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关于加强社会治理推进法治建设的调研
做实“三篇文章”
推进法治建设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法治中国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起完备的顶层设计,系列重大举措陆续出台。以依法治国实施方略为统领,是我们需要长期扎实落实的一项政治任务。**县地处边远贫困地区,起点低、底子薄,发展不快、发展不够仍是最大的县情,全县上下务必紧扣依法治国精神要求,全面加快“法治**”建设进程,为谱写中国梦**新篇章营造更好的法治环境。
一、以“七五普法”为抓手,做实全民普法文章
从“一五”到“七五”普法,全县广大群众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明显增强,全民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进一步浓厚,但由于我县幅员辽阔、地广人稀,普法教育还存在覆盖基层不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我们要以普法为抓手,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再掀学法守法用法新高潮,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一)多层面学习法律。
党政层面,要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把宪法法律列入党组学习会、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学习内容,列为县委党校干部学习培训和领导干部提拔任前必修内容。学校层面,要切实把法制教育融入到素质教育中,抓好中小学法治知识课程教学,充分发挥发制副校长依法治校、法制宣传作用,努力形成学校、乡镇、家庭“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格局。社会层面,要深入推进法律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活动,将“法律七进”示范点与依法治理示范创建相结合,加强城乡流动人口、企业职工等群体的法制宣传教育,努力消除普法的“死角”和“盲区”。加强依法治县的领导,把依法治县工作作为提高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抓手,列为全县的中心和重点工作,做到在工作安排上有目标和重点,在财力支持上有侧重和力度,在机制政策上有创新和倾斜。(二)多形式宣传法律。
充分利用法律宣传平台,结合每年“法制宣传日”、“法治下乡”等节点,开展较大规模的综合性法制宣传活动。二、我县社会治理工作现状
1、主要工作成效。近年来xx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着力建立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工作机制,不断加强城乡社区建设投入,积极创新社会管理与服务模式,有效保障和提升基层治理及服务能力,取得了积极明显的工作成效。突出表现在:
一是城乡社区建设保障条件有效改善。
目前,我县城县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和活动场所面积平均已达800多平米,农村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和活动场所面积平均已达500多平方米,城乡社区均建立了“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设置了各类功能服务室,建设了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和活动场所。同时,城乡社区干部综合素质、能力水平以及基层服务群众专项经费投入也在不断提高,这些都为我县加强社会治理工作奠定了很好基础。二是社会治理模式有效创新。
组建了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暨城县管理指挥中心,在全省率先建成了“xx县社会管理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将民政、城管、组织、综治、公安、人社、卫计等部门基础信息优化重组构建大数据库,实现了公共信息共享,建成了直达全县100多个部门的快速响应机制,及时协调解决群众反映的城县管理、社区事务、水电煤气等各方面问题。同时将社会化服务作为政务服务的有益补充,重点推广4452880便民服务热线,有力地促进了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和城县治理改革的同步实施。
三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效加强。
着力加强综治基层基础工作,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新途径、新办法,不断完善治安防控体系,着力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和司法调解中心建设,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平安建设水平不断提升,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县、区)”,并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项“长安杯”。2、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基层组织自治能力不足。
村(社区)组织虽然在法律上定性为村(居)民自治组织,但在实际工作中,地方党委政府和一些职能部门习惯把村级组织作为政府的“腿”,将各种行政性工作任务下派到村(居),同时一些社会事务也沉淀到村(居),导致村(居)委会自治权更多地异化为变相的行政管理,不能很好发挥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的作用。同时,城乡社区尤其是农村社区干部队伍的整体水平不高、优秀年轻干部缺乏、能力素质不足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提高。二是社区民主协商不足。
虽然我县城乡120个社区均挂牌成立了由党组织代表、居民代表、社会组织代表等组成的社区协商委员会,但社区协商的氛围还基本没有形成,广大群众参与监督管理特别是通过民主协商方式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强,协商委员会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三是基层服务能力相对不足。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需要更加多样化、优质化、科学化和人性化的社会服务。但是,受资金、人员等多方面因素制约,我县的基层服务能力存在数量不足、形式单一、方式落后等问题,一些基层社区提供的社区服务难以满足群众的期望和需求。四是基层社会治理面临形势更加严峻复杂。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各种矛盾问题易发多发,各种利益诉求不断涌现,各种不稳定因素交织叠加,尤其是基层涉法涉诉、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环境污染等问题不断增多,这些矛盾和纠纷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并且一些问题难以在短时间内轻易化解,这些都给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和难题。三、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思考和建议
今年7月,县委、县政府在十四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县十六届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提出了“五维共治”的理念,要求各相关职能部门要紧紧围绕加强新形势下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进行研究、思考和谋划。应该说,我县基层社会治理已经具有较好的基础,也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对于一些成功的经验做法和体制机制,要继续坚定不移地予以坚持和完善,同时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进一步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更加适合我县实际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和新办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为我们着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明确了目标和方向。
第一,要聚焦社会化,进一步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一是要进一步明晰基层社会治理的体系架构。
要按照十九大的要求,建立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各级党政组织、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包括共建单位等在社会治理中的职责和任务,尤其是在基层社区,要进一步完善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的区域化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各自在社会治理中应有的作用,着力打造社区共建共治共享平台。二是要着力加强城乡社区协商制度建设。
要把涉及社区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特别是物业管理、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安全、违法建筑等社区管理难点问题,作为居民区治理和居民自治的重点,引导居民提出自治议题、开展协商讨论、进行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破除社区管理服务“政府包办”定势,实行“自我筹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同时,积极探索在乡镇街道层面成立社会协商委员会,科学确定协商议题,着力规范协商程序,有效解决基层各类矛盾和问题,推进社会治理方式由政府单向管理向社会多方参与转变,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形成各主体合作、多手段统筹、全方位互动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三是要积极探索“共建共治+县场化运作”的社区管理模式。
在准确定位社区居委会职能职责的基础上,坚持依法依规、规范准入原则,明确社区居委会依法履职清单、协助事务清单、便民服务清单,建立社区工作事项准入机制。对于清单之外的工作事项和服务事项,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各类社会组织等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工作。同时,充分发挥社区驻地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作用,面向城乡社区开放文化、教育、体育设施,引导其积极参与城乡社区服务、环境治理、治安综合治理等活动,实现共驻共建、共治共享。第二,要聚焦法治化,进一步提升依法治理能力。新形势下提升社区治理能力,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按照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进一步突出依法治理理念,加强社区法治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一是要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要切实将党建工作重心、矛盾隐患排解工作重心下移,让党组织真正建在基层,党员真正融入群众,确保矛盾隐患能在基层及早发现、及时控制、及时处置解决。将网格员、执法员力量下沉到基层,充分发挥网格员管理服务作用,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升依法治理效率和效果。二是要坚持法治为本、德治为要、自治为基。
坚持把依法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和内容。充分发挥法治的规范作用,提升基层社区依法治理意识和水平,推动在法治的轨道上解决矛盾和问题。充分发挥德治的教化作用,提升群众整体素质,促进村(居)民崇德向善、和睦相处。充分发挥自治的修复作用,建立完善村规民约、社区公约等自治规则,促进群众遵守规则、依法自治。综合运用法治、德治、自治三种治理方式,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不断取得新成效。三是要加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
建立完善“大调解”中心,整合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推进全县“大调解”工作。推进农村人民调解组织全覆盖,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建立健全调处化解农村社区矛盾纠纷协调配合机制,有效预防和就地化解矛盾纠纷。推动社区法治建设,整合城乡社区层面法治力量,发挥城乡社区法律顾问作用,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的法律意识。第三,要聚焦智能化,进一步提升信息应用能力。要积极适应大数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加快推进现代化信息技术在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各领域中的应用,着力提升社区治理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
一是要提升社会管理智能化水平。
进一步加强“政务服务运行管理”一体化平台建设,加快整合各部门数据建立大数据库,不断充实和完善社区网格、农村网格、数字城管、12345县长热线、政民互动、社区党建、平安建设、社会服务等功能模块,着力形成配置完整、力量集中、运作流畅的组织架构,充分发挥大数据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和优势,实现精准治理和精准服务。二是要提升社区服务智能化水平。
继续推动公民个人办事事项下沉,通过在村(社区)设立代办点、自助服务、代办服务等方式实现“就近办”。构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协同服务体系和全省统一用户认证中心,企业和群众在全县任何一个村社区综合窗口均可办事,实现“同城办”。整合社管、综治信息化办公、农村网格化及相关平台资源,探索使用微信企业号、社管通APP等多种手机客户端,实现社区组织与辖区居民的信息互通共享、及时推送,开展网上办事、网上预约等便民服务,做到“数据多跑腿、百姓少走路”。积极开展“智慧养老”、“智慧社区”建设等试点工作。三是提升“平安建设”智能化水平。
继续推进“平安城县”建设,实现增点扩面,重点推进背街小巷和相关重点区域技防建设。制定“平安乡镇”建设规划,有序推进乡镇、村以及其他重点部位监控视频探头建设,织密县、乡、村三级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动“雪亮工程”进村入户,进一步完善居民小区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广大群众通过电视、手机即可监看实时画面、监督“村务公开”,参与治安防范。第四,要聚焦专业化,进一步提升社区服务供给能力。
一是要提升服务能力。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服务居民、造福居民作为社区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把群众最关注的问题、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提升社区服务能力的方向。鼓励社区居委会根据居民需求特点,创新服务方式和自治形式,打造特色服务品牌,吸引居民融入社区,增加社区归属感。要全面规范社区公共服务事项,设置综合服务窗口,推行“全科服务制”。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实行网格化治理,为各类群体提供一站式、个性化、专业性社会服务,打造全方位、全天候、零距离的社区服务机制。二是优化志愿服务。
整合党政、县场、社会三类资源,组建志愿服务团队,大力推进志愿活动常态化,推动形成邻里守望互助的良好风气,以社区为基本单位提供助老、助幼、助残、助孤、助病、助独、助特的“七助”服务,实行志愿服务积分管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热情。三是打造专业队伍。
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教育培训,推进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社区配备专业、专职社工队伍,为居民提供专业服务。深化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三社联动”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大力培育以社区骨干为带头人的群众性组织和议事协商载体,通过组织化方式,引导群众依法、理性、有序地参与社区治理。做好社会组织的培训、发展和服务工作,加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重点扶持发展社区生活服务类、公益慈善类、文体活动类和专业调处类社会组织,着力为加强社区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