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例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连贯性
例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连贯性
摘要: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可喜的变化,取得了有目共睹的丰硕成果。但回顾这十多年的课程改革,审视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仍有不尽人意之处,仍有急需我们探讨、努力、改进的地方,尤其教学设计的连贯性方面还没有引起我们一线实践者的普遍关注[1]。
关键词:教学设计 案例 连贯性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与学的问题,为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而设计的一套系统过程。它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是落实教学理念和指导教学行为的方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是一门科学,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它也是一门艺术,能够融入设计者的丰富经验,设计出有效解决数学教学的方法和策略[2]。然而,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小学数学课堂上反映出来的教学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尤其一些闪烁着“创新与灵性”的环节,因为缺乏教学设计的“连贯美”而黯然失色。本文结合案例摭谈教学设计的连贯性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案例: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三年下册数学广角《重复》(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交集)。执教者设计了这样的4个重要环节:
1、执教者拿着2个呼啦圈(一红一绿)和装着若干个红球和绿球的盒子(红球和绿球等量)走上讲台,随机找一组学生做摸球游戏(摸球要求:每生只摸一次球,并且同时摸出两个球),要求学生摸到哪种颜色的球就站到哪种颜色的呼啦圈内。其他学生和教师一道记录学生摸到球的颜色和指导该生站入相应的呼啦圈内。(这个环节用了与集合非常相似的两个呼啦圈把学生引入了问题情境,通过确定摸到两个不同颜色球的学生应该站在两个呼啦圈“交汇处”的位置,为学生学习新课奠定了感性基础。)
2、在师生的共同下,教师把两个呼啦圈摁在黑板上,画出两个有重合部分的两个圆,并将参加游戏学生的名字填到相应的“圆”内。(用了描画呼啦圈的直观手法,帮助学生从形象直观的“呼啦圈”重叠 过渡到抽象的“重复”。)
3、执教者出示鸟的图片,让学生找出“只会飞的”、“只会游泳的”、“既会飞又会游泳的”粘贴到相应的“呼啦圈图”内。(引导学生理解“重复”,解决实际问题。)
4、执教者组织学生现场调查全班学生的爸爸“只吸烟”“只喝酒”“既吸烟又喝酒”的相应人数并填写在黑板 “呼啦圈图” 上,再引导学生讨论“既不吸烟又不喝酒”的爸爸们应该在哪个位置?(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渗透“全集”意识和“补集”思想)
我们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到执教者从始至终都是紧紧围绕“两个呼啦圈”展开教学活动的,这个设计能够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知识体系,并将这些知识巧妙的融入到围绕“两个呼啦圈”展开的教学活动中,并实现了形象与抽象的过渡、知识的巩固与运用、思维的深化与拓延。凸显了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和环节的连贯性。
多年来我一直注重教学设计的连贯性,积累了一些案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口算除法》第一课时,我设计的导入题是:有8个气球,每班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班?设计的新课例题1是:有80个气球,每班分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新课知识点1:能整除的整十数的两位数除法)? 设计的新课例题2是:有83个气球,每班分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新课知识点2:不能整除的被除数是两位数的两位数除法)?拓展题是:有120个气球,每班分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知识点:能整除的被除数是三位数的两位数除法)?探究题是:有122个气球,每班分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探究点:不能整除的被除数是三位数的两位数除法)?再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小数除以整数》第一课时,我设计的导入题是:王鹏坚持晨练,计划4周(星期)跑步22400米,他平均每周跑步多少米?设计的新课例题1是:王鹏坚持晨练,计划4周跑步22.4千米,他平均每周跑步多少千米(新课知识点1:被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设计的新课例题2是:王鹏坚持晨练,他每周跑步5.6千米,他平均每天跑步多少千米(新课知识点2:整数部分商“0”的小数除以整数除法)?拓展题是:王鹏坚持晨练,每天跑步0.808千米,共用了8分钟,他平均每分钟跑多少千米(商的中间有“0”的小数除以整数除法)?等等。
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助于简约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抓住核心内容、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图式,为课堂的高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也不难发现由于教学环节不连贯而事倍功半的教学设计。如为吸引学生眼球,盲目追求趣味性,在教学设计里一会是牵强附会的“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故事”怎么怎么样了,一会是“小明的生日paty”或算多少人,或算蜡烛数量,或算蛋糕大小,时不时的在插入一些音、视频材料,整节课频频转换问题情境,把学生搞的如坠五里迷雾,在快速的故事变化中浪费着思维,在“绚丽多彩”的故事情节中分散着宝贵的注意力,在声像俱全的情景中找不到“静思考”的时间,教师“争分夺秒”的问,学生“不假思索”的答,教师忙得大汗淋漓,学生茫然不知所云。
为使教学设计具有较好的连贯性,我们至少应该把握以下四点:
1、深入研究和把握教材。教材都是经过国家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核通过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严密的知识建构体系,我们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精读教材,抓准教材编写意图,汲取教材编写的有利因素,发挥教材的“蓝本”作用。
2、创造性使用教材。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3]。在教学设计中抓住数学知识内在的关联性、与学生生活的关联性,能抓准本班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生最近发展区域,选择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数学情景,积极促进学生知识建构。
3、整体把握,整体设计。从课堂教学的整体入手,胸怀全局,酿制可以贯穿整节课堂的教学情境,有机串连知识点,构建一线贯穿的课堂结构。
4、有机实施,避免僵化,切忌“模式化”。有灵性、有活力的教学设计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盲目追求“模式化”的一线贯穿也会适得其反。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通过我们的精心设计,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愿学、乐学的学科,提供给学生充裕的探索、实践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充分发展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让数学课成为活动的、创造的课堂。
第二篇:谈函数教学的整体性、连贯性
谈函数教学的整体性、连贯性
-------以《正比例函数的性质》为例
初中的函数内容应该是个很连贯的整体,虽然教材把函数内容分为几个部分,放在同的学期来教学,是为了降低难度,分散难度,但我们老师不能把它切然分开。函数是一个整体,各个具体函数是函数的特例,研究方法应是相同的,通过类比和数形结合的方法,对比性质的差异性,将具体函数逐步纳入到整个函数学习中去,这也符合教材设计的螺旋式上升的理念。这样自然使二次函数变得难着不难,水到渠成。
在每一个内容教学时都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去思考。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概念的引入要自然,来源于生活,联系实际,给学生提供一个函数概念学习认识的一个具体的模式。
二、认识正比例函数的性质,要给学生提供一个研究函数性质的具体方法,一个研究函数性质的具体的固定的模式。一次函数的性质是学生最先接触的函数性质,它的学习认识方法,就是让学生通过画图,动手动脑,探究发现,讨论猜想,最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把握其中的规律。如:画不同的一次函数,让学生观察一次函数解析式Y=KX(K不等于0)中K的不同,函数图象有什么不同。理解K对函数的影响,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待定系数K的重要性,更进一步去把握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
三、讲好待定系数法,让学生从心里把握求函数解析式的具体方法,让这种方法植根于学生心里。函数这一章最重要的解题方法就是待定系数法,为以后学习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求法打下基础,关于待定系数法,首先要让学生理解感受到待定系数法的本质:对于某些数学问题,如果已知所求结果具有某种确定的形式,则可引进一些尚待确定的系数来表示这种结果,通过已知条件建立起给定的算式和结果之间的恒等式,得到以待定系数为元的方程或方程组,解之即得待定的系数。待定系数法在确定各种函数解析式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不论是正、反比例函数,还是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确定函数解析式时都离不开待定系数法。因此我们要重视简单的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待定系数法的应用。
第三篇:中职数学教学问题设计例谈
中职数学教学问题设计例谈
美国著名数学家P.R.Halmos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某种程度上,数学教学其实是解题教学。教学中例子、练习以及作业题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落实。本文以
第八章直线和圆的方程为例,来探讨数学问题的选择方法。
第四篇:教学设计例谈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阅读教学设计例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提要:
第一单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写作范本”来教——课文的教学功能定位
《爸爸的花儿落了》换位改写——发现叙事的不同视角
《丑小鸭》假想改读——训练想象力的样本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联读——值得广泛采用的有效拓展方式
《伤仲永》中王安石的“伤不起”——深入古人的情怀,“遵路识真” 第二单元
《黄河颂》,情感的温度、思想的深度、背景的广度怎样增加——多媒体技术运用的原则
《最后一课》关注母语教学的价值——语言品读活动一定要充分展开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有三大比喻群落——文本赏析的层次设计
《土地的誓言》“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自读课文教学设计举例
《木兰诗》学完以后的事儿——经典文本的阅读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邓稼先》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长文短教的范例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分步品读,散点透视——“美文”的常用设计思路
《音乐巨人贝多芬》角色模拟,以“画家”的身份读课文——读写技巧的训练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虚拟体验,这是一种阅读能力——亟待加强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孙权劝学》,这不是“数字”而是逻辑——教学思路清晰化的一种方式 第四单元
《社戏》,小说的“文本空白”往往在“冲突”处——小说阅读是“被引导”的发现 《安塞腰鼓》美点寻踪,课文集美——“美文”要“趣教”
《竹影》的“童心”“童趣”角度,不只这一篇课文——阅读教学设计背景分析“四要素” 《观舞记》“读”的“姿态”只有“端坐”吗?——“变式阅读”例谈
《口技》用一词经纬——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常用结构方式
第五单元
《伟大的悲剧》由文题入手——教学设计的捷径
《在沙漠中心》“虚拟体验”需要“角色模拟”——让“体验”更彻底一点
《登上地球之巅》“剑走偏锋”更实在——自读课文教学重点的设计自由一点
《真正的英雄》跳读课文,跳出课文——让自读课文教学更有效
《短文两篇》的扩写和改写——让文言文阅读理解跳出“讲授”
第六单元
《猫》要把小说当成小说来读——阅读教学设计的文体意识
《斑羚飞渡》抓住小说构思的关键——小说线索与教学线索应该和谐“共振”
《华南虎》怎样教“象征”——语文知识教学的生动例证
《马》一文两读——科学小品文教学设计的文体视角混搭
《狼》一课多案——教学设计都是“预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写作范本”教——课文的教学功能定位
一、学课文整体构思方面的“两块式结构”
从文章题目可以看出,本文包括两个部分,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从??到??”表现出的是一种比较清晰的“两块式”思路或结构。这既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模式,也是一种常用的思维模式和常用的口语表达模式。
用这种结构模式写文章,有利于“精选”材料和“联结”材料:或将一段时间内的不同的经历、或将时间或空间距离很大的相关内容、或将若干从表面看来完全不相同的事物“组合”在一起,通过对它们的抒写来表达一种情慷、一种情致、一种情思、一种情感。
课文就是这样。
作者先从百草园的生活写起,写了勃勃生机的百草园,写了带着神秘色彩的美女蛇的故事,写了百草园冬天里雪地捕鸟的故事,作者扣住“我的乐园”来写,文章满溢着乐趣、生机和活力。
二、学课文中叙写童年故事的简明思路
课文中从“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到“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这一部分,写的是“我”初到三味书屋时的生活。这一个重点片段的内容相对集中,不到600字的篇幅,一写去私塾的原因,二写拜孔子拜先生,三写问先生“怪哉”为何虫,四写先生的不高兴以及“我”的感悟。思路非常简洁,层次非常清楚,衔接非常紧密,详略非常分明,穿插非常巧妙,描叙非常生动,表现出“交代一笔、铺垫一笔、详写一笔、感悟一笔”的写作思路,简直可作为学生600字作文的精彩范本。
下面就是“详写”和“感悟”的内容。?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三、学课文中片段描写的美妙笔法
课文在片段描写方面,可供学习、借鉴的内容也很多。
(1)景物描写。第二自然段是非常美妙的语言组合,作者写景抓住了事物的特点,景物描写有着恰当的顺序,然而更美妙的是句式的运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像一条彩线,一层进一层地牵动了百草园中美丽的景物,读后给人一种乐而忘返的感觉。“不必说??也不必说??”指的是美丽的景物;“单是??就有??”指的是看来似乎单调的景物。连似乎比较单调的景物都有“无限趣味”,那美丽的景物就更不消说了。“不必说??也不必说??”是略写,是写“面”;“单是??就有??”是详写,是写“点”。这样点面结合地写,既省去了许多文字,又显得情趣横生,整段文字真情流露,富有诗情画意。
(2)人物素描。课文中写寿镜吾老先生的文字是:“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作者仅用三十余字就勾勒出了先生的形象,表现了他的年龄、身材、须发、装束、神态等几个方面的特点,可谓用语简洁,生动传神。(3)动作描绘。“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批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这段话中 用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生动简洁,富于变化。难怪课文练习中这样说道:“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4)场面描写。“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这几个自然段是精彩的细节描写,是让人捧读不厌的场面描写,也是生动的群体活动的描写。活动的场面、人物的形象如在我们的眼前,很适宜我们在写作上进行学习与模仿。
《爸爸的花儿落了》换位改写——发现叙事的不同视角
用换位改写的方式,换小英子自己的回忆为她身边人关于小英子成长的见闻感受,对课文内容以事件为分界线做分散改写处理,训练学生变换看问题的角度、变换叙事的方式。这一设计意在把烦琐、机械的教学程序简明化、灵活化,丰富学生的表达体验,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
一、朗读感知
1、理解课文内容,概述小英子的成长足迹。
2、体会文中丰富的情感,尤其是父女深情。
二、换位改写
通过朗读课文,我们知道课文是以小英子的回忆为线索串起她成长的经历的,作为她身边的人,温柔善良的妈妈、质朴性情的爸爸、亲爱的韩老师、她要好的同学、一直在她家做事的厨子老高,目睹小英子的成长与遭遇,他们的心理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对课文做换位改写。
1、选择改文的叙事者和所叙事件
提示:所叙事件可是单一事件,如爸爸鼓励“我”独自参加毕业典礼、爸爸逼“我”去上学、爸爸爱花、爸爸鼓励“我”独自去银行寄钱、闻听爸爸死后“我”的镇定,也可是以上某几件事件的组合。
2、确定叙事的方式和侧重点
提示:是沿用倒叙?是叙议结合?是叙亲见还是叙耳闻?侧重于家庭里的英子,还是校园里的?或是父女情?
3、给改文拟一个新颖而有情味的题目
如:《孩子,别怪你爸》(妈妈)、《我的爱,你可明白?》(爸爸)、《一路芬芳的孩子》(老师)、《令人羡慕的英子》(同学)、《我眼中的大小姐》(老高)等。
4、改写,交流,互评。
三、总结改写要领
改写可以换位,当然也可不换位,就以英子的口吻来写,用内心独白的形式写,有侧重地写,如《爱花的爸爸》《我和爸爸的花儿》《雨中情》《惊闻噩耗》《我的毕业典礼》等。《丑小鸭》假想改读——训练想象力的样本
瑰丽的重话王国就是一块块想象的魔砖垒起来的,每个孩子读童话的时候思维都特别活跃,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成为童话的一分子,会情不自禁地冒出许多假设,把他们的这些假设有序地组织起来,正是想象力训练的最佳途径吗。“假想改读”该是教学此类课文的一种良方。
一、自由阅读课文,谈阅读感受,整体理解课文。
二、提出“假想改读”课文的设想,学生再读课文,提出假想话题。
三、全班交流归纳,以学生公认为有趣的假想为话题进行再创作,尝试改读课文。
想想在这些情况下,丑小鸭的生活又该是怎样的呢?
1、假如丑小鸭忍辱偷生,赖在养鸭场不走;
2、假如五小鸭贪图安逸,在老太婆家定居;
3、假如丑小鸭到处流浪,一直到死也没遇着白天鹅;
4、假如丑小鸭见到白天鹅后因为自惭而远离天鹅群;
5、假如这只可怜的小鸭一直这么“丑”下去;
6、假如一开始人们就认出了那只天鹅蛋;
7、假如丑小鸭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是只天鹅;
8、假如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消息传到了它过去生活过的地方。
四、创作交流,评价
评价不必构泥于课文主题思想的限制,从思维创新的角度评价,但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是与课文吻合的,哪些是有分歧的〕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联读——应该广泛使用的有效拓展方式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美好创意在于联读。
很漂亮的逻辑顺序:
《假如生活欺了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一篇课文阅读教学,哪怕仅仅只有这样的创意,它也是成功的。
联读,是从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出发,从某一篇课文生发开去,找到具有相同主题的、相同题材的、相同写法的或有其他相同之处的若干文章进行阅读。这样既可以为这“某一篇”课文找到充足的配读资料,又能让我们体会到各篇联读文章的取材角度、语言表达、情感流露、修辞格运用等方面的独到之处。
“联读法”是一种研究的方法,是一种搜集资料的方法,是一种综合比较的方法。将这种方法用于课文阅读,有一种特别的乐趣。
“联读”的主要目的在于扩展,在于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在于给课文的阅读教学增加容量。“联读”的方式有时候适于长篇课文的教学,但更多的时候是用于精短诗文的教学设计,用“增容”的方式使这些课文在烘托、映衬之中愈加显得精美。
“联读”不仅是阅读教学的设计思路,也是教材编写的一种常用模式。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静夜》)、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短文两篇(《日》《月》)、组歌(节选)(《浪之歌》《雨之歌》)、俗世奇人(《刷子李》《泥人张》)、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诗经》两首(《关雎》《蒹葭》)等等,都表现出一定的“联读”意味。
“联读”教学的设计过程与其说是完成一个教学方案的过程,不如说是一个研究与思考、辛劳与享受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充满着意趣。
1.它需要我们优选内容。
“联读”是一种教学需要,因此要有明确的目的。一般来讲,我们可以从如下若干个方面来确定联读内容的组合:
①弥补课中短篇教学容量的不足。
②从更深的意境上品味作品的主旨意味。
③集中地感受某名家名作的写作风格。
④重点了解某种科学或文化知识。
⑤形成一种综合性学习式的专题研讨。
⑥感受事物或思想的联系与发展。
⑦从情、趣方面烘托课堂教学的气氛。
⑧从艺术的角度展示教学设计的美感。篇二: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阅读教学设计例谈 2015年春季备课研讨会上的发言稿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阅读教学设计例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提要:
第一单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写作范本”来教——课文的教学功能定位
《爸爸的花儿落了》换位改写——发现叙事的不同视角
《丑小鸭》假想改读——训练想象力的样本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联读——值得广泛采用的有效拓展方式
《伤仲永》中王安石的“伤不起”——深入古人的情怀,“遵路识真” 第二单元
《黄河颂》,情感的温度、思想的深度、背景的广度怎样增加——多媒体技术运用的原则
《最后一课》关注母语教学的价值——语言品读活动一定要充分展开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有三大比喻群落——文本赏析的层次设计
《土地的誓言》“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自读课文教学设计举例 《木兰诗》学完以后的事儿——经典文本的阅读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邓稼先》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长文短教的范例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分步品读,散点透视——“美文”的常用设计思路
《音乐巨人贝多芬》角色模拟,以“画家”的身份读课文——读写技巧的训练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虚拟体验,这是一种阅读能力——亟待加强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孙权劝学》,这不是“数字”而是逻辑——教学思路清晰化的一种方式 第四单元
《社戏》,小说的“文本空白”往往在“冲突”处——小说阅读是“被引导”的发现 《安塞腰鼓》美点寻踪,课文集美——“美文”要“趣教”
《竹影》的“童心”“童趣”角度,不只这一篇课文——阅读教学设计背景分析“四要素” 《观舞记》“读”的“姿态”只有“端坐”吗?——“变式阅读”例谈
《口技》用一词经纬——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常用结构方式
第五单元
《伟大的悲剧》由文题入手——教学设计的捷径
《在沙漠中心》“虚拟体验”需要“角色模拟”——让“体验”更彻底一点
《登上地球之巅》“剑走偏锋”更实在——自读课文教学重点的设计自由一点
《真正的英雄》跳读课文,跳出课文——让自读课文教学更有效
《短文两篇》的扩写和改写——让文言文阅读理解跳出“讲授”
第六单元
《猫》要把小说当成小说来读——阅读教学设计的文体意识
《斑羚飞渡》抓住小说构思的关键——小说线索与教学线索应该和谐“共振”
《华南虎》怎样教“象征”——语文知识教学的生动例证
《马》一文两读——科学小品文教学设计的文体视角混搭
《狼》一课多案——教学设计都是“预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写作范本”教——课文的教学功能定位
一、学课文整体构思方面的“两块式结构”
从文章题目可以看出,本文包括两个部分,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从??到??”表现出的是一种比较清晰的“两块式”思路或结构。这既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模式,也是一种常用的思维模式和常用的口语表达模式。
用这种结构模式写文章,有利于“精选”材料和“联结”材料:或将一段时间内的不同的经历、或将时间或空间距离很大的相关内容、或将若干从表面看来完全不相同的事物“组合”在一起,通过对它们的抒写来表达一种情慷、一种情致、一种情思、一种情感。
课文就是这样。
作者先从百草园的生活写起,写了勃勃生机的百草园,写了带着神秘色彩的美女蛇的故事,写了百草园冬天里雪地捕鸟的故事,作者扣住“我的乐园”来写,文章满溢着乐趣、生机和活力。
二、学课文中叙写童年故事的简明思路 课文中从“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到“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这一部分,写的是“我”初到三味书屋时的生活。
这一个重点片段的内容相对集中,不到600字的篇幅,一写去私塾的原因,二写拜孔子拜先生,三写问先生“怪哉”为何虫,四写先生的不高兴以及“我”的感悟。思路非常简洁,层次非常清楚,衔接非常紧密,详略非常分明,穿插非常巧妙,描叙非常生动,表现出“交代一笔、铺垫一笔、详写一笔、感悟一笔”的写作思路,简直可作为学生600字作文的精彩范本。
下面就是“详写”和“感悟”的内容。?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三、学课文中片段描写的美妙笔法
课文在片段描写方面,可供学习、借鉴的内容也很多。
(1)景物描写。第二自然段是非常美妙的语言组合,作者写景抓住了事物的特点,景物描写有着恰当的顺序,然而更美妙的是句式的运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像一条彩线,一层进一层地牵动了百草园中美丽的景物,读后给人一种乐而忘返的感觉。“不必说??也不必说??”指的是美丽的景物;“单是??就有??”指的是看来似乎单调的景物。连似乎比较单调的景物都有“无限趣味”,那美丽的景物就更不消说了。“不必说??也不必说??”是略写,是写“面”;“单是??就有??”是详写,是写“点”。这样点面结合地写,既省去了许多文字,又显得情趣横生,整段文字真情流露,富有诗情画意。
(2)人物素描。课文中写寿镜吾老先生的文字是:“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作者仅用三十余字就勾勒出了先生的形象,表现了他的年龄、身材、须发、装束、神态等几个方面的特点,可谓用语简洁,生动传神。
(3)动作描绘。“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批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这段话中 用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生动简洁,富于变化。难怪课文练习中这样说道:“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4)场面描写。“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这几个自然段是精彩的细节描写,是让人捧读不厌的场面描写,也是生动的群体活动的描写。活动的场面、人物的形象如在我们的眼前,很适宜我们在写作上进行学习与模仿。
《爸爸的花儿落了》换位改写——发现叙事的不同视角
用换位改写的方式,换小英子自己的回忆为她身边人关于小英子成长的见闻感受,对课文内容以事件为分界线做分散改写处理,训练学生变换看问题的角度、变换叙事的方式。这一设计意在把烦琐、机械的教学程序简明化、灵活化,丰富学生的表达体验,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
一、朗读感知
1、理解课文内容,概述小英子的成长足迹。
2、体会文中丰富的情感,尤其是父女深情。
二、换位改写
通过朗读课文,我们知道课文是以小英子的回忆为线索串起她成长的经历的,作为她身边的人,温柔善良的妈妈、质朴性情的爸爸、亲爱的韩老师、她要好的同学、一直在她家做事的厨子老高,目睹小英子的成长与遭遇,他们的心理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对课文做换位改写。
1、选择改文的叙事者和所叙事件
提示:所叙事件可是单一事件,如爸爸鼓励“我”独自参加毕业典礼、爸爸逼“我”去上学、爸爸爱花、爸爸鼓励“我”独自去银行寄钱、闻听爸爸死后“我”的镇定,也可是以上某几件事件的组合。
2、确定叙事的方式和侧重点
提示:是沿用倒叙?是叙议结合?是叙亲见还是叙耳闻?侧重于家庭里的英子,还是校园里的?或是父女情?
3、给改文拟一个新颖而有情味的题目
如:《孩子,别怪你爸》(妈妈)、《我的爱,你可明白?》(爸爸)、《一路芬芳的孩子》(老师)、《令人羡慕的英子》(同学)、《我眼中的大小姐》(老高)等。
4、改写,交流,互评。
三、总结改写要领
改写可以换位,当然也可不换位,就以英子的口吻来写,用内心独白的形式写,有侧重地写,如《爱花的爸爸》《我和爸爸的花儿》《雨中情》《惊闻噩耗》《我的毕业典礼》等。《丑小鸭》假想改读——训练想象力的样本
瑰丽的重话王国就是一块块想象的魔砖垒起来的,每个孩子读童话的时候思维都特别活跃,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成为童话的一分子,会情不自禁地冒出许多假设,把他们的这些假设有序地组织起来,正是想象力训练的最佳途径吗。“假想改读”该是教学此类课文的一种良方。
一、自由阅读课文,谈阅读感受,整体理解课文。
二、提出“假想改读”课文的设想,学生再读课文,提出假想话题。
三、全班交流归纳,以学生公认为有趣的假想为话题进行再创作,尝试改读课文。
想想在这些情况下,丑小鸭的生活又该是怎样的呢?
1、假如丑小鸭忍辱偷生,赖在养鸭场不走;
2、假如五小鸭贪图安逸,在老太婆家定居;
3、假如丑小鸭到处流浪,一直到死也没遇着白天鹅;
4、假如丑小鸭见到白天鹅后因为自惭而远离天鹅群;
5、假如这只可怜的小鸭一直这么“丑”下去;
6、假如一开始人们就认出了那只天鹅蛋;
7、假如丑小鸭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是只天鹅;
8、假如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消息传到了它过去生活过的地方。
四、创作交流,评价
评价不必构泥于课文主题思想的限制,从思维创新的角度评价,但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是与课文吻合的,哪些是有分歧的〕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联读——应该广泛使用的有效拓展方式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美好创意在于联读。
很漂亮的逻辑顺序:
《假如生活欺了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一篇课文阅读教学,哪怕仅仅只有这样的创意,它也是成功的。
联读,是从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出发,从某一篇课文生发开去,找到具有相同主题的、相同题材的、相同写法的或有其他相同之处的若干文章进行阅读。这样既可以为这“某一篇”课文找到充足的配读资料,又能让我们体会到各篇联读文章的取材角度、语言表达、情感流露、修辞格运用等方面的独到之处。“联读法”是一种研究的方法,是一种搜集资料的方法,是一种综合比较的方法。将这种方法用于课文阅读,有一种特别的乐趣。
“联读”的主要目的在于扩展,在于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在于给课文的阅读教学增加容量。“联读”的方式有时候适于长篇课文的教学,但更多的时候是用于精短诗文的教学设计,用“增容”的方式使这些课文在烘托、映衬之中愈加显得精美。“联读”不仅是阅读教学的设计思路,也是教材编写的一种常用模式。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静夜》)、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短文两篇(《日》《月》)、组歌(节选)(《浪之歌》《雨之歌》)、俗世奇人(《刷子李》《泥人张》)、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诗经》两首(《关雎》《蒹葭》)等等,都表现出一定的“联读”意味。
“联读”教学的设计过程与其说是完成一个教学方案的过程,不如说是一个研究与思考、辛劳与享受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充满着意趣。
1.它需要我们优选内容。
“联读”是一种教学需要,因此要有明确的目的。一般来讲,我们可以从如下若干个方面来确定联读内容的组合:
①弥补课中短篇教学容量的不足。
②从更深的意境上品味作品的主旨意味。
③集中地感受某名家名作的写作风格。
④重点了解某种科学或文化知识。
⑤形成一种综合性学习式的专题研讨。
⑥感受事物或思想的联系与发展。⑦从情、趣方面烘托课堂教学的气氛。
⑧从艺术的角度展示教学设计的美感。
第五篇:例谈生活数学教学
例谈“生活数学”教学
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新制定的《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我们教师应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求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因此,教师应充分把数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是实实在在的,从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和应用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一、合理组织教材,提高学生数学意识 作为教师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如六一节去儿童公园玩,我让学生观看儿童公园几个游玩项目的录像,然后了解学生想要知道什么,接着根据学生所说出 示价格表问:“你想玩哪些项目?根据你的玩法,算一算共需要多少元?”小组讨论、交流后得出:有的项目可以和别人合作,因此可以减少开支。我再问:“如果每人给20 元的游乐券,你能设计一个游玩方案吗?”这节实践活动课,以学生熟悉喜爱的生活情景为背景,提出一系列实际问题。从观看录像→出示价格→设计方案→ 解决问题等有条理的教学程序中,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教学规律。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就是在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通过交流、讨论、合作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与别人沟通的能力。这样采用从儿童游玩中学习数学,使数学知识融入生活气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对数学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这类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注重实践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可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主动思考。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前几天,我留了个问题给学生:孙老师有 45000 元钱想存银行,三 年内不花,请同学们帮忙替老师设计,如何存钱合算?这样,学生们自己去了银行,了解利率,存款方式,注意事项等。自然,他们想要知道什么是利率及有关存款的内容等。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让学生介绍自己发现的问题,自己如何来解决问题的,从而使同伴知道如何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逐渐培养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对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十分的重要。
三、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学生理解数学。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我曾经让学生做过这样一题: 180-98 =180-100+2,学生对减 100 时要加上 2,难以理解。于是,我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想:孙老师带了 180 元钱去雄城超市买了一盒98 元的青春宝,准备给妈妈吃。我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80 元减去100 元),营业员找回2 元,(应加上2 元)。所以,多减去的要 2 应该加上。经这样一说,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 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学生都理解了为什么要再加2。在以后的加减简便运算中,他们也都能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自己获得经验支持。实践与理论的辨证统一,在这里,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四、创设数学情境,鼓励学生解决问题 那我们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想关键之处还是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的问题,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数学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数学活动。如:在进行《年、月、日》教学后,我联系江丁丁同学生活实际,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思考题:爸爸去杭州出差了,江丁丁在家一天天地数日子,等着他快点回来。两个月后,爸爸回来了,猜猜江丁丁一共数了多少天?他们思考了后,出来的答案有好几种。我就让他们来个辩论,陈述认为自己的答案对的理由。大家振振有词,最后每人都有道理,都让持不同意见的同学心服口服。在这里,要结合生活实际,考虑到邻近两个月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答案当然也是多样化。在这次陈述中,我相信他们都能从生活中学, 又用 于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解题的技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不断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总之,教师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地做到学生活数学,过数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