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小学数学连乘运用题教学设计解析
谈小学数学连乘运用题教学设计解析 陈万财
2016年12月18日
数学教学法上有句名言:“理解了题意,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理解题意也是进行推理的前提条件。三年级孩子的思维正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为此在进行例4这种特殊结构的连乘应用题的教学时,我创设“从学具操作掌握运算规律”的教学过程。
一、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进行推理能力的训练。
数学教学法上有句名言:“理解了题意,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理解题意也是进行推理的前提条件。三年级孩子的思维正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为此在进行例4这种特殊结构的连乘应用题的教学时,我创设“从学具操作掌握运算规律”的教学过程。首先从实际问题出发,引起兴趣:我拿出3盒圆珠笔,问学生知不知道老师这些圆珠笔一共用了多少钱,大家都说不知道;接着我请学生说出要求这个问题必须知道什么条件;然后根据实物给出“吴老师买来3盒圆珠笔”、“每盒10支”、“每支3元”这三个条件,请学生根据对应条件求出对应问题。学生反应热烈。根据学生回答我板书如下:(“盒”、“支”、“元”分别用蓝色、绿色、红色写出)吴老师买来3盒圆笔,每盒10支,每支2元,一支多少元?(2元);3盒共有多少支?(?);1盒多少元?(?);一共有多少盒?(3盒);一共用了多少元?;一共用了多少元?
由于教师帮助学生从学具操作理解题意,形象性强,学生容易从实物分析中掌握题意,并随着教师的设问激疑,引起探索兴趣,从而进入分析推理的抽象思维训练的环节。在教师的板书帮助下,自己找出对应条件,成功地得出解题方法。这时,学生们面露喜色,学习情绪高涨。
二、寻找突破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是被乘数不易找对,被乘数与乘数的对应关系容易搞错,因此我利用每份数、份数与总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作突破口来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1、在“基本训练”中加强对应关系训练。我在“基本训练”中出了两道练习题:
⑴出示“每组种6棵”,“每班种6棵”,“每12个装1箱”,请学生说出“6、6、12”分别表示什么数,为什么,并说出对应的份数(组数、班数、箱数),然后教师给出对应的份数,请学生说出对应的总数,并列式。
这一题为新课找准对应关系作好初步的分析能力训练。⑵假定“一共可卖多少元”、“一共运进多少个”是要求的总数,请学生在“每个卖9元”、“每箱有30个”中选取与总数对应的每份数。
这一题的练习为解决新课中出现两个每份数,而应把哪个每份数作被乘数作了突破重点问题的解题能力训练。
2、在新授时突出寻找对应关系。在出示“吴老师买来3盒圆珠笔”、“每盒10支”、“每支2元”后,我让学生边找对应条件边推理。学生回答说“每盒10支”中“10”对应的份数应该是“盒数”,故与“3盒”对应;“每支2元”中“2”对应的份数应该是“支数”,故与“每盒10支”对应。我说:“不对呀,怎么把2与10这两个每份数对到一块去了呢?”学生这下很得意地告诉我说“每盒10支”可理解为“一盒子里装10支”,对于“2”来说,“10”是个份数。从而学生清楚地看到“每盒10支”这个条件的两面性:与“3盒”对应时,“10”是每份数;与“每支2元”对应时,“10”是份数。但为什么没有人把“3盒”与“每支2元”看作对应条件呢?我把这个问题交与大家讨论得出正确结论,避免出现被乘数与乘数不对应的错误。接着我乘胜追击,引导学生解决两个每份数中哪个作被乘数的问题。我在进行推理训练的基础上,先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由于学生理解题意,尝试准确率达95%。我装作疑惑不解地问:题目初看有两个每份数,你们为什么都选“2”作被乘数而不选“10”呢?学生抢着告诉老师因为“2”才是与总数直接对应的每份数,故作被乘数。教师运用尝试教学法,逐步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步步扎实地突破重点和难点,从而使学生从成功的喜悦中积极地掌握了本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列式特点。
三、重视课堂练习,培养思维能力。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此我进行了多层次、多形式的练习。1、巩固练习
先让学生找出对应条件及与总数直接对应的每份数,再列式计算(半扶着走,进一步突出重点、难点、准确率100%)→只列式不计算(独立走、准确率100%)→选择题、判断题(准确率98%)。2、对比练习
为了消除思维定势,防止新旧知识的相互干扰,我出了以下两道练习题:(只列式)
⑴水泥厂用汽车运送水泥,每一辆汽车一次能运5吨,12辆汽车7次能运多少吨?
⑵水泥厂用汽车运送水泥,先来了4辆汽车,后又来了3辆汽车,每辆汽车运5吨,一共能运多少吨? 通过以上两道练习,学生知道并非所有连乘题都是今天学的题型,也不要一看见每份数就盲目用连乘法,从而从比较中进一步掌握了例4的本质特征。3、发展练习
在这一部分练习中,让学生的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连乘应用题结构,升华认识,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⑴ 示“我们四(2)班有61人,为扶助失学儿童如果每人捐款5元,全班一共可捐款多少元?” 要求将“60人”改成间接条件,改完口头列式,并注意比较不同结构。(学生改成“四(2)班有6个小组,每组10人”和“四(2)班有男生31人,女生29人”等)这一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还渗透了思想教育。⑵出示实物3包练习本(每包50本)和2包卫生纸(每包10卷),请学生编出连乘应用题。
⑶在最后一分钟请学生回忆生活中有意义的连乘应用题,进一步把数学学习和解答生活实践的问题结合起来。这时,全班同学分成小组热烈讨论抢着编题。我又鼓励大家课后进行调查研究,编出更有意义的题。一节课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
第二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两位数乘两位数-解决问题(连乘)
两位数乘两位数-解决问题(连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经历用两步连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探索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用连乘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感受从已知条件出发或从所求问题出发进行思考都能有效地确定解题思路,并能用连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灵活组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和主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能对获取的信息作出正确分析,用连乘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通过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教师:请同学们认看听、仔细想,看谁能很快解决下面的问题:
多媒体呈现问题,让学生读题,并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学生:学生发言。
教师:我们刚才是怎么解决问题的呢? 学生: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体验策略
(一)情境引入 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情境图。观察情景,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教师:你能按照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来解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能。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看阅读与理解部分。学生:回答。
教师:我们知道了这些该怎么分析与解答呢?
(二)解决问题
学生:同桌探究解题思路。
汇报思路。
(1)可以先求一箱保温壶能卖多少钱,再求5箱卖多少钱。
45×12=540(元)540×5=2700(元)
(2)可以先算出5箱共有多少个保温壶,再根据每个保温壶的价格求出一共卖了多少钱。教师指名学生列式解答。12×5=60(个)60×45=2700(元)
教师:你们会列综合算式吗?
45×12×5=2700(元)
12×5×45=2700(元)教师:同学们,想一想这道题为什么用连乘呢? 学生:因为都是在求几个几是多少。教师:非常好。同学们你们做对了吗?
教师:虽然解答方法不同。但计算结果是一样的,还可以相互检验。
三、尝试应用,理解深化 A、快乐出发。
1、学校买了6盒钢笔,每盒装12枝,学校一共买了()枝钢笔;如果每枝钢笔4元,一共要用()元。
2、修路队工人每人每天修路12米,求8人5天修路多少米?我们可以先用12×8=(),表示(),再用乘得的积乘5得()就可以了;也可以先用12×5=(),表示(),再用乘得的积乘8得()就可以了。B、轻松演练。
1、张庄小学新盖16间教师,每间教室有6扇窗子。每扇窗子安装8块玻璃,一共要安装多少块玻璃?
2、用下列条件编一道用乘法计算的两步应用题,再解答出来。
(师)问:我班每人每天做多少道口算题?(10道)
一星期有几天做口算题?(5天)我班一共有多少人?
问题:全班同学一星期一共做多少道口算题?
四、灵活运用,拓展内化
周日,张老师带领22名同学去划船。公园的船有四种票价: A、4人船,票价每人10元;
B、5人船,票价每人9元; C、6人船,票价每人6元;
D、8人船,票价每人5元。要求:
1、张老师和同学们只能选择一种乘船方式。
2、没有坐满船的按坐满船计算。小组讨论后把讨论的结果写下来。
这节课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好,尹老师决定在暑假带全班同学去公园划船,应选择哪个方案?为什么?
五、回顾总结,体验价值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课后请留心观察,找出数学问题后进行解答,再想想从中学到了什么。
第三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乘法-连乘解决问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乘法-连乘解决问题
单位:高淳县淳溪中心小学 姓名:芮秀荣 邮编:211300
[课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教材简解] “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是小学三年级数学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用两步连乘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与其他一些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相比,此类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往往更便于进行不同的组合,因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更加灵活。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初步理解了乘法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的基础进行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乘法运算的实际应用价值,而且能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体会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为今后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经历用两步连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探索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用连乘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感受从已知条件出发或从所求问题出发进行思考都能有效地确定解题思路,并能用连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灵活组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
3.情感与态度目标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和主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能对获取的信息作出正确分析,用连乘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设计理念]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学生学习的使合作者;教师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和谐的氛围中获取知识,确立学习的信心。[设计思路] 本课的设计共分五个环节:(1)激活经验、初步感知。通过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提取信息,提出问题为进一步探索解决的方法作铺垫;(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由自己独立思考、再与他人交流的过程,既能展现学生的原始思维,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听取别人的意见,完善自己的认识,这样,主体意识和合作意识都得到了培养。(3)尝试应用,理解深化。通过系列练习,使学生对用连乘解决的实际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4)灵活运用,拓展内化。通过学生所熟悉、感兴趣的游戏形式组织练习,不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5)回顾总结,体验价值。[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初步感知 1.谈话导入。
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用数学方法云思考、解决。2.创设情境。
多媒体呈现小红去体育用品商店买乒乓球的片段:小红买了6袋乒乓球,每袋5个,然后将画面定格在“一个乒乓球标价2元”上。
3.收集信息。
从刚才的影片中你们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自由发言。
4.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相互议议)
例如:
(1)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2)买1袋要多少元?
(3)这些乒乓球一共要多少元? 等等。
谁能解答。(指名口答)5.出示例题。
你能把刚才了解到的信息和问题合起来说一说吗? 学生自由表述题意。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选择出示:每个乒乓球的价钱是2元,小红买了6袋,每袋5个,一共要用多少元?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组织探究。
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可以自己先想办法解决,然后在小组里讨论。2.汇报交流。
哪一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解决方法? 各小组自由汇报,教师边听边板书。解法一:5×2=10(元)10×6=60(元)问: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看图理解:5表示什么?2呢?“每袋5个”和“每个乒乓球的价钱是2元”这两个条件的直接联系吗?根据这2个条件可以求出什么问题?(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
知道了买一袋乒乓球的价钱,就可以求出什么?(买6袋乒乓球要用多少钱?)
教师接着问:谁能说说这种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钱?再算买6袋乒
乓球要用多少钱?)
解法二:5×6=30(个)30×2=60(元)问: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多媒体辅助。问:6表示什么?5呢?根据“每袋5个”和“买了6袋”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什么问题?(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
知道了6袋一共有多少个个乒乓球以后就可以求出什么?(买30个乒乓球一共要用多少元?)提问:这种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再算买买30个一共要用多少钱?)如果学生还有其它算法,比如: 2×6=12(元)12×5=60(元)
教师应该让学生说一说他的计算依据。
可以是:假设每袋只有一个乒乓球,买6袋一共要12元,实际每袋有5个,所以再乘5,那就是买6袋乒乓球所需要的钱数。
如果学生表述不了这样做的理由,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样算也能算出正确的结果,但计算的道理比较难理解,你们可以自己去相互说一说。如果说不通的情况下最好不用这种方法。
3.小结反思。
(1)问:解法一先算什么?解法二呢?
小结:虽然解答方法不同。但计算结果是一样的,还可以相互检验。(2)继续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我们刚才解决的是什么样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
小结: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时要怎样观察和思考?
(要仔细观察图,认真阅读文字,找到已知的条件,然后找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条件看能求出什么?再进一步解答。)
三、尝试应用,理解深化
1、“想想做做”第1题。
(1)收集信息:多媒体演示小松鼠、小兔、小猫各运了2筐苹果,每筐苹果重20千克。从画面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1:每筐苹果重20千克。学生2:每辆小车装2筐苹果。学生3:这里一共有4辆小车。
学生4:要求的问题是一共运苹果多少千克?
(2)提问:有直接联系的信息是哪些?根据这两个信息可以先求出什么?(3)学生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教师巡视,学生汇报。
(4)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出示答案,重点说一说不同的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正确算式:2×4×20 或 20×2×4 =8×20 =40×4 =160(千克)=160(千克)同学之间再进行相互交流、检查。
2、“想想做做”第2题。
(1)引导学生看图,进行仔细观察,获取有效的解题信息。有几排兔笼,每排有几个兔笼?每个兔笼中有几只小兔?(2)学生独立解答。(3)集体交流评议。
正确算式:6×4×3 或 3×4×6 =24×3 =12×6 =72(只)=72(只)
如果有学生直接列出算式:6×12=72(只),也可以。
3、“想想做做”第3题。
(1)可以先算什么?也可以先算什么?(2)学生独立解答后反馈。
(3)问:如果我们的教学楼上也这样摆放花盆,那一共需要多少盆花?
四、灵活运用,拓展内化
“超市购物”游戏: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用连乘解决的实际问题,比如周末到超市去买东西,多媒体呈现超市里的购物片段与画面:一些物品的单价及数量
牛奶:一箱18袋,每袋2元; 饮料:每箱24听,每听3元; 方便面:每箱30包,每包2元; 铅笔:每袋10支,每支5角; „„
活动要求:按6名学生一个小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轮流推选售货员和顾客,其余同学按照顾客的购物需求进行计算,再由售货员来判别对错。
五、回顾总结,体验价值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感到疑惑的地方?什么样的解题方法你感觉比较熟练?
2、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课后请留心观察,找出数学问题后进行解答,再想想从中学到了什么。
第四篇:小学二年级数学《连乘、连除的运算》教学设计
课题:连乘、连除的运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连乘连除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通过连乘连除,进一步熟练表内乘除法计算。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数学能力。【教学难点】
掌握连乘连除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教学难点】
概括运算顺序。【教具和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摆图形吗?利用你手中的小正方体,摆出你喜欢的图形。(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摆小正方体)
哪位同学说说你摆的什么图形,用了几个小正方体?
(学生说说摆的什么图形?每行几个?摆了几行?一共用了多少个正方体?)同学们摆得真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摆一摆中的数学问题。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能摆出和它一样的图形吗?同学们摆一下试试?从你摆的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
1、每排2个2个的摆,摆了3行,一共摆了这样的4组。
2、每行2 个2个的摆,摆了4次,一共摆了这样的3行。
根据你发现的这些数学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一共摆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解决:一共摆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谈话: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数学信息?(每行有几个,有几行。或每排有几个,有几排。)根据这些信息,你会列算式吗?为什么这样列?(小组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
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小组长主持好谁先发言,看谁说的更有条理。哪位同学愿意上台来展示一下你的方法,并说说你的想法? A:2×3×4
一次摆2个小正方体,摆了3 行,每排就是:2×3=6个,一共摆了这样的4排,再乘4,就是一共摆的小正方体。
板书:2×3×4=24(个)B:2×4×3 一次摆2个小正方体,每行摆了4组,就是2×4=8个,一共摆了这样的3行,再乘3,就是一共摆的小正方体。
板书:2×4×3=24(个)
我们面对同一个问题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解决,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我们刚才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A 都是用乘法来解决问题的。B两个算式都是连乘两次。
这就是连乘计算,哪位同学能说说像这种连乘计算题运算顺序是什么? 前两个数相乘,再用所得的积与第三个数相乘。也就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来计算,是不是?
2、连除计算
同学们会计算36÷6÷2吗? 哪位同学来说一下你的计算过程? 先算36÷6等于6,再用6除以2等于3 这种算式叫什么?它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叫连除计算,也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的。
同学们仔细观察连乘连除的运算顺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来计算)
三、巩固练习,运用提升
1、锻炼学生会列综合算式的能力。
2、锻炼学生会按顺序计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好吗? 板书设计:
连乘、连除的计算
连乘计算
连除计算 1、2×3×4=24(个)
36÷6÷2=3(个)2、2×4×3=24(个)
连乘连除的运算顺序: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来计算
课题:连乘、连除的运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连乘连除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通过连乘连除,进一步熟练表内乘除法计算。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数学能力。【教学难点】
掌握连乘连除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教学难点】
概括运算顺序。【教具和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摆图形吗?利用你手中的小正方体,摆出你喜欢的图形。(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摆小正方体)
哪位同学说说你摆的什么图形,用了几个小正方体?
(学生说说摆的什么图形?每行几个?摆了几行?一共用了多少个正方体?)同学们摆得真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摆一摆中的数学问题。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能摆出和它一样的图形吗?同学们摆一下试试?从你摆的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
1、每排2个2个的摆,摆了3行,一共摆了这样的4组。
2、每行2 个2个的摆,摆了4次,一共摆了这样的3行。
根据你发现的这些数学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一共摆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解决:一共摆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谈话: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数学信息?(每行有几个,有几行。或每排有几个,有几排。)根据这些信息,你会列算式吗?为什么这样列?(小组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
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小组长主持好谁先发言,看谁说的更有条理。哪位同学愿意上台来展示一下你的方法,并说说你的想法?
A:2×3×4 一次摆2个小正方体,摆了3 行,每排就是:2×3=6个,一共摆了这样的4排,再乘4,就是一共摆的小正方体。
板书:2×3×4=24(个)B:2×4×3 一次摆2个小正方体,每行摆了4组,就是2×4=8个,一共摆了这样的3行,再乘3,就是一共摆的小正方体。
板书:2×4×3=24(个)
我们面对同一个问题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解决,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我们刚才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A 都是用乘法来解决问题的。B两个算式都是连乘两次。
这就是连乘计算,哪位同学能说说像这种连乘计算题运算顺序是什么? 前两个数相乘,再用所得的积与第三个数相乘。也就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来计算,是不是?
2、连除计算
同学们会计算36÷6÷2吗? 哪位同学来说一下你的计算过程? 先算36÷6等于6,再用6除以2等于3 这种算式叫什么?它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叫连除计算,也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的。
同学们仔细观察连乘连除的运算顺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来计算)
三、巩固练习,运用提升
1、锻炼学生会列综合算式的能力。
2、锻炼学生会按顺序计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好吗? 板书设计:
连乘、连除的计算
连乘计算
连除计算 1、2×3×4=24(个)
36÷6÷2=3(个)2、2×4×3=24(个)
连乘连除的运算顺序: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来计算
第五篇:三下数学《用连乘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用连乘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初步学会“连乘”问题的策略。
难点:多角度地观察、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每人3个方阵图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6月1日儿童节快到了,为了迎接这个节日,集团校决定进行一系列的活动。首先要进行广播操比赛。看,我们三年级的同学入场了,他们排成了3个整齐的方阵精神抖擞地进入操场。
课件依次出示3个完整的方阵图。
二、主动建构,学习新知。
(一)呈现情境,提出问题
1、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3个方阵,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预设:每排有多少人?每个方阵有多少排?每个方阵有多少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师:同学们真能干,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鼓励自己。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揭示课课:解决问题)
师:在这几个问题中,我们最想解决哪个问题? 生: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师:哪老师想的一样。
2、寻找数学信息。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你们能从方阵图中找到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 生:横着数,每行有10人。生:一共有8行。„„
师:这样横着每排(画横线指示)应该说成“每行”,每个方阵有几行呢?如果竖着的应该说成“每列”,每个方阵有几列呢? 生: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生:每个方阵有10列,每列有8人。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师: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算一算,想一想第一步算出来的是什么,并在学具图上圈一圈。尽可能用多种方法解题。
为了让同学们看得更清楚,老师给你们准备了“点子图”,一个点表示一个人。
2、学生独立操作。
3、展示、交流。预设:
(1)方法一
10×8×3=240(人)或8×10×3=240(人)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先算一个方阵,一个方阵有8行,每行是10人,10×8是一个方阵的人数,有3个方阵,所以再乘3,算出来是一共的人数。
师板书:先算每个方阵多少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师:同意他的说法吗?
师:10×8表示什么?80×3表示什么? 师:谁还想再来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师:说得真清楚明了,老师明白了这种方法是先算每个方阵的人数,再算3个方阵一共的人数。(课件)
(2)方法二
10×3×8=240(人)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每行有10人,3个方阵合起来就有 3个10,表示3个方阵合起来一行的人数。
每个方阵有8行,再乘8,就是3个方阵一共的人数。师板书:先算每个方阵多少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师:同意他的说法吗?
师:原来这位同学是把3个方阵看成一个大的方阵,先求3个方阵合起来一行的人数,再乘行数,就得到了一共的人数。(板书)
(课件)
(3)方法三
8×3×10=240(人)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把3个方阵合成一个大方阵,先用8×3算出这个大方阵共有 24行,再乘每行10人。(课件)
师:这位同学很有想像力,他把3个方阵组成大方阵,先算一共有 几行,再乘每行人数。(板书)
(三)比较异同,提高认识。
师:这个问题我们用了几种方法解决?(三种)现在请同学们比较这三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组里交流一下。
1、学生交流,相互补充。
2、小结:通过比较发现,三种方法都是用乘法来计算的,并且用了两次,像这样的问题叫做连乘问题。解决类似问题,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来计算。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儿童节,学校还打算在益盈教学楼举办游园活动。为了增加节日的气氛,学校为每个教室进行了气球装扮。益盈教学楼有4层,每层楼有5个教室,每个教室需要28个气球,一共需要多少个气球?(1)独立完成。(2)交流反馈。
4×5×28=560(个)
5×28×4=560(个)„„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先求一共有多少个教室,再求一共需要多少个气球。
生:先求一层楼需要多少个气球,再求4层楼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2、在游园活动中,三年级同学设计了“25米来回接力跑”活动,一支队伍需要6位同学,每人要进行一次25米的来回跑,问一支队伍一共要跑多少米?
(1)独立完成。
(2)交流反馈。
25×6×2=3000(米)或者25×2×6=3000(米)5 师:题目中没有出现数字2,为什么乘2?
生:来回就是2次。
师:你的算式的表示什么意思?
3、接力跑获胜同学将会得到美丽的花环,所以三年级四个班的同学正在开始准备编花环了。(只列式,不计算)
三(1)班用红花、黄花、蓝花各7束做花环,每束有9朵,三(1)班一共用了多少朵花?
三(2)班用了红花45朵,黄花36朵,蓝花58做花环,三(2)班一共用了多少朵花?
三(3)班准备了145朵,其中红花42朵,黄花51朵,蓝花有多少朵?(1)学生独立完成。
(2)思考:都是讲红花、黄花、蓝花的事,又都是3个条件,怎么有的用连乘,有的不用连乘?
(3)小结:因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不一样,所以,分析数量关系多少重要啊!
4、你能用4、6、18来编一道连乘应用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