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设计例谈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阅读教学设计例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提要:
第一单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写作范本”来教——课文的教学功能定位
《爸爸的花儿落了》换位改写——发现叙事的不同视角
《丑小鸭》假想改读——训练想象力的样本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联读——值得广泛采用的有效拓展方式
《伤仲永》中王安石的“伤不起”——深入古人的情怀,“遵路识真” 第二单元
《黄河颂》,情感的温度、思想的深度、背景的广度怎样增加——多媒体技术运用的原则
《最后一课》关注母语教学的价值——语言品读活动一定要充分展开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有三大比喻群落——文本赏析的层次设计
《土地的誓言》“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自读课文教学设计举例
《木兰诗》学完以后的事儿——经典文本的阅读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邓稼先》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长文短教的范例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分步品读,散点透视——“美文”的常用设计思路
《音乐巨人贝多芬》角色模拟,以“画家”的身份读课文——读写技巧的训练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虚拟体验,这是一种阅读能力——亟待加强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孙权劝学》,这不是“数字”而是逻辑——教学思路清晰化的一种方式 第四单元
《社戏》,小说的“文本空白”往往在“冲突”处——小说阅读是“被引导”的发现 《安塞腰鼓》美点寻踪,课文集美——“美文”要“趣教”
《竹影》的“童心”“童趣”角度,不只这一篇课文——阅读教学设计背景分析“四要素” 《观舞记》“读”的“姿态”只有“端坐”吗?——“变式阅读”例谈
《口技》用一词经纬——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常用结构方式
第五单元
《伟大的悲剧》由文题入手——教学设计的捷径
《在沙漠中心》“虚拟体验”需要“角色模拟”——让“体验”更彻底一点
《登上地球之巅》“剑走偏锋”更实在——自读课文教学重点的设计自由一点
《真正的英雄》跳读课文,跳出课文——让自读课文教学更有效
《短文两篇》的扩写和改写——让文言文阅读理解跳出“讲授”
第六单元
《猫》要把小说当成小说来读——阅读教学设计的文体意识
《斑羚飞渡》抓住小说构思的关键——小说线索与教学线索应该和谐“共振”
《华南虎》怎样教“象征”——语文知识教学的生动例证
《马》一文两读——科学小品文教学设计的文体视角混搭
《狼》一课多案——教学设计都是“预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写作范本”教——课文的教学功能定位
一、学课文整体构思方面的“两块式结构”
从文章题目可以看出,本文包括两个部分,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从??到??”表现出的是一种比较清晰的“两块式”思路或结构。这既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模式,也是一种常用的思维模式和常用的口语表达模式。
用这种结构模式写文章,有利于“精选”材料和“联结”材料:或将一段时间内的不同的经历、或将时间或空间距离很大的相关内容、或将若干从表面看来完全不相同的事物“组合”在一起,通过对它们的抒写来表达一种情慷、一种情致、一种情思、一种情感。
课文就是这样。
作者先从百草园的生活写起,写了勃勃生机的百草园,写了带着神秘色彩的美女蛇的故事,写了百草园冬天里雪地捕鸟的故事,作者扣住“我的乐园”来写,文章满溢着乐趣、生机和活力。
二、学课文中叙写童年故事的简明思路
课文中从“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到“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这一部分,写的是“我”初到三味书屋时的生活。这一个重点片段的内容相对集中,不到600字的篇幅,一写去私塾的原因,二写拜孔子拜先生,三写问先生“怪哉”为何虫,四写先生的不高兴以及“我”的感悟。思路非常简洁,层次非常清楚,衔接非常紧密,详略非常分明,穿插非常巧妙,描叙非常生动,表现出“交代一笔、铺垫一笔、详写一笔、感悟一笔”的写作思路,简直可作为学生600字作文的精彩范本。
下面就是“详写”和“感悟”的内容。?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三、学课文中片段描写的美妙笔法
课文在片段描写方面,可供学习、借鉴的内容也很多。
(1)景物描写。第二自然段是非常美妙的语言组合,作者写景抓住了事物的特点,景物描写有着恰当的顺序,然而更美妙的是句式的运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像一条彩线,一层进一层地牵动了百草园中美丽的景物,读后给人一种乐而忘返的感觉。“不必说??也不必说??”指的是美丽的景物;“单是??就有??”指的是看来似乎单调的景物。连似乎比较单调的景物都有“无限趣味”,那美丽的景物就更不消说了。“不必说??也不必说??”是略写,是写“面”;“单是??就有??”是详写,是写“点”。这样点面结合地写,既省去了许多文字,又显得情趣横生,整段文字真情流露,富有诗情画意。
(2)人物素描。课文中写寿镜吾老先生的文字是:“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作者仅用三十余字就勾勒出了先生的形象,表现了他的年龄、身材、须发、装束、神态等几个方面的特点,可谓用语简洁,生动传神。(3)动作描绘。“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批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这段话中 用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生动简洁,富于变化。难怪课文练习中这样说道:“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4)场面描写。“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这几个自然段是精彩的细节描写,是让人捧读不厌的场面描写,也是生动的群体活动的描写。活动的场面、人物的形象如在我们的眼前,很适宜我们在写作上进行学习与模仿。
《爸爸的花儿落了》换位改写——发现叙事的不同视角
用换位改写的方式,换小英子自己的回忆为她身边人关于小英子成长的见闻感受,对课文内容以事件为分界线做分散改写处理,训练学生变换看问题的角度、变换叙事的方式。这一设计意在把烦琐、机械的教学程序简明化、灵活化,丰富学生的表达体验,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
一、朗读感知
1、理解课文内容,概述小英子的成长足迹。
2、体会文中丰富的情感,尤其是父女深情。
二、换位改写
通过朗读课文,我们知道课文是以小英子的回忆为线索串起她成长的经历的,作为她身边的人,温柔善良的妈妈、质朴性情的爸爸、亲爱的韩老师、她要好的同学、一直在她家做事的厨子老高,目睹小英子的成长与遭遇,他们的心理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对课文做换位改写。
1、选择改文的叙事者和所叙事件
提示:所叙事件可是单一事件,如爸爸鼓励“我”独自参加毕业典礼、爸爸逼“我”去上学、爸爸爱花、爸爸鼓励“我”独自去银行寄钱、闻听爸爸死后“我”的镇定,也可是以上某几件事件的组合。
2、确定叙事的方式和侧重点
提示:是沿用倒叙?是叙议结合?是叙亲见还是叙耳闻?侧重于家庭里的英子,还是校园里的?或是父女情?
3、给改文拟一个新颖而有情味的题目
如:《孩子,别怪你爸》(妈妈)、《我的爱,你可明白?》(爸爸)、《一路芬芳的孩子》(老师)、《令人羡慕的英子》(同学)、《我眼中的大小姐》(老高)等。
4、改写,交流,互评。
三、总结改写要领
改写可以换位,当然也可不换位,就以英子的口吻来写,用内心独白的形式写,有侧重地写,如《爱花的爸爸》《我和爸爸的花儿》《雨中情》《惊闻噩耗》《我的毕业典礼》等。《丑小鸭》假想改读——训练想象力的样本
瑰丽的重话王国就是一块块想象的魔砖垒起来的,每个孩子读童话的时候思维都特别活跃,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成为童话的一分子,会情不自禁地冒出许多假设,把他们的这些假设有序地组织起来,正是想象力训练的最佳途径吗。“假想改读”该是教学此类课文的一种良方。
一、自由阅读课文,谈阅读感受,整体理解课文。
二、提出“假想改读”课文的设想,学生再读课文,提出假想话题。
三、全班交流归纳,以学生公认为有趣的假想为话题进行再创作,尝试改读课文。
想想在这些情况下,丑小鸭的生活又该是怎样的呢?
1、假如丑小鸭忍辱偷生,赖在养鸭场不走;
2、假如五小鸭贪图安逸,在老太婆家定居;
3、假如丑小鸭到处流浪,一直到死也没遇着白天鹅;
4、假如丑小鸭见到白天鹅后因为自惭而远离天鹅群;
5、假如这只可怜的小鸭一直这么“丑”下去;
6、假如一开始人们就认出了那只天鹅蛋;
7、假如丑小鸭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是只天鹅;
8、假如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消息传到了它过去生活过的地方。
四、创作交流,评价
评价不必构泥于课文主题思想的限制,从思维创新的角度评价,但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是与课文吻合的,哪些是有分歧的〕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联读——应该广泛使用的有效拓展方式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美好创意在于联读。
很漂亮的逻辑顺序:
《假如生活欺了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一篇课文阅读教学,哪怕仅仅只有这样的创意,它也是成功的。
联读,是从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出发,从某一篇课文生发开去,找到具有相同主题的、相同题材的、相同写法的或有其他相同之处的若干文章进行阅读。这样既可以为这“某一篇”课文找到充足的配读资料,又能让我们体会到各篇联读文章的取材角度、语言表达、情感流露、修辞格运用等方面的独到之处。
“联读法”是一种研究的方法,是一种搜集资料的方法,是一种综合比较的方法。将这种方法用于课文阅读,有一种特别的乐趣。
“联读”的主要目的在于扩展,在于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在于给课文的阅读教学增加容量。“联读”的方式有时候适于长篇课文的教学,但更多的时候是用于精短诗文的教学设计,用“增容”的方式使这些课文在烘托、映衬之中愈加显得精美。
“联读”不仅是阅读教学的设计思路,也是教材编写的一种常用模式。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静夜》)、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短文两篇(《日》《月》)、组歌(节选)(《浪之歌》《雨之歌》)、俗世奇人(《刷子李》《泥人张》)、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诗经》两首(《关雎》《蒹葭》)等等,都表现出一定的“联读”意味。
“联读”教学的设计过程与其说是完成一个教学方案的过程,不如说是一个研究与思考、辛劳与享受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充满着意趣。
1.它需要我们优选内容。
“联读”是一种教学需要,因此要有明确的目的。一般来讲,我们可以从如下若干个方面来确定联读内容的组合:
①弥补课中短篇教学容量的不足。
②从更深的意境上品味作品的主旨意味。
③集中地感受某名家名作的写作风格。
④重点了解某种科学或文化知识。
⑤形成一种综合性学习式的专题研讨。
⑥感受事物或思想的联系与发展。
⑦从情、趣方面烘托课堂教学的气氛。
⑧从艺术的角度展示教学设计的美感。篇二: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阅读教学设计例谈 2015年春季备课研讨会上的发言稿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阅读教学设计例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提要:
第一单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写作范本”来教——课文的教学功能定位
《爸爸的花儿落了》换位改写——发现叙事的不同视角
《丑小鸭》假想改读——训练想象力的样本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联读——值得广泛采用的有效拓展方式
《伤仲永》中王安石的“伤不起”——深入古人的情怀,“遵路识真” 第二单元
《黄河颂》,情感的温度、思想的深度、背景的广度怎样增加——多媒体技术运用的原则
《最后一课》关注母语教学的价值——语言品读活动一定要充分展开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有三大比喻群落——文本赏析的层次设计
《土地的誓言》“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自读课文教学设计举例 《木兰诗》学完以后的事儿——经典文本的阅读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邓稼先》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长文短教的范例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分步品读,散点透视——“美文”的常用设计思路
《音乐巨人贝多芬》角色模拟,以“画家”的身份读课文——读写技巧的训练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虚拟体验,这是一种阅读能力——亟待加强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孙权劝学》,这不是“数字”而是逻辑——教学思路清晰化的一种方式 第四单元
《社戏》,小说的“文本空白”往往在“冲突”处——小说阅读是“被引导”的发现 《安塞腰鼓》美点寻踪,课文集美——“美文”要“趣教”
《竹影》的“童心”“童趣”角度,不只这一篇课文——阅读教学设计背景分析“四要素” 《观舞记》“读”的“姿态”只有“端坐”吗?——“变式阅读”例谈
《口技》用一词经纬——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常用结构方式
第五单元
《伟大的悲剧》由文题入手——教学设计的捷径
《在沙漠中心》“虚拟体验”需要“角色模拟”——让“体验”更彻底一点
《登上地球之巅》“剑走偏锋”更实在——自读课文教学重点的设计自由一点
《真正的英雄》跳读课文,跳出课文——让自读课文教学更有效
《短文两篇》的扩写和改写——让文言文阅读理解跳出“讲授”
第六单元
《猫》要把小说当成小说来读——阅读教学设计的文体意识
《斑羚飞渡》抓住小说构思的关键——小说线索与教学线索应该和谐“共振”
《华南虎》怎样教“象征”——语文知识教学的生动例证
《马》一文两读——科学小品文教学设计的文体视角混搭
《狼》一课多案——教学设计都是“预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写作范本”教——课文的教学功能定位
一、学课文整体构思方面的“两块式结构”
从文章题目可以看出,本文包括两个部分,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从??到??”表现出的是一种比较清晰的“两块式”思路或结构。这既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模式,也是一种常用的思维模式和常用的口语表达模式。
用这种结构模式写文章,有利于“精选”材料和“联结”材料:或将一段时间内的不同的经历、或将时间或空间距离很大的相关内容、或将若干从表面看来完全不相同的事物“组合”在一起,通过对它们的抒写来表达一种情慷、一种情致、一种情思、一种情感。
课文就是这样。
作者先从百草园的生活写起,写了勃勃生机的百草园,写了带着神秘色彩的美女蛇的故事,写了百草园冬天里雪地捕鸟的故事,作者扣住“我的乐园”来写,文章满溢着乐趣、生机和活力。
二、学课文中叙写童年故事的简明思路 课文中从“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到“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这一部分,写的是“我”初到三味书屋时的生活。
这一个重点片段的内容相对集中,不到600字的篇幅,一写去私塾的原因,二写拜孔子拜先生,三写问先生“怪哉”为何虫,四写先生的不高兴以及“我”的感悟。思路非常简洁,层次非常清楚,衔接非常紧密,详略非常分明,穿插非常巧妙,描叙非常生动,表现出“交代一笔、铺垫一笔、详写一笔、感悟一笔”的写作思路,简直可作为学生600字作文的精彩范本。
下面就是“详写”和“感悟”的内容。?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三、学课文中片段描写的美妙笔法
课文在片段描写方面,可供学习、借鉴的内容也很多。
(1)景物描写。第二自然段是非常美妙的语言组合,作者写景抓住了事物的特点,景物描写有着恰当的顺序,然而更美妙的是句式的运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像一条彩线,一层进一层地牵动了百草园中美丽的景物,读后给人一种乐而忘返的感觉。“不必说??也不必说??”指的是美丽的景物;“单是??就有??”指的是看来似乎单调的景物。连似乎比较单调的景物都有“无限趣味”,那美丽的景物就更不消说了。“不必说??也不必说??”是略写,是写“面”;“单是??就有??”是详写,是写“点”。这样点面结合地写,既省去了许多文字,又显得情趣横生,整段文字真情流露,富有诗情画意。
(2)人物素描。课文中写寿镜吾老先生的文字是:“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作者仅用三十余字就勾勒出了先生的形象,表现了他的年龄、身材、须发、装束、神态等几个方面的特点,可谓用语简洁,生动传神。
(3)动作描绘。“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批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这段话中 用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生动简洁,富于变化。难怪课文练习中这样说道:“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4)场面描写。“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这几个自然段是精彩的细节描写,是让人捧读不厌的场面描写,也是生动的群体活动的描写。活动的场面、人物的形象如在我们的眼前,很适宜我们在写作上进行学习与模仿。
《爸爸的花儿落了》换位改写——发现叙事的不同视角
用换位改写的方式,换小英子自己的回忆为她身边人关于小英子成长的见闻感受,对课文内容以事件为分界线做分散改写处理,训练学生变换看问题的角度、变换叙事的方式。这一设计意在把烦琐、机械的教学程序简明化、灵活化,丰富学生的表达体验,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
一、朗读感知
1、理解课文内容,概述小英子的成长足迹。
2、体会文中丰富的情感,尤其是父女深情。
二、换位改写
通过朗读课文,我们知道课文是以小英子的回忆为线索串起她成长的经历的,作为她身边的人,温柔善良的妈妈、质朴性情的爸爸、亲爱的韩老师、她要好的同学、一直在她家做事的厨子老高,目睹小英子的成长与遭遇,他们的心理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对课文做换位改写。
1、选择改文的叙事者和所叙事件
提示:所叙事件可是单一事件,如爸爸鼓励“我”独自参加毕业典礼、爸爸逼“我”去上学、爸爸爱花、爸爸鼓励“我”独自去银行寄钱、闻听爸爸死后“我”的镇定,也可是以上某几件事件的组合。
2、确定叙事的方式和侧重点
提示:是沿用倒叙?是叙议结合?是叙亲见还是叙耳闻?侧重于家庭里的英子,还是校园里的?或是父女情?
3、给改文拟一个新颖而有情味的题目
如:《孩子,别怪你爸》(妈妈)、《我的爱,你可明白?》(爸爸)、《一路芬芳的孩子》(老师)、《令人羡慕的英子》(同学)、《我眼中的大小姐》(老高)等。
4、改写,交流,互评。
三、总结改写要领
改写可以换位,当然也可不换位,就以英子的口吻来写,用内心独白的形式写,有侧重地写,如《爱花的爸爸》《我和爸爸的花儿》《雨中情》《惊闻噩耗》《我的毕业典礼》等。《丑小鸭》假想改读——训练想象力的样本
瑰丽的重话王国就是一块块想象的魔砖垒起来的,每个孩子读童话的时候思维都特别活跃,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成为童话的一分子,会情不自禁地冒出许多假设,把他们的这些假设有序地组织起来,正是想象力训练的最佳途径吗。“假想改读”该是教学此类课文的一种良方。
一、自由阅读课文,谈阅读感受,整体理解课文。
二、提出“假想改读”课文的设想,学生再读课文,提出假想话题。
三、全班交流归纳,以学生公认为有趣的假想为话题进行再创作,尝试改读课文。
想想在这些情况下,丑小鸭的生活又该是怎样的呢?
1、假如丑小鸭忍辱偷生,赖在养鸭场不走;
2、假如五小鸭贪图安逸,在老太婆家定居;
3、假如丑小鸭到处流浪,一直到死也没遇着白天鹅;
4、假如丑小鸭见到白天鹅后因为自惭而远离天鹅群;
5、假如这只可怜的小鸭一直这么“丑”下去;
6、假如一开始人们就认出了那只天鹅蛋;
7、假如丑小鸭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是只天鹅;
8、假如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消息传到了它过去生活过的地方。
四、创作交流,评价
评价不必构泥于课文主题思想的限制,从思维创新的角度评价,但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是与课文吻合的,哪些是有分歧的〕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联读——应该广泛使用的有效拓展方式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美好创意在于联读。
很漂亮的逻辑顺序:
《假如生活欺了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一篇课文阅读教学,哪怕仅仅只有这样的创意,它也是成功的。
联读,是从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出发,从某一篇课文生发开去,找到具有相同主题的、相同题材的、相同写法的或有其他相同之处的若干文章进行阅读。这样既可以为这“某一篇”课文找到充足的配读资料,又能让我们体会到各篇联读文章的取材角度、语言表达、情感流露、修辞格运用等方面的独到之处。“联读法”是一种研究的方法,是一种搜集资料的方法,是一种综合比较的方法。将这种方法用于课文阅读,有一种特别的乐趣。
“联读”的主要目的在于扩展,在于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在于给课文的阅读教学增加容量。“联读”的方式有时候适于长篇课文的教学,但更多的时候是用于精短诗文的教学设计,用“增容”的方式使这些课文在烘托、映衬之中愈加显得精美。“联读”不仅是阅读教学的设计思路,也是教材编写的一种常用模式。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静夜》)、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短文两篇(《日》《月》)、组歌(节选)(《浪之歌》《雨之歌》)、俗世奇人(《刷子李》《泥人张》)、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诗经》两首(《关雎》《蒹葭》)等等,都表现出一定的“联读”意味。
“联读”教学的设计过程与其说是完成一个教学方案的过程,不如说是一个研究与思考、辛劳与享受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充满着意趣。
1.它需要我们优选内容。
“联读”是一种教学需要,因此要有明确的目的。一般来讲,我们可以从如下若干个方面来确定联读内容的组合:
①弥补课中短篇教学容量的不足。
②从更深的意境上品味作品的主旨意味。
③集中地感受某名家名作的写作风格。
④重点了解某种科学或文化知识。
⑤形成一种综合性学习式的专题研讨。
⑥感受事物或思想的联系与发展。⑦从情、趣方面烘托课堂教学的气氛。
⑧从艺术的角度展示教学设计的美感。
第二篇:《一诺千金》教学设计例谈
指向“文本秘妙”的阅读课
----《一诺千金》教学设计例谈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能借助情节图简要叙述故事大意。
2.学会质疑,能在对比阅读中体会课文对比手法的妙用。
3.感悟“一诺千金”的深刻内涵,激发向善的情感。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
3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课件)趣味猜成语
一、略读----整体感知提出问题
1.揭题释题
(板题)这节课咱们不玩猜成语,我们要学习一篇1400多字文章,文章的题目叫——(齐读)顾名思义,“一诺千金”就是说——
生1:一个庄重的承诺价值千金师:也可以用自己的理解说。
生2:说话算数/说到做到。生3:诚实守信。
那假如周末你答应和同学去登山,但妈妈临时说带你去ume看一部很火的电影,你会怎么抉择?(递话筒抽2-3生说。)追问:为什么?师相机点拨:听出来了,如果承诺了,最好做到。板书:如果承诺,最好做到。
2.梳理情节,说大意。
A.这篇文章又会讲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打开课文纸,默读课文, 快速地
梳理故事的主要情节。然后完成作业单的第1题。开始。
(生默读)师巡视提醒:起因是什么?经过中又包含了哪些主要情节?请直接提取信息。b.交流故事情节完成了吗? 来,说来听听。
生说(抽1-2生)相机点击课件: 许诺---寄书——收信----寄书----寄枣
C.看着大家刚才梳理的情节图,谁来简单讲讲故事的大意。
预设: 到陕西出差时,见当地小孩子有些可怜,我许诺给他们寄连环画。回北京后,忙碌的“我”偶然想起此事,赶忙想办法寄书。后来在收到李庄孩子的来信后又寄出了文具和书,同时也收到了李庄寄来的大枣。从那以后,我明白了“一诺千金”的道理。
强调学法:你看,画情节图是一个阅读的好方法。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清课文的主要情节,还能让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故事的大意。
3.文题对照,一度质疑
故事都了解了吧?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写我给孩子们寄书的事。(板书:我寄书孩子们)在你看来,要实现把一些旧书寄给别人的承诺,简单不简单?(简单)可是,看看题目,“一个承诺价值千金啊”,简不简单?(不简单)于是,在题目和课文之间,你自然会产生怎样的疑问?(抽2-3生说)
生: 许下的诺言很普通,所做的也谈不上轰轰烈烈,为什么要说“一诺值千金”?生: 是作者在自我吹嘘吗?还是别的原因?
生: 是什么让作者感到如此简单的诺言会有千金一般的价值?
二.精读——对比细读感悟意涵
1.讨论“感受”明方向
没错,我们的心里充满了深深的疑惑与追问。那作者到底是怎么想的呢?老师查阅了原文,发现原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一起读读。(课件:7自然段)
7.我看着窗外,眼睛湿了,想着那两座高山,漫过桥的大水,泥泞的山路上一高一矮两个单薄的身影。我为曾经的犹豫感到羞愧,幸亏寄出去了,要不永远对不起孩子们,伤了他们的心,拿什么来补。
点拨:从作者的这段感受中,我们明白了,原来所谓“价值千金”,不是针对作者而言,而是针对——孩子们。要解开我们心头的疑问,看来,还得从孩子们那儿来找原因。
2.聚焦书信找原因
①回到课文,你觉得哪一段最能让作者从孩子们身上感觉到“价值千金” ?(6自然段)就让我们把目光着落到孩子们的这封书信上面,(课件:6自然段)用心地读一读,看看究竟是是哪些细节深深地触动了作者的心弦,让他觉得“一诺”真的可以价值千金?(生读、思、批注)
师巡视提醒: 不动笔墨不读书,把你的理解简要地批注在相关词句旁边。②交流
▲究竟是是哪些细节深深地触动了作者的心弦,让他觉得“一诺”真的可以价值千金?
生1:“村里的娃天天都说这事儿。”同学们天天都在想着这事,把这个诺言看成是头等大事,无比
期盼得到书,可见这个诺言对孩子们多么重要。
师:是啊,天天想,天天盼,这“一诺”对孩子们多么重要。接着说?/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生2: “等了两个月没有” 一直执著地等,多么重视。
师:因为这“一诺”,让孩子们忍受了两个月的期待的煎熬!这是何等重要的“一诺”呀!
生3:“万一书寄来呢?万一我们不在被别人拿走了呢?”“万一”就是万分之一,两个“万一”写 出了孩子们没有因为时间间隔久和大人嘲笑而放弃,只要有万分之一的机会,也要尽全力去争取。师:两个“万一”抓得好哇!我们都感受到了这“一诺”的分量!那真可谓“一诺——(指课题,生接:
千金)那!
生4:“洗干净手”“搂着”得到书后如获至宝,迸发出了巨大的读书热情。
师插:好吧!就用你的朗读来传递这“一诺”的重要。
▲联系上文想想,当孩子们日思夜想、苦苦盼望的时候,那时的“我”都干了什么?(生说:忙于工作,顾不上,忘了)(课件:3段)后来呢?(犹豫了),然后呢?(寄了旧书)然后呢?(快忘了)
师点拨: 我都快忘了这点事的时候(板书:忘了),但孩子们却一直记着
(板书:记着)。我以为孩子们早忘了,没想到孩子们却如此在意。这是多么鲜
明的——对比(板书:对比)
对比朗读:(配乐)
1当我觉得孩子们早忘了的时候,(课件:第1句“村里的娃天天都说这事儿。)抽生开火车读2当我忙于工作,“一晃就是两个月”的时候,(课件:“等了两个月没有”)当我坐车被凹凸不平的山路颠得死去活来,还要翻过两座大山,过了一条湍急的河流,再走上一个多
小时才到村里的时候,课件:“其实不远,半天就到了”
4.就是寄过去,也许路上丢了,也许被人拿走了,根本到不了孩子们手里
课件: “万一书寄来呢? 万一我们不在被别人拿走了呢?”
5.当我终于将同事捐来的旧书寄出去的时候,(课件:“洗干净手”“搂着”)
而这怎能不让我感慨万千?(课件:7段)齐读。
师:在作者的羞愧声里,你是否读懂了 “一诺千金”的含义?
自己认为是很小的承诺,或许对别人来说却意义非凡,所以答应别人后就得努力做到。板书:一旦承诺,就得做到。
评:掌声为他响起,我听到了你们思维拔节的声音。
三、回读——二度质疑,深化意涵
1.二度质疑,感悟意涵
▲ 诶,不对呀?孩子们!作者明明兑现了承诺,为什么还要羞愧呢?
(生:为自己的犹豫)(课件:3段)
咱们倒回去再仔细琢磨琢磨,联系课文想想,“我”的犹豫有道理吗?
生1:我觉得作者想“孩子们早忘了吧?”有道理,因为当时只是随口说说,作者认为孩
子们不会太在意。所以有些犹豫寄还是不寄。
师:何况此时已经是两个月后的某一天,离许诺之时已经相隔——(生:太久了)
小孩子哪里会一直毫无希望地等待这么久呢?兴许早就——忘了(板书:忘了)过渡:(再看看别的理由)接着说。
生2:作者的犹豫有道理。作者出差时路途漫长而艰难,估计连邮递员都没有。即使有,条件恶劣,路上随时都可能弄丢。所以说“根本到不了孩子手里。”
追问: 从“根本”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把书成功寄到孩子们手里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对话:如果你是文中的作者,明知书到不了孩子手里,寄了也白寄,你会怎么做?
生1:不寄。因为不想做无用功;不想浪费)
师:你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很真实;很务实;
生2:要寄。即使明知对方收不到,但依然坚持寄书,因为一旦承诺了,就要无条件
做好。师:
师强调:你读懂了作者的内心。即使书无法收到,但依然记得(板书:记得)给孩子
们寄书。因为作者深深懂得:一旦承诺,就必须做到。(板书:一旦承诺,必须
做到。)说得多深刻呀!不再犹豫(擦去“如果承诺最好做到。)不光在意别
人的感受,(擦去“一旦承诺就得做到。)更应该遵从自己内心的召唤。这是
一种多么伟大的境界!这才是真正的”一诺千金”。(变“。”为“!”,使板
书成为:一旦承诺,必须做到!)
2.(课件:成语图片 电影格式)解说:它溶入在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岁月中,已经溶入到了华夏子孙的文化血脉之中。成了我们民族的精神。
3.引入视点,引发思考
最后,我愿意和大家一起朗读作家秦文君的一段话,在静静的思考中,结束我们本堂课的学习。(课件:)生读。
一诺千金看来只是一种作风,实在、牢靠,可它更是一种郑重地对待世界的精神。诚挚、严谨的人为人处世自然磊落,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已经超出了准则的含义,而带着人类理想、精神和正气的光彩。---秦文君
读懂了吗?(生:懂了)不可能,(这样的道理需要我们用一生去体会,去回答。不过明白不明白,我们都得下课了!下课。
板书:
一诺千金
我对比孩子们
如果承诺最好做到。
忘了记着一旦承诺就得做到。
一旦承诺,必须做到!
记着忘了
第三篇:古代散文教学设计例谈
古代散文教学设计例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古代散文“文”“言”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既要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又要鉴赏优秀作品,继承民族传统文化。阅读一定数量的古代散文,能使学生触摸先人们的思想,体验他们的情感,触摸他们的心灵,感受他们深沉的人格魅力,用古人健康的、智慧的心灵去影响和感染学生的心智,使之获得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有益启示。然而,高中古代散文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
一.古代散文文体意识的缺失
入选高中教材的古代散文内容中等偏难,情感复杂,部分学生不喜欢选文或者认为注释偏少,不少高中语文教师在常规课的教学设计中重“言”而轻“文”,恪守“字字落实、句句讲清”的八字真言,在课堂上逐字逐句地翻译疏通,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词的特殊用法一一道来。一味灌输的教学模式不仅割裂了教与学的关系,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参与,使课堂变得沉闷枯燥,而且使情文并茂的古代散文变成了学生眼中的“天书”,令他们望而生畏。
文言文,虽然以“文言”呈现,却终还是“文”,“言”的学习更多是为了赏识“文”。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尤其是古代散文,大都文质兼美,体现了或显或隐的文体特性,展现了作者个性化的哲思,极具艺术表现力。文体意识缺失的教学,不仅会导致古代散文教学千篇一律,而且也会掩盖了一部分散文背后的文化内涵,难以使学生深入到文学和文化层面。
殊不知,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功能、语体和结构特征。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同样受到文体的制约。因为古人在特殊的情况下对特殊的文体有着严格的要求,这些文体中包含着社会环境和作者特殊的心路历程,有着各自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作家借用这些文体表达自己的需求,教师在教学时也需要充分考虑文体特征,联系作者的用意来制定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
二.古代散文的文体特征的界定
古代散文的概念十分广泛,凡韵文、骈文之外的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都可称之为散文。古代散文的文体种类有不少分法。根据散文的表达方式和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古代散文大致分为记叙类散文、山水游记类、议论类散文和抒情类散文。
记叙类散文源自于先秦时期的历史散文,主要是纪传体、国别体和编年体三类,而《史记》《战国策》《左传》被看作是古代记叙类散文的典范。记叙类散文的文体特征是以记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或以人为线,或以物为线,或以时空为线记叙一个相对完整的事件。
山水游记类散文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议论类散文源自于先秦的诸子散文。议论类散文大多运用准确、概括、鲜明、连贯的语言阐释说理、分析议论,在规范的基础上尽可能做到说理通俗易懂。议论类散文能灵活调用一系列修辞手法,恰当穿插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技巧,并巧妙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或寓理于象,或融情于理,或缘事析理,使议论形象生动,新鲜活泼,深入浅出,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社会等问题的思考。
抒情类散文是古代作家对自己所处时代及个人生活境遇的观照、反思和表达,是通过抒情的手法,来表达作者意志的一种文学样式。优秀的抒情散文,都是字字扣着情来描写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中华民族情感的表达方式,而古代抒情类散文也大多具备借物、人、景等来抒情的文体特点。常见的抒情散文通常表现为托物言志。表面看来,作者所赞美或咏叹的是这种东西本身,实际上是借以比况或寄托自己的意志。
三.从文体特征入手,重设古代散文教学的尝试
《项脊轩志》中的“志”,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作者借记叙“项脊轩”的几经兴废,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人、事连缀成篇,其中包括家道中落、母亲遗忆、祖母厚望、与妻情深以及自己少年苦读、科举不利、中年漂泊,抒发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和抑郁萧索的身世之感。
《项脊轩志》是一篇典型的托物言志类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平凡之景抒情,叙琐屑之事抒情,托普通之物寄情,处处不明写情,却满纸抒情淋漓,使人感慨万千。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因此,抒发感情、表现怀抱才是作者建构文本的基础。基于对托物言志类散文文体特征的把握,我们可以将教学目标确定为:1.翻译全文,掌握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2.体悟作者情怀,学习文中表达感情的手法。教学方法主要选用诵读法、涵咏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流程的设置主要是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明确、归纳文言知识,并学会准确、流畅地翻译全文,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知人论世,反复诵读,学习作者借外物抒情、借细节抒情、借语言抒情、借对比抒情等表达感情的技巧和方法,体悟作者蕴含文中的复杂情感。
鉴赏的第一步是整体感知。阅读古代散文,要把它当做一篇完整的文章来读,而不仅仅把它当做古汉语材料来阅读,不是首先死扣字、词、句,而是要先整体理清文章的思路,特别要注重把握其人、事、理(情)。在阅读本文时,首先要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把握本文的行文的情感线索“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梳理作者围绕项脊轩记载了那些“可喜”“可悲”之事,初步感知蕴含其中的感情,体会散文作品形散而神聚的文体特点。
第二步是知人论世。古代抒情散文是作家依据自己的思想和生活而创作出来的。因此,鉴赏古代抒情散文,必须了解作家和他所处的时代。即便是同一时代的作家,他们有不同的遭遇、思想历程和艺术道路,因而作品也就各有其思想和艺术特点。归有光自幼苦读,八岁能文,然而科举不顺,加之幼年丧母,妻子早逝,经历坎坷,所遭惨恻,这些人生影像会折射在他的作品当中。不仅如此,归有光从小爱读司马迁的《史记》。他的散文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而《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第三步是反复诵读。抒情散文的抒情性与散文语言的“情调”有很大关系,而散文语言的“情调”又与句式、韵律的选用紧密相连。作者根据文章感情的变化,句子或短或长,长短相间,整散结合。在教学中,选择范读、齐读、诵读比赛等多种诵读方式,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通句意,读出语调、读出顿挫、读出情感,尤其要体悟到文章是如何在写景和叙事中,将“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
第四步是品味涵泳、体悟情怀。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抒发感情的技巧和手法。1.借景抒情。作者在文中渲染了一幅“兰竹相映、月白风清、桂影珊珊、小鸟时鸣”的清幽境界,体现了作者醉心读书的安详、宁静,表达了作者鄙弃世俗、甘于清贫自守的情操,也抒写了作者对百年老屋的特殊亲情。2.借物抒情。作者巧妙地以描写庭院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来收束全篇,作者明写树,实则托物抒情,寄托自己对亡妻的怀念之情。3.借细节抒情。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一个动作――“以指扣门扉”,一句话――“儿寒乎?欲食乎?”把母亲的关爱、呵护、问饥问寒的神情,形神毕肖地表现了出来。一个动作,一句话,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感人的细节中,也深深地浸润了作者早年丧母的伤痛和对亡母的深切思念之情。祖母看望孙子时的三个动作“以手阖门”“自语”“持一象笏至”,写出了祖母对孙儿殷切的希望,写出了对祖母的思念,更写出了自己一直科场不利、有负祖母希望的愧疚和痛楚之情。4.借炼字抒情。“明月半墙”中的“半”字生动再现了明月只照到墙的一半那种朦胧的美感;“小鸟时来啄食”中的“时”字写出了庭院的寂寂,更写出了小鸟对庭院的喜爱。这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的喜悦之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一句,“始”“已”“凡”“再”几个词语的准确运用,不仅再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分崩离析,叔伯隔阂程度由浅入深,家道不断衰微的事实,而且也表现了作者深深的悲慨、怨恨和无奈之情。5.借对比抒情。项脊轩原是既小又暗且破,作者“稍加修葺”再做美化,独居陋室,悠然自得,其乐无穷。如今,因为“吾妻死”,室坏也不想修了,平实的语言中,无限的思念和伤感之情溢于言外。
对古代散文文体的研究使我们发现每种文体都有着独特的文化特质。关注文体特征,重设古代散文教学,并不是简单地进行文体知识概念的传授,而是进行语言的品读、整体风格的把握;重视文体意义,也不是僵化地进行文体教学,而是引导学生更多地领略到古代散文中的“美”,使他们爱上古代散文,从而完成古代散文文化的传承和积累。
胡慧娟,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武汉。
第四篇:《谈读书》教学设计
《谈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
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时数:安排1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分小组比赛,检查积累材料的情况。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
(1)名言警句:
好(hǎ)读书时不好读书,好读书时不好(hǎ)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2)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3)名人读书的趣事: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
列宁读书趣闻
马克思读书趣闻
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
二、简介作者导入新
培根(1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指导学生朗读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2、理解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学生集体回答)
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
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学生通过看书迅速作答)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
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提问体会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体会: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
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
阐述读书的方法。
(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延伸: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
(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
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
明确: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
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分两个小层理解:
(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
明确:排比说理、归纳说理。(正面指出)
(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反面指出)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四、讨论与交流:(1)学习本后,对议论文的写作的认识体会。
(2)本中出现的名言警句很多,以小组为讨论单位,谈谈对这些内容的看法。
五、总结、归纳:
六、布置练习:摘抄有关“读书”方面的名句扩大写作素材库,积累写作经验。
第五篇:例谈“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例谈“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在许多领域里都涉及到的重要化学反应。在中学化学中,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生产中遇到的钢铁腐蚀、电解和电镀;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电池、燃烧等都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上述现象或反应的实质。因此,在整个中学化学教学内容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重要地位。
教学目标是学习活动的指南和学习评价的依据。根据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能从化合价和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并能据此熟练地判断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另外,氧化还原是一对典型的矛盾,它们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互依存的,通过认真的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界中的体现。
本课的难点来自教材,这部分内容抽象,问题复杂,内容相近,记忆量大,故确定难点为:从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和相关概念。根据高考要求(理解氧化和还原、氧化性和还原性、氧化剂和还原剂等概念)把重点也定于此,以期重点和难点同时突破。
二、教材处理
高一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均有许多不适应高中学习之处:抽象概括能力的缺乏,分析推理能力的欠缺,思维逻辑性不强。鉴于此,重新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组织和安排,设计了与新课题有关的引导性材料,将化学方程式作为先行组织者,它比教材更具概括性,以此作为新旧知识的认知桥梁。同时,将有关内容整理成表格形式,有利于分析概括新旧知识的本质联系;有利于概括新知识的本质属性;也有利于学生把握相同要素,进行知识的迁移;更有利于比较和记忆。
三、教学方法
夸美纽斯说过“寻找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这些漏洞,则需要学生大量地、反复地练习,形成了教师在拼命地教,学生在玩命地学的恶性循环,这样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而通过实验教学,看似费时费力,课堂容量不大,一节课不能解决多少问题。但事实证明,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视觉、嗅觉、触觉等各种感官都受到了刺激,亲身体验了知识的获取过程,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把接受式学习变成探究式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的掌握更牢固和透彻。课后不必再通过大量的重复练习才能巩固知识,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同时,通过跟小组同学合作完成实验,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他们学会了与他人协作、相处、取长补短、相互学习;通过展示自己的、小组的实验成果,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强烈的表现欲望得到了满足,实践成果得到了肯定,兴趣也就得到了保持;通过设计实验,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发挥,提高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去创新的能力。这才是现代社会需要培养的人才。通过完成实验,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作风,从而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另外,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不可预知的状况,在分析解决这些状况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学到了很多知识,能力得到了提高,而知识的掌握也比较深刻,在考试中较少出现“反复做,反复错”的现象,而且学生的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得到了提高,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把实验教学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实验的功能,把学生从繁重的习题中解放出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收稿日期:2014-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