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定稿]

时间:2019-05-13 21:22: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道德经[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道德经[定稿]》。

第一篇:道德经[定稿]

初读道德经时,心中冒出许多个疑问,人是归属自然的,是自然很小的一部分,人的行为本身就是“自然”的,为什么要“法自然”?这样说就将人和自然分开对立开来了。本人认为,存在即有其合理性,人类无需去效法什么,遵从自己的内心就好,这样即为自然。更以为道德经避世思想严重,反对各种激烈行为,不免有逃避的嫌疑,不为失去痛苦,不为得到高兴,心态始终一团和气,当然这是为了追寻长久之道,然对于许多人来说,倘若这样波澜不惊的过一辈子,岂不是会闷死。至于政治上,老子认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智。”意思是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强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知识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有些泯灭人性的意思。倘若统治人和养猪一样,这个世界怎么样向前发展的呢。

站的高度不同,想法也就不一样,不得不说,道德经中的思想有许多让人不禁拊掌,与自己的内心的想法或经历不约而合。对,就是这么神奇!

道德经第八章讲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水之所以善,是有利万物生长并不争功,它处于众人都不愿去的地方,所以最接近大道。为什么处在众人都不愿去地方还最接近大道呢?因为水本来是干净纯洁的,但为了净化他物而把自身弄得全是污浊,最后还要流到最低的地方,不再被人重视。所以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最后还落到人人都不愿去、受轻视的地方,这种“甘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就是“道”的品质,这种品质在《道德经》里也叫“柔弱”,即永远把自己个人的私欲放在最柔弱的位置,而把付出放在最强大的地方,《道德经》写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意思是,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用它去攻击最坚强的,没有不胜的。在克服困难时,水又变成最坚强的。《道德经》就是以水喻“道”,用水的柔弱与顽强来形容“道”的特性。我们总是强调人要无私奉献,无私就是私心欲望要柔弱,奉献就是付出的愿望与力量要强大。为什么那些有著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做起事来总是会散发出蓬勃朝气和无穷力量呢?因为他的精神状态符合了万物本源“道”的特性。

第七章写道:“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可是我想问,圣人“无私”是不是为了“成其私”?倘若我们无私,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没有关于自身的目的,那还在乎“成其私”吗?如果有目的,还叫“无私”吗?

思想是行为的指南与依靠,道德经的思想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的,然,再好的指南都不如自己切身经历来的实在。有一种状态可能最常见,等到我们达到不惑之年,经历足够丰富,思想足够成熟时候,也许会由衷的拊手长叹 “老子说的对啊~~”

这篇算不上文章的文章不免有断章取义,钻牛角尖之嫌,但是都是本人真实的想法,希望能和老师交流,望指教。

第二篇: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首家的主要经典,据传是由春秋末期李聃所著。

老聃,通称老子,是春秋时的思想家,首家学说的创始人。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曾做过周王管理藏书官。在当时,老子是一个颇有声望的智者,其学识举世闻名。孔子就曾向他请教过“礼”的问题,并称他是为“龙”。由于周王室的衰弱各内乱,老子弃官归隐,跨青牛而去。行至函谷关,老子应关令尹喜的请求,写成一部书,这就是《道德经》

《道德经》共5000余言,原分上下两篇,通常称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全书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在书中老子以其独有的视角,探究了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国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学和政治问题,发前人所未发,述前人所未述,并且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等其名的哲学概念,成为中国哲学的基石之作。概括起来,《道德经》的见容主要有三,即谈宇宙、谈人生、谈政治。

《道德经》中明确提出,天地万物的本源不是天帝,而是“道”。《道德经》中谈道、谈天道,不仅仅是为了对宇宙的形成和自然霍华德做一个阐述,更是为了给探讨人生和社会政治准备一个前提,老子主张人法自然,道 的准则完全适合人类生活,老子的宇宙鸡肉是其人生观,政治观的基础。《道德经》中对人生、对政治的阐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道德经》中所体现的人生观有两个基本特点:就自我而言,讲究珍惜躯体 就人与人的关系 而言,主张柔弱不争。有道 的人少私寡欲,见朴抱素,

第三篇:道德经

《道德经》学习感悟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与儒教,佛教相比,道教既没有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儒教的推崇,也没有历代君主大兴佛教对释家的重视。道教一直植根于民间,发展为与儒教,佛教并称的中华民族的三大宗教。而作为道教的主要经典《道德经》,其中一定蕴含着大智慧,大道理。

通过道德经的学习,《道德经》的博大精深的确深深地震撼了我。道德经几乎涵盖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政治,社会到自然,几乎都能看到道德经的影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我最早接触的道德经中的论述。几千年前老子就提出了人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然而处于现代人的我们却一心想要改造自然,我们贪婪的掠夺着地球的资源,把生产生活中的垃圾都排向了自然,混凝土覆盖了一片又一片的土地,我们本以为世界会更美丽,更和谐。却尴尬的发现天不在蓝了,水不在清了,空气不在新鲜了.....受到大自然惩罚的我们才提出了“环保”,“低碳”的概念。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认为水是最能体现其“道”的思想的,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所以君子要像水一样,温文尔雅,柔中带坚,为人处世要如水,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老子第三章说“为无为,则无不为”。老子的很多理论中都体现了无为,然而这里的无为并不是听之任之。“无为”指的是不要去特别地提倡什么、鼓励什么,如此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君子才能潇洒的为人处世,国君才能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社会的各个方面才能和谐的运转。

学习完《道德经》,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种种困难而我们又无从下手时,为什么不从道德经里汲取一些方法,经验亦或是一种心态。也许就能帮助我们度过人生中的一次磨练,从而获得处事不惊,临危不惧的心态。

在如今这个诱惑颇多烦恼也颇多的社会,我们每个人都马不停蹄地追逐着功名利禄,我们每天都在不停地向生活索取,也许《道德经》中的气定神闲,宁静致远,淡泊名利能够帮我们平稳那颗为功名利禄所劳累的心灵。所以我们需要读《道德经》来陶冶我们的情操,来洗涤我们庸俗焦灼的心灵,来寄托我们无所栖息的灵魂,来指明我们前进中的道路。相信当你在生活,工作不顺心的时候读读《道德经》,仔细的聆听一下老子这个人中之龙对生活的见解,对为人,对处世的高见,你会有一个比较满意的回答,而这会帮你走出生活的阴影,走向人生的巅峰。

第四篇:道德经

《道德经》读后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对于《道德经》,我很是惭愧只用了大概一周的时间来读,勉勉强强算是读完了。起初读起来很是费力,首先这是一篇先秦诸子时期的著作,其古文甚是晦涩难懂。但是难度最大的地方还是经文的内容太过博大精深。老子短短五千言,却凝聚着他一生的思想结晶,其中涉及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政治军事观,宇宙观,文章简短而精华,句句微言大义。由于研读时间实在太短,所以只能就自己的一些简单的感悟付诸笔端。

首先对这篇巨著先做一个简单的介绍。《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道德经》,东周春秋末周收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吕觉不二篇》汉高诱注释老子去国西游,函谷关尹喜请为著《上至经》五千言,即此书。《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公元前571年农历2月15日诞生,诞辰: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即现址河南鹿邑太清宫镇。著书《道德经》上下篇五千余言八十一章。修道而长寿,大概活了一百六十余岁,或说二百余岁。与孔子同时,长孔子20余岁。孔子数次求教天道问老子,言老子“犹龙”。更值得一提的是,《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世界文化名著。老子也是西方人最感兴趣的哲学家之一。尤其在现今,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与信息革命带来的又一次经济爆炸式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令全世界头疼的难题,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他们对东方的哲学更加感兴趣,大多人便试着通过《道德经》以得到解决之道。

其实西方人最初了解老子不是通过电视的形式。早在唐朝,玄奘法师就将《道德经》译成梵文,传到印度等国。从16世纪开始,《道德经》就被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日文等。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已有1千多种。如今几乎每年都有一到两种新的译本问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一代文豪托尔斯泰对老子也十分推崇,有人问他,世界哪些作家和思想家对他影响最深,他回答说,孔子、孟子对他影响很大,而老子对他影响巨大。他对老子的《道德经》很有研究,曾帮助日本著名神学家小西增太郎翻译出版《道德经》,还亲自编选出版了《中国贤人老子语录》,并在书中发表了他的《论老子学说的真髓》一文。

德国大哲学家海德格尔曾很推崇老子,与中国萧师毅合译《道德经》,其晚期思想与老子思想有多共性共识之处。

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摇滚乐队披头士将《道德经》四十七章改编成歌曲《The Inner Light》。哈佛知名讲师泰勒用《道德经》诠释“幸福学”。

毛泽东晚年时最爱的书是《道德经》《庄子》《易》,这一切都说明道家思想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现在的我们一直忙于学习西方文化,可能无暇顾及学习《道德经》,但是我们应该都听过,“无为之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柔弱胜刚强”等,这些早已家喻户晓,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所熟悉的,也许我们并不清楚这是出自道德经,但是这一切已经铭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指导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老子的无为:

“无为”是老子在书中反复提到的一个思想,其贯穿整篇经文。刚刚翻阅的人看到这样字眼一定会十分不解。正如林语堂先说所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其实这正是老子高明之处,他以一个扶摇而上九万里的高度审视着整个世界,看到了当时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根源问题就是“有为”,统治者为了到达自己的目的,压榨人民,如老子所云“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而他所崇尚的也并非孔子的儒教,法家等诸子的理论,他所崇尚的是“上德”,所谓“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由此而观之,老子是绝对反对一切“有为”的思想,因为他认为想要有所为,必须采取“无为”方能与道合一,老子称之为“玄德”。只有这样才能与道合一,才能真正到达让天下太平,民各有所安——“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由此观之,老子的无为的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能为了欲望而妄为,要有所节制。“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这也从某个角度说明了老子的反战观念,甚至可以说是极其反对战争,反对一切干扰民生的行为,他所崇尚的是一个道法自然的和谐社会,在这个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当今社会,尤其是科技日新月异的中国,经过了30年的改革开放,物质财富大量积累,中国从30年前一个贫弱、千疮百孔的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日益突出。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时期,中国经济反而逆流而上,一直保持着9%的增长率,然而在这个时刻,国内人民的生活也出现了各种不和谐现象,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文化问题,住房问题接踵而来,于是政府也迅速调整政策,采取放慢经济增长,积极转变经济架构与模式,把焦点聚焦在民生问题。胡锦涛总书记也提出“不折腾”,他认为不折腾的官员才是好官员,这也秉承了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

宫崎骏是日本动漫业的神话,他的动画多数获得奥斯卡,《幽灵公主》《天空之城》《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等动画更是深入人心,他所有的动画几部都有一个统一的主题那就是与自然和谐相处,抵制战争,甚至是抵制科技的肆意发展。在《天空之城》中在神秘的天空之城中,其科技领先于地球几千年,然而就在这样的发达社会里,并没有任何的高楼,高科技的东西,仅有的就是绿色的植物,各种动物还有机器人一起和谐的生活在一个生物圈内,这一切显示出他对在日本当年科技发展迅猛的年代,想要复归当初盘古开天辟地以来的万物自然生长,天地和谐的向往。在《千与千寻》中,小千的父母因为贪吃而变成了猪,擅长使用的魔法的钱婆婆从来不使用魔法,并对小千说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不是魔法做的。《幽灵公主》更是显示出宫崎骏对环境保护的呼吁。由于宫崎骏经历了二战,家族经营飞机工厂,然而这一切也让他对战争产生一个反思,虽然我不明确他是否也读过《道德经》然而,他的哲学理念与老子的重合之处不在少数。日本曾经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道德经也是日本所崇尚的一本著作,因此可以知道《道德经》对世界的影响可见一斑。以上可以看出,老子所崇尚的道法自然的社会是每一个人的愿望,是人类最高的愿望,用现代眼观来看便是我们所说的“共产主义”这与马克思的观点也不谋而合,而英国的另一位哲学家,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提出“无形的手”强调市场有自己的运作规则,政府不应该强加干预,而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为。以上四位分属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职业的人对于“无为”却是不谋而合。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谈起这个话题,我们似乎都会想到孔子的《论语》,这历来就是儒家学而优则仕的最高目标。然孔子曾数次请教于老子,并称老子“犹龙”。在《道德经》中也提出“

第五篇:道德经感悟

道德经感悟

《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写道∶“要积极开发优秀民族道德教育资源。”作为中华民族道德经典的最优秀的代表——《道德经》,是“道”的具体化,她从人与万物的本源——“道”上阐述了道德的规律,指出万物本源“道”的行为特点就是人类应效法的的道德法则。并且告诉人们,作为“道”之子的人,人的很多问题可以求“道”来解决,具体方法就是让人的思想顺“道”而行,用道性换掉人性,这个过程就叫修道。当人的思想符合了“道”时,人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获得成功,实现人生的完美。

一、主观符合客观——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是讲“道”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就说明“道”是不断变化的。道大无边无际,浩瀚无比,又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一会儿是这个样子,一会儿又是另外一个样子,所以要给它取个名,就是叫“道”这个名字可以,不叫这个名字,叫另外一个名字也可以,说到根本,是“无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的“道”,产生了天、地;有了天、地(有名),又由此产生了人和万物。由于本源的“道”是随时随地都在变化的(连名字都可以变化),所以它产生的天、地、人、万物也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人要适应这种变化,即主观要符合客观,因此人就有了主观与客观的问题,人的行为也因此分为两种∶有为与无为。主观上自以为是,不考虑客观变化,这就是有为。主观上没有个人想法,而是随客观的变化而变化,即顺应自然而为之,这就是无为。做到无为了,就能无不为。那么,人是否就能做到无为呢?不能。

人是万物之灵,本来也是客观“道”产生的,但是人生来是不符合“道”的,为什么呢?因为人是个矛盾混合体,其中有私心欲望,万物之灵的这个“灵”被私心欲望所限制,并不“灵验”,不能适应“道”的变化。具体表现就是主观意识里总有个人的一些不自然的东西与客观不相符合。怎么办呢?这就要修道。修道就是帮助人去掉不自然的东西,使人符合客观,使客观支配主观,这样人生坎坷就少,“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即修道修得好的人,做事做人都会变得顺利吉祥,所以“道”也就是一种人生,“万事如意修道人”。那么,修道怎么修呢?就是守静背诵《道德经》。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人只有没有私心欲望,才能守静,这样才能体验到“道”的奥妙,从而适应和符合客观的变化。有私心欲望,就不能守静,这样就不能体验到“道”的奥妙,即便体验到的,也是有限的,这样人就很难符合客观的变化,人生旅程就会出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所以修道就要修德,没有个人想法,事事顺客观,这就是“德”,“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人只有去掉了私心欲望,才能放弃个人想法,而能做到事事顺应客观自然。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就能够乐观自在地处事为人,而达到“无不为”。

二、道性换人性,利益最大化

人生离不开利益,那《道德经》是怎样看待利益的获取呢?

经济学理论认同这样一个原则∶人是理性的,人人都会在约束条件下最大化自身的利益。这本身是符合自然的,即符合“道”的。因为“道”的行为特徵就是以最小的资源获取最大的利益,这只要研究一下各种生物体的内在设计和它们的代谢运行及生物圈的分布就会发现,这种现象比比皆是。但人对最大化自身利益的理解常常是欲望与争斗,这就是人身上最典型的不符合“道”的特徵,即有为的特徵,这在《道德经》的修道体系里叫“人道”(也叫“人性”)。“反者,道之动”。“道性”就正好相反,是去欲、处下和不争,曰“不争而善胜”。因为人生来就是带著一大堆潜能来到这个世界,潜能发挥的程度深浅决定著生命的质量高低。这些潜能是自然赋予的,人只有符合自然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潜能,同时也就能获得最大化的自身利益。而符合自然就要消除欲望,就要修德,提高道德水平,所以说提升“道德”是人最大化自身利益的最根本和最有效的行径。

下面就结合《道德经》具体地谈一谈。

三、成功之道

修道是求“道”来塑造人的成功秉性的过程。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修道就是调“道”的能量来刻画自己的内心世界,用道性换掉人性,从而使人的思维和言行与客观世界相符合。

1、甘愿付出,不求回报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水之所以善是有利万物生长并不争功,它处于众人都不愿去的地方,所以最接近大道。为什么处在众人都不愿去地方还最接近大道呢?因为水本来是乾净纯洁的,但为了净化他物而把自身弄得全是污浊,最后还要流到最低的地方,不再被人重视。所以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最后还落到人人都不愿去、受轻视的地方,这种“甘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就是“道”的品质,这种品质在《道德经》里也叫“柔弱”,即永远把自己个人的私欲放在最柔弱的位置,而把付出放在最强大的地方,《道德经》写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意思是,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用它去攻击最坚强的,没有不胜的。在克服困难时,水又变成最坚强的。《道德经》就是以水喻“道”,用水的柔弱与顽强来形容“道”的特性。我们人总是强调人要无私奉献,无私就是私心欲望要柔弱,奉献就是付出的愿望与力量要强大。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是源于万物本源的“道”的特性。为什么那些有著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做起事来总是会散发出蓬勃朝气和无穷力量呢?因为他的精神状态符合了万物本源“道”的特性。所以人生要成功,就必须把“道”的特性(道性)变成自己内在的品质,永远铭记要让自己物超所值,永远想到自己所做的比自己想得到的要多得多,这样人永远就不会离成功太远。

2、用行动决定人生

“希言自然”,意思是,多做事少说话这是符合自然的,所以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行动,大量的行动!大量的行动虽然预示你可能遭遇的挫折或拒绝会比别人多,但同时也预示著你成功的机会也会比别人多。“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意思是,胜过别人的人只是有力的人,自己战胜自己才是强有力的人。所以在“道”看来,并不是比别人强的人就是强者,而是自己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而自己战胜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行动,“处其实,不居其其华。”意思是,把它放在实实在在的地位上,而不在于说些好听的话。所以“道”的行为就是以行动来说话的,那么人要想成功,也应牢记行动才是成功的保障。

3、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

大自然的雄伟与壮美,起源于其基本程式永恒不变地在每一细微之处的成功运作。“道无空虚点”,它的意思是,“道”做事是没有空虚之处的,也就是在任何细微之处都能做到完美无缺。在任何一个细节上都体现出了精确、高效、协作与完美的极致,这就是大道的“德”,即做好每一件小事的德。“孔德之容,唯道是从。”意思是,任何孔隙中容纳的德,唯有大道才能做得到。例如生命体的每一个细胞,是生命最基本的单元,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得见,可是在这么小的区域内却可以同时进行约2000个化学反应,各个反应之间互不串位,且与整个身体的运行要求密切配合,所以说,做好了每一个细胞内的细微小事,才有生命运转的壮观大事。同样地,一个人的品质最容易从琐碎的小事上反映出来。“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意即,天下困难之事,必须从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圣人始终不做大事(只做好各种小事),故能够做成大事。所以人生要想成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是大忌,必须养成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小事(无论思想上,还是生活上的细琐小事)的良好习惯。

4、人生极其重要的妙著——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一生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那么《道德经》里是怎么说得呢? “善者,不善人之师。不善者,善人之智。不贵其事,不爱其智,虽知大迷,是谓要妙。”意思是,比我们善良的人,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老师。而面对不善良的人,他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若不重视这些事情,不爱惜这些知识(若不重视与人打交道方面的能力),虽然表面上看你知道得多,那实际是极大有迷惑,这是人生极其重要的妙著。有句话很有名,叫∶成长容易,成熟难。达到处事能力娴熟是很不容易的。而这个能力的获得恰恰不取决于你与善人的相处当中,而在于在让你不喜欢的、不舒服的、所谓不那么善的人当中培养出来的。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全面地考量你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这个能力才是人际关系能力的根本。若不重视这些事情,不爱惜这方面的知识,即使你知道得再多,知识再渊博,从“道”的角度上看,也是极大的迷惑。所以重视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是人生极其重要的妙著。

那么这个能力的培养从哪里开始呢?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

如果我们能坦然地面对自己,就会发现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得到更多的爱。你在街上遇到的每一位路人、曾经走进你办公室的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爱的接纳——有些人甚至为此做出疯狂的举动。为什么?因为只有爱才会使人感到活得有意义!不管善人、还是恶人,都是共同地渴望著得到爱与尊重的。所以要做一个成功人,首要的要学会爱别人,学会关注别人身上的优点,而少看别人的缺点。你学会了爱人,你也就能得到了更多的人的爱,这样你的人生之路就会变得无限宽阔。

所以人际关系的首要是什么?就是学会爱人。不论善良的人,还是不善良的人,我们都要善待他们,并且是发自内心地善待他们。而且特别要注意在与不善人的相处过程中去培养自己的“善德”。“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意思是,对待不善之人,你有何理由抛弃他们呢?即不能抛弃人家,同样要以“善德”待之,“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意思是,所以圣人,以无为来处理一切事情,以身体力行来教人。这就是《道德经》教导我们的处世关键之所在,这个环节解决了,那么你的人际关系能力之门也就打通了(即让内心清静的能力),这是《道德经》告诉我们的人生妙著啊。

再说一点,“学会爱别人”在人际交往中的另外一个特徵就是学会关注别人的自我。人都有喜欢突出自己个人观点的偏好,但这是人性的误区。如果你总是试图想让人认为你才是世上最好的,都来关注你,那你难以成功。“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意思是,自认为不错,这是不明智的。自以为是的实际是糊涂。所以过分关注自我的人是愚蠢的。真正聪明的人从来不让自己的注意力离开别人的自我。这实际上就是处下。《道德经》写道∶“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就是符合“道”的要求,在社会竞争中要想赢得方方面面的人的支持,关键就在于要时时关注他人的敏感点。以成就他们的抱负而成就自己的事业,你的事业往往会做得更大、更成功。

四、实现人生完美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不学习(害人的)知识,唯一的是与“道”相伴,两者差几多呢? 意思是,在这个有著各种利益冲突的人世间上要生存得好,若不去学那些圆滑世故、争斗不休的伎俩,那就只有修道,依道行事。那么这两者(一个学圆滑世故、争斗不休;一个修道、依道行事)相差几多呢?言下之意是相差得很多。这也就是说,人生与“道”相伴,经常地背诵《道德经》修道修德,那么,不去学虚伪狡诈,老实本分也照样能够生存、能够成功,而且能活得更自由、更快乐。因此,真正成功的人生其实就是健全心灵、用道性换掉人性的过程,这就要求人要学《道德经》,把握好“道”的成功法则和成功的定义,将“道”的品质刻画到内心世界里,从而使心意与行动合二为一。这个过程光靠学习知识是办不到的,只有修道才行,即背诵《道德经》修道修德才能实现。

所以《道德经》教我们修道,就是旨在使每一个人能尽其天性实现人生的最大完美。

下载道德经[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道德经[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道德经体会

    《道德经阅读感想》后记网络写作给我的感觉是浮躁和应付,有时候写的非常的困难,感觉都要写不下去了,还是敷衍了一篇,自己都觉得别扭,更不用说是读者了。所以常常的我会接受......

    道德经感想范文合集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管思想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我不仅仅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中国几大传统思想文化,也领悟了一些其中的道理,有的可以继承到现在......

    《道德经》心得

    《道德经》心得 这个暑假,科协在学期末要求大家假期完成对《道德经》的阅读。而假期中我开始读这部典籍的时候,正是自己为一些决策和想法困扰的时候。最开始没有太过期望从中......

    道德经学习心得

    最初想学习《道德经》的原因动机很简单,学中医的老师说要学好中医,首先要看《道德经》、然后是《伤寒论》、历代的医案、实践、最后才是《黄帝内经》。那会儿迷迷糊糊的,学中医......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道在无为,善在若水。这是老子道德经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辩证的“祸福相依”同样出于此部经典伟著《道德经》,另有许多的哲理成语,诸如“和光同尘、视而不见听......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道德经读后感

    用一颗永远的“初心”去做你认为对的事 ——读《道德经》有感接触《道德经》的时间不常,最初是因为朋友喜欢研读,每每聚会他都会情不自禁的讲起他理解的《道德经》,听着听着也......

    《道德经》读后感(模版)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是中国传统国学典籍之一,先秦诸子中道家学派之经典,道家哲学思想奠基之作,传为春秋李耳所作,虽无后世儒家四书五经之显赫,亦为当时诸子所共仰。 经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