没有统一的法制课课时,没有统一的法律教材,没有专门的法制课教师,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缺乏政策层的支持。
3、制度失范。虽形成了一系列制度,如法制副校长制度、目标管理责任制度、教学讲评制度等,但行之有效的制度并没有得到一体遵循,有的学校只是摆样子、走形式,还缺少统一、有效、便于考核和操作的制度措施保障。
4、形式陈旧。虽然有一些生动形象的活动形式,如模拟法庭、征文比赛、文艺节目、现身说法等,但这些活动时间和空间有限、方法传统,缺乏长期性和有效性;学校采用的集中辅导讲座,不分对象,不分内容,缺乏针对性和趣味性,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为进一步抓好青少年的法制教育,针对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方面加强工作:
1、部门重视。学校、部门领导及学生家长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把法制教育列入法制化管理轨道,设立法制教育专门机构,认真落实和开展“法律进校园”的各项工作,同时加大检查督促力度。
2、明确职责。法制教育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和参与。一是配备法制副校长,定期到学校给学生上法制课;二是组建法制教育讲师团,开设心理辅导课和心理辅导室;三是组织律师和法律志愿者,开展“法律进学校”等活动;四是建立青少年法制教育暨帮教基地,教育、感化和挽救失足青少年;五是建设青少年维权岗,切实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3、教学规范。按照中央精神和普法规划的要求,加强中小学法制课程建设,把法制教育课纳入教学大纲,规定具体的课时安排,统编通俗易懂的教材并列入考试内容;配备专职法律教师,壮大法制教师队伍,组织培训和考核。
4、工作全面。在紧抓在校青少年法制教育不放松的同时,逐步加大对大学生、社会青少年、“两劳”释放青少年等处于法制教育工作真空地带的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充分利用社区活动、青年志愿者、大学生社会实践等各种抓手,让更多的青少年受到法制教育。
5、创新形式。一是充分利用各类媒体阵地,通过形象、直观的法制教育内容,引导青少年自觉抵制消极、丑恶的影视和网络的负面影响,使每一次活动都成为一场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二是学用结合,让青少年在学法用法的过程中树立法律意识,运用法律保护自身和他人合法权益。
(作者单位:**县普法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