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的勇气》读书笔记[合集五篇]

时间:2020-07-14 11:20: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行动的勇气》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行动的勇气》读书笔记》。

第一篇:《行动的勇气》读书笔记

《行动的勇气》读书笔记

合上《行动的勇气》这本书的那一刻,我感到既庆幸而又遗憾。庆幸的是我终于读完了这本56万余字的大作,没有因其前半部分的冗长啰嗦半途而废;遗憾的是,我没有在今年3月初拿起这本书的时候一鼓作气而读完,故而对全球央行在随后新一轮金融危机中的表现认识得过于肤浅,错过了上半年里最大的一次投资机会。

这本书的作者,本-伯南克,曾于2006-2014年间担任美联储主席,亲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从萌芽到爆发、再到缓和、复苏的全过程,其间经历了2任总统、3任财政部长,可以说全世界没有人比他更有资格来叙述这一段历史。此外,伯南克本身的学术素养也极高,担任公职前曾任普林斯顿大学的经济系主任,是对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研究最深的学者之一。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对他日后成功领导美国克服金融危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能在2006年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提名这样一位研究大萧条的专家担任美联储主席,时任总统小布什这双识人的慧眼也着实不简单。

这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序曲》、《危机》、《危机余波》。《序曲》的前半部分更像是自传,着重讲了伯南克本人的成长、教育及学术研究的一些经历,整体比较冗长而无趣;后半部分则讲了他初入美联储之后,对于美联储货币政策框架的一些思考和辩护。《危机》是本书的主体,详尽介绍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全过程,从贝尔斯登的悲剧到两房的沦陷,从雷曼兄弟的崩溃到救助AIG引发的巨大争议,美联储不仅要面对经济和市场本身巨大的不确定性,还要面对民众不解的愤怒、政客恶意的指责,可以说是如履薄冰。伯南克深知自己处境之尴尬,他写道:“如果我们采取了行动,没有谁会感谢我们,但如果我们没有采取行动,又有谁会感谢我们呢?美联储是一个具有政治独立性的中央银行,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而做出政治上不受欢迎的决策,是它存在的一个理由。它成立的目标恰恰就是如此:做他人不能或不愿做,却又必须要做的事。”《危机余波》重点着眼于危机后经济一波三折的恢复,以及对金融监管体系的反思和重塑;此外,这一部分还重点分析了欧债危机的始末。

下面,我就每一个部分挑出一个让我印象最深刻的点,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一、金融监管,而非货币政策,才是应对资产价格泡沫和其他金融风险的第一道防线。08年金融危机的诱因,简单点说就是:金融创新引发的道德风险爆发。一家银行发放住房贷款时,一定会仔细审核贷款人的资质,贷给资质不佳之人容易形成坏账;但如果它能够很轻易地通过某种金融创新的方式(主要是通过MBS和CDO打包、分层,再通过和保险公司签个CDS增信),把这笔贷款卖给第三方,那它对贷款人资质的审核就必然会越来越松,因为即便贷款人违约,这笔坏账也是第三方的,与我无关,这就是道德风险。其导致的结果就是,大批资质很差的人拿到了贷款,于是推升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而只要房价一直涨,这批人即便是还不了钱,银行收回其抵押的房子也不会亏钱,这又进一步加剧了道德风险。于是“道德风险加剧—资产价格”上涨的正反馈循环就开始自我加强,直到泡沫的崩溃,引发危机。所以,资产价格泡沫产生的主要原因并非很多人所说的央行放水,而是监管部门对金融创新和次级贷市场的监管缺位。这也使得危机之后美国重新审视其原来“碎片化”的监管体系,并推出了以“宏观审慎”(是不是很眼熟?)为原则的金融监管体系改革,以及著名的《多德-弗兰克法案》。

二、消除挤兑,而非合乎道德或者政治正确,才是央行在危机模式下的第一选择。历史上几次著名的危机,如1929年大萧条、2008年金融危机,包括本次的“新冠危机”,虽然其特点和发生背景都不尽相同,但本质上说,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冲击路径和模式都是一样的,即“挤兑”。金融机构、实体企业,几乎没有不借贷经营的,当借款人因为危机而恐慌性地不再续贷,甚至要求提前偿还贷款时,为了应对负债端的收缩,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就不得不卖出相应的部分资产来还债。但当卖资产的行为集中发生时,市场供大于求,资产的价格就会发生大幅的下降,这会使得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的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从而进一步加剧借款人的恐慌,那么就会有更多的借款人要求更多的借贷方还钱,带来更多的资产抛售,进一步压低资产价格。于是“恐慌-抽贷-暴跌-恐慌”的负向循环开始自我加强,市场的“无形之手”失灵。央行此时存在的意义,就是一定要干预市场,想尽一切办法来打破这个负向循环。1929年时,美联储迷信古典自由主义,并未干预,金融危机变成了大萧条;2008年,美联储这么做了,美国克服危机迎来了持续的复苏。诚然,美联储在08年金融危机时,出手拯救的很多公司都是危机的始作俑者,比如AIG,似乎让他们“自食其果”地破产才是更加合乎道德和政治正确的选择,但这也无异于让其他人与之陪葬。此外还有观点认为,放水救市引发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放水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我承认这些论点都没错、都很重要,但放在危机模式之下,这些观点和央行“消除挤兑”的首要目标相比,就显得太不务实了。如果我在3月初把这本书看完了,我应该会在3月底全球央行救市的时候少一些尖酸刻薄的嘲笑,更加坚定地抄底。

三、持续有效沟通,而非指责埋怨、加剧双方对立,才是与不同意见者的相处之道。对于美联储主席来说,没什么工作比沟通更加重要了。首先,是和美联储内部的沟通。美联储的理事或者公开市场操作委员会的委员们,大都是非常资深的经济学大牛,又因学术背景、从业背景、认知角度的不同天然分为鹰派和鸽派,可谓众口难调。但货币政策施行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如果仅靠主席强行推动,造成内部分歧甚至裂痕不可挽回地扩大,这迟早会暴露在公众面前,大幅削弱美联储政策的公信力。其次,是和政府官员沟通。如果说和美联储内部的经济学家们的沟通尚处于就事论事的业务层面,那么和政府官员的沟通往往就会变成政治色彩浓厚的个人攻击。特别是在伯南克力主救助AIG等金融机构时,遭到了诸多来自国会议员的猛烈批评。伯南克深知这些政客并不是反对救助方案本身,只是为了迎合彼时的社会舆论风向,他内心对这样的人和行为深感鄙夷,但还是想尽一切办法去沟通,不厌其烦地参加各种听证会,甚至做出了很多必要的妥协。伯南克不是不会觉得委屈,他通过阅读林肯的语录寻求精神慰藉:“如果我试图去回应所有的攻击,那我一定会忙得不可开交,什么事情都做不成。我唯有尽己所能,殚精竭虑,坚持到底。如果结果证明我正确,那么我遭到的一切攻击就算不得什么。如果结果证明我错了,即使十个天使发誓说我是对的,也无济于事。”伯南克在任上,一共主持86次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出席79次国会听证会、发表226次演讲以及两度接受《60分钟》节目的采访,一反其前任主席格林斯潘暧昧模糊、模棱两可的神秘行事风格,将美联储打造成了全球央行里决策机制透明、公众沟通顺畅的典范。

第二篇:教学勇气读书笔记

教学勇气读后感

我这一段时间,一直在读《教学勇气》我很感动,这是一部唤醒教师心灵的书,我从中了解到了自己内心的弱点,自己心灵的需要

甚至有时候,它帮我治疗了心灵伤痛,提升了人生观念,让我的心对过往不再耿耿于怀,有点儿像毕淑敏所说“心轻上天堂”的感觉。

从中,我找到了自己教学中的根本问题---“自我认同”,尤其是职业的认同。我觉得,这个认同在这个浮躁时代太不容易了,因为我们大多数老师还“处在“为生存而挣扎”的时期”很多时候老师们渴望的不是“内心领域的关注”,而是“能在教室里生存下去的点子、窍门、技能”,我也处在这个时期。

书中还说“最能获得实践效果的东西是,在操作中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所谓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情,其实是敏锐地感受自我,感受自我内心的教学体验,是否快乐、是否紧张、是否慌乱、是否享受?如果不快乐,那么这堂课其实是一种折磨。洞悉内心本质是教师个人的“自我认同”,其中起到很重要作用的一项是职业认同,是否认同自己职业,是职业幸福的关键,也是课堂灵气的关键。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的家长身上。我上周开了一次家长会,从中分享了“自我认同”的理念,我说,我们的家长的家庭教育问题本源,也出在“自我认同”上,自我认同的缺乏,导致了各种家庭教育问题的产生,是否认同自我,是否认同自己的生活,是否认同自己的职业,都会在于孩子发生冲突是,以家庭教育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造成家庭教育的低效或者伤害。在做进一步沟通中,很多家长陷入了沉思。这让我反思我平时的家长会,我发现,我所说的,大部分是学科要求、管理要求,属于技术层面的问题,并且会拿“升学问题”来增加家长的压力,即便是谈教育观念,也更多是为提升家庭管理效率效率服务,却很少涉及家长的内心感受,很少涉及学生的内心感受,我发现,我的教学心肠是硬的,缺少书中所说的“教师心肠软”。

但同时也发现了另外的问题:心灵和技术,到底哪一个应该更优先?昨晚我去做一个家访,我没有问学生的具体家庭情况,我只是辅导学生,我们用了2个小时的时间,采用互动互动模式,把英语学科的一周知识复习、思考了一遍,并做了一部分习题,这个班里倒数的女生表现非常好,我们一起提问、讨论,她表现出思维敏捷、学习认真、主动提问等优秀的学习特点,效果非常好。家长当时一直坐在旁边,对孩子的学习表现大为舒心,因为她很少看到孩子有这种表现。

我在思考,达到这个良好的学习效果,是心灵的作用,还是技术的作用,到底哪一个起了关键作用?如果我一晚上跟家长谈教育、谈内心,会有这样的效果吗?我们的内心唤醒,到底是怎样发生作用的?

书中讲到“只要我们稍微给自己内心声音一些注意和尊重,它就会以一种更温柔的方式回应,是我们参与到赋予生命活力的灵魂的对话中”。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遵守的教师职业规则,是否也有和作者一样的感受:“我发现自己所做的工作只是在伦理意义上值得赞美,但非我心甘情愿所为。对一项非我倾心的工作,无论从外部代表的抽象标准看多有价值,它都会侵犯我”。我相信,这是大多数普通老师的一种内心感受,但是我们却很忽视这内心的声音,任由这种侵犯的痛苦伤害我们,然后我们会最终把这种痛苦也加诸于学生身上。

“教师的内心不是良心的呼唤,而是自身认同和自我完整的呐喊”

我们越是学会倾听内心,就越会真实地感受教学。

第三篇:教学勇气读书笔记

1、教导自已认识自我“然而另一些时候,教室却如此毫无生气、充满痛苦和混乱——而我却对此无能为力——此刻的所谓教师就像无处藏身的冒牌货。于是敌人远处不在——那些格格不入的学生,那些我自以为熟知的学科,还有那有赖此业谋生的个人苦衷,都与我作对了。”想不到名人也有这种情况出现,我还以为就是我们这些平庸人才会出现毫无生气的教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知遇到多少次是这样的情况,多么沉闷的课堂而又那么无耐,以致我们有时会厌卷教学,怕给学生上课。

“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望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那是肯定的。不“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根本不会想认真读这种书,不会去想改变自我,这样的书不会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这里帕尔默讲了引起教师困惑的三个主要原因:认识学科、认识学生、认识自我。“首先,我们教授的学科是像生命一样广泛和复杂的,因此我们有关学科的知识总是残缺不全,无论我们自己如何致力于阅读和研究,教学对控制内容的要求总是使我们难以把握。其次,我们教的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要清晰、完全地认识他们,对他们快速作出明智的反应,需要融入鲜有人能及的弗洛伊德和所罗门的智慧。”第三个原因:“我们教导自己认识自我”

“而就优秀教师而言,认识自我与认识其学生和学科是同等的重要的”。同时阐述三者的关系,强调了认识自我的生要性。“当我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是谁。我只会在我经受不了检验的生命阴影中,透过重重的墨镜看学生——而且当我不能够清楚地了解学生时,我就不能够教好他们。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教的学科——不能够出神入化地在深层次、个人的意义上吃透学生科。”

2.教师的内心世界和外部景观

“教师很容易成为被攻击的目标,因为他们是如此普通且无反击之力的群体。”的确如此,教师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没有金钱,更没有权势。特别是当今的中国,教师的地位和权利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匆忙的教育改革中,我们忘记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如果我们继续让称职的教师所如些依赖的意义和心灵缺失,仅仅依靠增加拨款、重组学校结构、重新编制课程以及修改教科书,改革永远不能成功。”怪不得我国的数次教学改革都不能达到好的效果,看来是我国改革方向错了,我们重视的是教科书、教法的改变,“不能珍惜以及激励作为优秀教学之源的人的心灵”

一切教育改革都是徒劳的。

帕尔默批出:教学的自我内部景观是智能、情感和精神的三者的有机结合,“它们应完美地交织在人的自我中,给合在教育中。”我理解为智能的是我们教学所需的专业技术;情感的是我们对学生、对教育、对学科的爱,就是人们常说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精神的是我们对教育事业的执着的追求。

接着讲到了本书导言的开篇诗,“里尔克以其感人隐喻提供给我们一幅自我的整体图画。……虽然本书立足教师的内心世界,但也不失时机地探索外部的教与学的组织形式。对心灵沟通的内在渴求成为外部联系的需求:我们的心灵舒适自在,跟人交往自然就会更加亲密无间。”也重视教与学的方法的学习和探索,但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在于探索教师的内心世界。

在这里我就有一个迷惑:“外部的教与学的组织形式”应是智能的,是属于教学的内部景观。又是内部又是外部,这不是矛盾着吗?是不是“外部的教与学的组织形式”,“应完美地交织在人的自我中,结合在教育中”,“对心灵沟通的内在渴求成为外部联系的需求:我们的心灵舒适自在,跟人交往自然就会更加亲密无间。”内外交融在一起了。没文化看不懂。

3、少人踏足的小径

“我也毫不质疑,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以绝妙的方式学习,包括有的学生另辟蹊径、越过上课的教师、既不靠上课也不靠教师,一样学得不错”在这里我是第二次看到这种观点,李镇西也说过,学生成绩好跟我们教师无关,学生教育是主要教育学生做人,具体的说法我不记得了,大概意思是如此。但是“教师是有力量创造条件使学生装学到很多很多——或者也有本事弄得学生根本学不到的多少东西。”看来教师对学生的作用还是有的,可以创造条件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也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少的知识。

“所有年级的教师具有的共同点比我们所认为的更多,我们不应该就所谓的‘更高’年级水平而炫耀。……在每个教育阶段,教师的自我是关键。”现实中高年级的教师看不起低年级的教师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我自己也有这种思想,看来要改变这种错误的思想了。

“但是我执著于‘谁’的问题,因为它在探究教育改革问题中显然是少人踏足的小径,一种优秀教学永远需要的重获内心世界资源的小径。真正的改革是如此强烈地需要它……。”再次提出了真正的教育改革需要重视教师自身的内心世界和教师的自我。

第一章教师的心灵——教学方法和技巧之背后

“30多年来,我努力探索教学技巧,……我掌握了的教学技巧虽然能应付,但是仅仅靠技巧是不够的。当学生面对面交流时惟一能供我立即用的资源是:我的自身认同,我的自我的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如果我没有这种意识,我就意识不到学习者‘你’的地位。”也就是说“真正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第一次接确“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这两个名词,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在网上查到一些别人的解释:“何谓优秀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好的教师有一共同的特质:一种把他们个人的自身认同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好的老师具有联合能力,联合方法更趋于深化的联合心灵,那就是——人类自身中整合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的所在”;还有的是:“那么,教师如何能够唤醒自我内心的力量,以找到自身的认同与完整呢?简言之,就是要通过再学习来获得学科专业的主动发展,实现生命价值的愉悦提升。通过阅读,与思想大师的对话,与自我意识的深层对话,让心灵智慧不断的上下求索。通过讨论,使自我心灵真谛加强与外部心灵力量的联系”。

在后面的篇幅中作者详尽阐述了“真正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他说道:“在我所教的每一堂课里,我与学生建立联系、进而引导与学科建立联系的能力,较少依赖于我所采用的方法,而更多依赖我了解和相信我自己、并愿意使其在教学中运用且敏于接受其响的程度”;“而好老师则在生活中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好的老师具有联合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好老师形成的联合不在于他们的方法,而在于他们的心灵——这里的心灵是取它古代的含义,是人类自身中整合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的所在”。

在这里我解开了我有前面的一个不懂的问题——“外部的教与学的组织形式”应是智能的,又是属于教学的内部景观。一个是“外部”与“内部”并不矛盾。“外部的教与学的组织形式”被人类自身整合就是属于教学的内部景观了。

进一步讲述了“真正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的意义:“当优秀教师把他们和学生与学科结合在一起编织时,那么他们的心灵就是织布机,针线在这里牵引,力在这里绷紧,线梭子在这里转动,从而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精密地编织伸展。毫不奇怪,教学牵动着教师的心,打开教师的心,甚至伤了教师的心——越热爱教学的教师,可能就越伤心!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保护心灵的开放不断的整合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达到自身的完整。

第四篇:教学勇气读书笔记

1、教导自已认识自我“然而另一些时候,教室却如此毫无生气、充满痛苦和混乱——而我却对此无能为力——此刻的所谓教师就像无处藏身的冒牌货。于是敌人远处不在——那些格格不入的学生,那些我自以为熟知的学科,还有那有赖此业谋生的个人苦衷,都与我作对了。”想不到名人也有这种情况出现,我还以为就是我们这些平庸人才会出现毫无生气的教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知遇到多少次是这样的情况,多么沉闷的课堂而又那么无耐,以致我们有时会厌卷教学,怕给学生上课。

“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望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那是肯定的。不“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根本不会想认真读这种书,不会去想改变自我,这样的书不会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这里帕尔默讲了引起教师困惑的三个主要原因:认识学科、认识学生、认识自我。“首先,我们教授的学科是像生命一样广泛和复杂的,因此我们有关学科的知识总是残缺不全,无论我们自己如何致力于阅读和研究,教学对控制内容的要求总是使我们难以把握。其次,我们教的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要清晰、完全地认识他们,对他们快速作出明智的反应,需要融入鲜有人能及的弗洛伊德和所罗门的智慧。”第三个原因:“我们教导自己认识自我”

“而就优秀教师而言,认识自我与认识其学生和学科是同等的重要的”。同时阐述三者的关系,强调了认识自我的生要性。“当我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是谁。我只会在我经受不了检验的生命阴影中,透过重重的墨镜看学生——而且当我不能够清楚地了解学生时,我就不能够教好他们。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教的学科——不能够出神入化地在深层次、个人的意义上吃透学生科。”

2.教师的内心世界和外部景观

“教师很容易成为被攻击的目标,因为他们是如此普通且无反击之力的群体。”的确如此,教师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没有金钱,更没有权势。特别是当今的中国,教师的地位和权利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匆忙的教育改革中,我们忘记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如果我们继续让称职的教师所如些依赖的意义和心灵缺失,仅仅依靠增加拨款、重组学校结构、重新编制课程以及修改教科书,改革永远不能成功。”怪不得我国的数次教学改革都不能达到好的效果,看来是我国改革方向错了,我们重视的是教科书、教法的改变,“不能珍惜以及激励作为优秀教学之源的人的心灵”

一切教育改革都是徒劳的。

帕尔默批出:教学的自我内部景观是智能、情感和精神的三者的有机结合,“它们应完美地交织在人的自我中,给合在教育中。”我理解为智能的是我们教学所需的专业技术;情感的是我们对学生、对教育、对学科的爱,就是人们常说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精神的是我们对教育事业的执着的追求。

接着讲到了本书导言的开篇诗,“里尔克以其感人隐喻提供给我们一幅自我的整体图画。……虽然本书立足教师的内心世界,但也不失时机地探索外部的教与学的组织形式。对心灵沟通的内在渴求成为外部联系的需求:我们的心灵舒适自在,跟人交往自然就会更加亲密无间。”也重视教与学的方法的学习和探索,但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在于探索教师的内心世界。

在这里我就有一个迷惑:“外部的教与学的组织形式”应是智能的,是属于教学的内部景观。又是内部又是外部,这不是矛盾着吗?是不是“外部的教与学的组织形式”,“应完美地交织在人的自我中,结合在教育中”,“对心灵沟通的内在渴求成为外部联系的需求:我们的心灵舒适自在,跟人交往自然就会更加亲密无间。”内外交融在一起了。没文化看不懂。

3、少人踏足的小径

“我也毫不质疑,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以绝妙的方式学习,包括有的学生另辟蹊径、越过上课的教师、既不靠上课也不靠教师,一样学得不错”在这里我是第二次看到这种观点,李镇西也说过,学生成绩好跟我们教师无关,学生教育是主要教育学生做人,具体的说法我不记得了,大概意思是如此。但是“教师是有力量创造条件使学生装学到很多很多——或者也有本事弄得学生根本学不到的多少东西。”看来教师对学生的作用还是有的,可以创造条件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也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少的知识。

“所有年级的教师具有的共同点比我们所认为的更多,我们不应该就所谓的‘更高’年级水平而炫耀。……在每个教育阶段,教师的自我是关键。”现实中高年级的教师看不起低年级的教师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我自己也有这种思想,看来要改变这种错误的思想了。

“但是我执著于‘谁’的问题,因为它在探究教育改革问题中显然是少人踏足的小径,一种优秀教学永远需要的重获内心世界资源的小径。真正的改革是如此强烈地需要它……。”再次提出了真正的教育改革需要重视教师自身的内心世界和教师的自我。

第一章教师的心灵——教学方法和技巧之背后

“30多年来,我努力探索教学技巧,……我掌握了的教学技巧虽然能应付,但是仅仅靠技巧是不够的。当学生面对面交流时惟一能供我立即用的资源是:我的自身认同,我的自我的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如果我没有这种意识,我就意识不到学习者‘你’的地位。”也就是说“真正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第一次接确“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这两个名词,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在网上查到一些别人的解释:“何谓优秀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好的教师有一共同的特质:一种把他们个人的自身认同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好的老师具有联合能力,联合方法更趋于深化的联合心灵,那就是——人类自身中整合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的所在”;还有的是:“那么,教师如何能够唤醒自我内心的力量,以找到自身的认同与完整呢?简言之,就是要通过再学习来获得学科专业的主动发展,实现生命价值的愉悦提升。通过阅读,与思想大师的对话,与自我意识的深层对话,让心灵智慧不断的上下求索。通过讨论,使自我心灵真谛加强与外部心灵力量的联系”。

在后面的篇幅中作者详尽阐述了“真正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他说道:“在我所教的每一堂课里,我与学生建立联系、进而引导与学科建立联系的能力,较少依赖于我所采用的方法,而更多依赖我了解和相信我自己、并愿意使其在教学中运用且敏于接受其响的程度”;“而好老师则在生活中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好的老师具有联合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好老师形成的联合不在于他们的方法,而在于他们的心灵——这里的心灵是取它古代的含义,是人类自身中整合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的所在”。

作者进一步阐述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艾伦那样能把自身认同与工作融合到一起呢?“但是自我的神秘性部分地表现为这一个事实:一种尺度未必适合所有的人,对一个人具有整合性的东西,对另一个人却缺乏整合性。”这里了说明成就事业跟我们的先天性有一定的联系,并不是想成就什么就一定能成。埃里克“可能换个职业是他恢复已经失去的自身完整的惟一出路”了。

那我们如何知道哪些东西对我们具有整合性呢?“体验就是真理”,“我们在生活所承受的复杂的力量场中体验,就是更多地了解自身完整。……我们通过选择赋予我们生命与活力的那些联系提高我们的自身完整,而不能赋予我们生命与活力的那些联系则摧毁我们的自身守整”。

这种寻求自我完整又会让我们走向另一个困惑。“所有真实的生活在于相遇”“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对新的相遇保持开设的心态,试着去区分自身完整和自身不完整的人,这是一件让人厌烦、有时甚至令人恐惧的任务。我时常试图在地位和身份的屏障之后保护自我意识,不让我的自我接近同事、学生或者观念,也时常试图让自我躲开我们肯定会遇上的冲突”。

“ 当我屈从了这些诱惑,我的自身认同和自我完整就削弱了——从而,我失去了教学的心灵。”

第五篇:教学勇气读书笔记

1、教导自已认识自我“然而另一些时候,教室却如此毫无生气、充满痛苦和混乱——而我却对此无能为力——此刻的所谓教师就像无处藏身的冒牌货。于是敌人远处不在——那些格格不入的学生,那些我自以为熟知的学科,还有那有赖此业谋生的个人苦衷,都与我作对了。”想不到名人也有这种情况出现,我还以为就是我们这些平庸人才会出现毫无生气的教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知遇到多少次是这样的情况,多么沉闷的课堂而又那么无耐,以致我们有时会厌卷教学,怕给学生上课。

“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望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那是肯定的。不“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根本不会想认真读这种书,不会去想改变自我,这样的书不会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这里帕尔默讲了引起教师困惑的三个主要原因:认识学科、认识学生、认识自我。“首先,我们教授的学科是像生命一样广泛和复杂的,因此我们有关学科的知识总是残缺不全,无论我们自己如何致力于阅读和研究,教学对控制内容的要求总是使我们难以把握。其次,我们教的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要清晰、完全地认识他们,对他们快速作出明智的反应,需要融入鲜有人能及的弗洛伊德和所罗门的智慧。”第三个原因:“我们教导自己认识自我”

“而就优秀教师而言,认识自我与认识其学生和学科是同等的重要的”。同时阐述三者的关系,强调了认识自我的生要性。“当我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是谁。我只会在我经受不了检验的生命阴影中,透过重重的墨镜看学生——而且当我不能够清楚地了解学生时,我就不能够教好他们。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教的学科——不能够出神入化地在深层次、个人的意义上吃透学生科。”

2.教师的内心世界和外部景观

“教师很容易成为被攻击的目标,因为他们是如此普通且无反击之力的群体。”的确如此,教师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没有金钱,更没有权势。特别是当今的中国,教师的地位和权利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匆忙的教育改革中,我们忘记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如果我们继续让称职的教师所如些依赖的意义和心灵缺失,仅仅依靠增加拨款、重组学校结构、重新编制课程以及修改教科书,改革永远不能成功。”怪不得我国的数次教学改革都不能达到好的效果,看来是我国改革方向错了,我们重视的是教科书、教法的改变,“不能珍惜以及激励作为优秀教学之源的人的心灵”

一切教育改革都是徒劳的。

帕尔默批出:教学的自我内部景观是智能、情感和精神的三者的有机结合,“它们应完美地交织在人的自我中,给合在教育中。”我理解为智能的是我们教学所需的专业技术;情感的是我们对学生、对教育、对学科的爱,就是人们常说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精神的是我们对教育事业的执着的追求。

接着讲到了本书导言的开篇诗,“里尔克以其感人隐喻提供给我们一幅自我的整体图画。……虽然本书立足教师的内心世界,但也不失时机地探索外部的教与学的组织形式。对心灵沟通的内在渴求成为外部联系的需求:我们的心灵舒适自在,跟人交往自然就会更加亲密无间。”也重视教与学的方法的学习和探索,但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在于探索教师的内心世界。

在这里我就有一个迷惑:“外部的教与学的组织形式”应是智能的,是属于教学的内部景观。又是内部又是外部,这不是矛盾着吗?是不是“外部的教与学的组织形式”,“应完美地交织在人的自我中,结合在教育中”,“对心灵沟通的内在渴求成为外部联系的需求:我们的心灵舒适自在,跟人交往自然就会更加亲密无间。”内外交融在一起了。没文化看不懂。

3、少人踏足的小径

“我也毫不质疑,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以绝妙的方式学习,包括有的学生另辟蹊径、越过上课的教师、既不靠上课也不靠教师,一样学得不错”在这里我是第二次看到这种观点,李镇西也说过,学生成绩好跟我们教师无关,学生教育是主要教育学生做人,具体的说法我不记得了,大概意思是如此。但是“教师是有力量创造条件使学生装学到很多很多——或者也有本事弄得学生根本学不到的多少东西。”看来教师对学生的作用还是有的,可以创造条件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也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少的知识。

“所有年级的教师具有的共同点比我们所认为的更多,我们不应该就所谓的‘更高’年级水平而炫耀。……在每个教育阶段,教师的自我是关键。”现实中高年级的教师看不起低年级的教师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我自己也有这种思想,看来要改变这种错误的思想了。

“但是我执著于‘谁’的问题,因为它在探究教育改革问题中显然是少人踏足的小径,一种优秀教学永远需要的重获内心世界资源的小径。真正的改革是如此强烈地需要它……。”再次提出了真正的教育改革需要重视教师自身的内心世界和教师的自我。

第一章教师的心灵——教学方法和技巧之背后

“30多年来,我努力探索教学技巧,……我掌握了的教学技巧虽然能应付,但是仅仅靠技巧是不够的。当学生面对面交流时惟一能供我立即用的资源是:我的自身认同,我的自我的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如果我没有这种意识,我就意识不到学习者‘你’的地位。”也就是说“真正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第一次接确“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这两个名词,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在网上查到一些别人的解释:“何谓优秀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好的教师有一共同的特质:一种把他们个人的自身认同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好的老师具有联合能力,联合方法更趋于深化的联合心灵,那就是——人类自身中整合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的所在”;还有的是:“那么,教师如何能够唤醒自我内心的力量,以找到自身的认同与完整呢?简言之,就是要通过再学习来获得学科专业的主动发展,实现生命价值的愉悦提升。通过阅读,与思想大师的对话,与自我意识的深层对话,让心灵智慧不断的上下求索。通过讨论,使自我心灵真谛加强与外部心灵力量的联系”。

在后面的篇幅中作者详尽阐述了“真正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他说道:“在我所教的每一堂课里,我与学生建立联系、进而引导与学科建立联系的能力,较少依赖于我所采用的方法,而更多依赖我了解和相信我自己、并愿意使其在教学中运用且敏于接受其响的程度”;“而好老师则在生活中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好的老师具有联合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好老师形成的联合不在于他们的方法,而在于他们的心灵——这里的心灵是取它古代的含义,是人类自身中整合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的所在”。

在这里我解开了我有前面的一个不懂的问题——“外部的教与学的组织形式”应是智能的,又是属于教学的内部景观。一个是“外部”与“内部”并不矛盾。“外部的教与学的组织形式”被人类自身整合就是属于教学的内部景观了。

进一步讲述了“真正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的意义:“当优秀教师把他们和学生与学科结合在一起编织时,那么他们的心灵就是织布机,针线在这里牵引,力在这里绷紧,线梭子在这里转动,从而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精密地编织伸展。毫不奇怪,教学牵动着教师的心,打开教师的心,甚至伤了教师的心——越热爱教学的教师,可能就越伤心!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保护心灵的开放不断的整合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达到自身的完整。

“当今教育中,处处感受到这种痛苦:当我们把某种认定的方法技术捧上天的时候,就使得采用不同教法的老师感到被迫屈从于不属于他们自己的标准”。有人听了魏书生的报告,马上就把他的方法运用到班主任的管理中,可惜效果不佳,就抨击魏书生,说他是骗子,还批评魏书生道,为什么没有培养出大批的“魏书生式”的人物。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原因了,教育教学方法与各人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有关,世界上没有完全两个相同的人,别人的方法对你不一定有效,需要各自自身去整合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形成各自的教学内部景观,源于各自的心灵。

第一章教师的心灵——教学与真我“好的教学来源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作者再次提到了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并用较多的语句对这两个名词下定义,却还是让人费解,不太明白。从作者的定义看自身认同是我们自身的先天因素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了我们自己的能力,这种能力还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凭着这个能力我们不断的完善自我,达到自身完整。

作者用艾伦和埃里克两位教师的故事,对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进行论述。两人有共同出身、共同的成长环境人形成了共同的自我意思;共同的天赋,共同走向了大学、考上了研究生、获得了博士学位,又走上共同的教学这条。之后,两个人却走出了不同的人生之路。艾伦将以手工业者出身为荣的自我意识融入了自己的大学学习和教学中,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埃里克在一进入大学就把以手工业者出身为荣的自我意识与大学的学习生活分离开了,走向工作岗位后还继续这种分离,成为一个态度粗暴、行为武断、专横霸道之人,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优秀教师,教学要“基于一个完整的、不分裂的自身认同”。

“在完整的、不分裂的自我中,编织一张如此具有凝聚力的网,用于把学生、学科和自我统统编织在一起,每个人生活经历的每个重要线索都得到尊重。这样的一种内部整合的自我,才能够建立优秀教师所依赖的外部联系”。在这里作者再次点出了本书的中心“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

作者进一步阐述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艾伦那样能把自身认同与工作融合到一起呢?“但是自我的神秘性部分地表现为这一个事实:一种尺度未必适合所有的人,对一个人具有整合性的东西,对另一个人却缺乏整合性。”这里了说明成就事业跟我们的先天性有一定的联系,并不是想成就什么就一定能成。埃里克“可能换个职业是他恢复已经失去的自身完整的惟一出路”了。

那我们如何知道哪些东西对我们具有整合性呢?“体验就是真理”,“我们在生活所承受的复杂的力量场中体验,就是更多地了解自身完整。……我们通过选择赋予我们生命与活力的那些联系提高我们的自身完整,而不能赋予我们生命与活力的那些联系则摧毁我们的自身守整”。

这种寻求自我完整又会让我们走向另一个困惑。“所有真实的生活在于相遇”“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对新的相遇保持开设的心态,试着去区分自身完整和自身不完整的人,这是一件让人厌烦、有时甚至令人恐惧的任务。我时常试图在地位和身份的屏障之后保护自我意识,不让我的自我接近同事、学生或者观念,也时常试图让自我躲开我们肯定会遇上的冲突”。

“ 当我屈从了这些诱惑,我的自身认同和自我完整就削弱了——从而,我失去了教学的心灵。”

下载《行动的勇气》读书笔记[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行动的勇气》读书笔记[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勇气读书笔记

    《教学勇气》读书笔记 柯桥区职业教育中心 陈利明 读完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令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在周而复始的疲惫、迷茫、失落中,我们能否可以再一次鼓起教学勇气,像优......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1 哲人和青年相遇了,俩人对人生的问题进行探讨,既有故事又有道理。青年是和我们一样有各种烦恼事的青年,我们跟着谈话的节......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1 1:对于原因论,更能贴合的是阿德勒的目的论。原因只是事情的起发点,而不是确认结果的结论,中间还有一个过程,其过程都在于你想变成什么样的结果。(现......

    《破解行动学习》读书笔记

    《破解行动学习》读书笔记近年来,行动学习在国内已被越来越多的组织所采用。行动学习概念是在1938年由英国人雷格-瑞文斯最早提出的,并在1971年出版的《发展高效管理者》一书......

    《从行动开始》读书笔记

    自序 我们时时刻都在做出自己的选择,选择没有对与错,只有利和弊,权衡利弊,看清当下,直视未来,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第一章 你之所以难以改变的原因 为什么人们不能依循自......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书笔记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书笔记 莫城中心小学 徐 梅 本书的作者是帕克·帕尔默。曾有人这样评论过《教学勇气》:他的作品罕见地整合了严密与典雅、热情与准确、智慧......

    《花的勇气》读书笔记(大全五篇)

    爱因斯坦说过:“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觉得生命的意义就是勇气。这个学期,我们学了《......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书笔记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书笔记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是中心在暑假里推荐给我们阅读的一本书,作者是美国知名教育学者帕克帕尔默,由北京师范大学吴国珍、余巍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