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道德经体会
《道德经阅读感想》后记
网络写作给我的感觉是浮躁和应付,有时候写的非常的困难,感觉都要写不下去了,还是敷衍了一篇,自己都觉得别扭,更不用说是读者了。所以常常的我会接受朋友们善意的批评,因为我自己知道文章的毛病确实很大。
《道德经》阅读感想算是写完了,这里没有注释,没有原文翻译,只是一些杂乱的感想,似乎前后没有一贯的思想。然而当我终于费劲的从头写到尾的时候,一个总体的感觉出现了。《道德经》到底写了一些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说法,尤其是民间的参与道教修炼实践的人更是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我觉得《道德经》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字,那就是“天长地久”,老子正是从这里出发,来探讨人们能不能够通过对天道的研究、探讨、学习、转化、实践等一系列的活动,将自己的人生有所提升,从而亲近天道,实现人生的“天长地久”。
老子由此出发,先是探寻天地可以长久的秘密,可以简单的总结为几句话,那就是天地善利万物,但是它们又从来不居功,这是真正的无为,不但不居功,还选择了功成身退;天地间有一种制衡机制,那就是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道好还,这是一个恢复机制,尽管常常的也会有偏的时候,但是很快就得到了矫正。
作为人应该怎么办?一方面是学习天道的“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特点,这就出现了老子的“无为”观点,像天地那样毫无痕迹的去做事,没有什么后遗症的去做事,这就是“人法地,地法天”……第二就是任何事情都不要过分,这是人类通过提醒自己实现的一种自我制衡方式,不要走偏了,因为天道好还,而人道不好还,人们总是执着的走向一条不归路。道家让人长久,让人尽可能的笑到最后,它告诫人们,人生的能量只有那么多,所以什么事情都要悠着点,七八分就行了,不要总想着十分、十二分,能量一旦快速的被释放,哪里还有什么长久可言?
时间是天地之间最大的秘密,也是最强大的力量,谁又能够战胜得了时间?赢得了时间就赢得了一切,老子教给人们的方法就是赢得时间的方法。这里不是不要过程,而是要有更加聪明、更加高级的过程,如果没有聪明和智慧,半路上就会夭折,哪里还能够赢得时间?老子既追求过程,更追求结果,他建议人们“守弱、处下”,这都是要在过程中加以自保的成份,然而又不是为自保而自保;他建议人们“慎终如始”,全程都要谨慎,而且关注每一个微小的变化,这都是追求过程,只有有了这样的长久的过程才能有一个长久的结果。
最后说一下“道”和“德”的问题,这是《道德经》最核心的概念,否则就不会以之来命名了。对于“道”,老子多处描述,希望能够从描述中让人们建立一种理解和认识,因为“道”是老子思想体系中最为终极的概念,所以没有什么可以来说情“道”,也没有办法来定义“道”,因为“道”涵盖了一切。根据全篇文字我们会发现,在老子看来“道”首先是一种存在,而且是一种我们非常难以把握的存在,宇宙间的一切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一切东西的母亲,这是其一;第二,“道”不仅仅是这样一个实体,它还存在于它所产生的一切东西之中,从而可以支配一切的东西。所以我们从生活中仔细体察,到处都是“道”的影子,不过这里需要注意,那就是只是影子而已,真正的“道”你是看不见的。
“德”是什么?如果说“道”是外在于人们而存在的,我们在“道”的掌控之中,而只能够感受“道”、理解“道”、体会“道”的话,那么学习“道”的价值在哪里呢?老子这样的赞扬“道”,目的在哪里呢?在于我们通过学习“道”而指导我们的生活,从而实现“天长地久”的目标。“德”就是我们学习“道”的结果,它是指“奉道以行事”的方式,换句话说我们按照“道”去做事,这就是“德”,如果不按照“道”去做事,那么就属于“失德”。
这部《道德经阅读感想》只是粗浅的理解,而且书写的太快,需要改动的地方非常的多,希望读者可以提出批评和意见,这样就是对我的帮助了。
第二篇:体会道德经第五章
【道德经】第五章
(1)天地不仁,以万物為芻宠;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宠。
(2)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自释:(1)(当)天地不以仁慈的方式运行周转时,则万物众生都以雏宠的形式被对待;同理,(当)领袖们不以仁德之道治理他们的天下时,那其以其百姓为雏宠:(我们是不是可以想象:反之,当仁德之道遍布天下的时候,我是说天地人均以仁慈的方式对待别人时,那就真的很有可能实现道家的天下观: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无欲无求没有互相伤害,处处都是世外桃源(黄发垂髫怡然自乐):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2)天地之间,不正像是气囊或空管那样的大空泡吗?‘你我都是这条路上匆匆的过客’?‘好了歌’也很不错的,不过我觉得‘天下之道唯仁与不仁’,比较干练劲道!人活在天地之间:这个广阔的空间虽空虚却不会塌缩,运行之中生化不息。孜孜于仗名立言往往行不通,不如持守空虚而顺任自然。这最后一句‘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正是在告诉我们一个很长远的处世之道:平常心(这事儿我做了,我任由你处置;我没做,你把我头砍下去了,我可以血冒三丈,尸体不倒,正气长存;你再辉煌也有人比你好万倍,给你做榜样,你再不幸也有人比你凄惨亿万倍,给你垫垫底)。
番外篇:‘多言数穷’可能在暗示‘祸从口出’这种现象,那还要看对方到底是不是那种‘睚眦必报’的人了...
第三篇:关于《道德经》的些许体会
电气工程学院林斌20131102032t
《道德经》对中国传统思维的影响
以及对现代科学的借鉴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是一部思想深奥、内涵丰富的哲学著作,贯穿历史数千年,流传至今,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同时也对世界有很大的影响,现代科学从中汲取了很多营养。《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成为中国历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汉初、唐朝)的治国方略。这种思想在经济上可以缓解人民的一些压力,对早期中国的稳定起到过一定作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无为而治”是《道德经》国家社会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是老子认为最好的管理方法。“无为而治”不是消极的主张,而是要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理想的管理状态。这一思想,包含丰富的合理内核,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英国当代哲学家克拉克说过:“现代经济自由市场的原理就是源自《老子》的无为而治”。
俄国汉学家海澳基也夫斯基说:“古代哲学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一切哲学发展的出发点,所有其它中国哲学家的体系,都是在道德哲学体系的各个部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约翰•惠勒说:“现代物理学大厦就建立在一无所有上,从一无所有导出了现在的所有,没想到的是,近代西方历经数代花费大量物力财力才找到的结论,在中国的远古早已有了思想的先驱。”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说:“从哲学上讲‘测不准定律’和中国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颇有符合之处。”
老子所描述的“道”,是从本体论的角度出发,阐明他的宇宙观,也包括人生哲学和修养方法的原理。他认为“道”是无形无象的,但却是宇宙的本源,万物化生都是出于它的运动和变化。“德”的基本内涵,是本体的“道”具体到天地万物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性,即具体体现。老子对“道”与“德”的描述,是从立体面的多层次剖析了宇宙、万物、人类以及人本身的种种内涵。中国的传统思维受到《道德经》的巨大影响。老子告诉我们:宽厚仁慈是安心立命之本,天慈万物,道是“善利万物而不争”,人也应该效法天道“执左卷而不责于人”;清心寡欲是修身养性之要,老子说:“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谦虚柔和是立身处事之则,老子说:“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矣”,知道自己有所不知,知道自己有可能犯错误,让谦虚为妄知和改正错误在心中预留天地。因为只有谦虚方能明道,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在自然科学中,现代物理学对物质的微观和对宇宙宏观的研究,发现中国道家哲学的自然本体论和宇宙创生论比其它任何哲学都可能更接近于在上述领域中揭示出来的科学真理。进而,一些西方科学家对融人文价值观念和对自然的深刻洞察为一体的道家哲学推崇备致。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这是道的运动法则。现代科学家认为:天体是由分子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原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夸克组成,而夸克是看不见的。物质在时间上是永恒的,在空间上是无穷尽的,它不会消失,也不会重新产生,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只会改变自己的形式。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万物存在,同时又不存在,这是因为万物在流动和不断变化,是在产生和消灭。这种“有”和“无”同集一身的现象,正是万物发展变化的“众妙之门“。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反者道之动”,“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老子的论断深刻地揭示了辩证法的实质:对辩证法来说,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除永恒变化着、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所依据的规律外,其他理论都只是暂时的、相对的、近似的接近真理,人们对于各个发展阶段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宇宙的进化表现为一事物不断地走向自己的否定,不断地转化为他事物。否定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性,但这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在否定的否定中达到新阶段。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弱者道之用”。“道”营造了宜于万物生长的环境,万物各自顺着适应环境而形成的天性自然生长,“道”从不去干涉它束缚它,不替万物做主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可谓是“为无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切能够适应环境的东西被选拔出来,并保存下去,1同时一切不能适应环境的东西则被淘汰掉。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就是说,阴阳是统一于事物内的两个方面,因其无休止变化的缘故,它们之间的和谐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过渡的,因而是相对的。不和谐是绝对的。但是不和谐的程度,可以表明事物恶化的程度。冲气,就是对万物重要的调控作用。和,是阴阳消长平衡的结果。所以,无论是整个自然界或是细微的具体事物,都是运用着这条自然规律在这种动荡的调节中维系着自身的平衡。而这种动荡调节的过程,也即是“反者道之动”。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要求我们人类的行为要遵循地球生存和发展的规律。人类要想“长治久安”必须爱护和保护大自然。可以不夸张地说: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可以为母亲去装扮,但不能去损害她。所以,现代世界提出的环境观念和生态观念,正是从这一观念中衍生而来的。总而言之,老子的《道德经》不仅对中国传统思维有巨大的影响,还对现代科学技术有很多借鉴;不仅是中国的精神文化遗产,更是世界的巨大财富。2
第四篇:老子道德经及自我体会(前44章)
《老子》八十一章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边界)。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体运行。无:规律。有:具体事物的变化。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美、善的存在,必有丑、恶的存在。杂技的美,极致的美,必是最大的平衡,圣人所做的事,是看到事物的对立两面,遵循规律。
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现)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竞争背后是私欲,不要忘记其本质,想想参与竞争的初衷。若只是想认清事物的规律,最重要的是自律,与竞争无关。
4.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zhàn 深:精湛,清澈)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鲜花与野草不需要竞争,两者本不相干。适应共同的环境,体会自然的规律。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chú)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 口袋:负书担橐)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没有任何偏爱,把万物当作刍狗,让它们自行荣枯,圣人没有任何偏爱,把百姓当作刍狗,让他们自行兴衰。天地正像一个风箱啊!虽空虚却不致匮乏,一鼓动就源源不绝。议论太多,很快就走投无路,还不如守住虚静的原则。
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 雌性的鸟或兽,与“牡”相对)。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谷物与母亲是万物的根本,延续人类的发展。
7.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yé耶)!故能成其私。天地的生存,在于能量、能力及其包容(力量、勇气和理解)。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yóu)。水是生命之源,存在最低位。人的价值不在于竞争,而在于选择、方向与坚持。择地而居,心有深度,表现仁慈,守信用,治学严谨,做事有能力,见机行事。只有不比较,不竞争,才能发现事物真相。
9.持而盈之,不如其己(yi);揣(zhuī锤击)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外在的富有,过度的追求,会影响本心。要有内之富:神全、精满、气足。
10.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cī缺点或过失)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hé关闭;全,总共;门扇),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shi),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与自己的本心拥抱,能不离开吗?使自己舒展、柔和,能像婴儿一样吗?洗涤杂念,能敢于改正缺点吗?关心他人,能做到不干预吗?感受自然,能无偏见吗?明白各种道理,能仅能通过心灵去体会吗?用心去做,关心的是事物的发展,而不是自己的私利。感受自然的规律及统一,并让自己绽放,其结果是一种致柔的美。
11.三十幅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shān;和泥制作陶器)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 窗户)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虚怀若谷,有一颗容纳的心,留白,就是一种亲和力,可能你自己都不知道会给你带来什么美妙的结局。留下空间,才有机会接纳一个不同的自己。才能在芸芸众生中找到真正的自己。
1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tián 打猎)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人的欲望是无穷尽的。追求炫目之色,会忘记自然之美。追求五音的和谐,会忘记天籁之音来自人的心灵。追求美味佳肴,会忘记要健康,就要淡忘你的胃。追求捕杀的欢娱,会忘记最美的是蓬勃的生命之美。当生命化为你手中简单的物品时,你的生命也就被物化。放弃私欲,会收获生命的真谛。爱人,也被人所爱。
1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宠辱于你何干,若你本身并不计较得失。心系得失,就如被系上绳的傀儡,悲喜都由他人控制。别人认为的得并不一定是得,失并不一定是失。心系自己的信念,为自己的感受活着,为自己作为自然界的精灵活着。你将发现得失与你无关。坚定地活着,像个精灵。
14.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jiǎo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睁开眼,看到的东西有限。闭着眼,看到的东西可能无限。用心感受无穷尽的规律,充满活力地干着应该干的事情。感受无限,拥抱、珍惜有限的生命。15.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dàn水波荡漾的样子)兮其若海,飂(liu风声)兮若无止。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你如何去了解哪些智者?他们那样智慧,好像人力所不能及。但接近他们,只需些很简单的方法:犹豫、谨慎啊,如冬涉川;小心翼翼啊,如怕四邻;恭敬、紧张啊,如做客;温润、含蓄啊,如冰慢慢消释;敦厚、老实啊,若质朴老农;广阔、无私,如山谷;混沌、含糊,如浑浊的水,不太被自己的私心撩拨;浩浩荡荡,如大海一样广博;缥缈、若风若有若无,却能用心体会。谁能在混沌的外表下有一颗宁静、清澈的心?谁能久久安然不动中孕育着一种新生的力量,试图改变一切?不穷尽地探索及不满,就能化腐朽于神奇,孕育一颗属于自己的珍珠。
16.致虚极,守静笃(dǔ马行顿迟也);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dài)。
放空自己,静静观察万物的往复、轮回。芸芸众生的产生,离不开其根本。何为根?根就是静观,理解并遵循生命的真谛。尊重宇宙常识,使人变得明智,不尊重常识,就会使自己心灵不宁静,产生妄想。使自己处于:破坏其他与自己不相干的人或物,达到自己目的的幻境。尊重常识,使自己有容纳之心,包容别人,才能怜悯众人,有公德心。有公德心,才能顺应天理。知道真实的自己,须通过静观无数个不同的自己可能的遭遇。不能理解人类的遭遇,也就不能挽救自己。任何一个可怜的生命,就是你自己。生老病死的轮回,生命的短暂,预示着每个个体,都是一个可怜的生物体。而静观个体不断的连绵不穷,感受人类意志力的传承,感受自然界的意志力的不灭,感受真善美的不灭。于是更有勇气和决心做个坚定的好人。当你感觉到不灭的自然的意志力,就能从小小的躯壳里感受到自己无穷的力量。
17.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孕育万物的无穷的力量,支配着每一个个体。犹如神的力量,使人成为万物的精灵。但不是每个人都知道,都珍惜的。一些人,为了一己私利,把人分为种种。或亲之,或畏之,或侮之。使人不能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以为人生来就有高下之分。就连人生来就平等的信念,都被质疑。更不幸的是,以为残忍地迫害他人,聚集起来的物资,就是自己幸福的根源。而不知道,所有这些恶,使你远离享受智慧,感受自然互惠法则带来的温馨与自由的权力。因为芸芸众生就是你自己,怜悯自己,才能找回自身无穷的力量。
18.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大道废,有仁义。当我们浅薄地看到自己的仁义、智慧、孝慈、忠诚时,我们已经离这些优良品质渐行渐远。人们往往珍惜一些稀缺的品质。因为稀缺,就以为自己或让人以为自己拥有。为了欺骗他人,结果欺骗了自己。所以,混沌啊,当善恶真正不分时,当人人不再标榜自己善良时,才能真正达到这些美德。但这时,人们感受不到啊,因为本身就没有其对立面啊!
19.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地球只有一个,人类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命运的共同体。大家抹杀等级,抹杀区别,才能维护共同的家园。若继续比较、竞争,自诩所谓人为的壮观,藐视除人类以外的任何生灵。你就会和其他生物一样,从地球、从宇宙中消失。待见所有小小个体,拥抱任何微不足道的生命体;少私心,少有超过别人的愿望;少学习技巧,多用心体会,你就变成你自己。
20.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lěi参见“傫傫”。憔悴颓丧的样子)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害怕与恭维,善良与邪恶,都与某个私利有关。若没有私利,害怕与恭维,善良与邪恶都失去意义。人们所畏惧的不就是这个私利被人看出来吗?众人熙熙皆为利来。占有利益,就犹如拥抱整个春天,这是多么荒谬呀!我独立一个人,对利益无征兆,混混沌沌,如婴孩样感受自然。在他人眼里,我糊涂呀;人人皆获得利益,我独贫穷。但我却得到了生命的真谛。因为我知道真理与利益无关;真理让我抓住事物的本质,感受大自然赋予我的能力。
21.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人的一生,平淡无奇,总不让人甘心。于是,纷繁复杂,多了许多故事。当你战胜了别人,战胜了所有人,又有了新的欲求。曾经优秀的人,变得疑惑,变得抑郁或焦虑。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如何得到满足?
既然这样,退回到当初,平淡无奇。你会发现什么?寂寞、无聊、空虚吗?保守、落后吗?
惚兮恍兮中有象,万物运作的规律; 恍兮惚兮中有物,规律支配的万事万物;
窈兮冥兮中有精,精美、和谐,自然的韵律; 合乎自然的韵律,对自己有了信心;
古往今来,自然的韵律,在平淡中,根植在人心; 我如何知道宇宙的样子,人类的未来,众生相? 在于自然相生相克的永恒的韵律。你真心投入的样子,就是你自己。
因为投入,帮助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
按心所向,投入的做事,不和任何人竞争,却战胜了任何人。
2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同:现),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jīn夸;自恃),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其虚言哉?诚,全而归之。如何才能把事情做好? 低调!
委屈能求全;被人冤枉,才能正直;使自己低下,才能注满;向别人索求少,才能得到更大的回报;学习贪多,就会疑惑不解。所以,圣人专心一件事,却能为天下人着想。
不断怀疑、挑战自己,才能明白事理; 不断否定自己,才能正确;
不自责、不忏悔,才能有勇气、有信心;
对自己理解的、掌握的,要放下,才能有机会学习百家之长。
所以,放空自己,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真正的自己合乎自然的韵律,是拥有私欲的人不能匹敌的。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不是随便说说的,凡事都是这个理。
23.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这是大自然的规律。任何毁灭的势力,都不会长久。恶的东西,是善良的温床;艰苦的人生,培养钢铁般坚强的意志。天地间,恶劣的天气尚不能持久,而况于人乎? 凡事如何选择?为善,或为恶?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磁场,会吸引性质相似的人。为善的人,会聚集一切善良的人; 智慧的人,会吸引智慧的人;
邪恶的人,需要邪恶的人作为帮凶。当你明白,自然中邪恶都不会长久,你就会选择做一个善良、智慧的人,在自然中,你会找到与你能量场相同的频率,他们都是你自己。
24.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同:现)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垫着脚站不稳,跨大步、走不远。表现自己、自大、自责、自傲者,不能明察自己的缺点,不能明察他人的优点,容易气馁,容易轻敌。
对于有道的人来说,自显、自大、自责、自傲,就像多余的食物,无用的赘肉。物或恶之,犹如温室里的花,不香;梅花香至苦寒来。低调、专一,不断否定自己,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2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有天地前,混沌一片。周而复始,执行宇宙的规律。这是天地的由来。规律就是道。
大到没有边界,大到很远很远;
很远很远,就是很近很近;大到宇宙,小到原子或更小。规律大,宇宙大,地球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是地球的一份子,地球是宇宙的一份子,宇宙是自然规律的一份子。所以,人要遵循自然规律。
26.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同:唯)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站得住,重心要稳;
说话气场要足,声音要沉;
行动时,心要静,气要沉,思想要专一。君子,终日行,要备足粮食;
虽然荣荣耀耀、热闹非凡,心要静,超然物外。显赫的君王,轻视老百姓,就失去其存在的根本。
想着热闹、气派,而心不静、思想不专一,就已经不是君王了。
27.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zhé书);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jiàn竖插在门闩上使闩拨不开的木棍。堵塞决水口所下的竹木草石)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无痕迹地做好事,称为善行; 逻辑完备的表达,称为善言;
沉着在胸、心中有大丘壑,不用斤斤计较,称为善数; 诚信、保守秘密,不用钥匙,称为善闭;
保守约定,不用绳索,不可解除,称为善结。
故圣人能解除他人的心结,使人不行恶,故没有可抛弃之人。圣人能发现人或物的长处,故无弃物。这是因为遵循自然规律。
所以,智慧的人,是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的人,是不智慧的人的老师。不智慧的人是智慧的人的对立面,须引以为戒,是需要改正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师从智慧的人,使人智慧;
他人的苦难,是你通晓自然规律的镜子,使你更智慧; 要变成智慧的人,贵其师、爱其资,是关键; 这是智慧人的秘密所在。
28.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更也。——《说文》,差也。——《广雅》),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坚守事物的两方面,能享富贵,也能耐贫穷。
低调、遵循规律,象婴儿样无知无识,象天下本来的样子,象宇宙本来的样子。圣人知道其荣耀,但也不怕人侮辱,为天下根本存在;
为天下根本存在,才能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回到最朴素的样子。因为是最朴素的样子,才有容量。圣人用之,统治天下。
所以大制不割。天下大制,是因为圣人做到最朴素的样子,自觉得遵循规律。
29.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夫物或行或随,或嘘(xū吹)或吹,或强或赢,或载或隳(huī毁坏;崩毁)。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自然界恶势力是不会长久的。天下是神在支配着,不可占为己有,不可持有私欲。自然是个和谐的统一体,能大到无穷大,能小到无穷小。
各个层面,均相生相克,而共存。故万物,有行的、有随的,有上、有下,有强、有弱,有升、有降。
所以,圣人(有智慧的人)知道和谐共处,即不过分,也不奢靡,也不追求太好。予人,才有所得; 分享,才能拥有;
与人为善,才能换得善意的帮助。
30.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辅佐人,遵循自然规律,不要武力征服。为什么要这样呢?
战争带来贫瘠,战后老百姓必民不聊生。每件事有每件事的规律,不应强迫获得。取得天下,不要矜持,看不到自己的缺点; 取得天下,不要再去讨伐敌人;
取得天下,不要自大,看不到别人的优点; 取得天下,是顺应天道; 取得天下,不要持强斗狠。
凡是自认为强大,没有容纳之心,很快就会衰老; 这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不符合规律,容易早衰。
31.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以慈悲为怀,不要随意动杀机。任何王朝的建立,都与杀人有关,故君王是领导杀人的人,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
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杀人是不得以而为之。
那些死去的生命,不管是因主动、还是被动的原因失去的生命。必然带来弱者的奋力反抗,更多人的死亡是难以避免的。
爱别人,因为爱自己。自卫而杀人,是不得以而为之。
爱自己,所以爱别人。以鲜活的生命,换得的自由,毕竟代价太大。
远离战争,在于不管是否身在战争,内心归于和平。哀泣战争中无畏牺牲的众多如你、我般的个体,感叹生命的脆弱与渺小。
32.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命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凡是看似弱小、朴素的道理,却是组成真理的基本元素,构成了整个世界,任何人不可能改变。你是这个宇宙弱小、朴素的一份子,如同其他个体。你的智慧反应着宇宙的光辉。所以,读书、学习,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本心。
所以,组织号令他人时,永远不要忘记他人可能就是某个不同的你。坚信自己,理解、同情他人,这就是最朴素的道理。
侯王若能遵守,将被万众爱戴。这种爱戴,就如同他们原本对待自己一样。坚定的人,就象一面镜子,能照出人的本心。
私欲的火种,也会点燃私欲的大火,让人在追逐中,忘记了别人,也就忘记了自己。
天地相合,必看中最弱小、朴素的道理,因为这就是天地本身。老百姓也就象知道如何爱惜自身样,知道最和谐的生存之道。
知道自己所需要的,就应该知道他人的需求,就知道什么时候该终止了。在共生共存中,你才能得到足够的生存空间。
就象道之在天下。川谷都流于江海,因流于江海,就保存了自己。
3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知道他人的人,机智;而认识并发展自己,却要知道千千万万个他人,才能不断总结提高,能做到这点,你就变得很明智。或者说,知道他人的人会保全自己;知道自己的人会完善自己。
战胜他人的人有力量;而战胜自己的人是强者。或者说,战胜他人的人会保护自己;战胜自己的人会蜕变成一个全新的自己。
知道满足的人富有;不为外物所驱使,按本心做事的人有志气。或者说,禁欲的人不为物质所累;释放心灵的人,才能成为有志向的人。
守住自己本心的人,能长久;精神不灭、化为人类灵魂的人,不会消亡。
34.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天下万事万物的规律是一致的。支配万物,发展万物,万物又统一于真理或规律。真理具有恒定性,不居功,不耻为下,不夜郎自大。相信自己,因为你是规律或真理的产物。
善待他人,发展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你就是规律本身,你的精神会因你的发展而保存。
35.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按客观规律办事,天下人来来往往,却不加以伤害,安享太平。而予以物质的诱惑,经过人停止,安享物质,社会就不太平了。
自然规律,好像无味、无形、无声,难以捉摸,但运用时却不能穷尽。凡是淡出利益,按宇宙本身的面目行事。这个世界就好像有无数看不见的手在帮助你,这就是自然界的互惠法则。
36.将欲歙(xi。收缩,敛息)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自然界一切事物,在毁灭它时,必先让其猖狂一时;将欲合上,必定先张开;将欲削弱它,必定先使之强大;将欲淘汰它,必定先使之兴旺;将欲得到它,必定先给予它。所以说,微小的容易保持明智,柔弱胜刚强。鱼儿藏于深渊,能保全自身;
国家的统治者对老百姓不能太强硬,否则国家将不能保全。强悍的个体,在自己的私欲的掌控下,看不到他周围的生物圈,这种无形的力量,使他强悍的外表下,内部崩解,归于消亡。互惠让你和周围结成强大的整体。
私欲让你吸取周围的养分,让你高高在上,藐视周围的一切。而这种处境,让你观察不到你外在的危险;这种处境,让你观察不到你潜在的缺陷,陷于偏执,使你失去安全,失去自己。
3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自然规律,好象无所作为,却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侯王若能按规律办事,万物将自由发展。如果万物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私欲,我将以最弱小、朴素的道理来警示他。镇之于最基本的道理,就不会出现私欲。私欲平息,天下将自我安定。遵循规律,放下私欲,内心就会安定;内心安定,就能无为而无不为。
爱自己干的事,静观,心定神凝,找寻其中的规律,体味其内在的和谐,发现其朴素、而无所不在的美。这是否是人生的真谛!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最上的道德不易察觉,好象不存在,所以是最上的道德。
最下的道德时刻体现其道德水准,实则自是人非;实则是突出个体,而抹杀了群体的力量;使他人成了某个个体的附庸。实际上是最没道德的。
上德按规律办事,不触及私人的利益,好像无所作为,却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下德按利益取舍,好像常常施恩于其小小的利益团体,却能做到的事情是有限的。物质不灭,利益是恒定的。醉心于利益,必然破坏了自身的和谐。人是外界的反应。醉心于利益,外界利益失衡的张力,必然投射到你自己,使你不得安灵。上仁按本心做事,不会刻意给人带来利益,而没有什么做不到的。
上义总希望做些符合道义的事情,其实,道义若仅相当于某一个利益团体,能做到的事情是有限的。凡是喜欢讲求礼仪,就如同喜欢人工雕琢的作品,为了外在的美,而丧失了灵性,故能做到的事情是有限的。而且,讲求礼仪的人看重的是世俗的是非观。若其礼仪没有人回应时,会无情的扼杀人的天性,视他人为罪恶,对他人造成的影响,可能是毁灭性的。
他人即是地狱。太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是毁灭性的。这时,你看到的自己可能并非一个完整的个体,你看不到那背后朴素、隐藏的本心。回到自身,回到自己内心,感觉、体味着统领自然界的朴素、隐藏的规律,才能做回真正的自己。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故失去道德,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为了掩盖一己私欲,就必然装出仁义的面孔。如果仁义都顾不得了,礼貌和距离是最好的交往之道。若大家都讲礼,只是表面上的尊重和宽容,就说明这个社会已不讲诚信,是混乱的开始。所以,自以为礼貌、有见识,仅是伪装的道德,是愚蠢的开始。
所以,大丈夫大智若愚,不会不厚道的表现自己,不会不踏踏实实做事,而只注意外在的精美或称赞。
故去彼取此,凡是事物具有对立的两方面,去伪存真。
3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穀(gǔ善;良)。此非以贱为本邪(ye耶)!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lù〔琭琭〕(玉)有光泽的样子)琭如玉,珞(luò珞珞坚硬貌。刚正貌)珞如石。
分析一下,一心一意的妙处:
天、地、神、谷、万物、侯王,依从自然的运作法则,就会达到其最佳的状态。相互依存,相互克制,适度发展。
天:日夜消长,寒暑变换,保持一个度,天体运行保持特定的轨道,就能保持永恒。
地:地球上的生物适度发展自己,不超过地球承载的极限,地球就不会毁灭。神:专注自己的职责,不乱施加自己的权力,神的预言就能灵验。谷:五谷种植搭配合理,不偏废,就能丰收。
万物:遵循自然规律,互惠互利,其DNA才能保存。学会保全自己,感应宇宙赋予的灵性,诠释人性的意义。学会发展自己,学着象神一样思考,在人性的基础上多些神性。
人性就是从普通的人群,总结出保全自身的规律,也就是从众生相中,发现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就是:欲望与妥协之间的平衡。欲望过多带来恐惧。妥协过多,带来毁灭,已没有独立的自我。
神性就是从人群中游离出自己。具有人的共性,既有欲望,又须妥协;又具有自己的个性。自主地感受着大自然的节奏,象神一样,感受着规律的美。侯王:按自然规律统治他的国家,他的国家就和平。保护个体尊严、隐私;合理配置资源;公平执法,鼓励美德;看到人性的根本,开发人的灵性,发展人的神性。
天无以清,就会有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地无以宁,地球的物种就会灭绝。
神无以灵,自然界就会缺乏美,就变得丑陋无比。和谐和完美即是神性。谷无以盈,人类将失去存在的基础。万物无以生,人类将被孤立。
侯王无以贞,战事连连,民不聊生。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故贵与贱,高与下都是相对的。
把自己当做最低贱的人,共情,就会表现出高贵的气质; 把自己放得越低,共患难,才能享受最高的荣耀。所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思考着这样可怜的境遇,让他们时刻同情人类的苦难。
所以,最高的荣誉,是感受不到自己的高贵,是与低贱共情。
所以,不愿仅有琭玉一样耀眼的外表,而愿拥有石头一样踏实的内心。
40.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正反、强弱是互相转换,此消彼长。
在自己渺小、弱势时,不要放弃,此时更容易看出世界的本质,顺势而行,随心而动,就能使自己逐渐强大起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从无到有,从有到无。
两个细胞,形成一个受精卵,从无到有。
一个受精卵,在无形的规律的作用下,逐渐强大起来,鼎盛期后,强大的个体,逐渐羸弱、衰老,变成尘土,化为无。
故做人是有时限的,学会顺势而行,随心而动,发现人性,显出灵性,爱出神性,也不枉做人一次。
41.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lèi丝上的结;缺点;毛病;疙瘩;颗粒;花苞;不平)。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普通人,注重世俗的利益,其眼界始终在利上;
有学识的人,注重自己的知识,其眼界始终在外物上;
智慧的人,注重自己的本质,其眼界始终想弄明白他自己,其称为上士。因为爱自己,所以爱他人。因为爱自己,所以体谅他人。不断地修行,才能发现内在的美。
这内在的美,就是顶上的星空,就是内在道德律,就是人神一体,就是规律和美的存在。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放下世人所追求的利益,才有机会发现大自然馈赠的礼物; 关上一扇世俗之门,才有机会开启一扇心灵之窗。沉思?默想? 你是否背道而驰?
找一个让自己静下心来的所在,对自己说;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当周围都消失时,你自己就凸显出来。你的心灵,就是神的所在。循着心灵的意愿而行动,就进入大方、大器、大音、大象、道的境界。因为你的存在,就是规律所在。感应规律,就发现了你的神性。
所以说,只有道,善于远离利益或在损失利益的时候,才有机会做到。
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gu 好),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规律无所不在,统领万物,形成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万物形体为阴,精神为阳;形体与精神调和,才能健康。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为称。看轻肉体,才能看清精神所在。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阴阳是互相转换,此消彼长;
谁知道什么是真正受损或者受益呢?
坚持自己的本心,遵循内心道德律,不去太醉心世俗利益。强梁者不得其死。
为了自己有形的身体,不断敛财,到死不明白人性的恐惧,来自于他人的不安向你的传导,是外界不安向你的投射。这种不安与恐惧,是作为强梁者的代价,你又如何死得安稳呢?
4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至柔修得精神,至坚修得肉体;
精神凌驾于肉体之上,是宇宙的规律。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个体精神是宇宙规律的一部分,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存在的基础。有形的产出,带来人自私的本质;
无形的教诲,带出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但在追名逐利的社会,又有几个人知道呢?
44.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道德经》不是单纯的行善积德、劝人做好事的学说。《道德经》是教你保全自身的学说。教你阴阳调和,让你身心健康的学说。
欲望,来自你原始的基因编码的递质或激素,为了供给你机体养分,让你在地球上生存下来。
自律,是宇宙传递给你的声音,让你精神符合宇宙的规律,让你从更高的层次上保存自己。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为了身外之物,伤害身体值得吗?
毁灭自己,囤积物品;自己与物品熟多? 为了利益,丧失自己的道德水平,熟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控制自己的原始本能,感受一下大自然无所不在朴素规律,就知道知足、知止,是让自己长久的最好的方法。止住物欲,才能留住自己的精神。
第五篇:道德经[定稿]
初读道德经时,心中冒出许多个疑问,人是归属自然的,是自然很小的一部分,人的行为本身就是“自然”的,为什么要“法自然”?这样说就将人和自然分开对立开来了。本人认为,存在即有其合理性,人类无需去效法什么,遵从自己的内心就好,这样即为自然。更以为道德经避世思想严重,反对各种激烈行为,不免有逃避的嫌疑,不为失去痛苦,不为得到高兴,心态始终一团和气,当然这是为了追寻长久之道,然对于许多人来说,倘若这样波澜不惊的过一辈子,岂不是会闷死。至于政治上,老子认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智。”意思是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强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知识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有些泯灭人性的意思。倘若统治人和养猪一样,这个世界怎么样向前发展的呢。
站的高度不同,想法也就不一样,不得不说,道德经中的思想有许多让人不禁拊掌,与自己的内心的想法或经历不约而合。对,就是这么神奇!
道德经第八章讲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水之所以善,是有利万物生长并不争功,它处于众人都不愿去的地方,所以最接近大道。为什么处在众人都不愿去地方还最接近大道呢?因为水本来是干净纯洁的,但为了净化他物而把自身弄得全是污浊,最后还要流到最低的地方,不再被人重视。所以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最后还落到人人都不愿去、受轻视的地方,这种“甘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就是“道”的品质,这种品质在《道德经》里也叫“柔弱”,即永远把自己个人的私欲放在最柔弱的位置,而把付出放在最强大的地方,《道德经》写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意思是,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用它去攻击最坚强的,没有不胜的。在克服困难时,水又变成最坚强的。《道德经》就是以水喻“道”,用水的柔弱与顽强来形容“道”的特性。我们总是强调人要无私奉献,无私就是私心欲望要柔弱,奉献就是付出的愿望与力量要强大。为什么那些有著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做起事来总是会散发出蓬勃朝气和无穷力量呢?因为他的精神状态符合了万物本源“道”的特性。
第七章写道:“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可是我想问,圣人“无私”是不是为了“成其私”?倘若我们无私,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没有关于自身的目的,那还在乎“成其私”吗?如果有目的,还叫“无私”吗?
思想是行为的指南与依靠,道德经的思想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的,然,再好的指南都不如自己切身经历来的实在。有一种状态可能最常见,等到我们达到不惑之年,经历足够丰富,思想足够成熟时候,也许会由衷的拊手长叹 “老子说的对啊~~”
这篇算不上文章的文章不免有断章取义,钻牛角尖之嫌,但是都是本人真实的想法,希望能和老师交流,望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