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人的道德前景》有感

时间:2019-05-13 21:17: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中国人的道德前景》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中国人的道德前景》有感》。

第一篇:读《中国人的道德前景》有感

读《中国人的道德前景》有感

最近拜读了茅于轼先生的著作《中国人的道德前景》,感触颇深,全书共分为两大部分:道篇、德篇。先说说对这本书的整体感受,第一是对道德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21世纪的中国人应有什么样的道德价值观?如何建立具有独立思维品格的新经济人道德价值体系?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如何在新旧道德观的冲撞中求得调适与超越,以填补因体制转型和观念震荡而产生的道德隙缝?第二是大量结合我国经济改革以来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来展开理性分析,而不是在纯粹的形式逻辑里兜圈子。不仅报刊上有趣的新闻报道可以用作我们的素材,许多司空见惯的现象也是我们讨论问题的出发点。越是我们熟视无睹的事,越能体现大家共同认可的规则。

一、道篇。作者主要就中国受穷落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以及为了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我们应该怎么做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正如 茅于轼先生说的一样“中国受穷的原因并不是科技落后,那是穷的结果而不是原因;穷是因为经济制度错了,搞了计划经济。近几年我进一步发现,中国之所以穷,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即缺乏人与人平等的人权思想。”

己所欲,慎施于人。孔子告诫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圣经里有一句类似的话:“己所欲,施于人。”从表面上看,前一句话是后一句的否定形式,似乎二者并不矛盾。但细分起来却有重要的差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道德信条的基础,它的意思是每个人不要做他认为讨厌的事。而“己所欲,施于人”是从善良的愿望出发,对

别人做好事,万一你错误估计了别人的喜好,“己所欲,施于人”就可能好心办了坏事。因此“己所欲,慎施于人”才是一个比较适当的信条。

在人权不是商品这一小节中有这么一个观点“权利的均等保证了起点的平等,而市场机制则导致了终点的不平等。”我们反复强调的人生而平等,也就是每个人在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应遵守同样的制度规则: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市场竞争中用同样的打分规则;在道德判断面前任何一类人都不被歧视。规则的不平等产生结果的不平等,可是要消除结果的不平等势必引起另一类的不平等,因为人的天赋不同,主观努力不同,所以他们的结果原本是不同的。现在为了强求结果的平等必须强制性地剥夺一些人的贡献,把它们无条件地分配给没有贡献或贡献较少的人,这样强求结果的平等必然伴随着强制剥夺现象,又产生了新的不平等。然而实施结果的平等的话又会产生其他的不良后果,比如奖懒罚勤,个人缺乏创新精神,企业缺乏活力,国家经济发展停滞,社会弥漫懒散习气。这种现象就跟中国当年的计划经济差不多吧,做与不做都会得到同样的报酬,当然没有人会努力工作和钻研了。总之一句话美好制度的原则就是:对等和公平了。

正如前面说的中国穷是因为经济制度错了,那么什么是经济制度呢?经济制度是人们取得可交换的物质享受(通过或不通过货币)的规则。但经济制度不包括人们取得非交换性物质享受的规则,更不包括处理人与人非经济性的权利与义务。因此中国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让人们的一切收入都通过要素市场得到(仅仅除掉社会救济性质的一

部分)。

二、德篇。道德:自由社会的润滑剂。

专门利人毫不利己,从动机来看当然是高尚的,然而从效果看,提倡这种行为并不能达到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的目的。因为这种行为提供了另一批人白占便宜的机会,从客观上鼓励了另一批人的道德沦丧。如果全国大多数人都作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其余少数人正好可以肆无忌惮地膨胀其私欲。“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到底利谁?这本书中提到的一个很著名的事例李汝珍的《镜花缘》中描述的君子国的故事说的就是专门利人的事例,它说明了一个极深奥而且非常重要的道理:以自利为目的的谈判具有双方同意的均衡点,而以利他为目的的谈判则不存在能使双方都同意的均衡点。君子国里发生的事情,说明了以别人的利益作为自己行动的原则同样会引起争论,结果我们仍然得不到一个和谐的、谐调的社会。因此君子国内不能实现人与人关系的均衡,它最终必定转变成“小人国”。这种专门利人的行为最终利的是“小人”。

道德比法律更重要。道德每时每刻都在起作用,而法律则很少介入到生活中来。道德约束与法律约束相比较是成本非常低而效率最高的一种约束。大家都知道,打官司是很费钱的事,除掉个人为打官司要支付成本,社会还要为了维持法治支付更大的成本。警察、法院、检察院、监狱等都要花钱去办,而且这些花费都不是生产性的。道德是一种鼓励人们向上的积极力量,它促使人们去关心别人。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的规定原则上不可违反道德准则,否则这种法律就成为非正义的。这是基于以下三点理由。

一、与道德相抵触的法律很难贯彻

二、法治是成本极高的奢侈品,而道德则是没有成本的公共服务。

三、道德和法律之间还有一段空白地段,换言之,不道德的事未必都犯法。既然道德如此重要,那么关于道德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保障思想自由,有利于道德再建。要尽快建立新的道德观,最重要的莫过于要尽可能按新道德观行事的人能得到实际利益,而违反道德的人则应受到惩罚。

读茅老师的著作,有的观点使我如梦初醒、有的则让我恍然大悟。比如“己所欲,慎施人”等等。总之,《中国人的道德前景》这部著作是一部很值得大家去拜读的一部佳作,希望这部书能给大家带来新的感受和观念。

第二篇:读《中国人》有感

读《中国人》有感

“我可以坦诚相见,我并不为我的国家感到惭愧。我可以把她的麻烦公之于世,因为我没有失去希望。中国比她那些小小的爱国者要伟大的多,所以不需要他们来涂脂抹粉。她会再一次回复平稳,她一直就是这样做的。”——林语堂

写在《中国人》封页告诉我们,即便书中将会揭露多少关于中国的缺点,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林语堂先生却依然那么深的爱着自己的祖国,这是毋庸置疑的。

学习语文的岁月中,林语堂这个名字便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语文老师总是会多多少少提及他的名字。选择阅读《中国人》是因为想知道这样一位能用英文来写中国文化的中国人能写出什么样的文字来描绘自己的国家。毕竟用并非母语的语言来写一个国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就像我们读翻译过来的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相对于英文原着永远是驴唇不对马嘴一样,巨大的文化差异再加上不同的语言,这种难度可想而知,而这样一位似乎能克服这种难度的作家,的确令我对他的作品吊足了胃口。

书中不乏对中国社会各种现象的揭露与批判,可以说是比较客观的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各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超越国家、民族与语言的隔阂,让更多的西方人对中国人与社会有全面的了解、认识。就像今天我们上海举办百年盛会——世博会,虽然我们很多的方面可能达不到世界一流标准,但我们敢于把一个真实的中国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世界更直接和客观的了解中国、认识中国,从而接纳中国。

在写《妇女生活》的章节中,林语堂先生是花了很大心思的,读起来感触良多。作为一个现代女性,对于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我当然是嗤之以鼻的。很多男士,以尊重女性为名,实则借以显示自己的高尚。联想今天的中国,也许大家都在谈论和维护的东西,往往就是一种极度的不平等、不公正,这才需要大家去关注和维护。要是与西方女性相比,也许在事业上,中国的女性要略逊一筹,但因为社会环境和历史原因,中国女性更有机会成为妻子和母亲。我认为独立的女强人与贤妻良母并不处于对立的状态,相反,这恰恰是理想女性的代表。所以,女人在进取的同时,不需要苛刻的要求自己来符合他人的眼光,要有自己的独立的人格特性,要有敢于冲破一些世俗观点的勇气和胆量。要平等,首先还是态度问题。林语堂先生也分析,即便是在传统的封建家庭中,还是有许多妇女掌权的,哪怕是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教条束缚下,还是有许多的才女活跃在历史中。而作为90后的现代女性,我认为更应当摆正自己的位置,用更平衡的心态突破世俗的不平,忘却幽怨与消沉,用积极的心态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背景”这一章节中,作者写道了中国人在长期的老庄思想熏陶下,形成了“超脱老猾”的性格。中国人是生来的现实主义者,那种圆滑的本性已根植在每个人的心中,渐渐失去斗志。而奇怪的是,这种软弱无为的性格在中国人看来似乎是一种经历世事、超凡脱俗的表现,是人生态度的最高理想与追求。“麻木不仁与实利主义的态度是建立在对生活的精明看法之上的,这是只有老年人和古老的民族才会有的态度。”正是这种麻木不仁,消极态度的影响,大家总是在逃避。分析下去,人们似乎没什么必要去逃避,也许大家根本就不知道为什么逃避,只是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于是响应改革的人便越来越少。更何况中国人历来是一个易于满足的群体,只要能填饱肚子,便就已经很是满足了。封建制度与思想已经消亡殆尽,可封建思想带给中国人的劣根性却依旧存在,并无改观。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新闻,人们对受伤者频频采取冷漠的态度,见义勇为虽然仍被称颂,但对于“精明”的人来说,见死不救私会成为一种聪明的举动,人民总是在逃避责任,害怕引火烧身。大多数人总把这种行为归咎于道德的缺失,却忽略了封建思想蚕食下人性的泯灭。由于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实利心态与消极避世的态度,致使中国人极度的缺乏社会责任感与群体意识,冷漠、固执。从前如此,如今亦如此。

林语堂先生对《中国人》做出了深度的解读。当然,作者生活的年代较如今的确有着很大的差异。那是个沉睡中的中国,一个病态下的中国,但是,那也是个值得庆幸的中国,因为她拥有一批清醒的儿女,即使大多是人都沉睡这,但有这样一批人,就想林语堂先生,他们敢于站出来,把自己放在镜子面前细细的端详,敢于说出实话与真相。如今的中国仍需要这样一批人,更需要一个包容的社会,一个不会简单的把敢于讲话的人冠以“五毛”和“愤青”的社会。我想,如果有一天中国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中国的复兴,也就真的不远了。

第三篇:《中国人的道德前景》 读书笔记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自古以来,中国都是重视礼仪道德的。人与人之间都有严格的礼教约束。其中也包含着守旧,不合理,与时代格格不入的思想文化,但某些蕴涵中华民族灵魂的精神,原本值得一直继承下去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人们追逐“自由”的步伐中被遗起。人们一边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一边却有意无意的做着一些不道德的事。一直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总是落后于物质文明建设。直到最近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口号,人们才重新认识到“道德”一词的重要性。许多学者都对“道德”一词做出了阐释,及中国人道德缺失现象做出了说明。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是茅于轼的《中国人的道德前景》。

在《中国人的道德前景》第一章“道德的悖论”中,茅于轼通过《镜花缘》里君子国中两人因双方互相让利而很难达成协议的例子,说明了以别人的利益作为自己行动的原则同样会引起争论。书

中还举了一个一位学雷峰的好心人义务为附近的群众修理锅碗瓢盆的例子。雷峰精神都是我们传统中值得夸耀的东西,但经过茅于轼的深刻剖析,我们不禁也会与他一样对这一精神产生质疑。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无私奉献的好形象,但同时也诞生的二十多人拣便宜的人,书中详细分析出道理中的利弊关系。其实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去认真的分析,就会发现问题,它们无不于我们信奉的道德相悖,于常理不合。所以如果不是整个社会的道德素质同步上升,那么一两个“雷峰”的出现,会滋生出更多好逸恶劳,贪图便宜的小人,他们的出现反而会带来社会的损失。

书中提到反复提到“先人后己”的原则。但我们从当今社会可以看出大多现代人都奉信“人性自私论”,甚至将礼让的精神当作笑话。我们小时候都受过长辈或学校很多道德教育,我们受过的教育让我们天真地认为道德是无处不在的。但

是我们长大以后,关于道德的教育就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关于“竞争”的教育:获奖名额要靠竞争,就业岗位要靠竞争,这个社会是个竞争的社会,竞争压力有多大„„几乎一切的“礼让”都给“竞争”所取代。生活装满了竞争,又会有谁还会坚守着“先人后己”的原则呢?书中分了几部分,分别讲了什么是道德,道德从何而来,道德与金钱,权力的关系,道德与个人,社会的关系,道德与中国人的关系,以及最后,也就是茅先生的殷切希望——怎么让国人在道德中寻找到真正的快乐。

书中也回答了几个我之前觉得很迷惑的问题,比如炒股票,炒期货,到底对经济有什么影响。又比如,为什么大家都是coding的,但是老美一个月的工资却是我们的好几倍,而事实上,我们这里也有好多人比他们水平高。为什么标榜自己高道德的社会主义国家,道德上却普遍没有万恶的资本主义国家人民

高?

《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一书详细地叙述了关于当前中国人的的道德,经济,文化以及其发展前景。是一本阐述由于中国人经济变化,进而人的观念随之变化而引起社会深刻变革的书。社会的某些变化新事物的出现,使人们不得不去思索,从而引起观念上的变化。同时,由于观念上的变化,又促使社会的变化。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任何一件事物,都是矛盾的综合体,既统一又对立,这样的社会才会进步。

读完此书,自己最大的感触就是要努力成为一个朝着作者所憧憬的道德前景的人。如果我们身边每一个人都做到文明处世,以礼待人,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国家的灾难和减少国家的负担。争做英雄,为人是理想,而做好一个普通人也是一种理想。心理暗示的反复作用,可以使印象得到巩固人们的行为规范相互间良性影响,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就会提高,如此,则个人大幸,国家大幸,中国就会早日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列

第四篇:中国人的道德前景读书笔记

《中国人的道德前景》读书笔记

书中分了及部分,分别讲了什么是道德,道德从何而来,道德与金钱、权力的关系,道德与个人、社会的关系,以及最后,也就是茅先生的殷切希望——怎样让国人在道德中寻找到真正的快乐。

书中从自然经济下的道德开始讲起,但我们主要讨论了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市场经济下要不要道德?这个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我们的传统道德观,从小所受的教育让我们自然地觉得市场与道德是相违背的。茅于轼先生写的基于经济学的市场经济下的道德给了我们答案。经济学原理把人看做理性人,他们的一切行动都是自利的,这也是与我们头脑中的道德冲突最大的一点。但书中提到,市场中的商品交换并不是等价的,因为人总是会用自己不太需要的东西换取需要的东西,也就是用使用价值低的商品换取使用价值高的商品,当交换商品的双方都从这种自利的角度出发完成交易,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双方都得到了好处。从另一个角度讲,法制是成本极高的奢侈品,道德的成本要比法律低得多,警局,法院,检察院,监狱都需要花钱去办,而且法律也不能时时介入我们的生活。道德的约束显然是必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给每一个人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道德的重建尤为重要,只有道德建设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才能规范人们的经济活动,从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既然道德是必要的,那道德的观念是否需要重整。在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逐步转型为市场经济,汹涌的商品经济大潮在推动经济巨轮前行的同时也淹没了道德的堤防,自私自利、为富不仁者不断涌现,一次又一次挑战道德的底线,传统道德正在瓦解。我们都能读懂书中的观点,也认同它,茅于轼先生举了许多生动的例子,《镜花缘》中的君子国,学雷锋的例子,甲乙拿苹果的例子(甲在大苹果和小苹果中挑选了大苹果。乙:你怎么这么不道德?甲:那你先选会选哪个?乙:当然是小的那个。甲:那我的选择不是成全了你的选择么?),还有仇富心理的解释。这些都揭示了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背后必有一群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懒汉,传统道德必须注入新的要素了。但生活中我们的道德判断却不一定能想到这里,我们自然而然的便顺了我们的传统道德观,这个改变的过程是漫长的。

茅先生在肯定了私心的价值以后,紧接着便提出克制私心,他的博客中一篇《说谎的危险》中讲“任何个人和集团都要受到利益上的制约,没有人可以例外,因为不受制约的个人或集团必要损害别人的利益。”当社会暴露巨大的丑闻,一些伪善的把戏被戳穿,大家有一种能够被愚弄的感觉,林彪的阴谋败露,尼克松的水门事件等等,这将导致整个社会道德水平迅速降低。当然,这是大的方面,但任何人都将为自己过度的私心付出代价。

经济与道德能否相容的答案在已经呼之欲出了,商品经济可以建立在道德高尚的社会关系之上。市场经济需要道德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桑德尔教授《公正》课的最后一句话是这样讲的:“与回避的政治相比,道德参与的政治不仅仅是一种更加激动人心的理想,它也为一个公正社会提供了一种更有希望的基础。”我想道德参与的经济也一样,经济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

书中的最后论证了精神享受的重要性,道德会使人快乐,父子和睦,夫妻和睦,婆媳和睦,家庭其乐融融,各行各业,各司其职。市场经济井然有序,遵守各项规则,社会风气蒸蒸日上。这样的社会是理想的,但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在一个道德水准低下的时代做一个快乐的高尚的人。

第五篇:读《中国人史纲》有感

读《中国人史纲》有感

之前一直很好奇为什么书名叫做《中国人史纲》,不知是被断句为《中国人 史纲》好还是《中国 人史纲》。看了两章后觉得还是理解为《中国人史纲》的好,因为发现柏老先生的史笔和别人不同,他注重的是强调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其实是人的历史。

从来都觉得书写历史和做新闻对事实的态度是一样的,要客观的记录事实,轻易不能表露自己的态度,而柏老先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持有鲜明的态度,对前朝的史学家和儒家鸿儒们的错误不留情面的一一批判。

书的开篇题目为“历史的舞台”,介绍了中国的版图和山脉河流。不要以为这篇只是单纯的介绍自然环境,他介绍的是中华文明兴起、繁盛所发生的地点以及环境与文化的关系。自然环境影响文化,每个民族都是如此。

柏老说,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建筑文明是最贫乏的一环。除了万里长城纯军事工程外,古中国缺少雄伟的城市,雄伟的宫殿,更缺少雄伟的民间房舍。原因有二,一是绝对君权思想的统治,统治者绝不允许别人的房舍建造的比他的好,哪怕接近也不行。二是中国历史上的新兴政权对与焚烧就政权的建筑物怀有浓烈的兴趣。比如项羽火烧阿房宫,所以至今我们也无缘再见“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阿房宫是如何的壮观,也无缘站在吕后运筹谋杀韩信的未央宫中嗅那满是阴谋味道的空气。

柏老讲了开天辟地的故事。这里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在中国是盘古创造了世界,但主宰世界的却是一个叫玉皇大帝的神祉;在犹太人那里,人们认为是耶和华创造了世界,那主宰世界的也是耶和华。以前我曾经写文章论述过中华民族并不是真正信奉神祉的民族,信神只不过是处于绝望环境中的一种无望挣扎。我们信奉神祉的心理远没有西方世界信奉神明那样单纯。说到底,是为了一己私欲去信奉。只有当我们觉得需要神明保佑的时候才去拜祭神明,而不是把拜祭神明当作自己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华民族从来是个很实际的民族,顺我者兴,逆我者亡。

书里最值得称道的是每章节后都有一个东西方对比,可以看到当我们处于一个时期的时候别的民族在做什么。我们的兴盛,我们的衰亡,一览无遗。大世界自有公道。

《中国人史纲》之所以定格为“中国人”就在于作者的立场是人民的,他是从人民的立场来梳理华夏几千年的历史的,在中国的三个“黄金时代”,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于是作者对此称赞不已,而对历史上的**年代和大黑暗时代,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则对人民处境深表同情,这个时候,作者的文字是对中国那些腐败的统治阶级的控诉。

总之,作者以人民的观点来深刻地阐述了历史,以人民的处境来判断每一个历史年代和事件,作者的历史观点是一种人性史观点,他是以一个民主派别的史学家的形象在叙述历史的,他用人民的眼光来考察每一个朝代的历史形态,作者对酱缸文化的批判是深刻的,这使得我们对历史文化传统中的糟粕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知道了什么是酱缸文化,我们要弃除那些历史上的糟粕。

下载读《中国人的道德前景》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中国人的道德前景》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中国人史纲》有感

    读《中国人史纲》有感北京通信段 姚星烁读完柏杨老先生的《中国人史纲》,才发现这是一部有温度的历史,一部有人情味的历史,与以往记录时间与故事的史书不同,此书中更多的是对人,......

    读《中国人》有感1000字

    读《中国人》有感1000字《中国人》是林语堂先生第一部在美国引起巨大反响的英文著作。作者以坦率幽默的笔调、睿智灵动的语言向读者娓娓道出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

    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

    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近日用零碎的时间读完了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其中的内容让我更深层次地领悟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真正的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的作者辜鸿......

    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

    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西方曾有这样一个说法:“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辜鸿铭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奇人,他精通九种语言,学贯中西,本世纪之初,当中国知识分子中......

    读《中国人的修养》有感

    读《中国人的修养》有感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近代教育家、革命家、伦理学家。其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提倡“兼容并包”,给中国的学术带来突变,他主张劳工神圣,由他带领去法国勤......

    读《最美中国人》有感[5篇范文]

    读《最美中国人》有感读《最美中国人》有感1前几天,学校发了一本新书《美丽中国》,下课时,我闲来无事,就随便翻了几页,没想到却“翻”出了不少名堂。我随手就翻到了《20xx十大最......

    读郁闷的中国人有感

    读《郁闷的中国人》有感 很多人经常把“郁闷”一词挂在嘴边,有时是因为某些事情没能如愿,有时是感叹自己的无能为力,有时是发泄出自己对社会的不公和不满„„ 梁晓声在《郁闷的......

    读中国人的气质有感

    读“中国人的气质”有感 《中国人的气质》这本书是由阿瑟·史密斯所著先说说作者 阿瑟·史密斯阿瑟·史密斯(Arthur Henderson Smith 1845—1932),中文名明恩溥。明氏于1845年......