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以内的基数学习,是小班数学活动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如何将抽象、深奥、枯燥的数学内容变得有趣、形象呢?我们通过实际的探索、研讨,将领域、区域、游戏、生活等活动相互整合,设计了5以内基数学习的系列活动,特别是针对区域活动制定了详细的计划,探求有效的指导策略。经过研究我们发现,材料投放是帮助幼儿探索学习的核心。材料是幼儿和知识之间的中介,是激发幼儿主动探索学习、帮助幼儿系统地建构数学知识的工具,是使外部物质动作逐步内化为内部概念化动作的物质支柱,因此材料的提供很重要。
小班基数学习的材料投放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材料设计要具有故事性、拟人化、操作性
小班幼儿多以自我为中心,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因此材料要形象、具体、直观,暗示性、游戏性强,宜多采用拟人的手法。如“给小动物喂食”的材料非常有趣,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它是幼儿最初学习基数时投放的材料,是立体的操作玩具,一组有6个小动物,教师在墙面贴上小动物的大头像,在小动物的嘴巴上挖个洞,并在洞下放上剪好的废旧矿泉水瓶子,操作时要求幼儿根据小动物的习性在盘子里选择相应的食物,然后根据小动物头上的数量或数字标记在“嘴”里放入相应数量的食物。又如另一套立体操作玩具“小兔请客”,是在月饼盒的中间放上胶粒搭成的“桌子”,在桌子周围摆上用剪好的矿泉水瓶子做的“椅子”,“椅子”上贴有数字或者圆点,请幼儿数一数小客人“身上”的圆点数量,寻找相应数量或圆点的“椅子”“坐好”,然后根据桌子上盘子里的数字,摆放一定数量的食物。我们发现幼儿对这样的材料非常感兴趣,充分发挥了材料的吸引力,使幼儿在半个小时的区域活动中不感到乏味。
2.及时更新材料,调整难易梯度
材料的投放要与我们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紧密相连,所以投放材料时,应时刻考虑材料与目标的关系。应根据所要达到的目标选择不同的材料,目标推进了,材料也要做及时调整。
比如学习5以内的基数,先是让幼儿感知数量“2”,然后再感知数量“3”,材料就要依照进度的不同适时调整。当然,这种调整,除了考虑在数量上有推进外,还应考虑到幼儿的思维发展特点。在学习“2”的时候,我们所投放的材料是以实物玩具为主,比如,玩具水果、娃娃、玩具汽车等,让幼儿学习按物取物。接着在学习“3”的过程中,我们将实物提升为实物卡片、实物图片及圆点卡片。在学习“4”中我们则将圆点卡片与图示卡片数字相结合,让幼儿学习了按圆点标记取物。“标记”就是一个具有抽象意义的符号,它既带有形象性,又不是一个具体的形象,而是对它所代表的所有具体形象的抽象。在学习“5”时我们将圆点卡片与数字相结合,让幼儿能正确地按数取物。这样逐渐地从具体实物到抽象的符号,使幼儿初步形成了抽象的数概念。
同时我们还在目标的同一层面上对材料进行推进、调整,让幼儿在排除各种因素的干扰下也能正确地掌握基数。刚开始提供给幼儿点数的材料都是同种类型的,接着增加了物体大小、颜色、种类的干扰。如,同一种物体,颜色相同但大小不同,或同一种物体大小相同颜色不同,让幼儿感知数量。
比如“拼图游戏”,它的材料是分割成若干不同颜色的数字小方块拼图底板和背面有大小、颜色、种类干扰的图形小拼图若干块,请幼儿根据小拼图后面的图形数量寻找相应颜色的数字方块拼成一幅完整的图。在认识“5”时,我们又增加了重叠的物体或排列上的不同等干扰的因素,像“它们一样多吗”等等的材料,让幼儿更深一步地感知了数量。
因此在整个5以内基数的区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对本班幼儿的数学培养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那些对幼儿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操作材料,并在幼儿反复多次的操作实践活动中,不断更新、调整材料让幼儿获得感性经验、提高能力、建构新知识,使幼儿逐步接近预定的目标。
3.材料要有层次性,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
材料的投放千万不能一刀切,幼儿之间存在着不同层次的差异,教师投放材料时,应该通过观察、评估每一个幼儿的发展状况,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使材料与幼儿发展的实际水平匹配,切实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投放活动材料时,既要考虑发展快的幼儿,也要考虑发展慢的幼儿,有时还要兼顾有特殊需要的幼儿,使每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发展。
如“树叶找妈妈”,对于能力不同的幼儿提供的“树叶”就是不一样的。对于能力弱的幼儿提供的树叶上没有大小、颜色、种类、排列、重叠等因素的干扰;对于能力中等的幼儿提供的树叶有一定的干扰;对于能力强的幼儿则增加了更多方面的干扰。又如在学习的后期提供的“它们一样多吗”材料中,对于能力弱的幼儿干扰因素不超过2种;而对于能力强的幼儿我们则将数量增加到了6、7种。对于能力强的幼儿可以设定稍有难度的目标,使他们能跳一跳摘到果子;对能力弱的幼儿可降低目标,由浅人深、循序渐进地提高。
4.材料具有可验证性,便于幼儿自查及教师观察指导
在区域学习中,教师在不同的时间可能会关注不同区域的活动。数学活动的活动结果具有相对确定性,因此,教师除应及时指导外,还应注意使材料具有可验证的功能。
在“给小动物喂食”“小兔请客”等材料投放中,教师都注意设计可以留下操作痕迹的材料,可以在幼儿操作后检查小动物“嘴”里的食物数量、小客人的座位和食物数量,以此了解幼儿对基数的掌握程度。
5.材料准备必须充足、适量,有利于幼儿的学习
幼儿需要通过与材料的互动才能获得经验的感知,所以材料的准备一定要充足。一般来说,每种游戏材料准备的份额最好与进区所规定的人数相符,以便每个幼儿都能与材料充分互动。以“装饰花瓶”游戏材料为例,我们的进区人数是6个人,就要投放6份材料。同时为了确保适应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同种材料的层次又要不同。比如,在这6份材料中,我们投放了4份符合现阶段幼儿学习水平的材料——相同形状、不同颜色(一维的干扰),投放2份提高水平的材料——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等(二维、三维的干扰)。当大部分幼儿都玩过该材料后,我们接着投放了6份“拼图游戏”材料,增加了重叠、形状变形等的干扰,同时我们保留了2份“装饰花瓶”材料,让感兴趣的幼儿可以继续游戏。有了充足、适量的操作材料,才能引起幼儿积极的思维活动,促进幼儿对基数的充分感知体验。这样做还可以让教师进一步了解到班级幼儿对于基数的掌握情况,有利于教师的指导,便于活动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