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当好青春领路人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尤其青少年时期是人的道德观念建立和形成的关键时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至关重要,关乎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作为初中班主任,一定要知行合一,注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知行合一;初中班主任;立德树人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9年3月18日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陈宝生部长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从薄弱处着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何立德、怎样树人是摆在广大教师队伍面前的头等问题。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道德观念建立和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班主任来说,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既是对个人能力素质的严峻考验,更是要向党和国家交付的事业答卷。
一、坚定政治信仰,为党为国育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在前,业在后,这也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备受屈辱,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驱逐了侵略者,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当前时节,国家虽日益繁荣昌盛,复兴之路仍任重道远。每一个教师肩上的责任都是沉重且坚实的,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教授学科知识,而是在明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前提下深入探索实践“怎样培养人”。
为谁培养人?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什么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大道至简,知易行难。一方面,虽然教师队伍都接受过系统的思政教育和德育,但自身政治修养和理论水平能否支撑起对学生进行“传道”仍是未知数,这就要求我们克服自身懒惰情绪,保持不断学习的热情和开拓进取的韧劲,把有限的时间用来从事有意义的活动。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有非常多的渠道可以给自己“充电”,在全国上线的“学习强国”平台便是一款学习利器,实现了有组织、有管理、有指导、有服务的学习,极大地满足了互联网条件下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多样化、自主化、便捷化的学习需求。
另一方面,在将自身政治素养提升到一定水平后,如何引导感染学生是更为复杂和重要的任务。在实践过程中,并没有固定的形式。有的教师精于阐述,深入浅出,通过理论讲解与分析引导学生探求真理;有的教师善于启发式教学,循循善诱,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启发学生明事理、正德行;有的教师偏好案例教学,引用丰富的素材开阔学生视野,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有的教师以自己的言传身教点燃学生的爱国激情,引导学生认同党的伟大事业,树
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无论哪一种方式,都需要教师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知行合一,做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让有信仰的人去讲信仰”。
二、锤炼自身品质,做到为人师表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明确了“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目标,就要认真付诸行动,积极投身探索“怎样培养人”的实践。通过自身的教学经验,笔者深切的体会到,教师平时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言传身教缺一不可。“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建设祖国的园丁,我们所需要做的绝不仅仅是明白道理,更重要的是知行合一。真正担当起为国家培养时代新人的重担,就要立足工作实际,着重培养个人品格,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自身要有浩然正气,切实用人格力量感染学生,而不是单纯的扮演学科知识传导者的角色。为人正直是对每个教学者的基本要求,我们应该也必须做到言行在课堂内课堂外、网上网下要相一致,教师的行为表达着情感,学生从教师行为中接受着情感的熏染和启迪。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的相互接触,教师所表现出的道德面貌,既是学生认识社会,认识问题,认识人与人关系的一面镜子,也是学生道德品质成长的最直观、最生动的榜样。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而只有教师具备崇高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才能真正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教师必须时刻注重陶冶自身情操,培养个人品格。
知行合一,先“知”而后“行”。每一名教师都应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深厚的学科知识基础,也只有具备了这种素质,才能保证我们能够在学生面前树立个人威信,从而保证教学过程的顺畅和传道受业解惑之路的通畅。身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人民教师,应当时刻牢记我们的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作为一名担任班主任职务的教师,笔者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也注重通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等书籍武装头脑,并结合教学契机向学生讲授,每当看到他们聚精会神的听讲,内心都由衷的感到满足。与此同时,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和见识都大大增加,我们应当善于联系国际国内实际,拓宽教学视野,用透彻理论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
三、丰富载体手段,注重因材施教
前文已经提及,在教学形式方面,不同教师可能偏好不同的方式方法。事实上,单一的教学模式很难有效激发学生的活力,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应将多种教学方法融为一体。一方面,应积极搭建便于学生学习进步的平台,利用演讲、朗诵、征文、辩论等校园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思想品德,真正达到外塑形象、内修心灵的效果;另一方面,应把握因材施教的方法原则,对照不同学生认知水平和自身素质的差异,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立德树人是一项复杂且艰巨的系统性任务,非一朝一夕可完成,仅仅靠课堂讲授也很难达到良好效果。笔者所在学校经常组织各类活动帮助学生提升修养:通过“弘扬爱国主义”演讲活动帮助学生培养家国情怀,让他们在搜集资料过程中感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进而认识到红色江山还需要一代代人努力坚守;通过“德才孰轻孰重”辩论活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逻辑能力和组织能力,让他们充分体会“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的真谛;通过组织参观军事单位,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和保卫祖国的责任感。一系列相关活动配合课堂讲授,深化了教育成果,真正达到了“以‘知’带‘行’,以‘行’促‘知’”的效果。
因材施教,是一条很传统的教育原则,同时也是一条十分重要的教育方法。笔者刚开始担任班主任职务时,对这个方法原则缺乏必要的理解认识,经常“胡子眉毛一把抓”,结果反复强调却起不到效果,事倍功半。经过几年的工作历练,笔者对此有了一定的心得,作为基层教育者,就应该扑下身子、沉下心来,真切关注到每一名学生,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耐心寻找每名学生的“突破口”,利用课堂教育、个别谈心以及升国旗、入党入团入队等仪式和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帮助学生养成诚实守信、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通过笔者的学习总结与实践摸索,现在的工作成绩虽然距一名优秀班主任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但是班级氛围和综合成绩已较以往有了明显的进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很难短期内看到成果,但笔者始终坚信,只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保持耐心,发扬钉钉子精神,以“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韧劲,长期坚持将自身所学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必定能够为学生的成长成才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