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之间的交界空间
——欣赏园博会设计师广场作品《门园》有感
古人常说:“东风里,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古语也常言:“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中国人似乎自古就与“门”有着不解的情缘。家中显赫者称为“朱门”,穷苦人家称为“寒门”;宗教派别称为“佛门”;优良方法称为“法门”;自不量力者可说其“班门弄斧”,去朋友家做客叫做“登门拜访”。今年春晚上的一曲《前门情思大碗茶》更是勾起了诸多老北京人的回忆。由此可见,“门”作为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的入口,不仅有着转换时间与空间的作用,更是一种文化的承载,精神的寄托。而此次王继旭先生的作品“门园”则完美的阐释了“门”的含义。
王继旭先生的本次设计宗旨是以“门”为切入点,借连续敞开的大门营造虚实相生的园林空间,开启“门”文化的体验之旅,演绎北京兼容并蓄,和谐共生的包容精神。正如王继旭先生做说:“门,人之出入;门,途之穿越;门,景之内外;门,必之开放。”“门”是一道如此重要而又巧妙的出入口,人从此或进或出,穿越来往其中上演着各自的生活情景剧,这扇门关上,那扇门打开,在人们的兜兜转转与门的开开合合之间,日子就这样过去,光阴在门的吱呀作响间流逝。
曲曲折折,展开游赏线。虚虚实实,游走风景间
“门园”中“门”的运用不仅有如此令人回味的寓意,更有巧妙的引导游人参观园子,贯穿整个园景内容的作用。俯瞰“门园”,数道门与窗仿若一个“弓”字,而园子的游赏线就以这曲曲折折的门与窗展开。游客从第一个门进入,便沿着墙走,这一道门内是如此景致,穿过一道门,便又顷刻间换了天地。门的介入,使得园景之中有虚有实,游客在虚虚实实之中游走于风景之间,虚实结合,体味一种别样的乐趣。
温温厚厚,体味门文化。融融洽洽,包容天地间
所谓“情景交融”即有情便有景,有景便有意。园中的墙是可以阅读老北京历史和文化,感悟生活与历史变迁的墙——北京皇家园林红墙。指尖抚过红墙,你的脑海中瞬间一一掠过这样的画面:“朝霞笼罩在紫禁城上,整个紫禁城散发着一种神秘而又威严的色彩,夏日里老北京城中的孩子们手中的冰棍儿;冬日里孩童手中的糖葫芦,孩子的脸蛋儿冻得通红赛过手里的红山楂;清晨老人提着的鸟笼,啾啾鸟鸣,红墙绿瓦,构成北京城最美的图画;傍晚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坐在墙根下闲谈…”“门园”通过门文化展示了北京文化,进而展示了中国文化,展示了中国的民族精神:包容。从古时中国的“刚柔并济,万物相生,道家,儒家,法家,百家争鸣…”到如今的中国敞开大门,融入世界,包容各国文化精髓,只有包容,才能使得一种文化,一个国家,历久弥新。
园中的园路也设计的别出心裁,钢板园路与门墙形成质朴和自然的对比,这也给我们以启示,材料的选择不应墨守成规,要勇于创新,尝试用不同的材料赋予同一种物体,打破思维的僵化,这可能会让我们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沿着园路一直向上,走到尽头,穿过最后一道门,游客可看到一玻璃球体雕塑,就像是清早打开门看到的第一滴露珠,于是一种找寻生活之美,自然之美的乐趣跃然于心间。
通过赏析王继旭先生的“门园”,我学到了很多,也想了很多,就园林行业来说,设计思想始终是根本,思想的偏差会导致行业水平的下降,园林设计师要成为一个独立的职业,就必须提供一个看世界的独特方式,也就是园林设计师要有一个看世界的独特参照系,这个参照系是园林设计师这个行业的共识。好的设计是“少”而不是“多”,我们应从大量繁芜庞杂的信息中提炼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的本质,就如同王继旭先生想要表达“包容”这一思想而提炼出了“门”这一具象的物体承载其思想。好的园子会有诗意,让你在园中有精神上的触动,好的园子还需具有一个有意思的空间关系,而不仅仅是平面的图案的,无论是它的外在还是内在都有很强的逻辑关系和次序感,开一个门,设一个窗,铺一条路都有道理。园子融合在地域的风景中让人去体验它,感知它,要从精神层面,结构层面,片段,造园要素,质感等等方面让人体验和感知到一些设计师要传达的东西。
总之,看了这次园博会设计师广场诸位设计师的作品,出了震撼之外,我更是深深的感到自己在风景园林设计的学习中还有许多不足,希望我能够通过今后的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为营造更舒适更让人们喜欢的园林空间尽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