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0年中考历史考点06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2020-04-14 16:40: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备战2020年中考历史考点06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备战2020年中考历史考点06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一)洋务运动

1.洋务运动的兴起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2)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䜣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

(3)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他们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2.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

(1)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先后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2)为了洋务的需要,洋务派还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

(3)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又提出“求富”的主张,开办一些近代民用企业,以辅助军事工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3.建立新式海陆军

(1)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组建新式洋枪队,淘汰传统兵器,采用西式兵操练兵,使清朝军队的武器和战术逐渐发生变化。

(2)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大规模进行近代海防建设,筹建新式海军。到80年代,初步建成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其中以北洋舰队规模最大。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

(3)评价洋务运动

①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②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③但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二)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一)甲午中日战争

1.爆发

(1)日本对朝鲜觊觎已久,征服朝鲜是日本企图实现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重要步骤。

(2)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应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派兵帮助镇压。日本也乘机出兵朝鲜。东学党起义平息后,日本继续增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学科#网

(3)1894年7月,日军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并在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2.经过

(1)平壤战役:1894年9月,日军围攻平壤,中国守军奋起反击,清军将领左宝贵牺牲。

(2)黄海大战: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壮烈牺牲。战后,李鸿章命令北洋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不许出海迎敌,日军趁机夺取了制海权。

(3)辽东半岛战役:黄海大战后,日军分两路入侵中国。一路渡鸭绿江,占领九连城等地,直逼辽阳。另一路从辽东半岛登陆,直取大连、旅顺。日军占领旅顺后,制造了旅顺大屠杀。

(4)威海卫战役:1895年,日本陆海军进攻山东威海卫,北洋舰队陷入绝境,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1.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前往日本马关议和,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2.《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3.影响:《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三)瓜分中国狂潮

1.《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以此为契机,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

2.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时,美国无暇东顾。1899年,美国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门户开放”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三)戊戌变法

1.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奋。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这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3)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风靡海内。严复主持的《国闻报》,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2.百日维新

(1)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2)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3)变法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4)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康有为、梁启超先后出逃。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

“戊戌六君子”。

(5)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6)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四)抗击八国联军

1.义和团运动

(1)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这些组织逐渐由反清的秘密结社或单纯的习武团体,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2)清政府为利用义和团,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于是,义和团纷纷拥进天津、北京。到1900年夏,义和团已经控制了京津地区。

(3)在义和团兴起的过程中,曾提出“扶清灭洋”口号。“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义和团对洋人、洋教以及轮船、铁路等统统排斥,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则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义和团还带有迷信色彩。这些落后因素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

2.抗击八国联军

(1)原因:根本原因是维护帝国主义在华利益;直接原因是镇压义和团运动。

(2)经过

①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2000多人,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②义和团破坏沿线铁路,并在廊坊一带狙击敌人。八国联军被迫撤回天津。

③各国联合舰队攻占大沽炮台,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④在北京,清政府鼓励义和团围攻使馆区,这使清政府在政治上处于极为被动的地位,成为列强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借口。

⑤天津的义和团在清军帮助下,与侵略军展开激烈争夺,在天津保卫战中,清军直隶提督聂士成壮烈殉国。7月中旬,天津失陷。

⑥8月14日,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逃跑,途中下令剿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

(3)结果: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3.《辛丑条约》的签订

(1)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2)主要内容: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学科/网

(3)影响:《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考向一

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

(1)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聘请的一些洋匠利用中国官员不懂技术,进行敲诈勒索,牟取私利,使企业难以发展。

(2)整个洋务运动,在中央缺乏一个健全的、有力的领导核心,仅凭地方上几个热心洋务的总督、巡抚去做,力量既分散,又有限。

(3)洋务运动企图靠单纯地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就想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典例引领】著名学者辜鸿铭说:“咸同年间,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未见转机……”“服若干剂未见转机”,是因为此“药方”

A.在政局动荡年代难以发挥作用

B.治标不治本,没触碰封建制度

C.根本没有施行

D.药力过猛,难以下咽

【答案】B

考向二

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典例引领】第一次以条约的方式允许外国商人在中国开设工厂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北京条约》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这是第一次以条约的方式允许外国商人在中国开设工厂,由此,帝国主义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故选C。

考向三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1.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具有进步意义。

2.戊戌变法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的紧要关头,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并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这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学科%网

3.戊戌变法同时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的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它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4.资产阶级维新派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因此,维新运动如同昙花一现,很快归于失败。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典例引领】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①它加快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②它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进步意义

③它对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④它的失败,促使资产阶级斗争由革命转向了改良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考向四

理解《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典例引领】下列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中,赔款数目最大、主权丧失最为严重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D

1.《同治夷务》记载:“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19世纪中后期,持这一观点并付诸实施的是

A.顽固派

B.洋务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2.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其在中央的代表人物是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奕䜣

D.张之洞

3.下图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变化示意图》,其中①所示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通商口岸的开放

B.民国政府的支持

C.洋务运动的开展

D.“实业救国”口号的提出

4.某班举行“中日甲午战争祭”的主题班会,以哀悼在这场战争中牺牲的英烈。下列人物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①邓世昌

②丁汝昌

③谭嗣同

④左宝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马关条约》中,有利于列强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的条款是

A.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兵费2亿两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6.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提出“门户开放”的国家是

A.英国

B.俄国

C.德国

D.美国

7.维新变法运动作为一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运动,像一块巨石投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死水中,激起了巨大的浪花。揭开其序幕的事件是

A.强学会成立

B.公车上书

C.百日维新

D.《时务报》的创立

8.近代中国许多报刊在传播新思想、新知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图所示报刊主要宣传了哪种新思想?

A.维新变法

B.民主共和

C.扶清灭洋

D.自强求富

9.某中学八年级学生要排练一场《戊戌变法》的历史剧,晓霞饰演变法时期的一位商人,那么她应最赞同下列哪项法令?

A.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B.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C.废除八股,开办新式学堂

D.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10.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宫廷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这次宫廷政变的实质是

A.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B.开明地主和封建顽固势力的斗争

C.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斗争

D.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的斗争

11.有一公司筹拍有关义和团的电影,下列哪一情节不符合历史事实

A.义和团张贴文告,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

B.义和团捣毁教堂、拆毁铁路

C.义和团盛行于广东一带,打出“扶清灭洋”口号

D.1900年夏,义和团已控制了京津地区

1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为保卫天津而壮烈牺牲的将领是

A.林则徐

B.邓世昌

C.左宗棠

D.聂士成13.不平等条约是勒在近代中国人民脖子上的绞索。在北京划定使馆区,列强可驻兵的现象始于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北京条约》的签订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14.陈天华在《猛回头》里写道:“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与此现象有关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军事工业的发展,资金、原料、运输等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洋务派逐渐认识到,国家“必先富而后能强”,创办民用工业可以获利致富。当时外商企业垄断民用工业,洋务派希望兴办民用工业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到19世纪90年代,洋务派共创办工矿、交通、邮电等民用企业20多个。

材料二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举国哗然。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在最初的失望和震怒之后,“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康有为、梁启超等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材料三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伏乞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四

《剑桥中国晚清史》:“尽管维新运动没能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材料分析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作用有哪些。

(2)依据材料二,指出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康有为主张中国从哪一方面向西方学习?其要求民主平等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戊戌变法所颁布的哪一项措施当中?哪项措施有助于新思想的传播?

(4)结合材料三、四,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积极作用有哪些。

(5)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运动,中国的近代化探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2018年河南)随着洋务运动的推进,需要解决资金、原料和运输问题,洋务派认识到,国家“必先求富而后能强”。下列属于洋务派将这一认识付诸实践的是

A.开设江南制造总局

B.创建福州船政局

C.成立轮船招商局

D.修筑京张铁路

2.(2018年福建)“1894年,洋务企业资本达263443元,占近代企业资本总额的45.22%”。材料说明洋务运动促进中国近代化的领域是

A.政治

B.经济

C.思想

D.外交

3.(2018年湖北恩施州)有人用《增广贤文》中“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来比喻洋务运动。这里的“花”和“柳”分别指

A.自强,求富

抵制西方列强的侵略

B.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创办中国近代工业

C.刺激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开辟了中国近代化的道路

D.维护清朝统治

刺激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4.(2018年山东泰安)“在改革范式上,这是史上第一次输入式改革,意识形态上的破冰难乎其难。而就其经济来说,这又是本民族从千年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惊险一跃’。”这场改革是指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5.(2018年海南)“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们虽然牺牲了,但可以壮国家的军威。”邓世昌用热血和生命践行这一誓言是在A.虎门战役

B.平壤战役

C.黄海海战

D.威海卫战役

6.(2018年甘肃)“我之廉价工人,彼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上述现象可能出现在哪一条约签订后?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7.(2018年湖北天门)鸦片战争以后,欧美各国在对华倾销商品的同时,通过不平等条约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农产品;甲午战争以后,欧美各国控制中国的金融,在中国投资铁路、矿务,开办工厂,巩固不平等条约的特权。下列选项对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欧美各国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B.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欧美各国侵华方式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D.甲午战争以后,欧美各国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特权

8.(2018年海南)下边诗歌片段中提到的“现代化”运动是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

几个读书人呼号:

“变亦变,不变亦变”

……“杀”……

匆匆来去的“现代化”运动,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9.(2018年广东)在中国被日本打败举国同仇敌忾之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冒着千夫所指、身败名裂的风险,冷静地提醒人们要看到敌人的长处,进而提出向仇敌学习。他们的意图是

A.吸取经验进行革命

B.仿效日本变法强国

C.维新变法推翻淸朝

D.学习西方抵御侵略

10.(2018年内蒙古呼和浩特)下列事件与结果关联正确的是

选项

事件

结果

A

1895年春,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维新变法思想开始传播

B

康、梁成立强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C

1898年6月,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变法运动的序幕从此揭开

D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废除变法法令

维新派全面退出历史舞台

11.(2018年河北)1898年,康有为40岁,梁启超25岁。变革前,两人都没有出过国,对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了解只限于表面,而且对于西方的认识,也只是局限于所读的传教士的出版物和对香港及上海的殖民管理中的见闻。这说明

A.西方列强支持维新变法

B.慈禧太后控制着政治和军事事务

C.维新派缺乏经验

D.顽固派反对变法

12.(2018年河北)某举人在光绪二十七年(注:光绪元年为1875年)的日记中写道:“朝廷俯从和议,而输与洋夷金四百五十兆。山西起派八百万金,吾邑派十五万金。材料中的“洋夷”指

A.英国殖民者

B.英法联军

C.日本侵略者

D.八国联军

13.(2018年安徽)1902年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高,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他这么说是因为

A.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B.清政府已成“洋人的朝廷”

C.山东主权转交日本

D.义和团沉重打击八国联军

14.(2018年广西河池)1840—1901年,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考点冲关

1.【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世纪中后期”“自强”“练兵”“制器”,结合所学知识,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先后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最能体现“制器为先”。故选B。

2.【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䜣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故选C。

3.【答案】C

4.【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7月,日军挑起甲午中日战争。在平壤战役中,清军将领左宝贵牺牲;在黄海大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牺牲;在威海卫战役中,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①②④当选。谭嗣同是“戊戌六君子”之一,是在戊戌政变中被捕遇害的,排除③。故选B。

5.【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其他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在中国开设工厂,直接利用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加剧了列强对中国人民的剥削,C符合题意。A使中国丧失更多领土,更加刺激列强的侵略野心;B使清朝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财政独立;D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故选C。学科*网

6.【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时,美国无暇东顾。1899年,美国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门户开放”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故选D。

7.【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奋。正在京师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等,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公车上书”。这次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因此,本题选B。

8.【答案】A

【解析】根据图示报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时务报》《湘学报》《万国公报》都是维新运动期间重要的报刊。由此可知,答案选A。

11.【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盛行于北方的山东、直隶一带,C表述不符合史实。A、B、D均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

12.【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2000多人,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天津的义和团在清军帮助下,与侵略军展开激烈争夺,在天津保卫战中,清军直隶提督聂士成壮烈殉国。故选D。

13.【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其中规定,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故选D。

14.【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国联军战争战败后,清政府被迫于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因此说“这朝廷……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故选D。

15.【答案】(1)获利致富,助力军事工业的发展。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民族危机加深。

(3)政治制度。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4)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有利于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发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5)由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转向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3)依据材料二所给信息“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可知,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戊戌变法在政治上,提出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的主张;在经济上,提出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以及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的主张;在思想文化上,提出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的主张;在军事上,提出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的主张。其要求民主平等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政治方面的措施上,其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学科%网

(4)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5)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属于“器物”层面;维新变法运动转向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属于“制度”层面。

直通中考

1.【答案】C

【解析】“必先求富而后能强”体现的是求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前期的口号是“自强”,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包括安庆内军械所、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等,A、B体现的是自强,不符合题意;洋务运动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包括轮船招商局,C符合题意;修筑京张铁路的是詹天佑,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的“1894年,洋务企业资本达263443元,占近代企业资本总额的45.22%”表明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故选B。

3.【答案】D

4.【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第一次输入式改革”“意识形态上的破冰”“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结合课本所学,面对内忧外患,地主阶级意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强大,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掀起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道路,A项符合题意。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B、C两项不合题意;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D项不合题意。故选A。

5.【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9月,中国北洋舰队执行护航任务,返航途中,在黄海大东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了保护旗舰,迎战敌舰,最后在黄海大战中为国捐躯,C项符合题意;虎门战役发生在鸦片战争中,关天培率领清军与英军搏斗,英勇牺牲,A项不符合题意;平壤战役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回族爱国将领左宝贵在此战中壮烈牺牲;威海卫战役中,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6.【答案】C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西方国家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丰富资源开工设厂,省却了运费和关税,得到很大便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中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由此,帝国主义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列强的侵略从此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A、B、D项条约内容中不涉及开设工厂的内容。故选C。

7.【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鸦片战争以后,欧美各国在对华倾销商品的同时,通过不平等条约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农产品”得出鸦片战争后欧美各国对华经济侵略方式是商品输出;由“甲午战争以后,欧美各国控制中国的金融,在中国投资铁路、矿务,开办工厂,巩固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可以得出欧美各国侵华方式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故C项符合题意。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欧美列强已进一步打开了中国市场,排除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鸦片战争后,欧美各国就已经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特权了,排除D。故选C。

8.【答案】B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推动下进行了戊戌变法运动,其目的是仿效日本,在中国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实现变法图强,B项符合题意。进行革命和推翻清朝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意图;D项学习西方抵御侵略是洋务运动的意图。故选B。

10.【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梁成立强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标志着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选项B事件与结果关联正确。选项A,1895年春,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而不是维新变法思想开始传播;选项C,1898年6月,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而不是揭开维新变法的序幕,揭开维新变法的序幕的是公车上书;选项D,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废除变法法令,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A、C、D事件与结果关联不正确。故选B。学科*网

11.【答案】C

【解析】分析题干的“变革前,两人都没有出过国,对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了解只限于表面,而且对于西方的认识,也只是局限于所读的传教士的出版物和对香港及上海的殖民管理中的见闻”可以看出,直到1898年,康有为和梁启超对西方的认识仍很少,说明维新派缺乏经验,C符合题意。A、B、D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C。

12.【答案】D

13.【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02年”“我们在北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高,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成为了他们统治中国的工具,选项B符合题意。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是在1895年,排除A;山东主权转交日本,是在1919年巴黎和会后,排除C;义和团在1900年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排除D。故选B。

14.【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1840—1901年”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1901年,清政府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失败,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答案选D。

下载备战2020年中考历史考点06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备战2020年中考历史考点06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