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出台2005年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政策范文合集

时间:2019-05-13 21:40: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郑州出台2005年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政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郑州出台2005年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政策》。

第一篇:郑州出台2005年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政策

昨日,郑州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做好2005年毕业研究生、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公布了2005年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政策。

意见要求,专科以上毕业生可在全市范围内就业,联系到接收单位的中专毕业生可在郑州市就业。事业单位接收硕士以上毕业研究生可不受编制限制。未找到接收单位的双学士和硕士毕业生可从来郑办理报到手续之日起一年内享受低保政策。

意见要求,机关事业单位接收毕业生原则上面向已在郑州市办理报到手续的大专以上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师范专业毕业生原则上在教育系统编制限额和年度增人计划内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就业,重点充实到县以下中小学任教。大学毕业生到乡(镇)、行政村、社区工作的,可直接执行定级工资。选拔应届优秀毕业生到乡镇工作,把锻炼期满、考察合格的人员,及时录用到机关工作,重点充实到乡镇机关,其中表现优秀的可选拔进乡镇领导班子。

高校毕业生持郑州市人事局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办公室发放的就业介绍信,到工商部门申办个体经营,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部门批准经营之日起一年内免交登记类收费、管理类收费和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凡是已在郑州市办理报到手续的毕业生,在西部地区联系到新的接收单位,可将户口和档案落在郑州市人才交流中心,免费提供代理服务,也可转到就业单位所在地,择业期延长一年。

毕业生回生源地半年以上仍未就业的,可持《就业报到证》和《就业介绍信》到生源地所在县(市)、区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对于已在郑州市办理报到手续的毕业生,因患病等原因短期无法工作并确无生活来源的,由民政部门参照郑州市城镇低保政策标准,给予临时救助。享受临时救助时间最长不得超过一年,一年后仍有家庭困难的,按有关规定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和其他社会救济。(李红、牛建莉)

来源:人民网-河南视窗

第二篇:今年西藏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方案出台

记者日前从自治区人事厅获悉,今年我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方案已出台,总体按照组织分配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专业对口安置与合理调剂人才分布相结合,充实基层、教学、科研、生产一线与补充机关紧缺专业人才相结合的原则,采取积极措施,最大程度保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

据了解,今年我区有各类大中专毕业生6000 余人。其中,计划分配的5000 余人,不包分配的1000 余人,毕业生数量与往年相比明显增加。根椐我区实际情况,自治区人事厅及时出台了就业方案。一是充实基层,优先满足边远艰苦地区对人才的需求。今年,我区大中专毕业生将重点被分配到阿里、那曲、昌都地区的县、乡,特别是缺员较多的乡镇工作。同时优先解决各类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将基层急需的各类专业毕业生优先安排到县、乡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二是定向和委培生严格按合同、协议和有关规定就业,任何单位不得擅自截留;三是不包分配的毕业生,一律将其档案转至自治区和地牗市牘人才交流中心,通过人才市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四是毕业生到工作单位报到后见习一年,见习期满经考核合格者正式录用,不合格者可延长见习期半年,仍不合格者,取消其录用资格,退回父母户口所在地。见习期工资按现行有关规定执行;五是非师范类毕业生,由自治区人事厅负责分配和派遣;师范类毕业生由自治区教育厅负责分配和派遣;六是根据有关规定,对不服从组织分配的毕业生,取消分配资格。(何汐)

来源:西藏日报

第三篇:青海省出台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若干政策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精神,省委、省政府近日出台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推出了24项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到基层就业。

从2006年起,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教育厅每年从我省高校选拔一定数量的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就业。力争用3—5年时间,在全省基本实现农业区每个村和每个城市社区至少有一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从2006年起,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地方项目计划,每年从本省应届高校毕业生中招募400名志愿者到乡镇开展支教、支农、支医、青年工作和扶贫等工作。加大选调应届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锻炼的工作力度,适当扩大规模,选调生在基层工作2年后,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和有关规定,择优选拔部分人员到乡镇、街道领导岗位工作。

从2006年起连续4年,省编制管理部门每年划拨100名周转编制,用于接收高校毕业生到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要切实维护毕业生的合法权益,依法加强对各类用人单位与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或聘用合同,兑现工资福利待遇和缴纳社会保险等情况的监察;各高校要将学校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招生规模等内容与毕业生就业状况紧密挂钩,把就业率作为考核高校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各级人才交流机构要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功能,为到农村牧区、城市社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免费提供档案托管和人事代理服务。(谭庆华)

来源:西宁晚报

第四篇:1994-2000年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政策与制度(推荐)

目录

一、中专生就业政策

1、国家教育委员会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暂行规定

2、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关于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与就业制度改革的意见‡的通知

3、国家教委关于做好1994年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

4、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关于普通中等专业教育(不含中师)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的通知

5、国家教委关于做好1996年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

6、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并轨改革的意见

7、国家教委关于做好1997年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

8、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做好1998年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

9、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并轨工作的通知

10、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11、关于招收应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举办高等职业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

12、教育部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

1、四川省人事厅、教育委员会关于做好国家不包分配的高等等学校毕业生档案接收管理工作的通知

2、四川省人事厅关于搞好大、中专委培生招生管理工作的通知

3、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报告的通知

4、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通知

5、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6、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改革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试点意见1994年

7、国家教委关于做好199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8、国家教委关于1995年深入进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意见

9、人事部关于做好1995年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接收工作的通知

10、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计委、省教委关于做好1995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和毕业

11、研究生就业工作报告的通知

12、关于做好199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

13、四川省人事厅关于转发人事部†关于做好一九九六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接收工作的通知‡的通知

14、人事部关于做好199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接收工作的通知

15、关于印发†国家不包分配大专以上毕业生择业暂行办法‡的通知

16、国家教委关于继续做好1996年高校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17、关于颁发†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的通知1997年

18、人事部关于做好一九九七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接收工作的通知

19、人事部、公安部、国家粮食储备局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后调整办法‡的通知

20、四川省人事厅关于印发†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从事个体、私营经济、到民营企业工作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的通知

21、人事部关于做好1998年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接收工作的通知

22、国发[1998]16号国务院关于做好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23、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委、计委、人事厅关于做好一九九八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意见的通知

24、教育部关于做好1999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25、四川省人事厅关于转发†人事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一九九九年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接收工作的通知‡的通知

26、人事部办公厅关于做好1999年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接收工作的通知

27、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1999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意见的通知

28、教育部关于做好1999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29、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委、计委、人事厅关于做好一九九九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意见的通知

30、人事部关于做好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接收工作的通知

31、关于做好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3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

33、关于印发†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实施办法‡的通知

34、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报告工作的通知

三、宜宾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政策

1、中共宜宾市委、宜宾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速实现‚两个转变‛,大力推进人才市场化进程‡的人事制度改革基本方案的通知

2、宜委办[1998]80号关于市级机关单位工勤人员补充、管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

3、宜委办[1998]81号关于全市各级行政机关补充公务员试行预备期制度的通知

4、宜委办[1998]82号中共宜宾市委办公室、宜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改革市属事业单位补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办法的通知

5、宜府办[1999]47号宜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教委、市计委、市人事局关于加速人才市场化,改革我市普通院校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意见的通知‡

6、宜宾市人事局关于做好2000年普通院校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7、中共宜宾市委办公室、宜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我市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有关问题的暂行规定

8、宜宾市人事局、宜宾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市属事业单位公开选聘补充专业人员、管理人员有关具体问题的通知

10、关于印发†宜宾市贯彻<四川省人事代理暂行办法>和实施细则‡的通知

四、研究资料

1、西藏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宣传提纲

2、三十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变革的回顾与现行制度的分析

一、中专生就业政策

国家教育委员会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暂行规定

[1988]教职字001号

发布日期:1988-3-14 执行日期:1988-3-14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总则 报名

政治思想品德考核 身体健康状况检查 考试

招生来源计划 录取 处罚 附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搞好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工作,选拔适合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培养要求的新生,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特制定本暂行规定。

第二条 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应贯彻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原则,并有利于中等教育,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

第三条 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设立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招生工作。

第二章 报 名

第四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青年,可以报考:

(一)拥护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决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勤奋学习;

(二)初中毕业或具有相同等学历;

(三)身体健康;

(四)年龄不超过十八周岁,特殊情况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委员会批准,可以放宽。

第五条 报考青年在户口所在县(区)报名,向所在的学校、乡和街道办事处申请报考,经审查符合报考条件的,由县(区)招生办公室核发准考证。

报名日期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委员会确定、公布。

第六条 上一年已被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录取而不报到的考生,以及初中毕业后的中等学校在校生不予报名。

第三章 政治思想品德考核

第七条 政治思想品德考核主要看考生本人的表现。

第八条 考生所在学校或单位应对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觉悟、道德品质等作出全面鉴定。对犯过严重错误的考生,应负责提供所犯错误的事实、处理意见和本人对错误的认识及改正错误的表现等材料。

考生的直系亲属(指父母或抚养者)或主要社会关系(指与考生在政治思想、经济上有直接联系者)有重大问题的,应附调查证明材料。

第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予录取:

有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行,经教育而坚持不改的;

扰乱社会治安,走私,贩私,贪污盗窃,或有其他犯罪行为的; 品质恶劣,道德败坏,或有流氓、偷摸行为,屡教不改的。

曾有上述问题,经过一年以上考察,确已悔改,由所在学校或单位证明,经地(市)以上招生委员会批准,可以提供档案,由学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

第四章 身体健康状况检查

第十条 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身体健康状况检查标准按国家教育委员会、卫生部的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体检工作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委员会同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招生委员会应指定条件较好的县(区)级以上医院进行体检。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体检站。

主检医生应由主治医师担任。第五章 考 试

第十二条 考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委员会统一命题,并制订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试题、参考答案、评分标准在启用前为国家绝密材料。

第十三条 考场一般应设在县(区)以上,考生较多的乡(镇),经地(市)招生委员会批准,可设分考场,考生座位必须单人、单桌、单行。

考试日期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委员会确定。

第十四条 考试科目为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不限语种)六门。如需要加试或免试科目,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委员会自定。

第十五条 考试由各县(区)组织,地、市招生委员会统一组织评卷。要正确掌握评分标准,做好登分、复查工作,确保评卷质量。考试成绩只通知考生本人,不公布、不查卷。第六章 招生来源计划

第十六条 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来源计划分为国家任务、委托培养、自费生三种。招生来源计划应与国家及各地经济建设对毕业生的需求相适应,注意把招生来源与毕业生去向适当结合起来。

第十七条 面向全国或部分地区招生的学校,实行跨省招生。国务院部、委及其系统所属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的国家任务、委托培养及自费生跨省招生来源计划,由有关部委提出,征得地方同意后,列入部委及其系统所属学校跨省招生计划,报国家教育委员会综合平衡下达,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办公室安排招生。

第十八条 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国务院部、委所属学校,对工作、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可在国家任务招生来源计划内确定适当比例,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分配‛。

省、自治区、直辖市可在所属中等专业学校国家任务招生计划内,确定适当比例,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分配‛。

第十九条 国务院部、委及其系统所属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的跨省招生来源计划的编制办法及报送时间,按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的†编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跨省招生计划的试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七章 录 取

第二十条 录取新生工作,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委员会统一领导下进行。

第二十一条 在政治思想品德考核和身体健康状况检查合格的考生中,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委员会根据考生的考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按略多于计划招生总数确定控制分数线。

第二十二条 在达到控制分数线的考生中,根据志愿顺序,从高分到低分,分段提供档案,由学校全面考核考生的德智体情况,择优录取。

录取新生的具体办法,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委员会根据本地区的情况确定。第二十三条 第一志愿报考煤炭、采矿、核能、石油、地质、农林、气象、水产、水利水电、盐业、助产士、护士以及航海类专业的考生,考分达到当地控制分数线的,档案材料一次投放;其他专业实行一次投档录取的,应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委员会批准。非第一志愿的,按考生所填志愿顺序及时投档。

第二十四条 重点中专学校、部委所属学校和跨省招生的学校一般应优先录取。上述学校与高中升学考试一道进行的,应与重点高中同等对待,严格按照考生志愿顺序依次录取。

第二十五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跨省招生的学校,在安排录取地点、时间方面,应予以照顾,尽可能集中、提前。

第二十六条 初中阶段受省、自治区、直辖市表彰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获科技小发明创造奖或单科竞赛优胜者;获地(市)级体育竞赛单项前三名的队员或集体前三名的主力队员,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委员会决定,可适当降低分数,由学校审查录取或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第二十七条 对边疆、山区、林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适当降低分数,择优录取。

散居在汉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在与汉族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烈士子女可以适当降低分数,择优录取。

第二十八条 对归国华侨青年、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可以适当降低分数,择优录取。

第二十九条 煤炭、采矿、核能、石油、地质、农林、气象、水产、水利水电和盐业的学校,可在同一分数段内,优先录取该系统所属厂矿、企业的职工和矿区、林区、垦区、渔区和盐区中学毕业生。

卫生学校要优先录取乡村卫生员;农(林)业学校主要招收农村、林区学生,并择优先录取农(林)业中学毕业生和农(林)业科技积极分子。

第三十条 ‚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学生,可适当降低分数要求,择优录取;如不能完成计划,可在其他地方的考生中征求志愿,择优录取,毕业后到‚定向分配‛地区工作。

第三十一条 中等专业学校招收委托培养学生按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颁发的†高等学校接受委托培养学生的试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中央部门,省级党政机关,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委托培养的学生,一般应与国家任务招生的学生执行同一录取分数标准。

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中工作或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的单位,城乡集体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个体户,以及山区、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委托培养,可以划定招生范围,同时明确预备生源,适当降低分数,择优录取。

第三十二条 除有特殊要求的专业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批准外,不得划分录

取男女生的比例。

第三十三条 招收自费生,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委员会批准,录取分数可适当降低。

第三十四条 对残疾考生的录取工作,按照†关于做好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收残疾青年考生工作的通知‡的规定办理。录取中出现疑难问题,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办公室和有关中等专业学校校长研究解决。

第三十五条 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录取工作,应于八月底以前结束。

第八章 处 罚

第三十六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考生,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委员会或中等专业学校可取消其考试资格、录取资格或入学资格,情况严重的,一至二年内不准报考:

(一)假报年龄、学历、民族或采取其他手段骗取报考、录取资格的;

(二)在考试中有夹带、传递、抄袭、换卷、代考等舞弊行为的;

(三)在政治思想品德考核、身体健康检查证明材料中弄虚作假的;

(四)有其他舞弊行为的。

第三十七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招生工作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地(市)招生委员会或中等专业学校及有关行政部门可撤销其招生工作职务,取消工作人员资格,或给予行政处分:

(一)在出具、审定考生的户口、政治思想品德考核、身体健康检查等证明材料中弄虚作假的;

(二)纵容或伙同他人舞弊的;

(三)涂改考生志愿、试卷、考试分数及其他有关材料的;

(四)违反招生工作规定,给工作造成损失的。

第三十八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员,由司法机关根据情节轻重,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刑法,追究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

(一)盗窃或泄漏试题、参考答案、评分标准的;

(二)扰乱考场、录取场所秩序,威胁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的;

(三)行贿受贿、敲诈勒索的;

(四)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徇私舞弊,妨碍招生工作的;

(五)有其他破坏招生工作行为的。

第九章 附 则

第三十九条 凡特殊专业的学校,需实行单独招生,或进行面试的,具体招生办法由有关部门会同国家教育委员会另订。

农、林、卫生等系统的中等专业学校招收农村有实践经验的优秀青年入学(含不包分配班),年龄可以放宽,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林、卫生厅(局)会同当地教育部门和招生部门单独组织招生考试。

第四十条 招收高中毕业生的中等专业学校,考生的文化程度应是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年龄不超过二十二周岁,未婚。考试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情况自行确定。其他各项要求参照本规定办理。

第四十一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可制定具体办法。第四十二条 本规定由国家教育委员会负责解释。第四十三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关于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与就业制度改

革的意见》的通知

教职 [1994] 3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委、各直属机构,解放军总政治部:

现将†关于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地方、各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及改革措施。

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是关系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涉及干家万户、政策性很强的改革举措。请各地方、各部门要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加快改革的步伐和力度,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合格适用的中等专业人才,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与发展。

附件:关于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意见

(一九九四年三月九日)

关于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意见

中等专业教育是需要大力提倡和发展的重要教育领域,中等专业学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快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步伐。要拓宽服务范围,挖掘潜力,扩大规模,积极发展,更好地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招生改革

1、招生计划体制的改革

从1994年开始,国家只下达分省、分部门所属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计划总数,不再下达分学校招生计划。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计划的制定,由学校及办学主管部门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会同计划部门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以及学校所具备的办学条件编制,按照隶属关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高教、教育厅(局)和国务院有关部委教育司(局)审核确定,并将本地区、本部门招生计划总数上报国家教委、国家计委,经审核后列入全国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计划下达。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跨省招生计划由行业主管部门根据本行业实际需要编制,报国家教委列入全国跨省招生计划下达执行。

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实行国家任务计划和调节性计划相结合的招生计划形式。国家任务计划主要保证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国防建设、边远地区及艰苦行业所需人才的培养;要逐步扩大定向招生,协作培养的招生数量。调节性计划是根据社会需要安排的委托培养和自费生招生计划。各地区、各部门在认真考虑社会需要和办学条件、适度平衡的前提下,确定国家任务计划和调节性计划的比例。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逐步扩大调节性计划的比例。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在完成国家任务后,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具备的办学条件,挖掘潜力,扩大规模,逐步实现学校面向社会,人才走向市场。

今后,要积极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建立起‚学生上学自己缴纳部分培养费用,毕业后大部分人自主择业‛的机制,逐步代替现行招生计划中的国家任务和调节性两种计划形式。

2、大力拓宽为农村培养中等专业人才的渠道。

中等专业教育要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培养农村和乡镇企业需要的中等专业人才。为了有利于中等专业人才流向农村,农业学校要利用各种招生形式,按照招生来源与毕业生去向相一致的原则,努力扩大招生数量。在国家任务计划中要扩大面向农村经济建设的定向招生。凡能为农村培养所需人才的其它中专学校,也均应深化改革,为农服务。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办法,积极主动适应农村经济建设的需要。农村不包分配班的招生,继续执行农业部、国家教委、国家计委等八部委(1988)农(教)字第4号文件,†关于农业中等专业学校招收农村青年不包分配班的若干规定‡。

3、改革招生办法。

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要坚持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以文化考试为主要入学考核形式,公平竞争、公正选拔的原则。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选拔新生办法的多样化。

继续扩大对艰苦行业、边远地区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分配的比例,完善招生办法。对定向招收的学生,录取时可在入学考试成绩方面,适当降低分数要求。

逐步形成各种为农村服务不包分配班单独命题、考试、录取的制度,采取考试和推荐相结合的招生办法,要保证招生的生源和质量。

录取委托培养生时,如报考煤碳、采矿、核能、石油、地质、农林、水产、盐业等艰苦专业的线上志愿人数不足,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招办批准可适当降低录取要求。对文化基础较落后的少数民族边远山区,可试办预科班。

国家任务招收的艰苦专业或特定行业需要的定向分配的学生,入学时定向地区或单位委托学校与学生及家长鉴定合同。委托培养的学生,学校与委托单位需在制定招主计划之前签订合同,学生入学前,由学校代表委托单位与学生及家长签订合同。合同应明确各启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以及违约后的处罚,并经过公证。

为鼓励社会多种形式集资办学,对投资办学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可制定适当政策予以照顾。

逐步扩大普通中等专业学校选拔新生的自主权。学校要制定招生规定,把考试、推荐和专项考核结合起来,综合考虑,以保证录取的公正和质量。同时学校要建立和完善招生中的自我约束机制。

各地招生部门和学校在招生过程中,要认真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接受监察部门和群众的监督和检查。

4、改革招生管理办法。

要加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领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教育(高教)厅(局)要加强中等专业教育发展规模及招生工作的统筹与协调。要设臵负责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的专门机构,组织招生工作。

普通中等专业教育属非义务教育,要逐步实行收费和奖学金、贷学金相结合的制度。学生原则上均应缴纳学费,不同的地区、专业、学校收费标准可以不同。收费标准原则上按实际培养费用的一定比例计算。

学校、教育部门、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均可以设立奖学金,对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奖励。对选择学习艰苦专业的学生,可减免学费或设立专项奖学金,予以鼓励。委托培养生与自费生均可参加优秀学生奖学金评定。

二、改革毕业生就业制度

1、改革毕业生统包统配的制度。

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是培养中等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对中等专业学校的毕业生要合理使

用,按需上岗,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深化改革,要相应改革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统包统配的制度。

在现行的招生计划形式下,国家任务招收的学生,原则上仍由学校按照招生计划协议,负责在一定范围内安排就业。学生毕业时,由学校安排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由用人单位择优录用。毕业生若不服从安排,需向学校缴纳培养补偿费。少数经学校推荐,无单位录用的毕业生,回家庭所在地区自谋职业。定向培养招收的学生毕业后,到定向用人单位工作,不愿到定向单位工作的,应征得用人单位同意,并缴纳培养补偿费。

委托培养的学生,毕业时应按照学校制定招生计划时与用人单位签定的合同,毕业后应到委托单位工作,户口可以办理‚农转非‛。为边远地区及国家重点单位委培的学生,一般不得变更就业单位。凡不愿到原委托单位工作的,应征得委托单位同意,并缴纳培养补偿费。

自费生毕业后,自主择业。凡被城镇全民、集体企事业单位和乡镇企业录聘用的农村户口的毕业生,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商公安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办理户口‚农转非‛。

2、逐步实现毕业生自主择业,人才走向市场的就业制度。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劳务市场的不断完善,逐步实行招生面向社会,毕业生自主择业,人才走向市场。同时,要不断健全就业指导与咨询服务。今后,大部分毕业生将逐步实行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通过人才劳务市场,采取‚自主择业‛的就业办法。目前可以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进行试点。

要采取有力措施,拓宽人才通向农村、通向艰苦行业和地区的渠道。要积极制定相应政策,为毕业生创造安心工作的条件,鼓励他们到乡镇企业、农村基层单位工作。

国家教委关于做好1994年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

为使中专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普通中专学校办学条件较好的优势,挖掘办学潜力,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使全国普通中专招生规模继续逐步增长,现就1994年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工作提出几点意见:

一、1994年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工作要贯彻全国中专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执行(88)教职字001号†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暂行规定‡(简称†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委员会办公室根据†规定‡和本意见精神,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地1994年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细则。

二、要在不断提高办学效益和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有计划地扩大培养数量,促进中专教育事业协调稳定地积极发展。今年国家教委仍只下达全国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指导性招生计划。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会同计划部门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学校的办学条件安排中专学校的招生计划。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高教(教育)厅(局)要认真研究制定中专教育发展规划。根据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近年来办学水平评估的综合情况及办学条件改善的状况,重新核定目前学校的办学规模,确定长远发展规模,并根据条件确定中专学校招生计划规模,为计划部门提供下达各校招生计划及确定本地区中专教育发展规模的依据。要加强学籍注册和毕业生验印的管理,严格审查制度,完善监督职能,保证办学质量。

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根据地区与行业的特点安排招生计划。除艰苦行业和有特殊需要的定向招生计划可按定向地区或单位落实招生范围外,计划一般应分配到地区或市,不

宜层层下放。

为解决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的人才培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高教(教育)厅(局)批准,并报国家教委备案,可以招收预科班。

四、招生计划一经向社会公布,原则上不得再调整。个别确实需要调整的计划也一定要在招生计划公布之前完成。招生录取开始以后,不得随意增减计划。跨省招生计划下达以后,各部门不得自行调整,确有需要,须经国家教委批准。

在委托培养招生中,委培合同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招办审查,由招生部门按时向社会公布委培计划和委培单位,方可安排招生。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借委培之名,从中谋利。

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会同公安部门为农村自费生办理户口‚农转非‛。

五、在国家拨款额度不变的前提下,逐步实行中专教育的收费制度。目前,国家任务计划生可适当收取学费。委托培养学生的收费标准,由委托单位与学校协商确定。自费生的收费标准可按实际培养费用的一定比例确定。收费标准可因地因校因专业不同,由学校主管部门提出,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商有关部门确定。既要考虑到实际培养费用,又要考虑到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经批准,也可以进行实行部分收费的试点,原则上同一学校或专业实行同一种收费标准。同时要建立相应的专项奖学金、定向奖学金、贷学金制度。

要坚决制止乱收费的现象。学校在招生时,要在考生填报志愿前向社会公布对新生的收费标准以及奖、贷学金设臵情况,供考生自由选择报考。

六、中等专业学校应以招收初中毕业生为主。凡过去经过审批招收高中毕业生的,根据需要可以继续招生。新增招收高中毕业生的,要严格控制。要按照学校的隶属关系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教育(高教)厅(局)和国务院各部委教育司(局)批准。

七、由于中专教育规模发展迅速,中专招生工作任务日趋繁重。中专招生机构的设臵直接关系到招生工作的质量与招生政策的落实。加强中专招生机构的建设,是强化中专招生工作管理,保证中专招生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在现有招生机构中,健全中专招生机构,要配备专门人员,负责组织落实招生工作。

八、考虑到目前各地城镇和乡村的体育师资及办学条件差距较大,应以文化考核总分确定录取控制分数线。体育加试成绩,可做为中等专业学校录取时的参考依据。体育考试的试点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以适当比例确定体育考试成绩的计入办法,并报国家教委备案。

九、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的招生报名条件,各地要执行†规定‡,不得自行另定标准,即招收初中毕业生的,不超过18周岁,招收高中毕业生的,不超过22周岁。

十、为了加强管理,给招生学校,特别是跨省、跨地区招生的学校提供方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办应组织各地市招办和招生学校,统一时间,统一地点,统一录取,由省招办负责监督、审核、盖章。

十一、逐步提高中专招生的科学管理水平,在报名与填报志愿等信息采集、处理,考试成绩统计和计算机辅助录取等方面,加强计算机管理与统计工作。

十二、为促进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逐步建立人才需求预测信息系统,开展招生和就业的咨询、指导服务。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组织企事业单位、用人部门和普通中专学校,举办人才供需洽谈会,为学校和用人单位洽谈人才培养与就业指导提供机会与服务。

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关于普通中等专业教育(不含中师)改革

与发展的意见》的通知

教职[1995]9号

【发布日期】1995.04.01 【实施日期】1995.04.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法规类别】中等教育 【唯一标志】12817

【全文】

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关于普通中等专业 教育(不含中师)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的通知(一九九五年四月一日 教职“1995”9号)

现将†关于普通中等专业教育(不含中师)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发给你们,请各地区、各部门结合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关于普通中等专业教育(不含中师)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附件:

关于普通中等专业教育(不含中师)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正进入一个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正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所指出的:‚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因此我们要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深化中等专业教育的改革,促进中专教育的积极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积极发挥它们在同类职业教育中的骨干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等专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广大毕业生受到用人部门的欢迎,他们中的大多数已成为我国技术、管理干部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人已成为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的技术干部的骨干,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各级地方政府、学校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全面开展中专教育评估,有力地促进了中专的建设与发展,增加了投入,改善了办学条件,改进了管理,提高了办学质量、效益,拓宽了服务方向,扩大了办学规模,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几年来,多方面的改革试点,为今后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思路。但是应该看到,中等专业教育在规模、质量、规格上尚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要求不相适应。当前中等专业教育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改革的步伐和力度,使其积极协调地发展。

一、深化改革、积极发展,主动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中等专业学校的改革与发展,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按三个‚面向‛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要主动适应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工艺、装备水平及管理方式现代化对人才素质提高的需要。要优化结构,调整布局,不断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中等专业教育的道路。

要贯彻†纲要‡与†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通过挖潜,主要走内涵发展的路子,在同类职业技术学校中发挥好骨干作用。学校总体规模要扩大,校平均规模达到1000人。现有不合格学校通过努力要达到合格标准。使学校布局更趋合理,质量、效益有较大提高。加强重点学校建设,集中力量建设好一批省部级和国家级重点学校,使之成为校均规模分别在1500、3000人以上,办学条件、办学水平、教育质量、社会效益等方面能起到骨干示范作用的综合性学校。从而带动整个中专教育的发展与提高,更好地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改革中专管理体制,进一步扩大学校自主权

要加快中专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要由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转为运用立法、政策导向、拨款、评估督导、信息服务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逐步建立起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广泛参与,学校自主办学的新体制和运行机制。

中等专业教育实行分级管理,分工负责,条块结合,地方统筹的管理体制。地方政府对中等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负有主要责任,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中等专业学校的统筹管理。同时要充分发挥计划、劳动、人事部门和业务部门的管理职能,使之在人才预测、学校布局等方面,发挥好宏观协调作用,开展好业务指导、评估督导。少数行业性强的部门,可继续由中央业务部门办学,但也要拓宽服务范围,面向社会,服务地方。要积极推进部门办的中专和地方结合的试点工作。

要进一步扩大学校自主权,使学校真正成为具有法人地位的办学实体。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学校根据有关规定,在联合办学,资金筹措,校内机构设臵,中层干部任免(聘任),专业设臵,经费使用,资金分配等方面享有自主权。

三、改革办学体制,多层次多形式办学

改革中等专业学校的办学体制,分别实行:地方为主、部门(行业)为辅;部门(行业)为主、地方为辅;企业为主,政府支持等多种办学体制。在主要依靠部门(行业)、企业办学的同时,积极推动部门(行业)与地方,部门(行业)间、企业间、学校间的联合办学。学校实行多种管理模式,如成立校董会,学校管理、指导委员会等。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

中等专业学校,要面向社会需要,提高适应能力,挖掘办学潜力,增强办学活力,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办学,发挥多功能作用,提高办学效益。在坚持以普通中等专业教育为主体,保证完成国家任务招生计划的前提下,根据需要与可能,举办其他职业教育与培训,如:开办技工班、职高班、成人中专班以及各种类型的短期培训班等。做到全日制与业余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要允许学校在确有需求时通过委培、联合办学等形式为系统外、省外培养人才,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中专经过有关部门批准,培养外向型人才和接受境外学生。学校要密切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的联系,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使中等

专业教育办得更好。

四、拓宽服务面向,加快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

中等专业学校要改变过去那种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单纯为全民所有制单位培养人才,统包统配的制度。通过改革,拓宽服务面向,为多种所有制单位服务,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特别是要为农村经济建设培养合格适用的中等专业人才。

中等专业学校的招生,现在实行的是国家任务计划与调节性计划相结合的体制。要逐步过渡到全面实行上学缴费制度。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设立奖学金。要保证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国防建设、边远地区及艰苦行业所需人才的培养;需要毕业生的部门、地区或单位可以出资设立定向奖学金,学生毕业后要按合同规定到定向的部门、地区或单位工作。在过渡阶段,仍可实行国家任务计划与调节性计划。国家对中等专业学校只下达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分部、委的招生总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中央有关部门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国家任务计划和调节性计划的比例。中等专业学校招生要逐步规范化,并将理顺学制与发展高中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

改革毕业生就业制度。要采取有力措施,拓宽人才通向农村、通向艰苦行业和边远地区的渠道。要努力扩大为农村服务不包分配班,并利用各种招生形式为农村培养合格适用的人才。改变‚统包统配‛包当干部的做法,根据招生计划形式,实行不同方式的就业。国家任务招生实行按需培养,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委托培养生按合同就业;自费生自主择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完善,逐步全面实行学生缴费上学,大多数毕业生在国家政策指导下进入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自主择业。同时,地方与部门要积极建立和逐步完善就业指导与咨询服务。

五、增加投入,改善条件,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

中等专业学校要改变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办学的状况,在坚持国家财政拨款为主渠道的同时,实行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中专要大力兴办校办产业,产教结合,促进学校自我发展。

为保证中等专业学校的积极发展,在政府职能、财政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部门要妥善解决中专办学经费的拨款渠道和确定学校隶属关系,以利中专的改革与发展。各级政府要合理确定学校的基本办学经费,并建立按适当比例逐年增长的拨款制度。同时,应将学校的基本和重点建设项目纳入各级政府的基本建设计划。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部委应积极筹措专项经费,促进中专教育事业的发展,并通过收取学费、培养费、培训费,发展校办产业的收益和接受社会赞助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要努力拓宽学校自筹经费的渠道,不断增强学校自我发展的能力。总之,要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以保证教育质量的提高。

六、深化教学领域的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搞好教学领域的改革,是中专改革的核心。要以改革促质量,以质量求发展。深化中等专业学校教学领域的改革,要以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为导向,遵循中等专业教育的规律,着重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要坚持规格,按需培养,进一步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实行教学、技术服务、生产实践三结合。要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管理,调整专业设臵,拓宽专业方向,修订教学计划,调整课程结构,改革课程设臵,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一步加强教学的基础建设,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加强评估督导,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要通过试点,总结经验,逐步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如:试行学分制、分段制、工学交替制、选修制、模块式教学等。

要增加投入,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扭转实验实习设备陈旧落后的状况,解决好生产现场实习的设施。加强教材建设,提高教材质量。加强统筹规划和管理,重点抓好系列教材和实验教材的编审工作。

七、积极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

中等专业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增强学校内部的办学活力。一些地方和学校的改革试点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和成功的经验,初步实行了一些新的内部管理体制。校长是一所学校的行政领导者,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校长对学校的办学方向、教育教学、思想政治、后勤管理等各项工作负有全面的责任。要明确划分党政职责,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加强学校的民主化建设,建立教职工代表会议为主要形式的民主管理与监督制度。把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学校实行教学目标责任制。要进行人事制度的改革,在不突破定编的前提下,依照条件公正、平等竞争、择优上岗、合理组合的原则,对教师、干部实行聘任制,对工人实行合同制。对于待聘人员,要按有关规定妥善安排。在国家规定的工资制度下,进行分配制度的改革。根据不同岗位要求的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和承担责任大小等为基础,实行严格公正考核,依个人业绩和贡献,实行按劳分配,拉开档次,强化分配激励机制。要加快后勤管理的改革的步伐,逐步实行后勤管理的社会化、企业化。

各地方、各部门、各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通过试点,不断总结经验,使之日臻完善。

八、大力发展校办产业,走产教结合的道路

大力发展校办产业是由我国的国情和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的。发展校办产业是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促进教学改革,将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活动相沟通的重要渠道;是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重要条件;是建立三结合教学机制的重要手段,是逐步实现产教结合,企校结合,弥补办学经费不足,形成学校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支柱。

当前,中等专业学校的校办产业还相当薄弱,需要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发展校办企业要与教学育人相结合,努力发挥专业特长;要充分发挥学校在人才、技术、信息、设施等方面的优势;要根据市场需求,按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因校制宜,兴办经济效益高的产业。要统筹规划,合理配臵人、财、物,既要保证教育质量的提高,又要为校办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根据校办产业发展的需要,可以实行行业、地区以及生产项目的联合,组成联合体或集团公司,可以与国内外进行合资经营,经批准也可试行股份制。有条件的学校要努力开发名优特新产品,走向国内国际市场。

九、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等专业学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努力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中等专业人才的要求。要坚持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加深其对党的基本路线的理解;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

义教育,要加强国情教育、近现代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制教育和祖国优秀文化传统伦理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奠定基础;要从中专的培养目标出发,切实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道德规范,并坚持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培养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不断探索和总结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加强德育工作的经验,进一步搞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建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优化育人环境。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努力使思想政治工作更有实效。

十、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教师队伍正进入新老交替的关键时期,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和补充是当务之急。要采取有力措施,优化教师结构,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到2000年,使中等专业学校的专任教师基本达到任职资格标准,要进一步加强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注重实效。要创造条件,利用各种形式促进教师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参加专业生产实践活动,提高实践活动能力。要改革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允许符合条件的专业教师评定教师职称的同时,评定其他专业技术职称,要逐步下放教师任职资格评审权。要选聘有实践经验和必要的文化、专业知识的技术、管理人员到校任教,做到专兼结合。各地方、各部门、各学校要制定有利于兼职教师应聘和相对稳定的相关政策,逐步扩大兼职教师的比例。要为教师的进修提高创造条件,并逐步建立定期进修培训的制度。

要认真贯彻†教师法‡,要把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校的内部管理改革结合起来,积极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各地方、各部门要将解决中专教师住房问题纳入计划,统筹解决。随着人事工资制度的改革,切实解决教师的待遇问题。

国家教委†关于做好1995年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教职“1995”4号)

文化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普通中等专业艺术学校招生暂行规定‡的通知 文化部 国家教育委员会

文化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普通中等专业艺术学校招生暂行规定‡的通知

1995年12月28日,文化部、国家教委

现将†普通中等专业艺术学校招生暂行规定‡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普通中等专业艺术学校招生暂行规定‡是†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暂行规定‡的配套规章。各地在遵照执行的同时,要注意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请及时反映。

附:普通中等专业艺术学校招生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选拔适合普通中等专业艺术学校培养要求的新生,更好地为我国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各类艺术人才,根据†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暂行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普通中等专业艺术学校招生应坚持专业和文化两种考试,贯彻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和公平、公正的原则,选拔各类艺术人才。

第三条 普通中等专业艺术学校实行单独、提前招生考试。

第二章 报 名

第四条 考生报名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决心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勤奋学习;

(二)年龄不超过18周岁的普通中学的在校生或毕业生。戏曲、舞蹈、音乐、杂技等艺术门类中部分要求有幼功的表演、演奏类专业,13周岁以下的普通小学在校生或毕业生。音乐基础理论、曲艺创作、教育类等专业,20周岁以下的普通初、高中毕业生。专业成绩特别优秀者年龄可适当放宽;

(三)身体健康,并符合学习艺术专业要求者。第五条 下列人员不能报考:

(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在校生;

(二)被开除学籍、勒令退学和无正当理由退学不满2年的学生;

(三)上一年参加入学考试,因舞弊而被取消报名考试资格或入学资格的考生。

第六条 报名时间每年三月初开始。具体日期由招生学校在招生简章中公布,并报送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主管部门。

第七条 考生须持所在学校(单位、街道办事处)的证明到学校所设的报名点报名。招收外籍华侨、港澳、台湾学生的学校,所招考生可向我驻所在国(地区)使领馆或有关机构提出申请,经批准签证入境后,方可到学校报名。

第三章 思想品德考核与身体健康检查 第八条 思想品德考核按国家教育委员会†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暂行规定‡第三章第七、八、九条执行。

思想品德考核和组建考生档案材料工作由招生学校负责。

第九条 体检标准按国家教育委员会、卫生部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 考 试

第十条 专业考试由招生学校按有关规定组织进行。考试科目一般不得少于三门,重点考核考生是否具备学习某专业的基本条件和素养。具体考试科目内容由招生学校确定。根据不同专业需要,专业考试方式一般分为面试、笔试两种。

专业考试时间由招生学校确定,跨省招生的学校最迟于4月30日前结束。考生成绩评定由考试小组或评选委员会集体评定,学校招生办公室审核。评定、审核工作要做到公正、准确。有条件的地方应逐步实现专业考试的规范化、标准化。

第十一条 考生应在专业考试合格后,进行文化考试。文化考试由下述学校或主管部门组织:

招收小学生和初中在校生,由学校或学校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的有关规定,按普通教育的不同阶段教学要求,采取题库命题的方式单独组织进行。其中小学生的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初中生的考试科目为:政治、语文、数学、外语。试卷由招生学校或学校主管部门组织考评委员会统一评卷。评卷要正确掌握评分标准,确保评分质量。

招收小学生和初中在校生的学校对其学生的文化教育应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有关要求。

招收初、高中毕业生,由招生学校或学校主管部门与考生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招生主管部门协商单独组织考试(时间允许也可参加有关统一考试),单独划定录取分数线。跨省招生学校文化考试时间务必在5月20日以前结束。

第五章 招生来源计划

第十二条 普通中等专业艺术学校招生来源计划仍采取国家任务和调节性计划(委托培养和自费生)形式。

招生来源计划应与国家及各地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毕业生的需求相适应,也要与专业艺术人才选拔规律相适应。

第十三条 面向全国或部分地区招生的文化部直属艺术学校、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中等艺术学校,可跨省招生。跨省招生计划由学校提出,经学校主管部门审核,于每年5月31日以前报文化部教育司汇总后报国家教委下达,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招生主管部门安排招生。

第十四条 经文化部批准,文化部直属艺术学校和国家级重点中等艺术学校,对少数民族地区和部分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可在国家任务招生来源计划内确定适当比例,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就业‛。

第六章 录 取

第十五条 在当地招生主管部门和学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具体录取工作由招生学校负责。各招生学校要认真贯彻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原则。凡参加单独组织文化考试的招生学校,其录取分数线,由招生学校或学校主管部门商本省有关招生主管部门后,单独划线。录取办法:在政治思想品德考核和体检合格、专业和文化考试成绩达到分数线的情况下,一般按专业考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并参照考生所报志愿顺序,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第十六条 对个别专业成绩特别优秀(总成绩平均在八十分以上、主课成绩九十分以上),专业成绩前三名,文化考试成绩略低于录取分数线的考生,由学校招生办公室集体讨论决定,可适当照顾录取。

第十七条 对初中阶段受市级(地级以上)表彰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专业加10分。

第十八条 对边疆、山区、特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归侨、华侨及其子女以及港澳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籍的考生,荣立二等功以上的退役军人、烈士子女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第十九条 各校招生办公室负责提出录取名单,并填写录取通知书。同时将录取名单报学校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学生户口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招生主管部门审批、盖章。

第七章 新生入学、复查与试读制

第二十条 新生按录取通知书规定的日期报到入学。新生入学后,学校根据招生政策和录取标准进行复查,凡不符合条件或有舞弊行为、弄虚作假的,取消入学资格。

第二十一条 普通中等专业艺术学校实行试读制,试读期一年。一年后经考核合格,转为正式生。不合格者取消试读生资格,退回原地区。未完成义务教育的,经商当地义务教育管理部门,安排复学。

第八章 组 织 管 理

第二十二条 文化部会同有关部门成立普通中等专业艺术学校招生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协调普通中等专业艺术学校招生录取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招生部门应有人具体负责艺术学校的招生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主管教育工作的部门应负责所属学校的招生工作。各学校应成立招生办公室,由一名校长主管招生工作。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由文化部、国家教育委员会负责解释。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普通中等专业艺术学校招生工作进程表(略)。

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关于普通高校招生监察机构职责的暂行规定》的通知 1995年3月31日,国家教委办公厅

为切实加强高校招生监察工作,特制定了†关于普通高校招生监察机构职责的暂行规定‡,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普通高校招生监察机构职责的暂行规定

一、为使招生监察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确保招生质量和招生计划的完成,结合近年来招生监察工作的实践,特制定本规定。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委员会内应设立招生监察领导小组,下设招生监察办公室(为非常设机构)。

三、招生监察领导小组由招生委员会负责人任组长,其他成员由纪检监察及有关部门的负责干部组成;招生监察办公室由招生监察领导小组牵头,教委纪检组、监察处(室)干部和招生委员会办公室干部参加。

四、招生监察办公室是招生监察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招生监察领导小组及招生监察办公室,均在本级招生部门和本级政府纪检监察机关双重领导下,负责本辖区招生监察工作,并接受国家教委高校学生司和纪检监察机关的指导。

五、招生监察办公室负责检查本级招生办公室及在本辖区内的招生工作人员执行招生政策和纪律的情况,表彰遵纪守法的好人好事,查处招生过程中的违纪案件。各级及各校招生工作人员应自觉接受监督检查,并积极配合做好招生监察工作。

六、招生监察办公室参与招生工作的全过程,着重在考试、录取等环节实施监督,保证监督到位,切实维护考生和招生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

七、招生监察领导小组成员和招生监察办公室负责人在自己职责范围内提出建议和意见。

遇有不明确或有异议的问题,应向上级纪检监察机关反映;重大问题,应向国家教委纪检组、监察局、高校学生司等有关司局报告。

八、根据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管理处罚暂行规定‡和†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管理处罚暂行规定‡及本省、市、区制定的有关规定,招生监察办公室有权对招生违纪案件进行调查处理,或提出处理建议转有关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处理。重要案件,须上报国家教委纪检组、监察局和高校学生司。

九、招生监察办公室监督检查招生工作,重点应检查招生办公室和高等学校内部制约机制及接受外部监督的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和招生工作人员严肃执纪、廉洁自律情况。防止招生和监察以外部门的人员插手和干扰招生各个环节的工作。

十、招生监察工作人员应坚持原则,实事求是;熟悉业务,勤于调研;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不徇私情,秉公执纪;并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宣传教育意识。

十一、成人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中等学校的招生监察工作,参照此规定精神执行。

国家教委关于做好1996年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

颁布日期: 1996年04月08日 实施日期: 1996年04月08日

教职“1996”4号

普通中专招生工作,要继续执行†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暂行规定‡“(88)教职字001号”,要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其实施意见和†关于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意见‡精神,进一步深化中专招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加快普通中专学校招生收费并轨改革进程,2000年基本实现新旧体制转轨。现就1996年普通中专招生工作提出几点意见:

一、在部分省市、学校进行的中专学校招生收费并轨试点已取得了基本经验的基础上,今年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都要进行招生收费并轨改革试点。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具备招生收费并轨条件的地区,要加大改革力度,力争1997年大多数学校按新招生制度运作。

二、各地在招生收费并轨改革试点过程中,要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保证中专教育的健康发展。对国家特殊和急需的专业建立专业奖学金;对艰苦行业、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相应的定向奖学金;在建立新的招生收费制度的同时,需在普通中专学校建立贷学金制度。

三、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职教部门和招生办公室要高度重视中专招生工作,要根据本意见精神、结合各地的实际,制定本地区1996年普通中专招生细则。具体工作部门要加强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健全中专招生机构,配备专门人员,负责组织落实中专招生工作。要对招生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帮助他们熟悉和掌握招生政策和招生纪律。未经培训的人员不能上岗工作。

四、在招生收费并轨改革过渡阶段,今年普通中专招生计划仍采取国家任务(含定向招生)和调节性计划(委托培养和自费生)的形式。国家教委只下达指导性计划。各地计划部门、招生部门要会同职教部门,根据近年来对普通中专学校教育评估综合情况及办学条件改善情况和国家及各地对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实际需要,安排招生计划。计划一经公布,原则上不再调整。招生计划一般应分配到地区或市,不宜层层下放。今年定向招生、委托培养招生和招收有实践经验考生及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办预科班问题,要严格按照我委†关于做好19

95年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教职“1995”4号)规定办理。

五、跨省招生工作要严格执行我委†编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跨省招生计划的试行办法‡“(87)教职字012号”规定。任何地方、任何部门均无权擅自批准跨省招生计划,确有需要,须报我委批准。为维护计划的严肃性,对未经我委批准(包括艺术类提前录取),计划外招生的学校,公安、粮食部门应不予办理有关学生的户粮迁移手续,教育行政部门要负责清退学生,对直接责任者要严肃查处。对不按我委下达跨省计划拒招和乱招新生的部门,一经查实,要予以通报处理,对乱招生学校将不安排下跨省招生计划。

六、普通中等专业教育属非义务教育,实行缴费上学。各地收费的标准要按实际培养成本的一定比例,并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家长的承受能力,经商物价部门核准确定。普通中专学校招收委培生、自费生,原则上同一学校(或专业)实行同一种收费标准。重点中专学校可略高于其他学校。

七、今年普通中专学校的报名条件、体检标准要继续执行我委有关规定,不得自行另定标准。要加强考试场所和录取场所的管理,各地仍要组织地市招办和招生学校,统一时间、统一地点、统一录取。由省招办负责监督、审核、盖章。在考试和录取等工作中,要加强计算机管理和应用,逐步提高中专招生的科学管理水平。

八、招生工作要进一步严肃纪律,强化管理,提高自我约束能力。要加强纪检、监察部门的检查和监督工作。招生工作人员要廉洁自律,遵纪守法,不得以权谋私,对于违纪违法者,要严肃处理。

各地要认真总结经验,深化改革,努力把今年中专招生工作做好。招生工作结束后,须将工作总结报送我委职教司。

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并轨改

革的意见

教职“1997”1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委员会、教育厅、计划委员会、招生委员会办公室,广东省高教厅,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委,国务院有关部委教育司(局):

为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其实施意见精神,积极推进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现就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并轨改革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积极推进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并轨改革

(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并轨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通过改革招生制度,改变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由政府包得过多的做法,实行学生缴费上学,并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大多数毕业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以促进普通中等专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培养更多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中等专业人才,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国务院有关部委(行业),应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其实施意见的精神,认真研究制订本地区、本行业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并轨改革的具体方案,在部分省、市已经实行招生并轨改革并取得基本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此项工作。尚未实行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并轨的地区和部门,要加快改革步伐,根据本地区实际,积极创造条件,力争尽早并轨。1998年全国大部分省市都要实行招生并轨改革,到2000年,全国基本实现新旧制度的转轨。国务院有关部委(行业)所属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的招生并轨工作,原则上与学校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并轨改革同步进行。

二、认真做好招生并转后招生计划的编制工作

(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并轨后,不再实行国家任务计划和调节性计划(含委托培养和自费生)的计划形式,统一实行一种招生计划,并统一录取标准,学生缴费上学。

(二)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并轨后,招生计划的编制,由各部委(行业)有关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省级计划部门、教育部门根据国家计委、国家教委联合发布编报计划的通知要求,以及本部门(行业)、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学校所具备的办学条件,提出所属学校的招生计划草案,报送国家计委和国家教委;国家计委会同国家教委对部门(行业)和地方上报的计划进行综合平衡后提出招生计划草案提交全国计划会讨论,经国务院审定后下达。国家计划下达后,各省级政府、计划单列市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委(行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招生计划进行必要调整。

为了确保普通中等专业教育的正常秩序和教育质量,各地区、各部门不得超越学校办学条件安排招生计划,不得在非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安排普通中等专业教育招生计划。

(三)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并轨后,国务院有关部委(行业)所属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跨省招生来源计划,按学校隶属关系由国务院有关部委(行业)根据本行业实际需要编制;部委(行业)所属普通中等专业学校(须为合格学校)为地方服务的专业,其跨省招生来源计划,须征得生源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省级计划、教育部门的同意,报国家教委审核后列入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跨省招生计划下达执行。地方所属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原则上不进行跨省招生。

三、建立健全招生并轨改革的配套政策。

(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并轨后,招生来源计划一般分配到地区(市),不宜层层下放,并按统一分数线择优录取。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可提前一个批次录取。对报考农业、林业、水利、煤炭、地矿、石油、测绘、气象等艰苦行业或专业学校的考生,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可适当降低分数投档。为满足老、少、边、穷地区和艰苦行业对人才培养的特殊需求,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仍可安排一定比例的定向招生计划。

(二)健全收费制度。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并轨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照†教育法‡、†职业教育法‡规定,继续加大对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的投入,不得因招生并轨而减少对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的经费投入。收取学费的标准应根据学校实际培养成本和学生家庭及社会的承受能力,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按照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颁发义务教育等四个教育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教财[1996]101号)文件精神制定。学费是学校经费重要来源之一,纳入学校财务统一核算,统筹用于办学支出。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国务院有关部委(行业)所属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并轨后,其收费办法实行属地化原则,按照学校所在地的标准执行。跨省招生的收费按学校所在地的标准执行。

(三)建立健全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制度。在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实行收费制度后,对特困学生应给予减免学费。各地应逐步建立健全贷学金制度,以保证家境贫困的学生能顺利完成学生。各地、各部门(行业)应建立健全专项奖学金或定向奖学金制度,积极为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艰苦行业培养所需人才。鼓励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各界在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设立各种形式的奖学金。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

(四)改革毕业生就业制度。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并轨后,实行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大多数毕业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享受专项或定向奖学金的学生,毕业后按照与相关部门或单位签订的协议规定就业。要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与咨询服务工作。

四、努力做好招生并轨改革宣传工作

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并轨改革是普通中等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区、各部门要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向社会和考生及其家长宣传这项改革的指导思想、政策规定、方法、步骤,以取得各方面的理解与支持。要加强对招生计划、收费标准、收费管理和录取办法及其有关配套政策、措施的研究,切实采取措施,认真做好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并轨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本意见精神,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实施办法。有关中等师范学

生招生是否并轨,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研究决定。

1997-12-25

国家教委关于做好1997年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

1997年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工作,要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其实施意见要求,结合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加强对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工作的管理。为保证今年普通中专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现对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按照†国家计委、国家教委关于编报1997年普通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生计划的通知‡精神,今年国家教委仍只下达指导性计划。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中专学校办学条件的可能,安排招生计划;要严格按学校办学条件审核所属学校的招生计划,不得超越办学条件安排招生计划,不得在非普通中专学校安排普通中专招生计划,以确保教育质量。要注意生源分布情况和专业结构问题,坚持实事求是,按需培养,对社会需求较少的专业要减少或暂停招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部门汇总审核各学校招生来源计划后,必须及时向社会公布,增大招生来源计划的透明度。未向社会公布的招生计划不得安排招生。要保证招生计划的严肃性,招生计划一经公布,原则上不再调整。招生计划一般应分配到地区或市,不宜层层下放。

二、在部分省、学校实行招生‚并轨‛已取得了基本经验的基础上,1997年有条件的地区和部委均可实行招生‚并轨‛。已实施招生‚并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把招生工作的重点放在招生计划的编制、招生收费、招生办法及配套改革措施的研究制订上,以确保此项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实行招生‚并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录取工作应按国家任务计划的管理办法执行,同一地区只划一条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中专学校可提前一个批次录取。对报考农业、林业、水利、地矿、石油、煤炭、测绘、气象等艰苦行业(专业),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可放宽一到二个分数段投档。

四、暂不实行招生‚并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其自费生招生计划只能安排在本地区招生。委托培养招生应按照我委有关规定做到手续完备,并经考生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部门审核。招生部门必须在公布委托培养计划的同时公布委培单位和收费标准。委培生和自费生的录取标准应严格按照国家教委规定执行,不得用任何形式降低录取分数标准以收取考生家长或单位的‚赞助费‛、‚学校建设费‛等各种名目的费用。承办委培手续的各环节均不得巧立名目收取费用,一经发现,要严肃处理。

五、普通中等专业教育属非义务教育,学生实行缴费上学。费用为实际培养成本的一部分,作为学校办学经费的补充,应视为预算内资金使用。培养费应按学年收取,不得按学制一次收费,不准在学期间提高收费标准。中央各部委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各有关部门应建立专门培养本行业或边远地区所需紧缺人才的专项奖学金,并在招生时向考生公布享受专项奖学金的办法,实行定向招生,以满足这些地区和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六、在招生‚并轨‛改革过渡阶段,今年各部委及其系统所属普通中专学校跨省招生来源计划的管理仍按原有规定执行。面向地方服务的专业,招生学校须商得生源所在地的省级教育、计划部门同意,跨省招生来源计划对口上报国家有关部委汇总,经我委审核后统一下达。任何部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间不得自行衔接或下达跨省招生来源计划。任何部委无权增减或调整跨省招生来源计划,对于少量确需调整计划的须报我委下达。各地要加强对跨省招生工作的管理,非我委下达的跨省招生来源计划,各地招生部门不得安排招生。在招生过程中,对违反我委规定拒招或计划外乱招学生的地区、部门和学校,各地公安、粮食部门应不予办理有

关学生的户粮迁移手续,教育行政部门要负责清退不按规定录取的学生,并追究责任,对直接责任者要严肃处理。

七、普通中专招生考试必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委员会统一命题、统一制卷并制订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各地原则上不得增加考试科目(含面试),增加考生负担。面试要严格管理,新增面试专业需经国家教委批准。面试工作应由各地招生部门组织进行。艺术类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有条件的省要组织单独的文化课统一考试,考试成绩作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部门核准录取的主要依据。

八、各地要严格农业、林业、水利、中医药等招收有实践经验考生的资格审查。各地要由省招办商有关部门确定最低录取控制线,为保证招生质量,不得扩大降分幅度,凡达不到规定分数线的一律不予录取。

九、要继续执行†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暂行规定‡“(88)教职字001号”及招生体检的有关规定。若有特殊要求和规定,必须报国家教委审批,未经批准的不得执行。

十、各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要按照国家计划完成招生任务。各地要采取措施,减少遗留问题(可超额录取百分之一到三的新生,以弥补新生入学后可能出现的缺额),以保证新学期正常开学。

十一、各级招生、考试机构,要在省招生委员会领导下,采取有力措施,严肃考风考纪,切实做好招生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对招生工作人员勤政、廉政、服务意识的教育,不断提高招生工作人员素质,未经培训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对由于招生工作人员失职造成招、考场地混乱或出现重大事故的,除处理直接责任者外,要追究当地招办负责人的责任。各级招生、考试机构要继续加强与监察部门的合作,对违纪违法、徇私舞弊者要坚决追究,严肃查处。各地在招生工作中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发和建立计算机管理系统,并实行全封闭录取,使录取工作做到‚公正、高效、有序‛。

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收高中毕业生,与高考统一进行招生录取的参照以上规定办理。

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做好1998年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

作者:国家教委办公厅 颁布日期:1998-02-19 执行日期:1998-02-19

1998年是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全面推进招生并轨改革的重要一年。各地区、各部门(行业)在招生工作中要继续执行†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暂行规定‡,同时要认真贯彻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关于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并轨改革的意见‡(教职“1997”10号)精神,根据本地区实际,加快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并轨改革步伐,力争尽早并轨。现就1998年普通中专招生工作通知如下:

一、在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并轨改革过渡阶段,1998年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计划仍包括并轨计划和非并轨计划两部分。已实行招生并轨改革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原则上不再安排非并轨招生计划。并轨收费问题要实行新生新办法,老生老办法。

二、1998年实行招生并轨或暂不能实行招生并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须在5月15日前把招生并轨改革情况或准备并轨的有关情况报送国家教委职教司。

三、各计划生源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部门,在根据国务院各有关部委(行业)下达分省分学校分专业定向招生计划安排招生时,要严格执行定向协议,严禁在定向范围以外

招生。

四、国家教委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跨省招生来源计划下达后,地方和部门(行业)不得随意更改。对擅自更改跨省招生来源计划招生或违反我委招生规定招生的直接责任者,应视情节、后果的轻重,由教育行政部门或业务主管部门予以相应的行政处分,所招学生国家不予承认其学籍,也不能取得毕业证书。

五、经国家教委批准,招收有实践经验考生或举办农村青年不包分配班试点的学校,招生并轨后仍可继续试点。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管理,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六、根据艺术类、体育类学校招生的特点,1998年艺术类、体育类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跨省招生,其考试(含文化课、专业课考试)和录取实行属地化管理,由学校所在地省级招生部门负责组织考试和审核录取。各学校业务主管部门要积极配合招生部门,完善文化课和专业课考试办法,新生录取后学校所在省招生部门要及时报生源所在省招生部门备案。

七、为弥补新生入学后可能出现的缺额,保证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各招生学校可超额录取学校招生计划总数百分之一至三的新生,开学后原则上不再进行补录。

八、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工作要有专门机构负责。招生录取工作要在统一时间和地点内进行。各省级招生部门于1998年10月上旬前要把招生录取结果和情况总结上报国家教委职教司。

九、在考试和录取工作中要加强计算机管理和应用,进一步提高招生工作的科学管理水平。同时要强化考风考纪管理,招生工作人员要廉洁自律,遵纪守法,自觉接受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和检查,对违纪违法者,要严肃处理。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并轨工作的通知

川府发“1998”16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省级各部门: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根据†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实施意见‡(国发“1994”39号)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逐步建立学生缴费上学,并在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大多数毕业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的制度。经研究决定,我省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含中等师范学校,下同)从1998年起实行招生并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并轨的指导思想是:改变学生上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由国家包下来的做法,实行上学缴纳部分培养费的制度;改变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的就业方式,实行大多数毕业生根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在一定范围内有序地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通过招生并轨改革,促进普通中等专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培养更多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中等专业人才,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并轨原则是:统一招生计划形式,统一制定新生录取标准和收费标准;建立完善奖、助、贷学金制度;改革毕业生就业制度;转换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办学机制,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确保国家对中等专业人才的需要。

二、招生计划形式和录取办法

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并轨后,实行一种招生计划,即国家计划。为满足国家重点建设

和贫困地区、艰苦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仍可招收一定比例的定向生。

招生并轨后,由省招委划定并公布各市(地、州)各批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对报考艰苦行业或专业考生,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可适当降低录取。

三、学费标准和管理办法

招生并轨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继续加大对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的投入,切实做到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

学生缴纳学费的标准由省教委、省物价局、省财政厅制定颁发。学校凭收费许可证和专用发票收取学费。收取的学费作为学校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纳入学校财务统一核算,统筹安排。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何挪用。

四、建立健全奖、助、贷学金制度

各级政府建立完善奖、助、贷、学金制度,财政和学校主管部门要拨出一定经费用于所属学校发放奖、助学金。

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要从收取的学费中画出一定比例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并酌情减免特困生的学费,保证这些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中断学业。学校还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勤工助学活动。

有关部门、地区可建立专项奖学金,支持学校为国家重点建设和贫困地区、艰苦行业培养人才,吸引学生毕业后到这些地区和部门工作。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各界人士在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设立各种形式的奖、助学金。

五、就业途径和措施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职能部门要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学生毕业时按国家和省有关就业政策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

学生在校期间享受专项奖学金的,毕业后应到设立专项奖学金的部门(地区)工作。定向生毕业时,由国家安排到定向单位(地区)工作并实行服务期制度。

新生进校时的户口、粮食关系仍按原有关规定办理。学生毕业满一年后仍未落实工作单位的,由学校按省有关规定迁移档案、户口、粮食关系。

六、加强领导和宣传

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并轨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中等专业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关系到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的稳定和发展。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一定要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宣传招生并轨的政策规定,以取得各方面的理解与支持,确保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九九八年三月五日

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法〉加快发展职业教

育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教职“1998”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教育厅、经贸委(经委、计经委),劳动(劳动人事)厅(局),广东省高教厅,各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委,国务院有关部委教育司(局):

为了推动†职业教育法‡的贯彻执行,进一步落实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指导职业教育

改革和发展,现将国家教委、国家经贸委、劳动部†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九九八年三月十六日

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

(一)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到1996 年,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已达415万和1010万人,分别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57.4%和56.8%,中等教育结构单一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初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了一定发展 ;职业培训规模日益扩大,年培训量达数千万人次;积极探索符合国情的职教发展路子,职业教育的各项改革逐步深化;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建设了675所国家级重点学校 和1964所省级重点学校。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职业教育的进程中还存在不少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一些地方和部门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社会各方面兴办职业教育的职责义务需要进 一步明确和落实;职业教育的办学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层次结构等还不能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劳动就业的需要;职业教育的整体基础还相对薄弱,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产业之间还有较大差距;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对此,必须加以重视,逐步解决,保证职业教育的巩固和持续发展。

(二)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不仅关系着经济发展的速 度、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关系着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臵,而且关系着社会稳定和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建设。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调整教育结构、广开成才 之路,对促进义务教育的普及、提高教育整体效益,对全面落实教育方针、增进教育与经济 的结合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和教育的两个重要转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新形势,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迫切的需求。未来五年和十五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提高的任务相当艰巨;全社会都要从国家发展的战略和全局出发,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关心和支持职业教育;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 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落实职业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把调整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 摆到突出位臵,抓住机遇,开创我国职业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努力实现跨世纪发展职业教育的奋斗目标

(一)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和†职业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 要‡提出的要求,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我国职业教育工作的主要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是: 

1.进一步调整结构,推进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 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到2000年,使各类中 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占高中阶段学生数的比例全国平均达到60%左右,普及高中阶 段教育的城市可达到70%;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因地制宜地发展初等职 业教育;普通中学普遍增加职业教育内容;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劳动预备制 度,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转业、转岗培训,使大多数新增劳动力上岗前和失业、转业、转岗 人员再就业前都得到必需的职业训练。到2010年,使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级各类职业培训的规模和水平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结构更加合理,体系进一步健全。

2.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和社会进步需要的职业教育制度和有效的运行机制。要依法落实政府、行业、企业及社 会各 方面兴办职业教育的职责和义务,落实各部门对职业教育的管理职责分工,建立起稳定的、多渠道筹集职业教育经费的保障体系以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 度、学生缴费制度,建立和完善学历证书、培训证书以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3.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内部建设,改善职业教育的整体基础和管理水平,提高教育 质量和办学效益。到2000年,中心城市的各个大的行业及每个县都要建设一至两所骨干职业 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并使之互相沟通,努力巩固并提高已建国家和省部级重点职业学校的 办学水平;中专学校的教师要基本达到任职资格标准,职业中学、技工学校教师的达标率也要有明显提高。到2010年,进一步发展职教特色明显、能起骨干示范作用的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职业学校的数量,并进一步提高质量;各类职业学校教师都要基本达到任职资格标准,使我国职业教育的水平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为了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职业教育的奋斗目标,职业教育工作必须遵循大力发展、深化 改革、优化结构、提高水平、分类指导、依法治教的指导方针。要认真贯彻党和国家有关教 育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贯彻实施†职业教育法‡,正确处理好发展、改革与提高的关系。要进一步强化政府统筹职能,积极鼓励社会各方面兴办职业教育;要坚持按需施教,采取灵 活多样的办学形式;要搞好产教结合,大力扶持和发展校办产业;要实行分区规划,特别重 视农业和艰苦行业以及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探索职业教育办 学规律,办出职业教育特色。

三、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体系

(一)各地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教育普及的程度,因地制 宜地实行以初中后分流为重 点的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教育分流。在部分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应通过 发展‚三加一‛(在初中三年基础上再加一段职业教育)、初二分流、四年制初中(其中安排 一年左右的时间进行职业教育)以及其它多种形式,加强初中阶段的职业教育。在城市和有 条件的农村,也可适量举办初中阶段的职业学校;大部分地区以初中后分流为主,大力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还应积极地逐步推进高中后分流,发展多种形式的 高中后职业教育。

(二)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劳动就业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劳动者的 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发挥着直接有效的作用,要高度重视。要加强职业培训机构的建设,各 级各类职业学校也应根据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要把职业培训与充分开发利用我 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紧密结合,建立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灵活办学机制,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在培训层次上,应根据培养目标和用人单位的要求,灵活确 定培训专业和期限,使初、中、高级职业培训协调合理的发展;在培训内容上,要适应经济 建设和生产经营的需要,突出操作技能培训,搞好生产实习基地建设;要结合实施劳动预备 制度、‚再就业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有序化工程‛,大力开展对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失业人员和企业富余人员的转业、转岗培训和直接为农村经济服务的职业培训 ;要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指导企业建立和完善职工培训制度;要加强调查研究,改革学 徒培训制度,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点的新型学徒培训模式。逐步形成根据经济发展和就业需 要,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网络。

(三)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要根据需要,积极地有步骤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面向基层、办出特色、积极试点、逐步 规范的原则。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主要通过对现有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独立 设臵的成人高校改革办学模式、调整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以及改组、改制来发展高等职业学 校教育。在尚不能满足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时,根据地方和行业的需求和学校的办学条件,经 国家教委审批,可以利用重点中专学校举办高职班或转制来补充。今后,国家每年新增的高 校招生计划指标应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各类教育机构举办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按 国家教委有关规定审核批准。地方和部门要加强统筹规划,采取积极措施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四)要逐步规范和理顺职业学校教育的学制。初等职业学校教育招收小学毕业生,学习期限 为三至四年;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主要招收完成初中阶段教育的毕业生,学习期限一般为三年,有些可为两年和四年;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招收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毕业生及有同等学 力的人员,专科层次的学习期限为二到三年,少数经批准的学校,招初中毕业生,学习期限为五年。今后,除一些特殊专业(工种)外,要逐步实现中等职业学校不再招收高中毕业生。

要加强职业教育与其它教育的相互沟通与衔接。各地要采取措施,统一政策,加强中等职业 学校与成人中等学校的沟通与结合;各地在发展普通高中时,要与发展职业学校统筹规划。要研究和采取一些具体办法,使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有继续深造的机会。对这类学生的考试,要研究改革招生考试办法,突出对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考核。

四、推动农业、艰苦行业和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必须把办好农业职业教育放在重要位臵。农村职业学校应坚持面向农 村、面向农业、面向农民为主的办学指导思想,努力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服务,为 农民脱贫致富服务,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服务。要围绕当地农业资源开发设臵专业,教学内 容要注重科学技术的实际应用,适当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农业职业教育的办学形式和学 制应更加灵活多样,入学条件可适当放宽,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凭初中毕业证书免试入学。各 地应采取保护性政策,促进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增加对农业职业教 育的投入;各级政府用于农村科技开发、技术推广的经费,应适当安排用于农村职业培训。对志愿学农的学生可减免学费、给予专业奖学金;在农村要逐步推行‚绿色证书‛制度;对 回乡务农的职业学校毕业生提供生产开发贷款并在承包土地、提供良种、化肥、农药等方面 给予优惠。

(二)各地和各有关部门要采取保护性政策和措施,扶持办好面向苦、脏、累、险等艰苦行业(专业或工作)的职业教育。对这类专业,在招生上可适当放宽入学条件,经批准还可跨省市 招生。有些可以实行易地培养。政府和主管部门也可通过实行奖学金、贷学金、减免学费等措施鼓励学生报考、就学。对开设这类专业的职业学校应在资金、设备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

(三)要采取措施加快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 区的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对于振兴经济和保持社会安定的重要性。为加 快经济振兴的步伐,应推进实行就业前上岗前必须经过相应职业教育的制度;要加强政府统 筹,农科教结合,协调和组织各方面力量兴办职业教育;要下决心建设一批起示范作用的职 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要从当地实际出发,确定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和发展模式,办出自己的特色。要把教学与农业开发、农业技术推广和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要加强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交流与合作,鼓励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位职业教育的发展给予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倾斜政策,通过扩大投入、培训师资、组织对口帮助等形式扶持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

五、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加强部门分工协作

(一)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对所辖行政区域内职业教育的发展负有主要领导责任。地方各级 政府应当把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地方政府应 在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组织各方面力量办学,配臵教育资源,安排招生就业工作等方面 加强 统筹领导,使各部门分工合作。上级各业务主管部门要大力支持地方政府的统筹和

决策。县 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要负责办好起骨干和示范作用的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对企业事业 组织、社会团体、其它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办学要给予必要的扶持。

(二)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应依法举办或与其他方面联合举办本行业的职业学校和职业培 训 机构。企业组织依法建立职工培训制度,对本单位职工进行培训,并根据企业发展的长远需要和†职业教育法‡的要求,承担对准备录用的人员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企业组织可以单 独或联合举办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也可以委托学校、职业培训机构或通过社会统筹举办。所有企业应按照†职业教育法‡的要求和省级人民政府或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具体办法承担职业教育费用。有条件的企业应积极为职业教育提供教师、接纳职业教育学生和教师实习,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录用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毕、结业生等。各部门和行业组织在继续办好所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同时,还应对本系统、本行业的职业教育加强组织、协调和业务指导。

(三)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是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一条成功经验。要大力倡导联合办学并 促进其向深层次发展,使合作各方面均成为办学主体。合作办学的各方,应当签定正式办学 合同,按合同承担经费、师资、设施等义务,享有参与学校决策和管理、优先录用毕业生等权利。部门办的中等职业学校应积极与地方联合办学,在保证部门人才需要的同时,发挥办学潜力,培养地方所需要人才。联合举办的职业学校可由主管部门和办学各方的代表组成校董会以研究决定学校的重大事项。

(四)国家大力倡导和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民办职业教育,鼓励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 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欢迎国外、境外组织和个人依照我国法 律同我国境内职业教育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联合举办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对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举办、联合举办的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在划拨土地、补助基建、调配教师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并在教师职务评聘、证书考核发放、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发展校办产业等方面执行国家统一政策,与政府举办的学校一视同仁。

(五)要从有利于事业发展的前提出发,进一步改革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要坚持在政府领导 下,教育部门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使各类职业教育能在统一、协调的政策下健 康发展。

技工学校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国务院确定的职责分工,在国家有关职 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和规则的指导下仍由国务院劳动部门管理。

要统一和协调对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政策。今后,不论是在教育方面还是劳动就业方面,调 整现行政策和制定出台新的政策,都应统筹考虑各类职业学校。

六、贯彻产教结合的原则

(一)贯彻产教结合的原则,首先要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与经济的结合,增强职业学校和职业 培训机构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企业要依法承担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积极关心和支持职业 教育。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要坚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积极聘请相 关经济、产业界人士参加校董会或其他形式的决策、咨询组织,共同研究专业设臵、培养目 标、教学内容、经费筹措等重要事项。贯彻产教结合的原则,要在实施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坚持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切实加强生产实习、职业技能训练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培养的人 才更加适合企业与社会的需要。

(二)贯彻产教结合原则,要支持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发展校办产业。这既是提高教育质 量的需要,也是增强学校自我发展能力的需要。举办校办产业和从事社会服务的收入,主要 用 于发展职业教育,同时要为产业的扩大再生产服务。发展校办产业,要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要结合当地资源情况和产业结构特点。运用职业学校在人才、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不断 增 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职业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可

以组建生产经营联合体,各地应积极组建为校办产业服务的机构。

七、加快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推行两种证书制度

(一)进一步加快职业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要积极推进中等专业学校招生、收 费并轨改革,实行缴费上学,1998年绝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实行并轨,2000年基本 完成新旧体制转轨。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完善,所有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毕(结)业生的 就业应逐步转到面向社会、进入市场、公平竞争、自主择业的轨道。部门、地区或事业等用人单位可以通过设立定向奖学金、承担培养费用等与学校及学生签订培养培训合同,学生毕(结)业后按合同到指定单位完成规定服务年限。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必须与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相配套,保证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统一与协调。各地要进一步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切实实行劳动者就业或者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的制度。要做好人才、劳动力市场需求预测工作,通过人才中介和职业介绍机构,为各类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 构提供需求信息。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及社会有关机构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做好 就业咨询和推荐工作。

(二)要逐步推行学历证书或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制度。接受职业学校教育的学 生,经所在学校考核合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给学历证书;接受职业培训的学生,经所 在职业培训机构或职业学校考核合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给培训证书。对职业学校和职 业培 训机构毕(结)业生,要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职业技能标准,开展职业技能 考核鉴定,考核合格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给职业资格证书。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 业资格证书做为从事相应职业的凭证。从事国家规定的技术工种、特种作业的,应取得相应 学历证书或培训证书,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同层次、同培养目标的职业学校毕业生有 相同的考证资格。

八、加强职业教育内部改革和建设

(一)要本着适应社会需要,办出职教特色,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原则,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 革。各地应进一步调整学校(专业)布局结构,充分利用已有教育资源,努力扩大学校招生规 模,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要根据地方和行 业、企业的需求,并按照与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相适应的原则设臵专业(工种),确定培训目标和教学要求,进行课程开发,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加强实践性教学 环节和职业技能训练,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实用性和灵活性。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 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努力探索有中国特点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要注意及时把先进、实用 的科学技术引入教学内容,积极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加速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

(二)要按照†教师法‡、†教师职业资格条例‡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的要求以及职业教育的 实际情况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稳定的师资来源渠道。培养培训中等及 中等以下职业学校教师的主要责任在地方、部门和行业。地方、部门和乓狄菪枰吵?确定一批普通高等学校承担为本地区、本行业职业学校培养教师的任务,确定一批重点中等 职业学校承担培养实习指导教师的任务。国家也要建立少量教师培训中心,逐步形成教师培 养培训网 络。地方、部门和行业要保证相关招生计划的完成。根据需要,有些可实行单独招生。职业 学校教师队伍实行专兼结合的方针,要开拓从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技术工人、技师、高级技 师中聘任专兼职教师的渠道。要加速对现有学历不合格教师的培训工作,建立职业教育教师 进修制度。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的成人教育、独立设臵的成人高等学校特别是广播电视大学和 自学考试管理部门在制定招生计划和考试办法时,应把解决职业学校教师学历达标当成一项 重要任务。要依托高校、部分中等职业学校、高级职业培训机构和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一批职 业学校教师的技能培训基地,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水平。县级以上各级政府

和有 关部门要把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纳入教师队伍建设规划,落实目标、机构、责任 和专 项经费。行业组织、企业事业组织应在为职业学校选送教师、提高教师技能水平方面发挥积 极作用。各级政府和劳动、人事、财政等有关部门要在执行国家有关政策的前题下,根据职 业教育教师工作任务和特点制定优惠政策,重视解决教师的工资福利、职务评聘中的问 题,重视解决教师的住房、医疗等实际问题,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职业学校的专 业课教师及实习指导教师可以评聘教师职务,也可以参评其他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学校 可对具有双职务资格的教师在待遇上从优。

(三)加强职业教育服务体系建设。要切实加强教材建设,解决教材急需问题并不断提高教材 质 量。国家鼓励部门、行业组织、企业事业组织、科研机构和学校参与编写教材和编写补充教 材,有关部门要做好组织工作,落实教材发展专项经费。要逐步完善教材信息服务体系,健 全教材供应渠道。要着手研究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工作,加强引进国外职教优秀教材的工 作。要加强职业教育的研究工作。各级政府和各有关主管部门要采取措施,充分发挥研究部 门的作用;省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有专门机构负责职业教育研究工作,并保障必要的经费投入 ;提倡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广大职教工作者及其他各方面力量积极开展职教研究。职 教研究工作的重点是加强教学研究、比较研究和政策研究。开展职教研究工作,要面向21世 纪,积极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要注意与职业教育实际相结合,加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指 导。

(四)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劳动行政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加强教学管理,逐步对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设臵专业和教学计划的完成等进行规范和监督。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专业目录、实验仪器设备的配套标准、实习场地的建设标准和考试考核的程序方法等。职业学校和职 业培训机构,在政府宏观管理下,可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自主进行内部管理,自 主开展教学和生产经营活动。要进一步深化内部管理改革,实施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和 目标责任制等,更好地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各地要加强校长和职教管理干部的培训工 作,提高干部素质,逐步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职业教育步入科学、严格管理的轨道。

九、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一)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 题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爱国主义教 育实施纲要‡的精神,切实加强和改进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要根据新时期的要求,认真对 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和国情教育,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教育和民主法制等方面的教育,特别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要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增强敬业意识,养成 良好的道德品质并能自觉遵守职业纪律。要根据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特点,改革政治课教 学和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努力拓宽德育的途径。

(二)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领导。学校党委或支部的书记 与校长要负责领导学校德育工作。中等职业学校应当设臵班主任。要加强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积极创造条件组织政治课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和业务进修培训,不断提高其政治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采取措施,保证德育活动经费,解决好德育教师的职务评聘和其它待遇问题,为学校德育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建设各种形式的德育基地。

十、多渠道筹集职业教育经费

(一)职业教育经费应通过各级政府财政拨款,行业组织、企事业组织及其他用人单位合理承 担,举办者自筹,受教育者缴费等多渠道筹集。各级政府和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应保证用于举办职业教育的财政拨款逐年增长。各级政府每年可安排一定数额的职业教育专款,专项用于扶持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应根据†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的保障 条件‛一章中的有关规定,制定执行相应条款的具体办法并加以检查、落实。

(三)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可按生均培养成本的一定比例,对接受中等以上职业学校教 育 和接受职业培训的学生收取学费。收费项目、标准和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制 定。对家庭确有困难的学生、残疾学生,以及农业专业或毕业后从事艰苦行业工作的学生应 酌情减免学费,或提供贷学金。对成绩优异的学生,可提供奖学金。

(四)国家鼓励职业学校兴办校办产业,对校办产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国家提倡和支持金融 机构为职业教育提供贷款,并应安排一定数额的政策性贷款;欢迎国外、境外友好组织和人 士对职业教育进行资助和捐赠;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

关于招收应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举办高等职业教育试点工作的通

1997-05-27发布部门: 教育部

招收应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是贯彻†职业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逐步形成初等、中等、高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相互衔接、比例合理的教育体系‛精神的重要举措,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满足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需要有着重要意义,也有利于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利于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此,国家教委决定从1997年起在北京、上海等十个省、直辖市(名单附后)开展招收应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举办高等职业教育试点工作。为使此项试点工作能健康、有序地展开,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招收对象与学制

招收应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是指经国家教委批准设臵的普通高等院校按科类对口招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等三类中等职业学校相近、相关科类的应届毕业生,举办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学制一般为二年。

二、招生计划

招收应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计划是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招生数量由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区实际需要,在本省招生计划总数以内合理安排,随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一同上报国家教委,每年4月由国家教委随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下达。由本省(市)招生办公室统一向社会公布。1997年试点省市招收应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规模,一般按国家教委、国家计委下发的†一九九七年普通高等学校和普通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计划‡(教计(1997)35号)中省(市)属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数的3%安排,并于9月10日前将执行结果报国家教委。

三、推荐、考试考核、录取

招收应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举办高等职业教育采取学校推荐和入学考试考核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1、中等职业学校推荐

学校推荐工作在省级教育和招生部门的统一指导下,由提供生源的中等职业学校具体负责。推荐学生总数与招生总数的比例一般为3∶1。学校推荐工作要以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表现、学习成绩、实践能力等为依据,择优推荐。学校推荐学生的名单需报省级招生部门备案。经学校正式推荐的学生,方可参加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入学考试。

2、考试、考核

考试、考核由省级招生部门负责。考试内容分为文化课和专业综合课,考核内容为职业技能。文化课考三门,其中两门为语文、数学,另一门由省级招生部门确定。文化课考试由省级招生部门统一命题、组织考试(相同科目也可采用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题)。专业综合课考试内容和职业技能考核内容由招生的学校在省级招生部门统一指导下确定,并由招生部门负责组织命题、考试考核。与报考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经省级招生部门认可,可作为通过职业技能考核的依据。

文化课考试成绩和专业综合课考试成绩按1∶1的比例计入总分。职业技能考核的成绩必须达到规定的标准。

3、录取

录取工作由省级招生部门组织,根据学生考试考核成绩和招生总数,划定录取控制分数线,向有关招生学校提供分数线以上的考生档案材料,由招生学校择优录取。

四、管理与就业

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校招收应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与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一样,现阶段仍按†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管理。学生学习期满,经考试考核合格,发给国家统一印制的毕业证书内芯。

上述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学校推荐、自主择业制度。毕业生要到生产服务第一线特别是到基层、农村就业。

招收应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对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和招生部门对这项改革工作要高度重视,并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试点省(市)招生部门和招生院校都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管理,对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严肃查处。同时,要注意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报我委。非试点省、自治区、直辖市未经国家教委批准,暂不进行此项工作。

附:招收应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举办高等职业教育试点省、直辖市名单

北京市 上海市 江苏省 广东省 河南省 天津市 辽宁省 浙江省 黑龙江省河北省

教育部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

发文单位:教育部

号:教职成[2004]3号

发布日期:2004-4-28 执行日期:2004-4-28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计划单列市教育局:

近几年来,随着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入,特别是†教育部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02”12号)下发后,各地、各职业学校对职业指导与毕业生就业工作给予了充分重视,普遍开展了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服务工作,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明显提高。但从整体上看,今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加强职业指导,尤其是加强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十分必要。现就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通知如下:

一、毕业生就业服务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各地要充分认识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加强领导,把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放在与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同等重要的位臵,指定专人负责统筹、协调和指导,建立健全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体系和工作制度。各中等职业学校要建立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学校职

业指导部门组织实施,全体教职工共同关心支持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学校职业指导机构的作用,充实得力人员从事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

二、加强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平台建设,为毕业生提供准确、快捷的就业信息服务。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强与用人单位、劳动人事和其他相关部门及社会就业中介服务组织的联系与合作,广泛收集人才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为学生就业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服务。各地可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就业信息网,及时发布人才供求信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宣传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动态,发布毕业生信息和社会人才需求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法规,依法就业;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并依据自身条件选择就业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本地、异地、国(境)外的就业信息,提供择业咨询;为有升学愿望的学生提供信息和选择志愿的咨询服务。

三、加强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合作,开拓、疏通毕业生就业渠道,做好组织服务。学校可采取与企业联合办学、成立办学协作体、定期召开协作会、协议输送毕业生等方式,确保毕业生就业渠道畅通;可通过介绍推荐和组织供需见面会等形式,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实现双向选择创造条件;可结合学校专业特点,利用学校优势,为学生创业提供专业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指导和支持。供需见面会要讲求实效,可针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特点,由劳动力市场或人才市场组织企业到学校进行专业性、行业性的供需见面会。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对毕业生通过社会中介组织实现就业的管理和指导,引导学生选择正规的和社会信誉好的职业中介机构,帮助学生联系工作岗位,并配合有关部门坚决打击‚假中介‛、‚黑中介‛蒙骗坑害学生的行为。

四、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与跟踪服务。学校将毕业生输送到社会就业岗位后,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建立毕业生就业档案。在一定时期内,还应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为维护其合法劳动权益提供一定的法律援助,为岗位中遇到困难的学生提供一定的弥补性培训等。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可在毕业生就业较集中的地区设立就业服务站或办事处,及时了解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帮助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排忧解难。

二○○四年四月二十八日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

四川省人事厅、教育委员会关于做好国家不包分配的高等等学校毕业生档案接收管理工作的通知

川人交[1991]81号

省政府川府发[1990]112号文†关于做好一九九0年自费、函授和电大普通专科班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下达后,各地通过积极的努力,已妥善解决了这部分大专毕业生中多数人的就业问题。各方面反映较好。但尚有一些毕业生未落实工作单位。根据文件规定,这些毕业生

至今年三月底逾期未落实工作单位的,学校应将档案转到本人户口所在地的县以上政府人事部门或其所属人才交流机构统一保管。为了做好档案交接工作,特通知如下:

一、各级人事部门及所属人才交流机构、各大专院校应严格按照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川人发[1989]18号、22号及有关文件规定,积极配合,认真办好这些毕业生的档案交接手续。在移交档案时不得索取任何费用。

二、各级人事部门及其所属人才交流机构在接收这部分毕业生档案时,请认真登记造册,并按本通知所附表式填写。各地、市、州人才交流中心请于五月底前汇总,将交接情况报告省人才交流中心。

一九九一年四月十九日

四川省人事厅关于搞好大、中专委培生招生管理工作的通知

川人计[1991]27号

一九九0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省计经委、省教委以川计经[1990]社事1118号文印发了‚关于贯彻†高等学校接收委托培养学生试行办法‡的实施意见‛,其中规定,委培生的合同,应由各级主管学生分配的计划、人事部门签章后方能生效。针对当前反映出的有关问题,为了使人事部门切实负责地把这项工作承担起来,经征得省计经委、省教委同意,现将招收委培生管理工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和人事部门应当协助做好的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学校招收委培生,要面向边远地区、艰苦行业和厂矿企业,以及县以下基层单位,主要解决这些地区和单位大、中专毕业生分不去、留不住的问题。因此,县及县以上党政机关和国家统一分配毕业生无困难的地区和单位,原则上不安排招收委托培养学生。

学校招收委培生,应从参加全国大、中专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考生中,在规定的分数线内,按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生源要和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相结合。除边远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艰苦行业外,用人单位只能在当地生源中委培,不得跨地区委培。

学校招收委托培养学生,必须坚持按需培养。实行谁委培谁安排,严禁任何形式的内招和假委培,培养的专业和人数要切实与用人单位的业务相结合,不得招收和接收与用人单位业务无关的委托培养生。事业单位培养和接收委培生必须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并控制在编制定员内。

各地人事部门应严格按照本通知和川计经[1990]社事1118号文件有关规定办理委培生的招生手续。对违反有关规定的,人事部门不得在委培合同上签章。

一九九一年四月二十三日

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报告的通知

(****年三月二日)

国务院同意国家教委†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报告‡,现转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

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项改革,逐步把竞争机制正确引入高等学校,增强其活力和动力,从而使高等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

务。各地方、各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宣传这项改革的意义和要求,采取积极稳妥的步骤,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和改革措施,推动这项改革的顺利进行。

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报告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精神,我们从一九八六年起即组织力量对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进行调查研究,并会同国家计委、财政部、原劳动人事部等有关部门作了专题研讨论证,提出了†高等学校毕业分配制度改革方案‡。这个方案,广泛征求了有关方面的意见,经一九八八年初全国高教工作会议和一九八八年十一月我委全委会讨论,认为可以在全国逐步实施。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行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现行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是在建国初期形成并逐渐发展、延续下来的。这种制度与我国当地高度集中的、以产品经济为基本模式的经济体制相适应,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作用。但是,这种以统和包为特征的毕业生分配制度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弊端,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学校办学、用人单位合理使用人才的积极性。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劳动制度和人事制度的改革,这种分配制度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与新的经济运行机制越来越不相协调。因此,必须改革现行的高等学校毕业分配制度。

(二)改革的指导思想及目的、要求

根据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逐步把竞争机制正确地引入高等教育,通过招生、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这一重要环节,增强高等学校主动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能力,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改革的目的与要求是:

(1)要有利于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充分发挥教育投资的效益,使学校切实按照社会需要培养合格的‚四有‛人才。

(2)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激发他们努力进取与奋发有为的精神,促进他们努力掌握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使他们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3)要有利于促使用人单位关心和支持教育,尊重知识,珍惜人才,努力做到学以致用,人尽其才,为充分发挥毕业生的作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改革的目标及改革方案中主要考虑的问题

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由于目前我国经济、文化、教育发展还很不平衡,国家可提供的毕业生数量在近期内还不能满足各方面的需要,社会上也还不完全具备公平竞争的环境,因此这项改革只能随同其他方面改革的展开而逐步实施。

现在提出的改革方案,是根据目前的改革条件和环境制定的过渡性方案,或称作中期改革方案。在这个改革方案中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本方案实施初期,考虑到人才(劳务)市场还没有完全形成,毕业生主要还不是靠自己找职业,而是以学校为中介向社会推荐就业,在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对经推荐未被录用的少数毕业生,则由本人自谋职业。

(2)考虑到地区、行业的不平衡性,为解决某些边远地区和工作条件比较艰苦的行业及重点单位的需要,在国家任务的招生计划中要安排一定比例,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就业。

(3)根据现行的办学体制,毕业生的就业范围除有特殊规定外,一般仍按学校的隶属关系在本行业、本地区选择职业,并通过一些政策措施,促进部门和地方之间的横向交流。

(4)为了改变办学单一靠国家财政拨款的状况,学生培养费按国家任务招生和社会调节

性招生两种不同计划,分别由有关方面承担。国家要继续支持联合办学和委托培养。毕业生若被经营性单位录用,经主管部门同意,学校可以接受录用单位的适当资助。学生上学除特殊规定外,一般要交纳学杂费。考虑到一般学生家庭目前的经济收入水平和实际承受能力,开始时收取学杂费的数额不能太高,一般掌握在每学年一百至三百元为宜。

(5)今后国家对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和毕业生就业的宏观管理,主要通过搞好人才需求预测,安排好招生计划,以尽量保证社会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大体上协调一致,并适当运用政策法规、计划指导、经济吸引、思想教育等机制和手段来调节控制,以适应各方面的实际需要。

(四)需要解决的配套措施

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不仅关系高等教育内部各环节的改革,而且还涉及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就业指导机构、人才(劳务)市场的建立和发育程度,以及人们传统观念的转变等许多方面,需要配套改革才能成功。目前需着重研究解决:

(1)在企业自主权尚未完全确立,人事制度改革尚未全面展开的情况下,毕业生就业仍然受着人员编制和劳动指标的限制,为了使合格毕业生能及时就业,计划、人事和劳动部门在安排干部计划和职工计划时,要考虑当年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在若干年内,如仍需安排增干计划,应为毕业生就业安排足够的指标。

(2)对少数虽经学校推荐,但暂时仍未被录用的毕业生应回家庭所在地待业,由当地人才交流服务机构继续帮助推荐就业,并由人事、劳动部门研究制定毕业生在待业期间的社会保险等有关政策法规。

(3)各地方、各部门以及各高等学校均应逐步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沟通供求信息,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工作。国家教委和人事、劳动部门要研究制定毕业生就业法规,以抵制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干扰,保证公平竞争、‚双向选择‛就业制度的实行。

(五)实施步骤

这项改革已在社会上进行了一些宣传,有了一定的舆论准备,改革的条件和时机基本上成熟。根据中央关于改革既要积极又要稳妥的要求,考虑各地方、各部门所属院校的不同情况和条件,对这项改革拟采取分批实施,逐步深化的办法。

对现在已在校的学生,原则上仍实行国家计划分配制度。但为了与改革方案相衔接,条件具备的学校,要积极实行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由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招聘录用的办法,以逐步向中期改革方案过渡。

广东省属院校一九八八年招生时已按新方案进行试点。国家教委直属院校,****年招生时全部实行新方案。其他部委所属院校和地方所属院校,凡条件成熟的,经主管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批准,也要求在****年起步。其余普通高等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于一九九○年全面实行。

随着其他方面改革的深化,特别是人才(劳务)市场的发育完善,将逐步减少定向招生,扩大毕业生的择业范围,向长远改革方向--毕业生主要通过人才(劳务)市场自主择业的方向过渡。

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涉及面广,影响各行各业、千家万户,需要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共同做好这项工作。当前,要进一步宣传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的意义、目的和具体实施办法,增强工作的透明度,使社会各方面都能正确理解和支持这项改革。要逐步建立公平竞争、‚双向选择‛就业的机制和制定必要的法规,有效地防止不正之风的干扰,这是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成效的关键。各地方、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按照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要求,结合各自的具体情况,采取积极态度,制定本部门、本地方所属院校的具体实施方案。决定今年起步的部门和地方,应及时报国家教委备案。

以上报告和所附改革方案如无不妥,请批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各部

门贯彻执行。

附件:

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

根据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的精神,把竞争机制正确地引入高等教育,调动广大青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高等学校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活力与动力,促进用人单位尊重知识、珍惜人才和社会各方面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决定把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分为国家任务招生计划和社会调节性计划,相应地改变高等教育培养费拨付办法,建立各种奖学金和某些收费制度,逐步将毕业生计划分配就业制度改为社会选择就业制度。

一、国家任务招生的学生及其就业方式

1.国家任务招生计划招收的学生,培养费由国家提供,学生上学一般应交学杂费。经济困难者可申请贷款,符合条件者可享受优秀学生奖学金。学生毕业后可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按照有关规定在一定范围内选择职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

2.师范(含各类师范专业、不含师范院校中非师范专业)、农林、体育、民族、航海等专业招收的学生,可按规定享受专业奖学金,免交学杂费,毕业后在本系统、本行业内择优录用。

3.对矿业、地质、水利、石油等部门及工作、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所需要的高校毕业生,可根据工作需要实行定向招生,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立定向奖学金,定向生免交学杂费,毕业后在定向的行业或地区内择优录用。

4.国家在必要时可以制定当年部分指导性就业计划。提倡和鼓励国家任务招收的学生(不含享受专业和定向奖学金的学生),到工作、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的重点单位就业,用人单位可以在国家规定的政策范围内给予优惠待遇。

5.按国家任务招收的学生(不含享受专业和定向奖学金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到企事业单位就业,也可考任国家公务员。毕业生若被经营性单位录用,经主管部门同意,学校可以接受录用单位的适当资助。毕业生经学校推荐以及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后,未被录用的毕业生,介绍回家庭所在地自谋职业。

二、社会调节性计划招收的学生及其就业方式

6.社会调节性计划招收的学生,是指联合办学、委托培养和自费上学的学生。

7.联合办学、委托培养的学生,由学校、学生与联合单位或委托单位签订合同(内容包括双方的权利、义务和服务期限等),培养费按合同或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8.联合办学、委托培养的学生,凡与本方案第2、3条的情况相同者,学杂费和享受的专业或定向奖学金,由联合办学或委托培养单位根据有关规定向学校支付,将来逐步实行由学生向用人单位申请后向学校交付;

其他学生应交学杂费,可以争取优秀学生奖学金,经济困难者也可以申请贷款。

9.联合办学、委托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到合同规定的地区、行业或单位择优录用。10.自费生应按学校规定交纳培养费与学杂费,也可以争取优秀学生奖学金;毕业后自主择业,也可以请学校帮助推荐就业。

三、有关配套措施

11.教育、计划、人事、劳动等有关部门要做好人才需求预测,制定高等教育总体发展规划,安排好招生计划,力求使专业人才的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协调一致。

12.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建立新的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并对定向生及联合办学、委托

培养的学生学习期间的管理做出相应规定。

13.制定必要的方针、政策及择优录用、‚双向选择‛的有关规定和办法,以保证享受专业奖学金的学生及定向生,毕业后到规定的地区、行业就业及择优录用工作的顺利进行。

14.高等学校毕业生实行定期服务制度。服务期一般为五年(不含见习期一年),随着人事、劳动制度的改革,具体服务年限和办法也可以由用人单位与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商定。

15.计划、人事、劳动部门安排干部计划和职工计划时,要根据当年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为毕业生解决就业指标。同时,逐步研究制定少数毕业生待业期间社会保险等有关规定。

16.人事部门应建立和健全人才交流服务机构,逐步完善人员合理流动的调节机制,为待业毕业生选择就业提供服务。

17.各地方、各有关部门和高等学校应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该机构由教育、人事等部门联合建立。中央的就业指导机构以国家教育委员会为主,人事等部门参加;地方的就业指导机构以哪个部门为主,由地方政府确定。就业指导机构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国家关于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法令,发布毕业生供求信息,沟通毕业生、学校、用人单位之间的渠道,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为毕业生创造公平竞争的客观条件,指导‚双向选择‛工作的正常进行,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学校提供反馈信息。

四、实施步骤

18.对一九八八年以前入校的学生,原则上仍实行以国家计划分配为主的制度。但要进行改革,逐步实行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的招聘、推荐、择优录用的办法。

19.本方案一九八八年在少数省属院校招生时试行,****年在国家教委直属院校中实行。国务院其他部委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院校,凡条件成熟的,也要求在****年起步,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在一九九○年全面实行。其具体实施办法参照本方案制定,并报国家教育委员会审核备案。

20.随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劳动人事制度、工资制度的改革和毕业生供求矛盾的变化,将逐步减少定向招生,按长远改革方向,毕业生将主要通过人才(劳务)市场自主择业。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通知

(1993年2月13日)中发[1993]3号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了90年代我国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为了实现党的十四大所确定的战略任务,指导90年代乃至下世纪初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特制定本纲要。

一、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1)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都迈上一个新台阶。这对教育工作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在新的形势下,教育工作的任务是:遵循党的十四大精神,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快教育的改革

和发展,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大批人才,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科技体制改革需要的教育体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建国40多年来,我国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已经基本确立;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形成了上千万人的教师队伍;办学的物质条件程度不同地有所改善。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改革逐步展开;九年义务教育开始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全国已有百分之九十一人口的地区普及了小学教育;职业和技术教育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和在校学生人数占高中阶段学生人数的比例,均已超过百分之五十,改变了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的局面。高等教育发展较快,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已达到376万人,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体系;形式多样的成人教育和民族教育也得到很大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取得了明显效果。教育同科技、农业的统筹结合开始显示出生命力;涌现出一批尊师重教并取得较大成绩的地区、部门和单位。国际教育交流和合作也得到广泛开展。我国教育工作取得的成就。是坚持改革开放的结果。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我国教育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基础。

同时,必须看到,我国教育在总体上还比较落后,不能适应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教育的战略地位在实际工作中还没有完全落实;教育投入不足,教师待遇偏低,办学条件较差;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程度不同地脱离实际;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适应日益深化的经济、政治、科技体制改革的需要。对教育工作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必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认真加以解决。

(3)40多年来,我国教育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为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积累了宝贵经验。初步明确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主要原则:第一,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的基础,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第二,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三,必须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第四、必须坚持教育的改革开放,努力改革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勇于创新,敢于试验,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第五,必须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第六,必须依靠广大教师,不断提高教师政治和业务素质,努力改善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第七,必须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社会各方面和人民群众的办学积极性,坚持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第八,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多种形式办学,培养多种规格人才,走出符合我国和各地区实际的发展教育的路子。这些主要原则,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4)邓小平同志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在教育。为了完成党的十四大确定的90年代的要主任务,必须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我国企业经济效益低、产品缺乏竞争能力的状况之所以长期得不到改变,农业科学技术之所以得不到普遍推广,宝贵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之所以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和保护,人口增长之所以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之所以屡禁不止,原因固然很多,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劳动者素质低。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

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为此,必须高瞻远瞩,及早筹划我国教育事业的大计,迎接21世纪的挑战。

面对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各级政府、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必须对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紧迫感,真正树立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思想,采取切实有力措施,落实教育的战略地位,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开创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二、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战略和指导方针

(5)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到本世纪末,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全民受教育水平有明显提高;城乡劳动者的职前、职后教育有较大发展;各类专门人才的拥用量基本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90年代,在保证必要的教育投入和办学条件的前提下,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具体目标是:

--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包括初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大城市市区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积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中城市基本满足幼儿接受教育的要求,广大农村积极发展学前一年教育。

--高中阶段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人数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未升学的初中和高中毕业生普遍接受不同年限的职业技术培训,使城乡新增劳动力上岗前都能得到必需的职业技术训练。

--高等学校培养的专门人才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基本上立足于国内,教育质量、科学技术水平和办学效益有明显提高。

--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中的文盲率降到百分之五以下。通过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和在职学历教育,提高广大从业人员的思想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

各地区、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本行业的分阶段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

(6)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应采取深化教育改革,坚持协调发展,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办学效益,实行分区规划,加强社会参与的发展战略。

--在教育事业发展上,不仅教育的规模要有较大发展,而且要把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在结构选择上,以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大力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把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初、中级人才摆到突出的位臵。

--在地区发展格局上,从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鼓励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率先达到中等发达国家80年代末的教育发展水平,积极支持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教育。

(7)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以积极进取的精神,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落到实处。要建立检查、监督和奖惩制度,确保义务教育法的贯彻执行。政府、社会、家长要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保证适龄儿童入学,制止学生的辍学。对招用学龄儿童和少年就业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坚决依法制裁。

发展基础教育,必须继续改善办学条件,逐步实现标准化。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普通高中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要多样化。

(8)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统筹规划,贯彻积极发展的方针,充分调动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兴办多种形式、多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的局面。到本世纪未,中心城市的行业和每个县,都应当办好

一、两所示范性骨干学校或培训中心,同大量形式多样的短期培训相结合,形成职业技术教育的网络。

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应以发展初中后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尚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对不能升入初中的小学毕业生应实行职业技术培训;各地要积极发展多样化的高中后教育,对未升入高等学校的普通高中毕业生进行职业技术培训。普通中学也要分别不同情况,适当开设职业技术教育课程。

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都要主动适应当地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要在政府的指导下,提倡联合办学,走产教结合的路子,更多地利用贷款发展校办产业,增强学校自我发展的能力,逐步做到以厂(场)养校。

要认真实行‚先培训、后就业‛的制度。优先录用经常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学生就业,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岗位,应在获得岗位资格证书后上岗。对未经培训已就业的,要进行岗前培训。

(9)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90年代,高等教育要适应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积极探索发展的新路子,使规模有较大发展,结构更加合理,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努力提高办学效益。要区别不同地区、科类和学校,确定发展目标和重点。制订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各种类型的学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要大力加强和发展地区性的专科教育。特别注重发展面向广大农村、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的专科教育,努力扩大研究生的培养数量。要基本稳定基础学科的规模,适当发展新兴和边缘学科,重点发展应用学科。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要集中中央和地方等各方面的力量办好100所左右重点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力争在下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和管理方面,达到世界较高水平。

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工作要认真贯彻国家对科学技术工作的方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面向经济建设,坚持同教学相结合。要根据不同条件,大力开展技术开发、推广应用和咨询服务,兴办科技产业,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加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研究,组织精干力量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发展高新技术任务。要有计划地建成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促进相关学科的科研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紧密联系实际,努力研究和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贡献。

(10)成人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生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对不断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90年代,要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从业人员的实际需要,积极发展。要本着学用结合、按需施教和注重实效的原则,把大力开展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作为重点。重视从业人员的知识更新。国家建立和完善岗位培训制度、证书制度、资格考试和考核制度、继续教育制度。

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积极办好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全面提高农村从业人员的素质。抓紧扫除青壮年文盲,坚持标准。讲求实效,把文化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结合起来。各级政府要增加扫肓拨款,设立扫肓基金,并加强领导,把扫肓任务落实到乡、村。

成人学历教育要加强和普通学校的联系与合作,努力体现成人教育的特色,注重提高质量。不具备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各种成人教育机构。可以发给毕业生写实性学习证书;毕业生要取得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可以参加国家组织的文凭考试或自学考试。要完善和发展自学考试制度,鼓励自学成才。

(11)重视和扶持少数民族教育事业。中央和地方要逐步增加少数民族教育经费。对有特殊困难的少数民族地区,要采取倾斜政策和措施。在国家安排的少数民族地区各项补助费及其他扶贫资金中,要划出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发展民族教育。对志愿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

大中专毕业生的待遇,各地要制订优惠政策。认真组织和落实内地省、市对民族地区教育的对口支援。各民族地区要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教育的路子。

(12)重视和支持残疾人教育事业。各级政府要把残疾人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采取单独举办残疾人学校或普通学校招收残疾人入学等多种形式,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逐步增加特殊教育经费,并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捐资助学。要对残疾人学校及其校办产业给予扶持和优惠。

(13)积极发展广播电视教育和学校电化教学推广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要抓好教育卫生电视接收和播放网点的建设,到本世纪末,基本建成全国电教网络,覆盖大多数乡镇和边远地区。

(14)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国家教育交流与合作。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发展和管理教育的成功经验。出国留学人员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国家要给予重视和信任。根据‚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继续扩大派遣留学生;认真贯彻国家关于在外留学人员的有关规定,支持留学人员在外学习研究,鼓励他们学成归来,或采用多种方式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改革来华留学生的招生和管理办法,加强我国高等学校同外国高等学校的交流与合作,开展与国外学校或专家联合培养人才、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大力加强对外汉语教学工作。

三、教育体制改革

(15)党的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9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要采取综合配套、分步推进的方针,加快步伐,改革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体制,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教育新体制。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力,走出教育发展的新路子,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奠定基础。教育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利于调动各级政府、全社会和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有利于促进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16)改革办学体制。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在现阶段,基础教育应以地方政府办学为主;高等教育要逐步形成以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新格局。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主要依靠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办学和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

国家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依法办学,采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国家欢迎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外国友好人士捐资助学。在国家有关法律和法规的范围内进行国际合作办学。举办具有颁发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资格的各类学校,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17)深化中等以下教育体制改革,继续完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

--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由地方政府在中央大政方针的指导下,实行统筹和管理。国家颁发基本学制、课程设臵和课程标准、学校人员编制标准、教师资格和教职工基本工资标准等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有权确定本地区的学制、招生规模,确定教学计划,选用教材和审定省编教材,确定教师职务限额和工资水平等。省以下各级政府的权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确定。

--积极推进农村教育、城市教育和企业教育综合改革,促进教育同经济、科技的密切结合。县、乡两级政府要把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分级统筹管理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统筹规划经济、科技、教育的发展,促进‚燎原计划‛与‚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的有机结合,落实科教兴农战略。要积极推进城市教育综合改革,探索城市教育管理的新体制。

--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依靠教职员工办好学校。

--支持和鼓励中小学同附近的企业事业单位、街道或村民委员会建立社区教育组织,吸引社会各界支持学校建设,参与学校管理,优化育人环境,探索出符合中小学特点的教育与社会结合的形式。

(18)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主要是解决政府与高等学校、中央与地方、国家教委与中央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

--在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上,要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通过立法,明确高等学校的权利和义务,使高等学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要在招生、专业调整、机构设臵、干部任免、经费使用、职称评定、工资分配和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分别不同情况,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学校要善于行使自己的权力,承担应负的责任,建立起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

政府要转变职能,由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要重视和加强决策研究工作,建立有教育和社会各界专家参加的咨询、审议、评估等机构,对高等教育方针政策、发展战略和规划等提出出咨询建议,形成民主的、科学的决策程序。

--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进一步确立中央与省(自治区、直辖市)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教育管理体制。中央直接管理一部分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并在高等教育中起示范作用的骨干学校和少数行业性强、地方不便管理的学校。在中央大政方针和宏观规划指导下,对地方举办的高等教育的领导和管理,责任和权力都交给省(自治区、直辖市)。按照这个精神中央要进一步简政放权,扩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决策权和包括对中央部门所属学校的统筹权。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充分论证、严格审议程序,自选解决办学经费,以及统筹中央和地方所属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的条件下,有权决定地方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和专业设臵。设臵高等学校,由全国高等学校设臵评议委员会评议,国家教委审批。

--在国家教委与中央业务部门的关系上,国家教委负责统筹规划、政策指导、组织协调、监督检查、提供服务。中央业务部门要加强对本行业的人才预测和规划,协助国家教委指导本行业的人才培养工作,负责管理其所属学校,包括在国家宏观指导下,决定所属学校的招生规模、专业设臵、经费筹措、学生就业等,随着中央业务部门职能的转变和政企分开,中央业务部门所属学校要面向社会,其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分别不同情况,采取继续由中央部门办、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联合办、交给地方政府办、企业集团参与和管理等不同办法。目前先进行改革试点,逐步到位。

(19)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

--改变全部按国家统一计划招生的体制,实行国家任务计划和调节性计划相结合。在现阶段,国家仍要提出指导性的宏观调控的招生总量目标,并通过国家任务计划重点保证: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国防建设、文化教育、基础学科、边远地区和某些艰苦行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在保证完成国家任务计划的前提下,逐步扩大招收委托培养和自费生的比重,这部分调节性计划由学校及其主管部门根据社会需求和办学条件确定。

--改革学生上大学由国家包下来的做法,逐步实行收费制度。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学生上大学原则上均应缴费。设立贷学金,对家庭经济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国家、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学校均可设立奖学金,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和报考国家重点保证的、特殊的、条件艰苦的专业的学生给予奖励。

--改革高等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近期内,国家任务计划招收的学生原则上仍由

国家负责在一定范围内安排就业,实行学校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落实毕业生就业方案,并逐步推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办法;委托和定向培养的学生按合同就业;自费生自主择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除对师范学科和某些艰苦行业、边远地区的毕业生,实行在一定范围内定向就业外,大部分毕业生实行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通过人才劳务市场,采取‚自主择业‛的就业办法。与此相配套,建立人才需求信息、就业咨询指导、职业介绍等社会中介组织,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服务。

(20)完善研究生培养和学位制度。通过试点,改进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生导师的审核办法,同时加强质量监督和评估制度。在培养教学、科研岗位所需人才的同时,大力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性人才。鼓励有实践经验的优秀在职人员采用多种形式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学习期间,实行兼任教学、研究和管理等辅助工作的制度,其待遇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进展、所兼工作的实绩,参照在职人员的水平,由学校确定。

(21)改革对高等学校的财政拨款机制,充分发挥拨款手段的宏观调控作用。对于不同层次和科类的学校,拨款标准和拨款方法应有所区别。改革按学生人数拨款的方法,逐步实行基金制,在国家和地方预算下达的教育经费之外,学校可依法筹集资金。

(22)参照高等学校招生、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精神,加快改革中专、技校招生、毕业生就业制度。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由地方人民政府或主管部门制定具体办法。通过联合办学和委托培养、自费等形式,使毕业生面向城乡多种所有制单位就业。中等专业教育和技工教育的重大方针政策,由国家制定,地方政府负责统筹规划和指导。

(23)积极推进以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在合理定编的基础上,对教职工实行岗位责任制和聘任制,在分配上按照工作实绩拉开差距。改革的核心在于,运用正确的政策导向、思想教育和物质激励手段,打破平均主义,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性,转换学校内部运行机制,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

学校的后勤工作,应通过改革逐步实现社会化。

(24)深化人事劳动制度改革,同教育体制改革相配套。

--建立和完善高等学校毕业生的考核录用制度,推行学历文凭、技术等级证书、岗位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扭转升学、文凭、职称对于教育运行的片面导向作用。逐步建立职业岗位资格考核机构,实施各种岗位的资格考试和资格证书制度。

--改革高等学校职称评定和职务聘任制度。评定职称既要重视学术水平,又要重视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和教学工作、技术推广应用的实绩。高等学校教师实行聘任制。中小学逐步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和职务等级制度。

--动用劳动工资等政策杠杆,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大、中专学校毕业生的起点工资,用人部门可以按照实际水平和实际表现拉开档次。为鼓励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到农村、边远地区、艰苦行业工作,各地要制定津贴和奖励政策。

(25)加快教育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执法监督系统,逐步走上依法治教的轨道。制订教育法律、法规,要注意综合配套,逐步完善。要抓紧草拟基本的教育法律、法规和当前急需的教育法律、法规,争取到本世纪末,初步建立起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框架。地方要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加快制定地方性的教育法规。

(26)加强教育和发展的理论研究和试验。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管理信息工作摆到十分重要的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和回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要积极开展教育决策咨询研究,密切教育科研同教育决策、教育实践的联系,发挥教育科研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促进作用。鼓励和支持学校、教师和教育研究工作者积极进行教育改革试验。

四、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7)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努力使教育质量在90年代上一个新台阶。

(28)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学校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根本任务。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创造改革开放条件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新经验,把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对广大青少年要加强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近代史、现代史教育和国情教育,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现实问题,走与工农结合、与实践结合的成长道路,促进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增强学生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和一切剥削腐朽思想的能力,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念。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注重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

要从各级各类学校的实际出发,分层次地确定德育工作的任务和要求,改进德育教材和德育方法,注重实效,使德育落到实处。

(29)重视和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加强德育工作是全体教师的共同职责。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高等学校要建设好一支以精干的专职人员为骨干、专兼职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小学要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及共青团、少先队干部的作用。对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要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政策、业务水平,并采取实际措施解决他们的待遇问题。

(30)完善政策导向,加强学校管理。在招生、毕业生就业、评奖评优、教师职务评聘、工资晋级和出国留学等方面,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教师从事德育工作和参加社会实践的成绩,应与其他业务工作成绩同等对待。

要严格执行校规、校纪,教育学生遵守行为规范,建设健康的、生动的校园文化,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使学校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

(31)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克服学校教育不同程度存在的脱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现象。要按照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新成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加强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发现和培养有特长的学生。中小学要切实采取措施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职业技术学校要注重职业道德和实际能力的培养。高等教育要进一步改变专业设臵偏窄的状况,拓宽专业业务范围,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

要逐步改革和完善升学考试制度,稳步推进小学毕业生就近入学、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高中毕业会考和高考制度的改革。

(32)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各地教育部门要把检查评估学校教育质量作为一项经常性的任务。要加强督导队伍,完善督导制度,加强对中小学学校工作和教育质量的检查和指导。对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要采取领导、专家和社会用人部门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质量评估和检查。各类学校都要重视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估。

(33)学校教材要反映中国和世界的优秀文明成果以及当代科学技术文化的最新发展。中小学教材要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行多样化。提倡各地编写适应农村中小学需要的教材。职业技术学校要逐步形成配套的教材系列。高等学校教材要在积极扩大种类的同时,不断提高质量,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力求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

(34)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动员社会各方面和家长关心学生的体质和健康。各级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切实解决师资、经费、体育场地、设施问题,逐步做到按教学计划上好体育与健康教育课。

重视国防教育,增加国防观念。继续组织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高级中学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军事训练。各级教育部门、军事部门和学校要统筹安排,认真组织实施。

(35)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认识,发挥美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

(36)加强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劳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逐步做到制度化、系列化。社会各方面要积极为学校进行劳动教育提供场所和条件。

(37)全社会都要关心和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形成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密切结合的局面。家长应当对社会负责,对后代负责,讲究教育方法,培养女子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等部门,要把提供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精神产品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城镇建设中,要注意兴建科学馆、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和青少年之家等设施,要制定和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对学生开放和减免收费的制度。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采取严来历措施,查禁淫秽书刊、音像制品,打击教唆、残害青少年的犯罪活动,优化育人环境。

(38)坚持党对学校的领导,加强学校党的建设,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加强教育改革和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学校党组织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全体党员和师生员工,深入研究学校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密切党员和群众的联系,带动群众推进改革。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高等学校,党委对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并作出决定,同时保证行政领导人充分行使自己的职权。实行校长负责制的中小学和其他学校,党的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五、教师队伍建设

(39)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要下决心,采取重大政策和措施,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大力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努力使教师成为最受人尊重的职业。

(40)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精心组织教学,积极参加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41)进一步加强师资培养培训工作。师范教育是培养中小学师资的工作母机,各级政府要努力增加投入,大力办好师范教育,鼓励优秀中学毕业生报考师范院校。进一步扩大师范院校定向招生的比例,建立师范毕业生服务期制度,保证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其他高等院校也要积极承担培养中小学和职业技术学校师资的任务。要制定教师培训计划,促进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不断进修提高,使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更好地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到本世纪未,通过师资补充和在职培训,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要达到国家规定的合格学历标准,小学和初中教师中具有专科和本科学历者的比重逐年提高。

高等学校师资培养培训工作要坚持立足国内、在职为主、加强实践、多种形式并举的原则。要充分发挥教学科研力量较强的高等学校在师资培训中的骨干作用。采取多种形式促进教师和社会的密切联系,聘请实际工作部门有较高水平的专家到校任教,加强高等学校之间教师的相互交流。要建立扶持和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使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脱颖而出的制度。

(42)改革教育系统工资制度,提高教师工资待遇,逐步使教师的工资水平与全民所有制企业同类人员大体持平。‚八五‛期间,教育系统平均工资要高于当地全民所有制职工平均水平,在国民经济十二个行业中居中等偏上水平,其中高等学校平均工资高于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平均水平。

要建立符合教育特点的工资制度和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切实保证教师的工资水平随国民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要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克服平均主义、论资排辈的倾向,使贡献大的、教学质量高的教师有更高的工资收入。改革过于集中统一的工资管理体制,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前提下,使地方、部门和学校享有自主权。国家规定教育系统工资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工资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和中央主管部门,在不低于基本工资标准的前提下确定具体工资标准,不搞全国‚一刀切‛。学校具有调整内部工资关系、增加工资和学校基金分配的自主权。

(43)精简机构和人员,提高办学效益。适应面向21世纪的需要,必须走建设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待遇较高的师资队伍的路子。要制订合理的学校人员编制标准,严格考核,精减人员,提高每一教师负担的学生人数。对超编人员,各级人事、劳动、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在政府统筹下,通过多种就业渠道妥善安臵,使其各得其所,发挥所长。

(44)在住房和其他社会福利方面实行优待教师的政策。各级政府要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尽快使城市教职工家庭人均住房面积达到当地居民的平均水平。在住房制度改革中,要对教职工住房的建设、分配、销售或租赁,实行优先、优惠政策,逐步社会化。教职工住房建设的责任在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基建投资实行多渠道筹集的办法。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要增加对教职工住房建设的投资。‚八五‛期间,力争使学校教职工住房条件有明显改善。

各地逐步建立医疗、退休保险等方面的教师保障制度。

(45)地一步改善民办教师工作。目前农村学校存在大量的民办教师,是历史形成的。各地要改进民办教师工资管理体制和统筹办法,增加民办教师补助费,改善民办教师待遇,逐步使民办教师与公办教师同工同酬。对离职民办教师,给予生活补助,有条件的地方要逐步建立民办教师保险福利基金。师范院校要定向招收部分民办教师入学深造。各地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每年划拨一定数量的劳动指标,从优秀民办教师中选招公办教师。通过多种途径,逐步减少民办教师的比重。

(46)各级政府和学校,对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进行精神物质的奖励,对有突出贡献的教师要给予特殊津贴或奖励。并形成制度。提倡和鼓励各级政府、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建立教师奖励基金。

六、教育经费

(47)改革和完善教育投资体制,增加教育经费。目前教育经费相当紧缺,不仅不能适应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而且也难以满足现有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需要。增加教育投资是落实教育战略地位的根本措施,各级政府、社会各方面和个人都要努力增加对教育的投入,确保教育事业优先发展。要逐步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通过立法,保证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

(48)筹措教育经费的主要措施:

--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包括: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城乡教育费附加,企业用于举办中小学的经费,校办产业减免税部分)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百分之四,达到发展中国家八十年代的平均水平。计划、财政、税务等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认真加以落实。

--各级政府必须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所规定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

增长‛的原则,切实保证教师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逐年有所增长。要提高各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八五‛期间逐步提高到全国平均不低于百分之十五。省(自治区、直辖市)本级财政、县(市)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确定。乡(镇)财政收入主要用于发展教育。

--进一步完善城乡教育费附加征收办法。凡缴纳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的单位和个人,按‚三税‛的百分之二至百分之三计征城市教育费附加;农村教育费附加征收办法和计征比例,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制定。上述所征款主要用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地方政府还可根据当地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经济状况和群众承受能力,开片其他用于教育的附加费。

--提高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费标准,同时按不同情况确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杂费收费标准。学费和杂费收取标准和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和直接管理学校的中央业务部门考虑群众承受能力确定。要加强收费管理,严禁乱收费。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对家庭确有困难的学生,可减免学杂费戒提供贷学金。

--继续大力发展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逐步建立支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服务体系,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给予优惠政策。

--鼓励和提倡厂矿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根据自愿、量力原则捐资助学、集资办学,不计征税。欢迎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外籍团体和友好人士对教育提供资助和捐赠。各级政府要加强对集资工作的统筹管理。--运用金融、信贷手段,融通教育资金,支持校办产业、高新科技企业以及勤工俭学的发展,开办教育储蓄和贷学金等业务。具体办法由国家教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积极开展教师退休养老基金、医疗保险基金等项工作。

(49)重视解决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中小学、职业技术学校仪器设备、教科书和图书资料短缺的问题,增加用于购臵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的资金。各级政府对教科书及教学用图书资料的出版发行和教学仪器设备的生产、供应,实行优先、优惠的政策。继续加强学校危房改造工作,凡属危房不得使用,由当地政府负责限期解决。学校房屋倒塌造成师生伤亡事故的,要追究当地政府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坚决制止占用学校校舍和运动场地,保证学校活动正常进行。

(50)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必须努力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要合理规划教育事业的规模,调整教育结构和布局,避免结构性浪费;要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方针,建立健全财务规章制度,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各级财政和审计部门要加强财务监督和审计,共同把教育经费管好用好。

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4-07-03

(1994年7月3日发布)国发[1994]39号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发[1993]3号,以下简称†纲要‡)是90年代乃至下世纪初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蓝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纲领性文件。认真贯彻实施†纲要‡,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职责,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中心任务。

一、到2000年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一)†纲要‡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备部署,确定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总目标是:到本世纪末,全民受教育水平有明显提高;城乡劳动者的职前、职后教育有较大发展;各类专门人才的拥有量基本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二)到2000年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包括初中阶段的职业教育),即占全国总人口85%的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入学率达到85%左右,全国小学入学率达到99%以上。

积极创造条件,使残疾儿童与其他儿童同步实施义务教育。大中城市基本满足幼儿接受教育的要求,广大农村积极发展学前一年的教育。

--根据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全国不同地区的发展目标和速度可有差异。

约占总人口40%左右的城市及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农村,目前初中普及率较高。这类地区1997年前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约占总人口40%左右的中等发展程度的农村,目前小学已普及。这类地区2000年前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约占总人口15%左右的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农村,其中占总人口5%左右的地区,小学教育基础较好,到2000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其余占总人口10%的地区重点普及五?六年小学教育。

约占总人口5%左右的特别贫困地区,要普及三?四年小学教育。

--从各地实际出发,初中办学模式要多样化。农村尤其是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地区,初中应适时注入适合本地需要的职业教育内容;也可以在初中教育的一定阶段,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分流;有的地区可试办职业初中。贫困地区还可采取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普及初中阶段教育。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制定落实到县、乡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分阶段规划,组织落实,并且按国家教委发布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评估验收办法‡,在县(市、区)自查的基础上,负责检查验收。要建立地方各级政府每年向上级政府和同级人大报告实施义务教育情况的制度,国家教委每年公布各地验收情况。要强化各级教育督导机构及其职能,负责对义务教育实施和验收的监督、检查。本世纪末,国家教委要会同国家统计局进行全国义务教育普查。

(三)大城市市区和有条件的沿海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地区要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和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普通高中可根据各地的需要和可能适量发展。到2000年普通高中在校生要达到850万人左右。每个县要面向全县重点办好一两所中学。全国重点建设1000所左右实验性、示范性的高中。

(四)有计划地实行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三级分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形成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共同发展、相互衔接、比例合理的教育系列。

--在九年义务教育尚未和一时难以普及的地区,进行小学后的分流,发展初等职业教育。

--大部分地区以初中后分流为主,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做到50-70%的初中毕业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中心。到2000年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年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占高中阶段学生数的比例,全国平均保持在60%左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城市可达到70%。

--积极发展多样化的高中后职业教育和培训。通过改革现有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和成人高校以及举办灵活多样的高等职业班等途径,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当前要特别注意培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急需的财会、税务、金融等各类人才。对所有接受职业学校教育的学生,应根据本人的条件和可能,给予多种形式的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

--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认真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使城乡新增劳动力上岗前都能受到必需的职业训练。在全社会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

--全国中心城市和每个县首先重点建设一两所适合本地区发展特点的、综合性的中等骨

第五篇:青岛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政策和有关问题问答

青岛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政策和有关问题问答

一、就业政策

(一)外地毕业生进青岛就业条件

对外地生源毕业生进青岛就业,坚持“积极引进和适当控制”相结合的原则。

1、毕业研究生。提倡和鼓励用人单位优先接收,不受专业、生源地和接收时间限制。毕业研究生在即墨市、胶州市、胶南市、莱西市、平度市、崂山区、城阳区、黄岛区(以下简称五市三区)范围内落实就业单位的,由当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办理接收和落户手续,经市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同意后,其人事档案也可由青岛市人才交流服务机构管理并办理人事代理手续,户口落入青岛市人才交流服务机构的集体户。

2、国家全日制统招应届本科毕业生。国家全日制统招应届本科毕业生,可在全市范围内落实就业单位。外地生源本科毕业生应具有毕业证、学位证。其中对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的须持人事部门核准的计划执行,对进入国家公务员队伍和各级全额拨款及政策性收费事业单位的,由市人事部门按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的要求和我市事业单位招考的有关规定,分别组织考试录用。

(二)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对从事个体经营的毕业生,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部门批准其经营之日起2年内免交工商、卫生、环保等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的登记类及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创办属高新技术领域公司的毕业生,可向市科技主管部门和工商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有关部门确认后,其以工业产权和非专利技术出资的比例最高可占注册资本总额的35%。对自主创业的毕业生,除参加社会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等所有费用由个人交纳外,其档案由本人自愿存放在人事或劳动保障部门的,管理费减半收取。对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合伙经营的,其自筹资金不足部分,可以按规定申请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对毕业之日起2年内不愿继续经营而重新找到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可由市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给予重新办理就业派遣手续。

(三)帮抚“优困”生就业。

到毕业次年6月30日仍未落实就业单位的青岛市生源省级优秀毕业生及特困家庭的毕业生,由当地人事部门重点推荐就业。

(四)失业毕业生享受优惠政策

凡毕业半年以上仍未就业并有就业要求的青岛籍应届大中专毕业生,持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出具的介绍信,到户籍所在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或区市就业服务中心办理失业登记,享受与社会失业人员同等优惠政策。

二、有关问题问答

(一)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如何通过“青岛市毕业生就业网,以下简称'就业网'”办理相关手续?

1、毕业生在青岛求职,须登录“就业网”进入毕业生服务区,录入个人求职简历,并在网上设置相应密码,作为用人单位在网上签约申报的依据;

2、用人单位接收毕业生应先到市或区(市)人事局办理开户登记手续,取得开户序号和初始密码,以开户序号作为“用户名”,以密码作为“口令”(单位一旦开户,可随时在网上对该密码进行修改),登录“就业网”进入单位服务区。

3、用人单位须在网上办理毕业生需求信息登记,经审核后,即可在已审核的需求范围内与毕业生进行双向选择。

4、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均须在网上点击《普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来青就业协议书》,确认遵守就业协议书的有关管理规定,方可签订就业协议、网上申报及办理有关就业手续。

5、用人单位与毕业生达成意向后,登录“就业网”进入单位服务区,凭毕业生提供的身份证号和申报密码进行网上签证。签证后,用人单位通过远程打印程序为毕业生打印《青岛市普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接收函》(以下简称“接收函”),将“接收函”与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一并返回学校,作为学校派遣的依据。

6、实行网上申报、签约报批和签证后,市或区(市)人事局不再在就业协议书上盖章,以“接收函”代替就业协议签证意见。对未开具“接收函”的毕业生,我市将不予接收。

(二)毕业生报到需注意什么?

毕业生报到时,首先要明确报到地点。报到地点一般是在报到证的左上角,报到证上注明的报到地点有二类。一类是直接派送具体用人单位或用人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一类是派往所在地毕业生就业分配办公室。其次要注意报到证上的报到期限。毕业生要按报到期限持“报到证”到指定地点报到。我市的报到时间从7月16日开始。

青岛市生源的毕业生在派遣前尚未落实就业单位的,应按报到证规定最早时限到市人事局毕业生就业处报到。师范类毕业生到市教育局毕业生分配办公室报到。

(三)毕业生如何办理改派手续?

毕业生自毕业起一年内因特殊情况需调整工作单位的,可办理一次改派。到市人事局办理改派手续前,须先与原接收单位办理解约手续,然后按照就业程序与新接收单位签定就业协议,之后将填写好的改派审批表(改派审批表通过本网站的“帮助”区下载)、原单位同意解约的函,新接收单位的就业协议书及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和报到证一并送交市人事局毕业生就业处。

(四)毕业生如何办理第二次分配派遣手续?

办理第二次分配派遣的对象是毕业生在校未落实就业单位或因为接收单位落实较晚未列入第一次就业计划,而被派遣到市人事局毕业生就业处报到的本市生源毕业生。这部分毕业生报到后,可持经接收单位及上级主管部门同意盖章的接收函,到市人事局毕业生就业处办理二次派遣手续。毕业生凭市人事局毕业生就业处签发的报到证到单位报到。对到市人事局报到时尚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本市生源毕业生可继续通过双向选择落实工作单位,工作落实后按二次分配的有关规定办理派遣手续。

(五)毕业生如何办理落户手续?

已落实具体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到单位报到后,由用人单位持毕业证、学位证、报到证、户口迁移证、就业协议书、落户证明信到市人事局毕业生就业处办理落户手续;青岛籍未就业毕业生应持毕业证、学位证、报到证、户口迁移证、身份证到市人事局毕业生就业处办理落户手续。

下载郑州出台2005年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政策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郑州出台2005年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政策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郑州出台军转干部安置政策及工作程序

    郑州出台军转干部安置政策及工作程序点击查看最新更多省内、外招聘信息郑州市军队转业干部(简称军转干部)安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是全市军转干部接收安置工作的职能部门,主要职......

    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介绍信(精选)

    介绍信是把自方的同事或业务关系介绍给对方,进行联系和沟通的常用信函。下面是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介绍信模板,欢迎参考阅读!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介绍信模板1今介绍我院_____届______......

    大中专毕业生相关就业优惠政策

    大中专毕业生相关就业优惠政策 根据乌就培[2010]7号文件《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新党发[2009]11号及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自治区财政厅新人......

    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介绍信

    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介绍信 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介绍信1 ____________:兹介绍我校_____届____________________系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学生___人前往贵单位应聘,请给予接洽!xxxx......

    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思考

    2007年09月28日16:07 E-mail推纠错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荐: 提交 为了解各市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

    河北省出台政策帮助高校特困生就业

    最近从河北省人事厅获悉,河北省将实行归口双重负责制度和就业优惠证制度,帮助高校特困毕业生顺利就业。归口双重负责制即各高校对本校特困毕业生就业工作负主要责任,各市对本市......

    重庆市新的积极就业政策出台

    重庆市新的积极就业政策出台为认真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5号)精神,近日,重庆市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

    新疆大中专毕业生政策问答题

    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政策问答 一、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就业政策有哪些? 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办3号文件抓好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新政办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