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 推进基层“德治、法治、自治”建设的实施意见

时间:2019-05-13 16:34: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 推进基层“德治、法治、自治”建设的实施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 推进基层“德治、法治、自治”建设的实施意见》。

第一篇:关于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 推进基层“德治、法治、自治”建设的实施意见

关于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 推进基层“德治、法治、自治”建设的实施意见

各镇(街道)党(工)委,县级机关各部门、县属各单位党组织: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创建基层依法治理新模式、推进平安建设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加强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努力在更深层次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经研究,决定在全县开展社会管理“德治、法治、自治”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德治为先导、法治为根本、自治为基础,不断完善社会管理服务体系,着力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努力把我县建设成为和谐幸福的现代化滨海宜居城市。

二、总体目标

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按照法治化、民主化、科学化的原则,建立以规立德、以文养德、以评树德的德治建设体系,强化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法治建设体系,完善基层民主、群众参与、社会协同的自治建设体系,积极探索德治、法治、自治融合创新,使社会服务更加完善、社会关系更加协调、社会秩序更加规范,社会风尚更加文明、社会大局更加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三、工作内容

(一)加强德治建设。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传承弘扬“大气如海、淳朴似盐”的海盐精神和“勤善和美”的共同价值观,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普遍认同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尺度,营造崇德向善、诚信友爱的良好社会风尚。

1.坚持以规立德。深入贯彻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实施纲要》和《浙江省公民道德建设纲要》,通过选树道德模范等方式,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强化规范约束,强化遵纪守法,以各种规范促进人民群众德育水平的提高。以道德教育、道德评议、道德引导、道德治理、道德宣传为抓手,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以整合提升征信平台、推进重点领域信用建设为抓手,切实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建设,引导人民群众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

2.注重以文养德。广泛开展贴近生活、喜闻乐见的基层文化活动,以“我们的节日”为载体,通过开展文化旅游节、一村一品、一镇一节、文化走亲等活动和党员中心户(文化

科教示范户)建设,用优秀的中华文化熏陶、提升全县人民的整体文化品位和道德修养。深入推进“道德讲堂”和“文化礼堂”建设,注重弘扬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广大群众求真、趋善、臻美。大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宣传和廉政文化建设活动,传播正能量、提升精气神。推进农村“春泥计划”实施和“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在未成年人中重点开展孝敬、友善、诚信教育,关爱单亲家庭、困难家庭和留守儿童,凝聚家庭亲情。

3.倡导以评树德。以文明村镇(街道、社区)创建为载体,广泛征集群众意见,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在镇(街道)、村(社区)、企业、行业等多层面建立道德评议组织,开展群众性道德评议和各类乡风评议活动,发挥舆论影响,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以“最美”精神为核心,在各行业中选树标杆,开展“最美”系列评选活动,在全县发现、培育、宣传一大批“最美”海盐人,形成全社会崇尚、学习、争做“最美”海盐人的良好氛围。大力宣传和弘扬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平民英雄”和“凡人善举”,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加强法治建设。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目标,努力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学会运用法治思维谋划、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各项工作,运用法治方式研究、解决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把基层社会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使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成为一种基本取向。在全社会形成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良好法治环境,积极维护社会主义法律威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1.严格依法行政。推进“一把手”权力阳光行动,健全完善重大事项通报等制度,促进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进一步理顺行政管理体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坚持按法律法规办事、按规章制度办事、合情合理合法办事,着力提高社会治理的公信度、满意率。强化执法监督,加强对依法行政工作的引导、规范和监测,形成有权必有责、用权守规范、违法要查处、违规要问责的执法管理体系。推行民主决策、专家咨询、民生事项公证听证和重大事项通报等制度,充分吸收社情民意,加强资源整合,形成工作合力。

2.强化公正司法。以打造阳光司法和建设高素质政法队伍为载体,坚持司法为民理念,改进工作作风,通过公正司法、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等手段,让每一个司法案件都成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具体实践。完善领导干部下访接访等制度,大力推广民生热线、网上信访等做法,构建便捷高效的群众表达诉求渠道。健全县镇村三级矛盾纠纷调解平台和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相衔接的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拓展行业性专业调解,把法治精神贯穿于化解社会矛盾全过程,提升调解公信力。

3.促进全民守法。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教育,注重创新“法律八进”等普法载体,健全社会普法教育机制,以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以及新居民为重点,着力提高全体社会成员法治观念,努力形成全社会充分相信法律、正确运用法律、自觉敬畏法律、严格遵守法律的良好氛围。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做大做强公共法律服务平台、12348法律咨询专线及电子网络平台,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和法律顾问制度,为群众提供公益性、均等化、便利快捷的法律服务,引导人民群众自觉把法律作为指导和规范自身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以理性合法方式表达诉求、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大力开展“民主法治村(社区)”、依法治校示范单位、诚信守法企业等创建活动,使法律知识广泛传播,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三)加强自治建设。进一步完善基层民主自治,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提升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的水平,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深化“以社区为基础、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工为骨干”的“三社互动”品牌建设,正确处理好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强化各类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创新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激发社会活力。

1.推进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巩固基层民主自治。健全完善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自治制度,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激发群众参与服务的主体意识。明确基层自治组织协助政府工作事项,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自治组织的衔接互动。深入推进“五星级”和谐示范社区创建,推行村级民主决策“五议两公开”工作法,提升基层自治组织自我管理与服务能力。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自治章程,依托基层自治,运用道德和法治的力量调节关系、化解矛盾。

2.突出群众主体地位。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探索建立群众参政议政平台,广泛吸收社会各界代表特别是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凝聚各方共识,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健全社情民意收集网络,加强分析研究,完善解决反馈机制,通过发挥人民群众的自主作用和能动作用,妥善处理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努力把基层村(社区)建设成为政府公共服务的平台、居民日常生活的依托、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3.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加强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建设,开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努力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社会组织。推进居家养老、环境保护、慈善帮困等方面服务型、公益型、互助型社会组织,打造一批示范性强的公益服务项目和便民服务品牌。强化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推进社会组织的公信力建设,提高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的能力,确保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积极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创新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方式。促进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良性互动。探索完善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扩大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范围、渠道,实现社会协同治理,增强社会活力,使社会组织在互助服务、公益慈善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工作要求

(一)深化思想认识。要充分认识推进基层“三治”建设是形势所需、使命所系、群众所盼,是应对经济社会深刻变化挑战的新课题,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的新实践,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的新途径。各级各部门要科学把握“三治”之间的内在关系,积极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推进政府部门自身职能转变,激发全体社会成员参与的热情,把这项工作作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深化“平安海盐”建设的突破口来抓,抓紧抓实。同时,要鼓励基层大胆探索,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找准工作切入点和抓手,通过政策创新、实践突破、由点到面,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二)加强组织领导。各镇(街道)、各部门要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统筹协调,纳入本地本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县委将成立由县委书记担任组长、县委副书记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委办,县委办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设立德治、法治、自治三个建设工作小组分别由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县委政法委(县综治办)、县民政局(县委社工办)担任组长单位,各个工作小组实行组长负

责制,并牵头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各成员单位密切配合,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发挥作用。各镇街道也要相应成立强有力的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推动工作落实。

(三)统筹协调推进。要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大对三治工作的投入力度,通过抓好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基层系列平安创建、“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等工作,努力实现就地解决问题。要坚持系统治理的理念,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要发挥综合治理的优势,统筹解决信访突出问题、新居民服务管理问题、科技信息化手段运用问题等,着力做好公共安全工作、完善社会治安“七网”防控体系和网上网下结合的防控体系、健全应急指挥和联动处置机制等,有效解决影响基层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要注重运用依法治理的方式,强化公众的参与意识、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要加大对三治工作的宣传力度,多渠道多形式集中民意、民智、民力,不断提升基层平安创建的层次和水平。

(四)强化工作保障。各镇(街道)各部门要加强指导,及时了解、研究、解决“三治”建设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并形成长效机制。同时要建立三治建设的评价体系,把推进“三治”建设工作情况进行绩效评估,纳入领导干部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

中共海盐县委

2014年3月4日

第二篇: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摘 要] 基层社会自治法治德治模式的不同定位、主体责任、治理体系和运作机制,对加强中国社会治理体系的建立有三个重要的创新点:统筹社会力量的协同机制;激发人民作为基层治理的主体作用;推动法治为自治和德治服务功能。如何实现中国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和专业化的社会治理目标?需要发挥基层社会自治的作用,正确处理好三治模式之间的协同关系,提升社区、社工和社会组织三社联动能力,以促进中国社会和谐建设,确保人民的基本权益。[关键词] 基层社会治理;自治;法治;德治 [中图分类号] D63 [文献标识码] A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是首次在党的重要报告中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应用到乡村治理体系之中,同时也适用于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关于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概念,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中专门提出,充分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在城乡社区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弘扬公序良俗,促进法治、德治、自治有机融合。从三治有机融合到三治相结合,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进入新时代。总书记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1]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精神,就必须紧紧围绕“人”这个核心,积极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理念和模式,推进“自治、法治、德治”建设,不断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路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国家政府的管理模式从“管制”走向“治理”。我们党作为执政党,通过自治、法治、德治以及民主协商来治国理政。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制度,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以实现建立国家治理体系的目标。

一、明确基层社会三治主体,打造社会治理基础工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机制中,谁是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的主体?从党中央提出的社会治理体制中,治理城乡社区的主体由五个方面的代表组成,包括基层党组织的代表、基层政府的代表、基层社会力量的两个代表(包括企业的代表、基层社区组织的代表)和居民的代表。这四类治理主体的代表各有自己的职能和作用,是一种有机契合的社区共治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结构体系。这种基层社会治理结构体系不同于西方国家和地区,又不同于我国传统的城乡社区管理。基层党组织是三治主体的第一方面代表。党的十九大指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因此,基层党组织承担起社区事务的领导地位。如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并不是什么都管,而是负责基层的政治建设、党的组织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政治建设的内涵是加强和改进街道(乡镇)、城乡社区党组织对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城乡社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组织建设是基层各个单位需要建立基层党委、总支或者支部,或者联合支部,没有党员的单位需要派遣党代表;基层社会的党组织需要健全和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建设。基层政府是三治主体的第二方面代表。如何有效发挥基层政府主导作用?这需要基层政府制定出区县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在社区治理方面的权责清单;依法厘清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权责边界,明确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承担的社区工作事项清单以及协助政府的社区工作事项清单。基层政府组织是基层社会三治的第二个主体,也就是基层政府治理,基层政府需要切实履行城乡社区治理主导职责,加强对城乡社区治理的政策支持、财力物力保障和能力建设指导,加强对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的指导规范,不断提高依法指导城乡社区治理的能力和水平。社会力量是三治主体的第三个方面的代表。基层社会三治主体中,社会力量的重要性愈来愈明显,社会力量的主体包括基层社会组织和企业。基层社会组织具有公益性和公共性特征,基层社会中的社区基金会、社团和社会服务机构是社区和谐的重要力量,它能够起到稳定器和缓冲带的作用。实践证明:有效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的“三社联动”,有利于完善社区组织的工作体系,包括发现居民需求、统筹设计服务项目、支持社会组织承接、引导专业社会工作团队参与。在发挥社区社会组织作用的同时,还需要考虑积极引导驻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其他社会力量和市场主体参与社区治理。城乡社区成员是三治主体的第四个方面的代表。在城市社区就是居民(包括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农村社区就是农民(如果是城中村,也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如何发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基础作用?这需要进一步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合理确定其管辖范围和规模,促进基层群众自治与网格化服务管理有效衔接。加快工矿企业所在地、国有农(林)场、城市新建住宅区、流动人口聚居地的社区居民委员会组建工作。作为居民自治,乡村自治的组织形式,它是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独特创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综上所述,五个三治主体,即基层社会党组织、基层政府、城乡社区企业、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和城乡社区成员,五个三治主体是创新社会治理基础工程的载体。事实上,不同的社区,无论是城镇化的农村,还是乡村化的城镇,需要明确不同发展阶段三治主体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总的原则,就是坚持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的一切工作,发挥基层社会政府治理的主导作用,统筹发挥社会力量的协同作用,进一步注重发挥城乡社区成员的自治功能,发挥其主人翁的作用,做到相互平衡、相互支撑、相互制约,以实现共同发展的共治目标。

二、明确基层社会自治目标,健全基层社会自治体系 自治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目标,致力于政府与人民对公共生活的协同治理,它有赖于城乡社区成员的自愿合作,有赖于社会治理机制中如何激发社区成员的内驱动力,这既保证了公共利益最大化,又确保了社区成员的个人权益、个人意愿的实现。因此,基层社会自治的基本目标是保护人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推行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仅是人民当家做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也是对基层社会自治的积极探索。从我国69年来的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看,由于政府大包大揽、管得过“宽”,大量事务和矛盾实际上都汇集到政府身上,对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空间产生了挤压与反向依赖,影响了城乡社区成员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基层社会自治作用发挥得比较有限。同时,面对社区结构的改变,社区内日益多样多元的社会需求和海量的物流、人流、信息流,政府手段有限、资源缺乏,很多事务根本无法管理,或是无法进行有效管理,尤其是其中所涉及的敏感社会问题具有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特点,关涉多个利益主体,如果群众特别是各利益相关方没有参与进来,仅靠政府来主导,妥善解决各类问题面临着新的挑战。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客观上要求进一步解决政府干预过多的问题,让社区企业、城乡社会成员(居民、农民)、社会组织发挥更大作用,这实际上也对基层社会自治提出了更高要求。基层社会组织的自我组织和管理,是维持社会和谐稳定和社会正常秩序的自动调节机制。要坚持扩大基层民主、自治权力,打造社会治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命运共同体。[2] 因此,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必须围绕提高自治水平这个目标,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社会自治是人民群众对基层公共事务的自我管理,其管理主体是社会组织或民间组织,它是一种非政府行为,是基层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3]因此,社区自治的主要任务是健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基层社会自治体系,努力实现“市场能做的交给市场去做,社会能做的交给社会去做,居民能做的交给居民去做”。坚持自我管理。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依法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制定必要的乡规民约,建立自我管理的议事机制,自己参与并处理自己的事务;坚持自我服务。通过创新机制和平台,发动群众服务群众,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机制,社会组织参与社区自我服务模式,切实做到社区“事事有人管”;坚持自我教育。通过基层协商,可采用开放空间等工作模式,找到合法合情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自我教育的过程其实也是社区成员的自我成长的过程;坚持自我监督。创新监督形式,调动城乡社区成员参与监督社区事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群众自我监督促进社区和谐,推动基层社区自治的良性互动。

三、推动基层社会法治建设,发挥法治保障核心作用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国家基本方略和全社会共识。商鞅说过,“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所以备民也。智者不得过,愚者不得不及。”意思是说,法令是天下百姓的命脉,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其目的是用来保护人民的。聪明的人不能超越它,愚昧的人也不能不遵守它。[4]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一般来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不仅具备较为健全的法律体系和法律监督机制,而且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普遍较强,习惯以法律方式解决纠纷。在我国,虽然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是基层社会的法治意识、法治思维还没有较好地树立起来,这影响了基层社会法治的效果,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例如,有的城乡社区成员在遇到土地纠纷、拆迁矛盾、社区安全、小区停车管理、社区物资回收、循环使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时,不是寻求法治的方式来解决,而是奉行“信访不信法”“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等错误理念,指望以聚众闹事、采用极端手段等方式达到其不正当目的,使存在的问题更加复杂,矛盾更加激化。当然,目前有的基层干部及执法人员在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协调基层社区各个利益关系主体、分配经济和社区资源时,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问题,甚至还出现权大于法、言大于法、徇私枉法、粗暴行政等违法行为。针对这些问题,应该发挥基层社会法治机制的保障作用,包括坚持全民守法,坚持法治精神,坚持法治保障,维护法律尊严和权威。坚持全民守法。需要从开展广泛的普法教育着手,尤其是需要宣传《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自治法》等法律的要点,开展依法治理活动,努力推动基层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坚持法治精神。推进法律咨询进基层活动。法律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一个家庭,家庭纠纷、邻里矛盾、社区冲突都是能够通过法律的途径解决,例如,公证进社区,公证员和基层法律工作者通过法律咨询进社区和家庭,发挥解决家庭纠纷的主导作用。坚持法治保障。前面谈到商鞅在二千三百年之前,就强调法律是保护老百姓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法律援助是国家的责任,通过法律援助可以帮助那些弱势群体,维护他们的权益,同时也是社区依法治理的具体表现。维护法律尊严和权威,推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治理社区事务,包括村民选举、居委会的选举,充分发挥基层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让老百姓感到真正的当家做主。

四、坚守基层社会德治准则,彰显传统德治社会价值 德治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传统,是中国最大的“本土资源”。孔子说过“,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意思是说,君子增进道德建立事业。推忠于人,以心待物,德行就能够得到提升。修理文教,内心诚实,就是立业的根基。处在上位的时候不敢心怀骄慢,处于下位的时候心也不会忧闷。[5]儒学的博大精深,使我们认识到,不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政府的治理,不论是国家治理还是社会治理,谁都不可能无视德治的作用。道德作为人人心中皆有的一种规范和约束,这种心中之法是较之任何文本法作用更大、效力更高且适用更广的法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城乡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精神文明建设却相对滞后,不敬不孝、知法犯法、赌博滋事、网上任意中伤诽谤等道德滑坡现象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与居民幸福感的提升。对这些社会问题,如果不从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强化道德自律方面入手,而只是就事论事、就矛盾论矛盾,社会治理的成效会非常有限。借鉴古今中外的法治实践,如何发挥德治建设的作用?提升城乡社区成员的素质和修养,从源头上预防社会矛盾的产生,增加社会的和谐因素。如何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做出顶层设计,通过建立以规立德、以文养德、以评弘德和家风建设的德治建设体系,把基层社会所提倡的道德理念和社会价值追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注重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把德治的抽象宽泛概念、崇高理想追求变成人们实实在在的每一个行动。坚持以规立德。墨子说过, “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意思是说,天下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不能没有规则。没有准则而他所做的事情能够成功,那是不能的。因此,制定乡规民约、城乡社区管理规章制度和社区成员的行为准则,强化规范约束,发挥明导向、正民心、树新风的积极作用。坚持以文养德。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引导城乡社区成员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载体,倡导社会成员成为社区志愿者,通过德治的实践和行动,不仅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而且践行追求高尚道德理想的志愿行动。坚持以评弘德。通过评议个人、家庭、社会的道德状况,形成鲜明的舆论导向,带动整个社会道德文明水平的提升,依靠社会舆论道德规范的说服力、劝导力、影响力,调节城乡社会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在城乡社区德治体系中,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工程。坚持家风建设是中国现阶段开展社区德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得“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6]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推动“家国天下”的情怀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因此,倡导良好向上的家风,依然能够正向推动社区德治的良性发展。

五、建立三治模式协同关系,提升基层社会三治能力 正确处理好基层社会三治之间的协同关系,将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形成政府调控同社会协调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新型社会共治模式,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自治法治加德治的三治模式借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当家做主的群众自治实践的有益经验,参考了1992年以后中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治实践以及汲取了我国历史长河中有效的德治传统。基层社会的三治模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理念,三者功能作用相辅相成、相互支撑、合力共治。自治是法治、德治的目标。基层社会自治重点解决治理的具体形式和载体问题,加强城乡社区各个载体的治理能力。正确处理好三治主体之间的内部协同关系,在城乡社区党组织的全面领导下,增强社区居民参与能力、议事协商能力、自我服务能力、心理咨询干预能力、信息化应用能力、资源优化能力,三社(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联动与资源优化能力。法治是自治、德治的保障。基层社会法治重点解决治理的现实依据和手段问题,加强城乡社区成员的依法办事能力。发挥社会组织的优势,发挥社区民警、社区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的作用,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协商能力、社区矛盾预防能力、社区矛盾化解能力、利益意愿表达能力。德治是自治、法治的基础。基层社会重点解决治理主体思想精神层面的素质修养问题,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载体。强化社区文化的引领能力,讲好社区成员身边的故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居民对社区的社会文化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形成社区是我家,打造社区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和价值推动力。总之,自治、法治、德治最终都统一于“人”这个核心,都是为了激发城乡社区成员的责任感,提升社区成员的主人翁意识,盘活基层社会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活力,优化社区各方资源,促进人与人和谐相处;努力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68.[2] 魏礼群.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决胜全面小康社会[J].社会治理,2016(5).[3] 俞可平.敬畏民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73.[4][5](唐)魏徵,等.群书治要[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272,3.[6] 潘婧瑶,董婧.从“家风”传承看习近平如何齐家治国[N].人民日报,2016-02-23.来源:《行政管理改革》2018年第3期

第三篇:申论精选:推进基层治理方式创新

星火协议--更高通过率的完整方案

推进基层治理方式创新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基层治理现代化。城市的社区治理、农村的村落治理,都属于基层治理范畴。基层治理涉及面宽、量大、事多,直接面对群众,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基层治理,取得了重要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比如,一些地方设立村级权力清单,内容涵盖重大决策、招投标管理、财务管理、集体资产处置等重要事项,力求做到村级行政权力运行全覆盖、透明化。在决策程序上,一些村明确规定,凡属重大事项都要由村党组织提议、村两委会联席会议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村两委会组织实施以及村监会全程监督。这些治理实践不仅大大提高了村级治理的有效性,而且明显改善了村干部与村民的关系,越级上访的现象不断减少。这表明,在现有法律制度框架内,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可以更好地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

在看到成效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基层治理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基层群众自治在一些地方流于形式,居民、村民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基层治理中权力运行不公开、不透明的现象时有发生,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受到侵害;基层群众自治的相关法律、党和政府的一些具体政策没有得到很好落实;等等。基层治理涉及治理属性、治理权力、治理内容等方面。从治理属性看,基层治理属于社会自我管理范畴,需要在现行制度和法律框架下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功能,政府做好引导和扶持工作。从治理权

星火协议--更高通过率的完整方案

力看,基层治理既包括权力的授予、权力的运行,也包括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从治理内容看,基层治理既包括对基层各种事务的管理,也包括大量的社会服务和公共服务,很多是政府公共服务在基层的延伸。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推进基层治理方式创新。

有效发挥居民代表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在权力授予、运行、监督中的作用。比如,对村级治理而言,规范村级权力的关键是确立村民代表大会的权威性。从我国基层治理的现状看,少数地方之所以出现权力运行失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基层治理主体的产生和权力授予方面出了问题,权力运行、监督等难以真正发挥作用。

运用信息化、网络化手段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借助信息化、网络化手段变革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已成为一种普遍趋势。信息化、网络化不仅可以提高基层治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让群众更好地监督基层权力行使,而且可以简化服务流程,实现办事不出村和社区。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基层治理,最终要体现在服务、便民上。只有在基层治理的权力产生、权力运行、权力监督以及服务等多个层面形成有效的治理结构,基层治理的基础才能筑得更牢。

以上为每日甄选优秀申论范文“推进基层治理方式创新”的完整内容,希望对考生复习申论带来深刻的借鉴意义,对其提升申论写作水平能有切实的帮助效应。

第四篇:加强基层民主自治建设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水平

加强基层民主自治建设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水平

镇龙乡位于横县北部山区乡,是壮族之乡,是革命老区乡,距县城50公里,离南梧高速公路校椅路口约28公里,与宾阳贵港两县市相邻和石塘、校椅、云表交接。全乡总面积279.5平方公里,总人口18940人,内辖11个村(居)委会,83个自然屯。有党支部17个,共有党员365名。耕地面积11190亩(其中:水田9840亩,畲地1350亩),有林面积23.5万亩,木材蓄积量57.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72%,是横县主要木材生产基地。近年来,镇龙乡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建设是随着改革开放逐步发展、不断完善,村民自治领域不断扩大,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逐步形成,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明显提高,依法自治的能力不断增强,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三个文明建设。

一、抓好村、屯办公楼建设,是实施村民自治的基础。从1998年以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方面,重点抓好村委办公楼的建设,全乡11个村委,掀起了建设村办公楼的热潮,采取三个一点的办法,即群众筹集一点,上级补助一点,村集体开支一点,到2001年,全乡各个行政村分别建设了一栋60平方米以上的楼房,之后,不断扩建,到现在,各村的办公楼120平方米以上,实现的村民自治有场所。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加快,各自然屯也纷纷建起了自己的屯办公室,据统计,全乡83个自然屯,有21个有屯办公室。

二、抓好组织和队伍建设,是实施村民自治的关键。从1995年村改委 1

之后,至 2011年已是第六届,今年按照《村民自治法》通过“普遍、平等、直接、差额、竞争”原则,公平、公正、公开依法依程序选举产生了第六届“两委”班子成员。全乡11个行政村(社区),一次性成功选举产生支书、主任各11人,副支书、副主任各11人,委员66人,其中支书主任一肩挑3人,“两委”交叉任职25人;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2.3岁,比上届年轻2.9岁;大专文化以上3人,高中(中专)文化36人。新一届村两委班子成员无论是从年龄结构、文化结构还是能力水平上都得到了全面优化,真真正正选出了百姓满意,党委政府放心,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且不出事的村干部,巩固了基层政权组织。可以说,村两委班子好与差,关系到村民自治的质量。

三、抓好制度建设和村民教育,是村民自治的保证。一是全乡11个行政村(社区)普遍建立了《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委会工作制度》、《村务公开制度》等各项制度,重点制订了《村规民约》,由村民代表讨论通过,对每一个村民都有约束力,谁违犯《村规民约》,由村两委领导小组依约执行。通过制度建设,既体现了民主管理,也增加了村民执行政策、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目前,各村委会凡涉及村民利益和集体经济利益的问题,除必须召开全体村民会议外,都要由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村里发展规划、经济建设、公益事业、财务开支、创办企业等都由村民代表会议民主决策,民主决策得到充分落实。二是我乡以村民教育为切入点,构建村民终身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村党校、村级文化室的作用,配备了电视机、影碟机,实施远程教育,建设一批农村书屋,实现图书10000册,为群众休闲娱乐、学习健身的主要场所。充分发挥文艺下乡的辐射作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深入村组,广泛宣传合作医疗、新农村建设等新精神、政策,并协调做好县文工团、县电影公司做好演出工作,现在百场电影进乡村在我乡进行中。我乡每年还开展文体活动,篮球赛、山歌赛等丰富了群众的生活。我乡在破旧俗树新风上下功夫,成立了村组理事会(经联社机构)等组织,通过这些组织的积极行动,使结婚比俭朴不比嫁妆、子女重养父母不重葬事以及抵制封建迷信等新风尚在我乡初步形成。以“致富户、守法户、计生户”为内容,在全乡农村广泛开展活动。

四、抓好农村经济建设,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是村民自治的保障。我乡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践行科学发展,发展特色经济,打造林业强乡,构建和谐镇龙,加大新农村建设,实现民富乡强” 为奋斗目标。近年来,我乡加大农业生产发展力度,实现粮食丰收,大力发展甘蔗和蘑菇生产,面积分别发展到100亩和3万平方尺以上。加大养殖业发展力度,继续抓好无公害蜂蜜基地的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养蜂业,全乡养蜂达5000箱。大力发展畜牧业,发展山上大棚养鸡,以米田可、六昌、那旭村为重点,巩固发展100万羽以上,同时抓好本地土鸡、土鸭、土鹅、生猪等家禽家畜养殖,不断提高养殖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大力植树造林,为绿水青山添砖加瓦,稳步发展松木、杉木等多种林木,全乡有林面积达27万亩,人均有林地15亩。我们一手抓结构调整,一手抓劳务输出,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健全完善乡村两级劳务输出机构,加强治理服务,保障合法权益,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带动山区经济的发展。

以上是我乡在加强基层民主自治建设,提高基层社会管理水平的一些做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今后,我们将站在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进一步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学习和借鉴先进村民自治模式,不断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为建设新和谐镇龙而奋斗。

2011年10月26日中共镇龙乡委员会

第五篇: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案例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案例

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1)一是部门垄断现象加剧,项目分级处理及其所造成的效率的低下,其次是基层社会人员独立性、社会内部的凝聚力降低,基层社会人员的个人理性增强但是公共意识却在逐渐淡薄,再者是政府的行为活动多但是基层社会的行动却少,政府行动与社会行动不协调,从而造成政府资源与社会资源不能充分得到利用,最后基层社会公共服务力度与城镇的差距过大,这使得农民都进入城市但不能融入城市。(2)脱节问题:

政府部门在纵向渗透的过程中与政府部门横向协调方面脱节,即重视政府部门在纵向渗透中的发展而忽视政府部门横向的协调,从而出现有关部门的冲突,这就是所谓的条块冲突。①其次,基层部门组织建设与社区民间组织建设脱节,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基层居委会建设却忽视基层民间组织的培育,出现社会公共意识缺失、社会独立化问题,再者是社会行动与政府行动脱节,过多依赖政府组织的参与却忽视社会组织参与,出现社会力量不足、治理效率严重低下问题。

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原则和工作重心

(1)以人为本的社会服务原则,基层社会治理从本质上说就是对人的管理,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要促进并实现群众的发展的目标,不断满足基层社会人员的需求。②(2)协调发展原则,基层社会治理的目标是推动社会的发展,在此同时要注意把握协调发展的主脉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不变的主旋律,在此基础上发展基层社会,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关系。(3)群众自治原则,在基层社会管理多元化的基础上,强调居民自治,积极创造条件,同时引导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发展决策。(4)例行法制原则,明确职责,对于基层社会治理,政府部门应在恰当的地方履行职责,同时划分各类社会组织的权力边界,使他们分工明确并各负其责。(5)创新性原则,基层社会治理是一个长期渐变的过程,这就要求管理者不断调整管理理念,寻找新的方式去解决不同的社会问题。并以积极稳妥的方式逐渐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重心:加强基层群众参与力度,使管理组织成为群众性和自治性的组织。加强基层治理法制建设,基层管理主体的职责必须十分明确,在各级基层社会管理组织方面上,划分清楚其权利范围,实现清晰的治理环境和职责范围,在最大程度减少除基层社会管理中职责错乱的现象。健全基层社会服务功能,在住房、医疗、教育等敏感话题方面,社区承担的任务繁重,必须加强社区的各项服务功能,在面对敏感话题的同时,必须使群众得到明确的回复。使其在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权益保障等方面全方位发挥作用。居民委员会要有较强的事务处理能力,切实协助政府部门提高工作效率。发展基层社会组织,加强其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分担政府的压力,有利于社会平稳有序发展,遵循社会组织的发展规律,实现基层社会管理活动的多元化,有效解决群众问题。

高峰镇社会治理创新

在解决群众问题上,高峰镇在制度上有创新性的发展:首先建立一个平台,在此平台上群众可以参与公论评议,其次邀请案件承办方人员、公论评议方人员和与之有关系的人员,再者要做到案件的清晰分析:弄清案件发生的时间背景、主要要求、所持依据等;弄清这方面的办案领导和知情人的看法;弄清案件有关人员的家庭主要成员、亲朋好友的基本情况;弄清涉案有关法律、政策、道德规范、法规等。最后在此平台上,通过讲述事实,看道理,谈依据,就地协商解决问题,通过道德、亲情甚至是司法调解。

结构创新:(1)在社会发展中,采用包容性的理念和发展观,通过吸纳众多的不同的社会力量,带动社会组织的参与,从而扩展服务方向,满足不同性质的、多方面的社会需求。这不仅是现代基层社会治理面对的挑战而且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理念趋势。(2)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结构通过不断地扩展和优化,已经产生实质性的发展。③比如继续加强基层社会组织创新,融合相同性质的不同组织,促进其共同发展。在枢纽型组织的周围发展不同类型的组织,促进效率的提高。(3)通过机制创新采用合作治理的方法提高效率。以政府项目为载体实现合作治理,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合理配置资源。

高峰镇社会治理模式的构建

4.1

实行基层社会自治的模式

基层社会自治的主体由原本的单一性向多元性转变,重新建立新的职责关系,促进现代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完善。从以往基层社会权力从上至下的垂直结构到现在的上下互动的模式,完善了组织体系的内容。调动基层社会其他组织的积极参与,提高工作效率。其转变方式也呈现多元化。首先建立和完善配套的改革措施和相关规章制度。④使其有序快速的进行,它不仅是基层社会发展必要的方式而且是基层社会发展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加强政府向基层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力度,其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等多个领域,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再者加强基层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化与专业化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这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培育基层社会民主自治的氛围,保证社会公平与公正。

4.2

基层社会的多元化治理

基层社会治理的极大转变,要求在其治理模式上进行创新。多元化参与的治理模式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首要选择,转变中的基层社会治理的使我们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社会利益多元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日益多样化、价值观念也同样趋于多样化。⑤在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中,多元化让我们引发思考,建立和健全多元化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是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重要方式,也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与秩序的必然选择。

总结

在日益增长的经济环境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也在不断创新中,在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结构中,不能局限于行政和社区方面,如果只调整政府部门的权利关系,而不看重社会的权利关系,这样会造成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和效率的低下。在协调基层社会内部组织之间职责关系的同时也要调整外部行政组织与社会组织的职责范围。配套的组织体制改革可以衔接政府与社会的行动。基层社会自治和多元化的治理与政府的关系是一把双刃剑,基层社会组织的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并不反对政府对其公共服务的管理,但政府的管理职能必须以其为前提和基础。高峰镇政府在培育基层社会组织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增强着自身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下载关于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 推进基层“德治、法治、自治”建设的实施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 推进基层“德治、法治、自治”建设的实施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探索善治法治德治自治“四位一体”社会治理创新经验发言材料[精选]

    探索善治法治德治自治“四位一体”社会治理创新经验发言材料 做实基层服务 “四位一体”创新社会治理 XX区是南通市的主城区,“十二五”以来,经济总量翻番,城市规模和品质也有......

    乡镇深入推进基层治理创新工作汇报

    乡镇深入推进基层治理创新工作汇报各位领导xx镇按照上级要求积极推进深入推进基层治理创新工作,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现将工作汇报如下一......

    推进基层院四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大力推进基层院“四化”建设 全国基层检察院建设工作座谈会今天召开。会议强调,基层检察院建设是全部检察工作的基石,在检察事业发展中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当前......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中共XX市委组织部 基层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领导核心、化解矛盾纠纷的中坚力量、维护社会稳定的首道防线、应对突发事件的坚强堡垒和凝聚......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工作案例典型经验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工作案例典型经验一、创新工作理念,实现治理方式由“闭合型”向“开放型”拓展。强化区域性功能,实现参与主体多元化。坚持对内整合、对外联合,凝聚基层da......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河北省张家口市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为全市科学发展、跨越赶超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和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创新基层干......

    推进社区治理创新,提高基层群众自治和社区工作水平[优秀范文5篇]

    推进社区治理创新,提高基层群众自治和社区工作水平《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是中央层面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工作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也是我们进一步做好城乡社区协商......

    2011年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意见

    2011年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乡基层党的建设,切实增强全乡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