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验式教学:参观遵义会议旧址
体验式教学:参观遵义会议旧址
5月23日,在党组的关心和统一安排部署下,由机关党委带队,前往贵州遵义瞻仰革命旧址。
我怀着一颗崇敬的心随队来到遵义,遵义位于黔北,南临乌江,乌江支流湘江穿城而过。遵义会议旧址位于市内的子尹路,包括会址小楼、会议纪念馆、红军总政治部等建筑。74年前,中央红军从江西转战贵州,伴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革命成果损失殆尽,战斗力量也消耗严重,情势危急。就是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挽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总结了反围剿失败的教训,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存亡的转折点,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开始确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结合革命形势果断作出的,自此,中国革命走向了本土化、密切的结合了中国实际,中国革命的走势掌握在了老一辈革命家手中,中国革命迈入了新的篇章。
遵义会议是在危机中召开的,危机同时孕育着新生。危机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被“逼上了梁山”,置之死地而后生。人们舒舒服服地过日子,远不如在危机的情况下更能发奋。刺刀架在脖子上,全身的神经都会紧张起来,如果连命都豁出去了,倒很有可能拼死一搏而逃生。人们常说要自强不息、发奋图强,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没有困难、压力和挑战,“奋”是不容易发出来的。因此,危机就是一支强心剂,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
有了积极性,接下来就是要行动。中国有句老话,叫“不破不立”,不破掉原来的旧的传统,新的制度也建立不起来,“破”了之后“立”必须跟上。危机是矛盾和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突然爆发,而避免危机再次发生最管用的办法,就是有一套新的更加完善的制度机制作保证。如果一场危机被成功化解后,只是疼痛一阵、振作几天,只是评功摆好、庆贺一番,缺乏战略思维、长远考虑,不去探求治本之策,那么下次危机的来临也就不远了。
化危机为转机,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信念,它来自强烈的自信心、过人的勇气和胆识。没有哪家保险公司能为你事业成功提供保险,更没有谁能为你家庭的幸福提供保障。大多数情况下,你都会处在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境况中,危机难以避免。所以,如果你能掌握化危机为转机的能力和方法,事业发展的道路才会“即使有惊也会无险”。
改革开发30多年来,新中国的建设事业蒸蒸日上,虽然国际金融危机不期而至,国际局势纷乱复杂,但有了老一辈革命家在危机关头化危为机的战略眼光和从容气度,可以相信社会主义的事业将克服不利因素争取更大发展成就,这便是遵义会议带给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启示。
第二篇:息烽集中营、遵义会议旧址参观有感
日前我有幸参加了《红色之旅》旅游团到贵州参观了息烽集中营和遵义会议遗址。七月二十六日一早,我们早早起床,洗漱穿戴,正装待发。因为生长在红色年代,少年以来一直在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对于多个《起义》、多个历史人物和事件都耳熟能详,但那只是学生时代的皮毛,仅限于数字和语言,有时也能很激动,但那仅仅是来源于理论的,书面的。今天虽然不是轰轰烈烈的那个《红色》年代,但是参观党的历史事件发生地必定是个庄重的事情。
息烽集中营位于贵州省息烽县境内,是抗战期间国民党军统局为镇压反对派而设立的关押中共党人和爱国进步人士的最大秘密监狱,与重庆白公馆、渣滓洞集中营、江西上饶集中营同为抗战期间国民党设立的四大集中营。这里关押的是级别最高的政治犯,如工农红军第一路总指挥部代表、川康特委书记罗世文、川康特委军事委员车耀先;西北特别支部委员宋绮云;打入军统总部的地下党特支书记张露萍以及韩子栋、许晓轩、刘丕光;杨虎成、黄显声、马寅初等。这里被称为“大学”,称白公馆为“中学”,其他地方称为“小学”,被他们杀害的称为流学。
监狱正门上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息烽行辕》;门内上悬四个大字“抬”“起”“头”“来”;道路左边山坡上散落着几处三合院各有围墙铁丝网围着,门外有高出围墙的岗亭以监视院内。道右边是军警们的用房;所有建筑都是坚固的木屋(按原型复制的);不大的小院围墙上写着大字“迷津无边,回头是岸”“天堂地狱,惟人自择”等;他们对牢房按“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字命名,如“忠斋”、“信斋”等。院内有一木牌,写有戴笠的题字“无霹雳手段不显菩萨心肠”;距牢房不到百米有一天然溶洞,在地面以下很深叫猫洞,军警特务在溶洞里对犯人行刑,内设水牢,场面恐怖,因受刑者惨叫声传不出去,被军警特务称为“妙洞”。灌辣椒水、坐老虎凳、电刑、火刑等是常用的,他们还用带钉的木棒把受刑者皮肤打烂,撒盐,再用纱布缠裹,待肉与纱布粘在一起时,再直接撕下纱布….,这叫“披麻戴孝”;他们把人浸在含酸的水牢里,时间一长皮肤就会带肉一起脱落;特务的手段不胜枚举,他们使用的刑具之残忍令人发指。46年监狱关闭时,当局为掩盖其法西斯行径将山洞填埋。96年息烽县委组织开挖了“猫洞”的一部分就挖出了很多戴刑具的白骨。据说在这里先后关押过1220余人;被杀害的有600余人;另有400多人下落不明;据说这里住有上万军统特务,无一个犯人从这里逃脱。可以想象被关押在这里的共产党人及爱国志士经历了怎样的非人待遇。
下午我们参观了遵义会议旧址,在展览馆里,认真听取了讲解员的讲解,声图并茂,使我们对遵义会议的重大意义加深了理解。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八万红军被几十万国军围追堵截绞杀殆尽,至1934年末中央红军仅剩至三万人。在这危急关头,中央红军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会议,会上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教训;批判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使得红军在后来的斗争中,经过四渡赤水终于摆脱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一路拼杀,飞夺泸定桥、踏雪山过草地,部队虽减员殆尽,终于在毛泽东 的带领下,转到了国民党军力量比较薄弱的陕北。
红军战士英勇顽强,中央红军由长征开始使时的三万多人一年后到达陕北锐减至八千人。但奋斗精神不减,斗争意志不衰,和息烽集中营的英烈们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一脉相承。我在想他们为什么不怕牺牲,是什么精神力量支持着他们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打不散,消不灭。我想当时国民政府腐败不堪,掌权者巧取豪夺,社会秩序极度混乱,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百姓无法生存。共产党的主张顺乎了民意。红军中有一部分是国军起义过来的部队;一部分就是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他们为了建立一个公平世界,人人平等的社会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值得告慰的是他们最终成功了。共和国的建立圆了劳苦大众的梦。我们今天享受了他们的成果,我们是他们的后代。想想他们,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把今天的社会建设好!我们有什么理由腐败!有什么理由不把广大群众放在心上!有什么理由贪图享乐!我们是公职人员,我们端的是老百姓的饭碗,我们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的使命确定了我们的人生,眼下是要把手上的工作做好。做官应以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为宗旨,而不应该作为为个人谋利益的途径!正确使用权利应该是我们这些共产党后人的为人之道。我们不能让英雄流血再流泪。2011.8.4绥芬河3569
第三篇:参观黄埔军校旧址
先来讲下乜“我们组这次是以骑单车的形式去黄埔军校旧址什么什么的”,说一下我们组内的和睦啊什么的,然后前前后后都可以说一下党建组织这个活动多好多好,然后有个广外师姐做讲解员,不过不是帮我们组讲解,帮我们讲解的是另一个其他学校的师兄,他很热情的,我们是先骑车到了,然后师兄带我们边参观边讲解,然后是我们的自由参观时间。最后我们去参观的所有人都进行了大合照。还可以写一下自愿者,讲解员是自愿者,门口的安检员也是自愿者,然后那些跟党有关的就你自己吹了。
下面的资料你看哪些有用就拿来用吧:
黄埔军校史迹丰富,山水相融,已初步重现昔日风姿,是游览的好去处,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地方。
陆军军官学校是孙中山先生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创办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校址设在广州市东郊的黄埔长洲岛上。全岛面积6平方公里,山峦起伏,四面环水,筑有炮台多处,隔江与鱼珠、沙路炮台并峙,构成长洲军事要塞,是由海上进入广州的第二道门户。校名虽多次变更,但校址不变,通称黄埔军校。
孙中山先生于6月16日开学典礼的演说中提出的“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办校宗旨,学习苏联的建军经验,采取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教育方针,培养革命的军事政治人才。军校由总理孙中山、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组成最高领导机构校本部,下设政治、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六部办事。1926年增设副校长,由李济深担任。教职员不少是国共两党的重要干部和社会知名人士。周恩来曾任政治部主任,叶剑英曾任教授部副主任。军校随着形势发展而扩大,增设教导团、炮、工、经理、政治、入伍生等大队。并先后在广州、潮州、南宁、长沙、武汉设立分校。军校积极贯彻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以“亲爱精诚”为校训,建设一支为救国救民,统一国家,不惜牺牲的的革命军。它在支援群众运动、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和北伐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军校群英荟萃,名将辈出,战功显赫,世界扬名,成为世界四大著名军校之一,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军校在黄埔办到第七期,1930年9月迁往南京。其校舍的主要部分校本部于1938年被日本飞机炸毁,其他建筑也因日久失修残破不堪。1962年校址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12月6日,周恩来总理视察军校旧址时,指示要把旧址保护好。1965年开始逐步维修,1988年升格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重建了校本部,使军校旧址重现昔日风貌。
校本部面临珠江,背倚扯旗山,座南朝北,大门、二门后面是一座两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回廊相通的楼房。原为清朝陆军小学堂校舍军校创办时略加修葺,并在原祠堂式大门前增建欧陆式大门,悬挂陆军军官学校名牌。1930年军校迁往南京,校本部于1938年被日机炸毁,广州沦陷后,日军进驻,续加破坏。此后,岁月沧桑,环境日变。1996年广州市政府长洲文化旅游风景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决定复建校本部。6月16日奠基,按国家文物局批复的“原位、原尺度、原面貌”原则重建,面积10600平方米,耗资两千余万元,于同年11月12日落成。校本部内部复原了孙中山、将中正、廖仲恺的办公室以及周恩来的政治部办公室和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各部的办公室和寝室等。2004年黄埔军校建校80周年,校本部还增设了黄埔军校史迹展、黄埔军校名人油画展、世界著名军校、共产党人与黄埔军校等新展览。
校本部面临珠江,坐南朝北,是一座建筑面积约10600平方米,具有岭南风格的南方祠堂式建筑。大门之内,前后四进,东西两边各有四栋房子,形式一致,相互对称,错落有
致,房子之间以走廊连通,四周建有围墙,自成一体,宁静幽雅。该楼俗称“走马楼”,原为清朝末年的陆军小学堂,著名将军邓演达、叶挺等人早年曾在这里学习过。黄埔军校开办后,这里是军校的中心,各部办公室、课室、宿舍、厨房、饭厅、储藏室都设在这里。国共两党许多著名的人物,如周恩来、聂荣臻、何应钦、顾祝同等,都曾在这里工作、学习和生活过。1938年广州沦陷前夕,走马楼被日机炸毁,夷为平地。1996年广州市政府在原址按原貌重建并对外开放。
《黄埔军校史迹展》 据有关数据显示,该展览通过200多张照片,100多件文物,以“黄埔岁月”、“军校变迁”、“情系黄埔”三个部分,生动再现了黄埔军校的辉煌,和黄埔师生英勇奋战,不怕牺牲,在统一广东、建立广东革命根据地、北伐、抗日战争中所立下的彪炳青史的赫赫战功。
《黄埔群英油画馆》 与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合作,创造性地用油画的形式再现黄埔军校的将帅和名人。据有关数据显示,该展览共展出42幅油画作品,包括孙中山、廖仲恺、蒋介石、周恩来等黄埔名人,让人们从更感性、更具象的角度来认识英雄荟萃的黄埔军校。
黄埔群英馆
黄埔军校英雄辈出,独领风骚,极一时之盛。他们曾为挽救民族的危亡,从四面八方走到一起,同窗学习同校共事,并肩作战,同仇敌忾;也曾因政治信仰的不同而分道扬镳,相见兵戎,决战疆场。其个人荣辱沉浮的传奇经历和民族兴衰、时代的变迁紧密交织在一起,在历史大舞台上演绎了一幕幕悲喜剧,编织成中国20世纪错综复杂风云变幻的历史画面。
本次展览共展出42幅油画作品。他们中不仅有大家熟悉的孙中山、廖仲恺、蒋介石、周恩来等叱咤风云的革命家、军事家,也有戴安澜、谢晋元、赵一曼等在革命征程中壮烈牺牲的黄埔英雄,还有郭沫若、茅盾等近代文化界的风云人物,让人们从更感性、更具象的角度来认识英雄荟萃的黄埔军校。
置身这些艺术家们精心塑造的艺术长廊中,您的思绪会在近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徜徉。
黄埔军校史迹展
黄埔军校——这个响亮的名字,一直牵动着海内外无数中国人的心。它是国共合作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以武力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势力压迫的体现。它在艰难困境中成立,走过曲折发展的道路,为民族的解放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在新世纪里,继承和发扬黄埔精神,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海峡两岸的中华民族子孙应携手合作,为推动两岸的早日统一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纪念军校建校80周年,展览通过近200多张照片,100多件文物,从黄埔岁月、军校变迁、情系黄埔三个部分,生动再现了黄埔军校辉煌和黄埔师生英勇奋战,不怕牺牲,在统一广东、建立广东革命根据地、北伐、抗日战争中所立下了彪炳青史的赫赫战功,在我国近代史和军事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作用的这段纷繁复杂的历史。
第四篇:遵义会议会址参观学习体会
遵义会议会址参观学习体会
让红色薪火接续传承 让遵义会议永放光芒
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对于中国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来说,是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在这一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习主席说,历史往往在经过时间沉淀后可以看得更加清晰。今天再次参观遵义会议会址,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遵义会议依然闪耀着夺目的光辉,重温遵义会议,弘扬遵义会议精神,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对于当前进一步提高党的建设和改革发展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启示。
体会之一:坚定信仰是遵义会议成功召开的前提,必须把高举旗帜、听党指挥根植血脉。
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到达遵义之前,党和红军处于极度危难之中,外有敌人围追堵截,内有“左”倾教条主义,革命形势极为严峻。革命先驱几乎天天都在为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深深思索,为行军路线激烈辩论,加之人数锐减、物资匮乏、缺吃少穿、挨冻受饿,我党我军时刻面临覆灭危机。在这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革命先烈没有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和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念,在辫论中坚持信仰,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最终步履维艰到达遵义。
遵义会议精神启示我们,面对恶劣环境,生存绝境,只要有崇高的革命精神和坚定的政治信念,什么艰难险阻都能战胜。当前,面对国际形势风云变化,对坚定马克主义信仰,对高举旗帜、看齐追随,提出了更高标准和要求。最根本的是要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这个奠基工程,突出学习贯彻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这个重点,切实坚定“四个自信”,强化“四个意识”,炼就“金刚不坏之身”;最重要的是坚定忠诚于党的信念,持续不断抓好党的教育,做到党叫干什么就干什么,党不让干就坚决不干,一切行动听党话、跟党走;最紧要的做好提气鼓劲的工作,抓好习主席重要论述学习,以改革实践成果让大家认清,有党中央和习主席坚强领导和强烈使命担当,我们坚信,我们党有智慧有能力依靠自身力量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问题,“两个一百年目标”也一定会实现。
体会之二:实事求是是遵义会议成功召开的保证,必须把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贯穿始终。
我们党在理论上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在实践上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长征途中,由于博古、李德坚持“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路线,造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遵义会议上,博古、李德拒绝批评,不承认错误毛泽东,张闻天等同志用事实说话,用革命斗争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教训来说服人,对博古,李德“左”倾路线和错误军事战略方针进行有力批评,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和军事战略得到与会大多数同志的拥护和支持。遵义会议上,我们党实事求是分析解决革命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纠正了错误路线,从而带领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开辟了光明前景。
遵义会议精神启示我们,什么时候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精神,革命事业就能顺利发展;什么时候背离实事求是精神,革命事业就会陷入曲折。创造性地而不是教条地、实事求是地而不是脱离实际地解决问题,这是遵义会议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当前,“面子”工程、“亮点”工程、“特色”工程、“迎检”工程大行其道,“短平快”(投入时间短,平常即可见,见效时间快)的工作模式和方法备受推崇,调研起来好看、汇报起来好听、经验做法好写成为心照不宣的“潜规则”,与传承下来的实事求是优良作风完全背离,甚至遗忘殆尽。解决上述问题,关键在于牢牢把握实事求是原则,敢于解放思想,尊重客观规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勇于探索实践,要把闯险关趟新路的冒险精神、扛重任担风险的担当精神、敢质疑不自满的创新精神融于具体实践当中。
体会之三:民主团结是遵义会议成功召开的关键,加强政治领导必须把从严治党、严守规矩落实到位。
发扬党内民主,采取正确的集中,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光荣传统和宝贵经验。遵义会议前,毛泽东多次受到“左”倾路线的打击和排挤,甚至被剥夺了军事指挥权,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蒙受重大损失的惨痛教训,使全党终于认识并接受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为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奠定了基础。会议取消“三人团”,选举产生了新的领导班子,改选了军事指挥领导人,确立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党性作风和领导权力的转折,指引党和红军四渡赤水,避实击虚,战胜了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胜利。
遵义会议精神启示我们,坚持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来设定和处理问题,是从严治党、严守规矩最重要的一环,只有坚持集体领导,发挥好集体的智慧力量,才能实施有效的正确的集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在作风建设方面,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打老虎、拍苍蝇、捉狐狸”,打牢了广大领导干部“为官不易”的思想根基。新时期新阶段,我们要坚决贯彻习主席关于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团结和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最广泛地听取各级的意见建议,有力提升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水平,不断增强党委领导的政治力凝聚力创造力。
第五篇:参观遵义会议纪念馆心得体会
参观遵义会议纪念馆心得体会
2011年6月4日那天,政经系学生党支部组织我们第二十一期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了一次难忘的,有党性教育意义的参观活动,参观了遵义会议纪念馆,这次参观后我受益颇多,明白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过程是如此的艰辛,如此的困难,但风雨过后总会见彩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就是最好的回报,全国人民的解放就是最大的胜利。
遵义会议纪念馆纪念馆包括历史陈列馆,参观遗址以及会场遗址广场。遵义会议陈列馆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了红军在李德、博古错误军事思想指挥下,五次反围剿及失败后,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被迫进行长征,血染湘江,飞渡乌江天险,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出奇兵,巧渡金沙江等。解说员在重点讲解了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后,又对毛主席指挥红军四渡赤水战役进行了讲解,使我们对四渡赤水战役理解更加清晰了。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主席在中央的重要领导地位,毛主席具有了军事指挥权。遵义会议后,红军来到土城,四渡赤水战役的发端就在这里。毛主席被确定了在党内重要领导地位后,在土城指挥了他上任后的第一次战役,不言而喻,这是他十分看重的一仗。由于诸多原因,也加上情报有误,土城战役打得并不顺利,双方都有较大伤亡,为避免更大伤亡,毛主席决定红军主动撤出战斗,被迫一渡赤水,向川南进发,欲与四川的红四方面军会合,但由于长江和川军严防的阻挡,红军未能北过长江。为了跳出敌人围追的包围圈,毛主席指挥红军二渡赤水回转黔北,攻克娄山关,重占遵义城,杀了个回马枪,这完全出乎敌人的预料。此时,蒋介石调遣川、黔、滇、湘军及中央军共40多万人,欲围歼3万红军于遵义一带,并坐镇贵阳督战。毛主席决定三渡赤水,三渡赤水后,主力红军隐蔽,使少部红军做出北渡长江与四川红军会合之势以诱惑敌人,果然,敌人蜂拥而至压向川南。毛主席指挥红军悄然四渡赤水,重渡乌江,兵临贵阳,吓坏了贵阳城里的蒋介石,因守卫贵阳兵不多,于是,蒋介石急令调出滇军主力贵阳救驾。红军便又借机逼近昆明,使得在金沙江布防的滇军撤回保昆明。红军调虎离山袭金沙,乘势从皎平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了40万敌军的重围。红军渡江两天以后,敌人才赶到渡口,蒋介石得知后惊得目瞪口呆,怒吼道,这简直是国军的奇耻大辱。
通过这次参观活动,我们深刻地明白到虽然现在处于和平时代,但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仍然存在.我们一定要背负起历史责任,把革命前辈地民族革命精神以及优良传统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