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作文(合集)(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22-04-09 03:10: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俗文化作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俗文化作文》。

第一篇:民俗文化作文

民俗文化作文(合集15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俗文化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民俗文化作文1

今天,我们来到了深圳民俗文化村,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中国文化主题公园。

文化村很大很大,里面汇集了各民族的风土人情。我们先参观了各个民族的村寨,还观看了各民族的精彩的表演,我和妹妹还和新疆族的姐姐哥哥一起跳新疆舞呢。

接着我们坐上了观光小火车,去参观祖国的名胜古迹。这里有龙门石窟、大理三塔、黄果树瀑布、长江三峡、桂林山水、杭州西湖、泰山、长城……我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虽然这些都是缩影,但却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看到这些名胜古迹,我真自豪,中国真大呀!我们的祖先真伟大呀!

在民俗文化村里,最让人兴奋的就是演出了。我们看了大型马术表演《金戈王朝》,回顾了历史,欣赏了激动人心的马术;看了《印象中国年》大型演出,欣赏了抬花轿、扭秧歌、踩高翘、舞龙狮、二鬼摔跤、歌舞等民间艺术;看了《东方霓裳》,欣赏了中国各式各样的服饰;看了火龙表演和车展,让人回味无穷!……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龙凤舞中华》,它从远古开始,讲述着中国的历史传奇:刚开始,春暖花开,鸟语花香,一片繁荣的景像。忽然火山爆发、洪水泛滥,出现了天灾人祸,巫师出来超度亡灵。接着中国各个朝代出现了,民间杂技和民间风俗开始上演了……最后一只银色的凤凰从天而降,十二位花神出来过生日,百花皇后也来了,她们的衣服都闪闪发光,五颜六色,美丽极了!

通过这次游民俗文化村,我看到了我们中国有宠大的身躯、惊人的智慧、浪漫的风土人情。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了把我们祖国的文化发扬光大!

民俗文化作文2

第二届民俗文化节开幕了,我和哥哥、姐姐约好一起去参观民俗文化村。

一走进大门,道路两旁各种玉石就吸引了我。玉石五颜六色,样子千奇百怪,这块玉石像块五花肉,那块玉石像朵云,看,这块还像一匹飞奔的马呢!玉石有大有小,大的像一张床,小的却只有鸡蛋那么大,真有趣。正看着,我听见一阵喜庆的锣鼓声。顺着声音找去,我来到了一座楼旁边。这座楼像古老的房子一样,这就是民俗文化村了!门口,有好多人在吹唢呐、敲锣鼓。

走进村里,一对猛犸象好像在欢迎我们来到民俗文化村。民俗文化村里,不仅外面的建筑像古代的房子,连里面也是。爸爸说这是典型的皖南民居风格。走在长长的、弯曲的青砖路上,一个个青瓦白墙的店面古色古香,窗是木花格的,门也是木花格的,门槛高高的,头上有一排排彤红的灯笼。街旁还有各种铜雕塑,我还和他们合了几张影呢!

这么多的店铺,我最喜欢的还是那间可以变脸的店铺。我跨进大门,来到一个大屏幕前,投影器把我的影子投到了上面,可我的脸变成了一个黄色的脸谱。突然,我听见妈妈在喊我,我头一扭,再回头一看,呀!我的脸怎么又变成白色的了。指导员阿姨说:“小朋友,头只要摇一摇就可以变脸了。”我又一试,真的变啦,这次变的是红色。变脸是川剧中的一个绝活,想不到我居然也可以变脸了。

我玩得不亦乐乎,可我的肚子抗议了。不用担心,民俗文化村里到处是小吃,我吃了炸豆腐,又想吃豆腐脑,吃了冰激凌,又想吃大肉包。以前我总觉得肚子太大,可现在,我发现,我的肚子怎么这么小呀!

民俗文化村真好玩,妈妈说:“还有很多呢!剪纸、艺术表演……”我一听,高兴地说:“太好了!下次,我还要来!”

民俗文化作文3

今天,我兴奋的来到了学校。因为今天要去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春游喽!

在陈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有序的上了大巴,在大巴上我们欢快的度过了一个小时。下车后我们稍微的看了一下凤凰广场,就到了下一站 — 这一站是布达拉宫。布达拉宫建立在一个小山坡上面,布达拉宫的旁边到处是小花小草。你从不同角度看布达拉宫,布达拉宫的风景就不同。从前面看就会感觉很雄伟,从侧面看就会感觉一眼望不到头。布达拉宫的侧面是一眼望不到头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我游览的第三站。长城建在一条长长的山路上面,从下往上看,长城上面有许多射击口和瞭望台。经过了雄伟的长城,我们来到了蒙古包。虽然蒙古包不是真的,但是那些栩栩如生的模型让你感到像真的一样。中间我们又欣赏了许多许多的景点,最后一站是秦兵马俑。兵马俑似乎各有各的心事,有的在思念家乡的亲人,有的在准备待命出击…… 看完了公园的名胜古迹,我们又欣赏了大雁塔、故宫、御花园等。

下午我们去看了表演,战马表演一次比一次精彩,战马跳火盆的表演让人印象最为深刻;我们还去看了佤族人带给我们的精彩表演,踢踏舞、腰鼓表演精彩绝伦。最后,我们还学了怎样编织中国结。

这次的春游带给了我无限的乐趣,观看了许多美景,欣赏了出色的表演,还学会了编中国结,希望明年的春游早日到来!

民俗文化作文4

花灯民俗文化节是一个喜庆的日子。在这天,人们会放花灯、舞狮、舞龙、踩高跷、打铁花……

节前,爸妈带我和姐姐回到了老家。节日那天,天刚蒙蒙亮,我就被屋外吵闹的炮声和大人们的谈话吵醒。姐姐催促我快快起床去外面玩。我立马洗漱一番,跑到外面一瞧,果然在老家过节氛围就是不一样。大街上到处都是人,我看看这个,摸摸那个,左顾右盼,目不暇接。忽然听到一声叫喊:“大家快看啊!”我心想看什么?心中充满了不解,于是我随着大家的脚步向人群中走去。原来是踩高跷啊!一个个表演者穿红戴绿,踩着高跷行走自如,还不时地扭起了秧歌,仿佛是一只只彩蝶在空中翩翩起舞,为节日增添了喜庆。

“看!那有舞龙的!”顿时,人们像潮水一般迅速地转移到了下一个地方。只见舞龙人把两条龙舞得欢蹦乱跳,栩栩如生,好像真龙就在我眼前飞舞一般,多么有灵性啊!听姐姐说,舞龙意味着来年风调雨顺,消灾降幅,得到龙的庇佑。

街上还有卖各种各种炮竹的,有鞭炮、摔炮、窜天雷、烟花,当然我也抵挡不了它们的诱惑,买了很多。一回到家,我就忍不住在门前放起鞭炮啦。“啾!”“砰!”炮声不断,我心中的欢喜也不断。

晚上还有花灯展览,一个个可爱又美丽的花灯在眼前闪烁,使我们眼花缭乱。最后去看的是打铁花,那铁花飞射到在空中,像一颗颗闪耀的星星在眨眼睛。

这就是我老家的花灯民俗文化节,真是热闹非凡,令我大开眼界。

民俗文化作文5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又叫做过年,是家家户户团聚的日子。在我心目当中它也是分量是最重的节日。

春节起源于虞舜时期。传说,那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长时间住在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噬牲畜伤害人命。所以每年到过春节的前一天,也就是除夕夜,村里的人们就开始陆续地躲避年兽。第二天年兽还在作恶,但它听见了一个穿着红袍的老人在院中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撒腿就跑,头也不敢回,扑通一下就又回到了海底。从此村里人便知道了吓跑年兽的方法,家家户户在除夕夜都要穿红衣放鞭炮。

古人们很重视春节,热爱春节,为春节写了很多诗呢,比如《元日》、《拜年》、《新年作》等,其中最为经典的便是那句耳熟能详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了。

我喜欢春节,是因为那几天,很多商店有鞭炮售卖,这时我可以拿自己的压岁钱去买鞭炮,一放就是一下午。而且到了晚上吃年夜饭的时候,就会看到这一年中最丰盛的菜品上桌了,海鲜和肉是数不胜数的。在这喜庆又开心的时候,我的食欲也大大的变好,吃得肚子圆滚滚的。而吃完年夜饭,我们一家人就会聚在一起看春晚等着倒计时,放着礼花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到了大年初一,节日的氛围更加浓厚,家家户户的人们都相互拜年或走亲访友,而我想放鞭炮的欲望也没有一丝丝的散去,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再也买不到鞭炮了为止。!

春节在我心中的分量太重了,过完这个春节,我也更盼望着新一年的春节早点到来。

民俗文化作文6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题记

著名演员丹尼尔曾说过:“习俗先于一切法律,自然胜过一切艺术”。中国诗词中也有过记载,比如说王安石的《元日》,韩翃的《寒食》,欧阳修的《生查子》都表现了家乡的民俗文化。

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期间我们参观了期待已久的锦隐民俗博物馆。走进博物馆内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马车了,根据导游的介绍我了解到马车最初是一匹马拉的双轮车,发展到十九世纪就有四轮马车或四匹马拉的马车了,这种马车速度比原来提升了几倍。我又回过头来看看马车,只见马呈深红色,马鞍为黑色,后面座椅很简单,只用几根木条钉刻成。但是马车的车轮给人们很大启发,现代汽车的车轮就是它们演变而来的吧。再看看现在的发展:自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中国有了第一辆汽车、第一架飞机;自改革开放以来,火车的发展更是与日俱增,到目前为止,高铁的速度已经达到三百公里每小时,在大城市里,每天上下班乘坐地铁早已是家常便饭。

再往里走,挂在墙上的那是一件蓑衣,它是用蓑草或者树棕编织而成,披在身上作为防雨用具。书上曾讲过:以前农民要很早起来种地,早上白雾一片,农民们怕被雾打湿便披上蓑衣。我摸了摸这件蓑衣,外面是从上到下层层叠压的顺向草,摸起来虽做工粗糙,但是它不透水可以当雨衣穿。现在社会我们已经很少能见到蓑衣了,代替它的早已是塑料雨衣,但是那些被蓑衣保护过的人们永远不会忘记。

从马车到高铁,从蓑衣到雨衣,中国人民经历了无数沧桑悠久的岁月,感谢我们那些老前辈,在艰苦的岁月中奋斗,为我们创造了现在的幸福生活。

民俗文化作文7

晋江,我的第二故乡,素有“泉南佛国”“海滨邹鲁”的美誉。晋江有很多传统民俗,比如嗦啰嗹、抓鸭子等都让人沉迷其中,流连忘返。

就拿普渡来说吧。普渡是泉州沿海地区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听爸爸讲,它是融合农历七月十五的道教中元节和佛教的盂兰盆会而形成的民俗节日,而晋江的普渡尤其盛名。

每年农历七月,到处张灯结彩,灯火通明,很多人摆开酒席、大宴宾客。轮到哪个地方举办普渡,那个地方必定人山人海、车水马龙,烟花璀璨,鞭炮轰鸣。马路两边经常停满了车辆,而流水席上尽是生猛海鲜、八珍玉食。晋江人又特别热情好客,往往是觥筹交错、杯盘狼藉后才能结束。

然而,听爸爸讲,以前每一年的普渡,不管富裕还是贫穷的家庭,家家户户都要花好多钱,有些人家甚至还大搞攀比之风,以客多为荣、客少为耻,形成奢侈糜烂之风。而宴席结束后,又经常因酒驾发生交通事故,伤害自己的同时又伤害了其他无辜的人。更不要说摆酒席造成的交通堵塞、放烟花造成的环境污染了。

然而这些都是传说,现在我所看到的普渡,好像跟这些没有多大的关系。报纸或者新闻经常报道有人把钱捐出来,或者赞助贫困人员,或者举办各类文体活动,或者为村里修建活动中心,或者成立基金会来奖励认真学习的好孩子。看来,曾经大操大办、酒驾醉驾的普渡早已经“黄鹤一去不复返”了。爸爸说这些都是晋江市政府移风易俗禁普渡带来的好处。我想,普渡日简直已经变成了“文体活动日”“志愿服务日”“公益活动日”“扶贫济困日”“环境卫生整治日”了。

“在一起,更出彩”,世中运明年将要在晋江举办,让我们一起热爱晋江、美化晋江,为移风易俗、推陈出新、昂首前行的晋江喝彩吧!

民俗文化作文8

沧海桑田,人类已进化到如今的繁荣。在这几百年来,枯燥的地球内容渐渐丰富起来。各个国家各个城市各个小镇遍布着多样性的姿态——民俗文化。

在中国文化的几千年历史中,我们可以领会到民族文化特点与奇特。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存在着一种叫“年兽”的怪物,它的凶狠扰乱着平民百姓,使得大家在初一到十五那几日出行都怀揣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为了躲避年兽的伤害,大家发现年兽特别怕火而且不敢直视红色的东西,于是人们相继地在家点燃火堆来驱赶它,并用对联来象征新一年的吉利。久而久之,鞭炮、对联出现在中国每一年的开头时日,称之为“春节”。

面对夕阳西下,屈原站在汨罗江畔长叹世俗,感叹国家种种衰败:“举世混浊兮我独清,众人皆醉兮我独醒。”他望着祖国大好河山的支离破碎,仰面长叹便纵然跳下江去,在百姓心中的忠臣为国家而死,感人肺腑。后来人们纷纷撑着小舟向汨罗江投去米团,希望江中的鱼儿别伤害屈原的肉体,让鱼儿们吃饱米团即可。在中国就将这日称为“端午节”来纪念屈原,他被我们世世代代中国人所传唱着,由此有了端午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月圆之夜,代表着团团圆圆,大家都相聚在皎洁的明月下举高酒杯,一同吃着月饼,同圆月一起享受其乐融融的幸福感。古代诗人们也曾在月圆之时举杯对月,吟诗作词,向月亮寄托情意,以此希望明月能够帮助自己传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听!举杯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没有娇艳的鲜花、震耳欲聋的掌声的舞台上各显风姿;没有红地毯,没有华丽的服饰,就这样永无休止地表演下去,永远不会落下帷幕。

民俗文化犹如偌大沙滩上的珍珠,怀着一颗爱的意念去捡拾这一颗颗珍贵而又美丽的宝藏吧,它会展现无穷美感令你心旷神怡。

民俗文化作文9

你到过深圳吗?你到过深圳就一定知道民俗文化村是深圳十大景点之一,今天我有幸到民俗文化村游览了一番。

走近民俗村,就看到一个大招牌“中国民俗文化村”七个大字一目了然地耸立在那里。

一进大门,看到了漫画阁,茶楼……各有乾坤,我们边走边欣赏着这仿古建筑,好像有回到了从前的小镇。正走着就听见好热闹的喧哗声,把我的目光吸引了过去,一看原来是一群人在玩抛绣球,那可不是真抛绣球,是一块得分板,一个球,一根绳子,组合成的绣球,只要轻轻地甩着绳子一松手,球就飞向对面得分板。看谁得分最多,我也参加了一份,我的运气可没有这么好,抛了八个球只有两个打中得分板。可算是“倒霉”的了。玩完抛绣球,在往前走一匹白色的马进入了我的视线,大家可能不知道,我可是一个“马迷”一看见马我就想遛一圈,无奈爸爸只好淘腰包了,我迫不及待地跨上马背,感觉可真好。可等我遛玩一圈回来就已吓个半死,真是后悔莫及。

我们边走边聊,看见了苗寨,布依寨……,还有乐器,草鞋,蓑衣等等,每一个寨子都有自己的特色,看得我眼花缭乱。最吸引我的还是“激流勇进”这个项目,我们穿上雨衣,座在象船一样的飘浮物,缓缓地向前开走了,一路上,看着两边的风景,看着一个又一个的动物模型,想象着动物模型是用来干嘛的?正想着,感觉有水喷到了我的脸上,这水从那来的?原来是从动物嘴里来的,真相大白。我们慢慢地漂着,有水帘,有浪花,我们都提心吊胆地向前漂着,还是防不胜防,喷了一身的水,他们用各式各样的法子来“整”我们。好不容易要上岸了,又被水枪射了两下。结果下来整一个“落汤鸡”的模样。

中国民俗文化村真是太好玩了,我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朋友,如果你有机会就自己来游览一番吧!

民俗文化作文10

中秋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在中秋这天,我们大家都习惯吃月饼。但是日本人与中国人在中秋节的时候吃月饼不同,日本人在赏月的时候吃江米团子,称为“月见团子”。

由于这个时期正值各种作物的收获季节,为了对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谢,日本人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虽然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废除了农历,改用阳历,但是现在日本各地仍保留着中秋赏月的习俗,一些寺院和神社在中秋节还要举办专门的赏月会。而越南的人喜欢随着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临近,商家之间展开的“月饼大战”、“玩具大战”,这么做使越南各地的节日气氛尤显浓烈。与中国的中秋节有所不同,越南的中秋节是儿童唱主角。市场上口味各异的各式月饼、千姿百态的.花灯、五颜六色的儿童玩具等节日食品、玩具应有尽有,孩子们的脸上溢满了对节日渴望。中秋节,首都河内的大小街道沿街摆卖月饼的店铺披红挂绿,上书“月饼”字样的大红灯笼高悬在店前的醒目位置,各种品牌的月饼摆满了货架。每年中秋节期间,越南各地都要举行花灯节,并对花灯的设计进行评比,优胜者将获得奖励。另外,越南的一些地方还在节日期间组织舞狮,常在农历八月十四、十五两晚进行。当地人过节时或全家围坐阳台上、院子里,或举家外出到野外,摆上月饼、水果及其他各式点心,边赏月、边品尝美味的月饼。那里的小孩子们则提着各种灯笼,成群结队地尽情嘻闹。随着近年来越南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千年中秋习俗也悄然发生了变化。许多年轻人在节日里或在家聚会、唱歌跳舞,或结伴外出游玩赏月,增进同伴之间的了解与情谊。因此,越南的中秋节除了传统的合家团圆之意外,正在增添新的内涵,逐渐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中秋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之一,不但是因为那天可以有圆圆的月亮看和可以吃到月饼,更重要的是中秋节是一个非常温馨的节日!

民俗文化作文11

中国民俗文化村坐落在广东省深圳市的郊外,它是全国五十六个民族风土人情的缩影。爸爸妈妈曾经带我去参观过,那时我虽然还小,但是民俗文化村的美景和各族的风土人情依然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中国民俗文化村大门内往左是一条食街,那里有着各民族的风味小吃和手工艺品。漫步在小街上,一阵阵浓郁的香味就会扑鼻而来,真使人想放开肚皮大吃一顿。右边是很大很大的广场,能容得下上千人。前面是石雕的十二生肖像,巍然屹立在广场上。广场上铺着像地毯一样的绿草。每当夜幕降临,各族人民就在广场上欢聚一堂,点起篝火,载歌载舞,直至天明。广场后面是个像碗扣在地上一样的蒙古包。

一看见蒙古包,我便迫不及待地冲进去,喝着蒙古叔叔端给我的奶茶,看着蒙古姐姐跳的草原舞蹈,我也感觉就像到了广阔的大草原一样。我快乐地拉起蒙古姐姐的手同她合影留念。蒙古包的左边是一座喇嘛宫,好多的喇嘛在这里传播着他们的文化。顺着喇嘛宫前的一条大路一直往前走,一路上可以看到高山族、土家族、布依族……还可以欣赏到各族的风景,有恐怖的牛头马面,有挂在高高树上的秋千,还有竹子做的阁楼以及其他不知是用什么草做的房子,人们的生活是那么俭朴原始。我们还欣赏到了奇异的山洞、美丽的桂林山水、高高的千手观音……看着看着,不知不觉已近傍晚,我被一阵美妙的音乐吸引过去,挤进人群。啊!好大一个喷泉!当它喷出水时会发出美妙的音乐声,漂亮极了。一会儿,一道彩虹横贯喷泉上空。

啊!美丽的彩虹姑娘也来到人间与我们共享人间美景了。民俗文化村的风土人情真是看不完,听不够,我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回到了家。一天的疲劳把我带进了梦乡,我在梦中又回到了蒙古包和那里的小朋友一起欢快地玩着、笑着……

民俗文化作文12

除夕之夜,热闹非凡,鞭炮争先恐后地响了起来,一束束火花窜上天空,轰地一声在天空中绽放,我越来越激动,可我激动的并不是可以拿到大红包,而是我可以吃到我们老家那儿过年常有的“福饺”。

福饺福饺,顾名思义,那便是有福气的饺子,这饺子可不是一般的饺子,它分为三种味道、三种外皮。加起来便是六六大顺。

首先,饺子的三种外皮十分特别,并且纯天然无色素,第一种是胡萝卜汁皮,是由今年新磨的小麦粉和新丰收的胡萝卜压榨成汁后又和的面皮。成品红通通的,寓意着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第二种是芹菜汁皮。它是由今年新磨的玉米粉和新丰收的芹菜压榨成汁后又和成的面皮。成品绿油油的,寓意着身体健康。第三种是艾草糯米皮,它由今年新磨的糯米粉和切得细细的艾草和成的面皮,又糯又软,寓意着新的一年里无病无灾,无忧无虑。

其次,饺子里面包着不同的食材三种味道,也分别寓意着不同的意思,比如第一种包的是蜜枣,寓意着新年天天甜甜蜜蜜;第二种包的是金色小鱼,寓意着年年有余;第三种甚至会包一元硬币在里面,寓意着新一年财源滚滚。这三种味道,三种面皮合在一起便是九种福饺,寓意着我们相处的日子地久天长,真是奇妙!

“终于端上来了!”

我心里一阵狂喜地叫着,迫不及待地将筷子伸向了那盘福饺,闭着眼睛选了一个,送入口中。一阵艾草的清香在我口中回荡,“咯噔!”我的牙齿咬到了一个坚硬的金属,我连忙吐出来,原来是一枚硬币!我的脑袋一转,心想:这一年,我肯定会无病无灾,无忧无虑,我们家会也会财源滚滚哟!

传统的民俗风情和美食真是有趣,我们要尽力保护它们,可不能在新世纪的海洋里没有了它们的身影……

民俗文化作文13

盼呀盼呀,终于盼到星期三!今天,学校组织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到锦绣中华和中国民俗文化村旅游。虽然,这两个地方我在两年前已参观过,但是,能和同学们再一次领略我国的大好河山,我心情还是很兴奋。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在嘹亮《歌唱祖国》歌声中,我们的队伍浩浩荡荡地来到了锦绣中华微缩景区。一走进景区,同学们立即被眼前壮丽的画面征服了,情不自禁发出“哗”“哗”的惊叹声。我们不约而同地拿出笔记本,做好准备开始我们“一步迈进历史,一天游遍中国”的旅程。

锦绣中华景区的景观一般按1:15的比例微缩复制而成,浓缩了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和全国各地的风光名胜,是一座反映中国历史、文化、古代建筑和民族风情的最丰富、最生动、最全面的实景缩微景区。一路上,我们游览了众多世界之最,包括:最大的宫殿——故宫、最大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等等,当然,还有我国许多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名塔、名寺、名楼。在锦绣中华里我真的领略到了中华五千年历史风云和祖国大江南北河山的锦绣。

大约过了一个小时,我们游到了民俗文化村。在这里,我了解到各民族的建筑风格、民族服饰,还欣赏了各民族的歌舞表演,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金戈王朝》了。《金戈王朝》通过影视特技等多种手段营造出壮观的历史战争场面:骑马对战,令人惊心动魄;草原广阔,气势澎湃……同学们都在议论,太厉害了!

“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宽广美丽的土地,是我们亲爱的家乡……”不知什么时候,《歌唱祖国》的歌声仿佛又从耳边响起,不知不觉,我们一天的旅程快将结束了,这真是愉快的一天,同学们又在议论开了:我们的祖国真是地大物博呀,我们长大后一定要将我们祖国建设得更美丽……

民俗文化作文14

早上吃完饭,我们排着队伍,走到操场,等了几分钟后,大家开始出发了,我们兴奋极了,坐上公交车,像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鸟,大约过了20多分钟,快到了!因为我们看到在密密麻麻的松柏掩映下,一个写着“民俗文化园”的明清风格的门楼,还有山上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樱花,火红的杜娟花……。薛老师和何老师带领我们向前走,来到了金鱼湖。

湖里鱼儿很多,不时在水面上翻出一串串欢快的水花。湖中有几只黑白相间的野鸭子在悠闲地游着,还有一个岛,大约有60平方米,湖边的柳树将细长嫩绿的枝条半伸在水中,好像在跟鱼儿嬉戏,时而有不知名的鸟儿,一群群飞到小鸟上歇息,那鸣声清脆响亮。几只翠鸟飞到2米多高的茶树上,钻入一朵朵小碗大的粉红色的茶花丛中,亮绿的羽毛时隐时现,像牙牙学语的婴孩,兴奋地学唱着童真的儿歌,看得人如醉如痴。

我们绕了金鱼湖一大圈,然后就去寻找野餐的地方了。我们顺着坡走上去,再向北转就到了。在湖边有一大幢古色古香的楼房,楼房前面有一块长方形的大石坝广场。遇到节日,这个广场就会表演精彩的民俗文化节目。老师喊我们把东西放下,坐下来吃东西、喝水。阳光温柔、清风习习、群山环抱、空气清新,真是一块宝地。我们没有一丝疲倦,兴奋地东张西望。几只蝴蝶沿着湖边浓密深绿的水草野花丛,悄悄地飞过来,在我们的头上和眼前不远处,翩翩起舞。他们好像在逗我们,意思是“来追我呀!”我们稍一挨近,他们就不慌不忙、洋洋得意地向湖岸飞走了。看到我们心痒难耐,又爱又恨。过了一会儿,趁我们不注意,他们又无声无息地过来了。就这样反复了多次,我们只好故作高傲,不再理他们。歇了一会儿,我们开始表演节目,又玩了游戏,不知不觉中,夕阳西下,我们只好恋恋不舍地收拾东西回校了。

我觉得今天可真好玩,要是下一次的春游还这么有趣,可真好。

民俗文化作文15

盼望已久的星期五,春游日终于到了,雀跃的心情难以平复,由于早早的来到学校,以致于在教室里坐立不安,终于开始排队上车了。心里美美的……

心情大好的我们,开始找寻自己理想的座位,因为不用像在学校那么严肃,王老师还亲切的给大家取了外号,”大胖“詹梓颢,”二胖“吴宇智,”三胖“就是我了,”四胖“严雨珊,大家亲切的围着王老师叽叽喳喳,把平时不敢说的,都大胆的和王老师聊了。一会儿功夫,就来到了目的地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

各式各样的建筑,和56个民族不同风格的打扮,以及各具特色的表演,让我深深的震撼,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宏伟的布达拉宫,给人神秘,严肃的感觉,万里长城,万里长,凝聚了古人的智慧与心血,最美的紫禁城故宫红墙绿瓦,里面还有宫女禁军把守,感觉自己就像要穿越了,呵呵….来到蒙古族的蒙古包前,感觉很亲切,听妈妈说,我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都到过蒙古的乌兰巴托呢,妈妈还给我取了个叫“齐齐格”的小名,蒙语就是小公主的意思。维吾尔族的姐姐们穿着艳丽的纱裙,带着八角帽,真的很美丽。尤其是在葡萄树下跳舞的时候,围观的游客很多。我一次比一次激动。

不过我还是有个很想了解的向往地—–陕北窑洞,听说当年毛爷爷在延安就是住的这样的地方。很遗憾,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能匆匆的瞥了一眼那个地方,随着回校的队伍,依依不舍的离开这里。

各族人民的智慧,需要学习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学校组织这个游学结合的活动,实在太有意思了。

第二篇:民俗文化优秀手抄报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正是中华民族文化魅力的地方。下面小编带来的是民俗文化优秀手抄报,希望对你有帮助。

民俗文化优秀手抄报1

民俗文化优秀手抄报2

民俗文化优秀手抄报3

我的家乡在赣县,它位于江西省五大河流之一——赣江河畔。有着许多民俗文化,而其中,美食,最具有代表性。

黄元米果算是美食中的极品了,它的制作有的地区还保留着传统的做法——制作黄元米果要先用黄元柴灰加开水过滤成灰水,冷却后浸米一夜。次日用甑蒸熟成饭,再将饭拌灰水,然后将这一大团的黄糯米放在一个类似于碗状的石器中。由几个人用木槌轮流敲打,完成上面的工作后,再用一根细绳来分解成一块一块金灿灿的黄元米果,再把这些米果放进一罐灰水中,可以保存三四个月,可随时取出来吃。那味道,简直是回味无穷啊!每当过年时有客人来了,总会送几块美味的黄元米果作为礼物。

还有一种美食——米粉鱼,是我们赣南的特产。那味道,简直是一流的,绝对让品尝者赞不绝口。米粉鱼的做法也是简单的。先将用米粉拌好的鱼块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粉干上,再将它们放进一个蒸笼即可。待蒸好以后,一笼香喷喷的米粉鱼便出炉了。不论是粉干还是粉干上的鱼块,都是十分美味的。

这就是我家乡比较典型的民俗文化——美食的一小部分。我们赣县虽是一个小城市,但我爱这里,爱这里的民俗文化,从而胜过其他的大城市。这就是我家乡的民俗文化了。

第三篇:民俗文化

山西文化与内蒙古文化中不同的展演

十年腾飞看深圳,百年发展看上海,千年古都看西安,五千年文化看山西,民族风情请看内蒙古。

(一)民间文化:

晋商文化。天下最富是山西,当然这是百年前的事情了,百年前的天下最富的山西,随着国之殇而落幕。但是晋商文化确成为山西的宝贵财富,也融进了现代山西人的血液里。

再次,为佛文化。

山西是个很讲佛性的省,这跟著名的佛教名山之首,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有很大的关系,对于信仰,我不好说什么,但是在当今物欲横流,信仰缺失的社会里,心存佛性,也算善莫大焉。

BM201310243866

品中国味道 诉民大情怀

第四篇:民俗文化

县域文化

社火

(一)社火

(二)灯阵 宝卷

老调 土门戏 山歌 曲艺

剌绣 剪纸

社火

(一)春节闹社火,是我国民间流传较为广泛的一种文化活动。每当新岁复始、春风沐浴大地之时,满脸堆笑的庄户人精心装扮的社火队,便伴随着欢快的锣鼓声和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出现在四街八巷,观者如潮,热闹非凡,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而又祥和的节日气氛。

闹社火的风俗,由来已久。上可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远古时代,那时,“社”与“火”都是保佑人们安康幸福,主宰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神。古人类在祭神活动中,集体化妆、祈祷、祭拜,然后燃放烟火,挥舞利剑,驱散妖魔,那便是社火最原始的一种形式。到了宋代,社火已在许多地方流传开来,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中说,宋代北方有街坊杂耍演出,称为“社伙”,后来改为社火。演变到今日,社火已成为过年时必不可少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在古浪,几乎各地都有村民自发组建的“元宵会”,专门负责社火活动。每年正月十二正式演出,正月十五元宵节达到高潮。其地方特色之明显,群众参与兴趣之浓厚,非其它娱乐活动所能相比。

流行于古浪的社火形式,主要有高跷、芯子、秧歌、腰鼓、舞龙、舞狮等,因其形式独特、阵容庞大、装扮古朴典雅而倍受广大群众喜爱。走在社火队最前面的,通常为锣鼓队,他们充当整个社火队的“领舞”,掌握社火行走的方向和快慢。两人抬一大鼓,1人司鼓,6—8人紧随其后打击腰鼓,另外3人各持钹、锣、铰子,锣鼓齐鸣,声震霄汉,气氛威严。锣鼓队中间,最显眼的当属秧歌手,他手中高旋一柄大伞,伴随着锣鼓紧密的鼓点节奏,不断引颈高唱一些具体生动,诙谐有趣,妙语连珠的秧歌,惹得围观者笑声如潮。秧歌歌词大都是恭贺新春、歌颂政策、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福寿安康的一些话语。秧歌一般由四句组成,两句为一节,相互押韵。唱完第一句,锣鼓轰然齐鸣,又嘎然而止,紧接着唱第二句,节与节中间稍停顿片刻,由锣鼓奏鸣(俗称砸家伙),然后一口气唱完第二节。鼓乐与歌声之间巧妙配合,形成波澜壮阔、声震霄汉的气势,为整个社火队增添了不少氛围。秧歌一般随编随唱,因地因人而异,如社火队到政府机关拜年, 秧歌手即唱: “你教我唱(来),我就给你唱,唱的是英明的党中央。一号文件暖人的心(呀),农民脸上就笑盈盈”,唱完一首秧歌,锣鼓队便急忙往前涌动。秧歌手忽然看到前面有人燃放鞭炮,喜迎社火,便停下脚步,即兴为他编唱了一首:“张老三(吗)你真大(的)方,点的鞭炮就丈二长。我怎么知道是丈二长,斗大的元宝就往屋里淌”等等。兴之所至,秧歌手也不时调侃一下挤得水泄不通的大姑娘、小媳妇:“正月十五(就)雪打灯,大人娃娃(嘛)游百病。大姑娘游得乐开了花,小伙儿夜里把床尿下”,惹得人们前俯后仰,捧腹大笑,那些姑娘媳妇们早已羞得满脸通红,溜得不见了踪影……

土门高跷社火

麻婆闹春

锣鼓队之后紧跟着“春官”老爷的仪仗队,他们手持五色彩旗和写着“回避,肃静”、“普天同庆”、“国泰民安”字样的招牌,走得非常端庄自然。“春官”老爷则头戴乌纱,身穿蟒袍,手持羽扇,前后左右由装束精干的道锣、探马、报子、门子、差役前呼后拥,显得仪态万方,威风凛凛,神情自得。“春官”是整个社火队的带头人,他代表着“春神”行驶司春的职权,在社火队中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按照当地习俗,春官行进过程中,文官见了要落轿,武官见了要下马。当然,春官必须由当地德高望众者方可担任,社火队每天出发前,必先到春官家请老爷,下午歇身子前,先必须将春官送到家,谓“送老爷”,可见春官有多么尊贵!

春官老爷之后才是整个社火队的核心和主体——“身子”。这些“身子”依照某一出戏的部分或全部角色进行化妆和穿戴,如《黄河阵》、《白蛇传》、《西游记》、《封神演义》、《回荆州》、《火焰驹》等,也有的社火身子是乱劈柴,将几个折子戏里的人物共同串起来,古浪将闹社火叫“出身子”。那么社火中为啥将这些角色叫“身子”呢?这里面还有一段不同寻常的来历:春秋战国时代,楚庄王外出打猎,返回途中,突遭敌军包围。为了安全突围,有臣子向他献了一计:以活享一品棒禄,死封庙祭灯官为筹码,雇请了一个与楚庄王面貌相似的放羊人作替身。羊倌穿王服,戴王冠,骑高头大马,前有探马报信,武士开道,后有男女歌舞班子随行,全似楚庄王銮驾在朦胧夜色中行走。楚庄王则扮作哑巴,脸上抹黑,翻穿放羊人的皮袄,旁边有武士暗中保护,混在逃难的百姓之中安全脱身。而替身则被敌人当成楚庄王,一路追杀。替身仓慌逃命,钻进了一家马棚里,爬在槽头上不敢动,纱帽也戴歪了。恰巧这家的主人来贴春联,误将“槽头兴旺”贴在纱帽上。后来,楚庄王当了七雄之霸,为纪念这段经历,每逢春节便组织大家装扮耍闹,形成今天的社火“身子”。

古浪最出名的社火当属土门的高跷社火和芯子社火,社火身子踩在高跷上,排成一队,气势威武壮观。那些手持兵刃的天兵天将,怀抱赛虎犬的二郎杨戬,火眼金睛的孙悟空,憨态可掬的猪八戒、俊俏飘逸的天仙女……凌空行走在人头之上,令观者心悬三尺,眼花缭乱。芯子社火则由一辆接一辆的彩车组成,彩车里面是钢筋焊制的铁芯子,社火身子被高高固定在上面,形成各种造型,人称芯子社火。按照当地的乡俗,两队社火如果迎了头,必定会产生空前绝后的热闹景象,两队鼓乐顿时喧天奏鸣,两班人马群情勃发,社火身子或扬袖蹦跳嬉戏,或挥舞兵刃相互“交锋”,形成社火表演的高潮。

舞龙表演

东洋车子

其他地方的社火,多为“跑社火”,以舞龙、舞狮、腰鼓、秧歌、蜡花、东洋车子、旱船、大头和尚为主。蜡花姐儿身着彩色女腰裙,在丑公婆的带领下,紧随鼓乐节奏,脚下踏着“十”字步,手中舞弄着彩扇或彩带,边走便唱民歌小调,活泼有趣,婀娜多姿。有时丑公丑婆还手拿扇子边扭边说唱,像说快板似的,社火中称为“打交儿“;腰鼓队则头戴英雄巾,身着紧身镶边衣,灯笼裤,步伐俊健,鼓声时而舒缓,时而紧密,铿锵有力,气势磅礴;舞龙队各个头上扎着白毛巾,身着黄色镶边衣,在手举“明珠”的领舞指引下,将一条彩龙舞弄的忽起忽伏,左右盘旋,上下翻腾,形象逼真、活灵活现;舞狮者不断展示自己的“拳脚”功夫,与满身系着铃铛的狮子相互挑逗,打斗嬉戏;大头和尚则手持降魔木,憨态可爱地表演各种姿态的舞蹈……最能活跃全局的人物,还要数翻穿皮袄,脸上抹黑,手持油污鸡毛的膏药匠。他们滑稽幽默,诙谐有趣,边走边扭,随时随地制止乱闯乱挤的观众,起到维持秩序的作用。膏药匠是古代医生的代称,出现在社火中,代表着万药之灵,又名“八面风”,具有驱散瘟疫,促进健康的良好祝愿。谁家的小孩若有幸被膏药匠涂抹了膏药,据说能驱除毛病,健康乖爽…… 过了元宵节,社火队还要挨门挨户“串门”,也有的地方在初十前进行。每至一家,主人必要早早候在门外迎接,燃放鞭炮,敬烟敬酒,送上瓜子糖果之类。春官老爷进到堂前,焚香化纸,祝福他们一家五谷丰登、健康平安。社火队敲锣打鼓,绕院数圈,秧歌手合着锣鼓唱几首吉祥的秧歌,然后再转到下一家。等社火串完门,举行卸“身子“仪式后,一年一度的社火表演才算正式结束。

社火

(二)古浪社火遍及城乡,且村里都组织有“元宵会”,专管闹社火事务。旧时,每年从正月初六到二十日为闹社火时间,各村又依具体情况,或七八天,或十多天不等。社火队奉庄王爷为祖师,开闹叫“出身子”,要全体敬拜庄王;闹毕,谓“卸身子”,亦要全体谢庄王。

社火队中最尊贵的是春官老爷,由合村公举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清代,一般穿蟒袍,戴纱帽,戴假胡子,手摇羽扇,倒骑着驴马)。春官两侧各有一位陪官(有的地方也叫灯官老爷),穿戴袍褂,戴胡子,摇扇。春官前面是仪仗队,排列着若干旗手和打牌手,牌上写“普天同庆”、“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和“回?quot;、”肃静“等。仪仗队前南是两个门子,装束十分精干,身缀许多小铃铛,手执拂尘前呼后应。仪仗队后面是鼓乐队,其后才是社火队。到了民国以后,春官一般穿绸缎袍褂,戴礼帽,手摇羽扇,骑着马驴(也有步行的)。陪官亦穿戴袍褂礼帽,仪仗、回避之类多已减去。社火队各地不一,有的是高跷,有的是地奔;装扮内容也各异,有的是一出戏的全部人物,如《黄河阵》、《白蛇传》、《西游记》、《回荆州》等;有的是”乱劈柴“,把几上折子戏的主要人物串起来。不论哪种形式,都伴有鼓子手、”腊花姐儿“、”东洋车子“、竹马子、”妖婆子“、”瓜娃子“、棒槌娃、张公背张婆、大头和尚戏柳翠、旱船、狮子、龙、火流星等。”姐儿“多以男扮女。行走时,随着鼓乐节奏,扭摆起舞;到了家庭院落,则玩耍各种套路,并随民歌小调的唱和,翩翩起舞,叫”玩坐场“,这是社火队中最精彩热闹的场面。维持秩序的是滑稽导角”膏药匠“,抹黑脸,翻穿皮袄,头戴破草帽,身背串起来的小铜铃,一手拿牛角,内盛污油锅煤,一手拿鸡毛沾着油污,吆吆喝喝。他一声”膏药-“,人们便自觉让开,否则就会被鸡毛油污涂在脸上。

社火队每天早上出发前要到春官家”请老爷“,下午歇装前要把春官送回家,叫”送老爷“,天天如此。社火开始第一天,要到村上各寺庙庵观、峨博、泉头、井口以及数百年老树前上香、磕头,以祈神灵保佑。第二天起,挨家串户”上香“。每至一家,主人要燃放鞭炮,磕头相迎,春官进堂屋焚香化纸跪拜,祝福全家生财发福,五谷丰登,四季平安。社火队绕院数周,领唱秧歌的和着锣鼓几支预祝吉祥如意的秧歌,而后”腊花姐儿“等舞蹈歌唱,或玩坐场及其他套路。主人以烟、酒、糖、茶、肉菜等招待。一般活动并为停顿,食物塞在角色手里或者口里,并向龙口和狮子口里各献进几个馍头,挂上一匹彩红,递上一个红包(内装小钱,数量不等),叫”顺心“。而后离去另闹一家。

社火的道具和化妆

老爷:手拿芭蕉扇,头戴大礼帽,身穿长袍,戴髯口,老爷前面有两个人饰抱子。

抱子:手拿佛尘。

老爷后面的左排有头场子:头戴公子巾,身穿粉红袍,手拿扇子,也戴髯口。右排有二场子:穿紫红长袄,左手拿小竹蓝,右手拿小笤帚。头场子后面跟鼓子手若干名:每位背小鼓一个,头戴毡帽别纸花,身穿黄色衣裳。二场后面跟腊花子若干名:头带假发别纸花,身穿大巾妇女衣裳,穿裙子,手拿小锣或纸扇。再后面跟毛女子:头戴假发别纸花,手提红绿绸子。

鼓子手后面跟棒锤娃:头戴着别纸花的毡帽,手拿两根木制棒锤。最后面跟姜太公;头戴凉帽,手提鱼杆,戴髯口,身穿黄袍。中间还有头戴破草帽别纸花,身反穿皮袄,手提油瓶子的”寡娃子“,来回跑动维持秩序。

还有狮子、龙、旱船、”寡娃子拉驴“、”光棍“、”麻婆娘"等。

必要的道具:大鼓、钹、锣、唢呐等。

社火传说 很久以前,有一个皇帝叫苗庄王,他在琐阳城里过着安闲的生活。可是,有一天,敌人的千军万马包围了琐阳城,苗庄王并不着急。他慢慢的招集部队,商议对策。只见,敌人离城有二十里,安营打寨,营挨营,旗连旗。最前面有一个高士,骑着一匹骏马,后面有一字长蛇旗,二龙出水旗,三才混元旗,四门兜底旗,五处五方旗,六丁甲旗,七星北斗旗,八卦连环旗,九宫遮阳旗,十面埋伏旗……那场面真是旗幡招展,号带飘扬。

灯阵

元宵节举办“黄河灯会”,逛“黄河灯阵”,是生活在黄河两岸人民的古老传统年俗。这一风习,在我县黄羊川、土门等地较为盛行。当一轮明月款款升起时,365盏灯组成的绵延一里多长的灯阵便大放光明,与溶溶月光交相辉映;观灯、逛灯的人如潮涌动,锣鼓声、唢呐声此起彼伏;整个灯场一片欢腾,仿佛天上人间都沉浸在这喜庆而光明的气氛中了。

关于“黄河灯会”的起源已无从考究,但其美好传说在各地或同或异广泛流传。相传,很早很早以前,有一年旱魃作怪,天气持续干旱不见滴雨,泉水干涸了,庄稼枯焦了,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非常凄惶。有一位镇关大将。名叫李黑虎,看到这一情景,心里十分难受。为了拯救苦难的百姓,他翻山越岭,历经千难万险,找到了旱魃,凭着一腔正气和高超的武艺与旱魃进行了殊死搏斗,终于战胜了旱魃。然而,他的这一义举却触犯了天条,玉皇大帝非常生气,旨令姜子牙率365位正神,设下了“九曲黄河阵”,要斩灭李黑虎,黑虎有一个小妹,聪明伶俐,智勇双全,她为搭救哥哥的性命,穿阵斩将与姜子牙较量了七七四十九天,恰好在正月十五这天,破了阵,败了姜子牙,并把这险恶的“九曲黄河阵”也化作了浩浩荡荡的天河——这就是今天的黄河。自此以后,人们每年元宵节要以灯为神摆阵逛灯来纪念这对仗义的兄妹。

另一传说出自《封神演义》。赵公明的三个妹妹,即氏“三霄娘娘”,为报姜子牙杀兄之仇。摆下九曲黄河阵,要擒杀姜子牙。但姜子牙巧妙地走出了黄河阵,战胜了三霄娘娘。因此.在后来出现的“黄河灯阵”中,人们认为能走出黄河阵,便可逢凶化吉。

随着历史的演变,灯会不断地赋予了新的思想,新的内容。如今的灯会,人们应用现代科技成果,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融合,除尽情寄托自己追求光明、善良、幸福、吉祥的美好愿望外,还用一盏灯代表一天,365盏灯代表一年,象征和预示国泰民安、民阜年丰、天天光明的盛世景象。

宝卷

宝卷源自敦煌变文。它集文学、音乐于一体,是一种流传久远的古老说唱艺术。念卷在古浪广泛流传,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古老传统的文化活动。

在冬闲的长夜里,尤其在过年的日子里,左邻右舍、当家户族的男女老幼相聚在热炕头或火炉边,众星捧月般围坐在“念卷人”周围,倾听宝卷。“念卷人”往往嗓音很好,善于歌唱。如果条件允许,旁边还有二胡三弦伴奏。整个过程时念时唱,每唱至末句,在场众人要合唱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之类的唱词,称之为“喝佛”,气氛很是和谐。

卷本中吟唱曲调较多,有哭五更、降香调、过江调等数十种。通俗的说法,有“五音调”、“七音调”、“九音调”、“十一音调”等按唱词每句字数区别的音调。流传的卷本主要有《四姐卷》、《对指卷》、《红罗卷》、《紫荆卷》、《康熙爷私访山东》、《红灯卷》、《包公三下阴曹》、《白马卷》、《鹦哥卷》、《救劫卷》、《牧羊卷》、《白玉楼挂画》等四五十部。

“八一”厂演艺人员采访土门念卷风俗

念卷是一种富有教育性和娱乐性的寓教于乐的活动。所有卷本中,都贯穿了被传统道德所推崇的忠、孝、节、义,所有卷本的主人公都是心地善良、忠贞不渝的正面人物,他们往往要经受诸多非人的苦难,直至最后,苦尽甜来,善得善报。这种故事勉励人们忍辱负重,积德行善,尽忠尽孝,让人相信因果报应,对生活充满希望和憧憬。

当然,作为一种旧文化的遗传,“卷”不可避免地带有落后性,其中宣扬封建迷信、维护男尊女卑即是糟粕。

念卷有好多讲究。念卷前,念卷人要洗手、上香,是十分恭敬的。人们称卷本为“宝卷”。倘向人家借卷本,不能说“借”,否则人家不答应,要说“请宝卷”才行。卷本不能随便乱扔,一般都用一块红布包起来,保存得很好。过去,读过书的人要抄卷,每次动笔前都要洗手、上香,恭敬其事。尤其老人们,把卷本看得很神圣。

念卷作为一种旧时代的文化活动,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的精神食粮,尤其通过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念熏陶感染了一代代人的情操品质,对社会的安定和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现在,现代文明在农村中迅速普及,念卷这种活动不多见了,但这种独特风俗还在保留着。

老调

古浪地处边远僻地,在旧时代,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人们的文化生活较少受外界影响。但古浪人民性格开朗,热爱艺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地方艺术,老调音乐就是其中之一。所谓“老调音乐”,就是古浪民间艺人借以表现本地特有的戏曲内容的一种流传久远的独特的音乐形式,它有固定的曲牌,固定的旋律。古浪老调音乐以半自创半借鉴的形式出现,估计源于明代。老调音乐在数百年的发展中,创作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剧目,一些音乐形式在长期传唱中固定下来,成为具有独特地方色彩的老调音乐曲牌。

古浪流传的老调剧较多,常见的有《赐福》、《百宝箱》、《下四川》、《阴功传》、《投朋交友》、《两亲家》、《彦贵卖水》等,流传地域主要在大靖、土门一带,剧中运用的曲牌主要有“月头调”、“慢诉”、“紧诉”、“西京”、“东京”、“京板”、“五更调”、“冈调”、“长城调”、“琵琶调”、“老龙哭海调”、“苦诉调”、“银纽丝调”、“月尾调”、“过江调”等。老调曲牌在具体剧目的运用中,由多种曲牌连缀而成,其中“月头调”(又叫上月调)起头较多。一剧中十几个到二、三十个曲牌不等,曲牌可以前后重用。

老调音乐在旋律上与现代眉户有相似之处,但它更质朴,更古奥,更具乡韵土味。在表现方面,尤其长于叙述悲酸凄婉的磨难故事。其音调高亢、昂扬,旋律曲折回还,乐句长短相间,节奏快慢相应,风格粗犷而不失细腻,格调通俗而不失幽雅。古浪老调与眉户存在一种亲缘关系,但究竟是源渊关系,还是变种关系,抑或是支系旁系,尚待深入考证。古浪老调的伴奏比较简单,也许为了适应农村的简易条件,一般由干鼓、响铃、三弦、二胡、板胡组成,演唱者往往也是乐师,操一种乐器。在表演上,无角色演员,实际是一种演唱叙述。农闲时节,艺人们凑在一起(一般一个村就可组班,小村庄则与邻村凑班),夏日傍树荫,冬日围炕头,在村中男女老幼的环围中一折一本地用音乐和歌声讲述那些扬善疾恶的传统故事。一般场合,开场都要先来一段《赐福》,也叫《大赐福》,分唱八洞神仙,祈仙赐福之意。之后,才演唱其它剧目。剧中故事都富有强烈的正义感,正面人物具有高尚品德,也就是说,剧目内容十分健康,偶有鬼神故事,也喻含正义,也不能完全以迷信斥之。无疑,这种表演,既具娱乐性,又具教育性,寓教于乐,教在乐中,为群众喜闻乐道。

老调剧目的故事,有些取材于传统戏剧和古代小说,如《百宝箱》 就取材于“三言小说”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故事强烈谴责那种见利忘义的丑恶行径,同时,也反映出旧时代妇女的低下地位。《彦贵卖水》则取材于秦腔剧《李彦贵卖水》。也有一些是贴近农村生活的剧目,如《两亲家》,表现两亲家之间时好时恼的喜剧生活,告诫人们要多讲道理。老调剧目的歌词也很优美,文学性很强,如《阴功传》中商人冯老儿观察流浪女一段就不错:“头上的青丝如同墨染,两绺绺眉毛赛过弓弯,灯笼的个鼻子长得端了又端,粉白的脸蛋长得真正好看,两耳坠腮挂了银耳环,身穿石榴裙红得那么好看,八福罗裙扫脚面,裙下面露出个小小金莲。” 这段描写,重彩浓墨,绘声绘色,而且韵味和谐。于此,可以看出古浪老调音乐戏剧的优雅高尚了。

在现代文明冲击下,老调音乐日渐衰微,后继乏人,所存艺人寥寥无几了。幸《甘肃省戏曲音乐集成·武威分卷》设立了“古浪老调音乐”专目,使这一古老艺术的主要内容可得保存,也是爱好民间文艺的人们的一件欣慰事。

土门戏

来源:县志办 作者:杨先

土门的戏是有来由的。

有一年,据说土门来了位过路的风水先生,在城东一处茶馆里喝茶歇脚时,听到几位老人在谈喧土门的富庶,不由地叹了口气,自言自语道:“好地方固然是个好地方,只可惜七星楼倒了,马石河干了,笔架山挖了,成了个空架子了……”说完,就起身离去。那几位老人听得摸不着头脑,想想他的话里暗含玄机,便跟在他后面,想问个究竟。那风水先生见了,回过头来说:“别跟了,快唱戏去吧!”……

于是,土门的人就唱戏,而且终年不断。这儿的人们不仅有唱秦腔、唱眉户的,还演木偶戏和皮影戏。秦腔在陕山会馆,眉户在大庙,两个戏班各自粉墨登场,演绎着人间的悲欢离合。尤其是逢年过节、婚寿喜事,大户人家要献戏,方寸之地竟有六、七个戏台,台台都唱,相互竞技,谁的观众少了谁丢人,谁的看客多了谁耍人。如此一来,暗地里较上劲儿,学艺时就不得含糊,唱念做打得样样精通,每个戏班的水平都在竞争中得以提高。更多时候,则是爱好者三五成群,聚在村头树下自弹自唱,唱腔有板有眼,一点也不含糊,颇像行家里手,引来村里人及过往行人的啧啧赞叹。

其实,这儿的人爱戏、唱戏是有历史根源的。土门在明朝时叫哨马营,居民稀少。后来,从陕西西安府富平县土门移民迁入,这些先期移民带来先进的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移民成为当地的主流,其乡音不改,文化之根又在陕西秦地,因此土门人爱戏、唱戏就不奇怪了。

当然,土门的戏能在一年四季里有人听、有人唱,离不开当地繁荣的经济。土门地势广阔平坦,土质肥沃,极适合发展农业生产。而土门地处“丝绸之路”北路要道,交通便利,山西、陕西的商人纷至沓来,坐商、行商和小摊贩遍及城乡,“土邑商务甲全县”。在这种情况之下,市民队伍的扩大,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就有了文化娱乐的需求,戏班的兴起便在情理之中。

当然,土门也出过不少有名的艺人,如晏

三、郭扁嘴、赵

七、郭旦儿等。晏三演秦腔《火焰驹》最有名气,可惜在**期间,一次在武威城隍庙唱戏,不料日本飞机来袭,遭遇不幸。郭旦儿(郭聚堂)为凉州“半台戏”班的创始人,演小旦最驰名,每当他挂牌,戏票就一售而空,每当他出台表演,全场就拍手喝彩。据说一家媳妇,看了他演的《柜中缘》,回家做饭时,婆婆吩咐打鸡蛋吃,可她仍然陷于剧情中,问:“妈,打几个郭旦儿?”……

“闻弦歌之声,呀,不知何处大班长;见羽毛之美,哟,才是本地丑大王!”这是集仙观上的一副对联。集仙观有一座四面出角带彩的戏台,台下前面有看戏广场。土门的戏台多是如此,上面的两层是敬神敬佛的场所,下面一层则是戏台。人们信仰与看戏两不误。而神与佛呢,则在人间的丝竹鼓吹中大隐清修,顺便真真切切感受人世的喜怒哀乐,以便更好地赐福人间。

山歌

古浪的山歌也叫“少年”,是一种野外唱的歌。在山上放牧牛羊,或田间劳动时,古浪人都爱唱山歌。山歌一般四句一首,每句七至十字不等,山歌按古浪方言的韵部押韵,韵律比普通话的一一八韵宽得多。也就是有许多在普通话里不能押韵的字,在古浪话里是押韵的。山歌的内容丰富多彩。歌唱爱情、歌唱生活、反抗压迫、渴望自由、向往美好生活、痛斥旧社会、传唱历史事件、赞颂历史人物、歌颂美好事物、揭露社会丑恶等内容无所不有。

曲艺

古浪曲艺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的小戏、小曲、贤孝等,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古浪大地的民间生活,下面仅举几个例子来谈谈。

小戏是古浪民间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说它小是因为它角色少,仅二三个角色,情节简单,篇幅短小。说它是戏,因为它和戏剧一样有生、旦、净、丑等角色,有台词、道白、科介。又有戏剧性情节。小戏不设舞台,道具简单,可就地随便演出。没有专门的演员;没有底本。因为口头流传,台词各地稍有不同,常有演出者的个人加工润色。古浪流传的小戏约有二、三十种如:《张连卖布》,《花亭会》,《刘海打柴》,《闹书房》,《小姑贤》,《刘全进瓜》等等,小戏大多在正月里闹社伙期间演唱。也在庙会上演唱。

古浪流行的小曲非常多,有“十八杂腔”之说。但实际上十八只是个概数,古浪小曲不下百十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唱起来也很随便。可用三弦、二胡伴奏,也可不用伴奏。小曲在闹社伙玩作场时可以唱;在社伙队伍行进中也可一边扭动,一边唱:在作农活时也可边唱边做;走路也可边走边唱。古浪小曲有本地自古传下来的,也有从外地传进来的,和小戏一样,唱词在各地稍不有同,但调子大约还是统一的。小曲可以说是古浪最丰富、最普及的民间文学形式。

贤孝是从武威传入古浪的,是整个武威地区的一种民间文艺。之所以称为贤孝是因为它主要宣传贤良忠孝,扬善惩恶。贤孝或作“弦消”这是因它常在人闲暇时用来消闲娱乐,而又必须用三弦伴唱。它类似外省的大鼓,弹词之类的文艺形式。贤孝一般都是长篇巨制,有些篇目需好几天的时间才能唱完。一些古代小说历史故事往往被改编成贤孝来唱。如《薛仁贵征东》,《罗通扫北》,《双鞭记》,《说唐》,《兰桥会》,《薛刚反唐》等等,都由前人留下的书籍作蓝本,但它们改成贤孝时却大都无底本了,变成了口头文学。贤孝多由盲人说唱,人们把专唱贤孝的盲艺人称“瞎弦”。曲艺往往是师徒相承,口头传授。也有一些曲艺爱好者并不是盲人的也唱贤孝,但属个别现象。贤孝更多的是一些地方民间文学作品如:《打宁夏》,《打西北》,《中卫》,《度荒年》,《十劝世上人》,《十劝干部们》等等。地方性的贤孝一般篇幅较短,富有地方特色。

贤孝是韵文,是按照武威方言的韵部押韵的,即使古浪人唱也要按武威的韵部,最明显的如“|dn”和“ang”通押,古浪用天古音系的韵部,其它前后鼻音通押,而“an’’和“ang’’是不通押的。但唱贤孝就得用武威腔也能押了。

刺绣

刺绣,是古浪民间流传已久的传统工艺,自古就有“十岁学针线,十三进绣房”的古训,作女儿的从小跟随母亲学习针线,学不好一手过硬的刺绣手艺,到了婆婆家必然会遭到叱责。刺绣在清代至20世纪中叶较为盛行,姑娘出嫁前首先要坐绣房,集中时间准备自己的陪嫁品,那些陪嫁品中必须有自己精心制作的绣花鞋、绣花枕头、绣花笘单、绣花鞋垫以及绣花披肩等,出嫁后的第二天,将这些嫁妆摆于院内的八仙桌上,首先供宾客观看欣赏,以显示姑娘的刺绣技艺和针线水平,然后等磕完头,将这些刺绣品端给自己未来的公公婆婆和长辈。因而,刺绣技术是妇女的必修课,自古至今代代相传、针刺不辍。

古浪民间刺绣品具有构图简练朴实、色彩丰富、针法多变的特点,既鲜艳华丽,又素雅大方,从一幅简单的刺绣品中,一眼就能看出古浪人民民风纯朴、敦厚豪放的特点。刺绣内容非常广泛,大多取材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花草树木、鸟雀蜂蝶、山川河流、日月星辰,还有那些从没见过的凶猛野兽,如虎、豹、狮子等,以及象征着美好愿望的吉祥文字符号,如双喜、福、禄、寿、幸福美满、吉祥如意等等字样,根据刺绣品的大小,将各种图案和文字相互穿插,巧妙组合,最终形成一幅幅精美的作品。那些心灵手巧、别出心裁的俊俏女子,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绣制出一些寓意深刻的作品,如百寿图、二十四孝、八仙过海、红楼梦人物、关公、孙悟空等。

刺绣作品

刺绣用的工具极为简单,主要为七彩花线、绣花针、绣花圈等,静坐闺房的淑女们,一听到门外响起货郎担拨浪鼓的响声,便纷纷跑出家门,反复挑选一些自己需用的材料。到了后来,姑娘们自行将注射用的针头,“开发”为刺绣工具,刺绣品也有先前的“绣”拓展到“裰”,用针头裰出的那些鞋垫、笘单图案,越发显得惟妙惟肖,精美好看。

每逢端阳节,古浪民间艺人纷纷大显自己的刺绣绝技,制作一些花样别致的荷包和饰品挂在小孩们的脖子上。荷包里面装上从高山上采回来的香草,外面绣上精美的梅花、荷花、蝴蝶等,精致好看,清香四溢。有的荷包分里外两层,作抽屉状,有的仿制三叶草的样子,样式繁多。据说,孩子们带上这些精美的荷包,能消灾辟邪,身体健康、活泼可爱。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古浪手工刺绣品愈发显得针法细腻,层次鲜明,手感舒适,极富立体感。无论是一件普通电视罩子,还是一双手工布鞋,或是一双小小的鞋垫,人们都能凭借着一根小小的银针,揉进丝丝缕缕的情意,赋予它以全新的生命力,使其不仅实用,而且具有欣赏与收藏价值。

剪纸

剪纸艺术在古浪大地上流传较为广泛,旧时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在窗户上贴上用红纸剪的“窗花”,门上贴上“门花”,结婚时必须在陪嫁的物品上贴上“双喜”,在新房的床户上贴上“龙凤呈祥”等剪纸图案,这些乡俗风气至今还在农村非常盛行。

古浪民间艺人的剪纸作品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在造型上除了常用一些对称、均齐、平衡、组合、连续等技法,还惯用一些夸张变形的手法,力求“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 从而产生了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和形象逼真的效果。在选材和立意上采取自然主义的写实手法,突出主体,大胆舍去次要部分,使作品的内容一目了然,富有美感。

创作

剪纸作品大多出于乡村妇女和民间艺人之手,他们以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作题材,凭借纯朴的感情与直觉印象,用一副剪刀和他们巧妙的双手,铰出一幅幅精妙绝伦的作品。这些作品大都取材于常见的一些事物,如太阳、月亮、星星、飞鸟、云彩,猪、马、牛、羊、鸡、喜鹊、蝴蝶、蜜蜂;桃、李、杏、梅;以及麦穗、谷穗、柴房、粮跺等等,作者将这些事物,同地面上的人群、动物同时安排在一个画面上,并配一些代表吉祥富贵的字符,便形成一幅幅精妙绝伦的剪纸作品。有寓意良好祝愿的《招财进宝》、《年年有余》、《二龙戏珠》、《喜鹊登梅》、《天官赐福》等作品,也有反映爱情生活的《双喜临门》、《蝶恋花》、《鸳鸯戏水》、《龙凤呈祥》、《孔雀嬉牡丹》等,还有《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作品中的人物,戏剧脸谱,当地神话传说剪纸等等。民间艺人杨生花的剪纸作品《蝶恋花》、《双喜临门》倍受人们称赞;干部卫生选则是中国剪纸协会会员,他的剪纸作品因构图别致、风格独特曾多次发表在《解放军画报》、《半月谈》、《中国国防报》、《中国审计报》、《美术报》、《甘肃日报》等报纸上,为专家学者所称道,同时被业间称为“凉州第一剪”。许多剪纸作品线条明快简练、思想内容单纯、寓意浑厚深刻,充分反映了古浪人民那种朴实无华的情怀和美好纯真的愿望。

第五篇:传承优秀的江西民俗文化

传承优秀的江西民俗文化

壬田初中 李健

摘要: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继承、发扬优秀的民俗文化,这是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从江西优秀的民俗文化入手,从四个方面分析优秀民俗文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江西民俗文化;和谐;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全国人民正在积极行动起来,投人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是其主要内容之一。认识民俗文化的特色,研究民俗文化的范型和规律,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对于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即以江西民俗文化为例,讨论民俗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

一、传承民俗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民俗文化形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本民族的色彩。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在民俗文化方面表现得最为鲜明,例民族节俗、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民间传唱、忠孝观念之类等。

民俗文化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应运而生的,对各民族整体文化的形成都起过积极作用。自古存在过的、曾经是合理的民俗,对社会习俗、地理环境都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自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

民俗文化在长期的形成过程中,必然包含有积极和消极成分,汲取民俗文化中对社会有用的、积极的成分,扬弃消极的、落后的习俗,也是民俗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必要。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这一点显得尤其突出。

江西千百年来形成了独特的赣鄱文化母体,在这个母体文化的大系统下还包含具有地域性的子文化系统,如:浔阳文化、豫章文化、临川文化、庐陵文化、袁州文化、赣南客家文化等。从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作用的角度看,还包括有:江西的铜文化、瓷文化、书院文化、禅道文化、苏区文化等,各自构成了相对独立的系统。传承、保护民俗文化恰恰是寓发展于保护之中,寓保护于发展之中,而且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

二、传承优秀民俗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不仅需要完善的法规和制度,还应该利用传统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作为人类文化意识形态结构中最底层的文化,本身就带有稳定及和谐的特质,一直是维持社会和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民俗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民俗是文化与生活的结合体。它从人类社会生活中产生,又与现实生活混合一体,并逐渐成为一种具有传统意义的社会生活方式,群体生活习惯的一个组成部分。民俗要求其所影响下的人们行为一致,统一,让同一民俗区内人们的社会生活变得有规律,有秩序。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民俗生活就是和谐生活,祥和的生活,安全的生活。因此,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传承优秀的民俗文化,优秀的民俗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挖掘优秀民俗文化精髓,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资源保障

民俗文化作为社会生活现象,是由族群成员共同认可的心愿凝聚而成的,群体心愿的一致,形成了民俗特有的凝聚力,这凝聚力使民俗具有向心功能。民俗流传越深广,群体凝聚组合力就越强,民俗向心力也越大。

赣文化当中有着最积极意义的儒家文化,对江西人精神世界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学为核心,而两宋创立理学的代表者朱熹、陆九渊都是江西人。由于江西受儒学、道家张天师、理学的影响更直接、更深远,使得江西人具有独特的人文精神: 1.文节高昂的爱国情操。几千年来,江西的爱国主义志士层出不穷,徐孺子、陶渊明、胡铨、洪皓、江万里、文天祥,这一系列的历史人物,以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感染、激励着后人。

2.尊师重教、喜文好学。六朝以来,江西就有倡学敬教的风气。此后数千年,办学之风愈盛,蔚然成为赣文化的一大景观。据统计,宋、明两代,江西书院就有528所,著名书院数十余家。江西历来出人才,两宋、明朝是江西人才出现的鼎盛时期。直到今天,临川、吉安仍是著名的才子之乡,每年培养出大量的优秀人才。

3.敦厚质朴、崇实达理,是江西人普遍的性格特征,埋头苦干,已成为江西人的基本民俗。陶渊明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王安石性情耿直、居官清廉正直、为扭转国家积贫积弱而锐意执行的改革;汤显祖执守人生高义、高举理想的人性追求的大旗,这些先贤的事迹都已经深深影响着江西人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必将为江西人提供开拓进取、大胆创新的精神源泉。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是集千百年农村形态的最高理想、反映农村形态的最美好愿望,它应该是几千年农村文明、民俗文化优秀成果基础上开出的绚丽之花。

四、发挥优秀民俗文化中消解矛盾的功能,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有效手段

民俗是一种带有规范力量的文化,其力量不可小视,在今天社会生活中人们依然尊崇传统民俗,就是民俗文化正在依旧释放的能量。在一定的民俗区内,民俗文化会使得人群互相监督民俗的实施情况,人人都处在别人的监视之下,无形之中人们便都在民俗的轨道上进行活动。

民俗文化中还有许多的禁忌,也能起到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这些民俗禁忌就起到了约束人们行为道德的作用,对于维护社会的安定、祥和、有序都是不可或缺的。再比如民俗中要求人们节约粮食,对于暴殄天物的行为,民俗禁忌说,雷公会用雷电劈人,这种禁忌也是约束人们看重食物,要求人们尊重劳动成果。

乡约,作为民俗文化形式,处于家与国之间,也是为着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的理想,乡约则是解决人们自愿结合,自我规范,以确保乡里和睦安全的良好办法。

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要充分重视、弘扬民俗文化的重要作用,有意识地利用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力量。充分利用这种最稳定的文化形态,有效地消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的不和谐因素,那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下载民俗文化作文(合集)(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俗文化作文(合集)(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俗文化作文(精选五篇)

    民俗文化作文汇编15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相信许多人会觉......

    民俗文化作文[本站推荐]

    民俗文化作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如何写一篇有思想......

    民俗文化作文写作指导

    民俗文化作文写作指导 [话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春节是我国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古代早已有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

    青州民俗文化

    海岱唯青州,千秋仰令名青州为中华古九州之一。早在7000年前的北辛文化时期,就有东夷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大汶口、龙山、岳石文化时期,东夷人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春秋......

    岭南民俗文化

    岭南民俗文化是在南越土著文化的基础上,融汇了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逐渐形成和 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时代色彩和地域特征的区域性文化。它没有承载厚重的文化积淀和 历史 迫力,尚......

    攀枝花民俗文化

    攀枝花民俗文化 一. 语言 广义上的攀枝花方言有攀枝花本地话即盐仁话(使用范围包括仁和区、东区银江镇、西区格里坪镇、盐边县和米易县)和市区外来移民非当地话(使用范围包括东......

    韶关民俗文化

    乐昌岁时节日文化 我们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岁时节日文化,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而在这里,我也要简单的介绍下我的家乡,讲讲我家乡的岁时节日文化。 我的......

    陕西民俗文化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中华文化概说分校(工作站)专业学号学生姓名年月浅谈凤翔彩绘泥塑与陕西乡土文化观念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凤翔彩绘泥塑艺术为载体,论述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