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21年关于谈整体性阅读教学的实践
2021年关于谈整体性阅读教学的实践范文
所谓“整体性阅读”,是指“对文本的整体性把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全局,从文本主题、写作线索、脉络以及主旨等方面出发,引导学生对相关文本形成整体性的理解和认知。整体性的阅读认为,文本是一个有机整体,学生的学习、认知、鉴赏等也是整体性的,学生的整体性学习融合了“听说读写”在内的整体性认知。作为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从不同视角、维度出发,深挖文本的内涵,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阅读认知体系。
一、立足于“文本整体”
立足于文本的整体阅读教学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在单篇教学中要立足语篇本身;其二是在单元教学中要立足主题单元。整体性阅读教学不仅要具有“篇”的意识,更要具备“单元”意识、“主题”意识、“类”的意识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文本的各个要素,同时又要弄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整体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大主题、大任务、大项目、大框架等角度进行整体性教学。也可以从题目、关键词、修辞手法、句式特点、语体色彩等小点上进行“突破”,从而形成对文本的整体性关照。比如,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主题是“亲情”,语文要素是“在朗读中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在这一单元中,重要的篇目有《秋天的怀念》《散步》《散文诗二首》《世说新语》(两则)等。其中,《秋天的怀念》和《散步》是两篇相关联的文章。因为它们都体现着浓浓的亲情,饱含着感人的力量。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运用批注法,分析课文中相关的细节。比如在《秋天的怀念》中,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中的“扑”“抓”二字表明了母亲的紧张心理。又如在《散步》中,“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中的“摸摸”一词,一方面体现了母亲的慈爱、温和,另一方面体现了母亲对小孙子的疼爱。在阅读教学中,抓住这些细节,就能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文本是阅读的载体。教师应立足教材单元,运用大观念、大主题、大任务、大项目等进行整体性教学。一篇课文的本质是“微型课程”,一个单元的本质也是“微型课程”。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冲破单篇藩篱,链接组文阅读,实现“小阅读”向“大阅读”的飞跃。为此,要改变传统的线性设计,采用开放性、立体性的大设计,如此,才能让“小语文”变成“大语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入课内外相关资源,优化整合文本,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立足于“心理图式”
在整体性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立足单元课文,还要立足学生的阅读心理、认知心理图式。研究表明,学生对文本意义的整体性建构需要依靠心理图式的支持,图式理论解释了学生学习的基本原理。学生的心理图式越完善,其学习的效能越高。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作品的内容,感知作品的结构、形式等。比如,部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全是议论文,其语文要素是“了解议论文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区分观点和材料,理清论证的思路,学习论证方法”。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握议论文的结构。比如,教学《敬业和乐业》时,笔者按照“理结构——抓要素——明道理”的计划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把握论点”“寻找论据”“学习论证方法”。重点让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论证方法,如对比论证、事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给学生的议论文学习建立了初步的心理图式。在后续的几篇文章学习中,如《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论教养》《精神的三间小屋》等,笔者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从而巩固他们关于议论文解读的心理图式。这几篇文章有着语文要素方面的关联,便于学生自主分析、学习。在分析过程中,学生会有意识地比较,在对比过程中,一方面能找出议论文的相同点,另一方面能掌握议论文的议论、表达特色等。立足于心理图式进行整体性的教学活动,能真正实现叶圣陶先生所提倡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促进学习迁移,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学习能力。
三、立足于“意义学习”
学生的语文学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机械学习,另一类是“意义学习”。整体性阅读教学呼唤学生的“意义学习”。所谓“意义学习”,是指“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关联的过程”。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学习”,帮助学生打造语文学习的“意义基站”。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分析文本,更要融入、渗透文本知识、学习方法等,让学生能主动探索。立足于“意义学习”,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文本的题目、线索等,从而给阅读指明方向。学生由于个体认知经验、特质、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对文本的解读也是不同的,因此文本解读通常呈现多样性。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整体性语文教学要立足学生的“意义学习”,让学生通过“这一篇”文本的解读学会解读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比如,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都是诗歌,单元训练要求为“自主欣赏”“自由朗诵”“尝试创作”。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背诵诗歌、记忆诗歌,更要引导学生朗诵,从而让他们更好地感悟文本。具体讲解时,要告诉学生注意诗歌的表现形式(如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品味诗歌的语言(如泰戈尔的《飞鸟集》),把握诗歌的意象(如余光中的《乡愁》),体味诗歌的情感(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体会诗歌的理性美(如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雪莱的《西风颂》等)。立足于“意义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专题探究,从而让他们从各个层面认识、了解、把握诗歌,建立对诗歌的整体性认知,使其认知逐步深刻、全面。立足于“意义学习”的阅读不是知识的获取,而是意义的建构、反思与验证的过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反思论证,从而锻炼学生的阅读思维,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从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让语文学习从低阶走向高阶。整体性阅读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意识。整体阅读教学注重教学生成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的是整体性。在整体性阅读中,要依据部编版教材的“双线组元”特征,依托部编教材的“编排设置”,紧扣部编教材中的“内在关联”等,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单元内容、结构等,开展整体性的阅读活动。整体性阅读教学,能重建语文教学的内在秩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第二篇:谈函数教学的整体性、连贯性
谈函数教学的整体性、连贯性
-------以《正比例函数的性质》为例
初中的函数内容应该是个很连贯的整体,虽然教材把函数内容分为几个部分,放在同的学期来教学,是为了降低难度,分散难度,但我们老师不能把它切然分开。函数是一个整体,各个具体函数是函数的特例,研究方法应是相同的,通过类比和数形结合的方法,对比性质的差异性,将具体函数逐步纳入到整个函数学习中去,这也符合教材设计的螺旋式上升的理念。这样自然使二次函数变得难着不难,水到渠成。
在每一个内容教学时都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去思考。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概念的引入要自然,来源于生活,联系实际,给学生提供一个函数概念学习认识的一个具体的模式。
二、认识正比例函数的性质,要给学生提供一个研究函数性质的具体方法,一个研究函数性质的具体的固定的模式。一次函数的性质是学生最先接触的函数性质,它的学习认识方法,就是让学生通过画图,动手动脑,探究发现,讨论猜想,最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把握其中的规律。如:画不同的一次函数,让学生观察一次函数解析式Y=KX(K不等于0)中K的不同,函数图象有什么不同。理解K对函数的影响,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待定系数K的重要性,更进一步去把握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
三、讲好待定系数法,让学生从心里把握求函数解析式的具体方法,让这种方法植根于学生心里。函数这一章最重要的解题方法就是待定系数法,为以后学习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求法打下基础,关于待定系数法,首先要让学生理解感受到待定系数法的本质:对于某些数学问题,如果已知所求结果具有某种确定的形式,则可引进一些尚待确定的系数来表示这种结果,通过已知条件建立起给定的算式和结果之间的恒等式,得到以待定系数为元的方程或方程组,解之即得待定的系数。待定系数法在确定各种函数解析式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不论是正、反比例函数,还是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确定函数解析式时都离不开待定系数法。因此我们要重视简单的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待定系数法的应用。
第三篇:整体性教学观初探
整体性教学观初探
《现代诗歌散文》模块里的散文内容统计结果是:共5个单元,精读篇目5篇,略读篇目10篇,加上思考与探究5篇关于阅读与鉴赏散文的理论,总计有20篇文章。从时间上,我们必须在10周内完成,而在其中还包括要扣去月考、期末考试、讲评考卷的时间,由此满打满算大约是8周(32课时)。这样平均起来就是每个单元只有不到两周的时间。
为了保障教学质量,我采取了整体性教学,我的策略是“勾承整合”模式。“勾承”,即勾通承接,注意知识点的前后衔接;“整合”,即整理合并,在省颁课程纲要的指导下,结合高考知识点的教学布局大胆调整取舍。在“勾承整合”过程中,注重“选”和“组”。所谓“选”,即选择与课文相关联的资源,注重对教材进行重新处理,或增或删,或详或略,或调整次序,以优化教学构成。所谓“组”,就是对选择的内容从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进行必要的重组,以使学习内容得以优化。其主要教学策略有:(1)整合单元主题:确定鉴赏知识的重点,确定教学主题。(2)整合单元教学:依据教学目标对教材的某一专题进行拓展、补充,以重新组合。或就同类文本或反差较大的文本的共性进行比较阅读赏析,或选择相关篇目另行组成单元或专题进行阅读赏析。(3)单元能力迁移:学生在相同或不同学习内容、不同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中开阔视野,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一、整合单元主题
1.把5个思考与探究的内容整合成为9节课,把“现代散文的形与神”和“现代散文的情与理”“现代散文的小与大”作为重点。后面的散文的虚与实、疏与密专题不讲(因为从高考来说,这样的理论体系暂不做要求)。前3节课采用讲解式教学法,同时利用必修内容的课文作为例子结合,力求讲深、讲透。后6节课让学生配合预习前三篇的精读篇目,达到让学生产生初步印象和基础的理论。把精读三篇讲授完,一切的授课重点围绕此展开。
2.把《汉家寨》《捉不住的鼬鼠――时间片论》《合欢树》作为批注式教学法进行。时间为3(自己批注)+2(讲解讲评)=5课时。同时要把批注式教学的注意事项和知识用半节课介绍。批注的重点分别围绕形与神、情与理、小与大展开。
3.《森林中的绅士》《葡萄月令》因为课文难度较低,可以采用自学,利用2节课。自学的内容重点是学习描写。为什么这样处理呢?因为这两篇散文是带有记叙文的特征,描写比较多。而记叙文的描写能力可以通过模仿它们来提高。再借助2+2堂作文课+讲评课来提高学生的记叙描写能力,讲完再修改练习。其余的12节课时,我们就可以比较从容地完成一些配套练习和课外拓展。通过相关的辅导和讲评,我们的学生就可以加深学习和增加阅读课外散文的机会了。
二、整合单元教学
1.运用批注式阅读学习。因为批注式阅读方法是我国常见的带着阅读者个性见解的随手之笔。我们提倡的让学生自主性学习就可以落实了。备课组依托本校的实际设置了校本练习《五缘湾畔》,提供了各种主题的名家散文鉴赏和高考散文试题。学生就可以分别获得批注能力训练和考试答题训练了。
2.运用自主探究性学习。散文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是仅仅在文字上的背诵,还要能够学以致用。我们通过精读篇目作为例子,带动了一些课外篇目的学习。可以探究它们有哪些异同点,有哪些可以形成写作规律的东西,有哪些值得我们的注意的新的知识点;我们也可以探究相同写作对象和内容的不同作家的不同思想或者形式的文章。
3.运用问题教学法学习。课前学生上交预习本记录下本课的疑难点。当然,教师必须收集完问题,熟悉问题之后,教师整理归类课堂使用。从散文的“形”“神”内容的行文思路和散文表达技巧两个角度进行分类和归类,然后公布出来,组织学生讨论问题,点拨学生理解问题。
三、单元能力迁移
在内容上,可以考虑节约时间来阅读和积累。我让学生带来了《语文读本》,让他们摘抄能够引起兴趣的只言片语,能够形成人生哲理认识的好词好句,能够模仿的优美语段……学生的视野扩大了,语文的自觉学习意识增强了。
在学习方法上,运用这些创新形式:
1.多媒体教学运用。这里的多媒体指的是让学生观看多媒体的视频节目。如散文朗诵表演会,加上画面、音乐手段的散文作品,或中学生自己创作的优秀散文的网站,这样就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2.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贴到二中的贴吧上面,然后匿名让其他同学去参与讨论,进行点评,进行打分。这样的操作让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性,自豪地与同学交流写作的心得,获得了创作的乐趣。
3.组织学生对一些经典的散文作品开展朗读课堂。课堂中学生的投入与激情展示让课堂充满了活力。
4.请来学校一些文笔较好的其他语文教师开设校本课程的讲座。请他们谈谈创作的心得和体会,谈谈散文阅读的方法,谈谈散文创作的途径,可让学生自由提问自己写作的困惑,寻求解答。
编辑 韩 晓
第四篇:从历史整体性谈体验式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从历史整体性谈体验式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王利红
【专题名称】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 【专 题 号】G32
【复印期号】2009年05期
【原文出处】《历史教学问题》(沪)2009年1期第102~104页 【作者简介】王利红,安徽医科大学人文学院。
历史对于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历史是属于过去还是属于现在?应该如何看待历史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如何把属于过去的历史与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内在的整体,从而使个体在历史的整体中获得永恒的生命和智慧,提升个体和人类整体的精神?这些都是我们在学习历史时应该首先询问和思索的问题。
一、历史与现实
尼采在《历史学对于生活的利与弊》中认为,我们需要历史学,但我们需要它,不是为了舒适地离开生活和行动,而正是为了生活和行动。只是就历史学服务于生活而言,我们才愿意服务于它。尼采引用歌德的话,认为凡是仅仅教诲人们,不增进或者直接振奋人们行动的东西,都是令人厌恶的。因此,尼采认为历史学对于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增进或直接振奋我们的行动。学习历史不是为了沉溺于过去,眷恋过去,而是由此激越地、迅猛地奔向未来。过去唯有在不削弱、加强当代和未来的时候才具有一种价值。[2](pp.10-12,p.134)
尼采的观点和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的观点不谋而合。克罗齐宣称,“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他认为那些不与实际生活发生关系的历史都是死历史或编年史。我们应当把历史跟生活的关系看作一种统一的关系,这种统一不是一种抽象意义的同一,而是一种综合意义的统一。因为显而易见的是,只有现在生活中的兴趣方能使人去研究过去的事实。而这种过去的事实只要和现在生活的一种兴趣打成一片,它就不是针对一种过去的兴趣而是针对一种现在的兴趣的。例如,当我们面对无限的历史之全部特定的无限事物时,它只会使我们望而生畏,它对我们是没有用处的;只有可怜的有限才对我们有帮助,才是有定的、具体的,才是能被思想所掌握的,才能成为我们的存在基础和我们行动的起点。因此,面对无限的历史,我们所该做的,是在漫无边际的过去中,只聚精会神于与一个当代问题相适应和构成活生生的现在的积极历史,即当代史的某一点上。这样一来,由于与现在生活的接触,处于黑暗中的过去的历史就会复活,过去的就通过当代的而再变成当代的。[2](pp.2-3,37)
十九世纪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德罗伊森认为,过去的事,如果它不融化于现在某事之中,它就是真正过去了,因此历史研究是地地道道与现实相关的。历史研究的对象不是过去,因为过去已经逝去,它的研究对象是此时此地,还没有完全逝去的过去。历史研究直接跨过现实生活,到它的背后去分析它。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具备哲学眼光。只有通过哲学研究性的眼光,才可以在浩如烟海的过去中唤醒与现实事物相关的既往,使它复苏;才可以在一片空旷暗黑的过去中,把该事物的既往照亮,并使它与现实连接起来。
需要注意的是,哲学眼光照亮的不是一切过去的事物——因为与现实联系日益久远,它们随着时间的逝去越来越远地退入黑暗之中。被照亮的仅仅是过去的事物中,那些在现实的此时此刻还没有消失的事物。而这些被唤醒及照亮的事物,对我们而言,就代表了整个过去,代表了在我们意识和精神中存在的过去。[3](p.3,p.9)
英国历史学家卡尔对过去与现在的论述与德罗伊森有类似之处。卡尔认为,历史学家所研究的过去不是死气沉沉的过去,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仍旧活跃于现实生活中的过去。我们只有以当下的眼光看待过去,才能理解过去。历史学家不属于过去,而属于现在。历史学家的作用既不是热爱过去,也不是使自己从过去中解脱出来,而是从理解现在出发来把握过去、体验过去。[4](pp.109-110,p.163)
卡尔认为,历史的本质就在于以当下的眼光看待过去、根据当前的问题看待过去。向历史学习从不仅仅是一种单向过程,根据过去研究现在同时也就意味着根据现在理解过去。历史的功能就在于通过过去与现在之间的相互关系来促进对这两者的进一步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对历史和现实的准确理解,历史对于现实的意义也才完整地凸显出来。
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历史教学,就要求我们从自身的存在出发,通过对现实和自我生存的体验和反思,找到过去与现在联系的点,在心灵中重演过去的历史,把握过去与现在,使之联成一体。而不是把过去与现在机械地分割开来。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忽略了过去在今日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以及现在和过去的内在联系。把历史学误认为是一个一度存在而却僵化了的既往,这个人类的既往,与目前社会中活生生的行动、与个人的生存和忧患完全相离而不相关。[3](p.15)导致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学教学,缺乏现实的活生生的生命体验,难以触摸到历史发展的脉搏和温度。因此,为了从历史中获得激越地、迅猛地奔向未来的力量,为了更好地学习历史,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从理解现在出发来把握过去、体验过去。
二、历史的整体性——过去、现在和未来
过去不仅对于现在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未来同样如此。因为那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既往”(即过去),那个仍然存在于目前社会生活条件中的既往,那个既新鲜、又具有现实影响力的既往,不仅在现实中仍未完成,而且由此伸入到未来的领域之中。[3](p.15)
霍布斯鲍姆认为,过去、现在和未来形成了一个连续体。所有人类和所有社会都根源于过去——包括他们的家庭、部落、民族和其他关系群体,甚至个人记忆——所有人都在过去中确认自己的位置,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今天与过去大体相似。这样,基于学识、记忆和经验的人类绝大部分自觉行为,就构成了不断面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巨大连续体。这使人们不禁要通过解读过去来试图预测未来。不仅公共政策,就是人类自觉的日常生活也要求对未来加以预测。[5](p.43)
人们永远不可能脱离过去来确认自己在现在和未来的位置,否则人类及其个体就如同浮萍。人们需要把过去、现在和未来看成一个整体。正如德罗伊森所说,在我们短暂的生命中,我们所有的只是倏忽即逝的一个个的片刻,以及过去留下的许许多多的陈迹。一个人如果与他身边事物在过去的发展没有关系,他也许会连精神也没有。直到有一天,他认识了那些过去的发展,他才变得有内容、有深度。为此,他所认识到的过去,对他而言不是装潢他的内心的饰物,他从那些过去的发展中所得到的,是他的力量、他的能、他的欲愿,他的目标以及他的希望。我们这个有时而尽的人,我们的精神——只有我们的精神,才有能力将深刻和永恒赋予刹那即逝的瞬间。我们人,能够借着这一刹那的瞬息,把我们生命最核心的部分,把我们的记忆及期望都投映到我们身后漆暗的既往之中,照亮过去与未来之路。虽然有时而穷的我们个人的心智,只存在于此时此地,而其存在又是如此的狭窄易逝,但它却既能回溯既往,充实一己的记忆,同时又自怀希望意志,向前迈进。我们的心智力、精神力量能在理念层面上,把未来和过去与现实结合起来,使自己类同于永恒。[3](序言pp.3-4,9-10)这就是历史的力量,它使你的灵魂有所归依,它使你的未来有所趋附,它同时通向你的过去与未来之路。
罗素在《怎样阅读和理解历史》一文中,谈到他个人在阅读历史书籍的感受时,用优美而富于哲理的语言论述了个体的短暂易逝与永恒的历史整体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如果一个人的兴趣被他的从生到死的短暂时间所限制,那么他就会目光短浅,缺乏远见,这就不能不使他的希望和要求的范围变得狭隘。而一旦我们把自己与历史联系起来,情况就会完全不一样。对历史的透视能够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我们的肉体生命是限定在一小部分的时间和空间之内的,但是我们的精神生命却并不必受此限制。天文学对于扩大我们心灵的空间领域所做的事,就正是历史学对于增大它的时间领域所做的事。虽然我们个人的生活往往是令人沮丧的,有时候甚至于是痛苦得难以忍受。但是从历史的透视来看我们个人的生活,把它当做是全人类生命中一个无限小的片段,就可以使得无可避免的个人灾难不那么难于忍受了。尽管历史充满了盛衰浮沉,但是却存在有一种总的趋势,我们从中仍然可以感到某种满意。[6](pp.51-52)
历史所具有的这种普遍的功能,不仅使我们摆脱了有限的肉体生命的限制,加深我们沧海之一粟的感觉,而且使我们获得思想和行动的广阔视野。因为“思想和感情被历史所扩大了的人,会希望着成为一个传递者;并且希望着尽可能地传递下来会被他的后人所判断为美好的东西。”[6](p.52)而在这一传递的过程中,个体的生命将获得永生。
三、体验历史
既然历史就是这样一个由过去、现在和未来形成的连续整体,个体的存在和历史的整体须臾不可分离。个体在历史的整体中感受到自我的存在,而历史的整体也在时间的长河中,通过无数个体的持续存在使自己不断得到丰富与发展。那么,对于我们来说,学习历史的过程,就不只是一个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一个重新体验过去和向未来生长的过程。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学,从性质上讲,就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论、认识论性质的学科,而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具有本体论或生存论性质的学科。所以,学习历史最好的方法,就是体验历史。因为只有体验历史,才能学习历史,才能在历史中获得永恒的生命和智慧,才能成为历史的真正接受者、继承者和创造者。[7](pp.44-45)
加达默尔认为,连续性是历史的本质,因为历史不同于自然,它包含时间的要素,它是一个心灵不断在自身内增殖的过程。历史科学的最终结果是“对万物的同情、共知”,因为所有历史现象都是大全(或宇宙)生命的显现,所以,分有历史现象就是分有生命。这样一种对大全生命的理解性的渗透,事实上比起人类对某个内在宇宙的认识成就来说还有更多的意思。[8](pp.271-272)
历史意识具有开放性的逻辑结构,这意味着对于历史学家或任何一个学习历史的人来说,最为重要的东西就是:在任何地方都达到这样一个要点,即“生命在思想着以及思想在生存着。”这样一来,体验历史就成为学习历史的最佳方式,虽然它具有其近乎宗教性的色彩,但它可以最有效的让我们接近历史,走进历史,就好像一个心灵潜入到另外一个心灵一样。因为理解或体验就是直接地分有生命,而无需通过任何概念思考的中介过程。
加达默尔认为,真正的历史对象根本就不是对象,而是自己和他者的统一体,或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同时存在着历史的实在以及历史理解的实在。更进一步说,其实历史并不隶属于我们,而是我们隶属于历史。早在我们通过自我反思理解我们自己之前,我们就以某种明显的方式在我们所生活的家庭、社会和国家中理解了我们自己。[8](p.274,p.357,p.387)
因此,体会前人以及重演前人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和塑造自身,就成为历史教学的重要手段和目的。历史学习需要一种富于想象的理解力和生命的体验。德罗伊森把这种体会前人以及重演前人思想的历史教育称为通人教育,他认为这是发展我们之所以为人的特质的一般性的基本训练。德罗伊森非常看重历史的教育作用。他认为通人教育这个概念,包含的不只是智性的事——能使人聪明,但不一定使人变得更好。通人教育是正如莱辛所说的:“人类致于至善的那条途径,实际上每个人都该步入而且走完它。”[3](p.99)不仅如此,历史教育的功能还在于,经由扩大人们自我认识的历史视野,进而提升行为能力,以及开启更多行动的机会。历史知识的功能在于启示受教育者,使他们在剖析过去经验时,把自己牵连进去并造成一种建设性的力量,使他们个别的自我意识,经历史知识注入以后,可以扩大而产生“我是全人类的一部分”的意识。也就是说,学习者会产生一种看法,自己主观的自我,是整个人类历史活动中的一个部分。[3](引论pp.22-23),是与家庭、民族、国家、人类的历史发展紧密相连的,自觉到个人本身就是历史演变塑造而成的,从而对历史产生一种发自肺腑的牵连着无数情感的深切博大的爱。
德罗伊森的通人教育这个概念表明了历史是一个包含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富有动力的发展过程,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自我,借着历史知识为媒介,展开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为了不断提升历史认识的深度及阔度,德罗伊森对历史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认为正确的给青年人上历史课的方式,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应该尽量地让自己自由地在历史范围里驰骋,永久以新的方式授课,使史实能为推动人类历史活动的精神做见证。因为历史的教育价值表现在,它既能满足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同时也满足高层次及最高层次的需求。[3](pp.99-101)教师要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不同的需求。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同时具备深厚的社会生活阅历和历史积淀,深邃而充满诗意的哲学眼光以及高妙的文学艺术修养,这样他才能以自己深刻的洞见、深厚的学养和人性的魅力,引领学生行走在历史的绚烂多姿、千变万化的道路之上,就像克罗齐所说的,“使语文学与哲学携手去产生历史。”
罗素曾经把历史学分为大型的历史学和小型的历史学,认为两者各有其价值,但价值不同。大型的历史学帮助我们理解世界是怎样发展成为现在的样子的;小型的历史学则使我们认识有趣的男人们和女人们,推进我们有关人性的知识。从一开始,对这两者的学习就应该同时并进。[6](p.12)
罗素是伟大的。因为历史从来都不是一堆没有生命的枯骨,历史云烟所覆盖的人类过往的一切,都曾生活并继续生活在现实的生机勃勃的土壤之上。史学中教学的成分,是与它理解世界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只有在综合性的观察之下,以及对人类教育的关怀之下,历史中经历过的各个阶段的意义才得以显现;每一个时代所追求的目标才得以明晰。教学性表达方式表达的不是个别的思想,是把整体性呈现出来;而与此同时,个别的思想又总是与整体相涉,而且是其中不可分的一部分。而我们只有在感觉到自我存在以后,以及我们直觉地感受到我们处于一个关系紧密的整体之中以后,我们才算能行为,能生活。[6](p.128)历史的整体性的存在中,其实从来都充满着生命的呼吸和相互往来、应对。对我们来说,从一己之存在出发,去体验、去感知,去从有限的生命中生发出无限的人生况味,才是学习历史的最佳境界。正如罗素所说,历史是受过教育的人的学问的一个最为基本的组成部分。历史不应也不该只为历史学家所知。它属于每一个生存于世之人。
学习历史的过程,其实就是让学生永远保持对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持续不衰的兴趣,并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和体验宇宙万物和生命的存在以及它们对于人类自身以及每一个人类个体的意义和价值。如果不具备这样的胸怀和眼光,就永远也体会不到历史的内在精神、思想和人性魅力。虽然德罗伊森说过,“能洞见人类命运真正整体性的只有神性。”但为什么我们不去试一试呢,也许不经意间,通过心灵的体验,我们就能触摸到神的衣襟,倾听到历史的弦外之音。
我欣赏并赞同德罗伊森的话:历史知识是人类对自己的认识,是自我的确立。历史知识并不是“光与真理”,但却是对“光与真理”的追求、赞美及宣导。这,应是历史学习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德]尼采.不合时宜的沉思[M].李秋零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意]贝克戴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M].傅任敢译,商务印书馆,2005.[3][德]德罗伊森.历史知识理论[M].胡昌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英]E·H·卡尔.历史是什么[M].陈恒译.商务印书馆,2007.[5][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史学家:历史神话的终结者[M].马俊亚,郭英剑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6][英]罗素.论历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罗小洁.历史的真意——读尼采历史对于人生的利弊有感[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3).[8][德]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第五篇:高中英语整体性教学复数法的实践和体会
高中英语整体性教学复数法的实践和体会
(贵阳六中 窦迎建)
为了使高中英语教学达到新大纲的要求,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些尝试,把课堂教学由注重语言知识的讲授 课转变成注重语言能力的训练课,把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感、语言习惯当作英语教学的中心任务。我在教学中 利用现行高中精读课文,采用整体性教学复述法,努力把传授新知识和训练运用语言能力结合起来,使课文教 学成为教师、教材、学生相互作用的积极过程,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此谨从实践的 角度谈谈
我的具体做法。
复述是口头表达课文内容的言语过程,是给学生提供施展运用语言能力的机会。这一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 的听力、语感、改进语音语调,还能促进学生的记忆、思维和自学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它已成为语言知识转化 为言语能力,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获得有效的复述效果,我始终遵循记忆规律,重视各 教学环节的密切配合,利用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这个有纲可循,有词可用,有话可说的四步教 学活动中来。
第一步:(不要求预习课文)由教师将课文复述一遍,在复述过程中出现部分生词短语,并用简明英语释 义。(可用板书、幻灯、投影等伴随教师复述。)
第二步:根据教师复述的内容要求学生回答问题,目的在于检查学生是否理解课文大概内容。在提问题时 要简略、清楚、易懂,注意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可多用些“yes”、“No”questions。
第三步: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回答一些比第二步复杂些的问题。(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自然地使用第 一步中所出现的生词短语。)然后再引导他们将这些问题的答案串成复
述内容。
下面是高中英语第二册《体育运动》一课复述法三步的具体设计。
Step1.Teacher Presentation
Retell the text with the following words and expressions onthe blackboard:
joyful and relaxing;have a game of;be of great value;popularform of relaxation;amusement;go all about;build our bodies.Step2.Learner Presentation
According to what the teacher says answer the following:
(1)Is it joyful and relaxing to have sports and games?(2)Do many people take part in different kinds of sports?
(3)Some people seem to think that sports and games are unimportant things,don't they?
(4)Do people have different ideas about sports and games?
Step3,Learner Presentation
Read the text again and try to pick out a topic sentence foreach paragraph.Retell the text paragraph by paragraph.The first paragraph:
Sports and games are perhaps the most popular forms of relaxation.We can learn that from.Swimming in a river in summer Having a game of table tennis almost all can enjoy
Watching a close game of … … …
The second paragraph:
They should not be treated only as amusements.(We can learnthatfrom the third and
the fourth
paragraph.)
The third:
Sports and games build our bodies(We can learn that fromplaying table tennis).The fourth:
Sports and games are also very useful for character-training.(We can compare the lessons at school with activities on thesports fields.)
以上三步如下简示:teacher retelling→students answering“yes”or“NO”
reading the passage questions→students answering further questions
retelling it paragraph by paragraph
它以递进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了从内容到语言材料理解和掌握的渐进过程,为第四步复述
全篇课文创造了条 件。
第四步:复述全篇课文,这一环节是对前三步所做大量训练工作效果的检测,也是对学生大面积进行能力 训练的时机。利用板书、表格、表演以及主题画来组织学生复述课文,周密组织好这一环节才能最后达到预期 教学目的。
我在《体育运动》一课在第四步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以正中sports and games为中心,先由上至下,再从左至右进行复述)。
(附图 {图})板书必须做到重点突出,具有概括性和条理性,并且简明生动,这样诱导学生复述全篇课文不仅能达到对 课文内容及语言特点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口头造句和作文的能力。
复述法的实施过程也就是利用内容设置情景引导学生进行交际的过程。针对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对象 和不同的时机灵活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复述发挥更大的效用,以提高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是我在 课程设计中的首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