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高考作文通用
我看高考作文通用1
有人说,高考是一个宽大的舞台,任凭他展现自我;有人说,高考是一纸文件,无情地将学生转为刷题机器;有人说,高考丰功伟业,成名者收获良多。
而我认为,年轻破茧成蝶,高考让我们重获新生。六年,三年,又三年。十二年寒窗,“毛毛虫”等待着,等待着……
高考是一场考试,几张试卷记录下你十二年的努力。高考又是一场磨炼,“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是登上成功or失败的最后一级阶梯。
学子苦读,为了这重要一刻。毛毛虫万分挣扎,也为了挣脱束缚。破茧并未那么简单,坚持者方能得到成蝶后天之骄子的眷顾。
是的,高考是决定这个人命运与前途的机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高考是一次公平的机会。有人说,这也许也是最后一次最公平的机会。踏上社会,你将遇到不公;看脸,看钱,比势力……也许你会丢失许许多多机遇。这时回头看那高考倒计时,你会倍感亲切。
其实,高考也是实现自我的机会。它照亮了一条明确的闪光之路,我们一直朝着这一方向奋斗。
高考是一次最好的成人礼。在这儿,不仅收获了未来,更得到了成长路上的点点滴滴。用十二年的青春,换取九个小时后的'微笑。是的,既然走上了这条路,就要坚持到最后。
慢慢的,我们会明白,世界是个大机械,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巨大齿轮。我们每个人都会是齿轮上的一齿,支持着祖国的运转。破茧成蝶的我们,双翼上反射的并不止新生的晨曦,闪烁着的更是民族的希望。激扬着梦想,探索着,因为高考,心头得以拂去尘埃的涅槃。我看高考,它虽是磨炼,但却激励我鼓起勇气。
我看高考,它让我擦亮利剑,明白宝剑锋从磨砺出。
我看高考,我们是否应该为了破茧成蝶,为了展翅长空而发奋努力呢?
我看高考作文通用2
长安城,皇宫,唐太宗的召回,令无数文人欣喜若狂。科举制的开始,使唐朝走向强盛,屹立于世界之巅。金榜题名:是每个读书人的荣誉,皇帝亲赐的官职,衣锦还乡的意气风发,令众人神往。科举制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公平公正的'用自己的文采决斗。科举制不仅选拔了人才,更促进乐国家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开设了高考,没过多久,多年发展的成果毁于一旦,高考停办,不仅降低乐人们的个人素质,更拉大了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的差距。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角。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和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高考,更促进了国家的进步和发展。
教育,是立国之本,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有人说,中国与美国间的差距,要一百年才能赶上。中国之所以落后,甚至落后于经历过原子弹浩劫的日本,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中国教育落后,文盲率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二战之后,一位美国记者在日本广岛核废墟采访,他看一间破烂不堪的帐篷,一位老师指着黑板为下面十几名学生讲课,学生认真专注的神情感动了他,他肯定地对同伴说:“这个国家将要崛起。”
民族腾飞,靠的是教育,不论是科举制还是高考,都是教育形式地公平体现。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地集体记忆和个人情感,无数人为之付出了不知多少泪珠与汗水。高考是大国崛起的保障,促进了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代代有志青年从高考中脱颖而出,报效祖国,投身于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民族腾飞,大国崛起,高考决定国运,决定国家的未来。
我看高考作文通用3
俗话说“高考远在天边,却近在眼前”。这句话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道理也很易懂,可是细细的思考一下,还是很有韵味的。
若是改变成另一种说法,高考就是多年来考试的缩影罢了。不过是题量增加,综合应用而已。
高考的最后一课考后,我从车窗外俯视,那铁门就似水闸,考生们从中呼啦啦拥出,仿佛一股江水得到了解放,真可谓是“开闸泄洪”般壮观。
再看那群人,似乎并没有过多的悲伤或喜悦,也并没有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题目,从容而淡定,缓缓迈出考场的大门。或许他们经历了中考的磨砺吧,我想。
“今天怎么出来了那么多要饭的?”我扭过头,才知这句话是从一个牵着妈妈的手的男孩说出的,他才六、七岁光景。
乞丐?哪有?毕竟小孩子的话不带修饰,很真实,我环顾四周,却并未发现什么讨饭的。
同学见我这个行为,当即明白了我的用意,哭笑不得道:“什么乞丐,小孩的话你也信,他们是那些考生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
我微微瞪大了眼珠,算是恍然大悟了。路边的确有许多年迈的人坐在人行道的石阶上,眉头拧在一起,手时不时架在腿上又支在地上。看样子,坐在考场里的不是自己的.孙子孙女,而是他们自己在紧张地作答。可见这高考真是异常重要。
当然了,着急的不只是祖辈们,父母们也更是费尽了心思。新闻上有报道称某一地区有一棵“求过树”,一天有上千万人去点香祈祷,后果·却是这棵树支撑不了父母们向树上投许愿红包的数量,“压力山大”,导致树枝断裂而点着了树下的香,这书也就“英勇”在火中变为了土灰。这些考生会不会考不好呢?我不知道,但是这些父母在日后孩子的大型考试中,大多数会让他们的孩子好好学习、备考,不再靠“神树”许愿来弥补自己的不努力了吧?
临阵现磨枪的确有时会很起效,但不是长久之计;就算有千人在场外等待,真正答题的只能是自己;靠后的议论也不会改变成绩。太大的道理我不明白,可我知道一点:从今天开始,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好好学习!
又是一年高考过去了,关于语文作文题,最乍眼的应该说是陕西‘中国的发展’,有一些专家说‘陕西太空’。如果说陕西的目大,或许可以理解,但如果说是空,也许并非如此,‘中国的发展’这个题目也许考前不会有人想得到,因为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或者说在近些年中国各个级别的考试中,这种题目是不多见的,这也就反衬出了中国教育的空虚,说得深一些,也是中国人内心的空虚。
冠冕堂皇的说,高考作文的命题方向是什么?是让学生能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但如果对于陕西这样的题目,也许我就不能‘畅所欲言’了吧,如果我写,‘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一种假象,因为中国依靠的是商品经济,而依靠商品输出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在文化产业的发展又非常落后,所以中国未来的发展并不乐观’这样的论调会在高考作文中拿到高分么?也许不给零分就是好事了吧。但如果某某专家在某个访谈节目中这样说的话,大家就会一味的追捧。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说是‘冠冕堂皇’了吧。
我们不妨来看看国外的高考作文题: 法国(任选其一):、文科:
1、感知能力是否可以来自教育?
2、对于活体的科学认知是否可能?
3、评述萨特《伦理学笔记》中的一段文字。
理科:
1、艺术是否改变我们的现实意识?
2、演示是否是确认现实的唯一手段?
3、评论叔本华《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中的一段文字。
这就是国外的作文题,以一个还没有定性或者很有争议的事件为作文题,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这些作文题是我在网上查到的:文章的标题为‘看看国外雷人的作文题’
今年辽宁的作文题就提到了实事‘如何看待高晓松酒驾案’这看似是一大进步,但这种事件根本不可能有什么争议,更谈不上什么‘各抒己见’了,只能是千篇一律,更谈不上教育部门所说的‘有思想内涵’了。
这就是中外教育的差距,而这种差距为什会存在呢?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思维形态的束缚。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学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从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儒学就成了中国人做事的标准,不允许别人有不同的想法,一旦提出了反对的思想就立刻抹杀,久而久之,中国人的思想就统一了。即使现在‘言论自由’了,但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已经丧失了自我思考的能力(这里的言论自由仅指说‘错话’不会被杀掉)。也正因为这种思维,中国的教育很难改革。当前中国的教育体制倍感压力,于是不得不进行改革,并‘力争若干年后取消高考’,但我想以现在的改革措施上看,这是不切实际的。数据表明今年大学招生的比率依然在增加,现在之所以大学生就业困难就是因为大学生太多,因为当年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所以大家一窝蜂的去考大学,大学扩招后,就业困难了,于是现在呈现出一种‘考研热’的趋势,也许几年后考研会取代如今高考的地位,于是人们欢呼‘高考制度改革了,中国教育进步了’。可笑!可悲!
换一个角度说,由于中国人保守的心态,高考制度一天不取消,我们就死读一天书,取消高考前的措施我就不会听,于是要想取消高考,一步一步的改似乎并不现实。
那还要怎么改呢?谁知道呢?从国外回来后才知道中外各方面的差距有多大,任凭他们去慢慢‘改革’吧,直到连博士都满大街跑找不着工作的时候再后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