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做大做强代办电信业务,促进邮政可持续发展
做大做强代办电信业务,促进邮政可持续发展
邮政办电信,既是个传统的行当,又是个全新的课题。说它传统,是因为邮电一家的时候,邮政人本来就办理过电信业务,对办理电信业务不陌生;说它全新,是因为自从邮电分营以来,邮政与电信渐行渐远。由于通信市场的激烈竞争才催生了邮政代理电信业务这一新生事物,国内外虚拟电信运营商的成功
先例,使得邮政代理电信业务获得成功成为可能。对我们邮政人来说,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应该抓住它。为此,我们必须提高认识,首先,明确邮政代办电信业务能够做大做强,用战略的眼好范文版权所有光洞悉市场的惊涛骇浪,明晰代理电信业务的发展战略思路,全力以赴搞好电信业务的代理。
邮政代理电信业务的战略定位应为三级电信业务的分销型运营商(即三级代理,就是以经营面对终端的服务而获取收入)。从长远及邮政的发展趋势来看,邮政应立足于高起点,“借船出海”,远大目标是争取尽快成为二级代理,以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利润。
×邮政隶属××市邮政局,自年邮政分营以来,在省局的正确指引和××局的统筹规划下,××邮政代办电信业务经历了从无到有,一年一个台阶的发展阶段。年××年间××邮政代办业务发挥了邮政的资源优势,瞄准电信三级市场,在“代”字上做文章,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年-月份,代理网通收费话费额万元,业务收入完成万元,代收移动话费额完成万元,业务收入完成万元;代收联通话费额完成万元,业务收入完成万元;代理移动放号完成个,业务收入完成万元。共计收入万元,占邮政总体收入的,是传统邮政业务函、包、汇三项业务收入之和的二倍。
到目前为止,××代办电信业务形成了以“代收费为龙头业务,放号销售为侧重”的多层次业务种类,重点发展同网通、移动两家的代办业务,并积极同联通、铁通接触,利用邮政便利的网点、人力和综合网资源为当地电信运营商服务,使得邮政是“公共服务平台”的理念深入人心,也为以后更大规模的发展代办电信业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针对不同的电信运营企业,采取不同的代办形式。网通话费以买断的形式代办,即将网通话费一次买断,实行独家代理,网通自身也不办理收费业务,按月将话费总额付给网通,邮政按比例提取代办费,发生欠费由邮政承担。移动、联通代收话费以业务量按比例提取代办费,不承担其它风险。
×邮政代办收费系统依托现有的储蓄绿卡网,利用储蓄终端进行收费,在不增加设备和人员的情况下,实现了网通、移动、联通代收话费项目,即增加了收入,也减少了支出。
邮政的产品是服务,邮政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谁为用户提供了优质的服务,谁就占领了市场先机。强强联合,打造邮政与社会的双赢之路,是确保邮政这块“蛋糕”做大的先决条件和必然之路。××邮政为了保持与电信部门的长期合作,实现共赢的目标,很抓对外服务质量,制定了服务质量考核办法,实行首问负责制、下岗制、经济处罚制,对外服务水平明显提高,赢得了电信运营企业的信任,顺利地完成了代办合同的续签。
由于网通话费是以买断形式代办,不论话费收没收上来,邮政都必须足额将话费交给网通,少收一元话费,邮政就少一元的收入,清缴欠费就显得尤为重要。××邮政始终把清缴欠费当作重要工作来抓,在县局成立专门清缴欠费机构,并增加了清缴欠费人员,实行责任目标考核制,纳入年度目标进行考核,取得了较好效果,××年-月份,清缴欠费万多元。
纵观××邮政代办电信业务的发展历程及取得的成绩,主要取决于:
一、领导重视,上级支持。代理电信业务是邮政开拓新市场、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的重要举措,也是邮政发展中间业务的突破口之一,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邮政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开拓新的市场领域,尤其是代理电信业务是邮政加快发展,摆脱困难,自我积累的战略选择,要从人、财、物上给予大力的支持,将代办电信业务当作是邮政业务来抓。县局主管领导亲自抓,并组织相关部门和电信定期召开经营分析会,亲自到各部门检查督促,并到邮政营业场所现场指导,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二、建立灵活有效的经营机制。一是把提高业务素质同加强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在自觉性和机制制约双重作用下规范企业行为;针对代理业务的新特点,制定以管理目标和岗位指责、行为规范为内容的规章制度。二是按劳计酬,实行经营业绩与个人收入直接挂钩,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三是围绕代理业务开展一系列劳动竞赛活动,推出个人营销能手、营销排行榜等,进行重奖,提高广大职工的热情。
三、提高自身素质,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举办培训班,让职工提高业务知识的同时,要认识到精神面貌的重要性。营业厅的建设要统一外部形象,布置要整洁、明亮,在明显的位置张贴资费标准、服务公约等宣传标识;
营业员统一服装,统一使用服务用语,对待客户热情、温暖、亲切,主动问候;通过服饰语言、体态语言、环境语言来表达邮政职工对用户的尊重和热情,拉近了与用户的距离。
四、通过宣传提高邮政代理电信业务的社会知名度。一是发表领导电视、报纸讲话,扩大社会影响力;二是通过电视台、报纸、等媒体,向社会广泛宣传邮政代理电信业务的优势;三是在各代办网点悬挂条幅、张贴宣传画,摆放各种宣传资料;四是制做中邮专送广告专版,重点向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商业写字楼、居民小区投递;五是在节假日举办上街宣传咨询活动,针对客流量大、商业繁华的街区进行重点宣传;六是把代理电信业务纳入到双方的宣传计划中,电信运营商在宣传活动中要将邮政作为最重要的合作伙伴。
在电信市场充分竞争和对外开放的今天,电信市场千变万化。邮政开展代办电信业务,不能满足现状,要不断挖掘和整合可利用的邮政资源,发挥全网资源优势,借助自身和社会的力量,将代办电信业务发展成为邮政的长效业务和拳头业务。好范文版权所有
在代理电信业务的同时,应在现有邮政信息网络的基础上,经过适当扩充、改造,加快构建虚拟电信运营平台,使之成为覆盖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等各个领域并为用户提供多层面、全方位服务的电信服务运行平台,从而为增值业务的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应在当前政策许可的前提下,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地发展电信业务的代理。首先,继续加大对代收话费、代售SIM卡等现有电信代办业务的发展力度,提高市场占有份额,争取尽快形成规模经营;其次,在代办电信业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办一些电信增值业务的代理服务,如开展长话业务代理及分销、互联网接入、数据中心以及终端销售代理和业务外包等合作项目;待到我国电信运营市场全面开放之时,中国邮政即可以自己的品牌和实力迅速、全面地开展代理电信业务。
开办邮政代办电信业务要在合作上突出特色,要将代办电信业务与邮政业务有效捆绑、整合,要包装和推出有邮政特色的电信产品。代放号许多连锁企业都可以做,代收费各银行的专业性也比我们强。邮政要发挥综合优势,把代收费、代放号、代修代维等分散的代理业务与绿卡业务、代为制作和投递账单、代为发布邮送广告等邮政业务有机地整合起来,让邮政业务与代办电信业务互相带动、互相促进。同时,要想办法包装并推出有邮政特色的电信服务项目,如开发绿卡的话费充值功能,与运营商合办短信查询邮件、汇款短信回音服务等,这样才能突出邮政的品牌特色和综合优势。
×邮政从未停止过对代办电信业务的探索和思考,对于市场竞争的激烈性和残酷性有着充分的认识。几年以来,××开展的一系列方案营销的实践证明:邮政的发展只有在市场经济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为大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邮政才有发展的前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开展双赢合作,做到利益共享,注重邮政自身的品牌形象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才能拓出持续发展的新天地。
第二篇: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做大做强食用菌产1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
二道镇刘安全
近几年来,二道镇按照海林市委提出的“上规模、强管理、重科技、创品牌、拓市场”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总体要求,依托镇域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林丰水足的资源优势,日臻成熟的技术优势,不断完善思路,创新举措,使产业呈现出蒸蒸日上、一日千里的迅猛发展态势,成为海林市食用菌产业第一镇,为二道实现“打造中国北方优质黑木耳之乡”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2010年全镇食用菌种植规模达到亿袋,产值达到2亿元,拉动农民人均增收7000元;2011年二道镇将进一步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按预定目标,食用菌种植总量将突破1.3亿袋,人均增收有望达到万元。
立足三种优势,夯实产业基础
任何产业的发展壮大,都具有其自身鲜明的优势特征。对于二道食用菌产业而言,二道的自然、资源、历史优势为食用菌产业发展壮大提供了广阔空间。
自然环境优越。二道镇地处莲花湖腹地,是典型的山区乡镇,域内植被丰茂,水源充足,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食用菌生产。同时,二道镇远离工业污染,天蓝气净,水源清洁,河流山溪都达到国家规定的二类水质标准。这些自然环境优势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资源优势明显。二道镇幅员广阔,山高林密,辖区内有
18个森工林场和多家木材加工厂,每年都产生大量的透光枝丫材、清林剩余物和锯末,为发展食用菌产业提供了原材料保障。
栽培历史悠久。二道镇食用菌人工栽培起源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距今已有近40年的历史。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食用菌产业已由原先的零散种植向规模化种植方向发展。到2010年,全镇食用菌种植户已达1900多户,占全镇总户数的一半以上。厚重的历史积淀,成功的种植经验,广泛的群众基础,为二道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深远的空间。
二道食用菌产业的三大优势,为二道镇锁定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目标,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推行三种模式,促进产业升级
近年来,二道立足优势,因地制宜,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农户参与等一系列措施,整合各种优质资源,强势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使之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特别是近一两年,二道镇党委、政府更是站在建设品牌产业的高度,按照优质化、高效化、标准化的要求,促进了全镇食用菌产业的升级。
产业生产集约化。为了扩大食用菌产业规模,促进农民增收,二道镇党委、政府坚持把食用菌作为强镇富民的支柱产业来抓。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副书记为副组长、各
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食用菌生产领导小组,并抽调专业人员成立了产业办公室,负责对全镇食用菌生产的指导和监督。通过镇抓村、村抓户的梯次抓法,使食用菌产业逐步走上集约化之路,涌现出向日、老家站、三站、北宁等一批千万袋以上规模的专业村和曹凤荣、焦永军、苏小波、郑孝忠等一大批专业大户。
产业服务社会化。产业的兴盛,既要靠政府的积极引导,组织协调,也要通过建立一整套多角度、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机制来推动。基于这一理念,二道镇成立了食用菌生产大户为主的食用菌协会,协助镇菌办落实全镇食用菌生产计划,制定生产标准。同时还建立了由在全镇小有名气的乡土专家组成的科技服务队,为菌农提供产前品种选定、产中生产管理、产后产品销售的“三帮”服务。另外,镇菌办还与黑龙江微生物研究所、温春农校等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并借助市委组织部铺设的远程教育平台,开通了远程培训网络,通过专家定期登门培训指导、网络答疑等形式为菌农服务。这些举措为菌农增产增效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产业发展链条化。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提升内在素质是关键。二道镇在提升食用菌产业的内在素质上,借鉴了工业化的理念,即用抓工业的办法来抓食用菌产业。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引进和扶持各环节的龙头企业为着力点,2009年以来,通过招商引资,使“野梅贵”食用菌加工厂、“万泉”菌包制作公司、鼎鑫废弃菌包处理厂等数家企业落户二道,并与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黑龙江省北味菌业科技有限公司结成了合作伙伴关系,成为其优质木耳的供应基地。目前,二道的食用菌产业,菌袋制作环节有菌包厂;田间生产环节有标准化示范园区;产品销售环节有北味公司、“野梅贵”加工厂以及越来越强大的经纪人队伍;尾袋利用环节有废弃菌包处理加工厂。各个环节有机结合,真正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促进了全镇食用菌产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实施三种战略,实现持续发展
几年来,在海林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二道镇的食用菌产业一路走强,异军突起。但二道镇并未因此而自我满足、固步自封,而是抢抓机遇,乘势而进,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实施“规模强菌、质量立菌、科研兴菌”战略,不断做大做强二道特色的食用菌产业。
实施规模强菌战略。通过不断促进产业升级,努力提高食用菌产量,积极争创“丹江木耳第一镇”。继续扩大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生产规模,重点加大标准化园区建设力度,吸纳越来越多的菌户入驻,确保总量扩张。在巩固完善老园区的基础上,每年都将规划建设一批新园区,以实现“老区
有增量,新区有产量,新老园区保总量”。今后几年内,依托园区二道镇每年都将有3000万袋以上的增量;同时,加快龙头企业的发展,提高菌产品的深加工水平,使曾经主打的“原字号”产品实现就地转化增值。到2014年,全镇争取种植总量突破2亿袋,建成食用菌深加工企业5家以上。
实施质量立菌战略。通过标准化种植,不断提高食用菌质量。借助库伦比拉产业带所产木耳即将通过省有机认证的有利契机,在原来制定的技术规程基础之上,进一步提高标准,达到有机食用菌的生产要求,并在全镇铺开。通过统一使用优质菌种,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技术规程等有效手段,使全镇的食用菌初级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以上农产品标准,叫响二道食用菌品牌,加快向“中国北方优质黑木耳之乡”目标迈进的步伐。
实施科研兴菌战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食用菌的科技含量,在食用菌技术高效化、品种优质化等方面下功夫。将统筹乡土人才资源,组建二道镇食用菌研究会,实施科技攻关,力求在新品种培育,病害防控,以及小孔栽培、木条接菌、后期开盖技术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同时,不断拓宽合作领域,借助海林市菌办这一平台,进一步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的合作,通过定期、定向培训的方式,培养更多的扎根农村永远不走的专业技术人才,为二道镇食用菌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第三篇:做大做强蔬菜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做大做强蔬菜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作者:农业局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3459
麻城位于大别山中段南麓,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著名的“黄麻起义”策源地。版图总面积3599平方公里,辖19个乡镇办事处,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20万人,耕地面积80万亩,其中水田55.5万亩,旱地24.5万亩。
麻城有着悠久的种菜历史,土壤肥沃,气候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种菜技术力量雄厚,适宜发展蔬菜生产。随着全市种植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蔬菜产业已成为广大农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一、蔬菜产业发展的初步成效
20世纪90年代中期,市委市政府根据我市实际,把发展大棚蔬菜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1997年市委市政府在充分调研,分析我市发展蔬菜有利条件的基础上,作出了大力推进蔬菜产业发展的决定;1999年市委市政府又把蔬菜产业列入我市“五条特色经济带”,不断加大蔬菜产业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蔬菜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把做大做强蔬菜产业作为我市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大举措来抓,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着力培植区域性主导品种,走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市场化、经营一体化的蔬菜产业发展路子,蔬菜产业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是基地规模不断壮大。截止2004年,我市蔬菜板块面积12万亩,是1996年的两倍,其中大棚菜5万亩。全年蔬菜复种总面积30.3万亩,鲜菜总产量69.26吨,产值3.5亿元,系列产值5亿元。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基地坚持标准化建设,实现了路通、电通、水通,基地产出率不断提高。
三是蔬菜销售渠道不断拓宽。目前我市蔬菜主要销往安徽、河南以及本省的武汉、黄石等20多个大中城市,外地长期来我市运菜的车辆多达有100多台。初步形成了以大别山蔬菜批发市场为龙头、以运销大户、农村经纪人以及蔬菜协会为纽带的外联大市场、内联大基地的市场营销网络。
四是种菜效益明显提高。2003年全市大棚蔬菜年均亩产值6500元,年均亩纯收2800元,是“棉+油”的3倍;2004年全市年均亩纯收3800元,是“棉+油”的4—5倍,2005年全市大棚蔬菜平均亩纯收预计可达4100元,将是“棉+油”的5—6倍。宋埠镇彭店村是我市蔬菜种植水平较高、效益最好的一个村,该村1200亩大棚蔬菜,今年预计平均亩纯收可达6000元以上。由于种菜效益好,该村实现了“三个80%”,即80%耕地种蔬菜,80%的劳力种蔬菜,80%的收入来自蔬菜,成为我市依靠蔬菜致富的第一村。
二、主要作法
近年来,我们在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上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政策推动。发展蔬菜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蔬菜产业又是一个高投入,易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制约的弱质产业,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为了推动蔬菜产业的发展,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发展蔬菜产业的优惠政策: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先后争取国家扶贫贴息贷款1500万元, 组织扶贫开发、以工代赈以及本级财政无偿资金500余万元用于扶持大棚蔬菜的发展,重点解决农户一家一户做不了、做不好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确保基地“三通”,即水通、路通、电通,在发展初期政府无偿提供大棚钢管,引导发展;二是营造良好的软环境。对我市境内装运蔬菜的机动车辆在运输途中和蔬菜交易过程中,运管、交警、工商一律免查有关证照手续,城建部门免收占道费、卫生费、尾气排放费,106国道麻城收费站免费通行;三是加大科技投入。1999年以来政府出资以年薪2.5万元从安徽和县聘请有丰富种菜经验的“土专家”和本市蔬菜专家分别到四个重点乡镇驻点指导,并不定期邀请外地蔬菜专家现埸授课指导,实行土洋结合,有效地解决“种
菜难”的问题。
2、机制促动。要保持蔬菜产业健康稳步发展,仅有好的政策是不够的,必须建立一个长效的发展机制。一是政府扶持促动。为了推动农民种菜的积极性,在政策、资金、技术、销售等方面大力扶持,从1996年蔬菜产业发展起步至2003年期间,我市大棚蔬菜的发展依靠政府无偿投入,2002~2003年进入了政府高投入阶段,如由政府统一购买大棚钢管,无偿发给农民使用等,推动了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二是市场推动。政府包揽的扶持办法,虽然在产业发展初期对促进大棚蔬菜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容易使农民产生依赖思想,不扶持就不发展,不能实现“责、权、利”有机结合,大棚钢管政府投入,农民无偿使用有权有利无责,种好种坏责任心不强,不利于长远发展。通过认真总结反思,我们认为必须要在创新机制上做文章。2004年我们开始推行大棚产权制度改革,将原政府无偿投入建设的蔬菜大棚进行产权置换,建立产权明晰、市场运作的管理机制。对政府无偿投入建设的钢架大棚全部实行卖断或租赁经营,以优惠的价格鼓励原大棚使用者一次性买断大棚所有权,对新发展大棚实行“买一奖一”的以奖代补扶持政策,变政府包揽为以奖代补。收取处置钢架大棚的资金由各乡镇存入财政专户,用于乡镇大棚蔬菜的滚动发展。通过推行大棚蔬菜产权制度改革,充分调动乡镇和农民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大棚种植户的积极性明显增强,大棚蔬菜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2004年从农民手中收取购置大棚钢管资金158万元,市财政配套近200万元,新发展钢架大棚750亩。
3、品牌拉动。品牌是打开市场的通行证,蔬菜作为商品,同样需要有品牌效应。实施品牌战略对于促进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适应国内外市场和现代消费需求,我们把生产绿色食品蔬菜,实施品牌战略作为我市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的一项重大举措来抓。一是成立了由分管领导挂帅的“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领导小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确保无公害蔬菜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二是编制了《麻城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加大无公害蔬菜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菜农和市民的品牌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三是加大蔬菜生产投入品的监督管理,市农业行政执法部门对38种高毒、剧毒、高残留禁用农药,28种中等毒性以上的限用农药进行了公告,狠抓源头治理,净化农资市场,同时积极推广生物源、矿物源农药,确保蔬菜无害化生产;四是积极组织无公害蔬菜基地和产品的申报,已申报无公害基地2个,无公害产品1个,培育蔬菜名牌,增强农业品牌意识,依靠品牌闯市场,依靠品牌提高效
4、服务带动。农民在发展蔬菜生产中所面对的主要难题是种什么?怎么种?如何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埸的对接?如何延长产业链条等等,这就都需要我们政府搞好服务。只有通过优质的服务才能推动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在服务上,我们重点抓以下四点:一是抓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农业信息网络优势,捕捉市场供需信息,每年根据蔬菜行情及时发布产销趋势预测,做到市场需要什么,我们种什么,“牵着市场手,跟着市场走”;二是抓科技服务。不断加大科技宣传普及推广力度,每年市乡两级通过多途径,多形式组织蔬菜技术培训近百场次,培训种菜能手和“明白人”上万多人次,印发各类技术资料2万余份,试验、示范、推广新品种10余个,大棚蔬菜的主导品种辣椒每两年更换一次品种,大棚长寿无滴膜、四层覆盖技术、延秋栽培技术、大棚蔬菜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嫁接技术、工厂化穴盘育苗技术、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微滴灌等得到了普遍推广应用。三是抓市场服务。首先是加强市场建设。按照建一个市场、活一方经济的思路,大力发展市场网络,建立健全流通服务体系,目前已建成年吞吐量15万吨蔬菜专业批发市场一个——大别山蔬菜批发市场,建成以蔬菜销售为主的集贸市场24个。全市50%的蔬菜通过大别山蔬菜批发市场销往外地,年成交额达到2.25亿元。改造、建成恒温库3座,总容量2万吨,年吞吐周转各类蔬菜产品10万吨,为蔬菜产品的储藏保鲜和保障蔬菜产品的销售保值增值发挥了积极作用。四是抓销售队伍建设。近几年来,我市采取“传宣引导、扶持鼓励、建档管理、定期培训、年终评比、奖
励先进”的一系列积极有效办法,建设蔬菜销售队伍。通过宣传引导,组织成立了农民蔬菜协会12个,发展营销大户200多户,专门贩运蔬菜车辆200多台,专门从事蔬菜营销的人员1000多人,全市80%以上的商品蔬菜种植户与这支销售队伍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均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他们的桥梁纽带作用日益凸现,产品市场幅射面越来越广,除就近占领了武汉、黄石等有关大中城市外,有些品种如反季节辣椒、番茄等产品已远销到上海、深圳等市场。他们的推销量占全市蔬菜生产总量的20%以上,为我市蔬菜产业化经营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几点体会
从近几年促进蔬菜产业发展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是在广大农民群众基本解决温饱以后,各类农产品丰年有余,有的出现了阶段性过剩,农民增收的步子放缓。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继续保持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绿色壁垒、技术壁垒进一步加强,而国内各大城市相继实行市场准入制度,以现有的生产力水平,要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和继续巩固国内市场地位,困难还比较大,唯一的出路就是走产业化发展之路、标准化之路。三是随着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作为一项弱质产业的农业,差距将会逐步拉大。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的工业化程度,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工业化农业同样也离不开农业产业化。
近两年麻城蔬菜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与省内特别是国内蔬菜先进县市相比,我们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是基地规模不大;二是蔬菜缺乏龙头企业带动,鲜菜的保鲜加工转化率低;三是蔬菜产业标准化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我们将进一步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学习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再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要上规模。力争3~5年内把我市蔬菜板块面积发展到20万亩,其中大棚发展到8万亩,全市蔬菜年产值过10亿元,系列产值达到15亿元。
二是要树龙头。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3~5年,发展蔬菜加工龙头企业8~10个,实现年加工转化鲜菜5万吨,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三是抓市埸。加强销售队伍建设,按照现代物流配送业的发展要求,加强对运销大军的协会式教育管理,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在培植壮大蔬菜产业的同时,逐步拉长产业链条,发展订单生产、合同农业、股份制农业,使企业、基地、农户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连接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
五是强科技。不断推进标准化,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实现由蔬菜大市向蔬菜强市的跨越。
第四篇: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促进农业增收致富 ――辉县市冀屯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活动 冀屯镇位于辉县市西南20公里处,辖33个行政村,5.1万口人,85平方公里,45个基层党支部,1265名党员,是全省百强乡镇,河南省“五好”乡镇党委。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活动开展以来,镇党委、政府充分借鉴前一阶段创先争优活动的成功经验,在“实”字上做文章,立足于传统的食用菌种植优势,通过优惠政策调动、党员干部帮带培育、专业合作社示范引导、大项目拉动提升等措施,在全镇用小蘑菇撑起了党员干部创先争优,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大舞台。
一、全民发动,做强特色经济实现增收
冀屯镇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镇,是河南省食用菌示范基地,全省最大的平菇生产基地,目前,全镇食用菌大棚10000座,年产鲜菇1.5亿公斤,产值超亿元。为了实现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在7336元的基础上增长15%的目标,镇党委、政府通过认真排查摸底,盘点全镇农民增收致富的经济元素,决心在传统的食用菌种植上求大作为,通过召开群众座谈会、支部承诺会、干部帮带对接会,筛选示范户582户,2328人,致富户438户,1752人,困难户912人,3648人,建立健全各类帮扶台帐11个,同时积极协调土地、金融等部门,在全镇掀起了又一轮食用菌种植高潮。目前,全镇新建食用菌大棚200座,镇党委、政府通过与
邮政储蓄积极争取,为益三村食用菌大棚种植户发放贷款300万元。预计2011年全镇新增食用菌大棚将达到2000座,解决3000人劳动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3000万元。
二、示范引导,规划农民创业园实现增收
为全面提升全镇食用菌种植水平,结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活动,镇党委、政府同利民食用菌合作社、冀屯食用菌合作社等7家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建立增收帮扶台帐,围绕冀祥新区,建立农民创业园,支持资金1000万元建立双孢菇示范园区,占地100亩,规划建设标准化菇房100栋,总裁培面积60000平方米。目前,已建成标准菇房60栋;支持资金1000万元建立平菇示范园区,占地100亩,规划菇房2000座,目前正在建设;支持资金1000万元规划建设养殖园区,占地200亩,目前正在规划设计。预计通过三个标准化示范园区可增加农民收入5000万元
三、全面提升,大项目拉动实现增收
为引导全镇食用菌发展走产业化、品牌化的道路,镇党委、政府引进广东星河生物科技股份公司总投资10亿元的工厂化生产食用菌项目,目前已全面开工建设,明年5月份投产;投资2亿元的福建宏良食品,已完成工商注册。可提供就业岗位1500个,人均年增收在18000元以上,同时通过走“公司+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建设全国最大的食用菌产业聚集区。
我们决心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活动为契机,努力把冀屯建设成为全国最大食用菌鲜品生产销售基地,实现“蔬菜有寿光,食用菌有辉县”的目标。
第五篇:做大做强劳务输出 全力促进农民增收
做大做强劳务输出 全力促进农民增收
今年以来,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劳动部门的精心指导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促进农民增收这一主线,强化民本意识,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真正让农民朋友得到了实惠,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称赞。今年以来共与北京、天津、唐山等多个城市41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9654人。年创劳务收入7000万元。完成市达目标全年任务的97%。成为我县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之一。在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完善试点方案 明确工作目标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劳务输出工作的意见,我们将此做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黄金产业来经营。结合我县实际,明确了“盯准开滦、开辟京、津,巩固老关系,广交新朋友,打品牌创信誉,完善服务,全力推进”的劳务输出工作指导方针。根据在衡水市召开的全省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会议精神,完善修订了我县劳动输出五年发展规划,提出了到2007年底输出2.5万人,年创劳务收入3亿元的目标。其中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输出1.95万人,年创劳务收入2.3亿元,向开滦输出9500人次,跨省输出1万人次。另外,在信息网络建设方面将实现与省、市网络的联网,共享用工信息及农村劳动力资源。到2008年,村级信息覆盖率达到100%,并以实施阳光工程为契机,加强就业前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确保输出人员整体素质提高。到2008年就业前培训率达到95%,满足用工单位对务工人员的素质和技能的需要。
二、制定三项制度 建立长效机制完善的制度,是推动农村劳动就业工作的重要保证。为此我们在调整充实县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制定了三项制度。一是联席会议制度,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专题研究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安排下步工作任务。二是考核制度,将任务分解到县政府有关部门和各乡镇,实行目标管理,作为年终考核各单位班子政绩的重要内容。三是定期评估制度,成立了由县政府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县人大、县政协、各一名副职任副组长,县计划、农经、统计、财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评估小组,在市局的指导下,半年进行一次自我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试点工作健康发展。
三、狠抓三项工作 扩大输出规模
(一)、抓培训,提高农民技能素质。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技能水平是促进其外出务工的基础。为此,我县以实施阳光培训工程为契机,对全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大规模的技能培训活动。一是整合培训资源开展技能性培训。我们对县职校、农广校、驾校等7个学校进行摸底整合资源,根据每个学校的特长确定培训专业。培训单位开办了地毯绢花、计算机、电气焊、采煤知识、市场营销等5个专业实用技术培训班,组织农民学习,并对达到一定技术标准的帮助其办理各种资格证书。今年以来我县,培训农村劳动力达1300人。二是从实际出发,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开展引导性培训。本着就近培训的原则,为初高中毕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就业政策、劳动法等知识的培训,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引导他们主动走出山门,走出家门,从农业以外的方面想办法来增加自身收入。今年以来,我们以乡镇劳动保障事务站、成教、职高为依托组织引导性培训60期,培训人数达4555人。三是做好岗前培训工作。与用工单位共同建立了外出务工人员岗前培训基地,在组织务工人员外地打工之前,专门利用一天的时间进行基础理论、劳动法常识、安全生产等方面知识强化学习,提高在外务工人员的团结意识、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通过大力开展劳动力培训工作,使我县的农民,不仅转变了思想观念,拓宽了致富的视野,大大地增强了外出务工的成功率。
(二)、抓典型,合理引导农民主动外出务工。培养了时瑞清、白瑞江等10名外出务工先进典型,在《迁西栗乡》、电台、电视台进行了事迹介绍,并给予了表彰。同时重点扶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如外出务工人员岳庆贺回乡办铁选厂,我们为他免费进行开业指导,并在人员招用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引导,免费为其招用了30名农民劳动力,通过不懈努力,全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挣钱的意识不断增强,争先恐后到外地寻求就业门路,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的开展。
(三)、抓信息,完善信息搜集发布网络。常年派人外出到各大中城市搜集用工信息,并在用工量较大的城市还建立劳务输出信息收集点,配备兼职信息员,负责用工信息的采集。对筛选后的用工信息,除劳动力交流市场及时予以发布外,县电视台和电台在黄金时段随时进行循环发布,各乡镇还利用流动集市直接将用工信息送到农民手中,形成了辐射周边各县的信息发布网络。今年以来,共搜集发布劳务信息130条,做到了信息发布准确、可靠,供需对接方便、迅速。
四、突出四个重点 完善管理服务功能
1、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对乡(镇)、村就业服务机构人员的工作调度,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听取乡(镇)劳动保障事务站工作汇报,部署下季度重点工作,确保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同时鼓励各劳动保障事务站独立开展就业工作,凡是劳动保障事务站每输出一名劳动力,我局便给予20元奖励,目前已发放奖励10万元,此举大大调动了各乡镇保障事务站开展就业工作的积极性,经他们组织输出人员占全县输出人员的70%。二是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以年初开展的“春风行动”为契机,在不断增加劳动力市场硬件投入的同时,合同工商、公安等部门通过劳动执法手段,打击非法职介活动,为农民工外出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宽松环境。
2、注重跟踪管理与服务。一方面在将“务工者”送出去的同时及时的“跟出去”,派人专程进行护送,对接收地的食宿、岗位、用工待遇做详细的安排。并制定了跟踪服务及管理制度,经常走访用工单位,及时妥善地处理工作中的问题。特别是在处理工伤、工亡等突发性事件时,我们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及时赶赴现场,积极协助解决问题。今年以来,我们共协助用工单位处理了伤、病、亡等事故72起,有效的化解了矛盾,赢得了农民工家属和用工单位双方的信任。
3、组织用工单位开展联谊活动,巩固老关系,广交新朋友。9月份我们把30多家用工单位的领导,请到县里征求意见、交流感情、以玩为主。在玩的同时,共叙合作友情,进一步密切关系,增进感情,在这方面舍得投入达到了预期,这次活动的开展目的收到了好的效果。
4、提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深入推行劳务派遣制度,为开滦各煤矿务工的近3000名迁西籍农民协议工代办养老、医疗、保险的同时,又为他们交纳了工伤保险,解决了务工人员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伤有所救的问题,彻底消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此举受到了用工单位以及我县农民的一致好评。实现了“求职有去处、务工有合同、输出有保障”的目标。除此之外,我们还对县邮政局(390人)、网通分公司(216人)2个单位用工实施劳务派遣,满足了用工单位的需要。总之,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我县形成了农民外出务工,愿意通过我们介绍,用工单位招工愿意让我们组织的局面,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五、存在问题一年来,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宣传力度不够、就业服务网络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培训方式不够灵活、内容还不够全面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处理。
六、下一步打算今后,我们将一如继往地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争取把工作做的更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一是按照“思想再解放,路子再拓宽”的要求,继续加大输出力度,广辟输出渠道,广交新朋友,走出去与大中城市联姻。力争成为“京、津、唐”环渤海湾这个金三角地区的劳务输出基地,争取输出更多的劳动力,达到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二是以省实施阳光工程扶贫技能培训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同时教育农民转变观念,自觉投入到培训中来,变“要我参加培训为我要参加培训”,使培训达到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的目的。三是按照就业服务专业化、制度化和社会化的要求,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