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20年关于全市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调查与思考
2020年关于全市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调查与思考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确保基金安全完整,是社会保障体系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对于保护广大社会保障对象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在新常态下,如何做好社保基金的内审监管工作,确保社保基金的安全、保值增值,责任十分重大。
一、XX市社保基金监管的现状
一是建立了各社保经办机构定期自查制度和日常内部审计制度。二是各社保经办机构逐步建立健全了社保基金内控制度。三是建立了社会保险基金异情、要情报告制度。四是各社保经办机构均建立和执行了基金财务制度。五是建立了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决算制度。六是建立了社保基金监督检查机制。七是建立和完善了基金监督举报制度。八是开展了社会保险基金反欺诈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保基金的安全、保障作用。
二、社保基金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1.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与新时期社保工作不相适应。按照上级要求,县级以上社保部门要设立社保基金监督机构和配备专职监督人员,而XX市人社部门虽然设立了基金监督科,但因人员编制原因,仅有X人,各经办机构也因人员不足,未设专职的基金监管人员。因社保业务种类繁多,工作繁忙,面对庞大的社保基金,很难对社保基金的有效监管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内控制度还不够健全。按现行制度规定,社会保险核定应实行《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督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转变基金监管方法,使内部审计工作更加科学、合理地为社保基金监督管理的评价和咨询服务。
3.监管主体缺乏独立性,监管方式的落实存在困难。XX市社保基金的监管主体包括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财政部门、审计机关还有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相应的监管方式包括人大监督、行政监督、财政监督、社会监督等。但是监管主体缺乏独立性,角色模糊,且各种监管方式的落实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目前,该市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和监督机构没有严格划分开来,社保基金的经营者与监督者的身份重合,致使社保基金缺乏独立有效的行政监管,严重影响了社保基金的监管效率。
4.监管透明度低,信息披露制度不够完善。我国2011年开始实行的《社会保险法》中规定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的情况。但是实际上所披露的社保信息仍然有限,披露内容不够细化、披露频次较少,使得社保基金缴纳者不能及时并充分掌握社保基金的运作情况,对基金的管理缺乏必要的知情权和话语权。同时,由于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媒体及大众也难以对社保基金运作的全过程进行合力监督,社会监督缺少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
三、加强社保基金监管的对策
1.加强对社保基金监管工作的认识。一是领导重视。各级领导对社保基金监管工作是否重视,直接关系基金监管工作开展的力度、深度和社会参与度。同时各级领导的重视也能确保社保监管组织机构的筹建、人员的配备和经费的落实,为基金监管工作提供有力的政治、组织保障。二是确保基金安全。对在执行过程中不合规的政策要尽可能纠正,确保政策执行正确到位,避免和减少因政策执行偏差导致的基金损失。三是防止滥用权力。要形成相应的制衡机制,防止管理人员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确保社保基金依法正确使用。四是确保支付。社保基金事关民生,只有确保社保基金的按时足额发放,才能安定人心、稳定社会。
2.加强社保基金的预算管理。一是基金监管从查错防弊向规避风险转变。现行的社保基金监管很难对社保基金管理全过程作出有效的审计分析、评价和管理整改建议。将基金监管向规避风险转变有利于单位优化内审职能,重点放在规范管理上,从制度入手,对社保基金的核定、征缴、支付、运营等各个环节实施监督,从根本上规避各类风险的发生。二是基金监管从事后监督向过程控制转变。把社保基金监管工作领域从传统的财务收支检查,拓展到对社保基金的重大决策、业务流程与授权责任、主要风险点及其控制、大额资金的安全性、实施过程及效果、内控体系有效性等方面,对社会保险工作的全过程实施监控。三是基金监管从现场检查向非现场检查转变。充分运用省厅统一开发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日常监督工作,通过信息数据分析与预警方法,增强内审工作的分析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处理纠正问题,提高日常监督效果。
3.加强社保基金监管基础工作建设。一是落实基金监督管理责任制。明确领导班子以及基金监督机构和经办机构在基金监管中承担的责任,并将责任落实到人。二是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抓好社保基金内审监管人员、业务人员、财务人员专业知识的日常培训工作,增大监管技术含量,提高监管的决策水平,为社会保险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能力保障。三是强化管理服务。进一步规范业务操作流程,实行审核、支付分家,会计、出纳分立;对经办机构根据每一项业务的风险点,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度,强化考核,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将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4.加快社会保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步伐。一是加快“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升级建设,为社保基金的有序运转提供支撑。在现有“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尽快实施“金保工程”第二步,即横向实现人社、财政、税务、银行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数据共享,实现网上查询、网上缴费。二是加快社会保障卡发行进度,提高社会保障卡持卡普及率。充分应用社保卡“一卡通”的特点和“一人一号,一人一库”的功能优势,参保人员流动到哪里,社保网络就服务到哪里,方便参保人员走天下。三是提高待遇资格认证的技术手段。采用目前流行的指纹、人像扫描、网络视频等先进技术手段,开发普及与“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兼容配套的资格认证软件,通过配置认证站点,电脑、手机终端APP等方式联网认证。
5.加强部门间的协调沟通。一是人社部门要加强与财政、税务部门联系。建立三方对账制度,加快票据(数据)传递,互通信息,确保三方数据准确、一致。二是加强与公安、民政部门联系。定期将死亡信息以纸质或电子方式通报给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备案,堵塞冒领漏洞。三是加强与工商部门联系。定期将新注册的企业以纸质或电子方式通报给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便及时促其登记参保。四是加强与教育部门联系。在每年9月新生入学时,将新生名册信息以纸质或电子方式通报给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便及时办理参保手续。五是加强与残联的联系。定期将享受政府社保费补助的残疾人员的增减变动信息以纸质或电子方式通报给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作同步调整,避免差错。
6.强化社保基金的社会监管。一是强化社保机构的监管。进一步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与监管,切实搞好扩面征缴工作,严格抓好社会保险登记和缴费申报制度,强化社会保险稽核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认真审核缴费单位的缴费基数,防止参保单位少报、漏报、瞒报缴费基数;加大清欠力度,确
保社保基金应收尽收;严格新增退休人员的审批,加强动态核查,严防弄虚作假、虚报冒领。二是强化税务部门的监管。发挥税务机关的征收优势,加强社保费征收管理;不定期对缴费人数、缴费基数等申报资料进行检查核实,确保参保信息和数据真实准确。三是强化财政部门的监管。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在保证基金资产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实现基金的增值。四是强化社会各界的监管。加强群众监督、审计纪检监察监督、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形成监管合力。
第二篇: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或政府通过立法形式,采取强制手段对全体公民或劳动者因年老、疾病、生育、伤残、失业和死亡等社会特定风险而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失去生活来源或中断劳动收入时的基本生活需要提供经济保障的一种制度。它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也是现代经济社会稳定和谐的一种重要的“稳定器”和“减震器”。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是社会保险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社会保险管理最基础的工作之一,对社会保险事业发展法制化、规范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探索社会保险档案工作的特征和规律,建立科学规范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机制,以方便社会保险档案的保管和利用,更好地发挥社会保险档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一、社会保险档案的含义及特点
社会保险档案是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办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等业务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利用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电子文件等不同门类和载体记录的总和。它真实地记录了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从事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过程,主要包括养老保险档案、医疗保险档案、失业保险档案、生育和工伤保险档案。养老保险档案是机关保险处、社保局、农村养老保险处在办理养老保险业务工作中形成的;医疗保险档案是医保中心在办理医保业务工作中形成的;失业保险档案是就业局在办理失业保险业务工作中形成的;生育和工伤保险档案是社保局在办理生育和工伤保险业务工作中形成的。其主要特点是:
1.广泛性。社会保险是以全体国民为对象,其覆盖面是全社会。现在我国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措施主要针对城市居民。但伴随着我国社会保险体制的改革,我国参与社会保险的人口将逐渐扩大到农村,最终目标是惠及社会所有成员,每个人在办理社会保险时都会形成社会保险档案。社会保险对象的广泛决定了社会保险档案的广泛性。
2.动态性。每个人在其参与社会保险后,社会保险档案会随着人员的流动而发生关系转移,各项社会保险的缴费情况也会依据人员收入的增减而相应变化,有些社会保险项目(如医疗保险)还会经常发生支用、给付等情况,这些变化情况都要在其社会保险档案中形成相应的记录。社会保险工作的这种动态变化决定了社会保险档案的动态性。
3.权益性。个体的人是社会保险档案的最基本的形成单位,在参与社会保险后,每个人都会形成相应的档案,社会保险档案是个人参与社会保险原始凭证,也是维护个人权益的重要证据。这些档案记录一直要保存到当事人亡故之后。记录一生,服务一生。
4.规范性。社会保险档案是按国家的有关规范来办理的。具体表现在:一是办理活动的规范,即各类社会社会保险都有统一的办理程序、缴付费标准;二是形成材料的规范,即各类社会保险都有规定有规范的记录卡,登记清册及报表,不论是哪个单位的职工,其形成的相关材料具有一致性。
5.共存性。社会保险工作开始主要以手工管理为主。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
了提高工作效率,方便对参保对象帐户的管理,各自根据本单位业务工作开展的实际,分别建立了参保对象帐户和基金管理的数据库。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工作人员通过社保数据库随时掌握参保对象的情况及资金的来源和发放情况,完成各类报告生成和管理。于是,社会保险工作不仅产生了纸质文件,同时也产生了相应的电子文件,从而形成了社会保险档案在产生时就是纸质、电子共存的事实,而且互为补充。
二、社会保险档案的基本情况
1.社会保险档案的载体形式。
社会保险档案以纸质的载体形式为主,部分档案以电子文档的载体形式存在。
2.社会保险档案的来源。
社会保险档案以自己形成为主,部分档案为劳动人事部门抄送件和企业移交来的职工个人档案(企业改制和企业职工退休、退职后移交到社会保险局的)。
3.社会保险档案的管理体制及方式。
社会保险档案工作的管理体制实行的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即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全区社会保险档案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具体管理本机构的社会保险档案。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社会保险档案管理方式上以分散管理为主,即办公室管理文书档案,其他股(室)管理各自形成的相关业务档案;电子档案以数据备份的形式保存在电脑中,部分电子档案形成了纸质档案,实行了“双轨”制管理。
4.社会保险档案的主要内容及成分。
社会保险档案的内容有四个方面:一是养老保险方面,主要包括参保登记管理材料(用人单位社会保险登记、变更、注销和年检材料等),参保人员申报、审批及信息变更管理材料(参保人员花名册、情况表、缴费情况、劳动合同、调函、工资收入登记、基数确认、离退休、退职人员信息登记及养老金调整审批等材料),个人帐户和稽核管理材料(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转移情况、一次支付审批、对帐单情况反馈表、稽核情况记录、执行情况反馈单等材料)、退休、改制企业退职个人档案、养老保险基金会计资料;二是医疗保险方面,主要包括参保登记管理材料(用人单位社会保险登记、变更、合并、分立或注销材料等)、单位及人员信息变更管理材料(用人单位职工花名册、工资表、职工变动材料、医疗照顾人员认定材料等),医疗管理材料(医疗审批、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材料、费用及资格审核材料等),基金征缴管理材料(参保人员收入申报登记材料、参保人员缴费基数变更材料、单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帐户清算材料及相关证明材料等),医疗保险基金会计资料;三是失业保险方面,主要包括参保登记管理材料(用人单位社会保险登记、变更、合并、分立或注销材料、失业保险关系转迁相关材料等),参保人员管理材料(用人单位人员名册、职工增减变动材料、职工信息材料、职工缴费信息修改或补缴相关材料等),审核认定管理材料(失业保险缴费情况材料、参保人员失业保险关系转迁相关材料、视作缴费年限的证明材料、失业保险缴费终止相关材料、申领失业保险金的相关材料),待遇支出管理(按月接受失业状态确认的证明材料、申领重病补助、生育补助、丧葬抚恤
金、职业介绍补助、职业培训补助、其他失业保险待遇的相关证明材料等),失业保险基金会计资料;四是工伤、生育保险方面,主要包括参保登记管理材料(参保单位登记材料、参保人员缴费情况、增减情况材料等),审核认定管理材料(职工工伤、生育费用支付申请材料、职工丧失劳动能力程度鉴定书、职工工伤、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书、工伤、职业病事故呈报表、工伤认定决定书、职工生育认定证明等、职工工伤、生育费用审核、附医疗费用清单及收据等),工伤、生育保险会计资料。
5.社会保险档案的整理情况。
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档案都是由各业务股室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进行了初步整理,即将不同类别的社会保险档案装订成一卷或多卷,没有统一进行鉴定、编目,卷皮封面项目填写也不齐全规范,而且整理方法各异,没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管理和利用极不方便。电子文件应归档的没有整理归档,只是进行了备份管理。
6.社会保险档案的利用情况。
社会保险档案直接涉及到社会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因此,它的凭证价值异常突出,利用率很高。现在利用社会保险档案的主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单位职工和社会群众。其目的主要是查询相关政策,查证个人信息等,为公开、公平、公正解决群众的利益问题和顾虑起到了决定作用。
三、社会保险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保险档案在整个社保工作的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实现社会保险信息交流与共享的保证,是人民群众维护其合法权益的重要凭据,也是社会保险部门进行科学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应与社保体制发展相适应,并能促进社保事业的发展。但是,从调查的情况看,我区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将会影响了我区社保事业的健康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机制不健全,职责不明晰。现在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都没有健全、职责明晰的档案工作机制。有的单位虽然设立了本单位的档案机构(如社保局、就业局),也落实了分管、主管和具体的工作人员,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履职不到位,对本单位的档案未实行统一管理,各门类档案分散保管于各个部门,形成多头管理问题。且管理方法各异,没有一个完整的档案信息中心能够查询到一个人的全部社会保险档案信息。
2.缺乏专业社会保险档案的管理标准和规范。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缺乏国家标准,职工档案管理仍在执行1992年劳动部与国家档案局共同制定的《企业职工档案管理规定》,而该项制度中的部分条款如适用范围、归档范围、管理形式、交接流转等规定已经不适应现实工作的需要。因此,各社会保险机构的档案管理无标准和规范可执行,只有根据自己工作的需要和经验,参照其他门类档案管理模式,对自己保管的档案进行必要的管理,造成管理方法不统一。特别是在社会保险档案整理中,该归档的没有归档,不该归档的却归档,分类、编目、排列没有科学性,随意性大,致使社会保险档案难以齐全完整和档案保管资源的浪费。
3.档案管理的软硬件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急需提高。
档案管理是一项政策性、规范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现在各社会保险机构虽然都配备了兼职的档案工作人员,但是他们都是身兼数职,平时工作都较多,难以抽出多的时间用于档案管理工作;而且他们的档案业务知识贫乏,难以切实履行监督指导的职责。已经建立的档案室(如社保局、就业局)设备陈旧,管理手段落后,防火、防潮、防蛀等达不到标准。他们档案管理只满足于不丢失,装进袋子,锁进柜子,在充分利用档案资源,提高队伍素质,促进社会保险档案管理方面下功夫不够。
四、加强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建议
针对上述情况,作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应该根据社会保险档案的特点和社会保险工作的发展,加强监督和指导,不断改进和完善社会保险档案工作。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宣传,加大投入。在全社会加大社会保险档案工作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和宣传渠道,广泛宣传社会保险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和相关的档案法律法规,提高每一位公民的社会保险档案意识和档案法制意识,引导社会人依法办理社会保险档案事务。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对社会保险档案工作的重视与支持,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切实解决社会保险档案工作中存在的人员匮乏、资金短缺、库房紧张、保管设备简陋等实际问题,为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险档案工作创造良好氛围和有利条件。
2.明确职责,完善机制。根据现在社会保险工作的特点和管理机制,社会保险档案工作必须坚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切实建立起有人管,有人抓的集中统一管理的社会保险档案工作机制。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应该加强社会保险档案工作的领导,把所属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档案工作列入本单位工作规划和检查、考核、奖惩内容。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必须落实分管领导,把档案工作纳入本单位的工作计划和议事日程,切实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在人员、设施配备、经费、库房等方面给予保证;建立和健全本单位的档案工作机构,把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归档的要求列入各项工作标准、工作程序及各部门、相关人员的岗位职责,严格检查和考核。
3.统一标准,规范管理。要充分发挥社会保险档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就必须实现社会保险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努力促进社会保险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而要实现社会保险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其根本就是要统一社会保险档案的业务标准,即针对社会保险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各工作环节制定出操作性强、科学统一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规范。特别是社会保险档案的归档范围、保管期限的划分和整理要详细规定,严格统一。归档范围可以参照社会保险档案的主要内容及成分中所述归类细化。由于社会保险档案的价值特征是以凭证价值,维护个人权益为主,其保管期限宜划分为永久、长期和短期。参保登记管理方面的材料宜作为永久保管;参保人员信息管理、个人帐户管理、医疗管理、审核认定及待遇支出管理等方面的材料宜作为长期保管;个人帐户稽核、清算及相关证明等材料宜作为短期保管。由于社会保险档案具有动态性的特征,参保单位和参保人员的档案宜以一个参保单位、一个人头为保管单位进行整理。每一个保管单位的档案按归档范围将文件收集齐全,按申请审批过程中材料形成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并编件号,填写归档文件目录和备考表,然后放在一个袋或夹(盒)内,不用装订,开口管理,以便随时补充新材料。档号依参保登记号进行排列编目。
其他性质的档案按其性质和特征分类组卷,统一编目,集中管理。社会保险电子档案应于每年年底形成本参保单位、参保个人、缴费、支付、变更、清算等业务数据文件,刻录到光盘上,按照《四川省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暂行规定》进行归档管理。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材料的整理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进行整理和管理。
4.整合资源,信息共享。社会保险档案形成于各个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总体上来讲,其保管形式是分散的。但对于参保人员个体而言,其“形成”的社会保险档案应该是系统的。这就要求社会保险档案的保管必须集中统一,系统化。这不但能满足参保人员个体对社会保险档案的系统利用,而且也能完全满足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社会其他方面(如民政、商业银行、公安)对社会保险档案的系统利用。因此,在规范管理社会保险档案的基础上,全力整合社会保险档案资源,构建社会保险档案利用平台,以最大限度实现社会保险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从而为建设统一的社会保障档案信息中心奠定良好的基础。一是建立社会保险档案目录检索中心。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将本单位所有档案的目录编制为三份,一份自己留存使用,一份交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保管并向社会提供使用,一份交档案馆保管并向社会提供使用。二是加快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以社会保险档案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建设为基础,加快社会保险档案数字化进程,逐步实现社会保险档案全文信息查询,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同时,利用计算机网络,按照《档案法》中有关档案利用和公布的规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在网上公布有关社会保险法律法规、政策和相关信息,让社会民众和其他各方面查阅社会保险政策,了解社会保险工作状态;通过网络平台,还可以实现所有社保缴费的网络征收、保费的网络支付,实现无纸化办公,提高工作效率;用户也可以通过社保档案信息中心的网站,输入自己的社保号就可以查询到自己的社保缴费等情况,轻松完成缴费、支付等所有的工作环节。从而,进一步推动社会保险工作的法制化管理、规范化管理、人性化管理。
(作者:广安市广安区档案局郑政)
第三篇: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工作的现状与思考
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工作的现状与思考
时间: 2011-04-08
顾 伟张 雷
经过多年的大胆探索和实践,南通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基本形成了“地税征收、财政监管、社保支付”的职责明确而又相互协作、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在规范筹资机制、保证按时足额发放、安全监管等方面严格执行国务院、省政府及市政府关于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支付和管理的有关规定,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强化监督,取得了显著成效。至2010年末,全市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112万人,基金总收入62亿元,基金总支出58亿元,基金收缴率98%,做到了当期收支平衡、略有结余,有力地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和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未出现被挤占、挪用等现象,基金监管水平不断提高,基金运转良好。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健全社保基金监管工作体系
近几年,市政府始终把加强社保基金监督管理工作作为事关社会发展稳定的一件大事来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为实现基金监督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在明确提出当年资金管理零违规目标的同时,下大力气加强基金监管体系建设,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组织机构,在市级形成了三个层面的监督体系:一是成立社会保障基金监督委员会,履行决策、协调和监督职能,为更好的开展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提供了工作平台。二是建立社保基金审计监督机制。市审计部门在每年的财政同级审计、县级财政决算审计中将本级社保基金作为一项重点内容进行审计,形成了横向相关部门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监管体系。三是适应基金监督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需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大多数设立了内部稽查部门,积极履行内部控制职责。各监督机构通过定期沟通联系,及时分析基金管理使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共同研究管好社会保险基金的有效办法和措施,形成了社保机构内部监管制约机制,从而为保障社保基金安全规范运行奠定了坚实基
础。
(二)健全制度,强化措施,确保基金监管工作不留死角
在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各项政策规定的基础上,市社保中心及各县(市)经办机构均出台了社会保险内部控制办法,规范了业务流程,强化了权力制约和责任追究,提高了数据信息质量,使基金管理使用做到了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为把这些制度规定真正落到实处,在具体工作中突出抓好了两个方面的监督检查:一是加强日常监督检查。重点是加强对社保经办机构的监督检查,从基金管理的源头抓起,大力加强经办机构内控制度建设,规范各项业务流程,强化会计基础工作,及时制止和纠正基金管理、运行过程中的违规行为,保证各项社会保险工作的健康运行;二是加强专项监督检查。近年来,审计、劳动保障、财政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相继展开审计和专项检查工作。同时,还利用专项检查的机会,大力宣传基金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断增强管理者自觉遵纪守法的法律意识。近几年,市审计局在对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管理情况审计过程中,以资金安全性、有效性为重点,以资金的流向为主线,围绕基金的收支结余情况、基金收入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及管理制度的安全有效性等方面进行重点检查,同时还涉及到各有关经办机构、市财政局和市地方税务局。审计结果表明,社保经办机构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待遇支付和管理的政策执行,进一步规范了筹资机制、强化基金征收,加大扩面征缴和社保稽查力度,保证了社会保险基金的正常运转和按时足额发放,基金能做到专户存储和专款专用,确保了基金的安全与完整。
(三)严格管理,防范流失,努力实现社保基金收益最大化
通过着力解决好两个方面问题,努力提高基金监管能力和收益水平。在征缴环节,我市认真执行《江苏省社会保险费征缴条例》,各司其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具体承办社会保险事务,地方税务机关负责社会保险费的征收工作。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管理上,积极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努力实现企业单位全覆盖,在发放环节,通过查访、函询和提升计算机管理水平等措施,不断加强参保人员领取待遇资格核查工作。
二、存在问题
(一)就业形式多样化挑战现有社保体制
随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的格局基本形成,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渠道,大量劳动者以灵活方式就业,成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必须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从近几年扩面工作实际情况和扩面资源的排查结果看,应保未保的范围和对象中的私营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从业人员以及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和外来工流动性大,参保意识不强,扩面工作阻力较大。
(二)监管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
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任务,需要比较稳定的机构及专业队伍。但是,目前我市各县(市)均没有专门的基金监管机构,也没有专职的基金监管人员。随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职能的拓展,社会保险扩面任务的加重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不断完善,有些重要岗位必须相互制约,但在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上,还存在着一人多岗现象。这给社保基金安全运行带来了潜在的隐患。
(三)基金来源渠道单一,收支矛盾日显凸出
当前我市养老保险的基金来源主要是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收入及其利息收入和省级补助,扩面空间和潜力已非常有限,基金保值增值的幅度小,加上老龄人口数量的不断上涨,享受养老金的人数又不断增加,收支矛盾日趋凸显,成为应对老龄化危机最主要问题之一。
(四)信息化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上,我市尚未建立相关部门社会保险信息共享机制,影响了社会保险的扩面征缴和基金监管工作,且由于缺乏必要的投入,信息化水平低,社会保险大量数据无法实现与同级相关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及时交换,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严重制约了各项工作的推进和效能的提高。
三、对策措施
社会保险基金既要筹集好,更要管理好,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省政府和市政府的有关政策规定,规范运作,加强监管,确保基金安全完整,切实维护广大参保群众的切身利益,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一)切实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力度
一是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务院及省市有关政策规定,加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健全规章制度,规范业务流程,做到以制度管人管钱管事。二是强化征收管理。按照整合资源、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原则,完善“五费合征”的征缴机制,提高基金征缴率,实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三是提高基金运作水平。建立安全、高效、市场化的社会保险基金运作机制,积极探索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方式,确保基金保值增值。
(二)着力推进社会保险参保扩面工作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载体大力宣传社会保险的重要意义和相关知识,进一步提高企业和职工的参保意识;二是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针对灵活就业群体就业特征,进一步完善银行代扣社保费工作机制,以及代理挂靠服务平台的服务功能,让更多的灵活就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险体系,形成完整的社会保险安全网,让劳动者享受到全方位的社会保障。
(三)不断充实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力量
要监管好全市几十亿社会保险资金,必须要有专门的行政监管机构和专业的人员队伍。我市虽然也建立了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但无具体的办事机构,也没有专职的监管人员。虽设立了内部稽查部门,但无法开展有效工作,严重影响了基金监管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必须建立专门的基金监督机构,增加相应的编制,配齐专业的基金监管人员,做到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两不误,使内部控制制度真正落到实处,为基金安全提供组织保证。
(四)大力加强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
一是要在金保工程立项的前提下,加快实施该项工程,建立我市统一的劳动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对全市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的规范和指导,进一步提高全市社会保险基金信息化管理水平。二是要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有关的各部门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实现部门间的信息网络联网,使信息及时交换
和沟通,保证基金监管制度顺利实施。三是要加大对劳动保障信息建设的资金投入,整合资源,推进金保工程的建设进程,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
第四篇:完善我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与运营的思考
完善我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与运营的思考
财政厅社保处
[内容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单一安全、十分谨慎的投资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物价的持续上升,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分析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紧迫性,梳理我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的运营经验,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从基金管理制度设计、投资主体、投资领域、投资工具、风险规避等方面,把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与培育金融市场、健全法律框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机结合,实现社保基金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 投资收益 投资组合 运营机制 运营监管
一、社会保险基金投资与运营的涵义及意义
(一)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涵义
社会保险基金(以下简称“社保基金”)是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由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按规定缴纳以及通过其他合法方式筹集,用于支付劳动者因暂时或永久丧失能力或劳动机会时所享受的保险金和津贴的专项资金,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对应性和有偿性。社保基金投资运营,是指社保基金管理机构或其委托的投资机构,将暂时闲臵、积累的部分社保基金直接或间接投入国家法律、政策许可的金融资产或实物资产,通过合理、充分投资运营社保基金获取有效收益,确保国 1 家为举办社保事业筹集资金保值增值的一种投资行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实行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保险从城镇延伸到农村,已经从传统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为核心的五项保险扩大到包括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在内的多项目、多层次的社会保险,社保基金规模不断扩大。由于部分社会保险制度设计是完全积累型或部分积累型的(如养老保险基金),且基金支付周期长,因此对基金进行有效的投资运营,确保基金保值增值的要求尤为强烈。
(二)社保基金投资运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基金的贬值现状亟待基金投资运营
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货膨胀是不可避免的经济现象,研究表明,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总是相伴而生的,高经济增长下既可能出现高通货膨胀率,也可能会有低的通货膨胀率。一方面,以货币形式存在的社保基金呈现贬值的风险,以我国目前地方社保基金运营模式看,虽然通过定期存款或购买国债的方式取得一定的利息收入,但从全国基金运营情况看,地方社保基金平均收益率只有2%左右①,远远低于通货膨胀率,形成基金现实贬值的现象;另一方面,通货膨胀会导致社保待遇水平的不断提高,由此带来社保基金支出的不断增加。我国2010年底社保基金滚存结余共2.14万亿元②,若将社会保险基金投入社会再生产过程,由此带来社会总生产的增长,从而起到加速经济发展的作用,有效化解货币贬值的风险,实现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
2、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增长亟待基金有效投资运营
①②国家审计署2008年11月公布的统计结果 财政部公布的2010年社保基金决算数据 按照联合国对老龄社会的标准,中国己经跨入了老龄化国家的行列,养老金、老人医疗、老人福利等支出都将大大增加,加重社保基金的压力,基金的当期收支结余将逐步减少。我国目前60岁以上老龄 人口占比为13.3%③,根据世界银行预测,2030年我国城镇企业退休人员与在职职工人数之比将达到48.95%;2050年将增加到55.46%,养老金的支出将大幅度增加,而基金缴费收入也随着赡养率的变化相应减少,中国经济将受到“银色浪潮”的冲击。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社会保险的要求却不断提高,社会保险支出量呈迅速上升态势。社会保险制度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迫切需要合理有效运营社会保险基金,通过投资收益增加基金来源,使积累的基金不断创造出新的价值,抵御基金支付风险。
资料来源:郑秉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
3、资本市场环境的规范发展亟待社保基金投资参与
虽然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正在大力推进,但相比发达国家还远远不够。目前资本市场的投资工具有限,缺少避险工具,基金投资缺乏具有稳定回报的中长期品种,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期,促进资本市 ③中国老龄办8月16日在北京发布《2010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场规范运作、完善资本结构,建立社保基金投资收益的长效机制,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英国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伦敦证交所特邀研究员菲利浦〃戴维斯提出:社会保险基金能够强化资本市场中的长期性投资,提高资本配臵效率,并引导金融结构的创新和市场结构的现代化。巨额的社会保险基金进入金融市场时,使资金市场上多了一个竞争对手,促进投资工具和投资组合的优化重组,推动资本市场结构性调整,同时鼓励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中介机构竞争,不断创新金融工具及衍生产品,提高资金运营的经济效益,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4.社保基金模式的转变亟待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
实现“收支平衡”是社保基金运行的基本原则,这种平衡可以是“现收现付”的横向平衡,也可以是“基金积累”的纵向平衡。以现收现付模式筹集基金进入基金的存续期短,理论上受通货膨胀的影响较小;而以完全积累或部分积累模式收集的基金存续期较长,基金积累数量比较大,受通货膨胀影响的因素极大。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为例,其模式为统筹基金加个人账户,为规避基金支付风险,近年来对虚拟的个人账户逐步做实账户的试点省份进一步增加,资金量逐步加大;再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为例,其筹资为完全积累模式,个人账户资金完全沉淀,在短短的试点启动初期,覆盖面为23%的情况下,基金结余就达到464.7亿元④,若不能有效保证此项积累基金的保值增值,以当前的通货膨胀率和存款收益率比较,就会造成事实上的贬值,在若干年后老龄化高峰到来支付养老金时,则需通过调整费率或增加政府投入方式来解决,将会给社会保障制度的持续发展和政府财政带来极大的压力。
二、我国社保基金投资运营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④财政部公布的2010年社保基金决算数据(一)我国社保基金投资运营现状
我国社保基金来源主要由缴费收入、财政补贴收入和利息收入等组成。由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四项社会保险在制度设计上都是现收现付制,不需留有过多的资金结余,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农保基金等则属部分积累制,各项社保基金结余中养老保险基金占主要部分,故本文提及的社保基金投资运营主要是以养老保险基金为代表的社保基金投资运营为主,就其投资运营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1、我国社保基金投资运营政策规定
(一)建立初期投资运营规定:我国目前对地方社保基金投资运营采取了较为安全稳健且严格的限制性规定。《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额,除预留相当于2个月的支付费用外,应全部购买国家债券和存入专户,严格禁止投入其他金融和经营性事业。1999年,财政部、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的通知》(财社字[1999]60号)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社保基金结余额除预留相当于2个月的支付费用外,应用于购买国债和存入专户,任何地区、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在境内外进行其他形式的直接投资或间接投资。2005年,国家规定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以下简称个人账户)中央财政补助部分可由地方委托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由社保基金会承诺一定水平的收益率。
(二)逐步完善时期相关法律规定:2010年,新出台的《社会保险法》中进一步明确:社保基金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按照国务院规 5 定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不得违规投资运营,将社保基金安全管理运营臵于更高的战略地位,从立法原则、立法思路、具体的法律条文及法律有效实施的高度予以重视。对地方各级积累的社保基金仍然按原规定实行保值运营,同时对部分省份做实个人账户养老保险基金委托全国社会保险基金会投资运营做出了具体规定,进一步明确资金的性质、来源和支付、投资范围、管理监督等,对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稳定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及制度保证,社保基金投资运营管理开始走上法制化轨道。
综上,目前社保基金的投资渠道有三种:一是银行存款,包括银行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二是国家债券;三是做实个人账户基金的中央财政补助部分可委托社保基金会投资运营。除此之外,目前不允许任何其他投资形式。
2、我国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情况
2010年末,我国五项社保基金收入总规模达1.7万亿元,总支出为1.3万亿元⑤,各地社保基金投资运营收益主要体现在每项基金的利息收入中,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社保基金的“年平均收益率不到2%”,远低于同期通货膨胀率,地方社保基金积累部分实际上长期处于贬值的困境之中。如此庞大的基金结余,如何应对基金当期支付缺口等隐患,确保基金安全完整、保值增值更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所在。
(二)我国社保基金投资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1.基金投资运营制度障碍直接影响基金运营。我国在逐步建立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基金投资方式还不完善,从保障基金的安全性着眼,对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实行严格的限制,在社保基金制度设计限定了投资工具和单一的投资渠道,⑤财政部公布的2010年社保基金决算数据 形成投资渠道窄、投资收益率低、运营效果不明显的现状。如地方社 保基金只允许投资国债和银行定期存款,其回报率不足以抵御通货膨胀风险。在资本市场发育的初期,防范风险的能力较小,鉴于社保基金的特殊性,对其投资范围作出限制是必要的,但是随着基金收入规模的增加、基金支出压力的增大,不应当成为一个长期的投资运营制度选择。
2.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是影响投资运营效果的重要因素。一是市场投资体系不健全。我国目前资本市场仍处于发育阶段,投资工具有限,投机气氛较浓,缺少避险工具,缺乏具有稳定回报的中长期品种,只有现货市场投资交易,即股票、债券等,其他金融衍生品市场不健全。在现实中这种单方向的结构设计存在明显的弊端,不具备期货期权市场中特有的价格发现功能、套期保值功能和风险规避功能。二是资本市场运营管理不到位。资本市场运营中中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问题时有发生,证券管理体制尚未完全摆脱审批经济的模式,缺乏统一、完善的证券法律体系、证券监督制度,信用环境有待优化、市场文化有待提高、资本市场运作有待规范、资本市场的结构有待完善,不健全的资本市场直接影响投资运营效果。
3.基金投资运营责任界定不利于基金投资市场化运作。一是投资责任不明确。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制度设计及其管理体制,没有明确用于投资的社保基金的类型和管理手段。从目前社保基金的管理机构设臵来看,社保基金的运营都是由政府组建机构来管理,其管理模式是政府行政命令式的管理,基金投资收益兜底责任也是由政府承担,投资运营的市场机制未完全发挥。二是地方社保基金统筹层次不同易导致运营责任主体分散。由于各项社保基金统筹层次不同,基金的存 7 量规模不均衡,影响了基金运营的规模效益。以我省为例,目前除养老保险实行了省级统筹,失业、工伤保险实行市级统筹外,医疗、生育、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还停留在县级统筹阶段。统筹的层次不一致,影响基金存量规模,加之现有的管理体制也延长了管理的链条,增加了管理成本。导致基金管理主体不一,基金结余分散,若真正实施投资运营,则易形成责任主体分散,运营难度增大的现象。
4.基金投资运营管理体系不健全不利于规避基金投资风险。《社会保险法》已于7月1日起实施,但在基金投资运营方面仅对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会提出了具体要求,地方社保基金如何投资运营在操作方面仍未明确。首先,投资运营与基金管理主体一致,易导致社保基金运作以行政干预为主,缺乏市场竞争,且政府对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负责,对基金的投资以安全性为主,缺乏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动力。其次,管理体系不健全,没有完善的基金风险控制、投资管理监管体系,在基金的投资运营风险披露、风险补偿、投资准入、监管量化指标、专业人员要求等方面均未有制度性规定,投资运营管理体系构架还未到位。
三、国内外社保基金投资与运营情况及启示
综观世界各国社保基金的投资工具和方式很多,除了银行存款和政府债券外,还有公司股票、公司债券、房地产投资、抵押贷款、指数期货、实业投资等。在基金投资运营时基本按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社会性等原则依次运营基金,以确保基金安全为首要前提,在足以应付基金支出的情况下,以促进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进行中长期投资,增加基金收益。
(一)我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运营模式
为做好社保基金储备工作,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建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负责管理运营社会保障资金,其筹资渠道主要是:地方委托运营养老保险做实个人账户基金、国有资产变现收入、中央财政投入资金、彩票公益金等,投资范围限于银行存款、在一级市场购买国债、其他投资需委托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管理和运作并委托社保基金托管人托管,包括上市公司流通的证券投资基金、股票、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企业债、金融债等有价证券。此外,经国务院批准,社保基金可进行海外投资。目前,社保基金会的货币资产投资比例为:银行存款和国债投资比例不得低于50%,其中银行存款的比例不得低于10%;企业债、金融债投资比例不得高于10%,证券投资基金、股票的比例不得高于40%。根据金融市场变化和基金投资运作情况,经国务院批准可对基金投资比例适时进行调整,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范围、工具得到进一步拓展。
从2003年起,我国逐渐委托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进行证券市场投资,依据《暂行办法》、投资管理合同和社保基金会制定的投资方针,对全国社保基金委托资产进行独立投资运作,取得了较好的收益。截至2010年,社保基金会管理的资产规模已发展到7766亿元,其中受托
2000年一2010年基金收益率和通货膨胀率对比折线图 9 %***51050-5-10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⑥
投资收益率通货膨胀率2010年
管理天津等9个试点省市养老保险做实个人账户基金566亿元。2010年当期权益投资收益321亿元,投资收益率4.22%。其中,已实现收益425亿元,交易类资产浮盈减少104亿元。成立以来,基金会累计收益2772亿元,年均投资收益率9.17%,高于同期年均通货膨胀率7个多百分点。预测到2015年,社保基金会管理的基金规模达到1.5万亿元,投资收益好于同业,与资产管理机构相适应的管理体制逐步建立。
(二)国外基金投资运营模式
1、政府机构直接投资运营管理模式
政府机构直接管理,即将社保基金委托给某一专门机构(如财政部)管理,并负责基金投资营运的基金管理模式,美国、日本等国的社保基金管理均属这种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特点:一是社保基金管理与国家财政密切关联,或由财政部直接管理,或由财政部、社会保障部、劳动部及非政府人士组成的专门委员会管理;二是社保基金主要用于购买国债,大部门基金是作为政府预算计划的一个重要支柱而投向公共部门;三是投资风险由财政部承担,如发生基金收支失衡、投资损失,财政部必须通过政府其他收入来保证支付社会保险金;四 ⑥资料来源全国社保基金会官方网站提供 是社保基金的投资营运与财政收支平衡状态和国债市场密切相关,常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一个砝码。通过信托基金的方式对社保基金投资营运进行管理,必须在建立严格的法律和规则基础上,形成系统的管理程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便于统一政策、统一制度、统一管理;其缺点在于难以获得较高的回报率和政府可能挪用而造成基金损失。
2、基金会投资运营管理模式
通过基金会形式组织管理社保基金,是不少国家采取的管理模式。如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局,作为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的基金会组织,既负责社保基金的日常支出,又负责实施基金管理和投资营运。国家通过中央公积金依法实施基金管理,同时作为公积金投资的信托人,遵循公积金法和信托法进行资金投放,基金投资营运主要投资于政府公债,旨在保证投资的安全和有效,同时使国家获得大笔资金投放于社会公益部门,投入经济建设,形成了增加积累—发展经济—扩大就业—提高工资—增加积累的良性循环,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经济保障目标的协调与统一。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个人账户的出资人就是基金会成员,对个人基金运作拥有一定的建议权,便于民主管理和监督。其缺点在于决策权力往往过于分散,对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较为适宜。
3、商业经营性基金投资运营管理模式
商业经营性基金管理模式,是指由政府规划和投资并授权的基金公司组织实施社会保险的基金管理模式。主要以智利为代表,在一些拉美国家推行的基金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下的社保基金由专门的基金管理公司按照商业竞争性原则组织实施管理和投资营运。智利模式引入了竞争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体制资金营运效果差、资金严重流失的弊端,为各国社保基金管理创立了一个新的模式。其主要 11 经营有三点:一是专人专户,一家公司负责一项基金计划,以实现基金运行的简化、透明化并强化监督管理作用;二是将社保基金的管理营运纳入严格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通过规定最低准备金额、基金投资限额来实现基金的正常运行;三是建立有效的监控体系和制定严格的投资规则,以确保基金营运的安全性和盈利水平。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基金管理与投资运营有机分开,政府不直接干涉,高收益率与其多样化的投资和灵活经营模式是分不开的,最终体现在投资收益较高、投资运营透明度强。其缺点在于需要加强监管,有一定的风险。
上述国家和包括我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在内的之所以能取得较好投资收益,还要归功于以下几方面:一是投资组合的多元化。多种金融工具的运用,有利于分散风险,取得稳定收益;二是股票、基金和国外投资占有重要地位。这主要取决于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投资于风险性大、收益高的股票和基金比例高;金融市场发展落后的国家,虽然主要以银行存款和政府债券为主,但其国外投资比重正在加大。从国际的实践情况来看,由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模式,虽然会有投资效率低下等现象,但具有比较明显的规模效应,减少市场参与成本,协助国家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而通过市场化运作,竞争的压力使私营基金公司根据市场变化采取相应的投资抉择获得相对较高的投资收益,然而私营基金公司管理成本高、监管难度大,也存在一定风险。因此,完全的政府控制和完全的市场化管理都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只有将政府与市场两种力量有机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互补功能。
(三)关于社保基金投资运营的启示
1、规范投资运营环境是根本
政府在社保基金投资过程中,若不具有专业优势,很难保证社保基金的安全运作和实现保值增值的投资目标,这就要求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来规范投资运营环境,约束政府对于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行为,确保基金运营效益。智利、新加坡等国社保基金的成功运营,主要在于国家通过制度建设创造了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智利在20年间由没有资本市场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成熟资本市场的国家,部分国家养老金的海外投资有相当一部分是进入美国资本市场的,可见其规范的投资运营制度和运营环境对社保基金投资的影响程度。
2、确保基金安全是前提
社保基金的投资是以盈利为目的,但是其盈利的前提首先要确保基金安全,保证基金使用的流动性、长期性,即在社保基金的投资过程中,要以安全性为第一标准,是保障基金调度使用是有效投资的前提。如我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实施稳健投资的获利方式,依靠国家特殊的地位,通过国债、银行存款等一定持有比例使基金保持安全,同时在分散投资时以中长期投资为主,注重结合有效投资组合,以从稳健发展的上市公司获取收益,在确保安全投资下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
3、明确投资渠道是关键
社保基金不同于其他的投机性基金,明确的投资渠道是确定基金投资方向和收益的关键,其投资运营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更要兼顾社会效益。日本等国家在社保基金投资时,往往把社会需要放在重要地位上,如需要向基础设施投资,虽然投资期较长,回报率一般,但社会效益显著。同时,将社保基金投资渠道转化为国家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以吸引外国投资所不可或缺的财政工具,通 过明确的投资渠道实现有效投资。
4、合理的投资组合是基础
各个国家社保基金投资和市场之间的关联程度不同,但是大多均通过多元化的投资分散风险,以获得较好的收益。法、德及拉美国家,在制订严格制度同时,逐步扩大投资范围,将社会保险基金结余部分投入银行储蓄、短期金融债、1年内到期的政府债券和货币市场基金这四种低风险、高流动性的投资工具。选择投资品种的原则以安全性和流动性为主,在此基础上比较收益率,确保收益最大化。随着社保基金改革的深入和条件的成熟,我国社保基金投资也应当考虑进行国际投资,合理组合投资。
5、联合监管机构是保障
各国都非常重视社保基金的安全,重视加强社保基金投资环境的优化,尤其是欧美国家和实行私营化运作的国家,鉴于社保基金的特殊性,其对于投资机构和行为的监管极为严格,通过完备的外部监督机构和监管机制,以规范严格的政府监管和来自社会的监督,确保投资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确保社保基金投资收益,保障参保人的权益,发挥社会保险制度所固有的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四、完善我国社保基金投资运营的建议
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我国社保基金投资运营体制建立的总体思路是:依次按照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社会性的原则,即安全是前提,保值是基础,增值是目标,通过优化投资管理模式,优选投资工具,构建投资风险监控体系,建立一个效率优先的社保基金投资运营体制。
(一)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1、发挥财政宏观调控作用。强化财政宏观调控及促进经济发展导向作用,将社保基金投资运营与实业投资、信托投资有机结合,使得大量社保基金注入资本市场,成为资本市场的主导力量,活跃市场交易,金融资本更加充实,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竞争优势,促进资本市场的规范与完善,为国家提供大量建设资金。同时,投资运营取得的红利、利息及资本收益,壮大社保基金实力,提高支付能力,使所有社保参保者直接受益,增强社保制度可持续发展后劲,最大限度地节省政府社会保障开支,且为政府的公共设施建设提供了一个主要的资金来源,成为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有效政策或工具。
2、优化财政资源配臵作用。通过调整社保基金投资结构,调节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臵,优化金融环境和社会资源配臵。从我国现实情况出发,考虑发行重点面向社保基金的包括机场建设、新能源开发、路桥建设等收益债券,以政府的信用为依托,以项目未来收入为保证,以项目收益作为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的保证债券,既能有效分散投资风险,又将社保基金投向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和民生重点项目建设,促进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推进以市场机制作用为手段的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社保基金规模巨大和投资长期性的独特优势,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有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工具。一是通过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增加基金投资收益。通过对社保基金理事会、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管理的社保基金银行存款利息收入以及通过其他渠道取得的投资收入,全部纳入社会保险基金,实施所得税减免政策,以提高基金运营收益,增强基金抗风险能力。而对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专门机构从事社保基金管理活动取得的收入,可按税法规定征收企业所得税。二是按照社会经济的发展实施相 15 应财政政策,将社保基金投资运营与相应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紧密结合,采用“自动”稳定装臵,以减缓经济的波动,如在经济形势严峻时,加大社保基金投入比例,加快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改善就业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从而建立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宏观调控体系,调整产业结构,使社会总供需平衡,努力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二)完善投资体制机制
1、健全投资运营制度及法律体系。一是制定《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法》,明确投资运营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明确投资主体、原则、方向、权限、比例、准入、收益、风险等,依法管理和规范基金投资,以加强和巩固社保基金战略储备性质、合理规划投资运营模式;二是修订完善社保基金投资管理制度办法,将地方社会保险基金纳入通盘考虑,统筹规划,分类制定,构建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使长期投资者有稳定、完备、慎密的制度依据,使社保基金投资运营逐步规范化、法制化,在社保基金运行过程中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改革完善投资管理体制。一是理顺管理体制,明确各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事权与财权的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共同运营;二是规范投资运营。完善规范财务制度,严防资金管理漏洞。对当前运营现状及时清理,非国家规定投资范围的项目及时清理,限期收回,清理后按规定执行;三是组建专门机构运营。组建专门的“社保基金管理公司”或“委员会”,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接受政府有关部门业务指导,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经济走势,确定投资方向、建立组合方案、进行效益评估、投入实施运营。
3、构建管理投资分离制衡机制。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养老保险要逐步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因此,可探索建立社保基金管理和 16 投资运营相互分离的模式,按资金性质分别进行社保基金投资运营。全国社保基金会负责原筹资渠道和全国统筹的基础养老金部分的基金运营,省级及省级以下政府职能部门负责管理各项统筹基金,并委托专门机构负责省级统筹的社会保险基金结余和个人账户基金投资运营,实现社保基金的管理与投资相互分离、相互制衡。
(三)创新投资运营方式
1、构建多元化投资机制。一是推出社会保基金长期国债投资项目,如发行10年或10年以上社保基金长期社保国债项目。国债利率实行指数化浮动,盯住经济增长率、利率,通货膨胀等多种综合指数,实施动态调控。一方面提高社保基金保值增值能力,另一方面可增强国家对宏观经济及长期战略发展的调控能力,在安全与效益中取得双赢;二是采取“间接入市”方式,即通过购买投资基金的形式将社保基金交给专业性的资产管理公司进行投资理财。与直接投资股票相比,证券投资基金是分散投资,通过科学的投资组合,可以较高程度地回避非系统性风险;三是开发公益性投资项目。将社保基金投向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和民生重点项目建设,根据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形式,选择高新技术产业、生物工程、基本药物、环保产业、交通等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有长远意义的关键领域,促进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推进以市场机制作用为手段的公共财政体系建设,促进社会就业,带动社会就业并相应增加参保缴费人员扩大基金的来源,增加基金收入,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在依次做好上述投资项目的同时,可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回避国内资本市场规模较小、不够完善的影响,通过建立相对自由的投资原则,在不同国家进行多元化投资,从而分散风险,获得较好的收益。
3、形成投资运营中长期规划。一是编制社保基金的整体和阶段性投资规划。根据全国社保基金积累与基金支付的阶段性特征,合理编制基金的长、中、短期投资战略和投资策略,确保基金的“三性”统一和效益最优。二是优化资产配臵。逐步拓宽投资工具种类、优化不同投资工具间的资金配臵比例,根据各投资项目的安全性、收益性等,合理组合确定投资时限,实现社保基金的投资收益最大化。
4、分类分层合理组合投资。由国外和社保基金理事会证券投资组合理论和经验知,当多种资产类型结合起来形成投资组合时,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应为多个资产类型期望收益率的加权平均数。在我国,可根据不同类型社保基金的性质采取不同的投资策略。一是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省中央政府建立的社会保障战略储备基金,按照国务院批准的投资管理办法运作,这项基金要进一步做大,拓宽投资渠道,增加投资工具;二是“统筹基金”,该模式采取现收现付,承担确保当期支付的艰巨任务,要严格执行现行规定,结余基金原则上通过定期或购买国债的方式取得收益;三是“个人账户基金”,该模式采取完全积累,基金数额巨大且积累时间久,可通过投资国内国外金融市场或用于支持国家建设等来实现保值增值。根据不同基金采取不同投资方式,将银行存款与住房抵押等不动产投资有机结合,将国内投资与国外投资有机结合,有利于分散投资,控制投资工具的风险等级以及高风险的投资工具所占的比例,抵御投资风险,创建投资组合机制,实现投资收益最优化。
(四)有效控制投资风险
1、建立控险预警及信息披露机制。一方面,重视社会社保基金监管基础条件的构建,增大监管技术含量,提高监管的决策水平,加快 18 建设精算分析数据库、社会风险监管指标体系、监管法律法规信息库,加快构建社会保险基金运行的预警系统及其指标体系,构建基金监管的预警系统。另一方面,应定期向社会公布社保基金资产、收益、现金流量等财务状况;定期向财政部门提交社保基金财务会计报告、投资管理报告;同时,及时披露社保基金投资重大事件,如投资管理人减资、合并、撤销、解散、申请破产、或涉及重大诉讼等,对基金运营实施实时的动态监管。以帮助投资者做出理性的选择,减轻监管者的压力,规范社保基金受托人、管理人和保管人的投资经营行为。
2、建立风险准备补偿机制。将社保基金投资于资本市场,必然由于证券市场的价格波动而使其收益率变化不定,为保证社保基金最低收益的实现,建立相应的准备金制度,提取盈余准备金和风险准备金,同时由参与运营的各方当事人承担其职责相当的风险补偿。当基金实际回报率低于最低回时,由基金管理人与基金管理部门同补偿承担,首先用盈余准备金弥补;其次用风险准备金弥补;动用完盈余准备金和风险准金后,投资回报率仍低于最低投资回报率时,就要通过激励约束投资管理人,直到投资回报率达到最低收益标准。从国际经验来看,社保基金入市的各国也都要求投管理人按当年收取的委托资产手续费的一定比例提取投资风险准备金,专项用于社保金投资亏损的弥补。
3、建立投资运营准入退出机制。通过建立投资运营专业人才和机构的准入机制,通过相对独立的监管机构行使社保基金的监管职能,结合其行业运行特点、储备情况和管理现状等,严格选拔引进专业人才制度和运营机构资格选择认定,加快对已选拔的专业人才培养,明确投资机 构资质条件、基本组织方式及运营方式,对运营各类社保基金的机构实施有效的控制,对运营各类社保基金的机构实施有效的控制,以保证社保基金保值增值有效实施。同时,严格市场退出监管,在社会保障监管委员会、劳动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等监管机关的共同参与之下进行,控制与减少社保基金投资营运的损失、维护基金权益人利益、恢复与保持社保基金投资市场秩序,增强社保基金管理的透明度.强化社会监督。
[参考文献] [1]张留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2]蒋洪.财政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李连发.社会保险基金运行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4]王宏.对社会保障基金保值增值的探讨[J].经济师,2005(9)[5]杨波.论社会保险基金与货币市场[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2)[6] 郑秉文,王新梅,房连泉.日本2001年社保基金投资体制与投资策略改革评述:问题与前途[J].辽宁大学学报,2006,(1)[7] 黄国平,贺芳.我国社保基金投资渠道分析[J].保险与金融,2008(1):39
第五篇:社会保险基金管理
近几年,社保基金违法、违规运用造成巨大损失的事件频发,其中以上海社保弊案和广州社保基金挪用案最为“著名”。一系列社保弊案不仅发生在内地欠发达地区,而且发生在上海这类公认的管理水平较高、社保基金较为充裕的大都市,这折射出社保基金监管之忧。
我国在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上还存在着许多隐患:
一是对社会保障基金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到位。许多地方政府将其视作地方性资金,进行基金挪用和违规投资。这是因为部分领导认为社保基金作用不大,就拿养老保险基金来说吧,许多领导都认为这是很多年之后的事情,现在挪用到以后填补就可以了,这种观点就是大错特错了,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善,投资必会有风险,到时候挪用社保基金就回不来了。上海社保基金案就是血淋淋的例子。
二是社保法律不够完善。虽然《社会保险法》已经出台实施,但仔细研读就会发现,这部法律多少有点模棱两可,许多概念、责任不够明确,许多需要地方政府地方处理。
三是监管体系不健全。我国的社保监管体系有点自己监管自己的味道。缺乏公正、透明。并且专业人员缺乏。全国专职从事社保监管工作的有100人左右,全国只有11个省市设有专门的监督处,多数都是与其他处室合设。
我国的社保基金监管还有许多其他问题。为了避免再发生重大案件,我国需要对社保基金进行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监督。
首先是要提高全民对社会保险基金的重视程度。社会保险基金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生命线,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安全网和稳定器,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确保基金安全,维护职工合法权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要充分认识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搞好社保资金监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民众要发挥自己的权利,加强对基金应用的监督,毕竟这是一笔相当重要的资金。其次是国家要设立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监管机构。这个机构拥有较大权力,对基金管理部门进行不定期的监督,确保基金增值与安全的前提下,加强基金日常管理,健全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同时,其他部门也要发挥作用。对社保基金运营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督;财政部门的监督主要通过对财政专户的管理来进行,对社保基金的财务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审计监督依法对社会保险基金资金管理及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争取做到全方位的监督。
还有就是社保基金进入市场要更加认真管理。中国的资本市场不够完善,投资运营存在较大风险。在基金保值增值的前提下,首先要确保基金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