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道德经感悟
道德经感悟
《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写道∶“要积极开发优秀民族道德教育资源。”作为中华民族道德经典的最优秀的代表——《道德经》,是“道”的具体化,她从人与万物的本源——“道”上阐述了道德的规律,指出万物本源“道”的行为特点就是人类应效法的的道德法则。并且告诉人们,作为“道”之子的人,人的很多问题可以求“道”来解决,具体方法就是让人的思想顺“道”而行,用道性换掉人性,这个过程就叫修道。当人的思想符合了“道”时,人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获得成功,实现人生的完美。
一、主观符合客观——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是讲“道”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就说明“道”是不断变化的。道大无边无际,浩瀚无比,又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一会儿是这个样子,一会儿又是另外一个样子,所以要给它取个名,就是叫“道”这个名字可以,不叫这个名字,叫另外一个名字也可以,说到根本,是“无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的“道”,产生了天、地;有了天、地(有名),又由此产生了人和万物。由于本源的“道”是随时随地都在变化的(连名字都可以变化),所以它产生的天、地、人、万物也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人要适应这种变化,即主观要符合客观,因此人就有了主观与客观的问题,人的行为也因此分为两种∶有为与无为。主观上自以为是,不考虑客观变化,这就是有为。主观上没有个人想法,而是随客观的变化而变化,即顺应自然而为之,这就是无为。做到无为了,就能无不为。那么,人是否就能做到无为呢?不能。
人是万物之灵,本来也是客观“道”产生的,但是人生来是不符合“道”的,为什么呢?因为人是个矛盾混合体,其中有私心欲望,万物之灵的这个“灵”被私心欲望所限制,并不“灵验”,不能适应“道”的变化。具体表现就是主观意识里总有个人的一些不自然的东西与客观不相符合。怎么办呢?这就要修道。修道就是帮助人去掉不自然的东西,使人符合客观,使客观支配主观,这样人生坎坷就少,“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即修道修得好的人,做事做人都会变得顺利吉祥,所以“道”也就是一种人生,“万事如意修道人”。那么,修道怎么修呢?就是守静背诵《道德经》。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人只有没有私心欲望,才能守静,这样才能体验到“道”的奥妙,从而适应和符合客观的变化。有私心欲望,就不能守静,这样就不能体验到“道”的奥妙,即便体验到的,也是有限的,这样人就很难符合客观的变化,人生旅程就会出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所以修道就要修德,没有个人想法,事事顺客观,这就是“德”,“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人只有去掉了私心欲望,才能放弃个人想法,而能做到事事顺应客观自然。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就能够乐观自在地处事为人,而达到“无不为”。
二、道性换人性,利益最大化
人生离不开利益,那《道德经》是怎样看待利益的获取呢?
经济学理论认同这样一个原则∶人是理性的,人人都会在约束条件下最大化自身的利益。这本身是符合自然的,即符合“道”的。因为“道”的行为特徵就是以最小的资源获取最大的利益,这只要研究一下各种生物体的内在设计和它们的代谢运行及生物圈的分布就会发现,这种现象比比皆是。但人对最大化自身利益的理解常常是欲望与争斗,这就是人身上最典型的不符合“道”的特徵,即有为的特徵,这在《道德经》的修道体系里叫“人道”(也叫“人性”)。“反者,道之动”。“道性”就正好相反,是去欲、处下和不争,曰“不争而善胜”。因为人生来就是带著一大堆潜能来到这个世界,潜能发挥的程度深浅决定著生命的质量高低。这些潜能是自然赋予的,人只有符合自然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潜能,同时也就能获得最大化的自身利益。而符合自然就要消除欲望,就要修德,提高道德水平,所以说提升“道德”是人最大化自身利益的最根本和最有效的行径。
下面就结合《道德经》具体地谈一谈。
三、成功之道
修道是求“道”来塑造人的成功秉性的过程。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修道就是调“道”的能量来刻画自己的内心世界,用道性换掉人性,从而使人的思维和言行与客观世界相符合。
1、甘愿付出,不求回报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水之所以善是有利万物生长并不争功,它处于众人都不愿去的地方,所以最接近大道。为什么处在众人都不愿去地方还最接近大道呢?因为水本来是乾净纯洁的,但为了净化他物而把自身弄得全是污浊,最后还要流到最低的地方,不再被人重视。所以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最后还落到人人都不愿去、受轻视的地方,这种“甘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就是“道”的品质,这种品质在《道德经》里也叫“柔弱”,即永远把自己个人的私欲放在最柔弱的位置,而把付出放在最强大的地方,《道德经》写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意思是,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用它去攻击最坚强的,没有不胜的。在克服困难时,水又变成最坚强的。《道德经》就是以水喻“道”,用水的柔弱与顽强来形容“道”的特性。我们人总是强调人要无私奉献,无私就是私心欲望要柔弱,奉献就是付出的愿望与力量要强大。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是源于万物本源的“道”的特性。为什么那些有著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做起事来总是会散发出蓬勃朝气和无穷力量呢?因为他的精神状态符合了万物本源“道”的特性。所以人生要成功,就必须把“道”的特性(道性)变成自己内在的品质,永远铭记要让自己物超所值,永远想到自己所做的比自己想得到的要多得多,这样人永远就不会离成功太远。
2、用行动决定人生
“希言自然”,意思是,多做事少说话这是符合自然的,所以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行动,大量的行动!大量的行动虽然预示你可能遭遇的挫折或拒绝会比别人多,但同时也预示著你成功的机会也会比别人多。“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意思是,胜过别人的人只是有力的人,自己战胜自己才是强有力的人。所以在“道”看来,并不是比别人强的人就是强者,而是自己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而自己战胜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行动,“处其实,不居其其华。”意思是,把它放在实实在在的地位上,而不在于说些好听的话。所以“道”的行为就是以行动来说话的,那么人要想成功,也应牢记行动才是成功的保障。
3、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
大自然的雄伟与壮美,起源于其基本程式永恒不变地在每一细微之处的成功运作。“道无空虚点”,它的意思是,“道”做事是没有空虚之处的,也就是在任何细微之处都能做到完美无缺。在任何一个细节上都体现出了精确、高效、协作与完美的极致,这就是大道的“德”,即做好每一件小事的德。“孔德之容,唯道是从。”意思是,任何孔隙中容纳的德,唯有大道才能做得到。例如生命体的每一个细胞,是生命最基本的单元,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得见,可是在这么小的区域内却可以同时进行约2000个化学反应,各个反应之间互不串位,且与整个身体的运行要求密切配合,所以说,做好了每一个细胞内的细微小事,才有生命运转的壮观大事。同样地,一个人的品质最容易从琐碎的小事上反映出来。“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意即,天下困难之事,必须从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圣人始终不做大事(只做好各种小事),故能够做成大事。所以人生要想成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是大忌,必须养成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小事(无论思想上,还是生活上的细琐小事)的良好习惯。
4、人生极其重要的妙著——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一生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那么《道德经》里是怎么说得呢? “善者,不善人之师。不善者,善人之智。不贵其事,不爱其智,虽知大迷,是谓要妙。”意思是,比我们善良的人,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老师。而面对不善良的人,他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若不重视这些事情,不爱惜这些知识(若不重视与人打交道方面的能力),虽然表面上看你知道得多,那实际是极大有迷惑,这是人生极其重要的妙著。有句话很有名,叫∶成长容易,成熟难。达到处事能力娴熟是很不容易的。而这个能力的获得恰恰不取决于你与善人的相处当中,而在于在让你不喜欢的、不舒服的、所谓不那么善的人当中培养出来的。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全面地考量你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这个能力才是人际关系能力的根本。若不重视这些事情,不爱惜这方面的知识,即使你知道得再多,知识再渊博,从“道”的角度上看,也是极大的迷惑。所以重视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是人生极其重要的妙著。
那么这个能力的培养从哪里开始呢?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
如果我们能坦然地面对自己,就会发现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得到更多的爱。你在街上遇到的每一位路人、曾经走进你办公室的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爱的接纳——有些人甚至为此做出疯狂的举动。为什么?因为只有爱才会使人感到活得有意义!不管善人、还是恶人,都是共同地渴望著得到爱与尊重的。所以要做一个成功人,首要的要学会爱别人,学会关注别人身上的优点,而少看别人的缺点。你学会了爱人,你也就能得到了更多的人的爱,这样你的人生之路就会变得无限宽阔。
所以人际关系的首要是什么?就是学会爱人。不论善良的人,还是不善良的人,我们都要善待他们,并且是发自内心地善待他们。而且特别要注意在与不善人的相处过程中去培养自己的“善德”。“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意思是,对待不善之人,你有何理由抛弃他们呢?即不能抛弃人家,同样要以“善德”待之,“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意思是,所以圣人,以无为来处理一切事情,以身体力行来教人。这就是《道德经》教导我们的处世关键之所在,这个环节解决了,那么你的人际关系能力之门也就打通了(即让内心清静的能力),这是《道德经》告诉我们的人生妙著啊。
再说一点,“学会爱别人”在人际交往中的另外一个特徵就是学会关注别人的自我。人都有喜欢突出自己个人观点的偏好,但这是人性的误区。如果你总是试图想让人认为你才是世上最好的,都来关注你,那你难以成功。“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意思是,自认为不错,这是不明智的。自以为是的实际是糊涂。所以过分关注自我的人是愚蠢的。真正聪明的人从来不让自己的注意力离开别人的自我。这实际上就是处下。《道德经》写道∶“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就是符合“道”的要求,在社会竞争中要想赢得方方面面的人的支持,关键就在于要时时关注他人的敏感点。以成就他们的抱负而成就自己的事业,你的事业往往会做得更大、更成功。
四、实现人生完美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不学习(害人的)知识,唯一的是与“道”相伴,两者差几多呢? 意思是,在这个有著各种利益冲突的人世间上要生存得好,若不去学那些圆滑世故、争斗不休的伎俩,那就只有修道,依道行事。那么这两者(一个学圆滑世故、争斗不休;一个修道、依道行事)相差几多呢?言下之意是相差得很多。这也就是说,人生与“道”相伴,经常地背诵《道德经》修道修德,那么,不去学虚伪狡诈,老实本分也照样能够生存、能够成功,而且能活得更自由、更快乐。因此,真正成功的人生其实就是健全心灵、用道性换掉人性的过程,这就要求人要学《道德经》,把握好“道”的成功法则和成功的定义,将“道”的品质刻画到内心世界里,从而使心意与行动合二为一。这个过程光靠学习知识是办不到的,只有修道才行,即背诵《道德经》修道修德才能实现。
所以《道德经》教我们修道,就是旨在使每一个人能尽其天性实现人生的最大完美。
第二篇:《道德经》感悟
《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
《老子》的文体,不像是《论语》那样的语录集,也不像一般意义上的“文章”。全书约五千字,是由一些简短精赅的哲理格言组成。各章节大致有一定的中心或连贯性,但结构并不严密,前后常见重复。各章的先后顺序也不能准确地确定。《老子》中的语言没有太多的修饰,但所包涵的道理玄奥而深刻,需要反复的体会。牵涉个人立身处世的准则。《老子》又称为《道德经》,是因为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道的部分是老子关于道的论述。德的部分是老子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
一、老子对道、德的理解。
1、老子把天地万物之生的总原理称为“道”,而且老子认为道的作用,是没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原因就在于道。《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老子对“道”的一个总的理解。在老子看来,“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恍恍惚惚的东西。道,无形无状,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为“万物之始”,是一个终极实在,是万物的根源。并且在本质上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说的,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它,我们也很难将其特性用语言表达出来。而老子对“道”的称谓也有很多,包括“无”、“朴”、“一”等。道是一种无限的、无终止的状态,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源泉。“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在永远不停息的,流转与变迁的过程中。“道”还可以视作阴阳、刚柔等两相对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相互转化。
在“有”、“无”这两个概念上,老子认为无是对于具体事务的有而言的,所以无并不是零或什么都没有的意思。“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老子对于道“无”的外表的形容。
2、道为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不是指具体的事物而言的,而“德”为具体事物生的原理。在老子看来,德是道寓于具体事物的表现,也就是说德是物体从道那里得到,而可以成为事物的原理。“道生之,德畜之”,这句是老子对于道与德之间的关系的论述。在老子看来,物体的具体表现是“形”,而物体之所以可以成为物体本身,是道德两者作用的结果,也是自然作用的结果。
二、老子宇宙事物的变化的看法。
老子认为,事物的变化规律可以用“常”。“常”具有普遍永久的意思,所以“道”也可以称为“常道”。而从常道内除的“德”,可以称为“常德”。而称道为“无”,就又可以称“常无”;称道为“有”,又可以称为“常有”。老子认为“知常为明”,知道明白“常”的人,依常来规范日常的行为,不轻易为自己谋私利,就可以称为公了。“知常”指的是依之而行,则又可以称之为“袭明”,或“习常”。而如果我们不知道宇宙间事物变化的规律,而违背规律,任意而为,是不利于事物的正常发展。
而事物的变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当一个事物的发展如果达到了极点,则必然会向事物的相反方向发展。老子称为“反”或“复”。所以老子才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样的论述。
三、老子在为人处事的做法上的观点。因为一个事物的发展至极点,必然会向其反面发展变化。所以要能维持它的发展而不至于变为它的反面,就必然要先了解它的反面,在发展过程中不让其到达极点。有人说老子的哲学是强人的哲学,他教导强者要收敛光芒,以弱居之。这是老子正反两面会互相转换的理论的运用。如三十六章云:“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自居于弱势、静态而保持一种弹性,促使敌对一方向膨胀、夸张发展以至成为脆弱,即产生盛衰的对转,这确实是看得很深。
老子强调“不盈”、“不争”、“致虚极,守静笃”,“柔弱胜刚强”。老子的这一原则叫做“无为而无不为”,即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顺其自然地去做。老子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积累,要用加法,步步肯定;而把握或悟“道”,则要用减法,步步否定。老子认为,真正的智慧,必须从否定入手,层层除去表面的偏见、执着、错误,穿透到玄奥的深层去。也就是说,面对现象,要视之为表相;得到真理,要视之为相对真理;再进而层层追寻真理之内在本质。
四、老子对仁义、礼的见解。不同于儒家学派的观点。《老子》十八章说:“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意思是说:大“道”被废弃之后,才有所谓“仁义”。出现了聪明智慧,才有严重的虚伪。家庭陷于纠纷,才有所谓孝慈。国家陷于昏乱,才有所谓忠臣。《老子》三十八章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但不是说老子视就反礼,因为礼有形式与内容两个层次,老子所反对的是礼的形式,即反对形式复杂的礼仪条规。
在老子看来,我们所讲的仁义和伦常,都是因为“道”丧失的结果。而且只有在大道荒废、国家混乱和家庭不和的时代,仁义礼法才会成为社会的需要。所以老子认为应该废止文明和仁义,从小康社会回到“大道之行也”的“公天下”时代,即没有邪恶,不需要道德规范制约人们行为的,真正充满道德、仁义、孝慈、信义的小国寡民时代。小国寡民的社会是老子的理想社会模式,在这个社会中人们“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五、老子的政治及社会哲学
《老子》的中心,是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在政治方面,《老子》主张“虚静无为”,即反对以人为的手段,包括种种文化礼仪来干涉社会生活,尊重生活的“自然”状态;关于人生态度,《老子》也主虚静、退让、柔弱,但这并不像后人所理解的那样消极,因为《老子》所推重的“阴柔”,实是一种长久之道和致胜之道。
因为物极必反的规律,所以在社会政治制度上,如果太过于强调某一反面,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所以老子所主张的政治哲学和行事方式的核心是“无为”。即注重于取消一切导致混乱的源泉。以无为为之,以不治治之。“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在老子看来,“无为”是圣人“治天下”、“取天下”的基本原则。老子提倡“无为”,其形上依据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其现实政治理由是“我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是针对有为而发的。老子认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无为”也指感物而动,遇事而为,事先没有设想要做什么事。
老子的“无为”,由于是针对“有为”而提出来的,因此容易被人理解成“无所作为”、“不为”,将无为视作政治上的无所作为、放任自流,这是从消极的方面去理解无为。“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和行为方式,其基本特征就是“因其自然”。而“因其自然”,指的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而自然就是事物不假外力而自己如此的状态。“因其自然”的“因”,是因循、沿袭的意思。因循的前提是要承认和肯定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因其自然”思想也反映了古代农民的普遍愿望。在政治上,“因其自然”的主旨是希望帝王顺应民心、不要刚愎自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论述。当然“因其自然”的思想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果太过因顺自发的行为没有很好的规范管理,社会也会变得很混乱,缺乏秩序。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他对“道”的论述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在为人处世方面,“不盈”、“不争”的思想,对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人们压力缓解有一定的作用。
第三篇:《道德经》学习感悟
《道德经》学习感悟
姓名:
学号:0905114039院系:教育技术与信息学院
《道德经》学习感悟
一个学期的《道德经》学习,无论是从文化底蕴还是从生活思想上,我获益匪浅。纵观中国历史文化,英雄人才辈出不穷,智者贤士比肩接踵,然而,浩浩长河中却很少少有人能达到老子的那种“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潇洒和淡然之境界,领悟老子那种“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的轻君爱民的博爱与仁慈。
在上《道德经》解析这门课程之前,我对老子的认识仅仅限于中学阶段接触的老子——也叫老聃,姓李名耳,曾经指点过孔子的“礼”,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人。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就发现了对于老子我的了解简直是微乎其微,莫说他的彻底的自然主义哲学,就连老子本人的信息也是模棱两可。老子,似乎就是一个传说,他的生平言语很多到现在都没有确定的说法,包括他的姓名。当然,这些对于丰富我的文学知识有很大的助益,可相对于后面课上学到的他的哲学思想就微不足道了。他的整个哲学思想,已经深深的渗透到了我的生活中,并会对我今后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统观整部《道德经》,我印象中的老子是一个非常淡漠名利的人,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超前的智慧。其实我本身对哲学接触的并不多,即使是接触的政治课上的哲学也有很多并不是太理解。《道德经》一上来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让我这个自认为古文学的不错的人也觉得莫名奇妙。之前是听说过这句话的,而且在很多影视作品中都见过这句话,但是一直以来朗朗上口的话我没有从本质上理解。当老师给我讲解了这句话的真实含义之后,我才觉得豁然开朗。在人生追求上,总是有人执着于外在的功名利禄,也许就是因为这种盲目的追求,才使他们与幸福、自由、安乐渐行渐远。仔
细想想,我们大部分人一直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各种金钱、权势、名利欲望纵横的社会,这种无休止的追逐又进一步引起了人们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从三聚氰胺的奶粉到餐桌上的地沟油饭菜,从苏丹红食品到染色馒头,从豆腐渣工程到脆皮校车……每一个事件都让我们惊心动魄,每一次曝光都让我们心惊胆寒。这个偌大的世界,似乎到处都是丑恶的追名逐利,似乎到处都是因为利益而泯灭人性,我们过得兢兢战战,战战兢兢。如果,我们都去学习老子的《道德经》,都去真正的体会到老子那种看破名利走人间正路的思想,那么,这些现象也许就不会那么猖獗。一个人的人生不应该充满着各种贪欲,真正的需要坚持的道路不是这种追求外在、追逐利欲的道路,而是一条通向幸福的免祸于身、免灾于社会的圣人之道,一条顺其自然、返朴归真之道。所以,为商者不应被利益蒙心,而是要目光长远,商品不是因为要去收获利益而生产销售,而是真正的去满足同胞们的需求。因为希望婴孩们更好的健康茁壮成长才去生产奶粉,因为希望人们都能品尝到健康美味的饭菜才去生产植物油,因为真心希望孩子们方便上学才生产质量优等的校车,而不是多赚钱、少花钱、想方设法的“省钱”。
其次,老子的“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辩证法理论。要想有所作为、无所不为,必须先要“无为”,即虚己守静、无私无欲;要想修身养性、参悟大道,必须先要“不言”,即解放心灵、自身实践。老子所要向世人指明的是,求“有”须向“无”中求;求“易”必须重视“难”;欲“长”必先始“短”;欲“高”必先为于“下”;欲播声于“外”,必先发音于“内”;欲处人之“前”,必先居人之“后”。总之,要以辩证法的观点,从所追求事物的对立面着手,让其自然而然地由量变到质变向正面转化。我们眼睛看到的这是事物的表象,甚至可能是不真实的,当我们想
要真正的去了解这个食物的时候,必须得深入其内,看其本质。像之前的“达芬奇家具”闹得沸沸扬扬,曾经的奢侈品代言人不料被揭露其实就是中国劣质家具出国加工又返回而已。表面上是打造奢侈的一流的欧洲进口的家具,其本质却是大失所望的。这就是要求我们要看事物看其“无”,看不是只看其“有”。又例如国内著名的牛奶品牌“蒙牛”,从一个小工场慢慢的发展成大企业,从一个从“伊利”走出来的员工变成一个身价亿万的大老板,就是因为坚持着自己的信誉之路。当人们渐渐的感受到蒙牛牛奶的好的时候,就是它要品质飞跃的时候。要想居人之上,必先从基层做起、居人之下;要想事有所成,必先事有所“败”、积累经验。只有彻底转变价值观念,参玄悟道,追求真朴,才能超越自我,创造真我,取得“无为而无不为”、不言而胜于言教的成果。
其实,老子的哲学思想不只只是这些,还有很多关乎治国、修身、革命、教育的思想也让我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不一般的体验。非常庆幸的是,我身为一个大学生,觉得生活焦躁浮动的时候接触到《道德经》。关于《道德经》的研读,永远都不会有结束的一天;而对其中的哲学思想体会领悟,也永远没有完成的一天。
第四篇:道德经人生感悟
道德 道理
道--无始无终先作形声真主宰。
德--宣仁 宣义聿昭拯济大权衡。
万有真原
圆
在广阔无迹的宙宇间,众生对月光总有一种神奇的向往。翻开世间的各大经典,都可以查到月光带有神灵的启示。
月 光
圆月不只是在南海上的月亮才圆 明月也不是只在黑天的时候才明 星月在永恒之光的作用下才明亮
明亮
在迷人的月色之中 梦中情人相依相偎 海誓山盟吐露真情 在启迪的月光之下 意会光尘与尔和同 心光交融月光明亮
道家之士,自然无为,就是 月光 天主教者,圣母之心,就是 月光 清真教徒,真主教悔,就是月光 佛教佛法,平常之心,就是月光 愿用其光,复归其明,和谐玄同 愿使此情,奉献与爱,善良守中
慧眼
一根镇海针!一颗火红心!珍珠镶日月!明圆你我心!老 君炼火炉!火眼成金睛!望君多磨难!日久见真心!
海 底针
海底针、海底针,尖锋无 刃;
海底针、海底针,奇正在 身; 海底针、海底针,动静之 神; 海底针、海底针,棉里藏 针; 海底针、海底针,守中深 沉; 海底针、海底针,收之于 心;
什 么是海?海是宽容!什么是底?底是情怀!
什么是针?针指真心
感 触
闻 之悠然心慰,问之奇缘相会。触之感叹乾坤,望之不见首尾。
圆融` 朴真 ` 无为
大鹏展翅长空寂,俯撼天地本物齐。有起有落本怀双,无穷无富只抱一。
有虑有他有凡恨,无念无我无圣喜。世事如风随鼓荡,人生似云任卷舒。
微明 奉爱 诚信
穷象不可宏清,至明好似微 尘;
贪欲只因妙理,奉爱是为精 深;
下狱回首渊窗,上天去返玄 门;
孤魂迷拜八仙,静心不求百 神。
不染
莲妙根深水秀清 风吹草动花不倾
净 心观望沉浮景 流水不腐是人情
仰观俯察 明平衡思索 道
观 天道理透, 懂日月谓明; 常年祸富生, 每日阴阳行;
规矩本有法, 方圆自然成; 获理问良师, 得道求自冥。
黑天鹅
天上不见白云,地下小湖如 墨。
水中觅食天鹅,岸边摄取春 色。
众生为何而生,天地为谁而 活。
上善若水不言,你我细心琢 磨。
真假 成败 返
一阴反一阳,全在里中藏。虚实鬼难解,假真人易伤。
今吃一大欠,明获两小智。内观常反思,复归与微茫。
休养与修养
会休养的人,敬日月,知寒暖。总能把握住适可而 止,因能长命百岁!
有修养的人,知何生,明何死。追求与大自然的感 应,自呼万寿无疆!
天地神得一
心 领神会,来之不易;变与不变,看穿假真。
虚 心上进,抱一内敛;天地谐和,秀水清山。
正与静 清与明
.山清秀流水晶莹,人康健血液畅行。
国正天心才致顺,官清民自能安平。
上梁不正下梁歪,梯子不稳上易倾。
人道天道自然道,抱一宁清无为明。
无 为的仙人掌
仙人掌啊,仙人掌,你不会隐 藏、、、、、、、、、、仙人掌啊,仙人掌,你为什么这样长、、、、、、、、仙人掌 啊,仙人掌,别人看着你长、、、、、、、、、仙人掌啊,仙人掌,你只会听,不会 讲、、、、、、、在晴天之下,人们爱观赏你,而不愿意拥抱你仙人掌!
在夜幕之下,人们经常怕你,而不愿意理睬你仙人掌!
在忙乱之下,动者常碰到你,静者常念想著你仙人掌!
在旱季之下,不怕风吹日晒,唯有你鲜花怒放仙人掌!
在疯狂之下,虽被斩草除根,你确能茁壮成长仙人掌!
我爱我心中无为的仙掌,因为它比我还要强壮和自强!
沉默
无需赞美道,因为我知道,硬要赞美道,因为不知道。
浩气与道气
胸中存浩气,笔底见雄锋!
心中存道气,下笔如有神!
风帆
清晨一轮红日正从东方升起;
霞光万道照亮了沉寂的海域。
老子的“为无为帆”乘风破浪;
漫载着对人世间的深情厚意。
先人体悟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磁基不如待时。
人生本是苦海,以苦为乐;
命运无可反抗,与天同乐。
天地无情
火山无意爆发,冰雪随之熔化,鸿鹤有心再踏,落地魂飞无家。
人间有意
老幼祥和情意,奉爱缘陪灵犀。
共望同心同明,但愿岁月不移。
大 道无为
人间阴阳巧变,万世甘苦后前。
无 为自然一时,光照无心瞬间。
道为何物?
何为物小? 针扎不到!
何为纯净? 看不到纯!
玄中有物物,物中有玄玄!
道为何物?我问苍天,天不语!
为 无为
吃喝玩乐人生 短,适可而止能成圆。道法自有为无为,只求三笔大自然。
宁 静求祥和,生活求所得。
宁静不见三节 形,致远见形不为能,有为无为为无 为,节节贯串里中行。
人生无求非平凡,生活有趣才意浓,如能为己又为 公,才是人间好英雄。
有家与无家
嫡系传人有 家,近水楼台得月。
.道见其道为 光,德见其德为明。
雾散三潭映 月,云聚九龙采雨。
.滴水入海常 事,流入渊源永恒。
.上天入海无 家,龙腾自行自由。
.护照东来不 用,海关西去没有。
.道德方圆常 变,人生吐呐求和。?
.融道有窍有 妙,悟道无为无求。
~ 白鹤亮翅~欲往玄门~
乾坤五方天涯 芳草,南北十面海角云霄。
游子间歇无意 何方,白鹤静守众门之妙。
中气虚领臂膀 随身,灵心一静亮翅由神。
前虚后实上开 下合,真气鼓荡欲往玄门。
金怀表
出土文物一 金,怀中表芯已朽。
人走物留永 远,时光往行不休。
先贤智慧展 现,今人嫡传手功。
精雕细刻小 心,妙手回春大修。
此物来之不 易,复归原样更难。
四处奔走不 息,盼望破镜重圆。
天公作美相 助,人物有缘相伴。
老表生机重 返,怀古时光倒转。
亭月伴古枝
参天古树喜圆融,阴晴圆缺守中冲,亭檐幽陪千岁枝,月下静观万年情。
古木之心似人 情,春夏秋冬情意 浓,凤亭爱晚又 欢晓,上智喜伴月夜星。
闻箫起舞枝 头月,听风飞檐晚亭明,风吹雨打何所 惧,日月常存伴我行。
午 日梦凉亭
梦中漫步陶然 亭,当空烈日不留情。
感谢先人做善 事,百亭荫凉任我行。
醒来方知是一 梦,身在屋中似凉亭。
空室空无实 有用,空净心态享万生。
幽梅凉雪
梅花得意占群芳,雪后追寻笑我忙,折取一技迎风雪,扫开残雪种梅香.红梅幽香飞雪傲,空世绝伦情谊长,天矫独立饮风月,梅舞雪瞩天显光.听琴音醉灵谷静,空我心神寻旧音,昔日梅落飞雪散,今朝它乡舞霜枝.咏梅
梅花欢喜漫天雪,松竹宁静更逼真,夏日餐肴别旧友,岁寒一晃二十年。
有梅无雪失精神,有雪无梅怀故人,天公做媒天又雪,与梅沉浮度九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问花可怀临别语,心心常似过桥时。
新月
悲欢离合不了情,何必把心伤。
无常世界心平坦,海角天涯无处起风 浪。
新月当空十月秋,备酒陪佳人。
静等伊人天仙客,两岸共赏天涯明月 圆。
中秋与兄会
禅定天际慧双龙,佛道圆融法无边
握手言和光明下,清净无为一心团
圆明牵挂尘光绪,月光思念万道源
道乃正大光明处,抱一畅游呼吸间
无为无不为
无为之心酒后言,有为话题已千年,清静无为生活中,放会无为任自然,损之又损辱又辱,千锤百炼大师出。
长生
盲人未曾见月星,何知遥夜真光明?
人间时针轮回转,超越生死永长兴。
受苦受难的人!
在人性恍惚的世界里,天灾人祸是人知常情,请相信黑暗痛苦的后面,总是一片曙光!
请不要慌张,大道常跟我们开玩笑,她有时让我们惆怅;她有时使我们疯狂; 她即给了我们仇恨;也同时给了我们善良!我们要相信人间怨恨不常有,而大爱常存!请看看,此刻有多少人把我们关望。大隐大道的爱,天地无情的有情!
在我们感到生活安康的时候,是她在梦中把我们吵醒,并扒开我们带有睡意的眼皮,让我们亲眼看到这个痛苦的世界,真魔鬼的模样!同时在我们痛苦失意的时候,是无形的大道,在背后给了我们巨大的生存力量!痛苦中的人啊,时间将会洗去你们的痛苦。请相信天地有不可估量的大爱、大仁!
这个大仁!是因为她让我们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天地不仁!
让我们从大道中,寻找永久的安慰吧!
寻无为~~
无为为何称无为?无为之前为何为?
如今想去为无为,反问自己知无为?
静无为~
起念无为晓道为,寻求之境法有为,天地人和无为唤,远离红尘伴无为。
动无为~
乘势而为不过极,身居闹市待良机,命运无常记心间,和来逆顺二龙戏。
为无为
宁静致远通无为,同尘和光道无为,自然无为我无为,顺其自然为无为。
自 问:
自悟不理五行,交流不必拳脚.长进不靠武功,明道不靠诚信.既然已知道自然,为何强求悟大道?
一 日 即景
海风轻吹树枝摇,幽灵伴我练体操
心静体松四肢顺,恍惚一念洗心潮
此念让我心陶然,笑意写在我脸面
若问此念是何物,天地人和心坦然
~和光同尘~
如果我们来自那个光团,我们就是尘光,和光同尘,循环往复,万物茁壮成长。
既然从未死亡,为何再谈永生永世?
永生永世,你我从未死亡。
既然悟出万物来自大爆炸,为何不悟谁是引爆的 人?
既然我们能悟道,难道我们也是创始人?!创始人? 创始人? 真神!真神!道真神,和光同尘.清晨,我们迎着晨光,带着浮尘, 开始 一天的繁忙。
夜静,尘浮伴我们入睡,电光为我们照明。
入土,升天,星光为我们而送行,大地是我 们的陪葬。
和光同尘,大道运作,妙窍玄观,我又再显。
亲爱的朋友呀!当我们高傲的时候,是因为我们 忘记尘光;
当我们寂寞悲伤的时候,也是因为我们忘记哪尘 光。
亲爱的朋友呀!你可知银河系哪边的天使也把你 想,你想飞往的天堂,是哪天使也想你的地方,天使的天堂就在这方你脚踏的地上。
当我们为想入天堂而发愁的时候,是因为我们忘记了我们已在天堂上望 天堂。
为妙自然?
观返先贤苍天妙,人中神运不长眠; 自然清净上智伴,寒风不侵心丹暖; 无意燃生有情焰,日月同辉浴洁身; 通见善性心田润,常用平和度关山。
第五篇:感悟道德经大智慧
2013-2014年第二学期《感悟道德经大智慧》科目考查卷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 级:电气11-4 任课教师:仲浩群 姓名:叶嘉俊 学 号:11034020436 成 绩
《道德经》五千言阐述大道,道尽天地万化的基本规律,可谓博大精深。《道德经》所阐发的关于道的独特见解,及其柔性思考的思维方式,为当今时代的人们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迪。学习了《感悟道德经大智慧》这门课程,会触发你的一些感想与感悟。就以下两题,进行答题。(共100分)
一、听讲《感悟道德经大智慧》课堂散记与感悟,上课时哪些内容对你有所启发,有所触动,引起了你的思考,可就此展开,谈谈你的一些体会。(不少于800字,50分)
我一对中国的国学很感兴趣,我学了仲浩群老师的《感悟道德经大智慧》后,和我自己研读道德经后有了很深的感触。
老子说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的规律。我对《道德经》的理解是无为而治和尊重自然规律。
一句“自知者智,自胜者强”蕴含了无尽的深意。《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人贵有自知之明,而事实却是:太多的人螳臂当车或是妄自菲薄,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恰恰就是自己最讨厌的那个人!所以每天都要不断的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正如《易经》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所以真正的强者是战胜自己的人。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候人们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于身败名裂,不能保全。因此,怎样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时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够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经》就给了我们这方面的启示。
人在得意的时候,家庭、事业顺风顺水,此时的人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狂妄自大。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招人嫉妒,也会树敌太多,甚至招来杀生之祸。在老子看来,福气来临时,我们要提醒自己祸根也来临了,自己不要那么盛气凌人,要懂得谦恭,否则失意时就会走投无路。还有不能狂妄自大,不要觉得自己很了 1 不起,天下无敌,强中自有强中手,肯定有人比你会更厉害,更出色。但我们达到目标时也不能到出炫耀,不能自负,不能骄傲,要有谦虚之心。
老子说“是以圣人出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认为,我们应该用顺其自然的“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间事务,这就是不言的教导;只有任凭万物生长而不加干涉,而生养的万物又不据为自己所有;为万物的生长尽力而为却不认为是自己的能耐,有功劳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一个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总是不会失去,而是永存。
无为是一种心境,是一种修养。假如我们能够做到无为,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的稳定。如今社会物欲横流,许许多多的人在利欲面前迷失自我,假如我们能够做得到无为,那么我们也将活得更轻松、更快乐。
二、就《道德经》中的某些章节,或某些片段,结合当今社会生活以及自己的人生体验,谈谈你的见解。(不少于800字,50分)
老子第三章说“为无为,则无不为”意思是说用自然无为的方法去处事,就能无所不成。“无为”指的是不要去特别地提倡什么、鼓励什么,不去干任何能勾起欲望地事情。不是什么也不干,还是要“实其腹”,“强其骨”满足人们地要求,让人好好活着。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需,这些是还是要做的。古人云“能闲世之所忙者,能忙世人之所闲!”能够把世人所忙禄的事情节省下来,才能有时间去忙世人所清闲放弃的事情!无为是有为的根,只有无为才会有有为。老子第十一章中说到“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杯子是空的,空才能载物,你才可能有水,有果汁,有蜜水。我们常人是常常只能看到有为,为了各种欲望不停地追逐,为名利不停去行有为之事。殊不知万物“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大丈夫以有为为器,行无为之大道。有为就是名,是直接看的见的,而无为是道,好象是看不见的,但它却是确实客观存在的,而且深深的影响着、决定着我们的生活里的一切。
读《道德经》给我的感悟颇深,读之前我时常感慨“学业未成,事业未定;名不远扬,家不成立;待吾处者,烦劳甚忧。君子存,必,誉响四方,功成名就,流传千古!”这里表达的更是一种壮志未酬,追名逐利,重利轻别离的情怀!读完《道德经》之后,我的感慨有所改变“求学在外,忆往事南寻,虽为堂堂君子,难免痛苦流泪,欲拭无巾;久居在外,怎不叫人坏乡!2 忆亲人之语,无一不催人泪下;怀乡之山水,无一不触动心弦;念友人之助,无一不深为感动.”这里更多表现的是回到人最本质的“情”上去了!去感受那亲情,友情和大自然当中的情趣所带给人的轻松与感动。体味亲情的滋润,去欣赏久违的风景,去呼吸阔别已久的空气!
在如今诱惑颇多烦恼也颇多的社会,我们马不停蹄地追逐着功名利禄,我们每天都在不停地向生活索取,古书中的气定神闲,宁静致远,淡泊名利似乎与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格格不入,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我们需要读《道德经》这样的古书来陶冶我们的情操,来洗涤我们庸俗焦灼的心灵,来寄托我们无所栖息的灵魂,来指明我们前进中的道路。他们的成果如同一面面明镜照亮我们的面容,如同一个个烙印镌刻在我的心中,如同一股股气流催动我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