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信仰历程
我的信仰历程
18岁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我笃信马克思主义,绝对不相信上帝。18岁到22岁之间我读的书越来越多,思考和疑惑也越来越多,逐渐产生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怀疑。22岁到现在,我读了更多的书并且获得了对社会现实的更多观察认识,进行了更多的思考,发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很多理论都是错误的荒谬的,但是我仍然还是相信马克思主义当中一些合理的内容,同时,我越来越相信造物主的存在,也接受佛教中合理的内容,以及认可儒家学说当中合理的内容,此外,我坚定不移地相信科学。
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中国当前和历史上产生了大量的矛盾。量变会产生质变,中国现在已经积聚了很多矛盾,即将引起质变。由于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事物的发展会经历否定之否定规律,人类的认识发展也将经由相信真理,到相信谬误,怀疑真理,真理被蒙蔽,再到相信真理,也即从信仰到不信仰再到信仰。实际上,当今中国所有问题的核心与关键是信仰的有无问题,是观念能否转变的问题,而非其他。今天,我们做了什么,一百年后,甚至一千年以后,后人就会记住我们什么,历史就会如何评价我们。同时,我也坚信,人类最终将会走向科学民主理性的大同。
人具有:
(一)属他性,在根本上人是属于造物主的。
(二)独立性,每个人在身心上都是独立自主的。
(三)合作性,人要想生存的好必须相互倾听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交换。
(四)人的有限性,人真正能控制和能做的事几乎为零,大多事情都是造物主设置的自然功能。
(五)必朽性,人迟早是要停止生命走向分解的。
(六)整个人类是不断延续的,总是一代新人换旧人。今天,有些人阻止别人发表意见,听不进不同意见即是封闭自我,而根据物理规律,封闭系统是无法长久维持和存续的。实际上,人无法改变任何东西,除了自己的内心思想和情感。在一些条件下,人心是最容易改变的,在另一些条件下,譬如人有贪嗔痴三毒,人心也是最难改变的。佛教必须吸收基督教义,基督教必须吸收佛教教导,才是科学的合理的,并且对双方都是最有利的。
官僚们:请放下权力,放下自我执着,换位思考,转变观念,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目光远大,胸襟开阔,包容万物,顺应潮流,认识上帝,走向光明。
第二篇:我的信仰
我的信仰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心得体会
今年,市委统战部、民革市委开展了“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在这次学习教育活动中,我认真研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关书籍,并在报刊网络上搜集了大量的学习资料和相关文章。通过学习,使我深刻领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特别是学习了关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的详尽阐述和解读后,使我醍醐灌顶,深受启发,一下消除了我心中长久以来的疑问和困惑,从而坚定了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仰。下面主要从以下几个内容谈谈我的体会:
一、信仰的危机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社会问题: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致使一些干部群众个人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一些现象诸如信仰危机、道德缺失、精神空虚也在不断地冲击、挑战着人们。
处于这样一个社会格局加剧转型的时期,我也出现了许多迷茫和疑惑。当我看到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分配不均、贪污腐化、唯利是图等等现象时,我的心里很是纠结,虽然
这些消极和否定的方面并不是全局性或整体性的,但这些现象还是给我造成了一定困扰,就像走路没有了路标,航海没有了方向,甚至迷失了信仰。而信仰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需要,它与人的物质需要是同等重要的。一个人不仅需要物质生活家园用以藏裹身躯,还需要精神生活家园用来寄放灵魂,否则就会因失去生存之根而不知所措,因此,人不能没有信仰。当前出现的种种负面现象无不与信仰危机有关。单就信仰危机而言,是指原有良好而固定的信仰,经过一定的困惑和忧虑,对自己原有的信仰发生了怀疑和动摇,但还没有出现新的信仰的状态。
通过学习,使我明白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总是必然地伴随着性质不同、程度不同的信仰危机,这种危机并不是改革开放后当今中国独有的,它是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阵痛,就好像人类从儿童到成人的成长过程中应付的代价,对于这种危机我们应该正视而不是害怕。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党中央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进行理性省察,科学判断,及时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央文件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这实际上是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转型期间重建信仰联系了起来,标志着中共中央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课题上升到了信仰的高度。
二、信仰的选择
当前,在国际上,随着各国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交融和交锋越来越频繁,各种政治理念、价值观念相互交织、碰撞、影响,人的思想空前活跃;在国内,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新时期,随着社会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社会生活日趋
多样化,社会意识更加多样、多元和多变,这既为社会的发展进步注入了活力,也带来了社会思潮的纷繁多变。在这种大形势下,厘厘种种、千差万别的信仰也纷至沓来,使人眼花缭乱,面对如此之多的种种信仰,究竟哪一个更适合自己,这就自然而然地为每个人提出了信仰选择的问题。人生有许多事情可以逃避,唯独摆脱不了选择,孩童时选择玩具,升学时选择学校,就业时选择单位,成家时选择配偶,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这就涉及到选择什么样的信仰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和人生追求。
人类的信仰尽管千差万别,但大体上可划分为宗教信仰和科学信仰两大类。
宗教信仰是一种非科学信仰。之所以说它是非科学的,“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个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建立在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虚幻、歪曲、颠倒认识基础上的宗教信仰,存在着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主观与客观相脱节,认识与实践相脱离。宗教信仰还具有明显的消极作用。它阻碍并排斥科学信仰的形成,阻碍人们正确的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它误导人们追求那些虚无飘渺无法实现的境地,在现实与未来之间消磨人的进取精神。不利于人类自身的物质解放和精神解放。所以,我不选择宗教信仰。相反,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信仰的典型代表。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信仰,就在于“它十分完备而严整,它给予人们一个不同于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是主观与客观相一致,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人生信仰。
西方自由民主的意识形态和政治信仰无疑也是极具吸引力的,我曾经也十分向往过。但是,通过这次学习,使我
彻底醒悟了,改变了以前错误的想法。中国共产党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有力驳斥了西方国家企图在中国推销民主的虚伪面具。自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以来,在西方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众多国家,西方式的民主模式并没有像它的兜售者所鼓吹的那样,也没有像当地人民所期待的那样,带来普遍的繁荣、幸福乃至公民的自由、平等以及国家的强盛、社会的进步。这当中的原因是值得探究和深思的。一个国家需要什么样的民主形式,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是不同的。一个国家对民主形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三个因素:一是国情,即这个国家的自然、经济禀赋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等;二是发展的阶段,即这个国家当下面临的形势和主要任务;三是国际环境。其中,发展的阶段性对于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体或者说民主形势是最重要的。这一认识,应当说是中国民主研究在近年来取得的一个理论成果。西方民主政体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公民权利和个人自由的同时,也带来社会的进一步分化,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国家变得虚弱不堪。这表明西方民主政体不适应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实际需要,发展中国家需要探索建立一种能够同时满足保护权利和集中权力双重需要的民主政体。换言之,发展中国家的历史环境和发展阶段决定了需要制度化水平更高的民主政体,而不是照搬西方的政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详尽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对这一共同理想的高度概括,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奋斗目标。在民主方面,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民主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社会主义也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层次的民主。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一定能够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由此,坚定了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仰。
三、信仰的确立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辛探索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生产力极大地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社会建设全面展开,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显著提高。正是在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个人和社会的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所以能够成为个人和社会的信仰被确立,主要在于,它是汲取人类思想精华、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创造性提出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开放性,拥有广泛而浓厚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中国共产党深刻把握时代发展要求、与时俱进地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举措,是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趋势、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有力武器,体现了党和国家指导思想与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有机统一,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完美结合。几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引领社会风尚、引领个人价值取向,对团结凝聚全国人民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伟大胜利,成功举办奥运会和残奥会,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都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具有天然的实践品格,是人们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客观实践活动的内在要求,它为个人和社会提供了行为方向和精神动力,它集中回答了用什么样的思想道德来引领人们在思想道德上不断提升和进步的问题,让人明白在思想道德领域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从而让正气得到弘扬,邪气无处藏身,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四、信仰的实践
践行。作为一名民革党员,有幸被区委聘为政风行风监督员。在工作中,要更善于倾听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更善于体察民情、反映民意更善于抛弃俗套、说实话、下实功、求实效,更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强大的建设动力和创造活动,着力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我们民主党员要充分发挥自己在联系社会各界和群众中党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做一些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维护稳定的工作,逐步推进各方面利益均衡化,积极促进和谐稳定社会环境的形成。
我作为一名民革党员,要围绕本地的中心工作,听从支部的指派,协助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多做一些自己更容易发挥作用的事情,在群众中积极宣传党的各项主张,宣传各级党组织的决策,积极帮助解决一些疑难问题,正确维护各方面的合法权益,协助国家政权机关将不稳定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强大力量。我们民主党派要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与中共一道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诚实相处,满腔热情地谱写协力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光辉篇章。
周铁农主席在《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民革自身建设推向新阶段》的文章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一个重大课题。民革作为参政党参与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要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
民革党员是社会成员的一部分,但与一般社会成员相比,应该有更多的道德自觉,更加强调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促使广大党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有显著的提高,内心深处有切实的触动,生命境界有明显的提高,将促使广大党员自觉树立参政党意识和正确的是否观、义利观、荣辱观,以高度的道德水平对待和处理个人利益、民革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将促使广大党员加强修养、完善自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进步,在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宏伟事业中实现个人的生命价值。可以用自己的言行,带动和影响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健康发展,自觉倡导、宣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人人关心、个个参与、携手并进的生动局面。
我们应该在这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活动中,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取向,外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进一步巩固同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思想建设基
础。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活动,我们应该进一步把我们的基层组织建设好,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进而调动广大党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活动,我们每个党员还应该努力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将成为我的终生信仰,终生追求。
在当前,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还是社会的主流。但是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正是对人与社会道德缺失的关注与修复。它集中回答了用什么样的思想道德来引领人们在思想道德上不断提升和进步的问题,让人明白在思想道德领域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从而让正气得到弘扬,邪气无处藏身,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这种信仰危机是当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信仰时,旧的信仰失落或危机的一种历史延伸。前面我们已经讲过,近代中国到“五四”运动前,中国民众已经陷入全面的信仰危机。封建主义的文化根基面对近代世界迅猛发展的现代化潮流,根本无法再有效地为中国民众提供和复制任
何信仰,蜂涌而起的各种新的文化思潮又为中国民众提供着各不相同甚至激烈冲突的信仰选择,中国民众真正陷入了“旧的神祀纷纷离去,而新的上帝尚未露面的时代”(马斯洛语)。虽然新旧交杂呈现出多重的性质(十月革命的炮声,我们最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但是,作用了几千年的封建主义信仰毕竟在中国民众的思想深处根深蒂固。也就是说,在新的信仰建立以后,由于旧的信仰的阻滞和抗拒作用,人们还是一时难以走出信仰危机的困境。解放后,由于经济建设的诸多的原因,我们似乎并没有花费应有的力气去继续清算人们思想中旧的信仰的影响,因此,这种我们文化母体中的旧的信仰观,其作用一直迁延到了我们现在所面临的转型时期,使我们现在所面临的信仰危机新旧交杂呈现出多重的性质。
当我们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新的信仰以后,在并不漫长的几十年中,虽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也着实出现了一些重大的失误。从信仰的高度或侧面审视这些失误,究其深层的根源,似乎又都最后落点到信仰失误上来。如果说,前面提到的那种旧信仰不再有效新信仰尚未确立的信仰危机的主导原因,是对旧的信仰的某种眷恋,那么,这些失误所造成的信仰危机则是对新的信仰的怀疑。当选择了新的信仰以后,由于诸多的历史原因,我们似乎并没有真正把握住新的信仰的内涵,在不长的几十年中曾有几度的信仰上的大起大落,使人们的精神世界震荡不安、飘摇不定。我们并不是要否定这几十年革命和建设的辉煌成就,恰恰相反,只是想从信仰的侧度作一些冷峻的反思,以使我们能保持高度清醒的头脑而面对进入崭新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现在,我们所面临的转型时期的信仰危机又多了一层历史含义,即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这种伟大信仰的怀疑。这种对新信仰的怀疑一旦和对旧信仰的眷恋发生奇异的结合,则很可能使我们几十年的现代化出现文化上的剧烈反弹,使我们在文化的建设上出现倒退式的历史复归。所以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信仰危机伟大的诗人歌德曾对信仰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说:“世界历史的唯一真正的主题是信仰与不信仰的冲突。所有信仰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对当代人和后代人都是光辉灿烂、意气风发和硕果累累的,不管这信仰采取什么形式,另一方面,所有不信仰在其中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也不管这不信仰是什么形式),都只得到一点微弱的成就,即使它也暂时地夸耀一种虚假的光荣,这种光荣也会飞快地逝去,因为没有人操心去取得一种对不信仰的东西的知识”。歌德的话深刻地表明,信仰在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中的重要的地位。如前所述,信仰并不是一种僵死的精神现象,信仰要运作、发展和展示的它巨大的社会功能,信仰危机也就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现象。
第三篇:我的信仰
我的信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记得,在小学的一次“六一”儿童节上,老师向我们派送书签,每一个书签的背面都有她们写给我们的一句话,我所派得的那个书签的背面用钢笔工整的写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时,我似懂非懂的把书签珍藏起来,孰不知,这么多年后仔细想来,它竟潜移默化的成为了我的信仰!
“读万卷书”,即博览群书,古语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知识就是力量,书对于我们莘莘学子而言是认知外面世界的一种途径。
但是读书并不是饥不择食,读书是要有选择性的。曾经有一位作家说,读书就要读上了年头的书,读经典的书,因为只有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书才值得我们去读。每一位先贤的作品中都凝聚了他们智慧的结晶,他们睿智的处世之道。只有读他们的书,我们才能真正的受益匪浅。
再者,读书要有思考。所谓思考通俗的说便是我们在中学小学时期常写的读后感。读不同类型的书,有不同的感受,读完后想法也是不同的。读一本侦探小说时是惊心动魄,读完后则是回味无穷;读一本哲理散文时,是一字不落,细细品味,读完后则余音绕梁,让人思忖良久的。读一本书就要有读一本书的收获,要么学会了一种新的写作手法,或者了解了一个新的知识,又或者学会了一个新的处事方式。
读书要积累。这个积累不仅指的是数量上的,还指时间上的。在我们身边往往有许多出口成章,文采斐然的同学。通过了解,他们读过的书之多不禁让人汗颜。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大概也就是如此,书读的多了的人,气质自然也就与众不同了。另一个方面就是时间上的积累,我们不仅小学、中学在读书,大学学习不那么紧张了,也要读书,工作后,更加需要读书了。因为,读书可以让我们不被这个社会所淘汰,时刻更新我们的知识宝库可以让我们更加具有竞争力。
而读书最重要的是要实践。有一句古诗是这么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上的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记得更牢,才能得到升华和提高。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告诉我们,书上的并不完全是正确的,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阅读与实践才能得到正确的方法。这里的实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行万里路”。
“行万里路”字面意思是指,走很远的路,去很多的地方。踏遍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是我的愿望,父母曾告诉我,一定要在年轻的时候多出去走走,见见世面,这样以后才不会后悔,我想这是“行万里路”的内涵其一。其二,便是要实践,将书中的知识应用在现实生活中,只有自己摔过跤,再爬起来学到的教训记得才最为深刻。
最近在微博上看到这么一句话,觉得很有道理,“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这句话正是应和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个道理。在我为数不多的读书生涯中,我最为欣赏的一位现代作家便是毕淑敏,她的作品中总是融入了她的处世态度,她也是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身体力行的一位作家。前些日子她和儿子环游世界归来,继而又开始了她孤独的写作生活。
我想,“读书”和“行走”的共性不仅仅只是增长阅历,还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便是得耐得住寂寞。读书是需要安静的环境和平静的心的,一颗浮躁的心是无法将一本书完整的读完,领会书中的真谛的。行走同样是如此,一群人十分热闹,抑或一个人左顾右盼反而会让我们忘记行走的真正意义,错失沿途许多美丽的风景。也许,正是毕淑敏这位写作大家深谙了其中的真意,所以她的作品才会带给我不一样的感受吧,每读完她的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总是有一些句子让我不想禁提笔摘抄下来,闲时拿出翻一翻,回味回味。
“我喜欢爱读书的女人。书不是胭脂,却会使女人心颜常驻;书不是胭脂,却会使女人铿锵有力;书不是羽毛,却会使女人飞翔;书不是万能的,却会使女人千变万化。”
“我喜欢心存感恩之心又独自远行的女人,知道感谢父母,却不盲从;知道谢天地,却不自恋;知道谢朋友,却不依赖。”
——毕淑敏 《我所喜欢的女子》
我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像耐得住寂寞,方可守得住繁华吧!我,默默地积蓄力量,等待着我的那片繁华的来临!
第四篇:我的信仰
我一直坚信,信仰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更不是可以拿来用做交易的砝码,入党不是个纯粹的政治待遇问题,而是对理想信仰与政治立场的考验。有人问我:“你入党是为了什么,入党后又能做些什么?”其实我心中早有答案:入党是一种人生追求,能够体现我的人生价值,更多地实现党的先进性和代表性,入党并不是为了做官、谋利,是要让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鞭策自己,改善自己,让党的纪律约束自己,让入党誓词不断地提醒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来实践自己的誓言。
长期以来所受的教育,始终鞭策着我要做一个诚实、守信、正直、高尚的人。然而踏上社会以来,耳闻目睹了许多人民群众对于一些党员干部的意见与不满。的确,在当今的社会环境里,个别共产党员的不良行为,对社会风气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涣散人心,消磨意志,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因而一度以来,使我对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产生了困顿和犹疑。
不久前,我参加了区党委组织的“庆祝建党83周年,树立正确利益观”演讲活动,对我的触动启发很大。作为一名公务员,我们是平凡、普通、默默无闻的,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做的都是些具体而实在的工作。我们的心里应当永远装着人民群众,要真的在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始终不渝的追求,正是有了这份追求才能恪尽职守,忘我工作,也正是有了这份追求才能一身正气,襟怀坦荡。通过参加这次活动使我懂得了什么才是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和人格,什么样的人才是一名合格的党员。
古人云:“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共产党员应该率先强化自身的道德修养,成为社会道德风尚的楷模,道德力量的榜样。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的发展时期,重提“以德治国”,并将之作为重要的治国方略是有其重要的时代意义的。正人必先正己。“上清而无欲,则下正而民朴。”特别是对于人民“公仆”而言,就要做到带头识大体,顾大局,先公后私,大公无私,克己奉公;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勇于牺牲,乐于奉献;要清正廉洁,公道正派,不谋私利。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经受住苦与乐、公与私、是与非、荣与辱、义与利等的诸多考验。
对于我这样一名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青年而言,不论组织上是否入党,都应做到首先在思想上入党,而且要长期的注意检查自己做党员的动机,找出差距,以高度的自觉性,正确的认识自己,严于解剖自己,坚定信心,执着追求,把自己努力的方向统一到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要求上来,使自己不断的进步。
第五篇:我的信仰
信仰,我的中国梦
——党建文章阅读后感
许多国外人士批判中国人的国民性格,抨击我们没有国家性的宗教信仰,认为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可怕的。我原本对中国人的“信仰”的概念也和许多人一样迷茫,然而在看过《人民有信仰 国家才有力量》一文后,我真正明白了,中国人并非没有信仰,只是我们的信仰没有以宗教的方式呈现罢了。与很多人将信仰与宗教混为一谈相反,中国的国民现在恰恰应该有信仰,这种信仰可以是从个人利益出发,继而为家庭,为城市,甚至为国家谋利益,力所能及,锲而不舍,无论如何处境,始终拥有着理想,这种信仰,我觉得可以是习主席提出的“中国梦”的一种表现,其表现至最后,是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奋斗,这是对未来的信仰,对幸福的信仰,是每个国人应有的。
在十八大报告中,我们可以很明确地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理念的重要性,与建国初期人们满腔的革命情绪不同,我们这一代人的奉献精神已经大不如前,而是更加注重个人利益,而这也催生了近二十年由经济腾飞带来的拜金情绪,这种情绪在很多国家经济起飞的时代都发生过,我们应如何避免这一资本对人性的毒害?那就要求我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为了让自己不误入歧途,为了不再迷茫。
在这个物质已经日渐富足的时代,精神空虚是更严重的非物质贫困,个体精神的空虚会带来社会的不安定,他们会不受约束地渴望刺激;社会道德底线也会被突破,没有道德要求的人自私,孤僻,长而久之,一些前人遗留下的良好风尚,如帮助老人,热心奉献会被冷漠、不信任所取代。当代许多大肆描写所谓感情的低俗小说收到热捧,也反映出当代人民在精神富足上的严重缺失。
那究竟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呢?从个人层面上讲,人有人不同的追求,其价值观也应该是有个性的,但其共同之处应该都是向上的,积极的,归根结底是正确志向的不懈追求,并且这种志向是远大的,目光长远的,“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从社会角度来讲,是倡导符合社会主义发展需求的道德风尚,是引导人民为团体努力,为祖国努力,承接上一代先进人民的爱国精神。儒家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今日有新的解读,人之生活首先为己,满足个人物质需要的同时去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如此去感染身边的家人朋友;在此之后才去考虑政治上的权力,而这种权力是用以将自己的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传递给那些尚未组成良好价值观的人,有这种能力和决心,权力才是令人信服的;而最后作为国家,是以自己民族整体的优秀素质和强大国力让世界信服中华民族的强大。以德服人,以道取胜,这是由古至今的优良传统。
看完文章后,深感信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有信仰的人能自我约束,能严格要求自己,更能充满希望,或许我们的信仰不如宗教那般历史悠久且充满文化渊源,但我们的信仰淳朴而务实,我们的信仰,就是追求人生的幸福,物质与精神同样的富足,这也同宗教一样伟大!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翁子健 1350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