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扎西会议:伟大转折后的新起点[大全]
扎西会议是遵义会议后党中央于1935年2月在扎西境内召开 一系列会议的统称,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
为什么要召开这样一次会议?众所周知,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但是,由于遵义会议是在敌人实行严重的白色恐怖、革命形势极其严峻的态势下召开的,会议仅持续3天。如常委分工、军事路线等许多问题并未得到及时解决。
在执行遵义会议作出的渡江入川的决策失利后,红军被迫进入川南、黔西北、滇东北一带集结。在行军途中,中央政治局领导红军边打、边走、边开会,从1935年2月5日至2月9日,在云贵川三省结合部的扎西县境内,在水田寨、大河滩、扎西寨连续召开会议,统称“扎西会议”。
扎西会议完成了遵义会议后的“常委分工”,即博古交出中央大权,包括当时中央“几担装有文件和印章的挑子”,由张闻天负中央总的责任。同时,鉴于国民党在川西南重兵防守围堵的恶劣态势,改变了遵义会议上决定的在川西南或川西北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方针,作出回师黔北的灵活机动的战略决策,真正摆脱了军事指挥上的教条主义。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遵义会议后,由张闻天负责根据与会各方讨论情况起草《遵义会议决议》,该决议在扎西会议上得以通过。
为提高部队战斗力、便于调动队伍,会议决定对军队实行精简缩编,将原有建制的30个团缩编为17个团。遵义会议前,由于博古、李德的错误领导,加之国内形势紧迫,导致在长征后的4个月时间里,中央失去了对一些革命区与红军部队的领导。扎西会议改变了对中央苏区“无指示、无回电”的状况,针对项英连续发电报询问行动部署,中共中央致电项英并转各中央分局,要求他们在中央苏区及邻近苏区的地方坚持开展游击战争等策略,重新恢复对各革命根据地及红军的领导指挥。
扎西会议是中国革命在遵义会议实现伟大转折后的新起点。它保证了遵义会议所开创的历史性转折得到实现,它也是长征战略转变的重要一环。
第二篇: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一、概述
1、面向学生:八年级
2、学科:历史
3、课时:1
4学习内容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看到中国的转变。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时间、主要内容;了解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的史实;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懂得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图片、影像、歌曲等资源的收集、整理,培养学生提炼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讨论、辩论、列表归纳等探究合作形式,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确立求真、务实、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的品格、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我所任教的是一所农村中学,我共教三个班历史,每个班平均42人,男女生人数基本持平。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较高,能够和老师积极配合,课下查找资料,探究历史的能力相对较弱。
四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变化。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变化。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office程序,幻灯片设计软件,百度收索视频和图片,参考资料书等。
六、教学过程
1、【教师活动】:教师播放“文化大革命”**视频片段
2、【教师活动】: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毛泽东亲自发动、被两个反革命集团所第一部分:导入新课
利用的政治运动。这场历时十年的内乱给党和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直接经济损失达5000亿元,民主法制被践踏无遗,整个社会出现严重混乱的局面。1976年10月6日,以华国锋、叶剑英为代表的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内乱。之后,历史走到了三岔口,我们国家又面临着一场生死攸关的历史抉择。
3、【教师活动】让我们先听一首歌:“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奇般地崛起座座新城„„”大家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歌中的那位老人又是谁呢?他画了那个圈圈是现在的哪座城市?
4、【学生活动】:
学生听优美动听的歌曲,当老师提问时,学生齐答
5、【教师总结】:
这一切的变化,都应归功于那些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瞻远瞩,是他们果断地结束了这场长达十年的内乱,是他们领导了中国人民掀起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浪潮。第二部分:学习新课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教师活动】:
从“文革”到改革开放的这段时间,是党和政府全面进行拨乱反正的时期。这期间,中国经历了伟大的历史转折。那么,这一转折又是怎么发生的呢?
2、【教师活动】:
出示“两个凡是” 视频资料片段。
3、【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举生活事例和“文化大革命”事例,理解“两个凡是”的错误、实质和不合理性。
3、【教师活动】:大屏幕出示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书影,并简单介绍文章内容,由此引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学生用生活经验来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断,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到此场讨论帮助人们摆脱了左的思想束缚解放了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由于当时“两个凡是”依然束缚人们的思想,人们还没有从“文革” 的阴影中走出来。因此,不否定“两个凡是”,就不能为以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扫清思想障碍。经过这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人们开始逐渐摆脱了“两个凡是”左倾思想的束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2)十一届三中全会
1、【教师活动】:
下面,大家先来看一段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视频材料。
2、【学生活动】:学生专心致志地看。
3、【教师活动】:同学们,大家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分析、理解、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4、【学生活动】:学生认真阅读后,分析、理解、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并回答
5、【教师活动】:
6、【学生活动】:通过讲解,学生逐渐领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7、【教师总结】: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这次会议从上述关乎全局的三大路线上纠正了长期的“左”的错误,在共和国发展的关键时刻,成功地解决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结束了过去,开拓出未来,成为共和国现代化起飞的划时代起点。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才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促成了“伟大的历史转折”。(3)拨乱反正的全面推进
1、【教师活动】:提出要求,指导阅读课文。
2、【学生活动】: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回答:
第一,从1979年开始,中央和地方平反和纠正了一大批冤假错案。第二,特别是,平反了刘少奇这一最大的冤案。第三,评价毛泽东的功过是非和历史地位。
3、【师生活动】播放中共中央给刘少奇开追悼会的影视资料,讲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和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展开及意义。
4、【师生活动】播放《社会主义好》视频片段,学生深刻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5、【学生活动】:共同探讨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增强。
第三部分:学生巩固本节内容,提出疑问。第四部分:师生共同回顾本节内容,进行小结。第五部分:课堂练习:《新课堂同步活动与探究》64页1——9题。第六部分: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
学习了这一课,同学们知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历史发生了伟大的转折。同学们大部分出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而你们的父辈,他们则大部分出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他们的童年就是在“文革”期间度过的,你们和你们的父辈是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经历。你们都是这两个时代的见证人。同学们回去以后,好好地跟家里人聊聊天,做一下访问调查,从吃、穿、住、行、受教育等各方面了解一下两个时代的差别,并做一定 的思考,好好体会这一“伟大的历史转折”。七 板书设计
第10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理论基础:真理标准讨论
1、背景
2、结果
3、意义
二、主题报告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三、时间、地点 1978年底,北京
四、主要内容
1、思想路线:实事求是;
2、工作重心:经济建设;
3、总方针:改革开放;
4、领导核心: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五、历史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八 教学反思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就这堂课而言,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总结有以下几点。
一、语言方面:我的这一节课力求语言简洁,说短句,便于学生理解,语调富于变化,逻辑性强,前后联系紧密,课堂节奏紧凑
二、设置问题的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探索的过程,也是学生提高历史认识的过程。
三,注重历史教育的思想性和教学过程的逻辑性。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学习历史不仅能够使人明智,还能够提高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判断力。
四,注重历史课堂的活跃性,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多样的教学方法。
五、不足之处:其觉得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教师直入,指令性语言多了些,过渡性语言偏少。
第三篇: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启篇,题目中《伟大的历史转折》指的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上承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旧革命的总结,旧思想的发展;下启本单元《改革开放》等相关内容,是新革命的曙光,新思想的肇始。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本课安排了三个学习内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三者的关系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与组织基础;会后平反冤假错案、“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从而巩固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成果。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知识内容,在此基础上应该能够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转折,有其重要的影响。
初三的学生已经能够形成分组探究、思考讨论的良好习惯,能够自行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
三、设计理念:
正确的处理学生、教师与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将课堂真正的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创设情境、再现历史,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使课堂丰富多彩。学习课内知识、延伸课外知识,教师在引导的同时与学生共同学习、探究,达到教学相长。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记住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历史意义;知道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的展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归纳和概括的能力,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宏观的历史感悟能力,逐步形成历史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本课分为三个篇章:“春的序曲——一篇文章引发的争论”、“春雷惊天——一次会议拨正了航向”、“春回大地——一桩最大冤案昭雪的反思”。以语言叙述或举例子、看图片材料、视频、数字故事等形式展现历史;以新闻报道和新闻述评等形式深入历史情境中去体验与体会历史,加深对历史的领悟和理解;以对历史的感悟和反思深化对历史的认识,增强对现实社会的理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实事求是我党纠正错误、开拓创新的根本思想路线,也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培养不迷信权威,“不因人取言,不因人废言”的理性态度和健康情感;
从“伟大的历史转折”中认识党的伟大,培养爱党情怀;通过了解邓小平关键时刻的高瞻远瞩,初步了解邓小平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做出的贡献。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及伟大历史意义。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去理解其决策,从决策中去体会和分析伟大的历史意义;把内容和意义结合起来,以新闻报道和新闻述评的形式加深学生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理解,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增强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认识。
难点:关于真理标准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两个“凡是”和真理的关系,真理和检验真理标准的关系,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学中,通过剖析两个“凡是”的错误,最后让学生认识到:真理是多种的,但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唯一的,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导入:
展示美国《TIME》杂志封面,出示问题:中国有一位伟人曾七次登上《TIME》杂志的封面,并两次被选为人物,他是谁?
欣赏图片,并指出:七次登上《TIME》杂志封面并两度当选人物的是邓小平。
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提高兴趣。
新课:
(一)春的序曲——一篇文章引发的争论
展示“文革结束”与“两个凡是”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两个凡是”。
展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图片,引导学生举例说明“伟人的话”是真理还是“实践”出真理。
得出认识:“文革”是毛主席的错误决策,我们应该反对,“两个凡是”实际是左倾错误的延续。
举例说明:比如“小马过河”、“伽利略的斜塔实验”等,都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而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通过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引导他们认识到“两个凡是”思想的错误性,从而加深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的认识,为下一步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与意义作铺垫。
(二)春雷惊天——一次会议拨正了航向
通过视频再现会场,走入会场,从记者和代表两个角度报道大会。
点评、分析并举例说明大会的转折含义。
播放《复兴之路》中的配乐诗朗诵《沉思与抉择》。
从不同的身份出发学习全会的内容,报道大会的盛况。
共同感悟转折的含义。
欣赏诗歌朗诵,感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
用记者采访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用对比的方式显而易见。
烘托气氛。
(三)春回大地——一桩最大冤案昭雪的反思
播放数字故事,提问:刘少奇冤案说明什么问题?给了我们什么教训?如何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欣赏数字故事,并指出:我们应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烘托气氛,再现情境。
小结:
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给我们开启了春的序曲;十一届三中全会如一声惊雷,让我们真正感受到春天;民主法制建设带给我们春意盎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
指出:去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我们新的领导人提出了深化改革的决策,并指出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我们相信春天的故事将会一直讲述下去„„
各抒己见,知道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是我们党有错必纠,与时俱进,不断走向胜利!
把条条框框的知识和自我感受相结合,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第四篇: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与反思
芦溪镇中学 周利萍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伟大的历史转折”,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阐述: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较高,能够和老师积极配合,课下查找资料,探究历史的热情也很高,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记住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及其主要内容,评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2、理解邓小平再次复出对党和国家产生的深远影响。
3、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转折。中国共产党及时总结经验。
4、通过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意义的评述,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难点分析】
本课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本课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教学过程】(摘要)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歌曲《好年头、好兆头》。教师提问:此歌歌唱的是我国什么时期取得的成就? 我国的改革开放开始于什么时候?以什么事件为开端?教师由此导入新课。学习新课:
一、改革开放的春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收集到的有关“文化大革命”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口述史料。教师简略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让学生认识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当时中央主要领导同志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全国人民的不满,于是在思想理论界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生活中的事例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断。教师播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有关新闻资料片断,要求学生归纳会议的主要内容。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1、思想路线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前提)
2、组织路线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保证)
3、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4、总方针:改革开放。
教师展示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的有关图片,帮助学生感性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思考和回答如下问题:
1、我国的改革首先从什么领域开始的?
2、哪个地方最先进行改革?
3、改革采取了怎样的形式?取得怎样的效果?由此导入第二子目。
二、在希望的田野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请学生上台交流收集到的材料。教师提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解放前的“单干”有没有区别?
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强调和让学生认识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是土地公有制,并不是分田到户了,这与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相符合的。
教师用当今农村的巨大变化的具体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大意义:
1、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提高。
2、农业生产得到很大的发展,农村经济好转,农民开始走上富裕。
教师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
教师提问:歌词中的“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的是什么?由此导入第三子目。
三、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思考和回答如下问题:
1、对外开放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是从哪些城市开始的?
2、经济特区为什么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3、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
教师归纳总结,展现未填的《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与学生共同填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以此使学生形象、生动的了解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课堂小结:略 巩固练习:略 【教学反思】
上完《伟大的历史转折》这节课,就这一堂课而言,我对历史课的课堂教改进行了一次实践,如何创设历史情境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本人有一点感想。充分运用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音像资料、图像资料和报刊文章进行教学,充分的教学情境预设,使历史课堂变得“鲜活”起来。及时感悟历史,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历史知识静静地躺在书本里和教师的脑海里如何让学生去思考?太多必需的“生成”需要我们去经营和促成。在历史课上不仅是“热闹”,而且是历史背后的人生感悟。
第五篇:刘 伟大的转折
第10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湖北省安陆市巡店镇初级中学 刘季安
一、教材依据:湘教版 中国历史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第10课
二、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 第10课 这是中国现代史内容标准的重点。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会为标志,我国开始了建国后党和国家历史发展的伟大转折,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本课是转折点,是开端,故本课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大部分学生已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和历史思维能力,在学习态度、表 现能力、表达能力、组织协作方面都有很强的可塑性。有的学生已能通过网络 查找资料,通过学习,观看电视电影等,对改革开放有较深的了解,正好能与 本课的教学实现互动。
四、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所学内容,培养从宏观把握历史发展趋势的能力。(2)通过“两个凡是”错在什么地的方的讨论,培养学生个性思维和创新思 新思维的品质。
(3)通过访谈前辈等活动,加深对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 实践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
(1)运用“读、讲、议、行”四步教学法,让学生理解所涉及的理论问题,认识真理标准讨论和邓小平讲话的深远意义。
(2)从思想路线、工作重心、总方针、领导核心几个方面领悟十一届三中全 会是中国由“文革”**到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转折。
(3)学习用哲学和经济学的观点去理解历史内容的方法,学习比较思维的方 法,学习从历史史实归纳历史特征的思维方法。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就辉煌。
五、重点与难点:
1、重点: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十一届三中全会。
2、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六、课前准备:
1、教师: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和影视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2、学生:(1)课前预习,收集相关资料、图片。
(2)调查、访问经历过“文革”的人,了解文革前后的变化。
3、教具:电脑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方法:
1、教师教法:活动法,课堂讨论法等。
2、学生学法:小组合作,社会调查,学会收集整理资料。
八、教学过程:
㈠、回顾置疑、激发兴趣
步骤一:组织学生复习上节内容:(点击课件,显示“文化大革命”相关图片与习题)
提问: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文化大革命”的有关内容。“文化大革命”
哪一年开始?哪一年结束?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文化大革命”的10年是**和灾难的10年。“文化
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历史出现了重大的转折,迈入了一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新时期。(目的:通过复习上节相关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白“文化大革命”的相关影响,为新课奠定学习基础。)
步骤二:安排学生先阅读本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点击课件,显示本课学习目标。(目的:培养学生阅读与理解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步骤三:组织学习,探究新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㈡、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真理标准讨论”
⑴、【情景体验、讲授新知】
点击课件,播放相关视频及音乐,并显示学习目标:
图片一:“两个凡是”是什么?“两个凡是”错在什么地方?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亦可进行讨论。
教师讲评指出:这是在继续维持毛泽东的个人崇拜,是搞教条主义,不利于拨 乱反正和开创新局面。教师可结合重点难点分析进一步拓展。点击课件:图片二:“两个凡是”的内容及与毛主席的关系。
图片三:“两个凡是”的错误(三个方面)(目的:通过视频的播放,为本课教学营造良好氛围,将学生思考与讨论的结果与课件所归纳的内容作比较,让学生明白自身学习的优点与不足,从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⑵、【设疑激趣、探索新知】 点击课件,显示问题:
图片四: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要求学生回顾政治学科知识进行思考讨论。(目的:培养学生学习用哲学和经济学的观点去理解历史内容的方法。)⑶、【设疑激趣、提升能力】 点击课件,显示问题:
图片五:学生思考:粉碎“四人帮”后,为什么要展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帮助学生归纳,课件显示)(1)理论上拨乱反正;
(2)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3)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解放了思想;
(4)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新时代的到来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⑷、【深化主题、彰显个性】:
点击课件,显示问题:邓小平在批“两个凡是”中有何重大贡献?(帮助学生归纳,课件显示)
(1)提出要完整准确地对待毛泽东思想;(2)支持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教学小结】:邓小平在这次思想解放运动中起了领导作用。⑸、【拓展思维、提升能力】
点击课件,显示问题: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有什么重要历史意义? 学生阅读与讨论,教师总结,同时课件显示。(目的: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知识承转】: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以后的拨乱反正工作扫清了障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作好了思想准备。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点击课件,显示小课标)
组织学生细读48-49页课文和插图,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定,先在书上标出明确标记。(目的: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⑴、【补充知识、拓展思维】
点击课件,显示学习目标一: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图片: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思考一:在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一个什么为题的重要讲话?这个讲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本目第一段大字和所附的两段小字后,可结合重点难点进行讲评。【教学小结】:课件显示:讲话的主要内容及重要意义。(目的:培养学生从宏观把握历史发展趋势的能力及拓展学生思维。)
⑵、【突显目标、提升能力】
点击课件,显示学习目标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主要内容。
问题显示: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什么时候召开?主要内容有哪些?
指导学生从思想路线、工作重心、总方针、领导核心四个方面进行归纳。指导学生阅读本目第二段大字后的两段小字,指出第一段小字提出了对内改革的目的和具体政策的设想,第二段小字提出了对外开放政策的内容和目的。学生归纳、课件显示:
A: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C: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目的:培养学生学会从历史史实归纳历史特征的思维方法与能力。)⑶、【训练思维、培养能力】 问题显示:十届三中全会的意义如何?为什么说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重大转折?在学生思考回答后,结合重点难点进行讲评。(目的:培养学生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课件显示:十届三中全会前后我党在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组织路线等各方面对比。⑷、【纵横联系、巩固能力】纵横联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共党史上的地位类似于遵义会议。课件显示:两次会议的比较与归纳。(目的: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重大转折,并学习比较思维的方法,学习从历史史实归纳历史特征的思维方法。)
学生归纳重大意义: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开端,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⑸、【纵横联系、训练思维】
组织学生思考:党的八大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有什么共同点?(都提出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任务。)这两次会议各产生了什么影响?(目的:培养学生学习比较思维的方法,训练学生从历史史实归纳历史特征的思维方法。)【教学总结】:“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以后的拨乱反正工作扫清了障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作好了思想准备。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九、能力检测:
(一)选择题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首先发表在()A 《人民日报》
B 《光明日报》 C 《中国青年报》
D 《解放军报》
2.1978年,我国思想理论界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针对()
A平反冤假错案问题 B 党和国家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 C “两个凡是”和“实践”那一个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问题 D “文化大革命”的评价问题
3.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是()
A 民主集中制 B 改革开放 C 四项基本原则 D 实事求是 4.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同之处是()A 都实现了党的历史上伟大的转折
B 都决定集中力量搞经济建设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C 都坚持了实事求是原则
D 所提出的路线都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坚持了下去
5.中共党史上有两次具有重大深远意义的转折点,一次是遵义会议,另一次是()A 七届三中全会
B 八届三中全会
C 十一届三中全会
D 十二届三中全会
6.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思想理论基础的是()A平反冤假错案 B 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的讲话 C “两个凡是”方针的提出 D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7.下列哪一事件标志着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 的伟大转折?()A 中共“八大” B 中共“十一大”
C 真理标准讨论 D 十一届三中全
(二):问答题
1、说一说,“两个凡是”错在什么地方?
2、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十、板书设计:
第10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真理标准讨论 1、“两个凡是”及危害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及意义 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发表 ⑵、关于真理标准讨论的重要意义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召开的历史背景
2、召开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见课件)
3、召开的重要意义
十一、教学反思:
《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记述了共和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通过课堂的精心设计及多媒体的合理运用,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和掌握本节课。一切课堂教学行为和教学设计都能围绕课标来展开。具体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视频或者其它方式导入新课,既渲染气氛,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科学合理。即有学生的自学,又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环节,使得堂课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兴趣高,教学效果明显。此外,本课可采作多种教学的方法,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一些史实通过图片等方式的呈现,能让学生更直观的明白此次会议的重要意义。在一些比较难的问题上,教师要注意引导,使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结论,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不足之处是:在教学中教师讲得有些过多,有时引导不到位。同时在教学中没有针对学生的突出特点,实施更丰富的教学手段。此外在教学中联系实际不够,以上这些是我在今后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