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例谈游戏书法教学实践
例谈游戏书法教学实践
——例谈游戏书法教学实践
【摘 要】 在传统的书法教学模式下,教学目标不够清晰,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教学成果甚微,导致出现学生学习书法的枯燥乏味,丧失了学习书法兴趣而无法长期坚持等窘境和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改变这一窘境迫在眉睫。本文是笔者在多年书法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实践“四关”、学“四法”游戏教学案例。这一方法主要是将学习的内容细致化,学习的目标明确化,学习方法游戏化,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缩短学习时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枯燥乏味的书法学习变得轻松自然、有趣味。【关键词】 闯“四关” 学“四法” 书法教学 游戏 实践
书法教学在广义上属于艺术教学范畴,但它与美术教学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美术教学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主,形式多样化,学生持久兴趣容易培养。而书法教学以继承传统、学习传统为手段,学习形式较单一,学生在辅导老师的命令下不断地临习古人字帖的过程中,厌倦情绪也随之悄然萌发,导致失去学习兴趣的窘境。
究其原因,是书法教学的传统模式惹的祸。其一,书法教师自身的“半桶水”。许多书法辅导老师本身就较少临帖,所以在辅导学生临帖时方法不对,学生难以真正理解临帖方法;其二,“眉毛胡子一起抓”的做法。教师教学方法单一,阶段性目标不明确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因而变得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变得被动、无奈,最终放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根据小学生好奇心重、求知欲强的特点,在书法教学中,我采取了 “游戏”教学法,并将这种方法命名为闯“四关”、学“四法”书法游戏教学法。目的是用来细化和明确学习内容,也是教学过程中教师评价、学生评和自我评价的一种办法。按照四个阶段,将问题清晰、细化,并进行实验,有些问题可以用很短的时间便得到解决,所以也就不须限定时间和练习次数,只要掌握和理解便达到学习目的,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下,学生淡忘了时间,兴趣也就慢慢被调动起来了。案例一:闯“姿势”关 学“执笔”法
学习目标:正确的写字姿势是有效保护学生健康的重要前提,而良好的执笔方法是学好书法的第一步。我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写字姿势,掌握执笔要领。技能要领:
1、身正、腰直,胸部离开桌沿;右手自然弯曲执笔;左手小臂自然弯曲、按纸。
2、右手拇指、食指、中指自然捏笔,无名指、小指并拢,轻轻抵住笔杆。
3、手掌空,可以放置一个鸡蛋,虎口成圆状。
4、利用拇指、食指、中指捻笔(即转笔,属古法)管,使笔可以自由转动。
5、手中的毛笔和桌面上的纸形成垂直角度。
游戏方式:看谁的“乒乓球”不掉。我先让学生按要求坐好,在如何执笔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用拇指、食指、中指指端捏笔,要求虎口成圆状,学生完成动作后,无名指和小指并拢轻轻抵住笔管,手掌内放置一个乒乓球,然后进行游戏。游戏办法是笔杆前后转动,做到笔和乒乓球不脱落。游戏目的是能正确掌握执笔方法,并能轻松运用。
活动结果:通过以上游戏学习,加强了学生对书写姿势和执笔方法的理解,完全改变了传统教学一带而过、只知其法、不知其用的片面做法。这样不停地玩了几次,学生兴致勃勃,也就很快掌握和理解了书写姿势和执笔的要领,事半功倍。案例二:闯“笔画”关 学“书写”法
学习目标:笔法即是书写笔画的方法。笔画是文字的基本组成元件,也直接影响了字的好坏。传统的练习方法是讲述基本的运笔路线后,不顾学生是否理解就进行反复地写,写到熟练为止。这种方法是被动的、不科学的,学生极容易在反复的练习中麻木、厌烦。清晰地分析笔画书写的方法也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技能要领:
1、中、侧锋笔划的判别。中锋用笔即是笔锋在线条的中间运行(如图1);侧锋用笔既是笔锋在线条的一边运行(如图2)。
(图1)(图2)
2、仔细观察笔划的形状(也就是读帖),并能描绘出笔画的基本形状和特点。
3、分析入笔方向,大小(这点最容易被学生甚至辅导老师忽视)。例如:
4、毛笔运行的方向。毛笔的运行直接影响线条的方向和质感,所以找到毛笔行进的轨迹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像撇、横折、竖弯钩等方向改变比较的笔画,要求捻动毛笔达到自然改变笔锋的行进方向。如图:
5、提、按是用力大小,改变线条粗细的一种笔法。笔画起收、转角处都用提按的方法,为了更轻便地捻动笔管改变笔锋的行进方向。
游戏方式:笔法是比较繁琐的环节,学生如果不理解用笔方法,一味地临帖,效果不好,并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将笔画放大,仔细观察笔画入笔方向,找到笔锋运行轨迹,分步练习,能加深理解,容易上手。这一步我设计了“分步比赛”的游戏方式。第一步比赛:从侧锋用笔转化成中锋用笔,能写出并解释最多笔画者为胜。第二步比赛:出示或自由选择一种笔画,利用正确的执笔和书写方式方法,能连续多次准确书写者为胜。
活动结果:通过这样的一步步推进的学习办法,学生会想尽办法并认真书写,寻找不同笔画书写的方法的相同性与差异,并赢得比赛。最重要的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使枯燥无味的学习变成了有趣的游戏和实验。
案例
三、闯“字型”关 学“结字”法
学习目标:中国文字笔画繁简不
一、结构多样,变化多端。如果一味地描摹,只会浪费时间,学生容易枯燥而产生厌烦心理。而我却引导学生仔细研究其主要特点、找到主要规律、掌握结字方式,举一反三。技能要领:
1、四方框架:中国文字是典型的方块字,其结构虽然变化多样,但主要的框架是四方的,即字的主要落点基本形成方形(如图1);出现撇、捺的字是比较容易使人产生错觉的类型,其实撇的末端、捺的驻笔处均基本落于四方框架之上(如图2)。
(图1)(图2)
2、空间:可以分为黑色空间与白色空间两部分。判断一个字是否书写准确,通过空间与原字进行对比是重要手段,有助于学生自我检验和调整。
A、黑色空间:是指笔画之间的空间关系,比如:笔画与笔画之间的承接、疏密、方向关系,分析结构时是不可忽略的问题(如图)。
B、白色空间:是笔画与笔画之间的空白部分,这是比较容易被一般人所忽略的部分(如图)。
3、重心与主笔:重心直接影响一个字的平稳,主笔则可以调整字的中心。如横向的主笔,就如一个走钢丝绳的杂技演员手上的长杆稳住整个人的重心;竖向的主笔则起着台柱的中心作用。
游戏方式:这个环节我主要采用了“添字添画”游戏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按照“四方”的原则去找出不同结构字的规律。比如:“秋”字,我只给一个“禾”旁,让学生进行补“火”的办法,在“禾”的基础上找“火”字的大小比例,以及“ノ ”“ ヽ ”“ 乀 ”所处的位置;又比如:“人”字,我只给“ノ ”,让学生找“乀” 的位置,“乀”的驻笔处和“ノ ”的末端之间的关系;再比如:“日”字,我只给“口 ”,让学生找到“一”的位置和方向等等。活动结果:通过了添笔画、偏旁的训练之后,学生的观察仔细了,简单的学习变成了有趣的“自主探究”游戏,因而也记得更准更牢了。字的结构是比较复杂的,进行归纳总结,找出结字的规律,学生就不会出现“创作就不行了”的窘境。
案例四:闯“集字”关 学“创作”法
学习目标:书法创作是每个书法爱好者的欲望,也是检验练习程度和书法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学生掌握了写字的基本功之后,我通过游戏教学,让学生觉得创作也不是一件难事情,平稳地将基础训练过度到创作训练,从而提高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作能力。技能要求:
1、了解作品表现形式:要创作一幅作品,首先要认识作品的形式,可以提供各种形式给学生欣赏、对比、总结。比如:斗方、条幅、横幅、中堂、对联、扇面、手卷……
2、以“集字”促创作:集字是创作的初级阶段,将学过的字收集成一个内容书写成一种幅式的作品,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对所学习过的字的运用、组合,学会对作品的调整,有利于对作品整体的把握。
3、培养自主创作能力:经过了以上的训练之后,自由书写一些内容,并能准确地体现字体与幅式的和谐作品。
游戏方式:在这一步我设计了“多重游戏”方式,让学生一步一步闯过创作关。
一、“摆字游戏”,是指怎样才能把几个字摆在一起好看,比如“白日”,“白”字的撇在中心轴线或左侧一点点处,“日”字被中心轴线平分,两侧在“白”字底部并对准两角的地方,解决重心不稳的问题。
二、“加字游戏”,就是我先在作品上写上一些字,空出部分空位,让学生填空,解决大小差别及不和谐问题。
三、“集字游戏”,给出一些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学过的字或查找字贴完成创作。
四、“比字游戏”,教师组织一些比赛,给出一些内容,让学生自主考虑章法、字体和风格等,看谁的最有新意。
五、“评字游戏”,最后我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互动评价,提高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活动结果:通过这样的多重游戏活动,学生学会了比较、分析、思考,掌握了最基本的创作方法,而学生之间开展的合作、交流、互动又促进了他们的进取心和不甘落后的精神,提高了综合素质。
近几年来,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在尝试“闯四关”学“四法”的游戏书法教学中,也有过颇多的思考,但我自己认为这种方法在小学尤其是农村小学的书法教学中是可行的、有实际成效的:
一、“闯四关”学“四法”的游戏书法教学主要是将如何学好书法的方法具体化、清晰化,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在乐中学,将枯燥乏味的教学情趣化。改变了学生在模糊状态下临帖的状况,相对地缩短了学生学习书法的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传统模式中,学生学习书法是被动的、甚至是被迫的,故经常以各种原因请假,因而进步小。尝试“闯四关”学“四法”的游戏书法教学后,不管是否有老师在,学生都能主动每天到书法练习室进行练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并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将“要他学”变成了“他要学”。
三、“闯四关”学“四法”游戏书法教学法是以循序渐进为基础的,尊重了学生身心健康规律,学生书法的基础打得扎实,开展书法创作也就易如反掌了,他们容易获得成功感,这种成功感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最好
动力。不仅学生自己如此,他还能带动旁边的同学,他们就象“种子”,就象“火把”,对其他同学无形中起了模范带头作用,对学风、班风和校风都有了较大的促进。
四、我们在全校范围内推广“闯四关”学“四法”的游戏书法教学,力求在书法教学和语文学科的整合下,创出一条适合本校发展的新路子,形成我校自己的书法教学特色。
“闯四关”学“四法”的游戏书法教学现在还只象一只“雏鸟”,还需要不断实践、推进、完善,但我相信有了良好的开端就成功了一半,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参考书目:
1、《书法有法》 孙晓云著 华艺出版社出版
2、《书法技法的分析与训练》 邱振中著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
3、《书法艺术》 吴鸿清、邱振中著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
第二篇:谈书法笔画教学
硬笔书法基本笔画教学点滴谈
内容摘要:在小学阶段学生写字能力和水平的形成与提高对其终生的书法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基本笔画的正确书写对书写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书法兴趣,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持之以恒的训练和有效的评价对基本笔画的正确书写起到关键的作用。关键词:兴趣? 方法? 训练? 评价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特别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强调了写字教学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3~4年级)阶段要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在几年的书法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硬笔字基本笔画书写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对其书写整体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下面浅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一、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书法的原动力。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
(1)生动故事,寓教于乐。中国古今出现了无数卓越的书法名家,他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教学中,我适时给学生讲一些书法家的故事,激起他们学习书法的兴趣。如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书圣王羲之练字时错把墨汁当作蒜泥蘸馒头吃;王羲之补点;怀素“秃笔成冢”;张
旭以发濡墨;米芾观人用双脚写字后刻苦习书等。又如唐代三位大书法家颜真卿、怀素、邬彤讨论草书的竖画怎么写才洒脱。颜真卿说写竖画要像屋漏痕,邬彤说要写得想古脚钗,怀素则说写草书竖画就像夏天的云彩,没有一定的姿态,等风一来,云彩变化无穷,犹如飞鸟出林。这样既能调节课堂教学气氛,又使学生受到生动的教育,从而激发学生认真练好书法的愿望。
(2)动态演示,调动兴趣。每节课老师总要将重要的内容现场演示书写给学生看,每节课都认真地将学生要练习的字现场示范书写。在老师的提、按、顿、挫,笔走龙蛇过程中,既展示了书写的动态过程,也调动了学生的尝试欲望。如讲解基本笔法“转”与“折”的运用时,我精选范字“龙”和“国”前者第三笔竖弯钩用转,后者第二笔横折钩用折。教师的演示,既调动了学生模仿的积极性,又使学生一目了然看清“转”与“折”的不同。
(3)读帖欣赏,诱发欲望。中外文字,仅仅汉字书写成为艺术,书法艺术独步艺林。它有建筑的空间美,雕塑的静穆美,舞蹈的流动美,绘画的光泽美,音乐的韵律美,诗歌的节奏美。鲁迅先生曾说:“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歌,却有歌的的旋律”。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读帖,体会帖中笔法的变化,结字的方法。经常搜集著名书法家作品图片,和学生一起欣赏品评。向学生
介绍名作的艺术特点及价值,引导学生崇尚书法艺术,让学生领悟书法艺术中蕴含的线条美、节奏美、章法美、风格美。如颜字的雄浑博大,欧字的法度森严,张旭的豪放不羁,板桥的乱石铺街,李叔同的平淡如水等等。学生获得了美的熏陶、美的享受,诱发了学生内潜的学习欲望。
二、教法多样。在强调自主学习的今天,教师教学方法的使用对学生的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无疑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也要让学生逐渐熟悉,使学生也学会利用老师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我在教学中常综合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1)观察法。中外文字,仅仅汉字书写成为艺术,书法艺术独步艺林。它有建筑的空间美,雕塑的静穆美,舞蹈的流动美,绘画的光泽美,音乐的韵律美,诗歌的节奏美。鲁迅先生曾说:“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歌,却有歌的的旋律”。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读帖,体会帖中笔法的变化,结字的方法,理解文章的意思,并注意搜集著名书法家作品图片,和学生一起欣赏品评。向学生介绍名作的艺术特点及价值,引导学生崇尚书法艺术,让学生领悟书法艺术中蕴含的线条美、节奏美、章法美、风格美。对要临习的汉字及笔画进行认真的观察和欣赏,首先是对笔画的熟悉过程,观察中认识笔画的形态(粗、细、长、短、姿态的变化),了解基本笔法。认真观察后,学生对要
学的笔画有了基本的了解,教师在进行下一步的教学自然就顺畅了。
(2)夸张演示法。首先是笔画外形的夸张,每学一个新的笔画,教师都用空心放大的方法将该笔画展示在黑板上,学生通过放大的笔画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笔画的起、行、收形成的形态,可以知道它的粗、细、长、短及变化。例如,“撇”的教学,教师夸张放大后,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起笔要重按,笔画由重到轻,收笔出锋。同时感受“撇”的整体形态。由如在刚刚学习基本笔画“横”时,我将收笔的重按及整个“起”、“行”、“收”的动作进行夸张,学生直观地了解了“横”在书写时的轻、重、笔速和节奏,起到了较好的效果。(3)几何分段法。对于书写难度比较大、外形变化复杂的基本笔画,教师在夸张的基础上,利用分段的方法,化难为易,可以使学生尽快掌握写法要领。如教学“斜钩”,这个笔画有一定的倾斜角度和弧度,并且比较长。我将期划分为上下两段,如图,“”学生很容易看出书写时先将上段稍斜,下段继续加大倾斜角度,最后加钩。又如“卧钩”,教师将其分为三段,如图,“”先斜再平再翘,由轻到重最后出钩。(4)比较法。在教学中将两个相似笔画及同一笔画书写优与劣进行对比,以及将一个字笔画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分析对比,更有利于学生掌握该笔画的书写要领。如“斜点”学生容易写成没有轻重变化的“硬棒棒”,如图,“”与“”通
过对比,优与劣一目了然。又如,将“竖钩”与“弯钩”进行比较,如图,“”、“”它们的异同一看便知。
(5)肌肤感应法。在笔画教学时,我们通常会讲很多书法术语,如“顿笔”、“行笔”、“按笔”等等。由于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较差,对这些书法术语只能是一知半解。学生理解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感性经验还不够充足。教学中,我发现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是笔画书写的三个过程(起笔、行笔、收笔学生不太注意并且其笔画力度的变化难以把握。如,我教一名学生写“横”,先以理论方法指导:起笔轻,向右下稍顿,中间行笔轻快,至末笔处顿笔收起,整体呈左低右高之势。接着便加以示范书写。而该生书写出的横画,力度与速度不到位,像游动的蚯蚓,弯弯扭扭的。于是我以指当笔在学生左手背上书写,让其执铅笔在纸上书写,这两个书写过程差不多同步进行,即:我在学生左手背上以指当笔向右下轻顿,学生通过所感觉到的,也在纸上用笔写之;我轻快行“笔”,其跟之;我顿“笔”,其也顿笔。结果书写出来的笔画效果很好。于是,我们又如法炮制地将此法运用到其他学生的书写中,并且让他们自己用铅笔在手心试着写,感觉笔画“起”、“行”、“收”整个过程中力度的变化,效果非常好。学生通过感觉自己左手肌肤上的“笔”的力度和速度的变化,通过神经系统传输到右脑运动知觉神经,再运用已有的初步实践书写经验及理性认知,在纸上写出所感受到的线条的过程。在写字过程中,以理论方法指导学生的实践书写很必要,但“肌肤感应法”则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供了帮助。
(6)比喻法。众所周知,书法“这种从整体上观照宇宙人生并精细地显露人类内心情感活动的独特艺术”,是一种高度抽象的艺术,并且相当纯化。清·冯武《笔髓》:“故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处于萌芽阶段,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往往对直觉形象的东西较容易接受,而对抽象纯理性的东西接受起来就相对困难些。单纯的抽象理论讲述,往往使学生陷入云山舞沼之中。学生对一个又一个的重点、难点、规律、原则死记硬背,无法融会贯通地理解,因而产生味同嚼蜡的感觉。我经常适时采用了恰当的比喻法,使学生们准确而便捷地理解了知识,增强学习硬笔书法的兴趣,调动参与课堂学习积极性。如教学“横”、“竖”时,我将它们比成房屋的横梁和立柱,如果写“横”和“竖”时做不到“横平竖直”,整个字就会像一间屋子要倒塌;教学“撇”时,我将其比作尖刀;“卧钩”比作敞口的锅,“心”字底就像锅炒豆子;学生在写长撇、长捺组合的字的时候,容易写成撇捺收笔处高低悬殊,重心不稳,我将这类字比作站立的人、平放的凳子如果腿一高一低,必然站立不稳、放置不住,就得倒下。
三、科学训练。众所周知,学习书法只有科学的方法,没有捷径可走。科学的训练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学习内容,而且有利于提高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笔画教学中,我采用读帖—练习—比较三步法对学生进行训练,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读帖。仔细地分析字帖上要临写的字的笔画写法、结构与外形特点,做到下笔前心中有数,无疑对之后的练习有很大的帮助。经常性的读帖,让学生养成临习前分析研究的习惯,对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特别是把握基本笔画的特征大有裨益。
(2)练习。必要的练习对学习书法来说就像其他动作型能力的形成一样,没有一定量的练习,学生无法写出姿态优美的笔画。在练习过程中,我尝试着让学生每节课临写8—12个字,每个字写4—8遍,效果很好。多于8遍以后,学生会感到疲倦,马虎敷衍的情况就会出现;少于4遍以后,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起不到练习作用。除了一定量的练习以外,我让学生将单字放大练习,原来一个田字格写一个字,放大练习用四个格子。这样的练习,学生更容易看到自己书写笔画时的不足,更好地纠正执笔、坐姿方面的错误。(3)比较。学生完成作业以后,教师要求他们将自己的作业与字帖上的字进行比较。重点比较笔画方面是否合乎要求,字的结构方面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经常的比较训练,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自我评价能力也得到提升,同时基本笔画的书写质量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四、注重评价。“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鼓励、唤醒和鼓舞”。
(1)及时反馈,提高自信。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包括看到自己所学的成效,可以激发起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机。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改进方法;另一方面,学生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相同错误的再次产生而增强学习动机,从而保持学习积极主动性。我在学生练习时,不停地来回巡视,加强个别辅导,找出共同问题,集体辅导,及时纠误。(2)评价多样,激励为主。学生的书法作业,我及时认真批阅,批阅时我采取多鼓励的方法。学生作业整篇写得好的,我写下长长的表扬批语并画上三颗五角星,中等的得到两颗,极少数不认真的只得一颗星;单字写得好的,单字上圈上大大的红圈;一个笔画写得好的,在笔画上圈上小红圈。教师还充分运用作业的评价结果,只要上次作业得到三颗五角星,下次作业每个单字的练习量就可以减半(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多写)。每次发批后作业时,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数数自己得了多少星星、多少圈圈,比比谁的星多、圈多。我还规定,只要得到五次三颗星,就可以得到老师亲笔题名、盖上大红“奖”字的本子,发奖时在班级里让全体学生给他们鼓掌。这样,教师给了每一个
学生努力的小目标,让他们稍加努力就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努力就能有所“收获”,使他们都看到了自己的成绩和差距,提高了学习书法的兴趣和自信心。
(3)鼓励自评,不断提高。我要求学生先用心地观察字帖上的范字,然后对照临写4——8个,再让他们及时进行自评,找出写得最接近字帖上的那个字,并用红色水彩笔在下面画上“○”。
我在巡视指导中发现,学生在自评时都很认真,不是随便画“○”的,而是写好了这些字后,先紧盯着看,把这些字同字帖上的字(从笔法、结构)一个一个地认真对照,然后找出写得同范字最接近的一个,最后作出决定,在下面郑重地画上“○”。碰到两个字不分上下,难以作出判断时,我感到学生们非常聪明可爱。一个字下的“○”画得重重的,另一个字下的“○”用铅笔画得淡淡的,好像在说:“老师,这两个字我都写得不错呀!”当在所书写的字中,没有一个令其满意的时候,学生会自觉地再写2—3个,并在这几个字中重新找出最好的一个,画上圈,还偷偷地乐上一阵。这种让学生对在自己满意的字下面圈点进行自我评价的方法,是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设计的,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操作。别小看这圈圈点点,写完后他要学会认真审视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反思中培养对汉字的审美能力;在反思中学会赞赏自己,培养自信心;在反思中也初步意识到自己存在着不足。
并且,他们在自我评价中不时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我也能评自己的字!”
当然,书法教学的路子有千万条,仍有待于我们不断地探索、研究。我在教学中的这些粗浅做法,如存在错误和不足,恭请专家和同行指正。
第三篇:初中数学游戏教学例谈重点
初中数学游戏教学例谈
“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 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无兴趣, 直接决定了他们对学习的执着追求以及 喜厌感。数学游戏教学法, 正是以游戏为基本载体来提高学生学习的 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数学游戏教学法源于“快乐教育”的原理, 其实质是寓数学教学 于游戏之中,通过创设各种形式多样、新颖有趣、喜闻乐见的数学游 戏情境,变“冰冷的美丽”为“火热的思考” ,变静态的课堂教学为 动态的数学游戏活动。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学习环境, 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扣响学生智慧的大门, 让数学课堂充 满着生机与活力。
一、游戏在课前中
在教学中,我们老师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当给长假回来的学生上第一节课时;当学生午睡起,还带着浓浓的睡意时;当学生上完语文课,还沉浸于动人的故事情境时;……
这时, 就开始上数学课。可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我们的老师能讲得 娓娓动听, 可能也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如果我们的老师能够借
用游戏的形式来调动一下课堂的气氛, 把学生的思绪拉回现场, 让学 生做好听课的准备,则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分式的加减》一节时,我是这样“游戏”的:今天,我想让大家先来猜一则谜语:一片青草地,请同学们猜一 种花?(学生的思绪一下被调动了想一想,一片青
草地没有什 么?……对了,梅花(没花。又是一片青草地,请同学们再猜一种 花,对了,野梅花(也没花。同学们真聪明!用猜梅花的方法很快 猜出了野梅花。其实, 我们学习也一样,学习一种知识的方法也可用 在另一种知识的学习上。就 像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分式加减法, 它可以 由分数的加减法来类比学习,……。
这样的游戏教学, 为学生掌握新知作了学法的指导和渗透, 活跃 了课堂的气氛,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新知 的能力。
二、游戏在新课导入中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数学教学中的“导入新课”在一堂课 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此时教师若能根据教学内容, 巧妙设计一些具有 趣味性的可操作性的游戏活动, 可以有效地构建愉悦的教学情境, 创 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例 如,在教学《一次函数的概念》一节时,我是由绕口令游戏来 导入新课的: 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谁会编下一句?(两只青蛙
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再下一句呢?(三只青蛙三张嘴, 六只 眼睛十二条腿。再下一句呢?(四只青蛙四张嘴,八只眼睛十六条 腿 ,如果是 X 只青蛙呢?青蛙的嘴、眼睛 和腿与青蛙的数目有什么 样的关系呢?……。
通过这样的游戏教学来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 使教师自然的引入了“一次函数”等概念,这比“一上来”就 “直 奔主题”效果好得多。
三、游戏在新知学习中
在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如果能加入“游戏”这一催化剂,则 可以诱导学生把学习新知的压力变为探求新知的动力, 促使学生很快 地进入学习的状态, 让教学内容深深地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 为学生 接受新知,进行创新思维敞开大门。
例如:在《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一节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们进 行的是拼图游戏:首先, 要求每位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两个相似的三角 形模型。(如图1、2
然后, 让同学们将这两个三角形的模型拼在一起组成一个自己喜欢的 组合图形。并说出每幅组合图中两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如图 3-6,是部分同学拼出的组合图。
图 2 B 1 C 1 图 1 A 2 B 2 C 2
通过这样的游戏教学, 不仅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了相似三角形的各 种基本图形,更好地理解了“对应”的原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动 手能力和识图能力,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起了课堂 上的学习气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游戏在新知巩固中
练习是巩固新知的重要手段, 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注意 力往往不够集中,大脑处于疲倦状态,练习的效果差。此时教师若能 在练习中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游戏环节, 往往能帮助他们从厌倦的 情绪中解放出来,重新点燃学习的激情。
例如:在教学《两数和的平方公式》一节时,为了让学生能从单 A 1 C 1 B 1(A 2 2 图 3 图 4 图 5 图 6 A 1(A 2(A 2 A 1 B 1 1 B 2 C 2(A 2 B 1 C 1 C B 2 A 1 B 2 C 2 B 1 1 调、枯燥的练习中解放出来, 我设计了四个挑战关游戏(如表所示 , 每个挑战关游戏所设置的题目的难度是不一样的, 级别越高题目难度 就越大。
通过这样的游戏教学, 极大的挑起了学生的征服欲望, 唤起了学 生再一次追求成功的乐趣,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了巩 固新知的目的。
五、游戏在课外活动中。
课外学习是课堂学习的引申, 在学生的课外生活学习中, 教师若 能巧妙的运用游戏教学法, 布置一些游戏实践活动, 则能愉悦学生的
身心,提高学生进一步探索新知的乐趣,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升 华有着显著作用。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轴对称》一节时,我设计了一个关于轴 对图案设计的课外实践游戏,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设计出了各种各样 的轴对称图案,有动物、建筑、风景等。通过实践操作的游戏作业,让学生在游戏中“做数学”,享受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掌握了新学的 知识,拓宽了知识面,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总之,丰富多彩的游戏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 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使数学课 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充满艺术性,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不知不 觉地学到了知识,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老师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 教学中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这种既解放学生又放松教师的游戏教学 法,何乐而不为呢?让我们一起游戏吧!6
第四篇:书法游戏
趣味书法,趣味比拼,-----爱拼才会赢
活动主题:趣味书法,趣味比拼,在游戏中感受团队的力量,在活动中体味书画的魅力。
活动目的:为了增加学院广大同学对书法的兴趣,以及对书画协会的了解,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书画爱好者协会拟在我院举办趣味书法比赛。
1、趣味歌词
1、参赛者上台面向观众对号入座(桌号跟各队座次号相同),准备好开始比赛;
2、由主持人从备选歌曲中随机抽取歌曲并播放;
3、主持人随机停止播放歌曲,参赛选手写下所听到的最后一句歌词的下一句,作答时间为60秒(从歌曲停止3时开始计时,时间结束后不许继续作答,违者此题作废);
4、每句歌词分值为十分,答对者得十分,答错者不加分也不扣分(选手所写歌词必须与大屏幕上显示的歌词完全相同,否则即为答错)。
5、由评委对选手所写答案进行核对并公布结果,记分员进行分数记录。
2、你猜我秀
1、两位选手一起上台参加此环节比赛,上台后一选手面朝大屏幕,另一名选手面朝观众站好,为表演者,选手需根据负责人的肢体语言猜大屏幕上出现的词语;
2、选手准备就绪后比赛开始,主持人打开备选题目展示在大屏幕上;
3、选手看到题目后即可开始表演,由另一名选手猜负责人表演的词语,猜对一个得10分;
4、若选手感觉屏幕上的词语太难,无法用肢体语言表示则可以选择放弃此题,直接进入下一题,每放弃一题扣5分;
5选手只允许用肢体语言来表述大屏幕上显示的词语,不可出声,否则即为违规行为,取消本题得分;
6、每个代表队的比赛时间为2分钟;
7、由计分人员统计各代表队此环节的得分。
3、成语接龙
1、每队的5名选手即为此环节的参赛选手;
2、选手准备就绪后由主持人抽取第一个成语,选手根据第一个成语进行接龙,接龙要求为
所接成语的第一个字必须与前一个成语的最后一个字相同或谐音;
3、选手之间不得相互提醒,否则视为违规,每违规一次扣除5分;
4、本环节比赛时间为1分钟,每接对一个成语得1分
5,、由计分人员统计各代表队在此环节的得分情况
4、踩气球游戏
1、要求:人数为10名,男女各半,一男一女组成一组,共5组。
2、男女左右脚捆绑三至四个汽球,在活动开始后,互相踩对方的汽球,并保持自已的汽球不破,或破得最少,则胜出。
5、书法知识抢答
6、重温唐诗宋词
第五篇:生活语文教学实践例谈
生活语文教学实践例谈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能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这不仅影响了学生课本知识与生活知识的协调发展,进而影响了语文水平的整体提高,同时也弥补了人文关怀的缺失与情感的淡漠。
生活与教育的关系,陶行知先生这样定义:“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时时现语文。学会热爱生活还不够,作为生活的一个组成元素,我们还必须融入其中,走进生活。我们的“生活”完整地说应该包括两个部分:社会与自然。谈起生活,我们的孩子往往一脸茫然,因为,他们的“生活”实在不像是生活――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学习占据了他们的所有,他们每天过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生活,孩子们与生活完全脱节――不论是自然生活,还是社会生活。即使有一些闲暇时间,也被电视、电脑“霸占”了,仿佛他们是天外飞仙。生活在他们的眼中,仅仅是一个遥远的名词而已!这是笔者对当今孩子的感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孩子们带出课堂,到社会这个“大课堂”去观察、去触摸、去聆听、去感受。
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曾经带了几个孩子出去野营,可是孩子们对自然美景熟视无睹,只顾着看各种卡通漫画,于是三毛不禁惊叹:孩子们被商业美术俘虏,抛弃大自然了……事实上,我们的孩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金波的童话《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给我们展现了一幅风景秀丽的画卷,语言十分优美,但我们的孩子却用他们稚嫩的不带任何感情的语音机械地阅读着。在学习文本时,笔者想为何不把这篇文章搬到大自然中去呢?说不定就能上成既是阅读又是非常好的写作示范课呢!
走进自然,感受阅读;体验生活,活学写作。于是笔者把课堂搬到了公园里。笔者利用早自习的时间领着孩子们走进离我们最近的公园,去感受盲孩子所感受的一切。我们静静地坐在草地上,闭上眼睛用心去聆听,用手中的笔记下自己听到的各种声音:“人们说笑嬉戏声”,“鸟儿黎明时的叫声,春风从耳边吹过的声音”,“狗狗的清脆的吠声”,“小孩子细细地哭闹声”,“母亲小声而柔和的哄劝声”,“孩子们在公园里快乐的奔跑声”,“有隐隐约约的从学校中传来的上课时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还有轻轻的柔美的从远处飘来的二胡声”,“潺潺的流水声”……
我们睁开双眼细细地寻找大自然中的美好:“夏天的颜色真是五彩缤纷的”“月季花的颜色真是多啊!有红的,有粉的,有白的,还有那黄的……”“太阳是红灿灿的,天空是湛蓝的,树梢是嫩绿的,有花儿是娇黄的……”“早晨的公园,带点儿凉气的风,吹醒了万物,树梢绿了,大地绿了,连高耸的楼房的平台也绿了。春风又绿江南岸,说得多么好啊!但又何止是绿?”“在风的吹拂下,满地的野花睁开了眼,一朵、两朵,一丛、两丛……连成片,汇成海。人们面对这蓝的、红的、黄的……气势磅礴的色彩的海洋,烦恼没有了,萎靡没有了。感谢夏天的色彩给我们带来向上的力量和信心。”
在大自然中,孩子们完全放松,打开了所有的感觉器官,让自己完全融入了自然之中。那些原来我们认为只会在书本中才出现的优美语句,却在孩子们的眼里、手里不自觉地犹如潺潺的流水一般流淌而出。我们的孩子不是不会感受,不是没有感情,不是不会写作,只是因为没有唤醒他们感觉的一个合适的契机。
我们就把自己当成盲孩子感受着他刚刚睁开眼睛时所看到的,做着盲孩子所做的,带着感情朗读课文:
“他还看见了各种颜色的花朵。
还有绿草。还有草叶上明亮的露珠。
他的影子就站在他身边,和他手拉着手。
他转过脸,亲切地望着他这位朋友,它也微笑着望着他。
他发现,他的影子慢慢退去了黑色,变成了一个衣着美丽的孩子,也有着一样红润的圆脸,油亮的头发和大大的黑眼睛。”
在这个大自然的课堂中,一时间似乎所有的生活细节都在文章中上演,在孩子们的头脑中闪现。
我们很多人都存在这样的误解:学语文,应该是学校的事,应该是老师的事,应该是学生的事。只有在语文课上学,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往往过分依赖教科书,忽视了身边的语文教学资源,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只有打开语文书,才是学语文。这种误解,从某个角度来说,在人们的心里根深蒂固,这种误解的负面影响也是极其严重的,因为这没有理解到语文最本质的东西:语文与生活紧紧相连,是生活给予了语文生命。
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只有密切联系生活,语文教学才能够有新鲜的血液,吸收充足的营养,充满生机和活力。在这样的语文学习中,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文本的魅力,阅读的快乐。
(葛众爱 浙江省宁海县潘天寿中学 31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