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文化作文[合集五篇]

时间:2022-04-09 03:03: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风民俗文化作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风民俗文化作文》。

第一篇:民风民俗文化作文

民风民俗文化作文2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民风民俗文化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民风民俗文化作文1

我继续为大家介绍傣族。

在西双版纳有很多民族,傣族是版纳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他们拥有着自己的文字。傣族不像我们汉族有百家姓,他们那里女的姓玉,男的姓岩(ai)。如果生在地位比较高的就姓刀,比如西双版纳自治州的州长刀琅英女士就姓刀,因为他们没有百家姓,所以他们的名字经常重复。

接下来我来介绍傣族的智慧,大家一定听说过吊脚楼吧。什么叫吊脚楼呢?吊脚楼就是第一层不住人当仓库,第二楼才住人。进到吊脚楼里讲究“一脱二摸三不看”。就是进客厅要先脱鞋,然后要摸一摸吉祥如意柱,傣族都信仰小乘佛教,所以如果你看了人家的卧室就把他们的灵魂带走了。傣族人非常聪明,他们为了防止毒蛇进入,就把柱子弄成四四方方的,可见傣族非常聪明。

好了今天就说到这里。

民风民俗文化作文2

过年期间,遇上建了新房的、娶了新娘的、新女婿上门拜年的、老人做寿的,竹马狮灯队会在主人家玩得更起兴、更滑稽,时间也更久。

玩的花样更有针对性,会敬称为:三星拱照、骑龙送子、五子登科、高堂拜寿之类。主人招待更客气、更丰盛。由于表演的`时间长,白天没玩够,晚上会有继续表演,引来村内村外更多人的观赏。所以,春节期间我们老家一带的孩子都喜欢成群结队,争先恐后地追赶着舞狮队,跟着看舞狮、看唱戏,就成了他们乐此不疲的最主要的活动。

故乡的民俗浓郁,人们生活越来越富裕,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多彩。它就像甜在我心头的巧克力,醇香甘甜,成为了家乡人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每逢春节,我就迫不及待地赶回家乡,不光是为拜年,更是为去品尝家乡这醉人的风情啊!

第二篇:遂宁民风民俗文化简介

遂宁民风民俗文化简介

★川中大乐 民间大型打击乐。原名“蓬莱大乐”。流行于遂宁市及边沿地带。相传,此乐由我国周朝时宫庭乐师发明,流传到唐代开元年间,唐明皇听到此乐高昂悦耳,演奏队型壮观,气势磅礴,特命为“大乐”,专供皇帝登基和帝王出巡时使用。明末,有一青年乐师因战乱出宫,后到中江定居,用他的技艺建起了一支乐队,于是世代相袭,光绪年间传入蓬溪。20世纪初,四川的中江、金堂、蓬溪、射洪、南充诸县十分兴盛。川中大乐由两组组成:主乐组有脚盆鼓、大钹、大马锣、饶钵、钗子、苏钵、苏钗、铛铛、铙铙等。辅乐组演奏时,两组乐队重迭交替,阵容庞大,场面壮观,少则几十人,多则上千人,曲牌有“云顶翻”、“凤点头”、“扑灯蛾”、“牵藤藤”等十多种。原蓬莱大乐的节奏欢快,气势热烈喜庆,融北方锣鼓阳刚之气和四川民间打击乐柔媚秀丽风格于一体,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地方文化特色。后经蓬溪县文体局组织专人发掘整理,依据传统模式,结合巴蜀文化特点将“蓬溪大乐”更名为“川中大乐”,重新制作乐器,创制新曲牌“五洲庆瑞”,改进乐器组合,调整鼓乐队形,使得“川中大乐”演奏时场面更加恢宏,节奏更加激越,高潮迭出,豪气勃发。人们盛赞“川中大乐”为四川的“威风锣鼓”。

★杂技 中国遂宁杂技团成立于1974年,原名童家班杂技团。现有演职人员80多人,团内分设演员队和学员队。演员平均年龄19.5岁,是一支精干而极富朝气的年轻杂技队伍。该团在继承中华传统杂技技艺的基础上,广收博采姐妹艺术之所长,创造性的创作、排练,演出了近三十个民族特色浓郁、充满时代神韵、形式多样、技精艺美的杂技节目。《顶碗》、《顶技爬梯》、《大武术》、《蹬圈》、《转碟》、《扛竿》等节目先后在国内外各类杂技比赛中获奖,其中《顶碗》获全国少儿杂技比赛“铜狮奖”。该团长期以来,除坚持在国内各大城市巡回演出外,还先后应邀赴法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演出,深受友人赞誉。为增进各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和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1999年应庆祝澳门回归组委会邀请,杂技团赴澳演出,获得海内外观众一致好评。

“李家班”现名遂宁市杂技艺术团,于2001年5月应中央电视台邀请参加了“快乐起飞”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联欢晚会,受到胡锦涛、钱琪琛、彭佩云、贾庆林等领导同志的接见。

★龙灯舞 民间传统舞蹈,又称“龙舞”、“龙灯”、“耍龙”等。据说始于汉代。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日舞龙灯。龙形品种多样,有“彩龙”、“火龙”等。彩龙龙头五彩缤纷,龙身以各色软段制成,约9制10余节,造型精美。舞时常配以鱼虾蚌壳等彩灯同行。舞龙者不分男女,皆着对襟彩服,系红腰带,手持一节把竿,随逗宝人曲身翻舞,绵延不停。有打击乐器相伴。火龙多用彩龙头,龙身着彩绘龙鳞的粗麻布,每节内有竹笼,内置燃烛或捻子,舞时点亮。火龙较彩龙长、大,一般10余节,把竿也较长,龙把竿长约2米。因多在元宵夜举行烧龙仪式,故名“火龙”。火龙一般有双龙双宝。元宵烧龙,象征新年庆祝活动圆满,借以祈求“清吉平安”。舞火龙者头戴草帽、穿小裤衩、赤脚光背、持龙游舞,四周燃灯者手持鞭炮、拌以铁花、炭圆,向火龙喷射。只见火花飞溅,火龙翻滚,火光冲天,五彩缤纷。待至龙体被焰火燃烧正旺时,舞龙者举起龙架跑至江水,意为送龙归海。遂宁市中区船山乡把龙舞作为特色文化项目,继承传统,壮大规模,使龙舞更加丰富多彩。2000年,国家文化部授予船山乡“中国龙舞之乡”的称号。

★桃子龙 遂宁民间舞蹈,俗称“脱节龙”,因其龙躯为脱节的桃子形而得名。相传川北一带的“娘娘”会,各家各户均要上庙献桃,以求得送子娘娘的保佑,后来在观音会和元宵灯节活动时,人们将竹编扎彩饰的桃子组合成一条龙,舞时,一人持宝戏龙,一人持龙头,五人持龙身,一人持龙尾,八女孩各拿两朵彩云在龙身伴舞。由于桃子龙为脱节龙,表演者可任意往来穿梭,此起彼伏,似龙在云海里翻腾、沉浮。正如民间俗语:“桃子龙各耍各,穿来穿去脊连着。”遂宁桃子龙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80年代,遂宁县文化馆组织民间艺人彭科税等制作的桃子龙,参加全国民间工艺美术展受好评,并由中国博物馆收藏。

★彩莲船 亦称“划旱船”、“花船”,大都在春节期间和大型文艺活动中表演。由么姑、艄翁两人表演。随着锣鼓,艄翁随后划船上场,两人边歌边舞,配合默契,组成轻松欢乐的双人歌舞。彩莲船的表演主要是模仿水上行船的动作。么姑的舞蹈动作可概括为四句话:“手腕摇,腿下颤,腰要勤,身拔高”,艄公的舞蹈动作如“划船步”、“吸腿划船”等,贯以川剧中矮子的身法,与么姑的行舟飘游相呼应。舞蹈形象地表演船在水上,时而平水泛舟,潇洒飘逸;时而破浪行船,起伏浮沉。舞蹈以悠荡开始,又以悠荡结束。有浓郁的民间特色。

★车车灯 又称“逗么妹”、“跑旱船”。主要在春节前后演出。表演者3人,1人饰么妹,1人饰小花脸,1人饰车夫或艄翁。也有7人表演的,除上述3人外,增加4个手执灯笼的“报子”(打场人)。灯班均由乡村表演技艺较高的老艺人领头,串联一些爱玩灯的人,临时组成“车车灯”队,春节期间四处玩灯,春节一过即行解散。“车车灯”的表演,先由小花脸手执花折扇跑场,逗出坐“彩车”、戴墨镜,手舞彩巾的么妹(多为男扮),然后即兴编唱各种与节庆、农事、民俗有关谐趣之词,以幽默逗乐为主。么妹在车船内手把车沿,随唱词作出前后仰俯摇摆动作,面露娇羞忸怩状。车夫或艄翁按曲调节拍作推车划船状。小花脸领唱后,其他人帮腔伴唱。每唱完一段后,在锣鼓声中走“转元宝”、“挽蚂蚁”、“筛莲花”等传统套路变换队形。其表演技巧概括为“么妹要稳,花脸要逗”八字,唱段有超腔、数腔两部分。唱词多属上下结构,句句押韵,以7字句居多,常附加衬字、嵌词,唱腔为微式调,曲调重复演唱。伴奏乐器有二胡、月琴、三月、四胡、锣、鼓、四面板等。

★狮舞 又称“耍狮子”,是融武功、杂技和民间戏剧为一体的综合民间艺术。据传始于汉代,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为狮舞高潮。此舞一般为3人组成,2人藏于狮腹,饰以狮形道具,配合表演狮头狮尾舞蹈动作,1人扮演笑脸和尚或孙悟空,戴面具,持拂尘,逗引狮子做各种动作。孙悟空持金箍棒顽皮活泼。舞狮时有打击乐器伴奏,随行有提灯笼者数人。狮子舞有文阵七十二,武阵三十六。表演路数分“文狮”、“武狮”。文狮主要是与猜谜续对联等相关的表演,显得活泼风趣,也有搔痒、舔毛、打滚、抖毛等动作;武狮主要是擅长跳跃、踩球、跌扑、登高、腾转等武功,显得勇猛刚健。在形式上,有“高台狮”、“平台狮”、“高脚狮”、“地狮子”等。平台狮是在一个由四方桌拼成的平台上表演;高台狮是把两张方桌贴面重叠,舞狮者在4只桌脚上表演,也有重叠十多张方桌的高台,表演难度更大。狮子在戏狮人的逗引下,通过翻、腾、蹦、跳等动作,一层层登上桌顶,在四只桌脚上表演“观音坐莲台”、“海底捞月”等动作;高脚狮表演时即兴加入杂耍等滑稽动作;地狮子偏于打滚、扑跳等动作。狮舞还可分为“单狮舞”、“双狮舞”、“群狮舞”。表演节目有“杀狮过年”、“盗灵芝”、“翻铁门槛”、“钻火圈”、“开关四门”、“钻刀圈”、“红灯进宝”、“摆莲花牌坊”、“大舜耕田”、“猴子啃萝卜”、“猜哑谜”等。

★腰鼓舞 俗称打腰鼓。其鼓以木制成鼓框,长形,两端小中间大,双面蒙皮。击鼓时,以绸带系鼓于舞者腰间,双手各执鼓槌,交替击奏,并伴随舞蹈动作。其打法可分为“大花流派”、“小花流派”、“战鼓流派”、“综合流派”等,队前还常有盆鼓和大钹助势,击鼓节拍明显,节奏鲜明,舞姿多样,气氛热烈。

★打莲箫 又名“打铁棍”。表演者手拿一根三尺长并装有铜钱的竹棍,用两端均匀而有节奏地敲打身体的脚、腿、手、肩、臂等部位,还可蹲、跑、滚着敲打,也可几人互打,节奏鲜明、悦耳动听,边打边唱,边讲边唱,中间帮腔衬词,唱词内容通俗易懂。节假日期间,多随着其他表演队伍同行,多姿多彩,很受欢迎。

★打围鼓 有称“玩友”。工余饭后或红白喜事,邀约或邀请“玩友”四五人围坐一起清唱。不用舞台、化妆和服装,一般在玩坝或茶馆举行。玩友各自坐在座位上,手执板鼓、堂鼓、川鼓、马锣、川胡、钹之类乐器,自吹自打自唱。打板鼓者是鼓师,其他乐器以鼓师手势、鼓签、鼓点指挥行事。打围鼓花钱不多,费事不大,因而深入民间,广泛流传,满足了川剧爱好者爱唱、爱听的要求。

★平台戏 民间传统表演形式。平台以木板拼合绑扎而成,有8人抬起游演。平台上由众人扮演一出戏站立造型,人物多系明戏中的脚色。后来,人们将平台戏放置于大型运载车辆上表演。

第三篇:景宁县民风民俗文化研究

景宁县民风民俗文化研究

摘要:景宁是浙江、江西、安徽等身份畲族最早的迁入地,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也是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景宁境内的畲、汉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着密切联系,长期的交错杂居使得他们的生产水平和生活方式相互影响,相互交融,联系越来越紧密。因此,对景宁县民俗民风的研究其实就是对畲族风俗的研究。本文选取了饮食、节日、工艺、婚嫁四个富有代表性的角度来探讨景宁独具特色的畲乡风俗。

关键词:畲族,民风,民俗,研究

一、景宁的饮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饭是老百姓的头等大事,而饮食也最能反映一个地方的民俗特色。

景宁畲族人自称“山哈”或“山特”,意思是山里的人。这个名字极富表现力,它深刻地表现了畲族先祖的生活生产方式。在岁月冲洗下,畲族传统习俗已难得一见,但至今仍保存着自己的民族语言,与这传统语言相伴的是简单淳朴崇尚自然的生活方式。历史上畲族人民辗转迁徙,物质生活尤为简朴。他们“结庐山谷,诛茅为瓦,编竹为篱,伐荻为户牖”,聚族而居。一般住茅草房和木结构瓦房。现在随着畲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变,修小楼房的人越来越多。火笼、火塘是畲族人民家庭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由于山区气候寒冷,严冬腊月,一家人都围坐在火塘边烤火取暖。畲族山区,水田少,旱地多,水稻种植较少,杂粮较多。他们普遍以地瓜米掺上稻米为主食,纯米饭只是宴请贵宾时才用,喜食虾皮、海带、豆腐等。尤喜饮“米酒”和“麦酒”。

畲家大都喜食热菜,一般家家都备有火锅,以便边煮边吃。除常见蔬菜外,豆腐也经常食用,农家招待客人最常见的佳肴是“豆腐娘”,即先把黄豆洗净用水浸涨,再用石磨(现在有的地方用电磨)磨成浆,再用温火烧熟,配以辅料,其味道非常鲜美。还有用辣椒、萝卜、芋头、鲜笋和姜做成的卤咸菜,其中以卤姜最具特色。用以做菜的竹笋有雷竹、金竹、乌桂竹、石竹、牡丹竹、蛙竹等十余种之多。竹笋差不多是畲家四季不断的蔬菜。有这样的说法:一年十二月中只有八月无笋,用茭白替代。竹笋除鲜吃外,还可制作干笋长期保存。制作干笋时先将鲜笋煮熟,撕成两半,晒干或熏干即可。在景宁一带的畲家制作干笋时,先将鲜笋切成片,加盐猛火炒熟,再用文火焙干,装入竹筒内,用竹壳封口倒置,民间称这种干笋为“扑笋”。肉食最多的是猪肉,一般多用来炒菜。

二、景宁的节日

景宁畲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农历四月的分龙节、七月初

七、立秋日、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另外,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

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祭祖时要以两杯酒、一杯茶、三荤三素六碗菜,加上不同时节的餜。在节日期间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个节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但不论过什么节日都要做糍粑。成年人过生日除杀鸡、宰鸭外,也要做糍粑。

最著名的是“三月三”。“三月三”是畲族的传统节日。在长期的迁徙与山地农业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每逢农历新年和“三月三”等重大节庆,畲乡的山村畲寨便灯火阑珊,酿米酒、打年糕、抢猪节、做麻糍、吃乌饭,板龙灯、盘畲歌、赏菇戏,一年的辛劳在这里释重,久别的亲朋在这一时节相逢。这个节日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举行。一般是畲族的家庭或者每个部落组织去野外。这天,他们要吃乌米饭。有时又称“乌饭节”。现在不仅仅是畲族在庆祝,还有许多汉族人与畲族人一同庆祝。如景宁民族中学也会组织同学庆祝三月三。如今的三月三已经不是简单的畲族人的节日了,还是全景宁的节日。每到这个时候,在景宁的一条街上就会展现许多畲族的工艺品。会邀请来自各个地方的民族歌手前来演唱。

除了三月三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特别的日子。如正月初一为祭祀的日子,在这天有很多禁忌。如抬轿,吹喇叭,都是不被允许的。还有畲族也是和汉族一样过春节的。他们也要杀鸡宰羊,与汉族不同的是他们还要做糍粑。糍粑是畲族特有的一种食品。青年男女之间唱山歌也成为春节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这是比较传统的畲族的习俗。在景宁,最为明显的就是“三月三”其它的一些节日也渐渐被汉族的一些习俗所同化。

三、景宁的工艺

畲族民间手工艺主要是木匠的雕刻和妇女的织带、绣花,其次是竹编、石雕等。景宁有几位畲族木匠雕刻马腿十分精湛,刻的龙凤、人像、花草生动活泼。民国时期沙湾镇张庄村雷凤新是全县有名木匠,县内一些庙宇及财主人家房子都请他建造。现在他的手艺尚有继承人,县城一大款装修请来雕龙刻凤。

织带是畲族农村妇女必学的手艺,小姑娘五、六岁时就跟妈妈学织带。带子径线放在桌边用三支小竹竿牵成,中间提综,一头扎身上,一头挂壁上或树上,就可坐着织。纬线为白纱。径线两边用红、绿、黄、紫等色纱,色线之内为白纱,中间用黑白相间的纱为织图案花纹之处,径线多少由所需宽窄而定,中间径线一般有五双或十三根,宽者有23根、33根、55根等。提综挑压织出文字花鸟。径纬线有丝质的也有棉质的。彩带织得粗细,是衡量一个女子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准。定亲时,不论男方送什么礼物,姑娘回礼必需有自己织的彩带。女子送给朋友、情人的礼物也多为彩带。彩带作裤带、腰带、围裙带等用。以往农村男青年喜欢把刀鞘壳用火烙成花纹或刻成图像,钉上情人送的彩带,缚在身上两人的手艺就结合在一起了。故《情歌》中有首《带子歌》:“一条带儿斑了斑,丝线栏沿自己织,送给你郎缚身上,看到带子看到娘(妇女自称)”。

如今,由于时代的发展,编织彩带这项十分有特色的手工艺已经慢慢被遗忘。现在许多畲族的姑娘都不具备这项技能了。

四、景宁畲族的婚嫁

每个民族的不同和有特色之处很多时候在婚俗上能够很好的表现出来。而畲族的婚俗也是有它自己的特色。

首先畲族一直以来都是实行一夫一妻制的。而且女性在家庭中地位要高于男性。畲族除了可以嫁女儿外,还可以娶进来。畲族过去是不和外族通婚的。在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后,畲族开始于汉族通婚。但是畲族还是实行同姓不通婚的原则。畲族的婚俗是非常有特色的。每一个民族的不同之处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出来,在婚俗中更是能够体现。畲族的婚嫁特色很多:首先迎亲队伍到村时,女方村上女性拿杉木枝栏路,这就表示晚上要对歌,男方要扫除障碍。然后到中堂时,女方请四位男子与迎亲队伍中四人相对然后开始“拾田螺”,这是表示欢迎的的意思;午饭由女方请迎亲队伍,媒人就坐中堂席首位,这就叫做“落脚酒”;晚餐由男方请嫁方亲戚朋友,舅公就坐首席,叫请“大酒”。中午的时候,因为女方不给男方

炊具,所以男方必须在女方家“借锅”。姑嫂们把能藏的炊具藏起来,由赤郎猜出女方所说的谜语是代表什么炊具。要是猜不到,姑娘们就不把炊具拿出来。要重借。这就是男方在女方家借锅请客的一个特色。借好之后,赤郎要杀女方家的一只公鸡来“请祖公”。杀鸡的时候,规定血不许滴到地上,滴一滴就罚一碗酒。而女方家的姑嫂们总是耍赖,以此为乐。大家都希望把赤郎灌醉。

之后就由女方起头对歌。女方唱:“换脯(昨天)听讲赤郎来,姐妹双窝(叫)站门背,姐妹双双去修路,修条大路赤郎来”。赤郎回:“今脯寮里起身来,收拾南货(礼物)两三回,收拾南货饼搭面,担落娘洞度花栽”。之后就变吃变唱,一直唱到新娘要起身为止。唱的有度亲歌、嫁女歌、赤郎歌、采茶歌、结成双、恩爱夫妻等,忌唱不吉利的内容。到新娘该起行前要唱“催亲歌”,最后当然也要“送歌神”。畲族婚礼的又一个特点是,新娘夜行嫁,卯时进夫家门。行嫁时有牛在前头踏路,意为新娘一切都要新的,牛踏过的路为新路。以往嫁妆有锄头、斗笠、棕衣、线篓、火笼等,体现了畲族妇女热爱劳动。

由于丽水景宁是畲族的聚居地,与外界交流较少。受畲族的影响很深很广,因此在很多节日,婚嫁,歌曲,手工艺品等方面,汉族与畲族已经融为一体,一同庆祝。比如三月三,整个景宁县城十分热闹,全县的人都参与其中。再比如畲族的工艺品,在景宁的大街小巷,我们都可以看到有着畲族特色的编织品。

总的来说,景宁畲族自治县作为一个浙西南小镇有着浙江,有着典型的浙江的一些习俗。例如编织、唱花鼓。又因为受到畲族的影响,具有民族特色。

第四篇:井冈山民俗文化迷人 民风热情以茶待客

井冈山民俗文化迷人 民风热情以茶待客

井冈山不仅风景秀丽,而且历史厚重,民风纯朴。据史料记载,井冈山早在东汉以前就有人类活动。现市内居住的人口:一是唐宋时期由山东、河南等省迁徙此地居住的,后来称之为“土籍”。二是明清时期由广东、福建等省迁徙此地居住的,称之为“客籍”。

相传,自东晋以来,客家人因避战乱、灾荒等原因,相继迁徙至闽、粤、赣三省边区落脚生根,逐步形成一个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客家文化及民族习惯的民系语系,以后繁衍扩展到台、港、澳及海外的后裔,皆称客家人。

一、独特的民居建筑

客家民居建筑是井冈山客家风情的特征之一,它的建筑风格既具有中华民族传统建筑的共性,又有客家建筑的鲜明特征。井冈山客家建筑的主要特征,一是建筑选地因地制宜,多为因山就势,依山傍水而建;二是建筑体量是依血缘氏族的群体化居住需要而由小到大,开始多为“一字形”三行,即中间是厅堂,两边为卧室厢房,然后成对称式依地域的可能向两边扩展为五行、七行„„,如族系大发达,就建成四面设围墙的大围屋;三是建筑风格亭阁式楼宇化。多为白墙青瓦,飞檐翘角,外观很漂亮。屋内多为两层,即底层住人,楼层储粮聚物。

二、奇异的客家婚俗

客家人的婚礼习俗隆重、热烈、有趣而雅致,是客家风情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大致包括传庚书、选闺女、对女婿、行定、送日子、嫁娶,谓之“六礼”齐全。在“六礼”婚俗中最重视的是嫁娶的花轿迎亲。旧时嫁过去的妇女在争地位、争宠时,常以“我是花轿抬到夫家的”引以为正统而骄傲,内含明媒正聚之意。花轿迎亲时最有意思的是对轿联。迎送亲那天,男女双方都要选好最信任、文墨最好的文人提对回联,以耀本氏族的光华荣耀,也考究对方氏族的文化文彩。迎亲那天,首先男方在花轿上贴着上联抬到女方去,女方必须在出亲的短时间内配上下联。对此女方颇为紧张。

在井冈山客家风情民谷村专门设有婚俗中的坐花轿、拜堂程序表演,至此,游人不仅可以观赏表演,大饱眼福,还可以参与当一回新郎、新娘、坐坐花轿、拜拜堂,过一把瘾。

三、别具的客家饮食

客家人历来好客喜茶。他们大多居于山区,自己种茶、制茶。即使没有茶园茶山的人家,也要在房前屋后种上几兜。客家人喝的是热茶。过去,没有热水瓶储热水泡茶,家家都用茶壶锅里炖茶。亲戚朋友来了,首先是炖滚茶,张碟子(用盘子装上食品)招待。邻里乡亲路过家门也要热情招呼:“进来,食碗茶来!”

客家人的茶点很讲究,很有特色风味。如有的用南瓜籽、豆子,有的用油酥的红薯干、南瓜花;有的用醋浸的生姜、大蒜头、芥菜梗等20多种农家自制原汁原味的绿色食品。客家人用土产自烹的传统菜也很有特色。如用特制调料做的大块的炒猪肉,香而不腻;肉馅酿豆腐嫩美清香。用上乘豆浆制成的豆腐皮,用清水小河鱼-石斑鱼、泥鳅炖汤是桌上珍品,还有许多自种自养自加工的各种特色小菜和自酿的米酒应有尽有,味美可口。这些美味,游人到民俗村游览或上农家访谈都可以亲自品尝、体验客家人的习俗和茶文化、饮食文化。

四、风俗习惯

挖冬笋

井冈山末棒火炬手刘豪点燃圣火盆描述:挖冬笋,是黄坳、茨坪、长坪、下七一带客籍山区农民所喜爱的一项采集活动。农历十一月以后,冬笋即开始生长,客籍人们便身背背篓,手握锄头进山挖笋。

红薯丝饭

红薯丝饭是从前井冈山区的传统主食,解放前,当地就流传着一首民谣:“薯丝饭,木炭火,除了神仙就是我。”这首民谣反映了当年井冈山区的清贫生活和山区居民追求起码的温饱生活的意愿。

勺子碓舂米

勺子碓,是井冈山客籍人用来舂米的工具。旧时人们用石头作臼,用木棒做杵捣米。常用的有手碓、脚踏碓。山里人在脚踏碓的基础上,利用山泉的落差,装成不用人力的“自动”雅,一天能舂一担谷,比脚碓省时省力,独家独户使用,非常方便。

米汤浆被子

土籍人洗被子时,都喜欢用米汤浆被子。米汤浆被子就是把被子在清水河、塘里洗干净,拧干,置于盆中,倒进米汤,反复搓揉,使被子里每个地方都沾上米汤,再拧干,即可凉晒。

狩猎

客籍人狩猎活动多利用冬、春季节的农闲时间进行。出猎人数5--10人,多至数十人,进入目的地后,一般都人分两路行动:一为“蹲口”,把守野兽出入要道;二为“抄山”,指挥猎犬翻山越岭赶出猎物。

建房

井冈山土籍居民建新房的礼仪有进桌、圆屋、上梁、过火等习俗。

祭窑

土籍人烧砖瓦窑时,窑匠师傅造窑,点火颇为讲究,有一套世代相传的习俗,称“祭窑”。一般的“祭窑”,实际上是祭祀火神。

井冈山的各种民俗文化:

挖冬笋

挖冬笋,是黄坳、茨坪、长坪、下七一带客籍山区农民所喜爱的一项采集活动。农历十一月以后,冬笋即开始生长,客籍人们便身背背篓,手握锄头进山挖笋。红薯丝饭

红薯丝饭是从前井冈山区的传统主食,解放前,当地就流传着一首民谣:“薯丝饭,木炭火,除了神仙就是我。”这首民谣反映了当年井冈山区的清贫生活和山区居民追求起码的温饱生活的意愿。勺子碓舂米

勺子碓,是井冈山客籍人用来舂米的工具。旧时人们用石头作臼,用木棒做杵捣米。常用的有手碓、脚踏碓。山里人在脚踏碓的基础上,利用山泉的落差,装成不用人力的“自动”雅,一天能舂一担谷,比脚碓省时省力,独家独户使用,非常方便。米汤浆被子

土籍人洗被子时,都喜欢用米汤浆被子。米汤浆被子就是把被子在清水河、塘里洗干净,拧干,置于盆中,倒进米汤,反复搓揉,使被子里每个地方都沾上米汤,再拧干,即可凉晒。狩猎

客籍人狩猎活动多利用冬、春季节的农闲时间进行。出猎人数5--10人,多至数十人,进入目的地后,一般都人分两路行动:一为“蹲口”,把守野兽出入要道;二为“抄山”,指挥猎犬翻山越岭赶出猎物。建房

井冈山土籍居民建新房的礼仪有进桌、圆屋、上梁、过火等习俗。祭窑

土籍人烧砖瓦窑时,窑匠师傅造窑,点火颇为讲究,有一套世代相传的习俗,称“祭窑”。一般的“祭窑”,实际上是祭祀火神。出嫁当天不吃饭

在井冈山客籍民间居民中流传着这么一个风俗习惯:姑娘出嫁的当天随身带好在家煮熟的鸡蛋、猪肉之类的食品,到婆家后躲在新房里不出门,当日也不吃婆家的一回饭。无论家人怎么诚心相请,哪怕是把饭菜送进新房,也不会吃上一回,而是吃着自己带来的食物。以示节省公公婆婆的美味佳肴,孝敬公公婆婆,换得公公婆婆的喜爱,换来长年全家和睦过日子。这一风俗习惯直至今天,新娘出嫁到婆家,还是一直坚持吃完自己带来的食品为止。井冈山传统礼仪

井冈山传统礼仪不仅存在于人际交往中,也存在于家庭、家族和一个人的个人经历中,且贯穿于人生历程,几乎每个人都需经历的礼仪就是人生礼仪。

第五篇:民俗文化

山西文化与内蒙古文化中不同的展演

十年腾飞看深圳,百年发展看上海,千年古都看西安,五千年文化看山西,民族风情请看内蒙古。

(一)民间文化:

晋商文化。天下最富是山西,当然这是百年前的事情了,百年前的天下最富的山西,随着国之殇而落幕。但是晋商文化确成为山西的宝贵财富,也融进了现代山西人的血液里。

再次,为佛文化。

山西是个很讲佛性的省,这跟著名的佛教名山之首,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有很大的关系,对于信仰,我不好说什么,但是在当今物欲横流,信仰缺失的社会里,心存佛性,也算善莫大焉。

BM201310243866

品中国味道 诉民大情怀

下载民风民俗文化作文[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风民俗文化作文[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俗文化

    县域文化 社火(一) 社火(二) 灯阵 宝卷老调 土门戏 山歌 曲艺剌绣 剪纸 社火(一) 春节闹社火,是我国民间流传较为广泛的一种文化活动。每当新岁复始、春风沐浴大地之时,满脸堆笑的......

    民俗文化作文(精选五篇)

    民俗文化作文汇编15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相信许多人会觉......

    民俗文化作文[本站推荐]

    民俗文化作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如何写一篇有思想......

    民俗文化作文写作指导

    民俗文化作文写作指导 [话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春节是我国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古代早已有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

    青州民俗文化

    海岱唯青州,千秋仰令名青州为中华古九州之一。早在7000年前的北辛文化时期,就有东夷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大汶口、龙山、岳石文化时期,东夷人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春秋......

    岭南民俗文化

    岭南民俗文化是在南越土著文化的基础上,融汇了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逐渐形成和 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时代色彩和地域特征的区域性文化。它没有承载厚重的文化积淀和 历史 迫力,尚......

    攀枝花民俗文化

    攀枝花民俗文化 一. 语言 广义上的攀枝花方言有攀枝花本地话即盐仁话(使用范围包括仁和区、东区银江镇、西区格里坪镇、盐边县和米易县)和市区外来移民非当地话(使用范围包括东......

    韶关民俗文化

    乐昌岁时节日文化 我们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岁时节日文化,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而在这里,我也要简单的介绍下我的家乡,讲讲我家乡的岁时节日文化。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