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风廉政宣传教育要善用“四种效应”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通过不懈努力换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工作是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重要武器,是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基础性工作。在党中央以猛药去疴的决心和壮士断腕的勇气,誓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新形势下,推进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工作,要注重工作创新,善用“四种效应”,不断适应新时代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形势新要求。
善用“头雁效应”,强化以上率下的示范作用
雁群在天空中飞翔,一般都是排成人字阵或一字斜阵,并定时交换左右位置。在雁阵中,必有一只领头雁,引领大雁的飞行方向和飞行队形,带动整个雁群朝正确的目标前进,这就是所谓的“头雁效应”。
“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运用“头雁效应”,要注重发挥“关键少数”“率”的作用,带动“绝大多数”“跟”的效果,达到“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良好氛围。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工作推进效果如何,关键在党委(党组),重点在班子成员,特别是一把手。要把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工作列入各级党委(党组)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和“一把手工程”重要内容,强化宣传教育“一把手抓,抓一把手”的意识,落实“重要改革亲自部署、重大方案亲自把关、关键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况亲自督察”的工作机制,找到党委(党组)、领导干部权与责的契合点。通过党委(党组)先行、领导干部垂范,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真正将党风廉政宣传教育责任层层传导落实,确保党风廉政宣传教育自上到下“一盘棋”。
善用“鲶鱼效应”,激活宣传教育的内在动力
“鲶鱼效应”源于挪威一老渔夫运送沙丁鱼的“秘密”。在每次运鱼过程中,老渔夫都会在鱼槽中放进几条鲶鱼。鲶鱼生性好动,带动生性好静的沙丁鱼加速游动,避免了沙丁鱼窒息而亡,提高了沙丁鱼的成活率。
运用“鲶鱼效应”,就是要改变当前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形式老套、内容单一的现状和党员干部思维麻木、心理倦怠的问题,激活宣传教育“一池春水”。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是一个严肃的课题,但“严谨”不等于“呆板”。要化“严”为“活”,提高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感染力、吸引力,注重形式和内容的创新。要善于将传统模式和新兴媒体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让严肃的宣传教育“情深意切”,富有生命力,更具传播力;要善于运用“群众语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开展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宣传教育活动,做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拉近与党员干部、群众的距离,真正与党员干部、群众思想灵魂共鸣共振。
善用“链状效应”,突出正面引导的教化效果
“链状效应”是指人在成长中的相互影响以及环境对人的影响。尤其是社会环境、工作生活群体圈对于个人性格品质的塑造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具有异曲同工的内涵。
在党风廉政宣传教育中运用“链状效应”,就是通过对正面典型的弘扬,传播正能量,扩大正效应,营造全民崇廉、尚廉、守廉的氛围,达到影响人、鼓舞人、教化人的效果。要提高政治站位,高扬反腐倡廉“主旋律”、奏响“正气歌”,向全社会传递出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价值取向。要注重宣扬正面勤廉典范,重点挖掘身边先进典型。“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通过树立标杆作用,带动本地区本部门党员干部“向标杆看齐”的意识。“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稷安”,要突出优良传统文化在反腐倡廉中的净化功能,挖掘利用好家风家规等传统廉政文化资源,将廉政文化融入党员干部日常工作生活之中,让党员干部在“润物细无声”中修好“心学”,以此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
善用“蝴蝶效应”,增强防微杜渐的防腐意识
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种“蝴蝶效应”意思是指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从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各类腐败案件来看,党员干部出问题、犯错误,无不是从破纪开始,逐步走向破法。运用“蝴蝶效应”,在于通过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吹风洗脑”,从思想根源上筑牢廉洁从政意识。要做到“见微知著”,运用宣传教育手段,对社会有舆论、群众有反映、违纪有苗头的现象,及时敲打提醒、谈话教育、红脸出汗,防止“小问题”质变为“大问题”,挽救犯小错误的党员干部,堵住“破纪”走向“破法”的通道。要以反面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党员干部揽镜自照、见鉴自省。尤其是要运用好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发生的违规违纪典型案例,形成近距离、更直观的警诫震慑效果,促使党员干部明礼知法、心存敬畏、行有所止,真正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